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泉子·长忆观潮

作者: 潘阆 朝代: 宋代

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

来疑沧海尽成空。

万面鼓声中。

弄潮儿向涛头立。

手把红旗旗不湿。

别来几向梦中看。

梦觉尚心寒。

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

来疑沧海尽成空。

万面鼓声中。

我常常想起钱塘江观潮的情景,满城的人争着向江上望去。

潮水涌来时,仿佛大海都空了,潮声像一万面鼓齐发,声势震人。

弄潮儿向涛头立。

手把红旗旗不湿。

别来几向梦中看。

梦觉尚心寒。

译文踏潮献技的人站在波涛上表演,他们手里拿着的红旗丝毫没被水打湿。

此后几次梦到观潮的情景,梦醒时依然感觉心惊胆战。

参考资料: 1、 徐培均主编.唐宋词吟诵.广州: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2001:117 2、 陈扬主编.唐宋诗词名篇.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 ,1999:432

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

来疑沧海尽成空。

万面鼓声中。

长:通假字,通“常”,常常、经常。

郭:外城,这里指外城以内的范围。

万面鼓声中:将潮来时,潮声像万面金鼓,一时齐发,声势震人。

弄潮儿向涛头立。

手把红旗旗不湿。

别来几向梦中看。

梦觉尚心寒。

译文弄潮儿:指朝夕与潮水周旋的水手或在潮中戏水的少年人。

喻有勇敢进取精神的人。

周密《武林旧事》说:八月十五钱塘大潮,吴地少年善游水者数百人,都披散着头发,身上刺满花纹,手持大旗,争先恐后,迎着潮头,在万丈波涛中出没腾飞,做出各种姿势,旗帜却一点没有沾湿。

向:朝着,面对红旗:红色的旗帜。

觉:睡醒。

尚:还(hái),仍然。

心寒:心里感觉很惊心动魄。

参考资料: 1、 徐培均主编.唐宋词吟诵.广州: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2001:117 2、 陈扬主编.唐宋诗词名篇.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 ,1999:432

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

来疑沧海尽成空。

万面鼓声中。

我常常想起钱塘江观潮的情景,满城的人争着向江上望去。

潮水涌来时,仿佛大海都空了,潮声像一万面鼓齐发,声势震人。

长:通假字,通“常”,常常、经常。

郭:外城,这里指外城以内的范围。

万面鼓声中:将潮来时,潮声像万面金鼓,一时齐发,声势震人。

弄潮儿向涛头立。

手把红旗旗不湿。

别来几向梦中看。

梦觉尚心寒。

译文踏潮献技的人站在波涛上表演,他们手里拿着的红旗丝毫没被水打湿。

此后几次梦到观潮的情景,梦醒时依然感觉心惊胆战。

弄潮儿:指朝夕与潮水周旋的水手或在潮中戏水的少年人。

喻有勇敢进取精神的人。

周密《武林旧事》说:八月十五钱塘大潮,吴地少年善游水者数百人,都披散着头发,身上刺满花纹,手持大旗,争先恐后,迎着潮头,在万丈波涛中出没腾飞,做出各种姿势,旗帜却一点没有沾湿。

向:朝着,面对红旗:红色的旗帜。

觉:睡醒。

尚:还(hái),仍然。

心寒:心里感觉很惊心动魄。

参考资料: 1、 徐培均主编.唐宋词吟诵.广州: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2001:117 2、 陈扬主编.唐宋诗词名篇.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 ,1999:432

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

来疑沧海尽成空。

万面鼓声中。

弄潮儿向涛头立。

手把红旗旗不湿。

别来几向梦中看。

梦觉尚心寒。

  词的上片描写观潮盛况,表现大自然的壮观、奇伟;

起首两句,写杭州人倾城而出,拥挤钱塘江边,万头攒动,争看江面潮水上涨。

为下面潮水的涌现制造了气氛,作好了铺垫。

上片结尾两句,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法,把钱江潮涌的排山倒海、声容俱壮,渲染得有声有色、惊险生动。

  下片描写弄潮情景,表现弄潮健儿与大自然奋力搏斗的大无畏精神,抒发出人定胜天的豪迈气概。

过片转而描写弄潮儿的英勇无畏、搏击风浪、身手不凡和履险如夷。

这两句纯用白描手法,写得有声有色,富于动感,眩目惊心。

结拍由回忆转为现实,写词人虽离杭已久,但那壮观的钱江涌潮仍频频入梦,以至梦醒后尚感惊心动魄。

  此词对于钱塘江涌潮的描绘,可谓匠心独远,别具神韵。

词中“来疑沧海尽成空”一句采用夸张手法,浓墨重彩,大开大阖,感染力甚强。

上片第二句的“争”、“望”二字,生动地表现了人们盼潮到来的殷切心情,从空间广阔的角度进行烘托与大潮的壮观结合得甚为密切。

结拍言梦醒后尚心有余悸,更深化了潮水的雄壮意象。

前后的烘托与中间重点描写当中的夸张手法配合紧密,使全词的结构浑然一体。

参考资料: 1、 傅德岷 卢晋.宋词鉴赏辞典.武汉:长江出版社,2011:2

酒泉子(十之七)

作者: 潘阆 朝代: 宋代

长忆高峰,峰上塔高尘世外。

昔年独上最高层。

月出见觚棱。

举头咫尺疑天汉。

星斗分明在身畔。

别来无翼可飞腾。

何日得重登。

忆余杭·长忆吴山

作者: 潘阆 朝代: 宋代

长忆吴山,山上森森吴相庙。

庙前江水怒为涛。

千古恨犹高。

寒鸦日暮鸣还聚。

时有阴云笼殿宇。

别来有负谒灵祠。

遥奠酒盈卮。

长忆吴山,山上森森吴相庙。

庙前江水怒为涛。

千古恨犹高。

寒鸦日暮鸣还聚。

时有阴云笼殿宇。

别来有负谒灵祠。

遥奠酒盈卮。

  这首词是作者为凭吊吴相国伍子胥之作,要理解这首词,先得了解一点史料,《史记·越王句践世家·伍子胥传》:   太宰嚭……与逢同共谋,谗之王。

王始不从,乃使子胥于齐,闻其托子于鲍氏,王乃大怒,日:“伍员果欺寡人!

”役反,使人赐子胥属镂剑以自杀。

子胥大笑日:“我令而父霸,我又立若,若初欲分吴国半予我,我不受,已,今若反以谗诛我,嗟乎,嗟乎,一人固不能独立!

”报使者日:“必取吾眼置吴东门。

以观越兵人也!

”乃自刭死。

吴王闻之大怒,乃取子胥尸盛以鸱夷革,浮之江中。

吴人怜之,为立祠于江上,因命日:“胥山”。

  伍子胥忠于吴国,到头来却被谗自刎,且被吴王夫差以牛皮袋子装了尸体扔到江里去。

作者对伍员的忠心表示崇敬,对其遭遇表示同情,作者正以这种感情写此词,故读来不觉引起共鸣。

  首句“长忆”两字,是潘阆十首《忆余杭》的共同开端,可称之为“定式”。

首两句是说想起吴山上的伍子胥庙,其中“森森”两字含意很深。

“森森”形容树木的茂盛。

在古木参天的丛林中建立吴相庙,显示了伍子胥的高大形象,也表明了祠庙并不荒凉,因为千古以来,吴地人民一直对这位忠臣敬仰不已,故使庙中香火不绝。

第三、四句揭露了吴王夫差的残暴,他把伍子胥的尸体扔到江中,使得江水也表示愤慨而激起汹涌的怒涛,即使经历了千百年,至今仍然保持着对夫差无比的憎恨。

这两句用了“移情”的创作手法,把吴地人民的感情移给江水,让江水替他们表达,这样,词意就显得含蓄委婉,如果直接说“吴人愤慨如怒涛”,就真味同嚼蜡了。

  下片第一二句是与上片的“忆”字相呼应。

作者回忆起当年来吴山凭吊时的情景。

在暮色苍茫之际,云雾笼罩着殿宇,聚在树上的乌鸦噪叫着,其气氛是悲凉的,也好像乌鸦在为吴相国鸣不平,云雾亦为之而悲伤。

其实乌鸦与阴云,都是没有理智之物,这种“鸣不平”、“悲伤”皆由人的感情在支配,则此二句并非单纯的写景,而是寓情于景。

结合第三句看,作者认为寒鸦和阴云能经常在祠庙周围“聚”“笼”,尚且知道安慰伍子胥的忠魂——这正是下句“灵”字的伏笔,而自己则自从凭吊过后再也没有重来拜谒,心里感到内疚(有负),这种在崇敬中带有一点抱歉的心情,在末句中予以畅快地宣泄,他说:“只有在这离相国遥远的地方,敬上满满的一杯酒”(遥奠酒盈卮),以表达式景仰之心。

  潘阆的一生是不大得意的,他虽然承蒙宋太宗的恩赐,赏了一个“进士及第”,但不久就被追还了。

后来又犯了违法之事逃亡到中条山,结果仍被逮捕坐牢,最后虽被赦免,也只当了滁州参军的小官。

这些坎坷的遭遇,他的内心自然会感到压抑和苦闷,产生逃世的思想。

潘阆十首《忆余杭》,有好几首是所谓“语带烟霞”,正是他内心痛苦的反映。

潘阆也有很强的事业心,也想轰轰烈烈地干一番,无奈不幸的遭遇,不公平的待遇,摧毁了他的雄心壮志。

这种思想意识,反映在此词中。

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磊,原是诗人、词人的惯技,此词是借凭吊伍子胥的酒杯,来发泄自己的不平,那么,此词之吊伍子胥是虚,吊自己是实。

参考资料: 1、 《宋词鉴赏辞典》北京燕山出版社

酒泉子·长忆西湖

作者: 潘阆 朝代: 宋代

长忆西湖。

尽日凭阑楼上望:三三两两钓鱼舟,岛屿正清秋。

笛声依约芦花里,白鸟成行忽惊起。

别来闲整钓鱼竿,思入水云寒。

长忆西湖。

尽日凭阑楼上望:三三两两钓鱼舟,岛屿正清秋。

我经常想起漫游西湖, 整天站在楼台上,扶栏远眺那湖光山色的情景:湖面上三三两两的钓鱼小船, 小岛上天高淡远的号色。

笛声依约芦花里,白鸟成行忽惊起。

别来闲整钓鱼竿,思入水云寒。

最难忘的是,一阵悠扬的笛声隐隐约约地从芦花荡里传长时, 惊动了栖息在那里的白鹭, 它们倏地成群飞起,排列成行。

西湖的景色使我艳羡神往, 因此一旦离开它,闲暇时, 又撩起我垂钓的情趣,开始整修钓鱼工具,此刻仿佛又置身于清凉爽阔的西湖秋色之中了。

参考资料: 1、 李振国主编 .《宋词译评》 .北京 :光明日报出版社 ,1990.07 :第2页 . 2、 徐培均主编 .《唐宋词吟诵》 . 上海 :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 2001 :第115页 .

长忆西湖。

尽日凭阑楼上望:三三两两钓鱼舟,岛屿正清秋。

西湖:即今杭州西湖。

尽日:整天。

凭:靠着。

阑(lán):横格栅门。

岛屿:指湖中三潭印月、阮公墩和孤山三岛。

笛声依约芦花里,白鸟成行忽惊起。

别来闲整钓鱼竿,思入水云寒。

依约:隐隐约约。

白鸟:白鸥。

水云:水和云融为一起,淡蓝乳白相间,给人清凉爽快之感,这里指西湖秋天的景色。

参考资料: 1、 李振国主编 .《宋词译评》 .北京 :光明日报出版社 ,1990.07 :第2页 . 2、 徐培均主编 .《唐宋词吟诵》 . 上海 :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 2001 :第115页 .

长忆西湖。

尽日凭阑楼上望:三三两两钓鱼舟,岛屿正清秋。

我经常想起漫游西湖, 整天站在楼台上,扶栏远眺那湖光山色的情景:湖面上三三两两的钓鱼小船, 小岛上天高淡远的号色。

西湖:即今杭州西湖。

尽日:整天。

凭:靠着。

阑(lán):横格栅门。

岛屿:指湖中三潭印月、阮公墩和孤山三岛。

笛声依约芦花里,白鸟成行忽惊起。

别来闲整钓鱼竿,思入水云寒。

最难忘的是,一阵悠扬的笛声隐隐约约地从芦花荡里传长时, 惊动了栖息在那里的白鹭, 它们倏地成群飞起,排列成行。

西湖的景色使我艳羡神往, 因此一旦离开它,闲暇时, 又撩起我垂钓的情趣,开始整修钓鱼工具,此刻仿佛又置身于清凉爽阔的西湖秋色之中了。

依约:隐隐约约。

白鸟:白鸥。

水云:水和云融为一起,淡蓝乳白相间,给人清凉爽快之感,这里指西湖秋天的景色。

参考资料: 1、 李振国主编 .《宋词译评》 .北京 :光明日报出版社 ,1990.07 :第2页 . 2、 徐培均主编 .《唐宋词吟诵》 . 上海 :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 2001 :第115页 .

酒泉子(十之九)

作者: 潘阆 朝代: 宋代

长忆龙山,日月宫中谁得到。

宫中旦暮听潮声。

台殿竹风清。

门前岁岁生灵草。

人采食之多不老。

别来已白数茎头,早晚却重游。

酒泉子(十之二)

作者: 潘阆 朝代: 宋代

长忆钱塘,临水傍山三百寺。

僧房携杖遍曾游。

闲话觉忘忧。

栴檀楼阁云霞畔。

钟梵清宵彻天汉。

别来遥礼只焚香。

便恐是西方。

酒泉子(十之一)

作者: 潘阆 朝代: 宋代

长忆钱塘,不是人寰是天上。

万家掩映翠微间。

处处水潺潺。

异花四季当窗放。

出入分明在屏障。

别来隋柳几经秋。

何日得重游。

洒泉子

作者: 潘阆 朝代: 宋代

长忆孤山。

山在湖心如黛簇。

僧房四面向湖开。

轻棹去还来。

芰荷香喷连云阁。

阁上清声檐上铎。

别来尘土污人衣。

空役梦魂飞。

洒泉子

作者: 潘阆 朝代: 宋代

长忆西湖。

尽日凭阑楼上望。

三三两两钓鱼舟。

岛屿正清秋。

笛声依约芦花里。

白鸟成行忽惊起。

别来闲整钓鱼竿。

思入水云寒。

酒泉子·长忆龙山

作者: 潘阆 朝代: 宋代

长忆龙山,日月宫中谁得到。

宫中旦暮听潮声。

台殿竹风清。

门前岁岁生灵草。

人采食之多不老。

别来已白数茎头。

早晚却重游。

12345 共105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