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苏公督两欧阳诗 文
秋怀十首 文
次韵苏公竹间亭绝句 文
寄亳州何郎中二首 文
春怀示邻里 文翻注译赏
示三子 文翻译赏
妾薄命·为曾南丰作 文翻赏
九日寄秦觏 文翻赏
疾风回雨水明霞,沙步丛祠欲暮鸦。
九日清尊欺白发,十年为客负黄花。
登高怀远心如在,向老逢辰意有加。
淮海少年天下士,可能无地落乌纱。
疾风回雨水明霞,沙步丛祠欲暮鸦。
一阵疾风把雨云吹垮,明净的江面上飘着绚丽的晚霞。
我舟泊岸边,系好了船缆,只见树丛中的祠庙周围,飞旋著一群群求栖的乌鸦。
九日清尊欺白发,十年为客负黄花。
唉,今天是九九重阳节,我举杯想畅饮可又不堪酒力,自己早已愁白了头发!
登高怀远心如在,向老逢辰意有加。
我曾十年飘泊,寄人篱下,佳节里哪有心思赏花观景,真是白白辜负了故乡的菊花。
登高望远,我的心与你同在,永难忘却年轻的风流,年轻的潇洒。
今天,我虽然老了,但逢此良辰,怀想你的绵绵情意越发增加。
淮海少年天下士,可能无地落乌纱。
呵,像你秦觏这样的少年豪俊之士步此时岂能不结伴登高、饮酒戏耍?
狂写风吹落帽那样的诗篇,定能胜过那孙盛、孟嘉!
参考资料: 1、 彭勃等编著.落花时节又逢君 中国古代的社交名诗: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155-156 2、 吕晴飞 李观鼎主编.中国历代名诗今译: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年:939-940 3、 吕震邦 申修福.律诗三百首今译: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年:424-425
疾风回雨水明霞,沙步丛祠欲暮鸦。
九日清尊欺白发,十年为客负黄花。
登高怀远心如在,向老逢辰意有加。
淮海少年天下士,可能无地落乌纱。
1087年(宋哲宗元祐二年),诗人由苏轼、傅尧俞等人推荐,以布衣充任徐州教授。
徐州是诗人的家乡。
还乡赴任道中,恰逢重阳佳节,想到那数载“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流离生活即将结束,诗人心中充满欣慰。
但同时又想到那与他“潦倒略相同”(《除夜对酒赠少章》)的好友秦觏仍旅寓京师,心中又感到惆怅。
于是他以诗寄友,抒发自己的万千感慨,并勉励朋友奋发有为。
作者首先从所见的景物下笔。
“疾风回雨水明霞,沙步丛祠欲暮鸦”,两句描绘的是诗人舟行一天,泊船投宿时的景色。
傍晚时分,一阵急风将雨吹散,晚霞映照的水面泛着粼粼波光。
从系在水边的船上,可以看到茂盛草木包围着的土地庙中,已有暮鸦来集。
见到祠庙,才使诗人想起这一天是九月九日重阳节。
人逢佳节,不能少了吟诗喝酒赏菊花,何况诗人此刻心情颇佳,是“一杯一杯复一杯”,大有不喝到酒酣耳热、颓然醉倒而不罢休之势。
但他“九日清尊欺白发”,尚未尽兴却已不堪酒力。
这年诗人才三十五岁,却说“白发”,这是因为“发短愁催白”(《除夜对酒赠少章》),在“十年为客负黄花”的窘迫潦倒生涯之中,诗人为前途渺茫而发愁,为生活无着而发愁,早就愁白了头。
眼前欢乐的节日气氛,使他回忆起不久前的流离生活。
那时,为了生计而奔走他乡,寄人篱下,重阳佳节没有心思赏花喝酒,白白辜负了黄花。
这一联,“九日”句写他眼前所见,“十年”句忆往事。
诗人眼前略有兴致,开怀畅饮;
而往事却不堪回首。
一喜一怨,感情复杂,往复百折,极其沉郁。
接着,诗人抒发自己对秦觏的怀念之情和慰勉之意。
九日登高是当时的风俗,一般写重阳节的诗中都要提到,并非一定是实指。
“登高怀远心如在,向老逢辰意有加”两句是写对秦觏的怀念。
垂老之年,逢此佳辰,多所感慨,因此更加怀念在远方的朋友,他的心仿佛仍然留在朋友身边。
这样一位天下闻名的“淮海少年”,逢此佳节不可能无所创作。
方回以为,“无地落乌纱刀”,用典极佳。
这一句是用东晋孟嘉事,孟嘉是大将军桓温的参军,重阳节与桓温同游龙山,风吹落帽,桓温命孙盛写文章嘲弄他,孟嘉又写一文回敬,都写得很好。
从比,“九日脱帽”就成了重阳登高的典故。
作者巧妙地用此典故,说明自己虽已渐向老境,然而逢此佳节,仍兴致勃勃,何况有秦觏这样的少年豪俊之士;
他要结伴登高,写出优秀的诗篇来。
对朋友的赞美之情、慰勉之意、期望之心,全都凝聚在此联之中了。
这首诗颇有特色。
既是“九日”,那么吟诗、饮酒、赏花、登高皆是题中应有之义,作者巧妙地将它们揉合在诗中,既有实景,又有虚构。
既然是寄友,那么他当时的处境、心情和对朋友的问候、祝愿等也有所交代。
作者用精炼的笔触,巧妙剪裁安排。
全诗风格沉郁含蓄,意蕴深长,令人回味。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次韵李节推九日登南山 文赏
平林广野骑台荒,山寺钟鸣报夕阳。
人事自生今日意,寒花只作去年香。
巾欹更觉霜侵鬓,语妙何妨石作肠。
落木无边江不尽,此身此日更须忙。
平林广野骑台荒,山寺钟鸣报夕阳。
人事自生今日意,寒花只作去年香。
巾欹更觉霜侵鬓,语妙何妨石作肠。
落木无边江不尽,此身此日更须忙。
这首诗是重阳登高即景抒怀之作,作者从戏马台的荒废,夕阳晚照联想到老境将至,好景不常,自警应该抓紧时间玩赏风光,多作好诗,不须汲汲于世俗之事。
诗的开头两句写景:“平林广野骑台荒,山寺钟鸣报夕阳。
”诗句中点明了季节、地点和时间,语意闲雅。
戏马台有典故。
东晋末年刘裕北伐归来为宋公,驻守彭城,曾因饯送孔令辞官还乡,大会宾僚于戏马台,一时文士如谢灵运、谢宣远都有诗咏。
回首过往,往日的热闹更显现今的荒凉,首句的重点就在“荒”字上,有咏怀古迹之意,见出人事代谢之感。
这一联,写景叙事不仅工在形象,而且注重象外之意,“平林”句见人事代谢之感,“山寺’’句则寓时节相催之意,这种象外之意,直透三、四两句,加强了诗句之间意趣的融合。
第三四两句抒情:“人事自生今日意,寒花只作去年香。
”时节易得,又是一年的重阳。
每逢佳节,人们便有思亲之感;
而菊花却依旧开放,还是和去年一样,送来阵阵的寒香。
诗句中含有“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唐代刘希夷《代悲白头翁》)的感慨。
自然的规律,总是如此。
五六两句,记节日清游的情况:头巾被风吹得歪斜了,诗人更觉得清霜已侵上了鬓发。
“巾欹更觉霜侵鬓”这一句暗用了“孟嘉落帽”的故事。
所谓暗用,就是表面上看起来,完全是一个清空无碍的叙事句,写的都像是当下即刻的事,但实际上已经暗用了某个典故。
这方面杜甫做得很成功,陈师道学杜,也成功地吸取了他的这个方法。
这里不但是暗用,而且是活用,也就是能从原典中翻出一种新意,别具一种风流。
孟嘉落帽而不自觉,是其通脱忘怀之处,陈师道这里却“巾欹更觉霜侵鬓”,头巾从头上滑下一半,更觉霜发之多,老去的感受更强了,也更深切地感觉到时节相催。
从孟嘉的帽落不觉到陈师道的“巾欹更觉”,原典的意思完全被翻转过来。
下句又用了“石作肠”的典故,诗歌的语言佳妙,也有“清便富丽”的高致,就像宋广平写《梅花赋》,措词婉媚,并不碍其铁石心肠一样。
另外,此联用两个典故来暗写登高赋诗,妙在隐而不露。
结尾两句:“落木无边江不尽,此身此日更须性。
”抒发游赏以后的感想。
“落木”句用杜甫《登高》诗“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汇滚滚来”句意,写傍晚登览所见的远近景象。
“此身”句感叹节物如此可念,登临清赏的机会正不应放弃,而此日此身,还须忙于世务,很难得有时间,这又是十分可惜的。
陈师道作诗多学杜甫,这首也是学杜甫有得之作,瘦劲浑厚、清淡高致、内涵深蕴。
应酬节物之意,从宋人的创作观念来看,是一种比较成熟和时俗的题材,所以欧、梅、苏、黄等大诗人多不经意于此,这大概也是宋诗人去熟忌俗之旨。
但陈师道的重阳诗,扫除陈言熟语,着力翻新。
于前贤未到之处立意取象,却能轧轧独出,于平淡中见奇峻,可以与王维、杜甫等大家的重阳节诗咏争一日之长,此亦江西诗派“以故为新”的一种表现。
参考资料: 1、 钱志熙编著.江西诗派诗传: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178-180 2、 邱少华选注.江西诗派选集: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3:69-70 3、 傅德岷,李元强,卢晋等编著.宋诗名篇赏析:巴蜀书社,2012:214
送吴先生谒惠州苏副使 文赏
闻名欣识面,异好有同功。
我亦惭吾子,人谁恕此公。
百年双白鬓,万里一秋风。
为说任安在,依然一秃翁。
闻名欣识面,异好有同功。
我亦惭吾子,人谁恕此公。
百年双白鬓,万里一秋风。
为说任安在,依然一秃翁。
陈师道中年受知于苏轼,由苏轼推荐为徐州教授。
两年后,苏轼因党祸被贬杭州;
陈师道不避流俗横议,不顾上官阻拦,托病请假,送苏轼直到南京(今河南商丘)。
五年之后,苏轼再贬为宁海军节度副使,惠州安置,栖身岭南;
陈师道也被定为苏门余党,撤销了颍州教职。
就在他们一人身处海疆,世人皆欲杀之,一人被撤职,潦倒穷愁之际,有一位苏轼的崇拜者吴远游,准备到惠州看望苏轼,陈师道作此诗以寄意。
诗是送吴远游的,话却是说给苏轼听的。
首句用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李邕求识面”句意,说吴远游久闻苏轼之名,欣然欲一识其面。
次句说,吴远游原本是方外之士,与陈师道坚守儒术异趣;
然而,二人于苏轼,好贤慕义而不顾自身安危则是相同的,故说“异好有同功”。
这两句关合吴、苏和诗人自己,写“送”、“谒”正面。
颔联上承“同功”,转写苏轼。
吴远游能不辞万里之行,前往拜谒苏轼,他却不能同往,一酬感恩知己之谊,因此深觉愧对吴生。
一个“惭”字,写出了心驰神往而不果断行事的心情,很有份量。
对句“人谁恕此公”,化用杜甫“世人皆欲杀,我意独怜才”句意,写苏轼当时的处境。
“人谁恕”三字,既愤慨于时议偏向朋党,又暗将苏轼比为李白,在愤慨、沉痛中露出骨力。
正因为世人多趋炎附势,落井下石,不知羞惭,越发显得上句“渐”字的份量。
颈联承此义,继写诗人与苏轼的遭际心情,是全诗警策。
“百年”巧用杜甫《戏题上汉中王》“百年双白鬓,一别五秋萤”句。
当时苏轼五十八岁,陈师道四十二岁,合为“百年”,概指双方。
“双白鬓”从形象着笔,囊括两人一生遭遇。
这一句上承“人谁恕此公”,以人海之横流衬托“双白鬓”的心心相许,以“百年”之悠悠衬托“双白鬓”的傲然特立,在茫茫人海中陡然树立起两个孤独、苍老而又不屈的高大形象。
对句“万里一秋风”,写人去万里,心神则一脉相通,如秋风之远而无间。
这句暗用杜甫“瞿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之意而丝毫不露痕迹。
“百年”句绘出两个心魂相许的形象,“万里”句写出彼此死生契阔的情怀,显出交谊之深厚,不可动摇。
结联进一步补足“万里秋风”之意,诗人说:请替我寄言苏公,他虽万死投荒,如卫青之君恩日衰;
我始终不负公门,自罢教职后不求再做官,如同任安终不肯离卫青之门而改事他人。
至此,诗情振起。
接上“依然一秃翁”,刻画出一个刚毅、固执的老人,昂然挺立于两间,虽削职为布衣,风骨依然不改。
这首诗写出了诗人坚持正义与友情,以及凛然不可犯的气概。
该诗原本是作者用来慰藉远谪沿海偏远之地的故人,客观艺术效果却显示出作者那种值得骄傲的孤独感,朴挚中带有慷慨,深沉而又不粘滞,处逆境而无悲凉,四次化用杜甫诗却不损骨力,凝重沉着,是《后山集》中的力作。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