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亥杂诗

作者: 龚自珍 朝代: 清代

秋心如海复如潮,惟有秋魂不可招。

漠漠郁金香在臂,亭亭古玉佩当腰。

气寒西北何人剑,声满东南几处箫。

一川星斗烂无数,长天一月坠林梢。

梦中作四截句其二

作者: 龚自珍 朝代: 清代

黄金华发两飘萧,六九童心尚未消。

叱起海红帘底月,四厢花影怒于潮。

已亥杂诗 158

作者: 龚自珍 朝代: 清代

灵鹫高华夜吐云,山凹指点旧家坟。

千秋名教吾谁愧,愧读羲之誓墓文。

已亥杂诗 194

作者: 龚自珍 朝代: 清代

女儿魂魄完复完,湖山秀气还复还。

炉香瓶卉践复残,他生重见艰复艰。

已亥杂诗 105

作者: 龚自珍 朝代: 清代

生还重喜酹金焦,江上骚魂亦可招。

隔岸故人如未死,清樽读曲是明朝。

人间词话七则

作者: 王国维 朝代: 清代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有我之境也。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

”无我之境也。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

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境非独谓景物也。

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

故能写真景物......更多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有我之境也。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

”无我之境也。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

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境界有“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这是有我之境。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

”这是无我之境。

有我之境,是用自己的眼光来看事物,所以物我都带有我自己的主观色彩。

无我之境,是忘记了自我,用物去看待物,所以不知道自身是什么也不知道外物是什么。

古人作词,大部分写的都是有我之境,杰出的人士却能独树一帜写出无我之境。

     境非独谓景物也。

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

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

否则谓之无境界。

  境界不仅仅是指景色和事物。

喜怒哀乐每一项都是人心中的一种境界。

所以能写出真景物,真感情的人,那他才是有境界的。

否则就是无境界。

  境界有大小,不以是而分优劣。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何遽不若“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宝帘闲挂小银钩”何遽不若“雾失楼台,月迷津渡”也。

  境界有大也有小,不能以大小为标准来评判孰优孰劣。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哪里比不上“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宝帘闲挂小银钩”哪里比不上“雾失楼台,月迷津渡”了。

     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

周介存置诸温韦之下,可为颠倒黑白矣。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金荃》《浣花》,能有此气象耶?

  词到了李煜那里眼界才开始变阔大,感慨逐渐加深,慢慢地由乐师戏子的词变成士大夫的词。

周介存把他的词列在温庭筠和韦应物的下面,真是颠倒了黑白。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金荃》《浣花》,能有这样的气象?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罔不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界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界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界也。

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

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从古至今,那些做成大事业,大学问的人,没有不经历三种境界的:“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这是第一境界。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这是第二境界。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是第三境界。

这些话都是大词人才能作出来。

但是根据这个意思解释诗词,恐怕晏同叔和欧阳修等人是不会赞同的。

     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

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

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

诗词皆然。

持此以衡古今之作者,可无大误也。

  大作家的作品,表述情绪会让人感觉内心清新爽朗,写景也一定会让人开拓视听。

他们的话语脱口而出,没有刻意的揉捏装扮。

这是因为他们能看到事物怎正的状态,能了解到事物的深处。

诗词都是这样。

用这个方法来衡量古今的作者,不会有大的错误。

  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

入乎其内,故能写之。

出乎其外,故能观之。

入乎其内,故有生气。

出乎其外,故有高致。

美成能入而不出。

白石以降,于此二事皆未梦见。

  诗人面对宇宙人生,应该进入其中,又应该游离其外。

进入其中,所以能描写它。

游离其外,所以能观察它。

进入其中,所以有生气。

游离其外,所以有高雅的情致。

周邦彦能进却不能出来。

自姜夔以来,这两种状态在梦里也没有见过啊。

   参考资料: 1、 古诗文网经典传承志愿小组.方相氏译注,作者邮箱:1572076419@qq.com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有我之境也。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

”无我之境也。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

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出自欧阳修的《蝶恋花》。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出自秦观的《踏莎行·雾失楼台》。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出自陶渊明的《饮酒·其五》。

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出自元好问的《颖亭留别》。

  境非独谓景物也。

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

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

否则谓之无境界。

     境界有大小,不以是而分优劣。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何遽不若“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宝帘闲挂小银钩”何遽不若“雾失楼台,月迷津渡”也。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出自杜甫的《水槛遣心·其一》。

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出自杜甫的《后出塞·其二》。

宝帘闲挂小银钩 :出自秦观的《浣溪沙》。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出自秦观的《踏莎行》。

  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

周介存置诸温韦之下,可为颠倒黑白矣。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金荃》《浣花》,能有此气象耶?

    李后主:即李煜。

伶工:古时指乐师或演员。

周介存:即周济,字介存,清词论家,词人。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出自李煜的《乌夜啼》。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出自李煜的《浪淘沙》。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罔不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界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界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界也。

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

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罔(wǎng):没有。

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出自晏殊的《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出自柳永的《蝶恋花》,也有人认为是欧阳修所作。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出自辛弃疾的《青玉案》。

晏欧:晏同叔和欧阳修。

  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

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

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

诗词皆然。

持此以衡古今之作者,可无大误也。

     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

入乎其内,故能写之。

出乎其外,故能观之。

入乎其内,故有生气。

出乎其外,故有高致。

美成能入而不出。

白石以降,于此二事皆未梦见。

    美成:即周邦彦。

白石以降:自从姜夔以后。

白石,即姜夔,号白石道人。

参考资料: 1、 古诗文网经典传承志愿小组.方相氏译注,作者邮箱:1572076419@qq.com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有我之境也。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

”无我之境也。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

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境界有“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这是有我之境。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

”这是无我之境。

有我之境,是用自己的眼光来看事物,所以物我都带有我自己的主观色彩。

无我之境,是忘记了自我,用物去看待物,所以不知道自身是什么也不知道外物是什么。

古人作词,大部分写的都是有我之境,杰出的人士却能独树一帜写出无我之境。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出自欧阳修的《蝶恋花》。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出自秦观的《踏莎行·雾失楼台》。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出自陶渊明的《饮酒·其五》。

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出自元好问的《颖亭留别》。

  境非独谓景物也。

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

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

否则谓之无境界。

  境界不仅仅是指景色和事物。

喜怒哀乐每一项都是人心中的一种境界。

所以能写出真景物,真感情的人,那他才是有境界的。

否则就是无境界。

  境界有大小,不以是而分优劣。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何遽不若“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宝帘闲挂小银钩”何遽不若“雾失楼台,月迷津渡”也。

  境界有大也有小,不能以大小为标准来评判孰优孰劣。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哪里比不上“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宝帘闲挂小银钩”哪里比不上“雾失楼台,月迷津渡”了。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出自杜甫的《水槛遣心·其一》。

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出自杜甫的《后出塞·其二》。

宝帘闲挂小银钩 :出自秦观的《浣溪沙》。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出自秦观的《踏莎行》。

  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

周介存置诸温韦之下,可为颠倒黑白矣。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金荃》《浣花》,能有此气象耶?

  词到了李煜那里眼界才开始变阔大,感慨逐渐加深,慢慢地由乐师戏子的词变成士大夫的词。

周介存把他的词列在温庭筠和韦应物的下面,真是颠倒了黑白。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金荃》《浣花》,能有这样的气象?

  李后主:即李煜。

伶工:古时指乐师或演员。

周介存:即周济,字介存,清词论家,词人。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出自李煜的《乌夜啼》。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出自李煜的《浪淘沙》。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罔不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界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界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界也。

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

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从古至今,那些做成大事业,大学问的人,没有不经历三种境界的:“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这是第一境界。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这是第二境界。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是第三境界。

这些话都是大词人才能作出来。

但是根据这个意思解释诗词,恐怕晏同叔和欧阳修等人是不会赞同的。

  罔(wǎng):没有。

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出自晏殊的《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出自柳永的《蝶恋花》,也有人认为是欧阳修所作。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出自辛弃疾的《青玉案》。

晏欧:晏同叔和欧阳修。

  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

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

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

诗词皆然。

持此以衡古今之作者,可无大误也。

  大作家的作品,表述情绪会让人感觉内心清新爽朗,写景也一定会让人开拓视听。

他们的话语脱口而出,没有刻意的揉捏装扮。

这是因为他们能看到事物怎正的状态,能了解到事物的深处。

诗词都是这样。

用这个方法来衡量古今的作者,不会有大的错误。

  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

入乎其内,故能写之。

出乎其外,故能观之。

入乎其内,故有生气。

出乎其外,故有高致。

美成能入而不出。

白石以降,于此二事皆未梦见。

  诗人面对宇宙人生,应该进入其中,又应该游离其外。

进入其中,所以能描写它。

游离其外,所以能观察它。

进入其中,所以有生气。

游离其外,所以有高雅的情致。

周邦彦能进却不能出来。

自姜夔以来,这两种状态在梦里也没有见过啊。

  美成:即周邦彦。

白石以降:自从姜夔以后。

白石,即姜夔,号白石道人。

参考资料: 1、 古诗文网经典传承志愿小组.方相氏译注,作者邮箱:1572076419@qq.com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有我之境也。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

”无我之境也。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

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境非独谓景物也。

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

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

否则谓之无境界。

  境界有大小,不以是而分优劣。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何遽不若“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宝帘闲挂小银钩”何遽不若“雾失楼台,月迷津渡”也。

  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

周介存置诸温韦之下,可为颠倒黑白矣。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金荃》《浣花》,能有此气象耶?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罔不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界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界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界也。

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

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

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

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

诗词皆然。

持此以衡古今之作者,可无大误也。

  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

入乎其内,故能写之。

出乎其外,故能观之。

入乎其内,故有生气。

出乎其外,故有高致。

美成能入而不出。

白石以降,于此二事皆未梦见。

第一则评论诗词以境界为最高标准。

一首词如果有境界,自然显得格调高迈、超逸不群。

这也正是五代和北宋期间的词之所以独到绝妙的地方啊。

第二则从词人的表现手法上看,境界可以分为“造境”和“写境”两种,这也是西方“理想派”和“写实派”得以区分的缘由。

但两种境界比较难以分别。

因为大诗人通过想像所构造出来的境地,是一定要与现实生活相符的;

而通过写实所描摹出来的境地,也必定是接近于理想化的。

第三则从创作的主体关系上看,境界又可以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两种。

譬如:欧阳修《蝶恋花》词中“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之句、秦观《踏莎行》词中“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之句,都是属于“有我之境”;

而陶潜《饮酒》诗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句、元好问《颍川留别》诗中“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之句,则都是属于“无我之境”。

“有我之境”是站在作者本人的角度去观察认识事物,借物抒怀,所以事物全部显现出作者本人的色彩。

“无我之境”则是站在事物的角度去观察认识事物,物我两相忘,最后都分不清哪里是作者,哪里是事物了。

古人作词,一般写“有我之境”的比较多,但并不是说就没有人能够写“无我之境”,这在豪迈杰出的人当中自然能够得到完成。

第四则要写“无我之境”,词人只有在超脱世俗、散淡静谧的心境中才能得到。

要写“有我之境”,词人却必须是在强烈情感的动态作用下,保持一种平静的心态去抒发才能得到的。

所以,前者显得优美,后者显得宏壮。

第六则我们所谓的“境”,并非单指景物一种,喜怒哀乐,也是人们心中的一种境界。

所以,能写真景物、真感情的,就叫有境界;

否则就是无境界。

第七则宋祁《玉楼春》词中有“红杏枝头春意闹”的句子,仅仅是使用了一个“闹”字,整首词的境界就全都出来了。

张先《天仙子》词中有“云破月来花弄影”的句子,仅仅是使用了一个“弄”字,整首词的境界也就全都出来了。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蝶恋花·满地霜华浓似雪

作者: 王国维 朝代: 清代

满地霜华浓似雪。

人语西风,瘦马嘶残月。

一曲阳关浑未彻。

车声渐共歌声咽。

换尽天涯芳草色。

陌上深深,依旧年时辙。

自是浮生无可说。

人间第一耽离别。

满地霜华浓似雪。

人语西风,瘦马嘶残月。

一曲阳关浑未彻。

车声渐共歌声咽。

满地凝结着寒霜,浓得像覆上一层白雪。

人们立在西风中话别,瘦马也向着残月不断悲鸣。

送别时,《阳关》一曲犹未奏完,离人就已出发了。

咿轧的车声仿佛应和着歌声,在痛苦地呜咽。

换尽天涯芳草色。

陌上深深,依旧年时辙。

自是浮生无可说。

人间第一耽离别。

天涯芳草青青的颜色已换作枯黄,可是,陌头上深深的车辙依旧是我来时的模样。

三句为前人未道之语。

静安于是年春跟随罗振玉入京,数月后即奔丧回里。

来去匆匆,情事已更,故深感人生之无常。

这虚浮无定的人生,还有什么可说呢?

在人间最令伤心的事莫过于离别了。

参考资料: 1、 伍世昭.感性经验的诗学指向及其凝定——王国维“境界”论生成的创作实践缘由:暨南学报,2003年

满地霜华浓似雪。

人语西风,瘦马嘶(sī)残月。

一曲阳关浑未彻。

车声渐共歌声咽。

霜华:此指严霜。

因其每呈结晶状,故云。

张祜《旅次上饶溪》诗:“秋竹静霜华。

”阳关,指《阳关三叠》曲。

为古代送别的曲调。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诗:“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后来谱入乐府,即以诗中“渭城”或“阳关”名曲。

换尽天涯芳草色。

陌上深深,依旧年时辙(zhé)。

自是浮生无可说。

人间第一耽(dān)离别。

浮生:《庄子·刻意》:“其生若浮,其死若休。

”老庄学说认为人生世事虚幻无定,故云。

耽:指沉溺、迷恋;

也有停留、拖延、延误的含义。

参考资料: 1、 伍世昭.感性经验的诗学指向及其凝定——王国维“境界”论生成的创作实践缘由:暨南学报,2003年

满地霜华浓似雪。

人语西风,瘦马嘶(sī)残月。

一曲阳关浑未彻。

车声渐共歌声咽。

满地凝结着寒霜,浓得像覆上一层白雪。

人们立在西风中话别,瘦马也向着残月不断悲鸣。

送别时,《阳关》一曲犹未奏完,离人就已出发了。

咿轧的车声仿佛应和着歌声,在痛苦地呜咽。

霜华:此指严霜。

因其每呈结晶状,故云。

张祜《旅次上饶溪》诗:“秋竹静霜华。

”阳关,指《阳关三叠》曲。

为古代送别的曲调。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诗:“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后来谱入乐府,即以诗中“渭城”或“阳关”名曲。

换尽天涯芳草色。

陌上深深,依旧年时辙(zhé)。

自是浮生无可说。

人间第一耽(dān)离别。

天涯芳草青青的颜色已换作枯黄,可是,陌头上深深的车辙依旧是我来时的模样。

三句为前人未道之语。

静安于是年春跟随罗振玉入京,数月后即奔丧回里。

来去匆匆,情事已更,故深感人生之无常。

这虚浮无定的人生,还有什么可说呢?

在人间最令伤心的事莫过于离别了。

浮生:《庄子·刻意》:“其生若浮,其死若休。

”老庄学说认为人生世事虚幻无定,故云。

耽:指沉溺、迷恋;

也有停留、拖延、延误的含义。

参考资料: 1、 伍世昭.感性经验的诗学指向及其凝定——王国维“境界”论生成的创作实践缘由:暨南学报,2003年

蝶恋花·窗外绿阴添几许

作者: 王国维 朝代: 清代

窗外绿阴添几许。

剩有朱樱,尚系残春住。

老尽莺雏无一语。

飞来衔得樱桃去。

坐看画梁双燕乳。

燕语呢喃,似惜人迟暮。

自是思量渠不与。

人间总被思量误。

窗外绿阴添几许。

剩有朱樱,尚系残春住。

老尽莺雏无一语。

飞来衔得樱桃去。

当日的雏莺已经长成,它悄悄地飞来,衔了颗樱桃又飞去了。

看那窗外的绿树,又添了多少浓阴,只剩下红艳艳的樱桃,似乎要把残春留住。

坐看画梁双燕乳。

燕语呢喃,似惜人迟暮。

自是思量渠不与。

人间总被思量误。

独自坐着,静看那画梁上双燕在乳雏。

燕语呢喃,像在惋惜我已年华迟暮。

我自个儿在想念着他,燕子自然是不懂得的。

唉,人间总被相思所误。

参考资料: 1、 王国维.《人间词话·人间词》.安徽:安徽人民出版社,2002-09:第178页 2、 陈永正校注.《王国维诗词全编校注》: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0年

窗外绿阴添几许。

剩有朱樱,尚系残春住。

老尽莺雏无一语。

飞来衔得樱桃去。

当日的雏莺已经长成,它悄悄地飞来,衔了颗樱桃又飞去了。

看那窗外的绿树,又添了多少浓阴,只剩下红艳艳的樱桃,似乎要把残春留住。

朱樱:深红色的樱桃。

古代视为珍果。

左思《蜀都赋》:“朱樱春熟。

”莺雏:幼莺。

坐看画梁双燕乳。

燕语呢喃,似惜人迟暮。

自是思量渠不与。

人间总被思量误。

独自坐着,静看那画梁上双燕在乳雏。

燕语呢喃,像在惋惜我已年华迟暮。

我自个儿在想念着他,燕子自然是不懂得的。

唉,人间总被相思所误。

画梁:雕花绘画的梁柱。

双燕乳,双燕在哺育幼燕。

迟暮:比喻衰老。

渠不与:谓心中人不能与共晨夕。

渠:俗称他人曰渠。

思量:相思。

参考资料: 1、 王国维.《人间词话·人间词》.安徽:安徽人民出版社,2002-09:第178页 2、 陈永正校注.《王国维诗词全编校注》: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0年

窗外绿阴添几许。

剩有朱樱,尚系残春住。

老尽莺雏无一语。

飞来衔得樱桃去。

坐看画梁双燕乳。

燕语呢喃,似惜人迟暮。

自是思量渠不与。

人间总被思量误。

  这首《蝶恋花》是王国维的代表作之一,全词抒写伤春怨别之情,寄寓对于人生的看法,其哲理意味并不很浓烈,而细加吟绎,仍可见它与传统的伤春怨别词有所不同。

  词的上片侧重描写伤春情绪。

  “窗外绿阴添几许”起拍设问。

一开始便将读者的注意力吸引住。

因为绿阴增添,意味着春色衰减;

经此一问不能不跟着察看窗外景象的变化。

  “剩有朱樱,尚系残春住”。

接着回答设问。

如此一问一答,即勾画出一幅绿肥红瘦的暮春景象图。

原来词人关心的不是绿阴添加了多少而是还有几许春意。

这时剩下的只有樱桃,抓住春天的裙角,不肯放春归去。

词人无一字提及惜春,但惜春之意已现。

  “老尽莺雏无一语,飞来衔得樱桃去。

”而结拍又在这图中添上一笔,谓春天已是如此凋残,黄莺儿还要将此唯一为春天留下标志的樱桃衔走,表现出其对于春天的怜惜情状。

以上所写,虽为一般自然物象,看似与社会人生无关,而自然物象的变化,却处处牵动人心。

  下片由伤春转入怨别,专讲社会人生。

  “坐看画梁双燕乳。

燕语呢喃,似惜人迟暮”。

点出了上片之景全是词人在室内所见,窗外已无春意。

词人将目光移及画梁双燕,希望能获取一些安慰,却见画梁间小燕子,呢喃细语,像是为人们失去美好的春天感到惋惜。

而小燕子之成双成对,相亲相爱,同样也引起了主人公的怨别情绪。

眼中所见乃心中所想,这一句反衬出词人的孤寂和凄凉。

因为此时的主人公正是独自一人“坐看画梁双燕”。

这是由眼前物景所触动的无端烦恼。

此时此刻,主人公多么希望能够像画梁双燕那样,与自己所思的人在一起。

  “自是思量渠不与。

人间总被思量误。

”这是词人的感叹。

由此将词人带回现实中来,先前所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莺莺燕燕飞来飞去,欢欣鼓舞,是因为他们从不“思量”的缘故,世间之人之所以有迟暮之感,有许许多多的烦恼,是被“思量”所误呀!

这里,主人公埋怨自己的“思量”不为对方所理解。

在现实面前,经过再三“思量”,终于有所觉悟,认识到:“思量”是人生痛苦的根源。

这就是全词所写惜春怨别情状所要说明的道理。

所谓“思量”,可以解作相思,但不仅仅局限于此,还包括对于自然界的变化以及社会人生变化的一种“忧患意识”。

当然,词作所写伤春怨别情绪,都是“思量”的具体内容。

  如果从字面上看,这首词所写伤春怨别情绪,似乎人皆有之,不见得有何特别之处,但是,如果联系作者的人生观及其对于世界的看法,就可发现这首词所写的情绪,内容很不一般。

王国维对于人生怀有“极深之悲观主义”,他认为人生缚于生活之欲,只是痛苦而已。

所谓伤春怨别情绪,实际上也是生活之欲的体现。

他主张文字及美术,应当遗弃一切“关系”与“限制”才能得到解脱。

因此,这首词对于“思量”的看法。

当与这种在生活之欲中求解脱的思想有关。

这就是说他已经认识到,对于自然物象变化的伤感情绪,对于悲欢离合的怨恨情绪,一切“思量”都将带来痛苦,但是这种痛苦又是很难解脱的。

他把这一人生体验,即人生哲理,写到词中来,指出“人间总被思量误”,这却是前人所未曾道及的。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 主编.《金元明清词鉴赏辞典》:南京大学出版社,1989-05:1531-1532页 2、 徐德林 ,李红梅.《历代词选》:南海出版公司,2005-07-31:第401页

菩萨蛮·红楼遥隔廉纤雨

作者: 王国维 朝代: 清代

红楼遥隔廉纤雨。

沉沉暝色笼高树。

树影到侬窗。

君家灯火光。

风枝和影弄。

似妾西窗梦。

梦醒即天涯。

打窗闻落花。

点绛唇·厚地高天

作者: 王国维 朝代: 清代

厚地高天,侧身颇觉平生左。

小斋如舸,自许回旋可。

聊复浮生,得此须臾我。

乾坤大,霜林独坐,红叶纷纷堕。

厚地高天,侧身颇觉平生左。

小斋如舸,自许回旋可。

聊复浮生,得此须臾我。

乾坤大,霜林独坐,红叶纷纷堕。

  上片首句谓字宙广大悠久、无穷无尽。

作看如此下笔,表明“我”要以审视千古的哲人眼光来述说人生。

次句谓侧身人世,苦痛便与生俱生,等于走错了路。

中国古人习惯,以“右”为正、为尊,以“左”为错、为卑。

用《红楼梦评论》中的话说,“世界人生之所以存在”乃是“一时之误谬”。

这就为“人”侧身人世定下了悲观基调。

“小斋如舸,自许回旋可。

”人,侧身人世便是苦痛,要怎么才能活下去。

“我”说:“我”所占有的空间,仅如容身的小船,因而只好允许自己忍苦求生,逆来顺受。

由小“我”而推论大我:芸芸众生,挤挤嚷嚷,周折回旋,只是为了存活,那很可哀。

  下片接着写道“聊复浮生,得此须臾我。

”人类重复地繁衍后代,“我”得到了短促的生命。

言外之意,“我”在苦痛折磨中,也日渐走向死亡。

由此观察人世,人生如逝水,流向东海不复,岂不可哀。

怎么打发这可哀的人生呢,作者以形象答复读者:“乾坤大,霜林独坐,红叶纷纷堕。

”“乾坤大”一句与上片起句“厚地高天”相照应,又表明作者以宇宙之广大、悠久来与“我”并提,显得“我”之卑微与速朽。

“乾坤大”为叶韵句,但应与下两句连读,不应句断。

“乾坤大”充满叹息意味,叹“我”乃“须臾”之物,又领起下两句。

  这首词,上片下片的前两句,皆以诗化的思辨语言陈述,后两句或三句,则描绘形象,有直观性。

这样写,好处在于仅用四十一个字,便可按照叔本华的哲学观点,说明如此人生;

缺点在于形象化不足,直观性不强。

参考资料: 1、 祖保泉.王国维词解说: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62

3132333435 共196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