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夜啼·昨夜风兼雨

作者: 李煜 朝代: 五代

昨夜风兼雨,帘帏飒飒秋声。

烛残漏断频欹枕,起坐不能平。

 世事漫随流水,算来一梦浮生。

醉乡路稳宜频到,此外不堪行。

(一梦 一作:梦里)

昨夜风兼雨,帘帏飒飒秋声。

烛残漏断频欹枕,起坐不能平。

 昨天的夜晚,风雨交加, 遮窗的帐子被秋风吹出飒飒的声响,窗户外传来了令人心烦的风声雨声,整整响了一夜。

蜡烛燃烧的所剩无几,壶中水已漏尽,我不停的多次起来斜靠在枕头上。

躺下坐起来思绪都不能够平稳。

世事漫随流水,算来一梦浮生。

醉乡路稳宜频到,此外不堪行。

(一梦 一作:梦里) 人世间的事情,如同流水东逝,说过去就过去了,想一想我这一生,就像做了一场大梦,以前的荣华富贵生活已一去不复返了。

醉乡道路平坦,也无忧愁,可常去,别的地方不能去。

参考资料: 1、 (南唐)李煜. 《李煜词选注》:吉林文史出版社,2001.06 :86 2、 [南唐]李煜.《李煜集》 :三晋出版社,2008:52

昨夜风兼雨,帘帏(wéi)飒(sà)飒秋声。

烛残漏断频欹(qī)枕,起坐不能平。

 兼:同有,还有。

帘帏:帘子和帐子。

帘,用布、竹、苇等做的遮蔽门窗的东西。

帏,同帷,帐子,幔幕,一般用纱、布制成。

飒飒:象声词,这里形容风吹帘帏发出的声音。

烛残:蜡烛燃烧将尽。

残,尽,竭。

漏断:漏壶中的水已经滴尽,表示时间已经很晚。

漏,漏壶,为古代计时的器具,用铜制成。

壶上下分好几层,上层底有小孔,可以滴水,层层下注,以底层蓄水多少计算时问。

频:时常,频繁。

欹枕:通彀,斜,倾斜。

欹枕,头斜靠在枕头上。

平:指内心平静。

世事漫随流水,算来一梦浮生。

醉乡路稳宜频到,此外不堪行。

(一梦 一作:梦里) 世事:指人世间的各种各样的事情。

漫:枉然,徒然。

浮生:指人生短促,世事虚浮不定。

浮,这里为短暂、空虚之意。

醉乡:指人醉酒时神志不清的状态。

稳:平稳,稳当。

宜,应当。

不堪行:不能行。

堪,能够。

参考资料: 1、 (南唐)李煜. 《李煜词选注》:吉林文史出版社,2001.06 :86 2、 [南唐]李煜.《李煜集》 :三晋出版社,2008:52

昨夜风兼雨,帘帏(wéi)飒(sà)飒秋声。

烛残漏断频欹(qī)枕,起坐不能平。

 昨天的夜晚,风雨交加, 遮窗的帐子被秋风吹出飒飒的声响,窗户外传来了令人心烦的风声雨声,整整响了一夜。

蜡烛燃烧的所剩无几,壶中水已漏尽,我不停的多次起来斜靠在枕头上。

躺下坐起来思绪都不能够平稳。

兼:同有,还有。

帘帏:帘子和帐子。

帘,用布、竹、苇等做的遮蔽门窗的东西。

帏,同帷,帐子,幔幕,一般用纱、布制成。

飒飒:象声词,这里形容风吹帘帏发出的声音。

烛残:蜡烛燃烧将尽。

残,尽,竭。

漏断:漏壶中的水已经滴尽,表示时间已经很晚。

漏,漏壶,为古代计时的器具,用铜制成。

壶上下分好几层,上层底有小孔,可以滴水,层层下注,以底层蓄水多少计算时问。

频:时常,频繁。

欹枕:通彀,斜,倾斜。

欹枕,头斜靠在枕头上。

平:指内心平静。

世事漫随流水,算来一梦浮生。

醉乡路稳宜频到,此外不堪行。

(一梦 一作:梦里) 人世间的事情,如同流水东逝,说过去就过去了,想一想我这一生,就像做了一场大梦,以前的荣华富贵生活已一去不复返了。

醉乡道路平坦,也无忧愁,可常去,别的地方不能去。

世事:指人世间的各种各样的事情。

漫:枉然,徒然。

浮生:指人生短促,世事虚浮不定。

浮,这里为短暂、空虚之意。

醉乡:指人醉酒时神志不清的状态。

稳:平稳,稳当。

宜,应当。

不堪行:不能行。

堪,能够。

参考资料: 1、 (南唐)李煜. 《李煜词选注》:吉林文史出版社,2001.06 :86 2、 [南唐]李煜.《李煜集》 :三晋出版社,2008:52

昨夜风兼雨,帘帏飒飒秋声。

烛残漏断频欹枕,起坐不能平。

 世事漫随流水,算来一梦浮生。

醉乡路稳宜频到,此外不堪行。

(一梦 一作:梦里)   词的上片,主要写作者的凄苦境遇和无奈情态。

“昨夜风兼雨”,不从日而偏从夜写起,是写作者悲怀愁思的夜不能寐,“风兼雨”与“飒飒秋声”相对应,是渲染环境、气氛。

在这种凄凉寒苦的景色中,作者的心境是可想而知的。

之所以说“昨夜”,当还有一种不堪回首的感触在其中罢。

这里虽然客观的写景,但主人公的形象,尤其是他的彷徨、郁闷的心情却已隐然可见。

接下来二句就是直写了。

李煜在《喜迁莺·晓月坠》中曾有“无语枕频欹”之句,与此句“烛残漏断频欹枕”用意相同,但所思不同。

以前是怀想佳人,君存情爱在先,如今却是是国破家亡成阶下之囚,境遇不同,感触自是相异,于是看“烛残”、听“漏断”,虽然仍是“无语”,但却已是“起坐不能平”了。

“不能平”的不是身体,而是心境,这一次是连梦都没有了。

上片虽似写景为主,描摹情状,但事实上作者那种愁思如潮、郁抑满怀的心情却已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深沉而又挚切。

  词的下片以抒情为主,抒发作者的切肤之痛和人生感慨。

这既是“起坐不能平”的原因,也是“起坐不能平”中思前想后的结论。

“世事漫随流水,算来梦里浮生”,昨日一国之君,今日阶下之囚;

昨夜欢歌笑语,今夜“烛残漏断”,明日明夜呢?

作者的苦痛遭遇,不能不使他有人生如梦的感慨和浩叹。

一个“漫”字,极空虚,极幻妄,准确地传达了作者的万千思绪。

一个“算来”,既说明作者是总结回顾了自己的过去得出的结论,但同时也传达出作者的那种十分迷惘、无奈的心情,同“漫”字一样地生动、传神。

作者的这种慨叹是沉痛的,但同时也是消极的,于是作者宁愿醉去不醒,宁愿迷迷糊糊,“醉乡路稳宜频到”,原来作者指望的是一个“稳”字,一语道破天机,作者处境的危险困苦不言自明。

所以我们并不能从这个角度太过严厉地去批评李煜的颓废消极思想,环境使然,差可理解。

更何况即便如此,李煜也仍是难逃恶运,不久于世。

  全词比较鲜明地体现了李煜后期作品的特色:情感真实,清新自然。

尤其是这首词,作者对自己的苦痛毫不掩饰,把自己的人生感慨明白写出,不假饰,不矫情,简洁质朴,有现实感,虽然思想情调不高,但艺术价值不低。

参考资料: 1、 (南唐)李煜.《李煜词选注》 :吉林文史出版社,2008:85-86

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

作者: 李煜 朝代: 五代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

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

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

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

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

南唐开国已有四十年历史,幅员辽阔。

宫殿高大雄伟,可与天际相接,宫苑内珍贵的草木茂盛,就像罩在烟雾里的女萝。

在这种奢侈的生活里,我哪里知道有战争这回事呢?

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

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

自从做了俘虏,我因为在忧虑伤痛的折磨中过日子而腰肢减瘦、鬓发斑白。

最使我记得的是慌张地辞别宗庙的时候,宫廷里的音乐机关/教坊的乐工们还奏起别离的歌曲,这种生离死别的情形,令我悲伤欲绝,只能面对宫女们垂泪而已。

参考资料: 1、 唐秋妩.李煜《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赏析.青年文学家,2013,20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

凤阁龙楼连霄(xiāo)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gē)?

四十年:南唐自建国至李煜作此词,为三十八年。

此处四十年为概数。

凤阁:别作“凤阙”。

凤阁龙楼指帝王能够居所。

霄汉:天河。

玉树琼枝:别作“琼枝玉树”,形容树的美好。

烟萝:形容树枝叶繁茂,如同笼罩着雾气。

识干戈:经历战争。

识,别作“惯”。

干戈:武器,此处指代战争。

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bìn)消磨。

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

沈腰潘鬓:沈指沈约,《南史·沈约传》:“言已老病,百日数旬,革带常应移孔。

”后用沈腰指代人日渐消瘦。

潘指潘岳,潘岳曾在《秋兴赋》序中云:余春秋三十二,始见二毛。

后以潘鬓指代中年白发。

辞庙:辞,离开。

庙,宗庙,古代帝王供奉祖先牌位的地方。

犹奏:别作“独奏”。

垂泪:别作“挥泪”。

参考资料: 1、 唐秋妩.李煜《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赏析.青年文学家,2013,20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

凤阁龙楼连霄(xiāo)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gē)?

南唐开国已有四十年历史,幅员辽阔。

宫殿高大雄伟,可与天际相接,宫苑内珍贵的草木茂盛,就像罩在烟雾里的女萝。

在这种奢侈的生活里,我哪里知道有战争这回事呢?

四十年:南唐自建国至李煜作此词,为三十八年。

此处四十年为概数。

凤阁:别作“凤阙”。

凤阁龙楼指帝王能够居所。

霄汉:天河。

玉树琼枝:别作“琼枝玉树”,形容树的美好。

烟萝:形容树枝叶繁茂,如同笼罩着雾气。

识干戈:经历战争。

识,别作“惯”。

干戈:武器,此处指代战争。

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bìn)消磨。

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

自从做了俘虏,我因为在忧虑伤痛的折磨中过日子而腰肢减瘦、鬓发斑白。

最使我记得的是慌张地辞别宗庙的时候,宫廷里的音乐机关/教坊的乐工们还奏起别离的歌曲,这种生离死别的情形,令我悲伤欲绝,只能面对宫女们垂泪而已。

沈腰潘鬓:沈指沈约,《南史·沈约传》:“言已老病,百日数旬,革带常应移孔。

”后用沈腰指代人日渐消瘦。

潘指潘岳,潘岳曾在《秋兴赋》序中云:余春秋三十二,始见二毛。

后以潘鬓指代中年白发。

辞庙:辞,离开。

庙,宗庙,古代帝王供奉祖先牌位的地方。

犹奏:别作“独奏”。

垂泪:别作“挥泪”。

参考资料: 1、 唐秋妩.李煜《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赏析.青年文学家,2013,20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

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

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

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

  此词上片写南唐曾有的繁华,建国四十余年,国土三千里地,居住的楼阁高耸入云霄,庭内花繁树茂。

这片繁荣的土地,几曾经历过战乱的侵扰。

几句话,看似只是平平无奇的写实,但却饱含了多少对故国的自豪与留恋。

“几曾识干戈”,更抒发了多少自责与悔恨。

下片写国破。

“一旦”二字承上片“几曾”之句意,笔锋一叠,而悔恨之意更甚。

终有一天国破家亡,人不由得消瘦苍老,尤其是拜别祖先的那天,匆忙之中,偏偏又听到教坊里演奏别离的曲子,又增伤感,不禁面对宫女恸哭垂泪。

  “沈腰”暗喻自己像沈约一样,腰瘦得使皮革腰带常常移孔,而“潘鬓”则暗喻词人自己像潘岳一样,年纪不到四十就出现了鬓边的白发。

连着这两个典故,描写词人内心的愁苦凄楚,人憔悴消瘦,鬓边也开始变白,从外貌变化写出了内心的极度痛苦。

古人说忧能伤人,亡国之痛,臣虏之辱,使得这个本来工愁善感的国君身心俱敝。

李煜被俘之后,日夕以眼泪洗面,过着含悲饮恨的生活。

这两个典故即是他被虏到汴京后的辛酸写照。

  此词上片写繁华,下片写亡国,由建国写到亡国,极盛转而极衰,极喜而后极悲。

中间用“几曾”“一旦”二词贯穿转折,转得不露痕迹,却有千钧之力,悔恨之情溢于言表。

作者以阶下囚的身份对亡国往事作痛定思痛之想,自然不胜感慨系之。

此词回顾事国时的繁华逸乐:那四十年来的家国基业;

三千里地的辽阔疆域,竟都沉浸在一片享乐安逸之中。

“几曾识干戈”既是其不知珍惜的结果,同时也是沦为臣虏的原因。

记叙离别故国时哭辞宗庙的情景,写来尤为沉痛惨怛。

其事虽见载于《东坡志林》但出自后主之手,更觉凄惨苦涩,不失为一个丧国之君内心的痛苦自白。

参考资料: 1、 王镇远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153-154 2、 唐秋妩.李煜《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赏析.青年文学家,2013,20

忆江南·多少泪

作者: 李煜 朝代: 五代

多少泪,沾袖复横颐。

心事莫将和泪滴,凤笙休向月明吹,肠断更无疑。

多少泪,沾袖复横颐。

心事莫将和泪滴,凤笙休向月明吹,肠断更无疑。

我有多少的泪水,纵横交错地流在脸上。

我的心事不用拿来边哭边诉说,那笙箫不要在我流泪时吹起呀,我现在无疑已是极度伤悲了。

参考资料: 1、 杨敏如.南唐二主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2003:98-101 2、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2162

多少泪,沾袖复横颐(yí)。

心事莫将和泪滴,凤笙(shēng)休向月明吹,肠断更无疑。

沾袖:(泪水)沾湿衣袖。

颐:下巴。

心事:心中所思念或期望的事。

将:拿。

和泪说:一面流眼泪,一面述说。

凤笙:相传秦穆公时,萧史善吹箫,穆公女弄玉爱慕他,穆公便将弄玉许配给他。

后弄玉学吹箫,其声清脆悦耳,引动了凤,夫妇遂驾凤飞去。

休:不要。

向:朝着,在。

泪时:伤心落泪之时。

吹:吹奏。

肠断:形容极度悲伤痛苦。

更:愈发。

月明:月光明朗。

唐白居易《崔十八新池》诗:“见底月明夜,无波风定时。

” 参考资料: 1、 杨敏如.南唐二主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2003:98-101 2、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2162

多少泪,沾袖复横颐(yí)。

心事莫将和泪滴,凤笙(shēng)休向月明吹,肠断更无疑。

我有多少的泪水,纵横交错地流在脸上。

我的心事不用拿来边哭边诉说,那笙箫不要在我流泪时吹起呀,我现在无疑已是极度伤悲了。

沾袖:(泪水)沾湿衣袖。

颐:下巴。

心事:心中所思念或期望的事。

将:拿。

和泪说:一面流眼泪,一面述说。

凤笙:相传秦穆公时,萧史善吹箫,穆公女弄玉爱慕他,穆公便将弄玉许配给他。

后弄玉学吹箫,其声清脆悦耳,引动了凤,夫妇遂驾凤飞去。

休:不要。

向:朝着,在。

泪时:伤心落泪之时。

吹:吹奏。

肠断:形容极度悲伤痛苦。

更:愈发。

月明:月光明朗。

唐白居易《崔十八新池》诗:“见底月明夜,无波风定时。

” 参考资料: 1、 杨敏如.南唐二主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2003:98-101 2、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2162

多少泪,沾袖复横颐。

心事莫将和泪滴,凤笙休向月明吹,肠断更无疑。

  李煜另一首《望江南》(多少恨)用的是以反写正的艺术手法,以乐来反衬苦,笔意有曲婉之感。

但这首《望江南》(多少泪)则不同,是直笔明写,正见正写,直抒胸臆,坦吐愁恨的艺术手法,因而有愈见沉痛之感。

二词可同读,对作者的忧思愁恨则体会更深。

  “多少泪”即“多少恨”之续写,“一晌贪欢”(李煜《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后,悲情更苦,离恨更深,作者再也无法自制,只能任凭“多少泪,断脸复横颐”了。

眼泪纵横当不是抽泣哽咽,而是激情难收,也许有号啕之举,但是,泪可流,“心事”却不可说,一是满腔悔恨无法说,二是故国情怀不能说,自伤之情、囚居之苦,片言俱现,作者心中愁苦跃然纸上。

不但“心事”不可说,连往日可以寄托情思的凤笙也不能吹起,这种痛苦和不自由是非常地残酷。

古人悲思不可解,常有“欲将心思付瑶琴”(岳飞《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鸣》)之想,而这情此景,作者却连这一点奢望都不敢有。

况且,凤笙向来为欢歌之用,于此时吹奏,对李煜来讲,只是徒增感慨、更添思忆而已,所以一句“休向”,使作者的幽居无奈中又多添了几分不堪回首的痛苦。

于是乎,“肠断更无疑”但是惟一的结局了。

这首词正是李煜入宋后“此中日夕只以眼泪洗面”的真实写照。

  全词与“多少恨”同调,取笔不同但取意同。

这首词直接写作者深沉痛苦,描摹细致,语言直朴,较“多少恨”有更直入人心的感染力。

参考资料: 1、 刘学锴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133-134

木兰花·晚妆初了明肌雪

作者: 李煜 朝代: 五代

晚妆初了明肌雪,春殿嫔娥鱼贯列。

笙箫吹断水云间,重按霓裳歌遍彻。

临春谁更飘香屑?

醉拍阑干情味切。

归时休放烛光红,待踏马蹄清夜月。

晚妆初了明肌雪,春殿嫔娥鱼贯列。

月圆之夜,大型宫廷歌舞酒宴。

出场前先是画妆。

因是晚妆,为了适合舞场与烛光,画眉点唇,都不妨色泽浓艳。

宫娥们刚画完妆的一刻,是何等光彩照人呀!

妆毕,春殿上美女如云,她们队列整齐,鱼贯而入,虽是层层娇娘的行列,望之也顿生军旅的浩荡之感。

笙()箫吹断水云间,重按霓裳歌遍彻。

临春谁更飘香屑?

醉拍阑干情味切。

归时休放烛光红,待踏马蹄清夜月。

歌罢宴散,月色更明。

当即吩咐随从灭尽红烛,纯任得得马蹄,踏着一路月色归去,方见得歌舞虽散,而余兴未尽!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晚妆初了明肌雪,春殿(diàn)嫔(pín)娥鱼贯列。

晓妆:一作“晚妆”。

《全唐诗》中作“晓妆”。

晓妆初了,晓妆刚结束。

初了,刚刚结束。

明肌雪:形容肌肤明洁细腻,洁白如雪。

春殿:即御殿。

以其豪华、盛大而称“春殿”。

李白《越中览古》诗有“宫女如花满春殿”之句。

嫔娥:这里泛指宫中女子。

鱼贯列:像游鱼一样一个挨一个地依次排列,这里指嫔娥依次排列成行的样子。

笙()箫吹断水云间,重按霓(ní)裳(cháng)歌遍彻。

笙箫,笙和箫,泛指管乐器。

吹断,吹尽。

水云间:水和云相接之处,谓极远。

重按霓裳歌遍彻:重按,一再按奏。

按,弹奏。

霓裳,《霓裳羽衣曲》的简称。

歌遍彻:唱完大遍中的最后一曲,说明其歌曲长、久,音调高亢急促。

遍,大遍,又称大曲,即整套的舞曲。

大曲有排遍、正遍、遍、延遍诸曲,其长者可有数遍之多。

临春谁更飘香屑?

醉拍阑(lán)干情味切。

临春:《词综》、《历代诗余》、《古今词统》、《全唐诗》等本中均作“临风”。

郑骞《词选》中云:“临春,南唐宫中阁名,然作‘临风’则与‘飘’字有呼应,似可并存。

”香屑:香粉。

飘香屑:相传后主宫中的主香宫女,拿着香粉的粉屑散布于各处。

醉:心醉、陶醉。

拍:拍打,这里兼有为乐曲击出拍节之意。

阑干:即栏杆。

切:恳切,真挚而迫切的心情。

归时休放烛光红,待踏(tà)马蹄清夜月。

归:回。

休放:《词综》、《词谱》、《历代诗余》、《全唐诗》等本中同此。

萧本二主词、吕本二主词、吴本二主词、《词林纪事》、《类编草堂诗余》等本中均作“休照”。

烛光红,指明亮的烛光。

待踏:《词综》、《历代诗余》、《词谱》、《全唐诗》等本中同此。

吕本二主词、萧本二主词、吴本二主词、《类编草堂诗余》等本中均作“待放”。

踏马蹄:策马缓慢而行,有踏月之意。

有本作“放马蹄”,意为让马随意而行。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晚妆初了明肌雪,春殿(diàn)嫔(pín)娥鱼贯列。

月圆之夜,大型宫廷歌舞酒宴。

出场前先是画妆。

因是晚妆,为了适合舞场与烛光,画眉点唇,都不妨色泽浓艳。

宫娥们刚画完妆的一刻,是何等光彩照人呀!

妆毕,春殿上美女如云,她们队列整齐,鱼贯而入,虽是层层娇娘的行列,望之也顿生军旅的浩荡之感。

晓妆:一作“晚妆”。

《全唐诗》中作“晓妆”。

晓妆初了,晓妆刚结束。

初了,刚刚结束。

明肌雪:形容肌肤明洁细腻,洁白如雪。

春殿:即御殿。

以其豪华、盛大而称“春殿”。

李白《越中览古》诗有“宫女如花满春殿”之句。

嫔娥:这里泛指宫中女子。

鱼贯列:像游鱼一样一个挨一个地依次排列,这里指嫔娥依次排列成行的样子。

笙()箫吹断水云间,重按霓(ní)裳(cháng)歌遍彻。

笙箫,笙和箫,泛指管乐器。

吹断,吹尽。

水云间:水和云相接之处,谓极远。

重按霓裳歌遍彻:重按,一再按奏。

按,弹奏。

霓裳,《霓裳羽衣曲》的简称。

歌遍彻:唱完大遍中的最后一曲,说明其歌曲长、久,音调高亢急促。

遍,大遍,又称大曲,即整套的舞曲。

大曲有排遍、正遍、遍、延遍诸曲,其长者可有数遍之多。

临春谁更飘香屑?

醉拍阑(lán)干情味切。

临春:《词综》、《历代诗余》、《古今词统》、《全唐诗》等本中均作“临风”。

郑骞《词选》中云:“临春,南唐宫中阁名,然作‘临风’则与‘飘’字有呼应,似可并存。

”香屑:香粉。

飘香屑:相传后主宫中的主香宫女,拿着香粉的粉屑散布于各处。

醉:心醉、陶醉。

拍:拍打,这里兼有为乐曲击出拍节之意。

阑干:即栏杆。

切:恳切,真挚而迫切的心情。

归时休放烛光红,待踏(tà)马蹄清夜月。

歌罢宴散,月色更明。

当即吩咐随从灭尽红烛,纯任得得马蹄,踏着一路月色归去,方见得歌舞虽散,而余兴未尽!

归:回。

休放:《词综》、《词谱》、《历代诗余》、《全唐诗》等本中同此。

萧本二主词、吕本二主词、吴本二主词、《词林纪事》、《类编草堂诗余》等本中均作“休照”。

烛光红,指明亮的烛光。

待踏:《词综》、《历代诗余》、《词谱》、《全唐诗》等本中同此。

吕本二主词、萧本二主词、吴本二主词、《类编草堂诗余》等本中均作“待放”。

踏马蹄:策马缓慢而行,有踏月之意。

有本作“放马蹄”,意为让马随意而行。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晚妆初了明肌雪,春殿嫔娥鱼贯列。

笙箫吹断水云间,重按霓裳歌遍彻。

临春谁更飘香屑?

醉拍阑干情味切。

归时休放烛光红,待踏马蹄清夜月。

  此词是李煜于南唐全盛时期所创作的一篇代表作。

词的上片主要写春夜宴乐的盛大场面。

首句突出描绘“晚妆初了”的嫔娥们的盛妆和美艳,由此写出作者对这些明艳丽人的一片飞扬的意兴,同时从开篇即渲染出夜宴的奢华豪丽。

继之两句宴乐开始,歌舞登场,作者极写音乐的悠扬和器物的华美。

比如,笙箫二字可以给人一种精美、奢丽的感觉,与词中所描写的奢靡之享乐生活、情调恰相吻合。

而“吹”作“吹断”,“按”作“重按”,不但字字可见作者的放任与耽于奢逸,而且十分传神地赋予音乐以强烈的感情色彩。

据马令《南唐书》载:“唐之盛时,《霓裳羽衣》最为大典,罹乱,瞽师旷职,其音遂绝。

后主独得其谱,乐工曹生亦善琵琶,按谱粗得其声,而未尽善也。

(大周)后辄变易讹谬,颇去哇淫,繁手新音,清越可听。

”李煜与大周后都精通音律,二人情爱又笃深,更何况《霓裳羽衣》本为唐玄宗时的著名大曲,先失后得,再经过李煜和周后的发现和亲自整理,此时于宫中演奏起来,自然欢愉无比。

所以不仅要“重按”,而且要“歌遍彻”,由此也可想见作者之耽享纵逸之情。

  词的下片是描写曲终人散、踏月醉归的情景。

“临春”一句明是写香,暗是写风,暗香随风飘散,词人兴致阑珊,由“谁更”二字而出,更显得活泼有致。

“醉拍”二字直白而出,写醉态,写尽兴尽欢妥贴至极。

到这里,作者有目见的欣赏,有耳听的享受,有闻香的回味,加上醉拍由口饮而生的意态,正是极色、声、香、味之娱于一处,心旷神驰,兴奋不已,因此才“情味切”,耽溺其中无以自拔。

结尾二句,写酒阑歌罢却写得意味盎然,余兴未尽,所以向来为人所称誉。

《弇州山人词评》中赞其为“致语也”。

今人叶嘉莹曾详评此句:“后主真是一个最懂得生活之情趣的人。

而且‘踏马蹄’三字写得极为传神,一则,‘踏’字无论在声音或意义上都可以使人联想到马蹄得得的声音;

再则,不曰‘马蹄踏’而曰‘踏马蹄’,则可以予读者以双重之感受,是不仅用马蹄去踏,而且踏在马蹄之下的乃是如此清夜的一片月色,且恍闻有得得之声入耳矣。

这种纯真任纵的抒写,带给了读者极其真切的感受。

”读此二句,既可感作者的痴醉心情,也可视清静朗洁的月夜美景,更可见作者身上充盈着的文人骚客的雅致逸兴。

  全词笔法自然奔放,意兴流畅挥洒,语言明丽直快,情境描绘动人。

作者从个人宫廷生活场面出发,虽然带有较为浓郁的富贵脂粉气,未能表现出深刻的思想内容,但短短一篇就把一次盛大欢宴的情形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艺术描绘生动逼真,情景刻画细腻动人,由喻象中见情思,于浅白处见悠远,充分显示了作者高妙的艺术功力,是“写得极为俊逸神飞的一首小词”。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渡中江望石城泣下

作者: 李煜 朝代: 五代

江南江北旧家乡,三十年来梦一场。

吴苑宫闱今冷落;

广陵台殿已荒凉。

云笼远岫愁千片,雨打归舟泪万行。

兄弟四人三百口,不堪闲坐细思量。

江南江北旧家乡,三十年来梦一场。

江南也好江北也罢,原来都是我的家乡,三十年过去了,就像做了一场梦。

吴苑宫闱今冷落;

广陵台殿已荒凉。

当年的吴国宫廷院闱现在已经变得冷冷清清,当年的广陵亭台殿堂也已经变得十分荒凉。

云笼远岫愁千片,雨打归舟泪万行。

站在江中船上看远处的岫岩被云雾笼罩,就像我的愁云片片。

雨水敲打着归去的船就像我的眼泪一行行落下。

兄弟四人三百口,不堪闲坐细思量。

我们兄弟四人加上三百家人,此时不忍闲坐,细细思量我们的过失。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江南江北旧家乡,三十年来梦一场。

吴苑宫闱今冷落;

广陵台殿已荒凉。

吴苑:宫阙名 云笼远岫愁千片,雨打归舟泪万行。

岫:峰峦 兄弟四人三百口,不堪闲坐细思量。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江南江北旧家乡,三十年来梦一场。

江南也好江北也罢,原来都是我的家乡,三十年过去了,就像做了一场梦。

吴苑宫闱今冷落;

广陵台殿已荒凉。

当年的吴国宫廷院闱现在已经变得冷冷清清,当年的广陵亭台殿堂也已经变得十分荒凉。

吴苑:宫阙名 云笼远岫愁千片,雨打归舟泪万行。

站在江中船上看远处的岫岩被云雾笼罩,就像我的愁云片片。

雨水敲打着归去的船就像我的眼泪一行行落下。

岫:峰峦 兄弟四人三百口,不堪闲坐细思量。

我们兄弟四人加上三百家人,此时不忍闲坐,细细思量我们的过失。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江南江北旧家乡,三十年来梦一场。

吴苑宫闱今冷落;

广陵台殿已荒凉。

云笼远岫愁千片,雨打归舟泪万行。

兄弟四人三百口,不堪闲坐细思量。

  写诗人失国失家后的落魄景象和凄凉心境。

山重水尽、绝望无依的兄弟四人,都已不堪愁苦闲坐,再仔细思量,更是令人窒息的绝望。

直到国破家亡,李煜才从梦中醒来,才体味到了做俘虏任人宰割的痛苦。

梦醒了, 国亡了, 思量追悔也无济于事了。

与北宋誓死抵抗未必能取胜,但总比坐以待毙要强得多。

李煜尚拥有南唐半壁江山,如能发愤图强,还不知是谁做一统帝王。

可恨的是他没有这种雄心壮志,只能坐在飘舟里“细思量”,去为自己家族的处境哀愁了。

这是作者真实心情的流露和抒发,不粉饰,不矫造,有很强的感染力。

参考资料: 1、 王晓枫 .论李煜诗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11-15 . 2、 王文昌 .一壶酒,一竿纶,世上如侬有几人——浅论李煜诗词中的“闲”“愁”意绪 :淮阴师范学院教育科学论坛 ,2012-11-20 .

菩萨蛮·铜簧韵脆锵寒竹

作者: 李煜 朝代: 唐代
铜簧韵脆锵寒竹,新声慢奏移纤玉。眼色暗相钩,秋波横欲流。雨云深绣户,来便谐衷素。宴罢又成空,魂迷春梦中。
铜簧韵脆锵寒竹,新声慢奏移纤玉。眼色暗相钩,秋波横欲流。管簧乐器吹奏出清脆响亮的乐曲,因久吹乐器而使夜晚变得寒冷。纤细如玉的手指来回拨弄,丝竹便演奏出新制的乐曲。目光暗暗注视,眼睛里充满着情意。 雨云深绣户,来便谐衷素。宴罢又成空,魂迷春梦中。在深精美的居室成就男欢女爱,马上就使两人的情感谐和一致。但是欢宴结束后,刚才的柔情蜜意马上又成为空虚,魂思已经如痴如醉,就如沉迷在春梦中。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2162 2、 张玖青.李煜全集.武汉:崇文书局,2015(第二版):45-46
铜簧韵脆锵寒竹,新声慢奏移纤玉。眼色暗相钩,秋波横欲流。铜簧:乐器中的薄叶,用铜片制成,吹乐器时能够发出声响。韵脆:指吹奏出来的声音清越响亮。锵寒竹:竹制管乐器发出的锵然的声音。竹,指笛、箫、笙一类的乐器。锵,指乐器发出锵然的声响。寒竹,指箫笛乐器因久吹而含润变凉。新声:指新制的乐曲或新颖美妙的声音。晋代陶潜《诸人共游周家墓柏下》中有句:“清歌散新声,绿酒开芳颜。”移纤玉;指白嫩纤细的手指在管弦乐器上移动弹奏。纤玉,比喻美女纤细洁白如玉的手指。眼色:眼神,传情的目光。钩:同“勾”,招引。秋波:《词林纪事》中作“娇波”。比喻美女的目光犹如秋水一样的清澈明亮。宋代苏轼《百步洪》中有诗句云:“佳人未肯回秋波,幼舆欲语防飞梭。” 雨云深绣户,来便谐衷素。宴罢又成空,魂迷春梦中。雨云:降雨的云,这里比喻男女之间的欢情作爱。典故出自宋玉的《高唐赋》中。绣户:雕绘华美的庭户,这里指精美的居室。来便:一作“未便”。此从《花间集补》、《全唐诗》、《词林万选》等本。便,立即。谐:谐和。衷素:内心的真情。素,通“愫”,本心、真情。宴(yàn)罢:欢乐之后。宴,指欢乐、快乐。魂迷:吕本二主词、吴主二王词、侯本二主词、《花间集补》、《词林万选》、《历代诗余》、《全唐诗》、《词林纪事》本中均为“梦迷”。此从晨本二主词、萧本二主词、《花草粹编》本。春梦:吕本二主词中作“春雨”,注中为:“‘雨’一作‘睡’。《全唐诗》、《词林万选》、《历代诗余》、《词林纪事》、《花间集补》中均作“春睡”。此从吴本二主词、侯本二主词、晨本二主词、萧本二主词、《花草粹编》。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2162 2、 张玖青.李煜全集.武汉:崇文书局,2015(第二版):45-46
铜簧(huáng)韵脆锵(qiāng)寒竹,新声慢奏移纤玉。眼色暗相钩,秋波横欲流。管簧乐器吹奏出清脆响亮的乐曲,因久吹乐器而使夜晚变得寒冷。纤细如玉的手指来回拨弄,丝竹便演奏出新制的乐曲。目光暗暗注视,眼睛里充满着情意。铜簧:乐器中的薄叶,用铜片制成,吹乐器时能够发出声响。韵脆:指吹奏出来的声音清越响亮。锵寒竹:竹制管乐器发出的锵然的声音。竹,指笛、箫、笙一类的乐器。锵,指乐器发出锵然的声响。寒竹,指箫笛乐器因久吹而含润变凉。新声:指新制的乐曲或新颖美妙的声音。移纤玉;指白嫩纤细的手指在管弦乐器上移动弹奏。纤玉,比喻美女纤细洁白如玉的手指。眼色:眼神,传情的目光。钩:同“勾”,招引。秋波:《词林纪事》中作“娇波”。比喻美女的目光犹如秋水一样的清澈明亮。 雨云深绣户,来便谐衷(zhōng)素。宴罢又成空,魂迷春梦中。在深精美的居室成就男欢女爱,马上就使两人的情感谐和一致。但是欢宴结束后,刚才的柔情蜜意马上又成为空虚,魂思已经如痴如醉,就如沉迷在春梦中。雨云:降雨的云,这里比喻男女之间的欢情作爱。绣户:雕绘华美的庭户,这里指精美的居室。来便:一作“未便”。便,立即。谐:谐和。衷素:内心的真情。素,通“愫”,本心、真情。宴(yàn)罢:欢乐之后。宴,指欢乐、快乐。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2162 2、 张玖青.李煜全集.武汉:崇文书局,2015(第二版):45-46

一斛珠·晓妆初过

作者: 李煜 朝代: 五代

晓妆初过,沉檀轻注些儿个。

向人微露丁香颗,一曲清歌,暂引樱桃破。

罗袖裛残殷色可,杯深旋被香醪涴。

绣床斜凭娇无那,烂嚼红茸,笑向檀郎唾。

晓妆初过,沉檀轻注些儿个。

向人微露丁香颗,一曲清歌,暂引樱桃破。

晓妆只粗粗理过,唇边可还得点一抹沉檀色的红膏。

含笑未唱,先露一尖花蕾船的舌尖,于是樱桃小口微张,流出了婉转如莺的清歌。

罗袖裛残殷色可,杯深旋被香醪涴。

绣床斜凭娇无那,烂嚼红茸,笑向檀郎唾。

到了场下的酒会,就又娇爽多了。

小盅微啜似乎还不够过瘾,换过深口大杯拚醉,哪在意污湿罗衣?

最传神的是,笑嚼着红嫩的草花,向心上人唾个不停。

参考资料: 1、 周仕慧 .李煜词赏读 .北京 :线装书局 ,2007 :3-6 . 2、 彭玉平 .唐宋名家词导读新编 .广州 :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6 :97-98 .

晓妆初过,沉檀轻注些儿个。

向人微露丁香颗,一曲清歌,暂引樱桃破。

晓:《词谱》《古今词统》《花草粹编》《历代诗余》《全唐诗》《诗余图谱》等文本均作“晚”。

沈际飞选评《草堂诗余》(古香岑四集本)中注:“一作晚,误。

”晓,早晨。

晓妆初过:指早晨起床刚刚梳洗打扮完毕。

沈檀:即“沉檀”。

沈,《醉翁琴趣》外篇作“浓”。

沉,带有润泽的深绛色。

檀:浅绛色。

沉檀:一种妇女妆饰用的颜料,唐、宋时妇女闺妆多用它,或用于眉端之间,或用于口唇之上。

《花间集》阎选《虞美人》词中有“臂留檀印齿痕香”之句,毛熙震《后庭花》词中亦有“歌声慢发开檀点”之句,都是描绘以檀注唇的情形,这里也是。

注:这里是点的意思。

轻注:轻轻点画。

些儿个:当时方言,意谓少许,一点点。

向:《醉翁琴趣》外篇中作“见”。

人:吴本二主词、侯本二主词中缺字。

丁:《花间集补》中误作“了”。

丁香:常绿乔木,又名“鸡舌香”,“丁子香”,丁香子如钉,长三、四分,可以含于口中。

古时用以代指女人的舌头。

颗:指牙。

丁香颗:这里指女人口内之牙,此句描绘歌女开口歌唱,舌齿微露,形容得意的神情。

清歌:清脆响亮的歌声。

也指不用乐器伴奏的独唱。

南朝宋谢灵运《拟魂太子“邺中集”诗·魏太子》中有句:“急弦动飞听,清歌拂梁尘。

”暂:《醉翁琴趣》外篇中作“渐”。

引:使得。

樱桃破:指女人张开娇小红润的口。

樱桃,落叶乔木。

果实多为红色,味道甜美或略带酸味。

古人常用樱桃比喻女子口唇。

白居易诗有“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

”唐李商隐《赠歌妓》诗之一:“红绽樱桃含白雪,断肠声里唱《阳关》。

”唐韩偓《袅娜》诗云:“着词但见樱桃破,飞盏遥闻豆蔻香。

”破,张开。

此句描写歌女们张开红润小口歌唱的情形。

罗袖裛残殷色可,杯深旋被香醪涴。

绣床斜凭娇无那,烂嚼红茸,笑向檀郎唾。

罗袖裛(yì)残殷色可:罗袖,质地较薄的丝衣的袖。

裛,熏蒸,这里指香气。

残,指香气消失殆尽。

殷,深红色。

可,意近“可可”,这里是模模糊糊、隐隐约约的意思。

元稹《春》诗:“九霄浑可可,万姓尚忡忡。

”此句说歌女的丝制的衣袖上的香气已经消失将尽,深红的颜色也只隐约可见了。

杯深旋(xuán)被香醪(láo)涴(wò):杯深,指酒杯斟酒斟得很满,引申意谓酒喝得过量。

旋,随即,很快地。

香醪(láo),美酒,醇酒。

本是一种汁滓混合的醇酒,味甜。

涴(wò),沾污,污染。

《醉翁琴趣》外篇中作“污”。

绣床:铺着织绣的床,这里指歌女的床。

凭:倚靠,靠着。

娇:《醉翁琴趣》外篇作“情”。

娇无那(nuò):这里是形容娇娜无比,不能自主的样子。

无那,犹言无限,非常之意。

烂嚼(jiáo)红茸(róng):烂嚼,细嚼。

嚼,用牙齿磨碎食物。

红茸,吕本二主词、吴讷《唐宋名贤百家词》本《尊前集》中均作“红绒”。

即红绒,刺绣用的红色丝线。

檀郎:西晋文学人潘岳是个出名的美男子,小名檀奴,后世文人因以“檀郎”为妇女对夫婿或所爱的男子的美称。

唾(tuò):萧本二主词中作“吐”,误,“吐”与“唾”韵不同。

唾,将口中含物吐出来。

参考资料: 1、 周仕慧 .李煜词赏读 .北京 :线装书局 ,2007 :3-6 . 2、 彭玉平 .唐宋名家词导读新编 .广州 :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6 :97-98 .

晓妆初过,沉檀轻注些儿个。

向人微露丁香颗,一曲清歌,暂引樱桃破。

晓妆只粗粗理过,唇边可还得点一抹沉檀色的红膏。

含笑未唱,先露一尖花蕾船的舌尖,于是樱桃小口微张,流出了婉转如莺的清歌。

晓:《词谱》《古今词统》《花草粹编》《历代诗余》《全唐诗》《诗余图谱》等文本均作“晚”。

沈际飞选评《草堂诗余》(古香岑四集本)中注:“一作晚,误。

”晓,早晨。

晓妆初过:指早晨起床刚刚梳洗打扮完毕。

沈檀:即“沉檀”。

沈,《醉翁琴趣》外篇作“浓”。

沉,带有润泽的深绛色。

檀:浅绛色。

沉檀:一种妇女妆饰用的颜料,唐、宋时妇女闺妆多用它,或用于眉端之间,或用于口唇之上。

《花间集》阎选《虞美人》词中有“臂留檀印齿痕香”之句,毛熙震《后庭花》词中亦有“歌声慢发开檀点”之句,都是描绘以檀注唇的情形,这里也是。

注:这里是点的意思。

轻注:轻轻点画。

些儿个:当时方言,意谓少许,一点点。

向:《醉翁琴趣》外篇中作“见”。

人:吴本二主词、侯本二主词中缺字。

丁:《花间集补》中误作“了”。

丁香:常绿乔木,又名“鸡舌香”,“丁子香”,丁香子如钉,长三、四分,可以含于口中。

古时用以代指女人的舌头。

颗:指牙。

丁香颗:这里指女人口内之牙,此句描绘歌女开口歌唱,舌齿微露,形容得意的神情。

清歌:清脆响亮的歌声。

也指不用乐器伴奏的独唱。

南朝宋谢灵运《拟魂太子“邺中集”诗·魏太子》中有句:“急弦动飞听,清歌拂梁尘。

”暂:《醉翁琴趣》外篇中作“渐”。

引:使得。

樱桃破:指女人张开娇小红润的口。

樱桃,落叶乔木。

果实多为红色,味道甜美或略带酸味。

古人常用樱桃比喻女子口唇。

白居易诗有“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

”唐李商隐《赠歌妓》诗之一:“红绽樱桃含白雪,断肠声里唱《阳关》。

”唐韩偓《袅娜》诗云:“着词但见樱桃破,飞盏遥闻豆蔻香。

”破,张开。

此句描写歌女们张开红润小口歌唱的情形。

罗袖裛残殷色可,杯深旋被香醪涴。

绣床斜凭娇无那,烂嚼红茸,笑向檀郎唾。

到了场下的酒会,就又娇爽多了。

小盅微啜似乎还不够过瘾,换过深口大杯拚醉,哪在意污湿罗衣?

最传神的是,笑嚼着红嫩的草花,向心上人唾个不停。

罗袖裛(yì)残殷色可:罗袖,质地较薄的丝衣的袖。

裛,熏蒸,这里指香气。

残,指香气消失殆尽。

殷,深红色。

可,意近“可可”,这里是模模糊糊、隐隐约约的意思。

元稹《春》诗:“九霄浑可可,万姓尚忡忡。

”此句说歌女的丝制的衣袖上的香气已经消失将尽,深红的颜色也只隐约可见了。

杯深旋(xuán)被香醪(láo)涴(wò):杯深,指酒杯斟酒斟得很满,引申意谓酒喝得过量。

旋,随即,很快地。

香醪(láo),美酒,醇酒。

本是一种汁滓混合的醇酒,味甜。

涴(wò),沾污,污染。

《醉翁琴趣》外篇中作“污”。

绣床:铺着织绣的床,这里指歌女的床。

凭:倚靠,靠着。

娇:《醉翁琴趣》外篇作“情”。

娇无那(nuò):这里是形容娇娜无比,不能自主的样子。

无那,犹言无限,非常之意。

烂嚼(jiáo)红茸(róng):烂嚼,细嚼。

嚼,用牙齿磨碎食物。

红茸,吕本二主词、吴讷《唐宋名贤百家词》本《尊前集》中均作“红绒”。

即红绒,刺绣用的红色丝线。

檀郎:西晋文学人潘岳是个出名的美男子,小名檀奴,后世文人因以“檀郎”为妇女对夫婿或所爱的男子的美称。

唾(tuò):萧本二主词中作“吐”,误,“吐”与“唾”韵不同。

唾,将口中含物吐出来。

参考资料: 1、 周仕慧 .李煜词赏读 .北京 :线装书局 ,2007 :3-6 . 2、 彭玉平 .唐宋名家词导读新编 .广州 :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6 :97-98 .

晓妆初过,沉檀轻注些儿个。

向人微露丁香颗,一曲清歌,暂引樱桃破。

罗袖裛残殷色可,杯深旋被香醪涴。

绣床斜凭娇无那,烂嚼红茸,笑向檀郎唾。

  这首词在《词的》《古今诗余醉》《古今词统》中调下有题作“咏佳人口”;

《历代诗余》中调下有题作“咏美人口”;

《清绮轩词选》中调下有题作“美人口”。

  此词描写歌女的日常生活,曾是花间词人肆笔的主题。

所谓“绮筵公子,绣幌佳人,递叶叶之花笺,文抽丽锦;

举纤纤之玉指,拍按香檀。

不无清绝之辞,用助娇娆之态”(欧阳炯《花间集序》),正是指的这种歌宴的生活情形。

但西蜀词人对此泛泛描写的居多,极少关注人物的个性和心理活动,因而缺少生机和活力。

李煜的《一斛珠》在题材上与西蜀词人的描写似曾相识,但已有一些新变,注意表现歌女的动作特点和心理状态。

  词的上片,描写歌女为情人歌唱的情景。

词人在描写中注意到了各个生活的细节,因此,歌女的演唱描写首先是从她的梳妆打扮开始的。

“晓妆初过”,点明时间,其实也照应到了下片的“殷色可”,或者说预示着与情郎相会的时间不会短,不然也不会清晨化妆准备。

“沈檀”一句,细致描绘出了歌女“点唇”的动作和情态,这个细节的抓取,不但能起到以点带面的描写效果,而且也开始了紧紧以“唇(口)”为中心的人物和情景刻画。

“向人”一句少女情态妩媚动人,“一曲”句取白居易“樱桃樊素口”之喻,不但不见其俗,而愈发见其清新,同“丁香颗”相对,更见别致。

整个描写,明喻、暗喻相搭配,动、静结合,又突出展示了歌女神态情貌的欢愉艳美,也从侧面衬喻出歌女的歌声是多么的迷人动听。

  词的下片描写歌女与情郎在一起欢会调笑的情态。

刚才罗袖上的酒痕只是隐约订见,及至深杯大口时便旋即被弄脏了,“旋”字如画。

此二句写尽宴会时的热闹兴奋和歌女酒醉时的骀荡恣意。

“罗袖”一句先应上片、喻示了时间已经很久,而歌女因为内心的欢愉表现在容色上更加娇媚动人。

在行动上,“杯深”一句恰到好处地把歌女因与情郎欢会而贪杯忘情的天真欢愉之情表现出来,为后面结尾三句做好了全部的铺垫。

结尾三句表现歌女醉后的情态。

地斜倚着华美的绣床,娇憨无比。

把烂嚼的红茸,笑着吐向词人的心上人。

其情态非常大胆放纵,也极其可爱娇艳。

可见歌女恃宠撒娇的心中的得意。

由于词人对这—情节的精细刻画,这样富有戏剧情翅的画面极其生动,美人声情笑貌之娇憨妖治如在眼前。

词人的语言仿佛给读者画出了一幅情人之间天真烂漫的欢笑调弄之景,人可见,动作可见,连神情娇态亦可见,实在传神之至。

  词人把歌女的音容笑貌,神情媚姿全都与“口”相联,对“口”的描写,笔笔都能点睛传神,不但十分细致、生动、准确地描绘出了一个美丽可爱的歌女的形象,而且使全片词结构整一,情趣盎然。

  总体来看,全词描绘歌女的艳情冶态,格调不是很高,但不能就此否定其在艺术上、技巧上的成功。

而且,如果不是把这首词放在李煜的宫廷生活中去简单理解,应该说这是一首描写男欢女爱的十分成功的作品。

  此词反映了词人寄情声乐,荡侈不羁的早期生活。

据《诗话类编》云:“后主尝微行倡家,乘醉大书古壁:‘浅斟低啪,偎红倚翠大师.鸳鸯寺主,传持风流教法。

’”此风流倜傥的富贵闲人当时是不识得世间苦恼。

故其前期作品,往往风流蕴藉,堂皇富艳。

虽然多作绮靡之音有失人君之度。

但是其艺术才能之高也是为世人所叹服的。

李煜虽有愧于国,是历史上的亡国之君;

但不傀于才,是文学艺术史上一位出色的词人。

参考资料: 1、 羊春秋 等 .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8 :128-130 . 2、 周仕慧 .李煜词赏读 .北京 :线装书局 ,2007 :3-6 . 3、 彭玉平 .唐宋名家词导读新编 .广州 :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6 :97-98 .

浣溪沙·转烛飘蓬一梦归

作者: 李煜 朝代: 五代

转烛飘蓬一梦归,欲寻陈迹怅人非。

天教心愿与身违。

待月池台空逝水,荫花楼阁漫斜晖,登临不惜更沾衣。

转烛飘蓬一梦归,欲寻陈迹怅人非。

天教心愿与身违。

真是世事变幻莫测,像那风摇烛火一样飘忽不定,又像是漂流的浮萍一样,最终只是如梦一场,想要寻找往昔的旧痕,可已是物是人非,能到哪里去寻找呢?

隔着重重山水。

这就是天意如此吧。

让我的内心所想与实际情况相反。

待月池台空逝水,荫花楼阁漫斜晖,登临不惜更沾衣。

我站在池塘上,看着流水无情空自流淌,那高大楼阁的阴凉遮住了花草树木,我注视着傍晚的阳光,眼前满是夕阳的余晖,登高望远,再也看不到往昔熟悉的身影,看不到日思夜想的古国山河,我禁不住流泪满面,任那泪水沾湿衣襟,就让他痛快地流个够吧。

参考资料: 1、 海边吹笛.浣溪沙·转烛飘蓬一梦归[J].新阅读,2013,06:14-15

转烛飘蓬一梦归,欲寻陈迹怅人非。

天教心愿与身违。

转烛:风吹烛火。

这里用来比喻世事变幻莫测。

唐代杜甫《佳人》中有“世情恶衰歇,万事随转烛。

”之句。

飘蓬:飘动的蓬草,这里比喻人世沧桑,飘泊不定。

蓬,蓬草,多年生草本植物,枯后根断,遇风飞旋,故又称飞蓬。

陈迹:过去事情遗留下来的痕迹。

怅:怅惘,不如意。

教:让,令。

待月池台空逝水,荫花楼阁漫斜晖,登临不惜更沾衣。

待月:这里暗指夜深人静时情人私下约会。

池台:池苑楼台。

逝水:逝去的流水,常用来比喻已过去的时间或事情。

荫花:《全唐诗》中作“映花。

荫,隐藏,遮挡。

漫;

同“谩”,弥漫。

斜晖:傍晚的光辉。

南朝梁简文帝《序愁赋》中有句:“玩飞花之入户,看斜晖之度寮。

”沾:沾湿,浸润。

参考资料: 1、 海边吹笛.浣溪沙·转烛飘蓬一梦归[J].新阅读,2013,06:14-15

转烛飘蓬一梦归,欲寻陈迹怅人非。

天教心愿与身违。

真是世事变幻莫测,像那风摇烛火一样飘忽不定,又像是漂流的浮萍一样,最终只是如梦一场,想要寻找往昔的旧痕,可已是物是人非,能到哪里去寻找呢?

隔着重重山水。

这就是天意如此吧。

让我的内心所想与实际情况相反。

转烛:风吹烛火。

这里用来比喻世事变幻莫测。

唐代杜甫《佳人》中有“世情恶衰歇,万事随转烛。

”之句。

飘蓬:飘动的蓬草,这里比喻人世沧桑,飘泊不定。

蓬,蓬草,多年生草本植物,枯后根断,遇风飞旋,故又称飞蓬。

陈迹:过去事情遗留下来的痕迹。

怅:怅惘,不如意。

教:让,令。

待月池台空逝水,荫花楼阁漫斜晖,登临不惜更沾衣。

我站在池塘上,看着流水无情空自流淌,那高大楼阁的阴凉遮住了花草树木,我注视着傍晚的阳光,眼前满是夕阳的余晖,登高望远,再也看不到往昔熟悉的身影,看不到日思夜想的古国山河,我禁不住流泪满面,任那泪水沾湿衣襟,就让他痛快地流个够吧。

待月:这里暗指夜深人静时情人私下约会。

池台:池苑楼台。

逝水:逝去的流水,常用来比喻已过去的时间或事情。

荫花:《全唐诗》中作“映花。

荫,隐藏,遮挡。

漫;

同“谩”,弥漫。

斜晖:傍晚的光辉。

南朝梁简文帝《序愁赋》中有句:“玩飞花之入户,看斜晖之度寮。

”沾:沾湿,浸润。

参考资料: 1、 海边吹笛.浣溪沙·转烛飘蓬一梦归[J].新阅读,2013,06:14-15

转烛飘蓬一梦归,欲寻陈迹怅人非。

天教心愿与身违。

待月池台空逝水,荫花楼阁漫斜晖,登临不惜更沾衣。

  这首词写作者怅恨无依、登临感怀的情状。

词的上片以“人生如梦”开篇,感叹自己身如“转烛”“飘蓬”,恍在梦中。

既然人生如梦,则不如常在梦中,因为也许只有梦中才能得归故国,重拾旧欢。

只可惜“欲寻陈迹”但却满眼物是人非,徒增怅恨而已。

心愿难遂,怅恨难消,这一切看来似乎天意,自己只能在这凄苦寂寞的现实中徒唤奈何了。

上片三句是句句感慨,字字关情,总把自己的怀想和残酷的现实对照起来写,反差明烈,充分地烘托出作者愁恨难泯、无可奈何的悲痛心情。

  词的下片以写景起,即景抒怀。

“待月池台”既是眼前之景,更是心中之境,作者心如“池台”,有“待月”之思,思之不得,所以有“空逝水”之叹,一个“空”字,道出了作者满怀的寂寞和凄凉。

“荫花楼阁”是所见之景,大概也是所怀之梦,一切美好的景色都被夕阳斜照映出满目的惨淡凄伤,这大概也是梦回归国的心中景况。

“登临”二字是词眼,一切的感伤也许是“登临”造成的,登高望远,怀思故国,故国已失,怅恨无已,各种各样的忧思、烦懑纷至沓来,于是“泪沾衣”。

可是作者这里又用了“不惜”二字,有深意,既写出作者亡国失家后必然的愁苦,也写出作者悔恨自责、宁愿多承受些这锥心之痛的复杂情怀,所以“登临”也许是已“登临”,正“登临”,但恐怕更多是还要“登临”,苦也“登临”之意。

作者的复杂心境以一句带之,更婉转凄切,至真至到。

  全词前直后曲,直笔如平常白话,曲笔如林间幽径,搭配得当,相得益彰。

虽情调稍显低沉,但情意真挚,有相当的艺术感染力。

参考资料: 1、 海边吹笛.浣溪沙·转烛飘蓬一梦归[J].新阅读,2013,06:14-15

长相思·云一涡

作者: 李煜 朝代: 唐代

云一涡,玉一梭。

淡淡衫儿薄薄罗,轻颦双黛螺。

秋风多,雨相和。

帘外芭蕉三两窠,夜长人奈何。

书灵筵手巾

作者: 李煜 朝代: 五代

浮生共憔悴,壮岁失婵娟。

汗手遗香渍,痕眉染黛烟。

浮生共憔悴,壮岁失婵娟。

这一生与妻子共同分担着国难的痛苦以至于让人憔悴,正值壮年却又遇上丧妻之痛。

汗手遗香渍,痕眉染黛烟。

手巾上犹可嗅到妻子生前所用香膏的气味,画眉的黛烟也在手巾上留下了点点斑痕。

参考资料: 1、 张玖青.《李煜全集 汇编汇评汇校》:崇文书局,2011年12月:9页

浮生共憔悴,壮岁失婵娟。

灵筵:供亡灵的几筵。

人死后,生者为祭奠死者而设立的几案,用以供奉灵位、衣物与酒食。

《梁书·止足传·顾宪之》:“不须常施灵筵,可止设香灯,使致哀者有凭耳。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终制》:“灵筵勿设枕几,朔望祥裨唯下白粥清水干枣,不得有酒肉饼果之祭。

”王利器《颜氏家训·集解》:“灵筵,供亡灵之几筵,后人又谓之灵床,或日仪床。

”手巾:即毛巾,又称拭手巾、净巾,是擦拭脸手皮肤的日常用品。

在中国,手巾自古即被使用,后禅林备之于僧堂、浴室、后架等供大众使用。

《毗尼母经》卷八提出净体巾、净面巾、净眼巾之别。

《大比丘三千威仪》卷下说明手巾的用处:“当用手巾有五事:一者当拭上下头;

二者当用一头拭手,以一头拭面止;

三者不得持拭鼻;

四者以用拭腻污当即浣之;

五者不得拭身体,若澡浴各当自有巾。

若著僧伽梨时,持手巾有五事:一者不得使巾头垂见,二者不得持白巾,三者当败色令黑,四者不得拭面,五者饭当用覆膝上,饭已当下去。

”此处当是大周后净面巾。

因为李煜和大周后都笃信佛教,此处“手巾”当是佛教仪礼上的“手巾”。

浮生:指人生在世,虚浮不定,故称为“浮生”。

语出《庄子·刻意》:“其生若浮,其死若休。

”憔悴:忧戚,烦恼。

壮岁:这里指李煜丧妻时的二十八岁。

婵娟:泛指形态美好的女子。

这里指大周后。

汗手遗香渍,痕眉染黛烟。

黛烟:青黑色的颜料,古时女子用以画眉。

参考资料: 1、 张玖青.《李煜全集 汇编汇评汇校》:崇文书局,2011年12月:9页

浮生共憔悴,壮岁失婵娟。

汗手遗香渍,痕眉染黛烟。

  灵筵,即供奉亡灵的几筵。

《梁书·止足传·顾宪之》:“不须常施灵筵,可止设香灯,使致哀者有凭耳。

”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终制》:“灵筵勿设枕几,朔望祥禫唯下白粥清水乾枣,不得有酒肉饼果之祭。

” 王利器 集解:“灵筵,供亡灵之几筵,后人又谓之灵牀,或曰仪牀。

”   李后主十八岁时,纳绝代佳人、多艺才女昭惠为后,其婚姻之美满,伉俪之情深,才子佳人之意切,都是令人艳羡的。

然而这对多愁善感的伴侣,在夫妻生活之外,却也有着因时移世变、国祚日衰而带来的诸多不顺心之事,当然也就难免“共憔悴”了。

而尤其是年值“壮岁”,按常理,夫妻俩正当精力充沛,正该琴瑟调和,相依相傍,谁知竟疫从天降,绝症袭来,无情地夺走了与自己朝夕相处、形影相随的“婵娟”。

“壮岁失婵娟”,中年丧偶,已是人生的大不幸,更何况所失的又是自己十分倾心的可人爱妻呢!

接下来,“汗手遗香渍,痕眉染紫烟”,则是由昭惠皇后的遗物——眼前灵筵上的手巾触发哀感。

凝神细看,巾上还留有爱妻生时轻抹香靥的“香渍”,细描眉黛的烟痕。

可目下是“香渍”犹在,烟痕尚存,而“婵娟”已失,这就更令人不能不倍增切腹之痛了。

全诗至此煞笔,余哀不尽。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12345 共82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