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隐寺 文赏
鹫岭郁岧峣,龙宫锁寂寥。
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
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
扪萝登塔远,刳木取泉遥。
霜薄花更发,冰轻叶未凋。
夙龄尚遐异,搜对涤烦嚣。
待入天台路,看余度石桥。
鹫岭郁岧峣,龙宫锁寂寥。
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
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
扪萝登塔远,刳木取泉遥。
霜薄花更发,冰轻叶未凋。
夙龄尚遐异,搜对涤烦嚣。
待入天台路,看余度石桥。
《唐诗纪事》说:“之问贬黜放还,至江南,游灵隐寺,夜月极明,长廊行吟曰‘鹫岭郁岧峣,龙宫锁寂寥’..”宋之问两次贬谪,第一次是神龙元年(705)贬泷州(今广东罗定县)参军,不久逃回洛阳,第二次是景云元年(710 )流放钦州(今广西钦州县)。
《旧唐书》说:“先天中,赐死于徙所。
”《新唐书》说:“赐死桂林”。
总之,未能生还。
《新唐书》中记载他于景龙中下迁越州(今浙江绍兴)长史,“颇自力为政,穷历剡溪山,置酒赋诗,流布京师,人人传讽。
”这首《灵隐寺》诗大约作于此时。
灵隐:山名。
在浙江杭州市西,亦称武林、灵苑、仙居。
灵隐寺即东晋时在灵隐山所建的禅寺。
相传晋咸和元年(326 ),印度僧人慧理来到这里惊称:“此天竺国(古印度)灵鹫山之小岭,不知何年飞来,佛在世日,多为仙灵所隐。
”因山起寺,名为灵隐,取灵山隐于此之义。
首联描述灵隐寺的地理位置和概貌:“鹫岭郁岧峣,龙宫锁寂寥”,是说静穆的寺院座落在高峻葱郁的飞来峰山麓,更显得庄严清寂。
鹫岭:即印度灵鹫山,这里指灵隐山的北高峰即飞来峰。
郁:茂盛葱茏之意。
岧峣:高峻;
高耸。
龙宫:借指灵隐寺,相传龙王曾请佛祖讲说经法,佛祖所在之地故称龙宫。
“锁” 字透露出佛门清静空寂的永恒。
“鹫岭”、“龙宫”,连用两个典故,上下对得精切自然,神话色彩浓郁,引人浮想联翩。
排律首联一般不对偶,而这里对得流走自然,给读者以整齐和谐的美感。
第二联“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上句写的是远景,海上日出,光芒四射,红霞满天。
下句写的是近景,江潮澎湃,白浪滔滔。
入胜境而观佳处,开人胸怀,壮人豪情,怡人心境,这两句以工整的对仗和壮观的景色成为千古流芳的佳句。
这里的字句并不奇异,辞藻也不繁富,然而却能给人以特殊的美感。
第三联“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桂子:桂树的种子。
桂树开花不结子。
天竺桂结子。
传说灵隐寺和天竺寺每到秋高气爽时节常有似豆的颗粒从天空降落,称为桂子。
天香:祭神的香。
北周庾信《奉和同泰寺浮图》诗:“天香下桂殿,仙梵入伊笙。
”月宫桂子撒落下来,纷纷扬扬,异响阵阵;
龙宫中的香烟袅袅升起,直入云天,上下交织成一个清幽空灵之境。
这联诗借用神话传说表现了灵隐寺声色香怡人的特色。
诗的前三联是正面写灵隐寺,下面三联转入侧面衬托。
诗人以游山寻胜的所观所感为灵隐寺绘出了一个清幽旷远的背景:藤萝覆道,古塔遥望,泉流潺潺,山花傲霜凌冰。
这一切都显示出古朴、静洁、脱俗之美。
诗人深受此胜境的感应,不由自主地赞叹: “夙龄尚遐异,搜对涤烦嚣”。
他自幼向往各处的奇山胜景,这次寻幽访胜如愿以偿了,使他忘了人世间的烦恼和焦燥。
最后一联“待入天台路,看余度石桥”。
这是写诗人的幻觉,他已经沉醉了,误把灵隐当作天台,竟有点飘飘欲仙了。
天台山是著名的佛教圣地,石桥传说是神仙所居之处,“汉刘晨、阮肇入天台采药,遇二女子,留半年求归,抵家已七世矣。
”诗中暗寓了这个美丽的神话传说,以自己的感受进一步赞叹灵隐寺地势山水环境的优胜,简直可以和天台媲美。
《灵隐寺》是一首优秀的山水游记诗。
袁宏道在他的《灵隐》游记中曾这样说:“余始入灵隐,疑宋之问诗不似,意古人取景,或亦如近代词客,捃拾帮凑。
及登韬光,始知沧海、浙江、扪萝、刳木数语,字字入画。
古人真不可及矣!
”这段话说尽了《灵隐寺》诗的妙处“字字入画”。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苑中遇雪应制 文翻译赏
紫禁仙舆诘旦来,青旂遥倚望春台。
不知庭霰今朝落,疑是林花昨夜开。
紫禁仙舆诘旦来,青旂遥倚望春台。
清晨的朝阳破云而出,就像皇家的銮驾从天边驶来。
高楼上谁穿着青袍眺望,就像望春台边随风飘扬的青旗。
不知庭霰今朝落,疑是林花昨夜开。
我不知道今天庭院中竟然落下了雪花,还以为是昨夜院中的树枝上开出的花。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紫禁仙舆诘旦来,青旂遥倚望春台。
清晨的朝阳破云而出,就像皇家的銮驾从天边驶来。
高楼上谁穿着青袍眺望,就像望春台边随风飘扬的青旗。
诘旦:平明﹐清晨。
《宋书·柳元景传》:“自诘旦而战,至于日昃,虏众大溃。
”旂:同“旗”。
古代指有铃铛的旗子。
不知庭霰今朝落,疑是林花昨夜开。
我不知道今天庭院中竟然落下了雪花,还以为是昨夜院中的树枝上开出的花。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紫禁仙舆诘旦来,青旂遥倚望春台。
不知庭霰今朝落,疑是林花昨夜开。
不知道庭院里今朝落下了雪花(庭霰:指落在庭院里的雪花),还以为昨夜庭院枝上开了花,比喻生动、贴切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渡汉江 文翻注译赏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流放岭南与亲人断绝了音信,熬过了冬天又经历一个新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越走近故乡心里就越是胆怯,不敢打听从家那边过来的人。
参考资料: 1、 刘学锴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34-35 2、 赵明华.唐诗原来可以这样读.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02:61-62 3、 张国举 等.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29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岭外:五岭以南的广东省广大地区,通常称岭南。
唐代常作罪臣的流放地。
书:信。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来人:渡汉江时遇到的从家乡来的人。
参考资料: 1、 刘学锴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34-35 2、 赵明华.唐诗原来可以这样读.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02:61-62 3、 张国举 等.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29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流放岭南与亲人断绝了音信,熬过了冬天又经历一个新春。
岭外:五岭以南的广东省广大地区,通常称岭南。
唐代常作罪臣的流放地。
书:信。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越走近故乡心里就越是胆怯,不敢打听从家那边过来的人。
来人:渡汉江时遇到的从家乡来的人。
参考资料: 1、 刘学锴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34-35 2、 赵明华.唐诗原来可以这样读.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02:61-62 3、 张国举 等.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29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渡汉江》诗意在写思乡情切,真实地刻画了诗人久别还乡,即将到家时的激动而又复杂的心情。
语极浅近,意颇深邃;
描摹心理,熨贴入微;
不矫揉造作,自然至美。
前两句追叙贬居岭南的情况。
贬斥蛮荒,本就够悲苦的了,何况又和家人音讯隔绝,彼此未卜存亡,更何况又是在这种情况下经冬历春,捱过漫长的时间。
诗人没有平列空间的悬隔、音书的断绝、时间的久远这三层意思,而是依次层递,逐步加以展示,这就强化和加深了贬居遐荒期间孤孑、苦闷的感情,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断”字“复”字,似不着力,却很见作意。
此诗人困居贬所时那种与世隔绝的处境,失去任何精神慰藉的生活情景,以及度日如年、难以忍受的精神痛苦,都历历可见,鲜明可触。
这两句平平叙起,从容承接,没有什么惊人之笔,往往容易为读者轻易放过。
其实,它在全篇中的地位、作用很重要。
有了这个背景,下两句出色的抒情才字字有根。
第三、四两句描写诗人逃归途中的心理变化。
“近乡”交代诗人因长期不知家人消息而逃离贬地,走近家乡。
所谓“情更怯”,即愈接近故乡,离家人愈近,担忧也愈厉害,简直变成了一种害怕,怕到“不敢问来人”。
按照常情,这两句似乎应该写成“近乡情更切,急欲问来人”,诗人笔下所写的却完全出乎常情:“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仔细寻味,又觉得只有这样,才合乎前两句所揭示的“规定情景”。
因为诗人贬居岭外,又长期没有家人的任何音讯,一方面固然日夜在思念家人,另一方面又时刻担心家人的命运,怕家人由于诗人的牵累而遭到不幸。
“音书断”“复历春”这种思念随着担心同时的到来,形成急切盼回家,又怕到家里的矛盾心理状态。
这种矛盾心理,在逃归的路上,特别是渡过汉江,接近家乡之后,有了进一步的戏剧性发展:原先的担心、忧虑和模糊的不祥预感,此刻似乎马上就会被路上所遇到的某个熟人所证实,变成活生生的残酷现实;
而长期来梦寐以求的与家人团聚的愿望则立即会被无情的现实所粉碎。
因此,“情更切”变成了“情更怯”,“急欲问”变成了“不敢问”。
这是在“岭外音书断”这种特殊情况下心理矛盾发展的必然。
“情更怯”与“不敢问”更能体现诗人此际强自抑制的急切愿望和由此造成的精神痛苦。
愈接近重逢,诗人便会愈发忧虑,发展到极端,这种忧虑就会变成一种恐惧、战栗,使之不敢面对现实。
诗人正是这样逼真地再现了特殊境遇下,对家人的入骨关爱,吟咏出入类心灵的良善韵律,从而引起了千古的共鸣。
只是这种境遇的造成,诗人不能辞其咎。
在这一点上,后来杜甫的“反畏消息来,寸心亦何有”(《述怀》)写战乱中担忧家人,至于不敢面对吉凶未卜的“消息”。
则更有时代感,更耐人寻味。
此诗不仅有巧妙的抒情艺术,而且有更深刻的体会。
作者用逐层递进的追述,交代了背景之后,立即直抒胸臆,不加保留地倾诉出矛盾心理和痛苦心情。
但是,读者却必需经过一番认真的咀嚼,才能感受到这种特殊的心理状态,达到与作者的心灵沟通。
这种高度简洁的抒情手法,使作品用最省略的语言,获取了极为深远的艺术效果。
参考资料: 1、 刘学锴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34-35 2、 颜邦逸 赵雪沛.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教材·文学作品赏析.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4:110-112 3、 张恩富.唐诗的历史.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23-25
送杜审言 文翻
卧病人事绝,嗟君万里行。
河桥不相送,江树远含情。
别路追孙楚,维舟吊屈平。
可惜龙泉剑,流落在丰城。
卧病人事绝,嗟君万里行。
身有病少交往门庭冷清,悲叹你遭贬谪万里远行。
河桥不相送,江树远含情。
我不能到河桥饯别相送,江边树相依偎远含别情。
别路追孙楚,维舟吊屈平。
丢官职只因你才过孙楚,汨罗江把船系凭吊屈平。
可惜龙泉剑,流落在丰城。
可惜你犹如那龙泉宝剑,无人识遗弃在江西丰城。
参考资料: 1、 张学文.唐代送别诗名篇译赏.重庆:重庆出版社,1988:20-22
陆浑山庄 文赏
归来物外情,负杖阅岩耕。
源水看花入,幽林采药行。
野人相问姓,山鸟自呼名。
去去独吾乐,无然愧此生。
归来物外情,负杖阅岩耕。
源水看花入,幽林采药行。
野人相问姓,山鸟自呼名。
去去独吾乐,无然愧此生。
宋之问这首《陆浑山庄》诗,是他前期的作品。
他在《自洪府舟行直书其事》中写道:“揆己道德余,幼闻虚白旨。
贵身贱外物,抗迹远尘轨。
朝游伊水湄,夕卧箕山趾。
妙年拙自晦,皎洁弄文史。
谬辱紫泥书,挥翰青云里。
事往每增伤,宠来常誓止。
铭骨怀报称,逆鳞让金紫。
安位衅潜搆,退耕祸犹起。
栖岩实吾策,触藩诚内耻。
”虽然他一生混迹于官场,在宦海中几经沉浮都没有痛下决心,绝尘归隐,但他爱好山水之心却是真挚的。
他在长安附近有蓝田辋川别业(后为王维所居),在东都洛阳附近有陆浑山庄。
他在《蓝田山庄》诗中自白说:“宦游非吏隐,心事好幽偏。
”有时这别业、山庄也是他宦海中的避风港。
或许正因为他饱经仕途沧桑,饱尝世事无常,才更寄情于山水之间。
他在这些地方短暂的“隐逸”生活期间,写下了一些优美的田园山水诗。
《陆浑山庄》是其中最出名的一篇。
首联叙事抒情,“归来物外情,负杖阅岩耕”,是说一回到陆浑山就仿佛到了世外桃源,因此诱发了退隐躬耕山林的念头。
这叙事抒情中亦含有景致,侧面说明了陆浑山的清幽超尘,是隐逸的好去处。
颔联主要描写自然景色,“源水看花入,幽林采药行”,上句是说顺着溪流欣赏山花不知不觉地来到了源头;
下句是说采摘药草寻寻觅觅竟走进了云林深处。
这两句诗连用了“看”“入”“采”“行”四个动词,在动态中写静景,意象活泼而有生气。
既写出了烂漫山花、苍翠林色的诱人,也表现了人物悠闲的心情。
颈联主要是表现山林的人物风情,“野人相问姓,山鸟自呼名”,上句写农夫对来客热情招呼,询问姓名。
下句与上是工对,化用。
苏东坡《海外》诗:“花曾识面香仍好,鸟不知名声自呼。
”据《古今注》的解释:“南方有鸟名鹧鸪,其名自呼,向日而飞。
”鹧鸪鸟也咕咕咕咕地向来客自我介绍名字。
深深山泉,幽幽山林,烂漫山花,奇草珍药,友好的农人,好客的山鸟,清幽美好的山景,不是宦海中所能寻觅得到的。
尾联起句“去去”叠用,表现出急迫的情绪,去求寻独善吾身的快乐。
结句没有正面写宦海风波之苦,而只是说自己无才德,愧对明时。
实际上是以古之君子自居,委婉地透露出隐退山林之意。
《载洒园诗话》评这联诗说:“虽违心之言,却辞理兼至。
” 这首《陆浑山庄》诗,历代诗评家的评价都很高,认为自然、高古,可与一些大家的名篇相提并论。
如《葚原诗话》说:“诗以自然为上,工巧次之。
工巧之至,始入自然;
自然之妙,无须工巧。
五言如孟浩然《过故人居》,王维《终南别业》,又《喜祖三至留宿》,李白《送友人》,又《牛渚怀古》,常建《题破山寺禅院》,宋之问《陆浑山庄》,此皆不事工巧极自然者也。
”《小清华园诗谈》举例谈“何为高?
曰《古诗十九首》尚矣,其次则陈思之《白马》七篇,彭泽之《饮酒》六首,左太冲之《咏史》,颜延年之《王君》,亦皆邈不可追者。
近体则宋员外之‘归来物外情,负杖阅岩耕。
源水看花入,幽林采药行。
野人相问姓,山鸟自呼名。
去去独吾乐,无能愧此生。
’王右丞之‘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是也。
”以上所说的“自然”,包括自然朴实的语言、平易晓畅的表现形式所创造出的自然空灵的意境。
“高”,指的是隐逸的思想情调。
他取材、用词、造句、造境,都有独到之处,所取事物有典型性,所用词语富于表现力,既能融情与景,又能景中寓情。
景与情会,杜甫曾借用过这首诗的第三联。
“野人相问姓,山鸟自呼名”的意境自然优美,极尽山色景物风情之妙趣,具有不朽的艺术生命力。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春日芙蓉园侍宴应制 文
洞庭湖 文
地尽天水合,朝及洞庭湖。
初日当中涌,莫辨东西隅。
晶耀目何在,滢荧心欲无。
灵光晏海若,游气耿天吴。
张乐轩皇至,征苗夏禹徂。
楚臣悲落叶,尧女泣苍梧。
野积九江润,山通五岳图。
风恬鱼自跃,云夕雁相呼。
独此临泛漾,浩将人代殊。
永言洗氛浊,卒岁为清娱。
要使功成退,徒劳越大夫。
江亭晚望 文
早发始兴江口至虚氏村作 文翻译
候晓逾闽嶂,乘春望越台。
宿云鹏际落,残月蚌中开。
薜荔摇青气,桄榔翳碧苔。
桂香多露裛,石响细泉回。
抱叶玄猿啸,衔花翡翠来。
南中虽可悦,北思日悠哉。
鬒发俄成素,丹心已作灰。
何当首归路,行剪故园莱。
候晓逾闽嶂,乘春望越台。
等到天亮便越过闽地的山障,乘风向粤进发。
宿云鹏际落,残月蚌中开。
宿云如落鹏之翼,残月如开于蚌中之珠。
薜荔摇青气,桄榔翳碧苔。
碧绿的薜荔如青气在摇动,茂密的桄榔树遮蔽着碧台。
桂香多露裛,石响细泉回。
桂花带露开放,香气袭人,流水击打溪石,叮咚有声。
抱叶玄猿啸,衔花翡翠来。
黑猿抱叶啼叫,翡翠鸟衔花飞来。
南中虽可悦,北思日悠哉。
南中的景象虽娱心悦目,但我留恋北方的思绪却更长了。
鬒发俄成素,丹心已作灰。
黑发忽然变成了白发,赤心已经化作冷灰。
何当首归路,行剪故园莱。
仕进的路已绝,不如回头返故乡去剪来草过日子罢了。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31-33页 2、 王尧衢.唐诗合解笺注:河北大学出版社,2000年:525 3、 刘文蔚.唐诗合选:广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02月第1版:475-477
候晓逾闽嶂,乘春望越台。
等到天亮便越过闽地的山障,乘风向粤进发。
候:等候,等待。
晓:天亮。
逾:逾越。
闽:福建。
嶂:山障。
越(yuè粤):广东。
越台:昔尉陀立台,以朝汉室,号为“朝台”。
宿云鹏际落,残月蚌中开。
宿云如落鹏之翼,残月如开于蚌中之珠。
宿云:隔宿之云。
鹏:大鸟。
际:天际。
残月:夜阑之月。
蚌中开:明月之珠,藏于蚌中,故见晓月,如珠在蚌中开也。
薜荔摇青气,桄榔翳碧苔。
碧绿的薜荔如青气在摇动,茂密的桄榔树遮蔽着碧台。
薜(bì)荔:香草。
桄榔(guāng láng):桄榔树,大四五围,长五六丈,无枝,至头生叶。
翳(yì):遮蔽。
桂香多露裛,石响细泉回。
桂花带露开放,香气袭人,流水击打溪石,叮咚有声。
裛(yì):通“浥”,沾湿。
抱叶玄猿啸,衔花翡翠来。
黑猿抱叶啼叫,翡翠鸟衔花飞来。
玄猿:黑猿。
啸:啼叫。
南中虽可悦,北思日悠哉。
南中的景象虽娱心悦目,但我留恋北方的思绪却更长了。
南中:中国南部。
思:思绪。
悠:时间之长。
鬒发俄成素,丹心已作灰。
黑发忽然变成了白发,赤心已经化作冷灰。
鬒(zhěn诊)发:黑发。
俄(é):忽然。
素:白色。
灰:冷灰。
何当首归路,行剪故园莱。
仕进的路已绝,不如回头返故乡去剪来草过日子罢了。
首:向,朝。
行:去。
莱(lái):草名,即藜。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31-33页 2、 王尧衢.唐诗合解笺注:河北大学出版社,2000年:525 3、 刘文蔚.唐诗合选:广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02月第1版:475-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