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相 文翻注译赏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频烦 一作:频繁)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何处去寻找武侯诸葛亮的祠堂?
在成都城外那柏树茂密的地方。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碧草照映台阶自当显露春色,树上的黄鹂隔枝空对婉转鸣唱。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频烦 一作:频繁)定夺天下先主曾三顾茅庐拜访,辅佐两朝开国与继业忠诚满腔。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可惜出师伐魏未捷而病亡军中,常使历代英雄们对此涕泪满裳!
参考资料: 1、 陈国林 .高中生必背古诗文 .北京 :龙门书局出版社 ,2012 :63-64 . 2、 余恕诚 等 .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6 :14-15 . 3、 萧涤非 .杜甫诗选注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8 :148-149 . 4、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 :179 .
丞相祠(cí)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bǎi)森森。
丞相祠堂:即诸葛武侯祠,在现在成都,晋李雄初建。
锦官城:成都的别名。
柏森森:柏树茂盛繁密的样子。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hǎo)音。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这两句写祠内景物。
杜甫极推重诸葛亮,他此来并非为了赏玩美景,“自”“空”二字含情。
是说碧草映阶,不过自为春色;
黄鹂隔叶,亦不过空作好音,他并无心赏玩、倾听。
因为他所景仰的人物已不可得见。
空:白白的。
三顾频(pín)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频烦 一作:频繁)三顾频繁天下计:意思是刘备为统一天下而三顾茅庐,问计于诸葛亮。
这是在赞美在对策中所表现的天才预见。
频烦,犹“频繁”,多次。
两朝开济:指诸葛亮辅助刘备开创帝业,后又辅佐刘禅。
两朝:刘备、刘禅父子两朝。
开:开创。
济:扶助。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jīn)。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出师还没有取得最后的胜利就先去世了,常使后世的英雄泪满衣襟。
指诸葛亮多次出师伐魏,未能取胜,至蜀建兴十二年(234年)卒于五丈原(今陕西岐山东南)军中。
出师:出兵。
参考资料: 1、 陈国林 .高中生必背古诗文 .北京 :龙门书局出版社 ,2012 :63-64 . 2、 余恕诚 等 .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6 :14-15 . 3、 萧涤非 .杜甫诗选注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8 :148-149 . 4、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 :179 .
丞相祠(cí)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bǎi)森森。
何处去寻找武侯诸葛亮的祠堂?
在成都城外那柏树茂密的地方。
丞相祠堂:即诸葛武侯祠,在现在成都,晋李雄初建。
锦官城:成都的别名。
柏森森:柏树茂盛繁密的样子。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hǎo)音。
碧草照映台阶自当显露春色,树上的黄鹂隔枝空对婉转鸣唱。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这两句写祠内景物。
杜甫极推重诸葛亮,他此来并非为了赏玩美景,“自”“空”二字含情。
是说碧草映阶,不过自为春色;
黄鹂隔叶,亦不过空作好音,他并无心赏玩、倾听。
因为他所景仰的人物已不可得见。
空:白白的。
三顾频(pín)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频烦 一作:频繁)定夺天下先主曾三顾茅庐拜访,辅佐两朝开国与继业忠诚满腔。
三顾频繁天下计:意思是刘备为统一天下而三顾茅庐,问计于诸葛亮。
这是在赞美在对策中所表现的天才预见。
频烦,犹“频繁”,多次。
两朝开济:指诸葛亮辅助刘备开创帝业,后又辅佐刘禅。
两朝:刘备、刘禅父子两朝。
开:开创。
济:扶助。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jīn)。
可惜出师伐魏未捷而病亡军中,常使历代英雄们对此涕泪满裳!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出师还没有取得最后的胜利就先去世了,常使后世的英雄泪满衣襟。
指诸葛亮多次出师伐魏,未能取胜,至蜀建兴十二年(234年)卒于五丈原(今陕西岐山东南)军中。
出师:出兵。
参考资料: 1、 陈国林 .高中生必背古诗文 .北京 :龙门书局出版社 ,2012 :63-64 . 2、 余恕诚 等 .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6 :14-15 . 3、 萧涤非 .杜甫诗选注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8 :148-149 . 4、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 :179 .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频烦 一作:频繁)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这首七律《蜀相》,抒发了诗人对诸葛亮才智品德的崇敬和功业未遂的感慨。
全诗熔情、景、议于一炉,既有对历史的评说,又有现实的寓托,在历代咏赞诸葛亮的诗篇中,堪称绝唱。
古典诗歌中常以问答起句,突出感情的起伏不平。
这首诗的首联也是如此。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一问一答,一开始就形成浓重的感情氛围,笼罩全篇。
上句“丞相祠堂”直切题意,语意亲切而又饱含崇敬。
“何处寻”,不疑而问,加强语势,并非到哪里去寻找的意思。
诸葛亮在历史上颇受人民爱戴,尤其在四川成都,祭祀他的庙宇很容易找到。
“寻”字之妙在于它刻画出诗人那追慕先贤的执著感情和虔诚造谒的悠悠我思。
下句“锦官城外柏森森”,指出诗人凭吊的是成都郊外的武侯祠。
这里柏树成荫,高大茂密,呈现出一派静谧肃穆的气氛。
柏树生命长久,常年不凋,高大挺拔,有象征意义,常被用作祠庙中的观赏树木。
作者抓住武侯祠的这一景物,展现出柏树那伟岸、葱郁、苍劲、朴质的形象特征,使人联想到诸葛亮的精神,不禁肃然起敬。
接着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茵茵春草,铺展到石阶之下,映现出一片绿色;
只只黄莺,在林叶之间穿行,发出宛转清脆的叫声。
第二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所描绘的这些景物,色彩鲜明,音韵浏亮,静动相衬,恬淡自然,无限美妙地表现出武侯祠内那春意盎然的景象。
然而,自然界的春天来了,祖国中兴的希望却非常渺茫。
想到这里,诗人不免又产生了一种哀愁惆怅的感觉,因此说是“自春色”、“空好音”。
“自”和“空”互文,刻画出一种静态和静境。
诗人将自己的主观情意渗进了客观景物之中,使景中生意,把自己内心的忧伤从景物描写中传达出来,反映出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
透过这种爱国思想的折射,诗人眼中的诸葛亮形象就更加光彩照人。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第三联浓墨重彩,高度概括了诸葛亮的一生。
上句写出山之前,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隆中对策,指出诸葛亮在当时就能预见魏蜀吴鼎足三分的政治形势,并为刘备制定了一整套统一国家之策,足见其济世雄才。
下句写出山之后,诸葛亮辅助刘备开创蜀汉、匡扶刘禅,颂扬他为国呕心沥血的耿耿忠心。
两句十四个字,将人们带到战乱不已的三国时代,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下,刻划出一位忠君爱国、济世扶危的贤相形象。
怀古为了伤今。
此时,安史之乱尚未平定,国家分崩离析,人民流离失所,使诗人忧心如焚。
他渴望能有忠臣贤相匡扶社稷,整顿乾坤,恢复国家的和平统一。
正是这种忧国思想凝聚成诗人对诸葛亮的敬慕之情;
在这一历史人物身上,诗人寄托自己对国家命运的美好憧憬。
诗的最后一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咏叹了诸葛亮病死军中功业未成的历史不幸。
诸葛亮赍志以殁的悲剧性结局无疑又是一曲生命的赞歌,他以行动实践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誓言,使这位古代杰出政治家的精神境界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产生使人奋发兴起的力量。
这首诗分两部分,前四句凭吊丞相祠堂,从景物描写中感怀现实,透露出诗人忧国忧民之心;
后四句咏叹丞相才德,从历史追忆中缅怀先贤,又蕴含着诗人对祖国命运的许多期盼与憧憬。
全诗蕴藉深厚,寄托遥深,造成深沉悲凉的意境。
概言之,这首七律话语奇简,但容量颇大,具有高度的概括力,短短五十六字,诉尽诸葛亮生平,将名垂千古的诸葛亮展现在读者面前。
后代的爱国志士及普通读者一吟诵这首诗时,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特别是一读到“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二句时,不禁黯然泪下。
在艺术表现上,设问自答,以实写虚,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结构起承转合、层次波澜,又有炼字琢句、音调和谐的语言魅力,使人一唱三叹,余味不绝。
人称杜诗“沉郁顿挫”,《蜀相》就是典型代表。
本诗借游览古迹,表达了对诸葛亮雄才大略,忠心报国的赞颂,以及对他出师未捷而身先死的惋惜。
参考资料: 1、 赵君虎 等 .语文(必修·提高)教师教学用书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6 :65-67 . 2、 程千帆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507-508 .
江南逢李龟年 文翻注译赏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当年在岐王宅里,常常见到你的演出;
在崔九堂前,也曾多次欣赏你的艺术。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没有想到,在这风景一派大好的江南;
正是落花时节,能巧遇你这位老相熟。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杜甫诗选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322-323
岐(qí)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岐王:唐玄宗李隆基的弟弟,名叫李范,以好学爱才著称,雅善音律。
寻常:经常。
崔九:崔涤,在兄弟中排行第九,中书令崔湜的弟弟。
玄宗时,曾任殿中监,出入禁中,得玄宗宠幸。
崔姓,是当时一家大姓,以此表明李龟年原来受赏识。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江南:这里指今湖南省一带。
落花时节:暮春,通常指阴历三月。
落花的寓意很多,人衰老飘零,社会的凋弊丧乱都在其中。
君:指李龟年。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杜甫诗选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322-323
岐(qí)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当年在岐王宅里,常常见到你的演出;
在崔九堂前,也曾多次欣赏你的艺术。
岐王:唐玄宗李隆基的弟弟,名叫李范,以好学爱才著称,雅善音律。
寻常:经常。
崔九:崔涤,在兄弟中排行第九,中书令崔湜的弟弟。
玄宗时,曾任殿中监,出入禁中,得玄宗宠幸。
崔姓,是当时一家大姓,以此表明李龟年原来受赏识。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没有想到,在这风景一派大好的江南;
正是落花时节,能巧遇你这位老相熟。
江南:这里指今湖南省一带。
落花时节:暮春,通常指阴历三月。
落花的寓意很多,人衰老飘零,社会的凋弊丧乱都在其中。
君:指李龟年。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杜甫诗选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322-323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诗是感伤世态炎凉的。
李龟年是唐玄宗初年的著名歌手,常在贵族豪门歌唱。
杜甫少年时才华卓著,常出入于岐王李隆范和中书监崔涤的门庭,得以欣赏李龟年的歌唱艺术。
诗的开首二句是追忆昔日与李龟年的接触,寄寓诗人对开元初年鼎盛的眷怀;
后两句是对国事凋零,艺人颠沛流离的感慨。
仅仅四句却概括了整个开元时期(注:开元时期为713年—741年)的时代沧桑,人生巨变。
语极平淡,内涵却无限丰满。
李龟年是开元时期“特承顾遇”的著名歌唱家。
杜甫初逢李龟年,是在“开口咏凤凰”的少年时期,正值所谓“开元全盛日”。
当时王公贵族普遍爱好文艺,杜甫即因才华早著而受到岐王李隆范和中书监崔涤的延接,得以在他们的府邸欣赏李龟年的歌唱。
而一位杰出的艺术家,既是特定时代的产物,也往往是特定时代的标志和象征。
在杜甫心目中,李龟年正是和鼎盛的开元时代、也和他自己充满浪漫情调的青少年时期的生活,紧紧联结在一起的。
几十年之后,他们又在江南重逢。
这时,遭受了八年动乱的唐王朝业已从繁荣昌盛的顶峰跌落下来,陷入重重矛盾之中;
杜甫辗转漂泊到潭州,“疏布缠枯骨,奔走苦不暖”,晚境极为凄凉;
李龟年也流落江南,“每逢良辰胜景,为人歌数阕,座中闻之,莫不掩泣罢酒”(《明皇杂录》)。
这种会见,自然很容易触发杜甫胸中原本就郁积着的无限沧桑之感。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诗人虽然是在追忆往昔与李龟年的接触,流露的却是对“开元全盛日”的深情怀念。
这两句下语似乎很轻,含蕴的感情却深沉而凝重。
“岐王宅里”、“崔九堂前”,仿佛信口道出,但在当事者心目中,这两个文艺名流经常雅集之处,是鼎盛的开元时期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的集中的地方,它们的名字就足以勾起诗人对“全盛日”的美好回忆。
当年诗人出入其间,接触李龟年这样的艺术明星,是“寻常”而不难“几度”的,多年过后回想起来,简直是不可企及的梦境了。
这里所蕴含的天上人间之隔的感慨,读者是要结合下两句才能品味出来的。
两句诗在迭唱和咏叹中,流露了诗人对开元全盛日的无限眷恋,犹如要拉长回味的时间。
梦一样的回忆,毕竟改变不了眼前的现实。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风景秀丽的江南,在承平时代,原是诗人们所向往的作快意之游的所在。
诗人真正置身其间,所面对的竟是满眼凋零的“落花时节”和皤然白首的流落艺人。
“落花时节”,如同是即景书事,又如同是别有寓托,寄兴在有意无意之间。
这四个字,暗喻了世运的衰颓、社会的动乱和诗人的衰病漂泊,但诗人丝毫没有在刻意设喻,这种写法显得特别浑成无迹。
加上两句当中“正是”和“又”这两个虚词一转一跌,更在字里行间寓藏着无限感慨。
江南好风景,恰恰成了乱离时世和沉沦身世的有力反衬。
一位老歌唱家与一位老诗人在飘流颠沛中重逢了,落花流水的风光,点缀着两位形容憔悴的老人,成了时代沧桑的一幅典型画图。
它无情地证实“开元全盛日”已经成为历史陈迹,一场翻天覆地的大动乱,使杜甫和李龟年这些经历过盛世的人,沦落到了不幸的地步。
感慨是很深的,但诗人写到“落花时节又逢君”,却黯然而收,在无言中包孕着深沉的慨叹,痛定思痛的悲哀。
这样“刚开头却又煞了尾”,连一句也不愿多说,显得蕴藉之极。
清代沈德潜评此诗:“含意未申,有案未断。
”诗人这种“未申”之意对于有着类似经历的当事者李龟年,是不难领会的;
对于后世善于知人论世的读者,也不难把握。
像《长生殿·弹词》中李龟年所唱的“当时天上清歌,今日沿街鼓板”,“唱不尽兴亡梦幻,弹不尽悲伤感叹,凄凉满眼对江山”等等,尽管反复唱叹,意思并不比杜诗更多,倒很像是剧作家从杜甫的诗中抽绎出来的一样。
四句诗,从岐王宅里、崔九堂前的“闻”歌,到落花江南的重“逢”,“闻”、“逢”之间,联结着四十年的时代沧桑、人生巨变。
尽管诗中没有一笔正面涉及时世身世,但透过诗人的追忆感喟,却表现出了给唐代社会物质财富和文化繁荣带来浩劫的那场大动乱的阴影,以及它给人们造成的巨大灾难和心灵创伤。
可以说“世运之治乱,华年之盛衰,彼此之凄凉流落,俱在其中”(孙洙评)。
正如同旧戏舞台上不用布景,观众通过演员的歌唱表演,可以想象出极广阔的空间背景和事件过程;
又像小说里往往通过一个人的命运,反映一个时代一样。
这首诗的成功创作表明:在具有高度艺术概括力和丰富生活体验的大诗人那里,绝句这样短小的体裁可以具有很大的容量,而在表现如此丰富的内容时,又能达到举重若轻、浑然无迹的艺术境界。
参考资料: 1、 刘学锴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599-601
八阵图 文翻注译赏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名成 一作:名高)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名成 一作:名高)三国鼎立你建立了盖世功绩,创八阵图你成就了永久声名。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江水东流推不转你布阵石头,千古遗恨你灭吴失策功未就。
参考资料: 1、 海兵.杜甫诗全集详注.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0:278-279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名成 一作:名高)盖:超过。
三分国:指三国时魏、蜀、吴三国。
八阵图:由八种阵势组成的图形,用来操练军队或作战。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石不转:指涨水时,八阵图的石块仍然不动。
失吞吴:是吞吴失策的意思。
参考资料: 1、 海兵.杜甫诗全集详注.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0:278-279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名成 一作:名高)三国鼎立你建立了盖世功绩,创八阵图你成就了永久声名。
盖:超过。
三分国:指三国时魏、蜀、吴三国。
八阵图:由八种阵势组成的图形,用来操练军队或作战。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江水东流推不转你布阵石头,千古遗恨你灭吴失策功未就。
石不转:指涨水时,八阵图的石块仍然不动。
失吞吴:是吞吴失策的意思。
参考资料: 1、 海兵.杜甫诗全集详注.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0:278-279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名成 一作:名高)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两句赞颂诸葛亮的丰功伟绩。
第一句是从总的方面写,说诸葛亮在确立魏蜀吴三分天下、鼎足而立局势的过程中,功绩最为卓绝。
三国并存局面的形成,固然有许多因素,而诸葛亮辅助刘备从无到有地创建蜀国基业,应该说就是重要原因之一。
杜甫这一高度概括的赞语,客观地反映了三国时代的历史真实。
第二句是从具体的方面来写,说诸葛亮创制八阵图使他声名更加卓著。
对这一点古人曾屡加称颂,如成都武侯祠中的碑刻就写道:“一统经纶志未酬,布阵有图诚妙略。
”“江上阵图犹布列,蜀中相业有辉光。
”而杜甫的这句诗则是更集中、更凝炼地赞颂了诸葛亮的军事业绩。
头两句诗在写法上用的是对仗句,“三分国”对“八阵图”,以全局性的业绩对军事上的贡献,显得精巧工整,自然妥帖。
在结构上,前句劈头提起,开门见山;
后句点出诗题,进一步赞颂功绩,同时又为下面凭吊遗迹作了铺垫。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这两句就“八阵图”的遗址抒发感慨。
“八阵图”遗址在夔州西南永安宫前平沙上。
据《荆州图副》和刘禹锡《嘉话录》记载,这里的八阵图聚细石成堆,高五尺,六十围,纵横棋布,排列为六十四堆,始终保持原来的样子不变,即使被夏天大水冲击淹没,等到冬季水落平川,万物都失故态,唯独八阵图的石堆却依然如旧,六百年来岿然不动。
前一句极精炼地写出了遗迹这一富有神奇色彩的特征。
“石不转”,化用了《诗经·国风·邶风·柏舟》中的诗句“我心匪石,不可转也”。
在作者看来,这种神奇色彩和诸葛亮的精神心志有内在的联系:他对蜀汉政权和统一大业忠贞不二,矢志不移,如磐石之不可动摇。
同时,这散而复聚、长年不变的八阵图石堆的存在,似乎又是诸葛亮对自己赍志以殁表示惋惜、遗憾的象征,所以杜甫紧接着写的最后一句是“遗恨失吞吴”,说刘备吞吴失计,破坏了诸葛亮联吴抗曹的根本策略,以致统一大业中途夭折,而成了千古遗恨。
当然,这首诗与其说是在写诸葛亮的“遗恨”,无宁说是杜甫在为诸葛亮惋惜,并在这种惋惜之中渗透了杜甫“伤己垂暮无成”(黄生语)的抑郁情怀。
这首怀古绝句,具有融议论入诗的特点。
但这种议论并不空洞抽象,而是语言生动形象,抒情色彩浓郁。
诗人把怀古和述怀融为一体,浑然不分,给人一种此恨绵绵、余意不尽的感觉。
参考资料: 1、 海兵 .杜甫诗全集详注 .乌鲁木齐 :新疆人民出版社 ,2000 :278-279 . 2、 吴小林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565-566 .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文翻注译赏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夜月 一作:月夜 环佩 一作:环珮)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千山万岭好像波涛奔赴荆门,王昭君生长的乡村至今留存。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从紫台一去直通向塞外沙漠,荒郊上独留的青坟对着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夜月 一作:月夜 环佩 一作:环珮)只依凭画图识别昭君的容颜,月夜里环佩叮当是昭君归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千载琵琶一直弹奏胡地音调,曲中抒发的分明的昭君怨恨。
参考资料: 1、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09 :156-158 2、 萧涤非 选注 .杜甫诗选注.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252-256
群山万壑(hè)赴荆(jīng)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荆门:山名,在今湖北宜都西北。
明妃:指王昭君。
一去紫台连朔(shuò)漠,独留青冢(zhǒng)向黄昏。
去:离开。
紫台:汉宫,紫宫,宫廷。
朔漠:北方的沙漠。
青冢:指王昭君的坟墓。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夜月 一作:月夜 环佩 一作:环珮)省识:略识。
春风面:形容王昭君的美貌。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参考资料: 1、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09 :156-158 2、 萧涤非 选注 .杜甫诗选注.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252-256
群山万壑(hè)赴荆(jīng)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千山万岭好像波涛奔赴荆门,王昭君生长的乡村至今留存。
荆门:山名,在今湖北宜都西北。
明妃:指王昭君。
一去紫台连朔(shuò)漠,独留青冢(zhǒng)向黄昏。
从紫台一去直通向塞外沙漠,荒郊上独留的青坟对着黄昏。
去:离开。
紫台:汉宫,紫宫,宫廷。
朔漠:北方的沙漠。
青冢:指王昭君的坟墓。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夜月 一作:月夜 环佩 一作:环珮)只依凭画图识别昭君的容颜,月夜里环佩叮当是昭君归魂。
省识:略识。
春风面:形容王昭君的美貌。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千载琵琶一直弹奏胡地音调,曲中抒发的分明的昭君怨恨。
参考资料: 1、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09 :156-158 2、 萧涤非 选注 .杜甫诗选注.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252-256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夜月 一作:月夜 环佩 一作:环珮)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这是组诗《咏怀古迹五首》其中的第三首,诗人借咏昭君村、怀念王昭君来抒写自己的怀抱。
诗人有感于王昭君的遭遇。
寄予了自己深切的同情,同时表现了昭君对故国的思念与怨恨,并赞美了昭君虽死,魂魄还要归来的精神,从中寄托了诗人自己身世及爱国之情。
全诗叙事明确,形象突出,寓意深刻。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诗的发端两句,首先点出昭君村所在的地方。
据《一统志》说:“昭君村,在荆州府归州东北四十里。
”其地址,即在今湖北秭归县的香溪。
杜甫写这首诗的时候,正住在夔州白帝城。
这是三峡西头,地势较高。
他站在白帝城高处,东望三峡东口外的荆门山及其附近的昭君村。
远隔数百里,本来是望不到的,但他发挥想象力,由近及远,构想出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的雄奇壮丽的图景。
他就以这个图景作为这首诗的首句,起势很不平凡。
杜甫写三峡江流有“众水会涪万,瞿塘争一门”(《长江二首》)的警句,用一个“争”字,突出了三峡水势之惊险。
这里则用一个“赴”字突出了三峡山势的雄奇生动。
这是一个有趣的对照。
但是,诗的下一句,却落到一个小小的昭君村上,颇有点出人意外,因而引起评论家一些不同的议论。
明人胡震亨评注的《杜诗通》就说:“群山万壑赴荆门,当似生长英雄起句,此未为合作。
”意思是这样气象雄伟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长英雄的地方才适当,用在昭君村上是不适合,不协调的。
清人吴瞻泰的《杜诗提要》则又是另一种看法。
他说:“发端突兀,是七律中第一等起句,谓山水逶迤,钟灵毓秀,始产一明妃。
说得窈窕红颜,惊天动地。
”意思是说,杜甫正是为了抬高昭君这个“窈窕红颜”,要把她写得“惊天动地”,所以才借高山大川的雄伟气象来烘托她。
杨伦《杜诗镜铨》说:“从地灵说入,多少郑重。
”也与这个意思相接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前两句写昭君村,这两句才写到昭君本人。
诗人只用这样简短而雄浑有力的两句诗,就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剧。
从这两句诗的构思和词语说,杜甫大概是借用了南朝江淹《恨赋》里的话:“明妃去时,仰天太息。
紫台稍远,关山无极。
望君王兮何期,终芜绝兮异域。
”但是,仔细地对照,杜甫这两句诗所概括的思想内容的丰富和深刻,大大超过了江淹。
清人朱瀚《杜诗解意》说:“‘连’字写出塞之景,‘向’字写思汉之心,笔下有神。
”说得很对。
但是,有神的并不止这两个字。
读者只看上句的紫台和朔漠,自然就会想到离别汉宫、远嫁匈奴的昭君在万里之外,在异国殊俗的环境中,一辈子所过的生活。
而下句写昭君死葬塞外,诗人用青冢、黄昏这两个最简单而现成的词汇,尤其具有大巧若拙的艺术匠心。
在日常的语言里,黄昏两字都是指时间,而在这里,它似乎更主要是指空间了,它指的是那和无边的大漠连在一起的、笼罩四野的黄昏的天幕,它是那样地大,仿佛能够吞食一切,消化一切,但是,独有一个墓草长青的青冢,它吞食不下,消化不了。
这句诗就给人一种天地无情、青冢有恨的无比广大而沉重之感。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这是紧接着前两句,更进一步写昭君的身世家国之情。
画图句承前第三句,环佩句承前第四句。
画图句是说,由于汉元帝的昏庸,对后妃宫人们,只看图画不看人,把她们的命运完全交给画工们来摆布。
省识,是略识之意。
说元帝从图画里略识昭君,实际上就是根本不识昭君,所以就造成了昭君葬身塞外的悲剧。
环佩句是写她怀念故国之心,永远不变,虽骨留青冢,魂灵还会在月夜回到生长她的父母之邦。
南宋词人姜夔在他的咏梅名作《疏影》里曾经把杜甫这句诗从形象上进一步丰富提高:“昭君不惯胡沙远,但暗忆江南江北。
想佩环月夜归来,化作此花幽独。
”这里写昭君想念的是江南江北,而不是长安的汉宫,特别动人。
月夜归来的昭君幽灵,经过提炼,化身成为芬芳缟素的梅花,想象更是幽美。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这是此诗的结尾,借千载作胡音的琵琶曲调,点明全诗写昭君“怨恨”的主题。
据汉代刘熙的《释名》说:“琵琶,本出于胡中马上所鼓也。
推手前曰琵,引手却曰琶。
”晋代石崇《明君词序》说:“昔公主嫁乌孙,令琵琶马上作乐,以慰其道路之思。
其送明君亦必尔也。
”琵琶本是从胡人传入中国的乐器,经常弹奏的是胡音胡调的塞外之曲,后来许多人同情昭君,又写了《昭君怨》、《王明君》等琵琶乐曲,于是琵琶和昭君在诗歌里就密切难分了。
前面已经反复说明,昭君的“怨恨”尽管也包含着“恨帝始不见遇”的“怨思”,但更主要的,还是一个远嫁异域的女子永远怀念乡土,怀念故土的怨恨忧思,它是千百年中世代积累和巩固起来的对乡土和祖国的最深厚的共同的感情。
前面提到,这首诗的开头两句,胡震亨说“群山万壑赴荆门”的诗句只能用于“生长英雄”的地方,用在“生长明妃”的小村子就不适当,正是因为他只从哀叹红颜薄命之类的狭隘感情来理解昭君,没有体会昭君怨恨之情的分量。
吴瞻泰意识到杜甫要把昭君写得“惊天动地”,杨伦体会到杜甫下笔“郑重”的态度,但也未把昭君何以能“惊天动地”,何以值得“郑重”的道理说透。
昭君虽然是一个女子,但她身行万里,青冢留千秋,心与祖国同在,名随诗乐长存,诗人就是要用“群山万壑赴荆门”这样壮丽的诗句来郑重地写她。
杜甫的诗题叫《咏怀古迹》,他在写昭君的怨恨之情时,是寄托了他的身世家国之情的。
杜甫当时正“飘泊西南天地间”,远离故乡,处境和昭君相似。
虽然他在夔州,距故乡洛阳偃师一带不像昭君出塞那样远隔万里,但是“书信中原阔,干戈北斗深”,洛阳对他来说,仍然是可望不可即的地方。
他寓居在昭君的故乡,正好借昭君当年想念故土、夜月魂归的形象,寄托他自己想念故乡的心情。
清人李子德说:“只叙明妃,始终无一语涉议论,而意无不包。
后来诸家,总不能及。
”这个评语说出了这首诗最重要的艺术特色,它自始至终,全从形象落笔,不着半句抽象的议论,而“独留青冢向黄昏”、“环佩空归月夜魂”的昭君的悲剧形象,却在读者的心上留下了难以磨灭的深刻印象。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577-578页
孤雁 / 后飞雁 文翻注译赏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一只离群孤雁,不想饮水,不肯进食,只是低飞哀叫,思念追寻它的同伴。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雁群消失在云海之间,谁来怜惜着天际孤雁?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放眼望尽天涯,好像看到同伴身影;
哀鸣响震山谷,好像听到同伴的声音。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野鸦不解孤雁心情,只顾自己鸣噪不停。
参考资料: 1、 林继中.杜诗选评.西安:三秦出版社,2004:250 2、 王新龙.杜甫文集 1.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9:200
孤雁不饮啄(zhuó),飞鸣声念群。
饮啄:鸟类饮水啄食。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万重云:指天高路远,云海弥漫。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望尽:望尽天际。
野鸦无意绪,鸣噪(zào)自纷纷。
意绪:心绪,念头。
鸣噪:野鸦啼叫。
自:自己。
一作“亦”。
参考资料: 1、 林继中.杜诗选评.西安:三秦出版社,2004:250 2、 王新龙.杜甫文集 1.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9:200
孤雁不饮啄(zhuó),飞鸣声念群。
一只离群孤雁,不想饮水,不肯进食,只是低飞哀叫,思念追寻它的同伴。
饮啄:鸟类饮水啄食。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雁群消失在云海之间,谁来怜惜着天际孤雁?万重云:指天高路远,云海弥漫。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放眼望尽天涯,好像看到同伴身影;
哀鸣响震山谷,好像听到同伴的声音。
望尽:望尽天际。
野鸦无意绪,鸣噪(zào)自纷纷。
野鸦不解孤雁心情,只顾自己鸣噪不停。
意绪:心绪,念头。
鸣噪:野鸦啼叫。
自:自己。
一作“亦”。
参考资料: 1、 林继中.杜诗选评.西安:三秦出版社,2004:250 2、 王新龙.杜甫文集 1.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9:200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首联“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唤出“孤雁”,“不饮啄”。
写得孤雁有品骨。
孤雁非常想念它的同伴。
不单是想念,而且还拼命追寻,是一只情感热烈而执着的“孤雁”。
“不饮啄”体现出孤雁的执着,不达目的绝不放弃的决心。
寄寓诗人当时渴望与亲人朋友团聚的心情。
颔联“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境界忽然开阔。
高远浩茫的天空中,这小小的孤雁仅是“一片影”,它与雁群相失在“万重云”间,此时此际显得惶急、焦虑和迷茫。
“一片”、“万重”对比,构成极大的反差,极言其“孤”。
“谁怜”二字直抒胸臆,凝聚了诗人对孤雁的怜悯之情。
形象地写出了路远雁孤、同伴难寻的凄苦之情。
这一联以“谁怜”二字设问诗人与雁,“物我交融”,浑然一体了。
诗人所思念的不单是兄弟,还包括他的亲密的朋友。
经历了安史之乱,在那动荡不安的年月里,诗人流落他乡,亲朋离散,天各一方,可他无时不渴望骨肉团聚,无日不梦想知友重逢,这孤零零的雁儿,寄寓了诗人自己的影子。
颈联“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联紧承上联,从心理方面刻画孤雁的鲜明个性。
“似”、“如”二字表现了未见而似见,未闻而犹闻的幻觉。
颈联通过对孤雁飞着叫着寻找同伴的描写,将孤雁的渴望、煎熬表现得淋漓尽致。
它被思念缠绕着,被痛苦煎熬着,迫使它不停地飞鸣。
它望尽天际,不停地望,仿佛那失去的雁群老在它眼前晃。
它哀唤声声,不停地唤,似乎那侣伴的鸣声老在它耳畔响。
所以,它更要不停地追飞,不停地呼唤了。
这两句血泪文字,情深意切,哀痛欲绝。
从中体现出诗人流离失所,生活困苦,又没有亲人和朋友可以依靠的状态。
“犹”和“更”道出了诗人心中的沉重的悲哀与伤痛。
尾联“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用了陪衬的笔法,表达了诗人的爱憎感情。
用野鸦的无忧无虑、热闹非常来反衬孤雁的寂寞、愁苦,尾联进一步表现了孤雁渴望团聚的哀愁与奋力寻找的坚持不懈。
孤雁念群之情那么迫切,它那么痛苦、劳累;
而野鸦们是全然不懂的,它们纷纷然鸣噪不停,自得其乐。
“无意绪”是孤雁对着野鸦时的心情,也是杜甫既不能与知己亲朋相见,却面对着一些俗客庸夫时厌恶无聊的心绪。
这是一篇念群之雁的赞歌,它表现的情感是浓挚的,悲中有壮的。
孤雁那样孤单、困苦,同时却还要不断地呼号、追求,它那念友之情在胸中炽烈地燃烧,它甚至连吃喝都可抛弃,更不顾处境的安危;
虽然命薄但是心高,宁愿飞翔在万重云里,未曾留意暮雨寒塘,诗情激切高昂,思想境界很高。
就艺术技巧而论,全篇咏物传神,是大匠运斤,自然浑成,全无斧凿之痕。
中间两联有情有景,一气呵成,而且景中有声有色,甚至还有光和影,能给读者以“立体感”。
全诗以孤雁象征自己。
诗写的是孤雁,无一字涉及诗人自己。
但通过这只不饮不啄、穿飞哀鸣、思寻伙伴的失群的孤雁间接暗示了诗人在战乱中只身颠沛流离、怀念亲朋的情怀。
参考资料: 1、 杜甫.金圣叹选批杜诗——四才子书.成都:成都古籍书店,1983年:158 2、 张忠纲.杜甫诗选 插图版.北京:中华书局,2009:247 3、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 (修订版) 教学参考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81
佳人 文翻注译赏
绝句 文翻注译赏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江山沐浴着春光,多么秀丽,春风送来花草的芳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燕子衔着湿泥忙筑巢,暖和的沙子上睡着成双成对的鸳鸯。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迟日:春天日渐长,所以说迟日。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yuān)鸯(yāng)。
泥融:这里指泥土滋润、湿润。
鸳鸯:一种水鸟,雄鸟与雌鸟常常双双出没。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江山沐浴着春光,多么秀丽,春风送来花草的芳香。
迟日:春天日渐长,所以说迟日。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yuān)鸯(yāng)。
燕子衔着湿泥忙筑巢,暖和的沙子上睡着成双成对的鸳鸯。
泥融:这里指泥土滋润、湿润。
鸳鸯:一种水鸟,雄鸟与雌鸟常常双双出没。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明人王嗣爽在其《杜臆》中予以反驳说:“余曰:上二句两间(指天地间)莫非生意,下二句见万物莫不适性。
岂不足以感发吾心之真乐乎?
”王氏的意见是对的。
此诗抓住景物特点写春色,画面优美,格调柔和,很能引发读者的喜春之情。
“迟日”,出自《诗经·七月》:“春日迟迟。
”春天光照时间渐长,天气趋暖,正所谓“天初暖,日初长”(欧阳炯《春光好》)。
诗人以“迟日”领起全篇,突出了春天日光和煦、万物欣欣向荣的特点,并使诗中描写的物象有机的组合为一体,构成一幅明丽和谐的春色图。
你看:阳光普照,水碧山青,草木复苏,万象更新。
清风拂面,送来百花的芳香,带来春草的清馨。
河滩上,溪岸边,冰雪融尽,泥土潮湿而松软,燕子轻盈地飞来飞去,衔泥筑巢,呢呢喃喃。
水暖沙温,美丽多情的鸳鸯相依相偎,恬然静睡,十分娇慷可爱。
燕子是侯鸟,诗人描写它是有意突出春天的特征。
前二句的“迟日”、“江山”、“春风”、“花草”组成一幅粗线勾勒的大场景,并在句尾以“丽”、“香”突出诗人强烈的感觉;
后二句则是工笔细描的特定画面,既有燕子翩飞的动态描绘,又有鸳鸯慵睡的静态写照。
飞燕的繁忙蕴含着春天的勃勃生机,鸳鸯的闲适则透出温柔的春意,一动一静,相映成趣。
而这一切全沐浴在煦暖的阳光下,和谐而优美,确实给人以春光旖旎之感。
清人陶虞开称杜甫笔法高妙,能“以诗为画”(《说杜》),此诗可为印证。
但这首五绝之妙并不止于“以诗为画”,诗人着意传达的还是他感受到的柔和春意。
如果说春日迟迟、江山秀丽、清风徐徐、花草芬芳以及燕子、鸳鸯,都是诗人的视觉、触觉(风)、嗅觉所感,那么泥土之“融”、沙砾之“暖”,便不是五官的直接感觉了。
只因为对春天的阳光明丽、惠风和畅、鸟语花香感受至深,诗人无须触摸就能想象出泥土的松湿和沙砾的温暖;
而泥之融、沙之暖的体会又加深了对飞燕的轻盈、鸳鸯娇慵的视觉印象,从而使诗人的整个身心都沉浸于柔美和谐和春意之中。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秋兴八首 文翻注译赏
江汉 文翻注译赏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疏。
(病欲疏 一作: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我漂泊在江汉一带,思念故土却不能归,在茫茫天地之间,我只是一个迂腐的老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看着远浮天边的片云和孤悬暗夜的明月,我仿佛与云共远、与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疏。
(病欲疏 一作:苏)我虽已年老体衰,时日无多,但一展抱负的雄心壮志依然存在;
面对飒飒秋风,我觉得病情渐有好转。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自古以来养老马是因为其智可用,而不是为了取其体力,因此,我虽年老多病,但还是能有所作为的。
参考资料: 1、 雅瑟.唐诗三百首鉴赏大全集:新世界出版社,2011:178-179
江汉思归客,乾(qián)坤一腐(fǔ)儒(rú)。
江汉:该诗在湖北江陵公安一带所写,因这里处在长江和汉水之间,所以诗称“江汉”。
腐儒:本指迂腐而不知变通的读书人,这里是诗人的自称,含有自嘲之意。
是说自己虽是满腹经纶的饱学之士,却仍然没有摆脱贫穷的下场;
也有自负的意味,指乾坤中,如同自己一样的心忧黎民之人已经不多了。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片云”两句:这句为倒装句,应是“共片云在远天,与孤月同长夜”。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疏。
(病欲疏 一作:苏)落日:比喻自己已是垂暮之年。
病欲苏:病都要好了。
苏:康复。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存:留养。
老马:诗人自比。
典出《韩非子·说林上》中“老马识途”的故事:齐桓公讨伐孤竹后,返回时迷路了,他接受管仲的“老马之智可用”的建议,放老马而随之,果然找到了正确的路。
参考资料: 1、 雅瑟.唐诗三百首鉴赏大全集:新世界出版社,2011:178-179
江汉思归客,乾(qián)坤一腐(fǔ)儒(rú)。
我漂泊在江汉一带,思念故土却不能归,在茫茫天地之间,我只是一个迂腐的老儒。
江汉:该诗在湖北江陵公安一带所写,因这里处在长江和汉水之间,所以诗称“江汉”。
腐儒:本指迂腐而不知变通的读书人,这里是诗人的自称,含有自嘲之意。
是说自己虽是满腹经纶的饱学之士,却仍然没有摆脱贫穷的下场;
也有自负的意味,指乾坤中,如同自己一样的心忧黎民之人已经不多了。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看着远浮天边的片云和孤悬暗夜的明月,我仿佛与云共远、与月同孤。
“片云”两句:这句为倒装句,应是“共片云在远天,与孤月同长夜”。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疏。
(病欲疏 一作:苏)我虽已年老体衰,时日无多,但一展抱负的雄心壮志依然存在;
面对飒飒秋风,我觉得病情渐有好转。
落日:比喻自己已是垂暮之年。
病欲苏:病都要好了。
苏:康复。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自古以来养老马是因为其智可用,而不是为了取其体力,因此,我虽年老多病,但还是能有所作为的。
存:留养。
老马:诗人自比。
典出《韩非子·说林上》中“老马识途”的故事:齐桓公讨伐孤竹后,返回时迷路了,他接受管仲的“老马之智可用”的建议,放老马而随之,果然找到了正确的路。
参考资料: 1、 雅瑟.唐诗三百首鉴赏大全集:新世界出版社,2011:178-179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疏。
(病欲疏 一作: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江汉”句,表现出诗人客滞江汉的窘境。
“思归客”三字饱含无限的辛酸,因为诗人思归而不能归,成为天涯沦落人。
“乾坤”代指天地。
“乾坤”句包含“自鄙而兼自负”这样两层意思,妙在“一腐儒”上冠以“乾坤”二字。
“身在草野,心忧社稷,乾坤之内,此腐儒能有几人?
”(《杜诗说》)黄生对这句诗的理解,是深得诗人用心的。
“片云”二句紧扣首句,对仗十分工整。
通过眼前自然景物的描写,诗人把他“思归”之情表现得很深沉。
他由远浮天边的片云,孤悬明月的永夜,联想到了自己客中情事,仿佛自己就与云、月共远同孤一样。
这样就把自己的感情和身外的景物融为一片。
诗人表面上是在写片云孤月,实际是在写自己:虽然远在天外,他的一片忠心却像孤月一样的皎洁。
昔人认为这两句“情景相融,不能区别”,是很能说明它的特点的。
“落日”二句直承次句,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诗人积极用世的精神。
《周易》云:“君子以自强不息。
”这恰好说明:次句的腐儒,并非纯是诗人对自己的鄙薄。
上联明明写了永夜、孤月,本联的落日,就决不是写实景,而是用作比喻。
黄生指出:“落日乃借喻暮齿”,是咏怀而非写景。
否则一首律诗中,既见孤月,又见落日,是自相矛盾的。
他的话很有道理。
落日相当于“日薄西山”的意思。
“落日”句的本意,就是“暮年心犹壮”。
它和曹操“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步出夏门行·龟虽寿》)的诗意,是一致的。
就律诗格式说,此联用的是借对法。
“落日”与“秋风”相对,但“落日”实际上是比喻“暮年”。
“秋风”句是写实。
“苏”有康复意。
诗人飘流江汉,而对飒飒秋风,不仅没有悲秋之感,反而觉得“病欲苏”。
这与李白“我觉秋兴逸,谁云秋兴悲”的思想境界,颇为相似,表现出诗人身处逆境而壮心不已的精神状态。
胡应麟《诗薮·内篇》卷四赞扬此诗的二、三联“含阔大于沉深”,是十分精当的。
“古来”二句,再一次表现了诗人老当益壮的情怀。
“老马”用了《韩非子·说林上》“老马识途”的故事:齐桓公伐孤竹返,迷惑失道。
他接受管仲“老马之智可用”的建议,放老马而随之,果然“得道”。
“老马”是诗人自比,“长途”代指驱驰之力。
诗人指出,古人存养老马,不是取它的力,而是用他的智。
我虽是一个“腐儒”,但心犹壮,病欲苏,同老马一样,并不是没有一点用处的。
诗人在这里显然含有怨愤之意:莫非我真是一个毫无可取的腐儒,连一匹老马都不如么?
这是诗人言外之意,是从诗句中自然流露出来的。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无家别 文翻注译赏
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
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
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
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
久行见空巷,日瘦气惨凄,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
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
宿鸟恋本枝,安辞且穷栖。
方春独荷锄,日暮还灌畦。
县吏知我至,召令习鼓鞞。
虽从本州役,内顾无所携。
近行止一身,远去终转迷。
家乡既荡尽,远近理亦齐。
永痛长病母,五年委沟溪。
生我不得力,终身两酸嘶。
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
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
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
天宝以后,农村寂寞荒凉,家园里只剩下蒿草蒺藜。
我的乡里百余户人家,因世道乱离都各奔东西。
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
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
活着的没有消息,死了的已化为尘土。
因为邺城兵败,我回来寻找家乡的旧路。
久行见空巷,日瘦气惨凄,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
在村里走了很久只见空巷,日色无光,一片萧条凄惨的景象。
只能面对着一只只竖起毛来向我怒号的野鼠狐狸。
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
宿鸟恋本枝,安辞且穷栖。
四邻还剩些什么人呢?
只有一两个老寡妇。
宿鸟总是留恋着本枝,我也同样依恋故土,哪能辞乡而去,且在此地栖宿。
方春独荷锄,日暮还灌畦。
县吏知我至,召令习鼓鞞。
正当春季,我扛起锄头下田,到了天晚还忙着浇田。
县吏知道我回来了,又征召我去练习军中的骑鼓。
虽从本州役,内顾无所携。
近行止一身,远去终转迷。
虽然在本州服役,家里也没什么可带。
近处去,我只有空身一人;
远处去终究也会迷失。
家乡既荡尽,远近理亦齐。
永痛长病母,五年委沟溪。
家乡既已一片空荡,远近对我来说都是一样。
永远伤痛我长年生病的母亲,死了五年也没有好好埋葬。
生我不得力,终身两酸嘶。
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
她生了我,却得不到我的服侍,母子二人终身忍受辛酸。
人活在世上却无家可别,这老百姓可怎么当?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杜甫诗选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107-117 2、 无家别.中国文化研究院 [引用日期2012-08-24] 3、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290-292
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hāo)藜(lí)。
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
天宝后:指安史之乱以后。
开篇是以追叙写起,追溯无家的原因,引出下文。
庐:即居住的房屋。
但,只有,极为概括也极为沉痛地传达出安禄山乱后的悲惨景象:什么都没有,唯有一片蒿藜(也就是野草)。
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
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xī)。
贱子:这位无家者的自谓。
阵败:指邺城之败。
久行见空巷,日瘦气惨凄,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
日瘦:日光淡薄,杜甫的自创语。
怒我啼:对我发怒且啼叫。
写乡村的久已荒芜,野兽猖獗出没。
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
宿鸟恋本枝,安辞且穷栖。
方春独荷锄,日暮还灌畦(qí)。
县吏知我至,召令习鼓鞞(pí)。
虽从本州役,内顾无所携(xié)。
近行止一身,远去终转迷。
携:即离。
无所携,是说家里没有可以告别的人。
终转迷:终究是前途迷茫,生死凶吉难料。
家乡既荡尽,远近理亦齐。
永痛长病母,五年委沟溪。
齐:齐同。
这两句更进一层,是自伤语。
是说家乡已经一无所有,在本州当兵和在外县当兵都是一样。
委沟溪:指母亲葬在山谷里。
生我不得力,终身两酸嘶。
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
两酸嘶:是说母子两个人都饮恨。
酸嘶,失声痛哭。
蒸黎:指劳动人民。
蒸,众。
黎,黑。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杜甫诗选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107-117 2、 无家别.中国文化研究院 [引用日期2012-08-24] 3、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290-292
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hāo)藜(lí)。
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
天宝以后,农村寂寞荒凉,家园里只剩下蒿草蒺藜。
我的乡里百余户人家,因世道乱离都各奔东西。
天宝后:指安史之乱以后。
开篇是以追叙写起,追溯无家的原因,引出下文。
庐:即居住的房屋。
但,只有,极为概括也极为沉痛地传达出安禄山乱后的悲惨景象:什么都没有,唯有一片蒿藜(也就是野草)。
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
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xī)。
活着的没有消息,死了的已化为尘土。
因为邺城兵败,我回来寻找家乡的旧路。
贱子:这位无家者的自谓。
阵败:指邺城之败。
久行见空巷,日瘦气惨凄,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
在村里走了很久只见空巷,日色无光,一片萧条凄惨的景象。
只能面对着一只只竖起毛来向我怒号的野鼠狐狸。
日瘦:日光淡薄,杜甫的自创语。
怒我啼:对我发怒且啼叫。
写乡村的久已荒芜,野兽猖獗出没。
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
宿鸟恋本枝,安辞且穷栖。
四邻还剩些什么人呢?
只有一两个老寡妇。
宿鸟总是留恋着本枝,我也同样依恋故土,哪能辞乡而去,且在此地栖宿。
方春独荷锄,日暮还灌畦(qí)。
县吏知我至,召令习鼓鞞(pí)。
正当春季,我扛起锄头下田,到了天晚还忙着浇田。
县吏知道我回来了,又征召我去练习军中的骑鼓。
虽从本州役,内顾无所携(xié)。
近行止一身,远去终转迷。
虽然在本州服役,家里也没什么可带。
近处去,我只有空身一人;
远处去终究也会迷失。
携:即离。
无所携,是说家里没有可以告别的人。
终转迷:终究是前途迷茫,生死凶吉难料。
家乡既荡尽,远近理亦齐。
永痛长病母,五年委沟溪。
家乡既已一片空荡,远近对我来说都是一样。
永远伤痛我长年生病的母亲,死了五年也没有好好埋葬。
齐:齐同。
这两句更进一层,是自伤语。
是说家乡已经一无所有,在本州当兵和在外县当兵都是一样。
委沟溪:指母亲葬在山谷里。
生我不得力,终身两酸嘶。
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
她生了我,却得不到我的服侍,母子二人终身忍受辛酸。
人活在世上却无家可别,这老百姓可怎么当?
两酸嘶:是说母子两个人都饮恨。
酸嘶,失声痛哭。
蒸黎:指劳动人民。
蒸,众。
黎,黑。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杜甫诗选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107-117 2、 无家别.中国文化研究院 [引用日期2012-08-24] 3、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290-292
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
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
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
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
久行见空巷,日瘦气惨凄,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
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
宿鸟恋本枝,安辞且穷栖。
方春独荷锄,日暮还灌畦。
县吏知我至,召令习鼓鞞。
虽从本州役,内顾无所携。
近行止一身,远去终转迷。
家乡既荡尽,远近理亦齐。
永痛长病母,五年委沟溪。
生我不得力,终身两酸嘶。
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
《无家别》和“三别”中的其他两篇一样,叙事诗的“叙述人”不是作者,而是诗中的主人公。
这个主人公是又一次被征去当兵的独身汉,既无人为他送别,又无人可以告别,然而在踏上征途之际,依然情不自禁地自言自语,仿佛是对老天爷诉说他无家可别的悲哀。
从开头至“一二老寡妻”共十四句,总写乱后回乡所见,而以“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两句插在中间,将这一大段隔成两个小段。
前一小段,以追叙发端,写那个自称“贱子”的军人回乡之后,看见自己的家乡面目全非,一片荒凉,于是抚今忆昔,概括地诉说了家乡的今昔变化。
“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这两句正面写今,但背后已藏着昔。
“天宝后”如此,那么就会想到天宝前的情况。
于是自然地引出下两句。
那时候“我里百余家”,应是园庐相望,鸡犬相闻,当然并不寂寞:“天宝后”则遭逢世乱,居人各自东西,园庐荒废,蒿藜(野草)丛生,自然就寂寞了。
一起头就用“寂寞”二字,渲染满目萧条的景象,表现出主人公触目伤怀的悲凉心情,为全诗定了基调。
“世乱”二字与“天宝后”呼应,写出了今昔变化的原因,也点明了“无家”可“别”的根源。
“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两句,紧承“世乱各东西”而来,如闻“我”的叹息之声,强烈地表现了主人公的悲伤情绪。
前一小段概括全貌,后一小段则描写细节,而以“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承前启后,作为过渡。
“寻”字刻画入微,“旧”字含意深广。
家乡的“旧蹊”走过千百趟,闭着眼都不会迷路,如今却要“寻”,见得已非旧时面貌,早被蒿藜淹没了。
“旧”字追昔,应“我里百余家”:“寻”字抚今,应“园庐但蒿藜”。
“久行见空巷,日瘦气惨凄。
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
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写“贱子”由接近村庄到进入村巷,访问四邻。
“久行”承“寻旧蹊”来,传“寻”字之神。
距离不远而需久行,见得旧蹊极难辨认,寻来寻去,绕了许多弯路。
“空巷”言其无人,应“世乱各东西”。
“日瘦气惨凄”一句,用拟人化手法融景入情,烘托出主人公“见空巷”时的凄惨心境。
“但对狐与狸”的“但”字,与前面的“空”字照应。
当年“百余家”聚居,村巷中人来人往,笑语喧阗;
如今却只与狐狸相对。
而那些“狐与狸”竟反客为主,一见“我”就脊毛直竖,冲着“我”怒叫,好像责怪“我”不该闯入它们的家园。
遍访四邻,发现只有“一二老寡妻”还活着!
见到她们,自然有许多话要问要说,但杜甫却把这些全省略了,给读者留下了驰骋想象的空间。
而当读到后面的“永痛长病母,五年委沟溪”时,就不难想见与“老寡妻”问答的内容和彼此激动的表情。
“宿鸟恋本枝,安辞且穷栖。
方春独荷锄,日暮还灌畦。
”──这在结构上自成一段,写主人公回乡后的生活。
前两句,以宿鸟为喻,表现了留恋乡土的感情。
后两句,写主人公怀着悲哀的感情又开始了披星戴月的辛勤劳动,希望能在家乡活下去,不管多么贫困和孤独!
最后一段,写无家而又别离。
“县吏知我至,召令习鼓鞞”,波澜忽起。
以下六句,层层转折。
“虽从本州役,内顾无所携”,这是第一层转折;
上句自幸,下句自伤。
这次虽然在本州服役,但内顾一无所有,既无人为“我”送行,又无东西可携带,怎能不令“我”伤心!
“近行止一身,远去终转迷”,这是第二层转折。
“近行”孑然一身,已令人伤感;
但既然当兵,将来终归要远去前线的,真是前途迷茫,未知葬身何处!
“家乡既荡尽,远近理亦齐”,这是第三层转折。
回头一想,家乡已经荡然一空,“近行”、“远去”,又有什么差别!
六句诗抑扬顿挫,层层深入,细致入微地描写了主人公听到召令之后的心理变化。
如刘辰翁所说:“写至此,可以泣鬼神矣!
”(见杨伦《杜诗镜铨》引)沈德潜在讲到杜甫“独开生面”的表现手法时指出:“……又有透过一层法。
如《无家别》篇中云:‘县吏知我至,召令习鼓鞞。
’无家客而遣之从征,极不堪事也;
然明说不堪,其味便浅。
此云‘家乡既荡尽,远近理亦齐’,转作旷达,弥见沉痛矣。
” “永痛长病母,五年委沟溪。
生我不得力,终身两酸嘶。
”尽管强作达观,自宽自解,而最悲痛的事终于涌上心头:前次应征之前就已长期卧病的老娘在“我”五年从军期间死去了!
死后又得不到“我”的埋葬,以致委骨沟溪!
这使“我”一辈子都难过。
这几句,极写母亡之痛、家破之惨。
于是紧扣题目,以反诘语作结:“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
”意思是:已经没有家,还要抓走,叫人怎样做老百姓呢?
诗题“无家别”,第一大段写乱后回乡所见,以主人公行近村庄、进入村巷划分层次,由远及近,有条不紊。
远景只概括全貌,近景则描写细节。
第三大段写主人公心理活动,又分几层转折,愈转愈深,刻画入微。
层次清晰,结构谨严。
诗人还善用简练、形象的语言,写富有特征性的事物。
诗中“园庐但蒿藜”、“但对狐与狸”,概括性更强。
“蒿藜”、“狐狸”,在这里是富有特征性的事物。
谁也不能容忍在自己的房院田园中长满蒿藜。
在人烟稠密的村庄里,狐狸也不敢横行无忌。
“园庐但蒿藜”、“但对狐与狸”,仅仅十个字,就把人烟灭绝、田庐荒废的惨象活画了出来。
其他如“四邻何所有?
一二老寡妻”,也是富有特征性的。
正因为是“老寡妻”,所以还能在那里苟延残喘。
稍能派上用场的,如果不是事前逃走,就必然被官府抓走。
诗中的主人公就是刚一回村,就又被抓走了的。
诗用第一人称,让主人公直接出面,对读者诉说他的所见、所遇、所感,因而不仅通过人物的主观抒情表现了人物的心理状态,而且通过环境描写也反映了人物的思想感情。
几年前被官府抓去当兵的“我”死里逃生,好容易回到故乡,满以为可以和骨肉邻里相聚了;
然而事与愿违,看见的是一片“蒿藜”,走进的是一条“空巷”,遇到的是竖毛怒叫的狐狸,真是满目凄凉,百感交集!
于是连日头看上去也消瘦了。
“日”无所谓肥瘦,由于自己心情悲凉,因而看见日光黯淡,景象凄惨。
正因为情景交融,人物塑造与环境描写结合,所以能在短短的篇幅里塑造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反映出当时战区人民的共同遭遇,对统治者的残暴、腐朽,进行了有力的鞭挞。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