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春望 文
夏日题老将林亭 文翻注译
百战功成翻爱静,侯门渐欲似仙家。
墙头雨细垂纤草,水面风回聚落花。
井放辘轳闲浸酒,笼开鹦鹉报煎茶。
几人图在凌烟阁,曾不交锋向塞沙?
百战功成翻爱静,侯门渐欲似仙家。
身经百战功成名就反倒喜欢平静,显赫侯门日渐清幽好像洞仙人家。
墙头雨细垂纤草,水面风回聚落花。
墙头上细雨蒙蒙低垂着纤纤绿草,水面上微风回旋聚集着片片落花。
井放辘轳闲浸酒,笼开鹦鹉报煎茶。
到井台放下辘轳闲逸中浸凉美酒,开鸟笼鹦鹉学舌提醒人莫忘煎茶。
几人图在凌烟阁,曾不交锋向塞沙?
有几人有资格将形象画在凌烟阁,却不曾身经百战交锋于塞外黄沙?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出版社,2010:841 2、 周汉申.诗词曲名篇赏析: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3:188
百战功成翻爱静,侯门渐欲似仙家。
翻:副词,反而。
侯门:君主时代五等爵位第二等为侯,这里指老将军的府第。
仙家:仙人所住之处。
墙头雨细垂纤草,水面风回聚落花。
纤(xiān)草:细草,小草。
井放辘轳闲浸酒,笼开鹦鹉报煎茶。
辘轳(lùlú):利用轮轴制成的一种起重工具,用在井上汲水。
煎(jiān)茶:烹煮茶水。
几人图在凌烟阁,曾不交锋向塞沙?
凌烟阁:贞观十七年(643),唐太宗将开国功臣长孙无忌等二十四人的画相刻在凌烟阁内。
唐太宗亲自作赞,褚遂良书,阎立本画。
这二十四人都曾是带兵打仗的武将。
向塞沙:在塞外沙场作战。
这里泛指带兵作战。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出版社,2010:841 2、 周汉申.诗词曲名篇赏析: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3:188
百战功成翻爱静,侯门渐欲似仙家。
身经百战功成名就反倒喜欢平静,显赫侯门日渐清幽好像洞仙人家。
翻:副词,反而。
侯门:君主时代五等爵位第二等为侯,这里指老将军的府第。
仙家:仙人所住之处。
墙头雨细垂纤草,水面风回聚落花。
墙头上细雨蒙蒙低垂着纤纤绿草,水面上微风回旋聚集着片片落花。
纤(xiān)草:细草,小草。
井放辘轳闲浸酒,笼开鹦鹉报煎茶。
到井台放下辘轳闲逸中浸凉美酒,开鸟笼鹦鹉学舌提醒人莫忘煎茶。
辘轳(lùlú):利用轮轴制成的一种起重工具,用在井上汲水。
煎(jiān)茶:烹煮茶水。
几人图在凌烟阁,曾不交锋向塞沙?
有几人有资格将形象画在凌烟阁,却不曾身经百战交锋于塞外黄沙?
凌烟阁:贞观十七年(643),唐太宗将开国功臣长孙无忌等二十四人的画相刻在凌烟阁内。
唐太宗亲自作赞,褚遂良书,阎立本画。
这二十四人都曾是带兵打仗的武将。
向塞沙:在塞外沙场作战。
这里泛指带兵作战。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出版社,2010:841 2、 周汉申.诗词曲名篇赏析: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3:188
登单于台 文翻赏
边兵春尽回,独上单于台。
白日地中出,黄河天外来。
沙翻痕似浪,风急响疑雷。
欲向阴关度,阴关晓不开。
边兵春尽回,独上单于台。
春日里无战事士兵都已返回,我独自一个人登上了单于台。
白日地中出,黄河天外来。
白炽的太阳从大地内部升起,奔腾的黄河从远天之外涌来。
沙翻痕似浪,风急响疑雷。
黄沙翻滚纹痕好似大海波浪,狂风呼啸响声疑是平地生雷。
欲向阴关度,阴关晓不开。
很想跨越阴山关隘看个究竟,阴山关隘虽已天亮门户不开。
参考资料: 1、 邓绍基.新编唐诗三百首:大连出版社,1990:316 2、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出版社,2010:840
边兵春尽回,独上单于台。
白日地中出,黄河天外来。
沙翻痕似浪,风急响疑雷。
欲向阴关度,阴关晓不开。
张蠙早年曾游塞外,写了不少边塞诗。
单于台,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西,相传汉武帝曾率兵登临此台。
这首诗,描写边塞风光,语句浑朴,境界开阔,虽出于晚唐诗人之手,却很有些“盛唐气象”。
首联是全诗总领。
“春”字和“独”字,看似出于无心,实则十分着力。
春日兵回,边关平静无事,乃有登台览物之逸兴;
虽曰春日,下文却了无春色,更显出塞外的荒凉。
独上高台,凝思注目,突出诗人超然独立的形象。
“白日地中出,黄河天外来。
”一轮白日,跃出平地,写它喷薄而上的动态;
千里黄河,天外飞来,写它源远流长的形象;
“白日”、“黄河”对举,又在寥廓苍茫之中给人以壮丽多彩的感觉。
白日出于地中而非山顶,黄河来自天外而非天上,一切都落在视平线下,皆因身在高台之上的缘故。
颈联继续写景。
两句比喻,牢牢把握住居高临下的特点:居高,所以风急,所以风如雷响,惊心动魄;
临下,才见沙痕,才见沙似浪翻,历历在目。
不说“如雷”而说“疑雷”,传神地写出诗人细辨风声的惊喜情态。
而白日、黄河、沙浪、风声,从远到近,自下而上,构成一幅有色彩、有动态、有音响的立体图画,把边塞风光,写得势阔声宏,莽莽苍苍之至。
尤其是“白日地中出,黄河天外来”一联,语句浑朴,境界辽阔,学盛唐而能造出新境,很为后人激赏。
尾联写诗人从单于台上向北眺望阴山,那是汉代防御匈奴的天然屏障。
诗人很想到阴山那边去看看,但见那起伏连绵的阴山,雄关似铁,虽然天已大亮,门户却紧闭不开,无法通行。
诗人分明看到横断前路的不可逾越的阻障,于是,激越慷慨的高吟大唱,一变而为徒唤奈何的颓唐之音。
诗到晚唐,纵使歌咏壮阔雄奇的塞外风物,也难得有盛唐时代那蓬蓬勃勃的朝气了。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1340-134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