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夜自石湖归苕溪 其八

作者: 姜夔 朝代: 宋代

桑间篝火却定蚕,风土相传我未谙。

但得明年少行役,只裁白伫作春衫。

春日书怀四首

作者: 姜夔 朝代: 宋代

九真何苍苍,乃在清汉尾。

衡茅依草木,念远独伯姊。

春来众芳滋,春去众芳委。

兄弟各天涯,啼鴃见料理。

汉江出巨鱼,风雷入驱使。

安得挟我辀,西征二千里。

观灯口号

作者: 姜夔 朝代: 宋代

市楼歌鼓太喧哗,灯若连珠照万家。

太守令严君莫舞,游人空戴玉梅花。

昔游诗

作者: 姜夔 朝代: 宋代

昔游衡山下,看水入朱陵。

半空发积雪,万万玉花凝。

或如生绡挂,或作薄雾横。

纷纷虎豹吼,往往蛟龙惊。

人语不相闻,溅雹漂我缨。

有鱼缘峭壁,上上终不亭。

此中有神物,雷雨周八弦。

暗香·旧时月色

作者: 姜夔 朝代: 宋代
辛亥之冬,余载雪诣石湖。止既月,授简索句,且征新声,作此两曲,石湖把玩不已,使二妓肆习之,音节谐婉,乃名之曰《暗香》、《疏影》。 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何逊而今渐老,都忘却春风词笔。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江国,正寂寂,叹寄与路遥,夜雪初积。翠尊易泣,红萼无言耿相忆。长记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寒碧。又片片、吹尽也,几时见得?
辛亥之冬,余载雪诣石湖。止既月,授简索句,且征新声,作此两曲,石湖把玩不已,使二妓肆习之,音节谐婉,乃名之曰《暗香》、《疏影》。辛亥年冬天,我冒雪去拜访石湖居士。居士要求我创作新曲,于是我创作了这两首词曲。石湖居士吟赏不已,教乐工歌妓练习演唱,音调节律悦耳婉转。于是将其命名为《暗香》、《疏影》。 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何逊而今渐老,都忘却春风词笔。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昔日皎洁的月色,曾经多少次映照着我,对着梅花吹得玉笛声韵谐和。笛声唤起了美丽的佳人,跟我一道攀折梅花,不顾清冷寒瑟。而今我像何逊已渐渐衰老,往日春风般绚丽的辞采和文笔,全都已经忘记。但是令我惊异,竹林外稀疏的梅花,谒将清冷的幽香散入华丽的宴席。 江国,正寂寂,叹寄与路遥,夜雪初积。翠尊易泣,红萼无言耿相忆。长记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寒碧。又片片、吹尽也,几时见得?江南水乡,正是一片静寂。想折枝梅花寄托相思情意,可叹路途遥遥,夜晚一声积雪又遮断了大地。手捧起翠玉酒杯,禁不住洒下伤心的泪滴,面对着红梅默默无语。昔日折梅的美人便浮上我的记忆。总记得曾经携手游赏之地,千株梅林压满了绽放的红梅,西湖上泛着寒波一片澄碧。此刻梅林压满了飘离,被风吹得凋落无余,何时才能重见梅花的幽丽?
辛亥(hài)之冬,余载雪诣(yì)石湖。止既月,授简索句,且征新声,作此两曲,石湖把玩不已,使二妓(jì)肆(sì)习之,音节谐婉,乃名之曰《暗香》、《疏影》。辛亥:光宗绍熙二年。石湖:在苏州西南,与太湖通。范成大居此,因号石湖居士。止既月:指住满一月。简:纸。征新声:征求新的词调。工伎:乐工、歌妓。隶习:学习。 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何逊而今渐老,都忘却春风词笔。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何逊:南朝梁诗人,早年曾任南平王萧伟的记室。任扬州法曹时,廨舍有梅花一株,常吟咏其下。后居洛思之,请再往。抵扬州,花方盛片,逊对树彷徨终日。杜甫诗“东阁官梅动诗兴,还如何逊在扬州。”但怪得:惊异。 江国,正寂寂,叹寄与路遥,夜雪初积。翠尊易泣,红萼(è)无言耿相忆。长记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寒碧。又片片、吹尽也,几时见得?翠尊:翠绿酒杯,这里指酒。红萼:指梅花。耿:耿然于心,不能忘怀。千树:杭州西湖孤山的梅花成林。
辛亥(hài)之冬,余载雪诣(yì)石湖。止既月,授简索句,且征新声,作此两曲,石湖把玩不已,使二妓(jì)肆(sì)习之,音节谐婉,乃名之曰《暗香》、《疏影》。辛亥年冬天,我冒雪去拜访石湖居士。居士要求我创作新曲,于是我创作了这两首词曲。石湖居士吟赏不已,教乐工歌妓练习演唱,音调节律悦耳婉转。于是将其命名为《暗香》、《疏影》。辛亥:光宗绍熙二年。石湖:在苏州西南,与太湖通。范成大居此,因号石湖居士。止既月:指住满一月。简:纸。征新声:征求新的词调。工伎:乐工、歌妓。隶习:学习。 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何逊而今渐老,都忘却春风词笔。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昔日皎洁的月色,曾经多少次映照着我,对着梅花吹得玉笛声韵谐和。笛声唤起了美丽的佳人,跟我一道攀折梅花,不顾清冷寒瑟。而今我像何逊已渐渐衰老,往日春风般绚丽的辞采和文笔,全都已经忘记。但是令我惊异,竹林外稀疏的梅花,谒将清冷的幽香散入华丽的宴席。何逊:南朝梁诗人,早年曾任南平王萧伟的记室。任扬州法曹时,廨舍有梅花一株,常吟咏其下。后居洛思之,请再往。抵扬州,花方盛片,逊对树彷徨终日。杜甫诗“东阁官梅动诗兴,还如何逊在扬州。”但怪得:惊异。 江国,正寂寂,叹寄与路遥,夜雪初积。翠尊易泣,红萼(è)无言耿相忆。长记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寒碧。又片片、吹尽也,几时见得?江南水乡,正是一片静寂。想折枝梅花寄托相思情意,可叹路途遥遥,夜晚一声积雪又遮断了大地。手捧起翠玉酒杯,禁不住洒下伤心的泪滴,面对着红梅默默无语。昔日折梅的美人便浮上我的记忆。总记得曾经携手游赏之地,千株梅林压满了绽放的红梅,西湖上泛着寒波一片澄碧。此刻梅林压满了飘离,被风吹得凋落无余,何时才能重见梅花的幽丽? 翠尊:翠绿酒杯,这里指酒。红萼:指梅花。耿:耿然于心,不能忘怀。千树:杭州西湖孤山的梅花成林。
辛亥之冬,余载雪诣石湖。止既月,授简索句,且征新声,作此两曲,石湖把玩不已,使二妓肆习之,音节谐婉,乃名之曰《暗香》、《疏影》。 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何逊而今渐老,都忘却春风词笔。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江国,正寂寂,叹寄与路遥,夜雪初积。翠尊易泣,红萼无言耿相忆。长记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寒碧。又片片、吹尽也,几时见得?  《暗香》、《疏影》是文学史上著名的咏物词,曾被誉为姜夔词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关于这两首词的题旨,过去有许多说法,但都难以指实。实际上,这两首词只不过是借物咏怀、即景言情的抒情诗,写的是作者所见所感,寄寓个人身世飘零和昔盛今衰的慨叹。 古代咏梅的诗词很多。但是,正如张炎在《词源》中所说:“诗之赋梅,唯和靖(林逋)一联(指“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而已,世非无诗,无能与之齐驱耳。词之赋梅,唯白石《暗香》、《疏影》二曲,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自立新意,真为绝唱。”张炎对林逋的《山园小梅》和姜夔《暗香》、《疏影》的评价是很高的。姜夔这两首词并不一定有什么重大社会价值,但它却能从现实的官感中引起诗兴,摘林逋著名诗句为词牌名,适当地提炼和化用某些与梅花有关的典故,并由此生发开去,立意超拔,另创新机,构思绵密,错综回环。而且能自度新曲,叮当成韵,铸词造句,意到语工,丽而不淫,雅而不涩,在艺术上确有独到之处。对这两首词扬之太高固然不当,抑之太下,恐亦非是。   《暗香》一词,以梅花为线索,通过回忆对比,抒写作者今昔之变和盛衰之感。全词可分为六层。上片,开篇至“不管清寒与攀摘”五句为第一层,从月下梅边吹笛引起对往事的回忆。那时,作者同美人在一起,折梅相赠,赋诗言情,境界何等幽雅,生活何等美满!对未来充满了希望。“何逊而今渐老”两句,笔锋陡转,境界突变,作者年华已逝,诗情锐减,面对红梅,再雉有当年那种春风得意的词笔了。正如作者所说:“才因老尽,秀句君休觅”(《蓦山溪》)。与上五句相比,境界何等衰飒。这是第二层。从“但怪得”至上片结尾为第三层。这两句点题,写花木无知,多情依旧,把清冷的幽香照例送入词人的室内,浸透着周围的一切, 尽管你“忘却春风词笔”,却仍免不了撩起深长的情思,引起词人的诗兴。下片承此申写身世之感。从“江国”到“红萼无言耿相忆”是第四层,感情曲折细腻而又富于变化。换头,叙写独处异乡,空前冷清寂寞,内心情感波澜起伏:先是想折梅投赠,却又怕水远山遥,风雪隔阻,难以寄到;次想借酒浇愁,但面对盈盈翠盏,反而是“酒未到,先成泪”;最后,作者想从窗外红梅身上来寻求寄托并据以排遣胸中的别恨,然而引起的却是更加使人难以忘情的回忆。些少六句,三致意焉。“长忆曾携手处"”两句,是第五层,其中“千树压西湖寒碧”是词中的名句,境界幽美,词语精工,冷峻之中透露出热烈的气氛。这是前句“忆”字的具体发挥。这两句说明词人最难忘情的是西湖孤山的红梅,它傲雪迎霜,幽香袭人,压倒了凛冽的冬寒,似乎带来了春天的信息。携手共游,何等惬意!词脉发展至此,终于形成高潮。结尾两句又是一层,词笔顿时跌落,终于又出现了万花纷谢的肃杀景象。“几时见得”一句埋伏下许多情思,引起无限悬念。   这首词构思绵密,自出机抒。词的创作虽与林逋《山园小梅》有关,但其境界却远远超林逋的诗作,与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也不相类。林诗“曲尽梅之体态”(见司马光《温公诗话》),陆词借梅比喻诗人的品德,姜夔这首词却织进了个人身世盛衰之感。但写法上却“不即不离”,看上去,似咏梅而实际并非咏梅,非咏梅而又句句与梅密切相关。正如张炎《词源》所说:“所咏了然在目,且不留滞于物。”姜夔词的“清空”也正表现在这里。其次是,对比照应,似纵旋收。作者本来以梅花为线索来抒写个人身世之感,但他善于把今昔盛衰之情捏在一起,在对比中交替进行,给人以强烈印象。如第一层写的是昔盛,第二层便接写今衰;第五层写昔盛,六层又以今衰作结。这二者形成强烈对照,境况十分鲜明。再次是,抒情写意,曲折尽致。这是一首抒情词,侧重于叙写词人激烈起伏的内心活动。以第四层为例,短短六句,却有三次转折,感情上的波澜回荡被表现得淋漓尽致。最后是音节谐婉,字句精工。《暗香》、《疏影》与《扬州慢》一样,前无古人,纯属自创。这两首词经过歌伎演唱的实际检验,作者自认为“音节谐婉”。当时曲谱,今已不传,但读起来仍能琅琅上口,叮当成韵。如前所说,作者是很注意研辞炼句的。这首词,词句秀美,用字精工,“冷”、“压”的准确鲜明,虚字的恰当适度,都有益于诗意的增强。

忆王孙·番阳彭氏小楼作

作者: 姜夔 朝代: 宋代

冷红叶叶下塘秋。

长与行云共一舟。

零落江南不自由。

两绸缪。

料得吟鸾夜夜愁。

冷红叶叶下塘秋。

长与行云共一舟。

零落江南不自由。

两绸缪。

料得吟鸾夜夜愁。

  这首词题下有序云:“鄱阳彭氏小楼作。

”鄱阳,即今江西波阳县,是词人的故乡。

彭氏为宋代鄱阳世族,神宗时彭汝砺官至宝文阁直学士,家声颇为显赫。

此词写秋日登彭氏小楼,伤飘泊、怀远人是这首小词的主题。

  起句以写景引起,并点明节序。

冷红,盖指枫叶。

霜后的枫叶一片绯红,在肃杀的秋风中,正一叶一叶飘落到秋塘中去。

白石词多用“冷”字,如《扬州慢》“波心荡,冷月无声”,《踏莎行》“淮南皓月冷千山”,《念奴娇》“嫣然摇动,冷香飞上诗句”,《暗香》“香冷入瑶席”,而且往往以通感的形式出现,将自己凄凉的身世之感移情到几个创造的意象中。

用“冷红”形容飘散的枫叶,顿觉凄冷的气氛笼罩全词。

古代文人伤时悲秋,见秋风落叶,或怀念故土,或忧伤身世,并不稀见。

不过,次句“长与行云共一舟”,句法颇为新颖。

行云,常用来比喻飘泊江湖的游子。

如曹植《王仲宣诔》:“行云徘徊,游鱼失浪。

”张协《杂诗》:“流波恋旧浦,行云思故山。

”姜夔一生未仕,四处飘泊,行踪不定,用“行云”来象征其身世,很为恰切。

这里他不直说身如行云,而偏说“长与行云共一舟”,这就不落俗套。

词人浪迹江湖,居无定所,乘舟走到哪里,天上的行云也仿佛跟到哪里,这难道不是与行云“共一舟”么?

以上两句,泛写登楼所见所感,不仅切合当时所处的环境,其创意出奇之处,也透露出白石词“气体超妙”(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二)“如野云孤飞,去留无迹”(张炎《词源》)的特色。

下一句承上意,具体点明所处之地。

不自由,即不由自主。

白石一生未仕,布衣终身,穷愁潦倒的知识分子为生计所迫,以请客身份或寄人篱下,或因人远游,辗转风尘,哪有安身立命之地?

“不自由”,看似浅淡,却道出了飘泊江湖的无穷酸辛。

游子在孤独落寞之际,总要想起知心体贴自己的故旧或亲人,结尾两句即由伤飘泊转到怀远人。

“两绸缪”,一笔两用,兼写男女双方。

绸缪,缠绵之意。

《诗。

唐风盈觞酒,与子结绸缪。

“此句写自己与合肥情侣双方情意绵绵,相互思念。

”料得吟鸾夜夜愁“则专写对方。

古人觉以鸾凤喻夫妇,此处”吟鸾“而加上”料得“,当指因相思之苦而夜不成寐的伊人。

让人想起李商隐的诗句”夜吟应觉月光寒。

“由自己思念对方而想到对方会无限思念自己,透过一层,感情更为深至,意境更为深远。

”夜夜愁“,写出对方无夜不思,无夜不愁。

词人相信对方对自己如此真挚思念,也正反映了词人对于对方的一往深情。

  白石的羁旅飘泊之词不重对飘泊的具体抒写,而重在抒发一种孤独、伤感的内在情绪,将人引向更幽微之处。

这首词的妙处在于将身世之感与怀人之思打并在一处,因而显得蕴藉含蓄,别绕风致。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永遇乐·次稼轩北固楼词韵

作者: 姜夔 朝代: 宋代

云隔迷楼,苔封很石,人向何处。

数骑秋烟,一篙寒汐,千古穴来去。

使君心在,苍_绿嶂,苦被北门留住。

有尊中酒差可饮,大旗尽绣熊虎。

前身诸葛,来游此地,数语便酬三顾。

楼外冥冥,江皋隐隐,认得征西路。

中原生聚,神京耆老,南望长淮金鼓。

问当时、依依种柳,至今在否。

云隔迷楼,苔封很石,人向何处。

数骑秋烟,一篙寒汐,千古穴来去。

使君心在,苍_绿嶂,苦被北门留住。

有尊中酒差可饮,大旗尽绣熊虎。

扬州城外云雾弥漫,很石四周已遍布苔藓,当年的英雄人物现在又去了哪里?

只有秋烟中的征骑、寒潮中的船只,仍然年复一年地空自来去。

他的心,已热爱上了青崖绿嶂的田园生活,却苦于被委派到京口这个北疆的门户,虽有樽中酒可供饮用,却仍需举起满绣着熊虎的大旗。

前身诸葛,来游此地,数语便酬三顾。

楼外冥冥,江皋隐隐,认得征西路。

中原生聚,神京耆老,南望长淮金鼓。

问当时、依依种柳,至今在否。

你是昔日的诸葛在世,到此一游,军事上寥寥数语便可得“三顾茅庐”般的赏识。

而今扬州城外昏暗不明,江边隐约看不清,(稼轩你却能)辨认得清征西之路。

中原地区民多财足,汴京的老人们,日夜南望盼望着你的北伐。

稼轩啊,在这北伐的前夕,你在想什么?

你是否想问那当年自己亲手种下的依依垂柳:而今,你可安好?

参考资料: 1、 姜夔著,陈书良笺注. 《姜白石词笺注》 .北京:中华书局,2013.1:166-168

云隔迷楼,苔封很石,人向何处。

数骑秋烟,一篙寒汐,千古穴来去。

使君心在,苍_绿嶂,苦被北门留住。

有尊中酒差可饮,大旗尽绣熊虎。

扬州城外云雾弥漫,很石四周已遍布苔藓,当年的英雄人物现在又去了哪里?

只有秋烟中的征骑、寒潮中的船只,仍然年复一年地空自来去。

他的心,已热爱上了青崖绿嶂的田园生活,却苦于被委派到京口这个北疆的门户,虽有樽中酒可供饮用,却仍需举起满绣着熊虎的大旗。

迷楼:楼名,隋炀帝建于扬州。

与北固亭隔江相望。

楼回环四合,工巧闳丽,自古无有。

楼成之日,隋炀帝曰:“使真仙游其中,亦当自迷也,可目之曰迷楼。

”很石:石名,在江苏镇江北固山甘露寺,形如伏羊。

相传孙权刘备曾经于石头上论事。

罗隐诗:“紫髯桑盖两沉吟,很石空存事莫寻。

”人:指隋炀帝、孙权、刘备等人。

骑(jì):一人一马。

篙:撑船的竹竿。

汐:晚潮。

“使君”三句:是说辛弃疾喜欢田园生活,却苦于国事需要,镇守京口,不得遂愿隐居。

使君:汉代对州郡的刺史的称呼,这里指辛弃疾。

苍厓绿嶂:苍翠碧绿的山峦。

厓:同“崖”。

北门:指南宋北疆门户京口。

《旧唐书·裴度传》载,开成二年,裴度以本官兼任太原尹、北都留守、河东节度使,皇帝遣使宣旨曰:“卿虽多病,年未甚老,为朕卧镇北门可也。

”“尊中酒”二句:《世说新语·捷悟》注引《南徐州记》载,徐州人多劲悍,号精兵,故桓温常曰:“京口酒可饮,箕了用,兵可使。

”尊:酒器。

差:略微。

前身诸葛,来游此地,数语便酬三顾。

楼外冥冥,江皋隐隐,认得征西路。

中原生聚,神京耆老,南望长淮金鼓。

问当时、依依种柳,至今在否。

你是昔日的诸葛在世,到此一游,军事上寥寥数语便可得“三顾茅庐”般的赏识。

而今扬州城外昏暗不明,江边隐约看不清,(稼轩你却能)辨认得清征西之路。

中原地区民多财足,汴京的老人们,日夜南望盼望着你的北伐。

稼轩啊,在这北伐的前夕,你在想什么?

你是否想问那当年自己亲手种下的依依垂柳:而今,你可安好?

前身诸葛:以诸葛亮比辛弃疾。

酬:酬答,报谢。

三顾:指刘备的三顾茅庐。

冥冥:昏暗不明的样子。

皋(gāo):水边高地。

隐隐:隐约不清晰。

征西:桓温西征蜀地,得胜回到金陵后,进位为征西大将军。

中原:这里指沦陷的北方地区。

生聚:繁衍人口,积聚物力。

神京:指北宋都城汴京。

耆(qí)老:老人。

耆,六十岁曰耆。

“南望”句:是说盼望北伐。

长淮:淮河,是南宋时宋金对峙的前线。

金鼓:军中用器。

金:即金钲,用以收兵,鼓用以进攻。

“问当时”二句:《世说新语·言语》:桓温北征,路过金城,看见自己以前种的柳树已经有十围之粗了,感慨道:“木犹如此,人何以堪?

”庾信《枯树赋》:“桓大司马闻而叹曰:‘昔年种柳,依依汉南;

今看摇落,凄怆江潭。

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 参考资料: 1、 姜夔著,陈书良笺注. 《姜白石词笺注》 .北京:中华书局,2013.1:166-168

永遇乐·次韵辛克清先生

作者: 姜夔 朝代: 宋代

我与先生,夙期已久,人间无此。

不学杨郎,南山种豆,十一征微利。

云霄直上,诸公衮衮,乃作道边苦李。

五千言、老来受用,肯教造物儿戏?

东冈记得,同来胥宇,岁月几何难计。

柳老悲桓,松高对阮,未办为邻地。

长干白下,青楼朱阁,往往梦中槐蚁。

却不如、洼尊放满,老夫未醉。

我与先生,夙期已久,人间无此。

不学杨郎,南山种豆,十一征微利。

云霄直上,诸公衮衮,乃作道边苦李。

五千言、老来受用,肯教造物儿戏?

我与先生交往已久,人间没有我们这样的深厚的友谊。

不学杨恽那样谋求钱财,在南山种豆,以求获得十分之一的微利。

也不学衮衮诸公青云直上,而作道路边的酸苦李子。

五千言的《道德经》让我一生受用不尽,任其自然,因缘自适,哪能受造化的戏弄?

东冈记得,同来胥宇,岁月几何难计。

柳老悲桓,松高对阮,未办为邻地。

长干白下,青楼朱阁,往往梦中槐蚁。

却不如、洼尊放满,老夫未醉。

还记得我们当年曾一同到山冈间相宅卜邻,欲求结邻定居,哪年哪月已难计算。

如今正像桓温对老柳兴悲,犹如阮籍抚高松述怀,岁月蹉跎,卜邻之计未能办成。

长干白下,青楼朱阁,无非是南柯梦中的槐树蚁穴。

还不如斟满酒杯,放怀一醉,来得潇洒雅洁。

参考资料: 1、 刘乃昌.姜夔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2001:221-224

我与先生,夙期已久,人间无此。

不学杨郎,南山种豆,十一征微利。

云霄直上,诸公衮衮,乃作道边苦李。

五千言、老来受用,肯教造物儿戏?

夙(sù)期:早有交往。

杨郎:指汉代杨恽,字子幼,西汉华阴(今属陕西)人。

十一:十分之一。

征:征收,求取。

诸公衮衮:言官宦众多。

道边苦李:《晋书》载:(王戎)尝与群儿嬉于道侧,见李树多实,等辈兢趣之,戎独不往。

或问其故,其曰:“树在道边而多子,必苦李也。

”取之信然。

五千言:指《老子》(《道德经》)一书。

造物:指创造万物的天地宇宙。

东冈记得,同来胥宇,岁月几何难计。

柳老悲桓,松高对阮,未办为邻地。

长干白下,青楼朱阁,往往梦中槐蚁。

却不如、洼尊放满,老夫未醉。

东冈:泛指山冈。

胥宇:犹言看房子。

语出《诗经·大雅·緜》。

悲桓:桓指桓温。

《世说新语·言语》载:桓温见昔年种柳,皆已十围。

叹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

”对阮:阮指阮籍。

这里用杜甫《绝句四首》之一“梅熟喜同朱老吃,松高拟对阮生论”诗意。

长干白下:长干与白下都是古代金陵(今南京)地名。

梦中槐蚁:谓荣华富贵无常。

典出唐李公佐《南柯太守传》。

洼尊:即窊(wā)尊,指酒器。

参考资料: 1、 刘乃昌.姜夔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2001:221-224

解连环·玉鞭重倚

作者: 姜夔 朝代: 宋代

玉鞭重倚。

却沈吟未上,又索离思。

为大乔、能拨春风,小乔妙移筝,雁啼秋水。

柳怯云松,更何必、十发梳洗。

道郎携羽扇,那日隔帘,半面曾记。

西窗夜凉雨霁。

叹幽欢未足,何事轻弃。

问后约、空指蔷薇,算如此溪山,甚时重至。

水驿灯昏,又见在、曲屏近底。

念唯有、夜来皓月,照伊自睡。

平甫见招不欲往

作者: 姜夔 朝代: 宋代

老去无心听管弦,病来杯酒不相便。

人生难得秋前雨,乞我虚堂自在眠。

老去无心听管弦,病来杯酒不相便。

我年龄渐渐增大,已经没有心情聆听那急管繁弦;

疾病缠身,更不适宜饮酒欢宴。

人生难得秋前雨,乞我虚堂自在眠。

人生在世,难得碰到这秋前消暑的好雨;

乘着凉快,请让我自在地在家,一枕酣甜。

参考资料: 1、 李梦生. 宋诗三百首全解 .上海 :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7年5月1日:第261-262页

老去无心听管弦,病来杯酒不相便。

我年龄渐渐增大,已经没有心情聆听那急管繁弦;

疾病缠身,更不适宜饮酒欢宴。

平甫:张鉴。

他是张俊的孙子,曾任州推官,家豪富。

管弦:指音乐。

便:适宜。

人生难得秋前雨,乞我虚堂自在眠。

人生在世,难得碰到这秋前消暑的好雨;

乘着凉快,请让我自在地在家,一枕酣甜。

虚堂:空阔的厅堂。

参考资料: 1、 李梦生. 宋诗三百首全解 .上海 :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7年5月1日:第261-262页

老去无心听管弦,病来杯酒不相便。

人生难得秋前雨,乞我虚堂自在眠。

  好朋友邀请赴宴,自己不想去,这是生活中经常碰到的事。

面对这种情况,要借故推辞,很难措词。

姜夔这首诗却推辞得很得体,既道出了不想去的原因,又说得不俗,耐人寻味。

  诗首句直抒胸臆,表明自己一天天衰老,对世间的事渐渐淡漠,提不起兴致,因此懒得出门,没有心情听到宴饮中的嘈杂的管弦,也更无心应酬。

这句是实写,企图通过自己的种种不堪,引起对方的同情,但作为不去赴席的理由,仍嫌不足,于是第二句再加以补足,请出万能挡箭牌,以身体不好,不适宜饮酒为托词,谢绝邀请。

这样拒绝,既说明了自己不去的原因,又等于告诉对方,自己的现状,去了后反而会因了自己一人向隅而使满座不欢,于是主人就不便再勉强了。

  三、四句说自己不去,但与前两句直接表示不同,换个角度,说自己愿意留在家中。

留在家里的理由也很充分,时逢夏末,碰到了难得碰到的好雨,驱尽了残暑,在这样凉爽的天气里,正好可以在家中舒舒服服地睡一觉。

虚堂的幽静,与上面管弦的热闹成对比,走向年老而又在病中的他自然适宜乘凉快在家好好休息;

而白天高卧,又带有几分高士的闲适意趣,很切合诗人自己的身份。

听了这些,张平甫就更加不会因为诗人不答应赴宴而不快了。

  姜夔一生困顿失意,为生计所迫,羁旅天涯。

他写这首诗时,生活主要依靠张鉴、张镃和范成大的资助,人到中年,彷徨无措,使他倍感寥落。

他在《忆王孙》词中自述“零落江南不自由,雨绸缪,料得吟鸾夜夜愁”,正是他当时生活及心情写照。

这首诗表面上写的是辞谢友人的邀请,三、四句甚至带有些豁达,但隐藏在诗后的是很浓重的牢愁,因此读来使人觉得有些压抑。

参考资料: 1、 李梦生. 宋诗三百首全解 .上海 :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7年5月1日:第261-262页

12345 共273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