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夏侯侍郎

作者: 韩翃 朝代: 唐代

元戎车右早飞声,御史府中新正名。

翰墨已齐钟大理, 风流好继谢宣城。

从军晓别龙骧幕,六骑先驱嘶近郭。

前路应留白玉台,行人辄美黄金络。

使君下马爱瀛洲, 简贵将求物外游。

听讼不闻乌布帐,迎宾暂著紫绨裘。

公庭日夕罗山翠,功遂心闲无一事。

移书或问岛边人, 立仗时呼铃下吏。

事业初传小夏侯,中年剑笏在西州。

浮云飞鸟两相忘,他日依依城上楼。

送刘将军

作者: 韩翃 朝代: 唐代

明光细甲照錏鍜,昨日承恩拜虎牙。

胆大欲期姜伯约, 功多不让李轻车。

青巾校尉遥相许,墨槊将军莫大夸。

阙下来时亲伏奏,胡尘未尽不为家。

同题仙游观

作者: 韩翃 朝代: 唐代

仙台初见五城楼,风物凄凄宿雨收。

山色遥连秦树晚,砧声近报汉宫秋。

疏松影落空坛静,细草香闲小洞幽。

何用别寻方外去,人间亦自有丹丘。

仙台初见五城楼,风物凄凄宿雨收。

在仙台上刚见到五城楼,夜雨初停景物冷落凄清。

山色遥连秦树晚,砧声近报汉宫秋。

晓山翠色遥连秦地树木,汉宫砧声报讯寒秋来临。

疏松影落空坛静,细草香闲小洞幽。

空坛澄清疏松影落水底,小洞清幽细草芳香沁人。

何用别寻方外去,人间亦自有丹丘。

何必去寻找世外的仙境,人世间就有美好的桃源。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仙台初见五城楼,风物凄凄宿雨收。

五城楼:《史记·封禅书 》记方士曾言:“黄帝时为五层十二楼,以候神人于执期,命曰迎年”,这里借指仙游观。

宿雨:隔宿的雨。

山色遥连秦树晚,砧声近报汉宫秋。

砧声:在捣衣石上捣衣的声音。

疏松影落空坛静,细草香闲小洞幽。

闲:一作“生”。

何用别寻方外去,人间亦自有丹丘。

方外:神仙居住的世外仙境。

丹丘:指神仙居处,昼夜长明。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仙台初见五城楼,风物凄凄宿雨收。

在仙台上刚见到五城楼,夜雨初停景物冷落凄清。

五城楼:《史记·封禅书 》记方士曾言:“黄帝时为五层十二楼,以候神人于执期,命曰迎年”,这里借指仙游观。

宿雨:隔宿的雨。

山色遥连秦树晚,砧声近报汉宫秋。

晓山翠色遥连秦地树木,汉宫砧声报讯寒秋来临。

砧声:在捣衣石上捣衣的声音。

疏松影落空坛静,细草香闲小洞幽。

空坛澄清疏松影落水底,小洞清幽细草芳香沁人。

闲:一作“生”。

何用别寻方外去,人间亦自有丹丘。

何必去寻找世外的仙境,人世间就有美好的桃源。

方外:神仙居住的世外仙境。

丹丘:指神仙居处,昼夜长明。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仙台初见五城楼,风物凄凄宿雨收。

山色遥连秦树晚,砧声近报汉宫秋。

疏松影落空坛静,细草香闲小洞幽。

何用别寻方外去,人间亦自有丹丘。

  此诗写道士的楼观,是一首游览题咏之作,描绘了雨后仙游观高远开阔、清幽雅静的景色,盛赞道家观宇胜似人间仙境,表现了诗人对道家修行生活的企慕。

  诗的前三联描绘了雨后仙游观观内观外的景色。

首联点明时地,切中题目“仙游观”,并描写了天气情况。

颔联写观外秋夜景物,先是“见”“秦树”,后是“闻”“砧声”。

颈联写观内景物,先写高处“空坛”的静,后写低处“小洞”的幽,点明是道士居处,形象地展现了仙游观宁静娴雅的景色。

末联直抒胸臆,引用《远游》之语,称赞这地方是神仙居处的丹丘妙地,不用再去寻觅他方了,表达了作者对闲适生活的向往。

作者见到仙游观,正是宿雨初收、风物凄清的时候。

暮霭中,山色与秦地的树影遥遥相连,捣衣的砧声,似在报告着汉宫进入了秋天。

疏疏落落的青松投下纵横的树影,道坛上空寂宁静,细草生香,洞府幽深。

整首诗,有远景,有近景,着力刻画的是道观幽静的景物。

  全诗语言工美秀丽,音调宛转和鸣,读来琅琅上口。

但内容却是空泛而无多大深意,只可吟咏,不可玩味。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酬程延秋夜即事见赠

作者: 韩翃 朝代: 唐代

长簟迎风早,空城澹月华。

星河秋一雁,砧杵夜千家。

节候看应晚,心期卧亦赊。

向来吟秀句,不觉已鸣鸦。

长簟迎风早,空城澹月华。

修长的竹枝早早迎接着秋风,淡淡的月华洒满了空城。

星河秋一雁,砧杵夜千家。

一只鸿雁向银河飞去,寂静的夜里,传来千家万户捣衣的砧声。

节候看应晚,心期卧亦赊。

季节飞快地推移,转眼已秋冬,闲散里,我空怀着未曾了却的心意。

向来吟秀句,不觉已鸣鸦。

我反复吟诵你秀美的诗句,不觉天色将晓,已听见早鸦乱啼。

参考资料: 1、 韩成武.唐诗三百首赏析:河北人民出版社,1995:293-294 2、 沙灵娜.唐诗三百首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258-259 3、 赵昌平.唐诗三百首全解: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179-180

长簟迎风早,空城澹月华。

簟(diàn):竹席。

空城:指城市秋夜清静如虚空。

澹月华:月光淡荡。

澹,漂动。

星河秋一雁,砧杵夜千家。

星河:即银河。

砧杵(zhēn chǔ):捣衣用具,古代捣衣多在秋夜。

砧,捣衣石。

杵,捣衣棒。

节候看应晚,心期卧亦赊。

节候:节令气候。

心期:心所向往。

卧:指闲居。

落空。

向来吟秀句,不觉已鸣鸦。

向来:刚才。

秀句:诗的美称。

鸣鸦:天晓鸦鸣。

参考资料: 1、 韩成武.唐诗三百首赏析:河北人民出版社,1995:293-294 2、 沙灵娜.唐诗三百首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258-259 3、 赵昌平.唐诗三百首全解: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179-180

长簟迎风早,空城澹月华。

修长的竹枝早早迎接着秋风,淡淡的月华洒满了空城。

簟(diàn):竹席。

空城:指城市秋夜清静如虚空。

澹月华:月光淡荡。

澹,漂动。

星河秋一雁,砧杵夜千家。

一只鸿雁向银河飞去,寂静的夜里,传来千家万户捣衣的砧声。

星河:即银河。

砧杵(zhēn chǔ):捣衣用具,古代捣衣多在秋夜。

砧,捣衣石。

杵,捣衣棒。

节候看应晚,心期卧亦赊。

季节飞快地推移,转眼已秋冬,闲散里,我空怀着未曾了却的心意。

节候:节令气候。

心期:心所向往。

卧:指闲居。

落空。

向来吟秀句,不觉已鸣鸦。

我反复吟诵你秀美的诗句,不觉天色将晓,已听见早鸦乱啼。

向来:刚才。

秀句:诗的美称。

鸣鸦:天晓鸦鸣。

参考资料: 1、 韩成武.唐诗三百首赏析:河北人民出版社,1995:293-294 2、 沙灵娜.唐诗三百首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258-259 3、 赵昌平.唐诗三百首全解: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179-180

长簟迎风早,空城澹月华。

星河秋一雁,砧杵夜千家。

节候看应晚,心期卧亦赊。

向来吟秀句,不觉已鸣鸦。

  这是一首酬赠诗,诗人酬和友人,以友人的诗题和诗,描写了秋夜清远疏淡的景色,意境开阔,同时写出时序更迭引起诗人心事未了的惆怅。

  前四句就卧病的心情来取景渲染、寂寥的砍夜之景与诗人的寂寥心情相吻合。

  “长簟迎风早”是说秋风过早地来到庭院,长簟被秋风吹得窸窣咋响。

一个“早”字写出卧病之人对秋风的突出感受。

“迎风”二字写出一片萧瑟的声响,达声音更衬托出秋意的浓重和秋夜的沉寂。

  “空城澹月华”,是说空寂约城中洒满了淡淡的月光。

“空城”并非说城中空无所有,“空”是寂静之意。

空城寂寂,月色凄迷,是对诗人心情的绝妙写照。

  “星河秋一雁”,是说一只孤雁划过秋夜的天空向银河飞去。

“星河”是寂寥的,“一雁”是孤独的,“秋”夜是清冷的,三种事物连缀成文,构成幽深的意境,使人感触到诗人心境为孤凄。

  “砧杵夜千家”,是说时当秋季,人们开始准备寒衣了,故而千家万户都传来了捣衣声。

捣衣声声,反衬出秋夜的沉寂。

诗人巧借秋声秋色以渲染愁怀,收到了良好的艺术效果。

  颈联转入叙事,写出悲秋的原因。

“节候看应晚,心期卧亦赊。

”“节候”,这两个字承接着前四句所写的秋声秋色。

“看”和“应”均为揣测之辞,全句意思是说,看来节候大概已入晚秋。

此句使用揣测之辞与下句的“卧”字相关照,“卧”是卧病在床,故对节候不能作定论。

一个“卧”字定下全诗的感情基调,道出悲秋的原因:由于卧病,而使心愿落空。

美好的心愿不能实观,疾病缠身,又临深秋,可见诗人的悲哀心情,跃然纸上。

此联叙事是前四句景物描写的感情依凭,使以上的景物有了精神支柱。

  尾联“向来吟秀句,不觉已鸣鸦:”二句意谓,深夜吟诵您的秀美诗句,兴味颇浓,不知不觉已是天晓鸦鸣。

以扶病之身而能长夜吟庆不倦,自是因为诗句美好,作为酬赠之作,已尽了题意。

同时,也写出了病中孤寂的生活,漫漫秋夜,只有一诗相伴,诗人的寥落心情可以想见。

  全诗前半写景,景中寓情;

后半叙事,事中现意。

写景与叙事,笔墨虽二,情意实一。

一条感情线索贯穿全篇,有如红线串珠,结构成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

参考资料: 1、 韩成武.唐诗三百首赏析:河北人民出版社,1995:293-294 2、 赵昌平.唐诗三百首全解: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179-180

寒食

作者: 韩翃 朝代: 唐代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暮春时节,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红无数,寒食节东风吹拂着皇家花园的柳枝。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夜色降临,宫里忙着传蜡烛,袅袅炊烟散入王侯贵戚的家里。

参考资料: 1、 张在军,王彦安.新课标小学生必备古诗词(六年级):石油工业出版社,2010年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yù)柳斜。

春城:暮春时的长安城。

寒食:古代在清明节前两天的节日,焚火三天,只吃冷食,所以称寒食。

御柳:御苑之柳,皇城中的柳树。

日暮(mù)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汉宫:这里指唐朝皇官。

传蜡烛:寒食节普天下禁火,但权贵宠臣可得到皇帝恩赐而得到燃烛。

《唐辇下岁时记》“清明日取榆柳之火以赐近臣”。

五侯:汉成帝时封王皇后的五个兄弟王谭、王商、王立、王根、王逢时皆为候,受到特别的恩宠。

这里泛指天子近幸之臣。

参考资料: 1、 张在军,王彦安.新课标小学生必备古诗词(六年级):石油工业出版社,2010年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yù)柳斜。

暮春时节,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红无数,寒食节东风吹拂着皇家花园的柳枝。

春城:暮春时的长安城。

寒食:古代在清明节前两天的节日,焚火三天,只吃冷食,所以称寒食。

御柳:御苑之柳,皇城中的柳树。

日暮(mù)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夜色降临,宫里忙着传蜡烛,袅袅炊烟散入王侯贵戚的家里。

汉宫:这里指唐朝皇官。

传蜡烛:寒食节普天下禁火,但权贵宠臣可得到皇帝恩赐而得到燃烛。

《唐辇下岁时记》“清明日取榆柳之火以赐近臣”。

五侯:汉成帝时封王皇后的五个兄弟王谭、王商、王立、王根、王逢时皆为候,受到特别的恩宠。

这里泛指天子近幸之臣。

参考资料: 1、 张在军,王彦安.新课标小学生必备古诗词(六年级):石油工业出版社,2010年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开头一句“春城无处不飞花”。

“春城”指春天里的都城长安。

“飞花”即花瓣纷纷飘落,点明暮春季节。

“无处不”,用双重否定构成肯定,进而写出整个长安柳絮飞舞,落红无数的迷人春景。

第二句“寒食东风御柳斜”是写皇宫园林中的风光。

“御柳”是指御苑里的柳树。

当时风俗寒食日折柳插门,清明这天皇帝还要降旨取榆柳之火赏赐近臣,以示恩宠。

所以诗人在无限的春光中特地剪取随东风飘拂的“御柳”。

  诗的前两句写的是白昼,后两句则是写夜晚:“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日暮”就是傍晚。

“汉宫”是借古讽今,实指唐朝的皇宫。

“五侯”一般指东汉时,同日封侯的五个宦官。

这里借汉喻唐,暗指中唐以来受皇帝宠幸、专权跋扈的宦官。

这两句是说寒食节这天家家都不能生火点灯,但皇宫却例外,天还没黑,宫里就忙着分送蜡烛,除了皇宫,贵近宠臣也可得到这份恩典。

诗中用“传”与“散”生动地画出了一幅夜晚走马传烛图,使人如见蜡烛之光,如闻轻烟之味。

寒食禁火,是我国沿袭已久的习俗,但权贵大臣们却可以破例地点蜡烛。

诗人对这种腐败的政治现象做出委婉的讽刺。

  这首诗善于选取典型的题材,引用贴切的典故对宦官得宠专权的腐败现象进行讽刺。

虽然写得很含蓄,但有了历史典故的暗示,和中唐社会情况的印证,读者还是能了解诗的主题的。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宿石邑山中

作者: 韩翃 朝代: 唐代

浮云不共此山齐,山霭苍苍望转迷。

晓月暂飞高树里,秋河隔在数峰西。

浮云不共此山齐,山霭苍苍望转迷。

天上的浮云不能与此山平齐,山峦云雾苍苍远望反更迷离。

晓月暂飞高树里,秋河隔在数峰西。

拂晓弯月暂时飞隐到高树里,秋夜的银河远隔在数峰以西。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620 2、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375

浮云不共此山齐,山霭苍苍望转迷。

浮云:飘动的云。

《楚辞·九辩》:“块独守此无泽兮,仰浮云而永叹。

”共:同,与。

山霭(ǎi):山中的云气。

唐岑参《高冠谷口招郑鄠》诗:“衣裳与枕席,山霭碧氛氲。

”望:一作“翠”。

迷:分辨不清。

晓月暂飞高树里,秋河隔在数峰西。

晓月:拂晓的残月。

南朝宋谢灵运 《庐陵王墓下作》诗:“晓月发云阳,落日次朱方。

”暂:短暂,突然。

高:一作“千”。

秋河:秋夜的银河。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620 2、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375

浮云不共此山齐,山霭苍苍望转迷。

天上的浮云不能与此山平齐,山峦云雾苍苍远望反更迷离。

浮云:飘动的云。

《楚辞·九辩》:“块独守此无泽兮,仰浮云而永叹。

”共:同,与。

山霭(ǎi):山中的云气。

唐岑参《高冠谷口招郑鄠》诗:“衣裳与枕席,山霭碧氛氲。

”望:一作“翠”。

迷:分辨不清。

晓月暂飞高树里,秋河隔在数峰西。

拂晓弯月暂时飞隐到高树里,秋夜的银河远隔在数峰以西。

晓月:拂晓的残月。

南朝宋谢灵运 《庐陵王墓下作》诗:“晓月发云阳,落日次朱方。

”暂:短暂,突然。

高:一作“千”。

秋河:秋夜的银河。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620 2、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375

送客之江宁

作者: 韩翃 朝代: 唐代

春流送客不应赊,南入徐州见柳花。

朱雀桥边看淮水,乌衣巷里问王家。

千闾万井无多事,辟户开门向山翠。

楚云朝下石头城,江燕双飞瓦棺寺。

吴士风流甚可亲,相逢嘉赏日应新。

从来此地夸羊酪,自有莼羹定却人。

(定却 一作:味可)

赠李翼

作者: 韩翃 朝代: 唐代

王孙别舍拥朱轮,不羡空名乐此身。

门外碧潭春洗马,楼前红烛夜迎人。

送客还江东

作者: 韩翃 朝代: 唐代

不妨高卧顺流归,五两行看扫翠微。

鼯鼠夜喧孤枕近, 晓避客船飞。

一壶先醉桃枝簟,百和初熏苎布衣。

君到新林江口泊,吟诗应赏谢玄晖。

相和歌辞。江南曲

作者: 韩翃 朝代: 唐代

长乐花枝雨点消,江城日暮好相邀。

春楼不闭葳蕤锁,绿水回通宛转桥。

12345 共178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