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陵别刘处士 文
出塞二首·其一 文翻注译赏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守边御敌鏖战万里征人未回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倘若龙城的飞将卫青如今还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 等.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87-88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但使:只要。
龙城飞将:《汉书·卫青霍去病传》载,元光六年(前129年),卫青为车骑将军,出上谷,至笼城,斩首虏数百。
笼城,颜师古注曰:“笼”与“龙”同。
龙城飞将指的是卫青奇袭龙城的事情。
其中,有人认为龙城飞将中飞将指的是汉飞将军李广,龙城是唐代的卢龙城(卢龙城就是汉代的李广练兵之地,在今河北省喜峰口附近一带,为汉代右北平郡所在地),纵观李广一生主要的时间都在抗击匈奴,防止匈奴掠边,其中每次匈奴重点进攻的汉地天子几乎都是派遣李广为太守,所以这种说法也不无道理。
不教:不叫,不让。
教,让。
胡马:指侵扰内地的外族骑兵。
度:越过。
在漫长的边防线上,战争一直没有停止过,去边防线打仗的战士也还没有回来。
要是攻袭龙城的大将军卫青和飞将军李广今天还依然健在,绝不会让敌人的军队翻过阴山。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 等.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87-88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守边御敌鏖战万里征人未回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倘若龙城的飞将卫青如今还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但使:只要。
龙城飞将:《汉书·卫青霍去病传》载,元光六年(前129年),卫青为车骑将军,出上谷,至笼城,斩首虏数百。
笼城,颜师古注曰:“笼”与“龙”同。
龙城飞将指的是卫青奇袭龙城的事情。
其中,有人认为龙城飞将中飞将指的是汉飞将军李广,龙城是唐代的卢龙城(卢龙城就是汉代的李广练兵之地,在今河北省喜峰口附近一带,为汉代右北平郡所在地),纵观李广一生主要的时间都在抗击匈奴,防止匈奴掠边,其中每次匈奴重点进攻的汉地天子几乎都是派遣李广为太守,所以这种说法也不无道理。
不教:不叫,不让。
教,让。
胡马:指侵扰内地的外族骑兵。
度:越过。
在漫长的边防线上,战争一直没有停止过,去边防线打仗的战士也还没有回来。
要是攻袭龙城的大将军卫青和飞将军李广今天还依然健在,绝不会让敌人的军队翻过阴山。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 等.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87-88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表达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上安定的生活的愿望。
诗人从描写景物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
“秦时明月汉时关”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代的关。
这里是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在修辞上叫“互文见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
诗人暗示,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
次句“万里长征人未还”,“万里”指边塞和内地相距万里,虽属虚指,却突出了空间辽阔。
“人未还”使人联想到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表达了诗人悲愤的情感。
怎样才能解脱人民的困苦呢?
诗人寄希望于有才能的将军。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倘若攻袭龙城的卫青和飞将军李广而今健在,绝不许让胡人的骑兵跨越过阴山。
“龙城”指奇袭匈奴圣地龙城的名将卫青,而“飞将”则指威名赫赫的飞将军李广。
“龙城飞将”并不只一人,实指李卫,更是借代众多汉朝抗匈名将。
“不教”,不允许,“教”字读平声;
“胡马”,这里指代外族入侵的骑兵。
“度阴山”,跨过阴山。
阴山是北方东西走向的大山脉,是汉代北方边防的天然屏障。
后两句写得含蓄、巧妙,让人们在对往事的对比中,得出必要的结论。
这首诗着重表现的是对敌人的蔑视;
是对国家的忠诚,是一种勇往超前、无所畏惧的气概。
前两句写皎洁的明月和雄伟的城关,既引起了人们对历史上无数次侵略战争的回忆,又是今天将士们驰骋万里、浴血奋战的历史见证。
后两句用汉代的名将卫青李广比喻唐代出征守边的英勇将士,歌颂他们决心奋勇杀敌、不惜为国捐躯的战斗精神。
这首诗由古到今,有深沉的历史感,场面辽阔,有宏大的空间感。
字里行间,充满了强烈的爱国精神和豪迈的英雄气概。
这首诗被称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
悲壮而不凄凉,慷慨而不浅露,王昌龄诗《出塞》两首,本诗是第一首。
《出塞》应当是王昌龄早年赴西域时所做,《出塞》是乐府旧题。
王昌龄所处的时代,正值盛唐,这一时期,唐在对外战争中屡屡取胜,全民族的自信心极强,故边塞诗人的作品中,多能体现一种慷慨激昂的向上精神,和克敌制胜的强烈自信。
同时,频繁的边塞战争,也使人民不堪重负,渴望和平,《出塞》正是反映了人民的这种和平愿望。
同时期杜甫的《兵车行》可以作为参考。
边塞诗是时代的产物,也是最能体现国运盛衰的作品。
诗评家常称赞“盛唐之音”,边塞诗正是构成 “盛唐之音”内容的一个基本方面。
边塞诗题材的兴起,是与诗人们的生活范围有所扩展紧密关联的。
从边塞诗中,我们看到诗人的眼界开阔了,诗歌的意境拓展了,诗歌的内容更显得异彩纷呈。
有对建功立业的渴望:“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
有报效国家的激情:“誓欲成名报国,羞将开口论勋”(张说)。
不少诗人在塞外军营生活多年,如高适、岑参、李益等,他们的边塞诗中的内容几乎涉及到了边塞生活的各个方面:有写出征士兵的乡愁和家中妻子的离恨;
有表现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残酷;
有反映帝王黩武开边的不满和对将军贪功起衅的怨恨;
有陈述久戍边关对家乡和亲人的怀念;
有惊异于塞外绝域那种迥异于中原的风光……我们在阅读这些诗歌时,要能够区别每首诗作思想内容上的细微差别。
比如岑参的边塞诗,以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苦的乐观精神为其基本特征,更多地描写边塞生活的丰富多彩。
他也写过一些在边塞怀土思亲的诗歌,如为后人传诵的《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事情虽小,情意深厚。
同时,我们还要体会到,跃动于边塞诗中的种种矛盾:慷慨从戎和久戍思乡的矛盾;
卫国激情和艰苦生活的矛盾;
痛恨庸将和献身精神的矛盾等等。
这首诗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和对汉代抗匈名将的怀念,指责了诗人所处时代守边将领的无能,盼望出现良将,驱逐敌人,保住边疆。
首句从秦汉时的月色和关塞写起,点名月色、关塞依旧,但时光流逝,朝代变迁,长期边防战争给人民和将士带来无限灾难与痛苦。
在描写景物中,给予了深厚的感情。
后两句采用以古讽今的手法,借古代名将来讽刺当今边将的无能,语意含蓄,情感深沉。
诗中充满关心国家安危的爱国激情。
评价全诗反映了作者对驻守边疆的将士们久征未归的同情,也表达了诗人希望朝廷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争,使国家得到安宁,人民过上安定生活的美好心愿的爱国之情。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守边战士的同情以及对安定、和平生活的向往。
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
诗的首句最耐人寻味。
说的是此地汉关,明月秦时,大有历史变换,征战未断的感叹。
二句写征人未还,多少儿男战死沙场,留下多少悲剧。
三、四句写出千百年来人民的共同意愿,冀望有“龙城飞将”出现,平息胡乱,安定边防。
全诗以平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主旨,气势流畅,一气呵成,吟之莫不叫绝。
明人李攀龙曾推奖它是唐代七绝压卷之作,实不过分。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长歌行 文翻注译
旷野饶悲风,飕飕黄蒿草。
系马倚白杨,谁知我怀抱。
所是同袍者,相逢尽衰老。
北登汉家陵,南望长安道。
下有枯树根,上有鼯鼠窠。
高皇子孙尽,千载无人过。
宝玉频发掘,精灵其奈何。
人生须达命,有酒且长歌。
旷野饶悲风,飕飕黄蒿草。
空旷的原野被凄凉的风声充斥,原野上长满了枯黄的蒿草。
系马倚白杨,谁知我怀抱。
把马的缰绳系住,我依靠在白杨树上,有谁知道我的怀抱所向呢。
所是同袍者,相逢尽衰老。
和那些同胞相逢的时候我们都衰老年高。
北登汉家陵,南望长安道。
向北登上汉家的陵墓,又向南眺望长安的大道。
下有枯树根,上有鼯鼠窠。
陵墓下面有枯树根,有鼯鼠的巢穴。
高皇子孙尽,千载无人过。
刘邦的子孙已经无处可寻了,陵墓前千百年也没有人经过。
宝玉频发掘,精灵其奈何。
陵墓中的宝玉频频被盗掘,神明又能怎么办呢。
人生须达命,有酒且长歌。
人应该对命运保持通达,有酒的时候就该放声高歌。
参考资料: 1、 古诗文网经典传承志愿小组.方相氏译注,作者邮箱:1572076419@qq.com
旷野饶(ráo)悲风,飕(sōu)飕黄蒿草。
悲风:让人感觉凄凉的风声,也指凄厉的寒风。
饶:多,丰富。
飕飕:象声词,指风声。
系马倚白杨,谁知我怀抱。
所是同袍者,相逢尽衰老。
同袍:同胞挚友。
《诗经 秦风·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北登汉家陵,南望长安道。
汉家陵:汉代皇帝的陵墓。
下有枯树根,上有鼯(wú)鼠窠(kē)。
窼:巢穴。
高皇子孙尽,千载无人过。
高皇:即汉太祖高皇帝刘邦。
宝玉频发掘,精灵其奈何。
精灵:神仙精怪。
人生须达命,有酒且长歌。
达命:知命,通达生命。
长歌:放声高歌。
参考资料: 1、 古诗文网经典传承志愿小组.方相氏译注,作者邮箱:1572076419@qq.com
旷野饶(ráo)悲风,飕(sōu)飕黄蒿草。
空旷的原野被凄凉的风声充斥,原野上长满了枯黄的蒿草。
悲风:让人感觉凄凉的风声,也指凄厉的寒风。
饶:多,丰富。
飕飕:象声词,指风声。
系马倚白杨,谁知我怀抱。
把马的缰绳系住,我依靠在白杨树上,有谁知道我的怀抱所向呢。
所是同袍者,相逢尽衰老。
和那些同胞相逢的时候我们都衰老年高。
同袍:同胞挚友。
《诗经 秦风·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北登汉家陵,南望长安道。
向北登上汉家的陵墓,又向南眺望长安的大道。
汉家陵:汉代皇帝的陵墓。
下有枯树根,上有鼯(wú)鼠窠(kē)。
陵墓下面有枯树根,有鼯鼠的巢穴。
窼:巢穴。
高皇子孙尽,千载无人过。
刘邦的子孙已经无处可寻了,陵墓前千百年也没有人经过。
高皇:即汉太祖高皇帝刘邦。
宝玉频发掘,精灵其奈何。
陵墓中的宝玉频频被盗掘,神明又能怎么办呢。
精灵:神仙精怪。
人生须达命,有酒且长歌。
人应该对命运保持通达,有酒的时候就该放声高歌。
达命:知命,通达生命。
长歌:放声高歌。
参考资料: 1、 古诗文网经典传承志愿小组.方相氏译注,作者邮箱:1572076419@qq.com
送柴侍御 文翻注译赏
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沅江的波浪连接着武冈,送你不觉得有离别的伤感。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你我一路相连的青山共沐风雨,同顶一轮明月又何曾身处两地呢?
参考资料: 1、 在军,张金玲.《新课标小学生必备古诗词(四年级)》:石油工业出版社,2010-6-1:第17-18页
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通波(流):四处水路相通。
武冈:县名,在湖南省西部。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两乡:作者与柴侍御分处的两地。
参考资料: 1、 在军,张金玲.《新课标小学生必备古诗词(四年级)》:石油工业出版社,2010-6-1:第17-18页
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沅江的波浪连接着武冈,送你不觉得有离别的伤感。
通波(流):四处水路相通。
武冈:县名,在湖南省西部。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你我一路相连的青山共沐风雨,同顶一轮明月又何曾身处两地呢?
两乡:作者与柴侍御分处的两地。
参考资料: 1、 在军,张金玲.《新课标小学生必备古诗词(四年级)》:石油工业出版社,2010-6-1:第17-18页
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点出了友人要去的地方,语调流畅而轻快,“流水”与“通波”蝉联而下,显得江河相连,道无艰阻,再加上一个“接”字,更给人一种两地比邻相近之感,这是为下一句作势。
龙标、武冈虽然两地相“接”,但毕竟是隔山隔水的“两乡”。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运用灵巧的笔法,一句肯定,一句反诘,反复致意,恳切感人。
也承接了一二句,表达出了诗人的思念之情。
如果说诗的第一句意在表现两地相近,那么这两句更是云雨相同,明月共睹,这种迁想妙得的诗句,既富有浓郁的抒情韵味,又有它鲜明的个性。
这首诗通过想象来创造各种形象,以化“远”为“近”,使“两乡”为“一乡”。
语意新颖,出人意料,然亦在情理之中,因为它蕴涵的正是人分两地、情同一心的深情厚谊。
而这种情谊也是别后相思的种子。
又何况那青山云雨、明月之夜,更能撩起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一面是对朋友的宽慰,另一面已将深挚不渝的友情和别后的思念,渗透在字里行间了。
读者可以感到诗人未必没有“离伤”,但是为了宽慰友人,也只有将“离伤”强压心底,不让自己的“离伤”感染对方。
更可能是对方已经表现出“离伤”之情,才使得工于用意、善于言情的诗人用乐观开朗又深情婉转的语言,以减轻对方的离愁。
这是更体贴、更感人的友情。
正是如此,“送君不觉有离伤”,更能让人感到无比的亲切和难得的深情。
这种“道是无情却有情”的抒情手法,比那一览无余的直说更加耐人寻味。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版,第132-133页
塞下曲四首 文注译赏
塞上曲·其一 文翻注译赏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
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
从来幽并客,皆共尘沙老。
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
知了在枯秃的桑林鸣叫,八月的萧关道气爽秋高。
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
出塞后再入塞气候变冷,关内关外尽是黄黄芦草。
从来幽并客,皆共尘沙老。
自古来河北山西的豪杰,都与尘土黄沙伴随到老。
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
莫学那自恃勇武游侠儿,自鸣不凡地把骏马夸耀。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
空桑林:桑林因秋来落叶而变得空旷、稀疏。
萧关:宁夏古关塞名。
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
从来幽并客,皆共尘沙老。
幽并:幽州和并州,今河北、山西和陕西一部分。
共:作“向”。
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
游侠儿:都市游侠少年。
矜:自夸。
紫骝:紫红色的骏马。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
知了在枯秃的桑林鸣叫,八月的萧关道气爽秋高。
空桑林:桑林因秋来落叶而变得空旷、稀疏。
萧关:宁夏古关塞名。
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
出塞后再入塞气候变冷,关内关外尽是黄黄芦草。
从来幽并客,皆共尘沙老。
自古来河北山西的豪杰,都与尘土黄沙伴随到老。
幽并:幽州和并州,今河北、山西和陕西一部分。
共:作“向”。
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
莫学那自恃勇武游侠儿,自鸣不凡地把骏马夸耀。
游侠儿:都市游侠少年。
矜:自夸。
紫骝:紫红色的骏马。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
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
从来幽并客,皆共尘沙老。
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
出塞复入塞,处处黄芦草。
”这四句写边塞秋景,无限肃杀悲凉,寒蝉、桑林、萧关、边塞、秋草都是中围古代诗歌意象里悲情的代名词,诗歌开篇刻意描写肃杀的秋景是为后来的反战主题作背景和情感上的铺垫。
写戍边征人,寄寓深切同情。
“从来幽并客,皆共沙尘老”,与王翰的“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可谓英雄所见,异曲同工,感人至深。
幽州和并州都是唐代边塞之地,也是许多读书人“功名只向马上取”、“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的追逐名利的地方。
然而,诗人从这些满怀宏图大志的年轻人身上看到的却是“皆共沙尘老”的无奈结局。
末两句,以对比作结,通过对自恃勇武,炫耀紫骝善于驰骋,耀武扬威地游荡,甚至惹是生非而扰民的所谓游侠的讽刺,深刻地表达了作者对于战争的厌恶,对于和平生活的向往。
前面讲的幽并客的时候,作者还没有什么贬意,字里行间里还隐约可见对于献身沙场壮士的惋惜之情。
用“游侠儿”来形容那些只知道夸耀自己养有良马的市井无赖,作者的反战情绪有了更深层次的表达。
此诗写边塞秋景,有慷慨悲凉的建安遗韵;
写戍边征人,又有汉乐府直抒胸臆的哀怨之情;
讽喻市井游侠,又让人看到了唐代锦衣少年的浮夸风气。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同从弟南斋玩月忆山阴崔少府 文翻注译赏
高卧南斋时,开帷月初吐。
清辉澹水木,演漾在窗户。
冉冉几盈虚,澄澄变今古。
美人清江畔,是夜越吟苦。
千里共如何,微风吹兰杜。
高卧南斋时,开帷月初吐。
我和从弟在南斋高卧的时候,掀开窗帘玩赏那初升的玉兔。
清辉澹水木,演漾在窗户。
淡淡月光泻在水上泄在树上,轻悠悠的波光涟漪荡入窗户。
冉冉几盈虚,澄澄变今古。
光阴苒苒这窗月已几盈几虚,清光千年依旧世事不同今古。
美人清江畔,是夜越吟苦。
德高望重崔少府在清江河畔,他今夜必定如庄舄思越之苦。
千里共如何,微风吹兰杜。
千里迢迢可否共赏醉人婵娟?
微风吹拂着清香四溢的兰杜。
参考资料: 1、 金性尧.唐诗三百首新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26-27 2、 沙灵娜 何年.唐诗三百首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3:28-29
高卧南斋时,开帷月初吐。
帷:帘幕,一作“帐”。
清辉澹水木,演漾在窗户。
澹(dàn):水缓缓地流。
演漾:水流摇荡。
冉冉几盈虚,澄澄变今古。
冉(rǎn)冉:渐渐。
一作“荏苒”,指时间的推移。
几盈虚:月亮圆缺反复多次。
澄澄:清亮透明,指月色。
美人清江畔,是夜越吟苦。
美人:旧时也指自己思暮的人,这里指崔少府。
越吟:楚国庄舄(xì)唱越歌以寄托乡思。
这是以越切山阴,意谓想必在越中苦吟诗篇。
千里共如何,微风吹兰杜。
共:一作“其”。
如何:一作“何如”。
吹:一作“出”。
兰杜:兰花和杜若,都是香草。
兰,一作“芳”。
参考资料: 1、 金性尧.唐诗三百首新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26-27 2、 沙灵娜 何年.唐诗三百首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3:28-29
高卧南斋时,开帷月初吐。
我和从弟在南斋高卧的时候,掀开窗帘玩赏那初升的玉兔。
帷:帘幕,一作“帐”。
清辉澹水木,演漾在窗户。
淡淡月光泻在水上泄在树上,轻悠悠的波光涟漪荡入窗户。
澹(dàn):水缓缓地流。
演漾:水流摇荡。
冉冉几盈虚,澄澄变今古。
光阴苒苒这窗月已几盈几虚,清光千年依旧世事不同今古。
冉(rǎn)冉:渐渐。
一作“荏苒”,指时间的推移。
几盈虚:月亮圆缺反复多次。
澄澄:清亮透明,指月色。
美人清江畔,是夜越吟苦。
德高望重崔少府在清江河畔,他今夜必定如庄舄思越之苦。
美人:旧时也指自己思暮的人,这里指崔少府。
越吟:楚国庄舄(xì)唱越歌以寄托乡思。
这是以越切山阴,意谓想必在越中苦吟诗篇。
千里共如何,微风吹兰杜。
千里迢迢可否共赏醉人婵娟?
微风吹拂着清香四溢的兰杜。
共:一作“其”。
如何:一作“何如”。
吹:一作“出”。
兰杜:兰花和杜若,都是香草。
兰,一作“芳”。
参考资料: 1、 金性尧.唐诗三百首新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26-27 2、 沙灵娜 何年.唐诗三百首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3:28-29
高卧南斋时,开帷月初吐。
清辉澹水木,演漾在窗户。
冉冉几盈虚,澄澄变今古。
美人清江畔,是夜越吟苦。
千里共如何,微风吹兰杜。
这首诗的主题是“玩月”。
诗人与堂弟高卧南斋时,月亮刚刚出来。
渐渐地升高之后,清辉遍洒水上、树木上,倾泻在窗户上。
这两句写月光很有特色,尤其是一个“澹”字、一个“演漾”,逼真地说出了月光照地时人对月光的感觉。
诗人没有停留在对月色的描摹上,而是宕开一笔,写对月亮的思考:亘古以来,月亮圆了又缺、缺了又圆,可是人呢?
人也是一代又一代,代代人都看着月亮。
月光依然,而人生不常啊。
继而诗人悬想朋友崔少府也必定在这清月之下、清江之畔吟诗。
诗人与朋友虽相隔千里,但同在望月。
诗的最后一句“微风吹兰杜”最有意味:不说对朋友思念,而写兰杜之芳,那么,这兰杜之芳能吹到朋友那里去吗?
朋友知道我在思念他吗?
玩月思友,由月忆人。
感慨清光依旧、人生聚散无常。
诗的开头点出“南斋”;
二句点“明月”;
三、四句触发主题,写玩月;
五、六句由玩月而生发,写流光如逝,世事多变;
七、八句转写忆故友;
最后写故人的文章道德,恰如兰杜,芳香四溢,闻名遐迩。
全诗笔不离月,景不离情,情景交融,景情相济,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参考资料: 1、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二):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208-210
长信秋词五首 文翻注译赏
听流人水调子 文翻译赏
孤舟微月对枫林,分付鸣筝与客心。
岭色千重万重雨,断弦收与泪痕深。
孤舟微月对枫林,分付鸣筝与客心。
夜晚,天上一弯微月,江上一叶孤舟,两岸是黑黝黝的枫林。
演奏者是一位流浪的乐人,他的漂泊之苦和思乡之愁,倾注在筝乐之中,低婉压抑的筝乐,也更加重了客人的乡愁。
岭色千重万重雨,断弦收与泪痕深。
就像是飘飘洒洒永不停止的秋雨,弥漫在山岭之上。
突然,筝弦断了,乐人思念之极,哀伤之极,以致忘情忘形;
低首望去,弦断之处,泪水已经湿透了衣衫。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孤舟微月对枫林,分付鸣筝与客心。
夜晚,天上一弯微月,江上一叶孤舟,两岸是黑黝黝的枫林。
演奏者是一位流浪的乐人,他的漂泊之苦和思乡之愁,倾注在筝乐之中,低婉压抑的筝乐,也更加重了客人的乡愁。
分付:即发付,安排。
岭色千重万重雨,断弦收与泪痕深。
就像是飘飘洒洒永不停止的秋雨,弥漫在山岭之上。
突然,筝弦断了,乐人思念之极,哀伤之极,以致忘情忘形;
低首望去,弦断之处,泪水已经湿透了衣衫。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孤舟微月对枫林,分付鸣筝与客心。
岭色千重万重雨,断弦收与泪痕深。
首句写景,并列三个意象(孤舟、微月、枫林)。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本有借月光写客愁的传统。
而江上见月,月光与水光交辉,更易牵惹客子的愁情。
王昌龄似乎特别偏爱这样的情景:“亿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行到荆门向三峡,莫将孤月对猿愁”,等等,都将客愁与江月联在一起。
而“孤舟微月”也是写的这种意境,“愁”字未明点,是见于言外的。
“枫林”暗示了秋天,也与客愁有关。
这种阔叶树生在江边,遇风发出一片肃杀之声(“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真叫人感到“青枫浦上不胜愁”呢。
“孤舟微月对枫林”,集中秋江晚来三种景物,就构成极凄清的意境(这种手法,后来在元人马致远《天净沙》中有最尽致的发挥),上面的描写为筝曲的演奏安排下一个典型的环境。
此情此境,只有音乐能排遣异乡异客的愁怀了。
弹筝者于此也就暗中登场。
“分付”同“与”字照应,意味着奏出的筝曲与迁客心境相印。
“水调子”本来哀切,此时又融入流落江湖的乐人(“流人”)的主观感情,引起“同是天涯沦落人”的迁谪者内心的共鸣。
这里的“分付”和“与”,下字皆灵活,它们既含演奏弹拨之意,其意味又决非演奏弹拨一类实在的词语所能传达于万一的。
它们的作用,已将景色、筝乐与听者心境紧紧钩连,使之融成一境。
“分付”双声,“鸣筝”叠韵,使诗句铿锵上口,富于乐感。
诗句之妙,恰如钟惺所说:“‘分付’字与‘与’字说出鸣筝之情,却解不出”(《唐诗归》)。
所谓“解不出”。
乃是说它可意会而难言传,不象实在的词语那样易得确解。
次句刚写入筝曲,三句却提到“岭色”,似乎又转到景上。
其实,这里与首句写景性质不同,可说仍是写“鸣筝”的继续。
也许晚间真的飞了一阵雨,使岭色处于有无之中。
也许只不过是“微月”如水的清光造成的幻景,层层山岭好象迷蒙在雾雨之中。
无论是哪种境况,对迁客的情感都有陪衬烘托的作用。
此外,更大的可能是奇妙的音乐造成了这样一种“石破天惊逗秋雨”的感觉。
“千重万重雨”不仅写岭色,也兼形筝声(犹如“大弦嘈嘈如急雨”);
不仅是视觉形象,也是音乐形象。
“千重”、“万重”的复叠,给人以乐音繁促的暗示,对弹筝“流人”的复杂心绪也是一种暗示。
在写“鸣筝”之后,这样将“岭色”与“千重万重雨”并置一句中,省去任何叙写、关联词语,造成诗句多义性,含蕴丰富,打通了视听感觉,令人低回不已。
弹到激越处,筝弦突然断了。
但听者情绪激动,不能自已。
这里不说泪下之多,而换言“泪痕深”,造语形象新鲜。
“收与”、“分付与”用字同妙,它使三句的“雨”与此句的“泪”搭成譬喻关系。
似言听筝者的泪乃是筝弦收集岭上之雨化成,无怪乎其多了。
这想象新颖独特,发人妙思。
此诗从句法、音韵到通感的运用,颇具特色,而且都服务于意境的创造,浑融含蓄,而非刻露,《诗薮》称之为“连城之璧,不以追琢减称”,可谓知言。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