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阳

作者: 元好问 朝代: 元代

古木荒烟集暮鸦,高城落日隐悲笳。

并州倦客初投迹,楚泽寒梅又过花。

满眼旌旗惊世路,闭门风雪羡山家。

忘忧只有清樽在,暂为红尘拂鬓华。

 

西楼曲

作者: 元好问 朝代: 元代

游丝落絮春漫漫,西楼晓晴花作团。

楼中少妇弄瑶瑟,一曲未终坐长叹。

去年与郎西入关,春风浩荡随金鞍。

今年区马妾东还,零落芙蓉秋水寒。

并刀不剪东流水,湘竹年年泪痕紫。

海枯石烂两鸳鸯,只合双飞便双死。

重城车马红尘起,乾鹊无端为谁喜?

镜中独语人不知,欲插花枝泪如洗。

鹧鸪天·寿菊才开□□□

作者: 元好问 朝代: 元代

寿菊才开□□□。

秋光着意主人家。

清香未许人间识,先占重阳□□□。

儿绶绿,母金花。

斑衣庭下乐无涯。

要知他日中书考,细步□□堤上

江城子·绿阴庭院燕莺啼

作者: 元好问 朝代: 元代

绿阴庭院燕莺啼。

乡帘垂。

瑞烟霏。

一片笙箫,风过彩云低。

疑是蕊宫仙子降,翻玉袖,舞瑶姬。

冰姿玉骨自新奇。

看孙枝。

列斑齐。

画鼓新歌,喜映两疏眉。

袖里桃花□雾湿,应不惜,醉金卮。

定风波 永宁范使君园亭,会汝南周车器,汾

作者: 元好问 朝代: 元代

离合悲欢酒一壶。

白头红颊醉相扶。

见说德星今又聚。

何处。

范家亭上会周吴。

造物有情留此老。

人道。

洛西清燕百年无。

六客不争前与后。

好□。

龙眠老笔画新图。

拟六客君显、淄川李德之、用东坡体。

临江仙·明月清风无尽岁

作者: 元好问 朝代: 元代

明月清风无尽岁,平生老子南楼。

阎闾谈笑说封侯。

谁能知许事,一笑去来休。

旧见辋川图画里,十年孤负欢游。

百金早晚得菟裘。

与君成二老,来往亦风流。

浪淘沙·杨柳日三眠

作者: 元好问 朝代: 元代

杨柳日三眠。

桃李争妍。

千金谁许占芳年。

买得闲愁无处著,却恨春偏。

流水武陵源。

梦引愁牵。

东风归兴雁翩翩。

试问西窗前夜月,几度先

品令 清明夜,梦酒间唱田不伐映竹园啼鸟乐

作者: 元好问 朝代: 元代

西斋向晓。

窗影动、人声悄。

梦中行处,数枝临水,幽花相照。

把酒长歌,犹记竹间啼鸟。

风流易老。

更常被、闲愁恼。

年年春事,大都探得,欢游多少。

一夜狂风,又是海棠过了。

满江红 郝仲纯使君守坊州,枉道过予於登封

作者: 元好问 朝代: 元代

往山中,仲纯留兵骑见候,且约别於洛阳。

明日大雨三日,辕辙不可行,行此寄之。

使君以贵胄起家,风流有文词,仕至凤翔治中南山安抚使,先保陕州有功,故篇中及之画戟清香,谁得似、韦郎诗笔。

还又见、从容车骑,待州西北。

竹马儿童应有语,使君姓字人人识。

是往时、曾护国西门,金汤壁。

千日醉,三更席。

事已去,寻无迹。

对暮凉灯火怅然如失。

万里功名知未免,中年离别万堪惜。

恨洛阳、风雨暗旌旗,空相忆。

折桂令·中秋

作者: 张养浩 朝代: 元代

一轮飞镜谁磨?

照彻乾坤,印透山河。

玉露泠泠,洗秋空银汉无波,比常夜清光更多,尽无碍桂影婆娑。

老子高歌,为问嫦娥,良夜恹恹,不醉如何?

一轮飞镜谁磨?

照彻乾坤,印透山河。

玉露泠泠,洗秋空银汉无波,比常夜清光更多,尽无碍桂影婆娑。

老子高歌,为问嫦娥,良夜恹恹,不醉如何?

镜:比喻中秋之月。

玉露泠泠:月光清凉、凄清的样子。

冷冷,清凉之貌也。

银汉:天河。

恹恹:无精打采的样子。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一轮飞镜谁磨?

照彻乾坤,印透山河。

玉露泠泠,洗秋空银汉无波,比常夜清光更多,尽无碍桂影婆娑。

老子高歌,为问嫦娥,良夜恹恹,不醉如何?

  这首散曲抒发的是中秋夜一醉方休的情致,因此作者着力描写的是月光的澄彻,通过对澄彻月光的反复渲染创造出一种异常宁静的境界氛围。

“一轮……山河”起首一句,排空而入,造语奇崛。

中秋之夜,月亮格外圆满明净,给人一种新奇之感。

以“飞镜”作比,使人产生一种不知是从何处突然飞来挂到天上的联想。

而“谁磨”一问,更造成一种月光明亮无比的情势。

正因月光亮得出奇,才引起作者发此惊问。

下面两句,转入对月光的具体描写,但作者没有进行正面描绘,而是采用侧面烘托的手法来表现月光的明亮。

天地人间,山川原野,都被照耀得如同白昼,“彻”、“透”两字,形象地表现了月光照耀的程度。

“玉露……无波”两句,又从另一侧面来写,只是它比前两句写得更加空灵。

作者从玉露着眼,写玉露将秋空洗得“银汉无波”。

那莹洁如玉的秋露,正是皓月映照下的特有产物。

“比常夜……婆娑”,秋光如洗,月色较往常更为明净。

纵使如此,也并没有妨碍月中桂树展现其优美洒落的身影。

这是对前面的一个总结,同时又从明月本身来进行描写。

前人曾有“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杜甫《一百五日夜对月》)的诗句,这里却一反其意,用“桂影婆娑”的清晰影像来反衬月光的澄彻。

通过多侧面多层次的反复渲染,烘托出一种明月如水,清幽静谧的氛围。

面对此情此境,作者不禁情从中来,他引吭高歌,并向月中的嫦娥发问:在这美好宁静的月夜,怎能不举杯痛饮,一醉方休呢?

  同样写月,不同的作者、不同的主题会有不同的观察角度和不同的写法。

李白的《月下独酌》抒发的是世无知音的寂寞之感,他笔下的月既不解饮,又不懂情,无知而冷漠。

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抒发的是坎坷路途中的落寞情怀,他想象中的月宫是“高处不胜寒”,强调的是“月有阴晴圆缺”。

张养浩的这首散曲抒发的则是中秋之夜一醉方休的情致,因此,作者着力描写的是月光的澄彻,通过对澄彻月光的反复渲染,创造出一种异常宁静的境界氛围。

李白、苏轼等人的咏月名作都是将明月与人事紧紧交织在一起来写,忽景忽情,情景交融。

这首散曲却与此不同。

它把主要笔墨都用在了对明月的描写上,只是最后才在前面描写的基础上点出作者内心的感受。

这种先景后情、情因景生的写法似乎已经成了常规,写不好,往往会落入俗套。

其关键在于景要切,情要真,两者融合得自然。

这首散曲成功的奥秘也就在这里。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4647484950 共4206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