临江仙·樱桃落尽春归去 文翻注译
谢新恩·樱桃落尽春将困 文赏
樱桃落尽春将困,秋千架下归时。
漏暗斜月迟迟,花在枝(缺十二字)。
彻晓纱窗下,待来君不知。
樱桃落尽春将困,秋千架下归时。
漏暗斜月迟迟,花在枝(缺十二字)。
彻晓纱窗下,待来君不知。
这是李后主的一首残词,可能是一些草稿。
写作的时间是春暮,“樱花落尽春将困”跟另一首的“樱桃落尽春归去”意思几乎一模一样,还有“樱桃落尽阶前月”的意境也是大同小异。
一般来说高手填词是不喜欢重复的,相同的意象,相同的意境不应该连续的出现。
所以这应该是作者填词的草稿,写不满意的就弃之不用,重新再写。
这几首词的意境都差不多,所以应该是同一个时期的,只是凋零的一个是樱花,一个是樱桃。
樱花樱桃同是蔷薇科樱属,樱花也结果,但是以花出名,樱桃也开花,但是以果实闻名。
樱桃,因莺鸟所含食,故名含桃、莺桃,汉代始称“樱桃”。
早在周代,就因它是春天最先成熟的果实,作为祭献给祖宗的佳肴,被送到宗庙里供奉。
汉惠帝时,叔孙通建议:“礼,春有尝果。
方今樱桃熟,可献,愿陛下出,因取樱桃献宗庙。
”后献果之例遂兴。
冬日乍去不远,春寒料峭之际,能将通红透亮、鲜嫩可口的樱桃摆上供案,满透着吉祥温暖的气息。
想那君王眼见着有这样如意的礼物送给祖先,心情定是无比欢快,对未来充满了信心和希望。
正所谓“赤墀樱桃枝,隐映银丝笼,千春荐陵寝,永永垂无穷”(杜甫《往在》)。
而在供奉之余,自己采摘几把,端详一番,然后小口小口地品味起来,甜甜酸酸,又是一番快活事。
既然是每年都要上供宗庙,每年都乐于品尝,君王们在自家园林里栽植一些樱桃树,也就自然而然了。
“御苑含桃树”(明吴国伦《樱桃花》),“紫禁朱樱出上阑”(王维《敕赐百官樱桃》)说的都是皇家樱桃了。
樱桃树就在帝王的不远处,它的花发结实,都会轻易映入眼帘,梁宣帝、唐太宗都写有赞赏樱桃的作品。
因为樱桃年年献于宗庙的传统,它就和江山社稷息息相关,荣衰与共。
李煜隐居不成,被迫当上国君的时候,南唐已经遭后周侵袭多年,屡战屡败,国势日衰。
赵匡胤建立宋朝,陆续吞并一些小国后,加紧了对南唐的威胁。
在这样的情形下,李煜满目苍凉,再也不会有唐太宗的心境,写不出“朱颜含远日”、“低枝映美人”那样描写樱桃的欢快作品了。
然而他毕竟是一国之主,晓得“含桃荐实”,他必定年年要去奉献樱桃给已故的祖父李昪、父亲李璟。
“含桃最说出东吴,香色鲜浓气味殊。
”(白居易《吴樱桃》)辖有吴地的南唐的樱桃本是大江南北最茂盛、最有光彩的,然而看着如此晶莹剔透的樱桃,想到风雨飘摇的江山,李煜毫无“永永垂无穷”的信心。
他在《破阵子》中说:“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唱别离歌。
”在城破受降次日,李煜没有忘记去辞别宗庙,此时此刻,挥泪不尽,最是伤心。
再过十天半月,樱桃花就要开了;
再过一个多月,樱桃就将累累低垂,他就可以到禁苑中,采摘上新鲜的几十串,送到宗庙里来供养了。
然而辞别之日,永无归期。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和他李煜,都似那飘落的花朵,纷纷霏霏,如雨,如泪,落下尘埃。
李煜失魂落魄地沉浸在飘零的樱桃花雨中,这更符合他的心事。
故而在他的词里,不见樱桃,但见樱桃花:“樱桃落尽春归去”、“樱花落尽春将困”。
这些作品就算原来是不残缺的,也应该算作是半成品。
作者反复斟酌,心里面都感觉不满意,以至于几易其稿,于是就成了今天看到的样子。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鹊踏枝·几日行云何处去 文翻注译
采桑子·花前失却游春侣 文赏
花前失却游春侣,独自寻芳。
满目悲凉。
纵有笙歌亦断肠。
林间戏蝶帘间燕,各自双双。
忍②更思量,绿树青苔半夕阳。
花前失却游春侣,独自寻芳。
满目悲凉。
纵有笙歌亦断肠。
林间戏蝶帘间燕,各自双双。
忍②更思量,绿树青苔半夕阳。
上片写“失却游春侣”、 “独自寻芳”之悲。
“花前失却游春侣,独自寻芳。
满目悲凉。
”“花前月下”,原为游春男女的聚会之地;
而偏偏在这游乐之处,失却了游春之侣;
花前诚然可乐,但独自一人,徘徊觅侣,则触景生情,适足添愁,甚而至于举目四顾,一片凄凉,大好春光,亦黯然失色。
“纵有笙亦断肠。
”笙歌在游乐时最受欢迎,但无人相伴,则笙歌之声,适足令人生悲。
“纵有”两字,从反面衬托失去之痛:笙歌散尽,固然使人因孤寂而断肠,但他却感到即使笙歌满耳,也仍然是愁肠欲断。
下片写因见蝶燕双双,兴起孤独之感。
“林间戏蝶帘间燕,各自双双。
”自己失却游春之侣而影单形只,但闲步四望,只见彩蝶双双,飞舞林间;
蒸儿对对,出入帘幕。
“忍更思量,绿树青苔半夕阳。
”彩蝶、燕儿都成双做对,使他怎能再耐得住自己的孤独之感!
“绿树青苔半夕阳”一句,以景结情,夕阳斜照在绿树青苔之上的静景,正与上片的“满目悲凉”之句相拍合。
参考资料: 1、 周汝昌,唐圭璋,俞平伯等著.唐宋词鉴赏辞典 唐·五代·北宋: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03:第81页 2、 徐庆宜选析.唐宋词三百首: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第69页
抛球乐·逐胜归来雨未晴 文赏
逐胜归来雨未晴,楼前风重草烟轻。
谷莺语软花边过,水调声长醉里听。
款举金觥劝,谁是当筵最有情。
逐胜归来雨未晴,楼前风重草烟轻。
谷莺语软花边过,水调声长醉里听。
款举金觥劝,谁是当筵最有情。
早在钟嵘《诗品序》中,就曾说过“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的话。
大自然中四时景物的变化足以感动人心,本来是千古以来诗歌创作中的一项重要质素,一般说来外界物象之所以能感动人心,大约主要有两种情形:其一是由于有生之物对于生命之荣谢生死的一种共感,所以见到草木之零落,便可以想到美人迟暮之悲,如同陆机在《文赋》中所说的“悲落叶于劲秋,喜柔修于芳春”。
其二是由于大自然的永恒不变的运转,往往可以对人世之短暂无常,形成一种强烈的对比,即如李煜的“春花秋月何时了”。
在这两种情况中,物与心之互相感发都是较为明白可见的,在评赏时,也都较为容易解说。
有些作品,物与心之间相互感发的关系,并不明白易见,其中确实具有一种深微幽隐的感发。
冯延巳的这一首词,正是属于这一类作品。
它传达的并不是什么强烈明显的情意,而是以锐敏细微的感受,传达了一种深微幽隐的情绪的萌发。
开端第一句“逐胜归来雨未晴”,先由时节和天气写起,在时节与天气之间,表现了一种矛盾情况。
时节是美好的游春逐胜的日子,而天气则是阴雨未晴。
“逐胜”,指春日争逐于游春赏花之事,意兴原该是高扬的,但阴雨天则使人扫兴。
“雨未晴”似乎也透露一种将晴而未晴之意。
诗人“逐胜”已经“归来”,虽在阴雨之中,却也未曾放弃“逐胜”的春游。
在这种种矛盾的结合之间,便已显示了一种繁复幽微的感受,既有兴奋,也有怅惘。
既有春光之美好,也有细雨之迷蒙。
这开端一句看似非常平淡,实已具含了足以引发人心触动的多种因素。
像这种幽微婉曲的情境,只有最为敏锐善感的心灵才能感受得到,也只有最具艺术修养的诗人才能表现得出来。
接着“楼前风重草烟轻”一句,写的正是这情绪触引中的眼前所见。
“楼前”二字,表面只写诗人倚立楼头,为以下写楼前所见之景物做准备,但诗人“逐胜归来”,依然倚立楼头,就是内心由于逐胜之游引起了一种触引感发。
“风重草烟轻”使心中原已触引起的一种感发,更为滋长和扩大。
“风重”是说风力之强劲,“草烟轻”,是说草上烟蔼因风吹散而逐渐消失。
表面写眼前将晴未晴的景色,然而“物色之动,心亦摇焉”,这种景色,正是引起人心微妙之触发的重要因素。
北宋词人柳永就曾写过“草色烟光残照里,无人会得凭栏意”,可见“草色烟光”的景色,确实可以引起人内心的一种感发。
一个人如能够观察到风力之“重”与草烟之“轻”,此人必是已在楼头伫立了相当长的时间了。
于是诗人对四周的景物情事也就有了更为清楚的认知与更为深刻的感受。
因此下面继之以“谷莺语罗花边过,水调声长醉里听”的叙写。
“谷莺”,是才出谷的黄莺,正是鸣声最为娇软之时,这种鸣声正代表了春天所滋育出来的最新鲜的生命。
何况这种娇软的莺啼,又是从繁枝密叶的花树边传送过来的,有声,有色,这种情景和声音所给予诗人的感发,当然就较之第二句的“风重草烟轻”更为明显和动人了。
如此逐渐写下来,大自然的景象便与诗人的情意逐渐加强了密切的关联。
于是下一句的“水调声长醉里听”便写到了人的情事。
“水调”是一种哀怨动人的曲子。
“水调”且“声长”更可想见共声调之绵远动人。
何况诗人还在后面又加了“醉里听”三个字,这就不仅写出了饮酒之醉,而且因酒之醉更增加了诗人对歌曲的沉醉。
这首词从开端的时节与天气一直写下来,感受愈来愈深切,写到这里,真可以说是引起了干回百转的无限情思。
有了如此幽微深切的感发,便不由人不想到要寻找一个足以将这些情思加以投注的对象,于是诗人遂终于在最后写出了“款举金觥劝,谁是当筵最有情”两句深情专注的词句。
这二句真是表现得珍重缠绵。
“款举”是极其珍重尊敬的态度,“金觥”是极其珍贵美好的器皿,金觥中又是极其芳醇的酒浆,最后更加一“劝”字,当然是劝饮之意,如此珍重地想要将芳醇的美酒呈献给一个值得呈献的人,诗人心中所引发洋溢着的是无比深挚芳醉的情意。
最后结之以“谁是当筵最有情”,意谓:在今日的筵席之上,哪一个才是真正能够体会这种深浓的情意,值得呈献这一杯美酒的有情人呢?
于平淡的叙写中逐渐加深了情意的感发,表现出内心深微幽隐的一种投注和奉献的追寻与向往之情,这正是冯延巳词的一贯的特色。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浣溪沙·春到青门柳色黄 文
河传·花落 文
浣溪沙·蓼岸风多橘柚香 文翻注译
蓼岸风多橘柚香。
江边一望楚天长。
片帆烟际闪孤光。
目送征鸿飞杳杳,思随流水去茫茫。
兰红波碧忆潇湘。
蓼岸风多橘柚香。
江边一望楚天长。
片帆烟际闪孤光。
长满蓼花的岸边,风里飘来橘袖浓浓的香,我伫立在江边远眺,楚天寥廓,江水滔滔流向东方。
那一片远去的孤帆,在水天交汇处泛起一点白光。
目送征鸿飞杳杳,思随流水去茫茫。
兰红波碧忆潇湘。
我的目光追随着飞去的鸿雁,直到他的身影消失在远方。
思绪有如不尽的江水,随着茫茫的江涛漂荡。
秋的红兰,江的碧波,一定会让他怀念深情的潇湘。
参考资料: 1、 钱国莲 等 .花间词全集 :当代世界出版社 ,2002 :165 . 2、 房开江 崔黎民 .花间集全译 :贵州人民出版社 ,1990 :508-509 . 3、 陈如江 .花间词 :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7 :165-166 .
蓼岸风多橘柚香。
江边一望楚天长。
片帆烟际闪孤光。
蓼岸:开满蓼花的江岸。
蓼,红蓼,秋日开花,多生水边。
橘柚:橘和柚两种果树。
楚天:古时长江中下游一带属楚国。
故用以泛指南方的天空。
片帆:指孤舟。
孤光:指片帆在日光照耀下的闪光。
目送征鸿飞杳杳,思随流水去茫茫。
兰红波碧忆潇湘。
征鸿:远飞的大雁,此喻离别而去的亲人。
杳杳:深远貌。
兰红:即红兰,植物名,秋开红花。
江淹《别赋》:“见红兰之受露,望青楸之催霜。
”忆潇湘:比喻分别在天涯的亲人,相互在殷切地思念着。
传说舜南巡时,其妃娥皇、女英未同行,她们深感不安,随后赶去。
在洞庭湖畔时,闻舜已死,悲痛不已,溺于湘水而死。
参考资料: 1、 钱国莲 等 .花间词全集 :当代世界出版社 ,2002 :165 . 2、 房开江 崔黎民 .花间集全译 :贵州人民出版社 ,1990 :508-509 . 3、 陈如江 .花间词 :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7 :165-166 .
蓼岸风多橘柚香。
江边一望楚天长。
片帆烟际闪孤光。
长满蓼花的岸边,风里飘来橘袖浓浓的香,我伫立在江边远眺,楚天寥廓,江水滔滔流向东方。
那一片远去的孤帆,在水天交汇处泛起一点白光。
蓼岸:开满蓼花的江岸。
蓼,红蓼,秋日开花,多生水边。
橘柚:橘和柚两种果树。
楚天:古时长江中下游一带属楚国。
故用以泛指南方的天空。
片帆:指孤舟。
孤光:指片帆在日光照耀下的闪光。
目送征鸿飞杳杳,思随流水去茫茫。
兰红波碧忆潇湘。
我的目光追随着飞去的鸿雁,直到他的身影消失在远方。
思绪有如不尽的江水,随着茫茫的江涛漂荡。
秋的红兰,江的碧波,一定会让他怀念深情的潇湘。
征鸿:远飞的大雁,此喻离别而去的亲人。
杳杳:深远貌。
兰红:即红兰,植物名,秋开红花。
江淹《别赋》:“见红兰之受露,望青楸之催霜。
”忆潇湘:比喻分别在天涯的亲人,相互在殷切地思念着。
传说舜南巡时,其妃娥皇、女英未同行,她们深感不安,随后赶去。
在洞庭湖畔时,闻舜已死,悲痛不已,溺于湘水而死。
参考资料: 1、 钱国莲 等 .花间词全集 :当代世界出版社 ,2002 :165 . 2、 房开江 崔黎民 .花间集全译 :贵州人民出版社 ,1990 :508-509 . 3、 陈如江 .花间词 :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7 :165-16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