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流人水调子

作者: 王昌龄 朝代: 唐代

孤舟微月对枫林,分付鸣筝与客心。

岭色千重万重雨,断弦收与泪痕深。

孤舟微月对枫林,分付鸣筝与客心。

夜晚,天上一弯微月,江上一叶孤舟,两岸是黑黝黝的枫林。

演奏者是一位流浪的乐人,他的漂泊之苦和思乡之愁,倾注在筝乐之中,低婉压抑的筝乐,也更加重了客人的乡愁。

岭色千重万重雨,断弦收与泪痕深。

就像是飘飘洒洒永不停止的秋雨,弥漫在山岭之上。

突然,筝弦断了,乐人思念之极,哀伤之极,以致忘情忘形;

低首望去,弦断之处,泪水已经湿透了衣衫。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孤舟微月对枫林,分付鸣筝与客心。

夜晚,天上一弯微月,江上一叶孤舟,两岸是黑黝黝的枫林。

演奏者是一位流浪的乐人,他的漂泊之苦和思乡之愁,倾注在筝乐之中,低婉压抑的筝乐,也更加重了客人的乡愁。

分付:即发付,安排。

岭色千重万重雨,断弦收与泪痕深。

就像是飘飘洒洒永不停止的秋雨,弥漫在山岭之上。

突然,筝弦断了,乐人思念之极,哀伤之极,以致忘情忘形;

低首望去,弦断之处,泪水已经湿透了衣衫。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孤舟微月对枫林,分付鸣筝与客心。

岭色千重万重雨,断弦收与泪痕深。

  首句写景,并列三个意象(孤舟、微月、枫林)。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本有借月光写客愁的传统。

而江上见月,月光与水光交辉,更易牵惹客子的愁情。

王昌龄似乎特别偏爱这样的情景:“亿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行到荆门向三峡,莫将孤月对猿愁”,等等,都将客愁与江月联在一起。

而“孤舟微月”也是写的这种意境,“愁”字未明点,是见于言外的。

“枫林”暗示了秋天,也与客愁有关。

这种阔叶树生在江边,遇风发出一片肃杀之声(“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真叫人感到“青枫浦上不胜愁”呢。

“孤舟微月对枫林”,集中秋江晚来三种景物,就构成极凄清的意境(这种手法,后来在元人马致远《天净沙》中有最尽致的发挥),上面的描写为筝曲的演奏安排下一个典型的环境。

此情此境,只有音乐能排遣异乡异客的愁怀了。

弹筝者于此也就暗中登场。

“分付”同“与”字照应,意味着奏出的筝曲与迁客心境相印。

“水调子”本来哀切,此时又融入流落江湖的乐人(“流人”)的主观感情,引起“同是天涯沦落人”的迁谪者内心的共鸣。

这里的“分付”和“与”,下字皆灵活,它们既含演奏弹拨之意,其意味又决非演奏弹拨一类实在的词语所能传达于万一的。

它们的作用,已将景色、筝乐与听者心境紧紧钩连,使之融成一境。

“分付”双声,“鸣筝”叠韵,使诗句铿锵上口,富于乐感。

诗句之妙,恰如钟惺所说:“‘分付’字与‘与’字说出鸣筝之情,却解不出”(《唐诗归》)。

所谓“解不出”。

乃是说它可意会而难言传,不象实在的词语那样易得确解。

  次句刚写入筝曲,三句却提到“岭色”,似乎又转到景上。

其实,这里与首句写景性质不同,可说仍是写“鸣筝”的继续。

也许晚间真的飞了一阵雨,使岭色处于有无之中。

也许只不过是“微月”如水的清光造成的幻景,层层山岭好象迷蒙在雾雨之中。

无论是哪种境况,对迁客的情感都有陪衬烘托的作用。

此外,更大的可能是奇妙的音乐造成了这样一种“石破天惊逗秋雨”的感觉。

“千重万重雨”不仅写岭色,也兼形筝声(犹如“大弦嘈嘈如急雨”);

不仅是视觉形象,也是音乐形象。

“千重”、“万重”的复叠,给人以乐音繁促的暗示,对弹筝“流人”的复杂心绪也是一种暗示。

在写“鸣筝”之后,这样将“岭色”与“千重万重雨”并置一句中,省去任何叙写、关联词语,造成诗句多义性,含蕴丰富,打通了视听感觉,令人低回不已。

  弹到激越处,筝弦突然断了。

但听者情绪激动,不能自已。

这里不说泪下之多,而换言“泪痕深”,造语形象新鲜。

“收与”、“分付与”用字同妙,它使三句的“雨”与此句的“泪”搭成譬喻关系。

似言听筝者的泪乃是筝弦收集岭上之雨化成,无怪乎其多了。

这想象新颖独特,发人妙思。

此诗从句法、音韵到通感的运用,颇具特色,而且都服务于意境的创造,浑融含蓄,而非刻露,《诗薮》称之为“连城之璧,不以追琢减称”,可谓知言。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胡笳曲

作者: 王昌龄 朝代: 唐代

城南虏已合,一夜几重围。

自有金笳引,能沾出塞衣。

听临关月苦,清入海风微。

三奏高楼晓,胡人掩涕归。

青楼曲二首

作者: 王昌龄 朝代: 唐代
白马金鞍从武皇,旌旗十万宿长杨。楼头小妇鸣筝坐,遥见飞尘入建章。 驰道杨花满御沟,红妆缦绾上青楼。金章紫绶千馀骑,夫婿朝回初拜侯。
白马金鞍从武皇,旌旗十万宿长杨。将军乘坐佩饰金鞍的白马随皇帝出征,十万军士在长杨宫宿下。 楼头小妇鸣筝坐,遥见飞尘入建章。楼上窗边的少妇弹奏着筝曲,远望着队伍的尘土进入建章宫。 驰道杨花满御沟,红妆缦绾上青楼。大军从驰道回来,把满路杨花都吹散到御沟里,盛装打扮的女子登上高楼。 金章紫绶千馀骑,夫婿朝回初拜侯。迎接夫君带着千余兵马,征战胜利归来,拜官赐爵。 参考资料: 1、 王力.《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14年3月第2版
白马金鞍从武皇,旌旗十万宿长杨。将军乘坐佩饰金鞍的白马随皇帝出征,十万军士在长杨宫宿下。鞍(ān):套在骡马背上便于骑坐的东西。武皇:汉武帝刘彻,指代英武过人的君主,即唐玄宗。旌旗(jīng qí):旗帜,这里借指军士。长杨:长杨宫的省称,西汉皇家射猎、校武的大苑子。 楼头小妇鸣筝坐,遥见飞尘入建章。楼上窗边的少妇弹奏着筝曲,远望着队伍的尘土进入建章宫。鸣筝:弹奏筝曲。飞尘:飞扬的尘土。建章:建章宫的省称。汉武帝所建造,在西汉都城长安的近郊。 驰道杨花满御沟,红妆缦绾上青楼。大军从驰道回来,把满路杨花都吹散到御沟里,盛装打扮的女子登上高楼。驰道:古代供君王行驶车马的道路。泛指供车马驰行的大道。御沟:流经皇宫的河道。红妆漫绾(wǎn):形容女子盛装打扮的样子。绾,盘绕起来打结。 金章紫绶千馀骑,夫婿朝回初拜侯。迎接夫君带着千余兵马,征战胜利归来,拜官赐爵。金章紫绶:紫色印绶和金印,古丞相所用。后用以代指高官显爵。骑(jì):一人一马称为一骑。拜侯:授予爵位。拜,授官。侯,侯爵。 参考资料: 1、 王力.《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14年3月第2版
白马金鞍从武皇,旌旗十万宿长杨。楼头小妇鸣筝坐,遥见飞尘入建章。 驰道杨花满御沟,红妆缦绾上青楼。金章紫绶千馀骑,夫婿朝回初拜侯。  《青楼曲二首》的第一首诗在读者眼前展现了两个场景:一个是白马金鞍上的将军,正率领着千军万马,在长安大道上行进,越走越远,到后来就只见地上扬起的一线飞尘;一个是长安大道旁边的一角青楼,楼上的少妇正在弹筝,那优美的筝声并没有因楼外的热烈场景而中断,仿佛这一切早就在她意料之中似的。前面的场景热烈、雄伟,给人以壮丽的感觉;后面的场景又显得端庄、平静,给人以优美的感觉。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意境,前后互相映衬,对照鲜明。   诗人把这两个不同的场景连接在一个画面上的方法,就是通过楼头少妇的神态,将长安大道上的壮丽场景,从她的眼中反映出来。表面上她似乎无动于衷,实际上却抑制不住内心的欣羡,情不自禁地一路目送着那马上将军和他身后的队伍,直到飞尘滚滚,人影全无,还没有收回她的视线。   这少妇与马上将军有什么关系,为什么如此关注他的行动,这可从《青楼曲二首》的第二首诗中找到答案。原来那马上的将军是她的夫婿,他正立功回来,封侯拜爵,就连他部队里许多骑将都受到封赏。他们经过驰道回来时,把满路杨花都吹散到御沟里去了。把这两首诗合起来看,前一首描绘的是一支皇家大军凯旋的场景。因为这次胜利的不平常,连皇帝都亲自出迎了,作为将领的妻子,她内心的激动可想而知。诗人未用一句话直接抒写她内心的激动,而是写她从楼头“遥见”的热烈场景,读者却可想象到她看到这热烈场景时的内心感受。这正如北宋诗人梅尧臣对诗创作所概括的两句话:“状难写之境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诗人是借用汉武帝时期的历史图景反映盛唐时期的现实面貌。这幅描写大军凯旋的历史画卷,使人联想到唐代前期国力强盛。一支千军万马的军队,如果没有严明的纪律,就不能够整齐地在市街上前进,连楼头弹筝少妇都丝毫不受惊动。诗里还再现了唐代都城长安的一片和平景象,不言而喻,这支强大的军队,维护了人民和平美好的生活。从楼头少妇的眼中也反映出当时社会的尚武风气。唐代前期,接受了西晋以来以及南北朝长期分裂的痛苦教训,整军经武,保持了国家的统一与强盛。在这两首诗中,一种为国立功的光荣感,很自然地从一个征人家属的神态中流露出来,反映出盛唐社会生活的一个侧面。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26-127

观猎

作者: 王昌龄 朝代: 唐代

角鹰初下秋草稀,铁骢抛鞚去如飞。

少年猎得平原兔,马后横捎意气归。

旅望 / 出塞行

作者: 王昌龄 朝代: 唐代

白花原头望京师,黄河水流无尽时。

穷秋旷野行人绝,马首东来知是谁。

巴陵送李十二

作者: 王昌龄 朝代: 唐代

摇曳巴陵洲渚分,清江传语便风闻。

山长不见秋城色,日暮蒹葭空水云。

春怨

作者: 王昌龄 朝代: 唐代

音书杜绝白狼西,桃李无颜黄鸟啼。

寒雁春深归去尽,出门肠断草萋萋。

送胡大

作者: 王昌龄 朝代: 唐代

荆门不堪别,况乃潇湘秋。

何处遥望君,江边明月楼。

作者: 王昌龄 朝代: 唐代

孤桐秘虚鸣,朴素传幽真。

仿佛弦指外,遂见初古人。

意远风雪苦,时来江山春。

高宴未终曲,谁能辨经纶。

初日

作者: 王昌龄 朝代: 唐代

初日净金闺,先照床前暖。

斜光入罗幕,稍稍亲丝管。

云发不能梳,杨花更吹满。

12345 共206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