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徐州族侄 文
我年十八九,壮气起胸中。
作书献云阙,辞家逐秋蓬。
岁时易迁次,身命多厄穷。
一名虽云就,片禄不足充。
今者复何事,卑栖寄徐戎。
萧条资用尽,濩落门巷空。
朝眠未能起,远怀方郁悰。
击门者谁子,问言乃吾宗。
自云有奇术,探妙知天工。
既往怅何及,将来喜还通。
期我语非佞,当为佐时雍。
赠徐州族侄(以下十三首见《遗集》) 文
我年十八九,壮气起胸中。
作书献云阙,辞家逐秋蓬。
岁时易迁次,身命多厄穷。
一名虽云就,片禄不足充。
今者复何事,卑栖寄徐戎。
萧条资用尽,濩落门巷空。
朝眠未能起,远怀方郁悰。
击门者谁子,问言乃吾宗。
自云有奇术,探妙知天工。
既往怅何及,将来喜还通。
期我语非佞,当为佐时雍。
晋公破贼回重拜台司,以诗示幕中宾客,愈奉和 文
路傍堠(以下四篇并元和十四年出为潮州作) 文
春雪 文翻注译赏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新年都已来到,但还看不到芬芳的鲜花,到二月,才惊喜地发现有小草冒出了新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白雪也嫌春色来得太晚了,所以有意化作花儿在庭院树间穿飞。
参考资料: 1、 金丽君 .精编古诗讲解新典 .济南市 :明天出版社 ,1987年 :192页 . 2、 王志武 .唐宋诗初读 拼音 注释 英译 .北京市 :北京市语言文学大学出版社 ,2000年 :93页 .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新年:指农历正月初一。
芳华:泛指芬芳的花朵。
初:刚刚。
惊:新奇,惊讶。
白雪却嫌(xián)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嫌:嫌怨;
怨恨。
故:故意。
参考资料: 1、 金丽君 .精编古诗讲解新典 .济南市 :明天出版社 ,1987年 :192页 . 2、 王志武 .唐宋诗初读 拼音 注释 英译 .北京市 :北京市语言文学大学出版社 ,2000年 :93页 .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新年都已来到,但还看不到芬芳的鲜花,到二月,才惊喜地发现有小草冒出了新芽。
新年:指农历正月初一。
芳华:泛指芬芳的花朵。
初:刚刚。
惊:新奇,惊讶。
白雪却嫌(xián)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白雪也嫌春色来得太晚了,所以有意化作花儿在庭院树间穿飞。
嫌:嫌怨;
怨恨。
故:故意。
参考资料: 1、 金丽君 .精编古诗讲解新典 .济南市 :明天出版社 ,1987年 :192页 . 2、 王志武 .唐宋诗初读 拼音 注释 英译 .北京市 :北京市语言文学大学出版社 ,2000年 :93页 .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这首《春雪》诗,构思新巧。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新年即阴历正月初一,这天前后是立春,所以标志着春天的到来。
新年都还没有芬芳的鲜花,就使得在漫漫寒冬中久盼春色的人们分外焦急。
一个“都”字,流露出这种急切的心情。
第二句“二月初惊见草芽”,说二月亦无花,但话是从侧面来说的,感情就不是纯粹的叹惜、遗憾。
“惊”字最值玩味。
它写出了诗人在焦急的期待中终于见到“春色”的萌芽的惊喜神情。
此外,“惊”字状出摆脱冬寒后新奇、惊讶、欣喜的心情 。
这一“ 初”字,含有春来过晚、花开太迟的遗憾、惋惜和不满的情绪。
韩愈在《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曾写道:“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诗人对“草芽”似乎特别多情,也就是因为他从草芽看到了春的消息吧 。
从章法上看 ,前句“未有芳华”,一抑;
后句“初见草芽”,一扬,跌宕有致,波澜起伏。
三、四两句表面上是说有雪而无花,实际感情却是:人倒还能等待来迟的春色,从二月的草芽中看到春天的身影,但白雪却等不住了,竟然纷纷扬扬,穿树飞花,自己装点出了一派春色。
真正的春色(百花盛开)未来,固然不免令人感到有些遗憾,但这穿树飞花的春雪不也照样给人以春的气息吗!
诗人对春雪飞花主要不是惆怅、遗憾,而是充满了欣喜。
一个盼望着春天的诗人,如果自然界还没有春色,他就可以幻化出一片春色来。
这就是三、四两句的妙处,它富有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可谓神来之笔。
“却嫌”、 “故穿”,把春雪刻画得多么美好而有灵性。
诗的构思甚奇。
初春时节,雪花飞舞,本来是造成“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的原因,可是,诗人偏说白雪是因为嫌春色来得太迟,才“ 故穿庭树”纷飞而来 。
这种翻因为果的写法,却增加了诗的意趣。
“作飞花”三字,翻静态为动态,把初春的冷落翻成仲春的喧闹,一翻再翻,令读者目不暇接。
第三、四段简要赏析: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嫌”、“穿”把春雪比作人,使雪花仿佛有了人的美好愿望与灵性,同时这穿树飞花的春雪似乎也给人春的气息,为诗歌增添了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渲染了热闹的喜悦气氛,这就是运用拟人手法的妙处。
参考资料: 1、 代汉林 .律诗绝句精品鉴赏 .乌鲁木齐市 :新疆人民出版社 ,2004年 :161页 .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文翻注译赏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首 文翻注译赏
题张十一旅舍三咏榴花 / 题榴花 文翻注译赏
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
可怜此地无车马,颠倒青苔落绛英。
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
五月盛开的榴花红似火,绿叶掩映着初结的小果。
可怜此地无车马,颠倒青苔落绛英。
静冷角落没有车马经过,任那谢了的花开了又落。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
可怜此地无车马,颠倒青苔落绛(jiàng)英。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
五月盛开的榴花红似火,绿叶掩映着初结的小果。
可怜此地无车马,颠倒青苔落绛(jiàng)英。
静冷角落没有车马经过,任那谢了的花开了又落。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
可怜此地无车马,颠倒青苔落绛英。
这首诗开头两句点明时令,寥寥数语就勾画出了五月里石榴花开时的繁茂烂漫景象,尤其“照眼明”三字,生动传神。
诗人即写了花,也写了看花人的愉快心情。
后两句点明地点,这是生长在偏僻地方的石榴,没人去攀折损害他的花枝,殷红的石榴花繁多地落在青苔上,红青相衬,画面十分优美,使人觉得几多可爱和惋惜。
其实诗人正是爱其无游人来赏,爱其满地“青苔”“绛英”,倘有人来赏,则车辙马蹄践踏得不堪了,还不如任其花开花落、果熟果烂,来得自然。
委婉表达俩诗人孤独的心境。
张十一是作者的一位好朋友,作者做此诗时张十一和他都被贬谪,诗人有感作诗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
作者并不直接来写景,而是通过人的感觉,侧面烘托出榴花的绚烂多姿。
但花开的再美又能如何,还不是寂寞无声落,诗人叹息花开无人来赏,亦即暗喻朋友满腹才华,却被统治者贬谪于穷乡僻壤,无法施展,“颠倒”二字更是有力批判了统治者的不识人才以及诗人和作者都怀才不遇的愤懑。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进学解 文翻注译赏
听颖师弹琴 文翻注译赏
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
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
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
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皇。
(凤皇 一作 凤凰)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
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
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
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
颖乎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
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
犹如一对亲昵的小儿女轻言细语,卿卿我我聚两个俏冤家暗叙哀曲。
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
豪放得如风展旗是谁正高歌引吭,有勇士似电掣马挥长剑杀敌擒王。
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
又转成浮云依依柳絮起无根无蒂,没奈何圆天茫茫道路迷宕东宕西。
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皇。
(凤皇 一作 凤凰)叽叽啾啾分明是烟霞中羽光翻浪,影影绰绰兀立在乔木上百凤朝凰。
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
峭壁悬崖压人来寸步都攀援难上,黑壑深渊崩石下千丈犹轰隆传响。
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
惭愧呀我空有耳朵一双,对音乐太外行不懂欣赏。
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
听了你这琴声忽柔忽刚,振人起强人坐令人低昂。
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
仓皇中我伸手把琴遮挡,泪潮呀早已经汹涌盈眶。
颖乎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
颖师傅好功夫实非寻常,别再把冰与火填我胸膛。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461
昵(nì)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
昵昵:亲热的样子。
一作“妮妮”。
尔汝:至友之间不讲客套,以你我相称。
这里表示亲近。
《世说新语·排调》:“晋武帝问孙皓:闻南人好作尔汝歌,颇能为不?
”《尔汝歌》是古代江南一带民间流行的情歌,歌词每句用尔或汝相称,以示彼此亲昵。
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
划然:忽地一下。
轩昂:形容音乐高亢雄壮。
宋魏庆之《诗人玉屑·陵阳论晚唐诗律卑浅》:“唐末人诗,虽格致卑浅,然谓其非诗则不可。
今人作诗,虽句语轩昂,但可远听,其理略不可究。
” 浮云柳絮无根蒂(dì),天地阔远随飞扬。
“浮云”两句:形容音乐飘逸悠扬。
喧(xuān)啾(jiū)百鸟群,忽见孤凤皇。
(凤皇 一作 凤凰)“喧啾”四句:形容音乐既有百鸟喧哗般的丰富热闹,又有主题乐调的鲜明嘹亮,高低抑扬,起伏变化。
喧啾(jiū):喧闹嘈杂。
凤皇:即“凤凰”。
跻(jī)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
跻攀:犹攀登。
唐杜甫《白水县崔少府十九翁高斋三十韵》:“清晨陪跻攀,傲睨俯峭壁。
” 嗟余有两耳,未省(xǐng)听丝篁(huáng)。
未省:不懂得。
丝篁:弹拨乐器,此指琴。
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
起坐:忽起忽坐,激动不已的样子。
旁:一作“床”。
推手遽(jù)止之,湿衣泪滂滂。
推手:伸手。
遽:急忙。
滂滂:热泪滂沱的样子。
《晏子春秋·谏上十七》:“景公游于牛山,北临其国城而流涕曰:‘若何滂滂去此而死乎!
’” 颖乎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
诚能:指确实有才能的人。
《荀子·王霸》:“人主胡不广焉,无恤亲疏,无偏贵贱,唯诚能之求?
”冰炭置我肠:形容自己完全被琴声所左右,一会儿满心愉悦,一会儿心情沮丧。
犹如说水火,两者不能相容。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461
昵(nì)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
犹如一对亲昵的小儿女轻言细语,卿卿我我聚两个俏冤家暗叙哀曲。
昵昵:亲热的样子。
一作“妮妮”。
尔汝:至友之间不讲客套,以你我相称。
这里表示亲近。
《世说新语·排调》:“晋武帝问孙皓:闻南人好作尔汝歌,颇能为不?
”《尔汝歌》是古代江南一带民间流行的情歌,歌词每句用尔或汝相称,以示彼此亲昵。
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
豪放得如风展旗是谁正高歌引吭,有勇士似电掣马挥长剑杀敌擒王。
划然:忽地一下。
轩昂:形容音乐高亢雄壮。
宋魏庆之《诗人玉屑·陵阳论晚唐诗律卑浅》:“唐末人诗,虽格致卑浅,然谓其非诗则不可。
今人作诗,虽句语轩昂,但可远听,其理略不可究。
” 浮云柳絮无根蒂(dì),天地阔远随飞扬。
又转成浮云依依柳絮起无根无蒂,没奈何圆天茫茫道路迷宕东宕西。
“浮云”两句:形容音乐飘逸悠扬。
喧(xuān)啾(jiū)百鸟群,忽见孤凤皇。
(凤皇 一作 凤凰)叽叽啾啾分明是烟霞中羽光翻浪,影影绰绰兀立在乔木上百凤朝凰。
“喧啾”四句:形容音乐既有百鸟喧哗般的丰富热闹,又有主题乐调的鲜明嘹亮,高低抑扬,起伏变化。
喧啾(jiū):喧闹嘈杂。
凤皇:即“凤凰”。
跻(jī)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
峭壁悬崖压人来寸步都攀援难上,黑壑深渊崩石下千丈犹轰隆传响。
跻攀:犹攀登。
唐杜甫《白水县崔少府十九翁高斋三十韵》:“清晨陪跻攀,傲睨俯峭壁。
” 嗟余有两耳,未省(xǐng)听丝篁(huáng)。
惭愧呀我空有耳朵一双,对音乐太外行不懂欣赏。
未省:不懂得。
丝篁:弹拨乐器,此指琴。
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
听了你这琴声忽柔忽刚,振人起强人坐令人低昂。
起坐:忽起忽坐,激动不已的样子。
旁:一作“床”。
推手遽(jù)止之,湿衣泪滂滂。
仓皇中我伸手把琴遮挡,泪潮呀早已经汹涌盈眶。
推手:伸手。
遽:急忙。
滂滂:热泪滂沱的样子。
《晏子春秋·谏上十七》:“景公游于牛山,北临其国城而流涕曰:‘若何滂滂去此而死乎!
’” 颖乎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
颖师傅好功夫实非寻常,别再把冰与火填我胸膛。
诚能:指确实有才能的人。
《荀子·王霸》:“人主胡不广焉,无恤亲疏,无偏贵贱,唯诚能之求?
”冰炭置我肠:形容自己完全被琴声所左右,一会儿满心愉悦,一会儿心情沮丧。
犹如说水火,两者不能相容。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461
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
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
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
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皇。
(凤皇 一作 凤凰)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
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
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
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
颖乎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
唐人音乐诗较著名者,有李颀《听董大弹胡笳弄兼寄语房给事》、李白《听蜀僧濬弹琴》、李贺《李凭箜篌引》、白居易《琵琶行》等及韩愈此篇。
篇篇不同,可谓各有千秋。
喜惧哀乐,变化倏忽,百感交集,莫可名状,这就是韩愈听颖师弹琴的感受。
读罢全诗,颖师高超的琴技如可闻见,怪不得清人方扶南把它与白居易的《琵琶行》、李贺的《李凭箜篌引》相提并论,推许为“摹写声音至文”了。
诗分两部分,前十句正面摹写声音。
起句不同一般,它没有提及弹琴者,也没有交待弹琴的时间和地点,而是紧扣题目中的“听”字,单刀直入,把读者引进美妙的音乐境界里。
琴声袅袅升起,轻柔细屑,仿佛小儿女在耳鬓厮磨之际,窃窃私语,互诉衷肠。
中间夹杂些嗔怪之声,那不过是表达倾心相爱的一种不拘形迹的方式而已。
正当听者沉浸在充满柔情蜜意的氛围里,琴声骤然变得昂扬激越起来,就象勇猛的将士挥戈跃马冲入敌阵,显得气势非凡。
接着琴声又由刚转柔,呈起伏回荡之姿。
恰似经过一场浴血奋战,敌氛尽扫,此时,天朗气清,风和日丽,远处浮动着几片白云,近处摇曳着几丝柳絮,它们飘浮不定,若有若无,难于捉摸,却逗人情思。
琴声所展示的意境高远阔大,使人有极目遥天悠悠不尽之感。
蓦地,百鸟齐鸣,啁啾不已,安谧的环境为喧闹的场面所代替。
在众鸟蹁跹之中,一只凤凰翩然高举,引吭长鸣。
“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
这只不甘与凡鸟为伍的孤傲的凤凰,一心向上,饱经跻攀之苦,结果还是跌落下来,而且跌得那样快,那样惨。
这里除了用形象化的比喻显示琴声的起落变化外,似乎还另有寄托。
联系后面的“湿衣泪滂滂”等句,它很可能包含着诗人对自己境遇的慨叹。
他曾几次上奏章剖析政事得失,希望当局能有所警醒,从而革除弊端,励精图治,结果屡遭贬斥,心中不免有愤激不平之感。
“湿衣”句与白居易《琵琶行》中的“江州司马青衫湿”颇相类似,只是后者表达得比较直接,比较显豁罢了。
后八句写自己听琴的感受和反应,从侧面烘托琴声的优美动听。
“嗟余”二句是自谦之辞,申明自己不懂音乐,未能深谙其中的奥妙。
尽管如此,还是被颖师的琴声所深深感动,先是起坐不安,继而泪雨滂沱,浸湿了衣襟,犹自扑扑簌簌滴个不止。
这种感情上的强烈刺激,实在叫人无法承受,于是推手制止,不忍卒听。
末二句进一步渲染颖师琴技的高超。
冰炭原不可同炉,但颖师的琴声一会儿把人引进欢乐的天堂,一会儿又把人掷入悲苦的地狱,就好比同时把冰炭投入听者的胸中,使人经受不了这种感情上的剧烈波动。
全篇诗情起伏如钱塘江潮,波涛汹涌,层见迭出,变化无穷。
上联与下联,甚至上句与下句,都有较大的起落变化,例如首联“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写柔细的琴声,充满和乐的色调,中间着一“怨”字,便觉波浪陡起,姿态横生,亲昵的意味反倒更浓,也更加富有生活气息。
又如首联比以儿女之情,次联拟以英雄气概,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一柔一刚,构成悬殊的形势。
第三联要再作起落变化,即由刚转柔,就很容易与第一联交叉重叠。
诗人在实现这一起伏转折的同时,开辟了另一个新的境界,它高远阔大、安谧清醇,与首联的卿卿我我、充满私情形成鲜明的比照,它所显示的声音也与首联不一样,一者(首联)轻柔细屑,纯属指声;
一者(三联)宛转悠扬,是所谓泛声。
尽管两者都比较轻柔,却又各有特色,准确地反映了琴声高低疾徐的变化。
清人方东树说韩愈写诗“用法变化而深严”(《昭昧詹言》),这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历来写乐曲的诗,大都利用人类五官通感的生理机能,致力于把比较难于捕捉的声音转化为比较容易感受的视觉形象。
这首诗摹写声音精细入微,形象鲜明,却不粘皮着肉,故而显得高雅、空灵、醇厚。
突出的表现是:在摹写声音节奏的同时,十分注意发掘含蕴其中的情志。
好的琴声既可悦耳,又可赏心,可以移情动志。
好的琴声,也不只可以绘声,而且可以“绘情”、“绘志”,把琴声所表达的情境,一一描摹出来。
诗歌在摹写声音的同时,或示之以儿女柔情,或拟之以英雄壮志,或充满对自然的眷恋,或寓有超凡脱俗之想和坎坷不遇之悲,如此等等,无不流露出深厚的情意。
韩愈是一位极富创造性的文学巨匠。
他写作诗文,能够摆脱拘束,自辟蹊径。
这首诗无论造境或遣词造语都有独到之处。
以造境言,它为读者展示了两个大的境界:一是曲中的境界,即由乐曲的声音和节奏所构成的情境;
一是曲外的境界,即乐曲声在听者(诗人自己)身上得到的反响。
两者亦分亦合,犹如影之与形。
从而使整个诗歌的意境显得深闳隽永,饶有情致。
以遣词造语论,不少诗句新奇妥帖,揉磨入细,感染力极强。
例如开头两句押细声韵,其中的“女”、“语”和“尔”、“汝”声音相近,读起来有些绕口。
这种奇特的音韵安排,恰恰适合于表现小儿女之间那种缠绵纠结的情态。
后面写昂扬激越的琴声则改用洪声韵的“昂”、“场”、“扬”、“凰”等,这些都精确地表现了弹者的情感和听者的印象。
另外,五言和七言交错运用,以与琴声的疾徐断续相协调,也大大增强了诗句的表现力。
如此等等,清楚地表明,诗人匠心独运,不拘绳墨,却又无不文从字顺,各司其职。
所谓“横空盘硬语,妥帖力排奡”,其实也是韩愈诗歌语言的一大特色。
参考资料: 1、 朱世英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793-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