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宣上人频见过

作者: 韩愈 朝代: 唐代

三百六旬长扰扰,不冲风雨即尘埃。

久惭朝士无裨补, 空愧高僧数往来。

学道穷年何所得,吟诗竟日未能回。

天寒古寺游人少,红叶窗前有几堆。

郑群赠簟

作者: 韩愈 朝代: 唐代

蕲州笛竹天下知,郑君所宝尤瑰奇。

携来当昼不得卧, 一府传看黄琉璃。

体坚色净又藏节,尽眼凝滑无瑕疵。

法曹贫贱众所易,腰腹空大何能为,自从五月困暑湿, 如坐深甑遭蒸炊。

手磨袖拂心语口,慢肤多汗真相宜。

日暮归来独惆怅,有卖直欲倾家资。

谁谓故人知我意, 卷送八尺含风漪。

呼奴扫地铺未了,光彩照耀惊童儿。

青蝇侧翅蚤虱避,肃肃疑有清飙吹。

倒身甘寝百疾愈, 却愿天日恒炎曦。

明珠青玉不足报,赠子相好无时衰。

答长安丞裴说

作者: 韦应物 朝代: 唐代

出身忝时士,于世本无机。

爰以林壑趣,遂成顽钝姿。

临流意已凄,采菊露未稀。

举头见秋山,万事都若遗。

独践幽人踪,邈将亲友违。

髦士佐京邑,怀念枉贞词。

久雨积幽抱,清樽宴良知。

从容操剧务,文翰方见推。

安能戢羽翼,顾此林栖时。

往富平伤怀

作者: 韦应物 朝代: 唐代

晨起凌严霜,恸哭临素帷。

驾言百里途,恻怆复何为。

昨者仕公府,属城常载驰。

出门无所忧,返室亦熙熙。

今者掩筠扉,但闻童稚悲。

丈夫须出入,顾尔内无依。

衔恨已酸骨,何况苦寒时。

单车路萧条,回首长逶迟。

飘风忽截野,嘹唳雁起飞。

昔时同往路,独往今讵知。

瑶瑟怨

作者: 温庭筠 朝代: 唐代

冰簟银床梦不成,碧天如水夜云轻。

雁声远过潇湘去,十二楼中月自明。

冰簟银床梦不成,碧天如水夜云轻。

秋夜床席冰冷梦也难以做成,天空碧蓝如水夜云像沙样轻。

雁声远过潇湘去,十二楼中月自明。

雁声凄厉远远地飞过潇湘去,十二楼中的明月空自放光明。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冰簟银床梦不成,碧天如水夜云轻。

冰簟:清凉的竹席。

银床:指洒满月光的床。

雁声远过潇湘去,十二楼中月自明。

远:一作“还”。

过:一作“向”。

潇湘:二水名,在今湖南境内。

此代指楚地。

十二楼:原指神仙的居所,此指女子的住所。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冰簟银床梦不成,碧天如水夜云轻。

秋夜床席冰冷梦也难以做成,天空碧蓝如水夜云像沙样轻。

冰簟:清凉的竹席。

银床:指洒满月光的床。

雁声远过潇湘去,十二楼中月自明。

雁声凄厉远远地飞过潇湘去,十二楼中的明月空自放光明。

远:一作“还”。

过:一作“向”。

潇湘:二水名,在今湖南境内。

此代指楚地。

十二楼:原指神仙的居所,此指女子的住所。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冰簟银床梦不成,碧天如水夜云轻。

雁声远过潇湘去,十二楼中月自明。

  这首诗咏闺怨。

全诗没有透出一个“怨”字,只描绘清秋的深夜,主人公凄凉独居、寂寞难眠,以此来表现她深深的幽怨。

诗是写女子别离的悲怨,蘅塘退士批注:“通首布景,只梦不成三字露怨意。

”   诗所写的是梦不成之后之所感、所见、所闻的情景。

全诗象是几种衔接紧密的写景镜头,表现了女主人公的心理活动和思想感情。

冰簟、银床、碧空、明月、轻云,南雁、潇湘,以至于月光笼罩下的玉楼,组成了一组离人幽怨的秋夜图,渲染了一种和主人公离怨情绪统一和谐的情调和氛围。

诗中虽无“怨”字,然而怨意自生。

  诗的题目和内容都很含蓄。

瑶瑟,是玉镶的华美的瑟。

瑟声悲怨,相传“泰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故破其瑟为二十五弦”(《汉书·郊祀志》)。

在古代诗歌中,它常和别离之悲联结在一起。

题名“瑶瑟怨”,正暗示诗所写的是女子别离的悲怨。

  头一句正面写女主人公。

冰簟银床,指冰凉的竹席和银饰的床。

“梦不成”三字很可玩味。

它不是一般地写因为伤离念远难以成眠,而是写她寻梦不成。

会合渺茫难期,只能将希望寄托在本属虚幻的梦寐上;

而现在,难以成眠,竟连梦中相见的微末愿望也落空了。

这就更深一层地表现出别离之久远,思念之深挚,会合之难期和失望之强烈。

一觉醒来,才发觉连虚幻的梦境也未曾有过,伴着自己的,只有散发着秋天凉意和寂寞气息的冰簟银床。

—这后一种意境,似乎比在冰簟银床上辗转反侧更隽永有情韵。

读者仿佛可以听到女主人公轻轻的叹息。

  第二句不再续写女主人公的心情,而是宕开写景。

展现在面前的是一幅清寥淡远的碧空夜月图:秋天的深夜,长空澄碧,月光似水,只偶尔有几缕飘浮的云絮在空中轻轻掠过,更显出夜空的澄洁与空阔。

这是一个空镜头,境界清丽而略带寂寥。

它既是女主人公活动的环境和背景,又是她眼中所见的景物。

不仅衬托出了人物皎洁轻柔的形象,而且暗透出人物清冷寂寞的意绪。

孤居独处的人面对这清寥的景象,心中萦回着的也许正是“碧海青天夜夜心”一类的感触吧。

  “雁声远过潇湘去”,这一句转而从听觉角度写景,和上句“碧天”紧相承接。

夜月朦胧,飞过碧天的大雁是不容易看到的,只是在听到雁声时才知道有雁飞过。

在寂静的深夜,雁叫更增加了清冷孤寂的情调。

“雁声远过”,写出了雁声自远而近,又由近而远,渐渐消失在长空之中的过程,也从侧面暗示出女主人公凝神屏息、倾听雁声南去而若有所思的情状。

古有湘灵鼓瑟和雁飞不过衡阳的传说,所以这里有雁去潇湘的联想,但同时恐怕和女主人公心之所系有关。

雁足传书。

听到雁声南去,女主人公的思绪也被牵引到南方。

大约正暗示女子所思念的人在遥远的潇湘那边。

  “十二楼中月自明”。

前面三句,分别从女主人公所感、所见、所闻的角度写,末句却似撇开女主人公,只画出沉浸在明月中的“十二楼”。

《史记·孝武本纪》集解引应劭曰:“昆仑玄圃五城十二楼,此仙人之所常居也。

”诗中用“十二楼”,或许借以暗示女主人公是女冠者流,或许借以形容楼阁的清华,点明女主人公的贵家女子身份。

“月自明”的“自”字用得很有情味。

孤居独处的离人面对明月,会勾起别离的情思,团圆的期望,但月本无情,仍自照临高楼。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诗人虽只写了沉浸在月光中的高楼,但女主人公的孤寂、怨思,却仿佛融化在这似水的月光中了。

这样以景结情,更增添了悠然不尽的余韵。

  这首写女子别离之怨的诗颇为特别。

全篇除“梦不成”三字点出人物以外,全是景物描写。

整首诗就象是几个组接得很巧妙的写景镜头。

诗人要着重表现的,并不是女主人公的具体心理活动、思想感情,而是通过景物的描写、组合,渲染一种和主人公相思别离之怨和谐统一的氛围、情调。

冰簟、银床、秋夜、碧空、明月、轻云、南雁、潇湘,以至笼罩在月光下的玉楼,这一切,组成了一幅清丽而含有寂寥哀伤情调的画图。

整个画面的色调和谐地统一在轻柔朦胧的月色之中。

读了这样的诗,对诗中人物的思想感情也许只有一个朦胧的印象,但那具有浓郁诗意的情调、气氛却将长时间留在记忆中。

  回到诗题。

“瑶瑟怨”不仅仅暗示女子的别离之怨,同时暗示诗的内容与“瑟”有关。

“中夜不能寐,起坐弹鸣琴”(阮籍《咏怀》),写女主人公夜间弹琴(瑟)抒怨也是可能的。

如果说温诗首句是写“中夜不能寐”,那么后三句可能就是暗写“起坐弹鸣琴(瑟)”了。

不过,写得极含蓄,几乎不露痕迹。

它把弹奏时的环境气氛,音乐的意境与感染力,曲终时的情景都融化在鲜明的画面中。

弹瑟时正好有雁飞向南方,就像是因瑟声的动人引来,又因不胜清怨而飞去一样。

曲终之后,万籁俱寂,惟见月照高楼,流光徘徊。

弹奏者则如梦初醒,怅然若失。

这样理解,诗的抒情气氛似乎更浓一些,题面与内容也更相称一些。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荷叶杯·镜水夜来秋月

作者: 温庭筠 朝代: 唐代

镜水夜来秋月,如雪。

采莲时,小娘红粉对寒浪。

惆怅,正思惟。

镜水夜来秋月,如雪。

采莲时,小娘红粉对寒浪。

惆怅,正思惟。

池中水波平如镜子,映照着夜空中的一轮秋月,月光皎洁如雪。

正是采莲的时节,那采莲的少女,红粉盛妆却只能空对着寒冷的水波,不由感到万分惆怅。

她人在采莲,心中却思量着远方的情郎,愁思难解,黯然神伤。

参考资料: 1、 高峰.《温庭筠 韦庄集》:凤凰出版社,2013年:第138页 2、 赵崇祚.花间集 插图本:万卷出版公司,2008年:第53页

镜水夜来秋月,如雪。

采莲时,小娘红粉对寒浪。

惆怅,正思惟。

  这首词开头“镜水夜来秋月,如雪”描写秋天夜色,皎洁明媚的月光,倾泻在平静如镜的水面上,好像洁白的雪。

点出时间是秋天的一个月色明媚的晚上——一个良辰。

并以秋月之景,渲染出一种浪漫的气氛:有良辰必有美景。

“采莲时”,点出了人物活动的地点。

这个活动地点是个很重要的背景。

因为在南方采莲季节常常包含着男女表达爱情的活动,是一个很浪漫的季节。

只有交待出这一场所,才能更好的展开下文,也算是一种铺垫。

这样才能使下文的意境更充实,更易理解,更易把握女主人公的情感世界。

“小娘红粉对寒浪”,“小娘”是指采莲女,诗中的女主人公。

“红粉”,是说采莲女正值青春妙龄,打扮的十分美丽,楚楚动人。

“红粉”两字用简练的笔法勾勒出了采莲女的外貌特征也体现出一种淡雅丽饰的色彩美,女为悦己者容,采莲女一出场就给人以不俗的感觉,清新淡雅。

而“寒浪”则是对“红粉”的衬托,以及对心境进一步的解说。

“红”在这还象征着青春、热烈、希望和期盼,而“寒”表面上看是对秋月的进一步解释,孤寂,寒凉而内涵则是表示孤单和寂寞,以周围的环境和气氛,来揭示女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在这镜水如月之夜,浪漫季节,不仅心起涟漪故而“惆怅”,进而有所思。

“正思惟”,则是这时心境的真实写照。

这季节,花好月圆,情歌缭绕,四处回响;

轻舟荡漾,激起浪花朵朵,而自己的恋人不知在何方。

不禁心潮激荡,思绪茫茫,无人能解其中滋味。

正是越思越想,越想越愁,越愁越伤感,正应了古语“剪不断,理还乱”。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送宋处士归山

作者: 许浑 朝代: 唐代

卖药修琴归去迟,山风吹尽桂花枝。

世间甲子须臾事,逢著仙人莫看棋。

楚宫怨二首

作者: 许浑 朝代: 唐代

十二山晴花尽开,楚宫双阙对阳台。

细腰争舞君沉醉,白日秦兵天上来。

猎骑秋来在内稀,渚宫云雨湿龙衣。

腾腾战鼓动城阙,江畔射麋殊未归。

夏日寄江上亲友

作者: 许浑 朝代: 唐代

雨过前山日未斜,清蝉嘒嘒落槐花。

车轮南北已无限,江上故人才到家。

将入匡山别芳昼二公二首(一作将入庐山别僧)

作者: 贯休 朝代: 唐代

喷岚堆黛塞寒碧,窗前古雪如白石。

临岐约我来不来,若来须拨红霞觅。

红豆树间滴红雨,恋师不得依师住。

世情世界愁杀人,锦绣谷中归舍去。

3132333435 共36329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