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的山观梅

作者: 陆游 朝代: 宋代

射的山前雨垫巾,篱边初见一枝新。

照溪尽洗骄春意,倚竹真成绝代人。

餐玉元知非火食,化衣应笑走京尘。

即今画史无名手,试把清诗当写真。

明妃曲二首

作者: 王安石 朝代: 宋代
其一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其二明妃初嫁与胡儿,毡车百辆皆胡姬。含情欲语独无处,传与琵琶心自知。黄金杆拨春风手,弹看飞鸿劝胡酒。汉宫侍女暗垂泪,沙上行人却回首。......更多

和吴居父江陵雄楚楼韵

作者: 李曾伯 朝代: 宋代

岁月等新戍,风烟只旧游。

柳薇今堡障,频蓼古沧洲。

索句惭巴和,怀人笑楚优。

中原虽在目,无事莫登楼。

九月八日戏作两绝句示妻子

作者: 陈与义 朝代: 宋代

今夕知何夕,都如未病时。

重阳莫草草,剩作几篇诗。

长相思·荷花香

作者: 袁去华 朝代: 宋代

荷花香。

竹风凉。

万动声沈更点长。

荧荧月半床。

好思量。

恶凄惶。

独立西厢花拂墙。

如今空断肠。

忆秦娥·伤离别

作者: 何梦桂 朝代: 宋代

伤离别。

江南雁断音书绝。

音书绝。

两行珠泪,寸肠千结。

伤心长记中秋节。

今年还似前年月。

前年月。

那知今夜,月圆人缺。

伤离别。

江南雁断音书绝。

音书绝。

两行珠泪,寸肠千结。

为别离伤感,江南的大雁无法传来你的消息。

音讯断绝,我内心愁肠郁结,流下眼泪。

伤心长记中秋节。

今年还似前年月。

前年月。

那知今夜,月圆人缺。

想起之前中秋节的时候,月亮和今天的一样。

那时候我们还未分别,可今天啊,月亮是圆满的,我们是残缺的。

参考资料: 1、 古诗文网经典传承志愿小组.方相氏译注,作者邮箱:1572076419@qq.com

伤离别。

江南雁(yàn)断音书绝。

音书绝。

两行珠泪,寸肠千结。

为别离伤感,江南的大雁无法传来你的消息。

音讯断绝,我内心愁肠郁结,流下眼泪。

音书:音讯,书信。

珠泪:眼泪,因泪滴圆如珠,故称。

伤心长记中秋节。

今年还似前年月。

前年月。

那知今夜,月圆人缺。

想起之前中秋节的时候,月亮和今天的一样。

那时候我们还未分别,可今天啊,月亮是圆满的,我们是残缺的。

参考资料: 1、 古诗文网经典传承志愿小组.方相氏译注,作者邮箱:1572076419@qq.com

满江红·十岁儿童

作者: 刘辰翁 朝代: 宋代

十岁儿童,看骑竹、花阴满城。

与新第、桐乡孙子,高下齐生。

倚枕不寻柯下梦,举头自爱橘中名。

但有时、米价问如何,公助平。

东西塾,听书声。

长短卷,和诗成。

总神仙清福,前辈家庭。

试问凌烟图相国,何如洛寺写耆英。

甚天公、属意富民侯,银信青。

中元日午

作者: 杨万里 朝代: 宋代

雨余赤日尚如炊,亭午青阴不肯移。

蜂过无花绝粮道,蚁行有水遏归师。

今朝道是中元节,天气过於初伏时。

小圃追凉还得热,焚香清坐读唐诗。

张三十病愈久不相见以诗寄问

作者: 范祖禹 朝代: 宋代

公干清漳卧,维摩净室居。

作诗心在否,问法意何如。

台榭花飞尽,当塘雨洗初。

剧谈能强起,便欲驾柴车。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作者: 苏轼 朝代: 宋代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拿着雨具的仆人先前离开了,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做了这首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不用注意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行走。竹杖和草鞋轻捷得胜过骑马,有什么可怕的?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照样过我的一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春风微凉,将我的酒意吹醒,寒意初上,山头初晴的斜阳却应时相迎。回头望一眼走过来遇到风雨的地方,回去吧,对我来说,既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 参考资料: 1、 徐中玉 金启华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二)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67-68 . 2、 陆林编注 .宋词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2 :63-64 . 3、 李静 等 .唐诗宋词鉴赏大全集 .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09 :249 .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沙湖:在今湖北黄冈东南三十里,又名螺丝店。狼狈:进退皆难的困顿窘迫之状。已而:过了一会儿。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suō)烟雨任平生。穿林打叶声:指大雨点透过树林打在树叶上的声音。吟啸:放声吟咏。芒鞋:草鞋。一蓑烟雨任平生:披着蓑衣在风雨里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一蓑:蓑衣,用棕制成的雨披。 料峭(qiào)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sè)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料峭:微寒的样子。斜照:偏西的阳光。向来:方才。萧瑟:风雨吹打树叶声。也无风雨也无晴:意谓既不怕雨,也不喜晴。 参考资料: 1、 徐中玉 金启华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二)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67-68 . 2、 陆林编注 .宋词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2 :63-64 . 3、 李静 等 .唐诗宋词鉴赏大全集 .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09 :249 .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拿着雨具的仆人先前离开了,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做了这首词。沙湖:在今湖北黄冈东南三十里,又名螺丝店。狼狈:进退皆难的困顿窘迫之状。已而:过了一会儿。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suō)烟雨任平生。不用注意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行走。竹杖和草鞋轻捷得胜过骑马,有什么可怕的?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照样过我的一生。穿林打叶声:指大雨点透过树林打在树叶上的声音。吟啸:放声吟咏。芒鞋:草鞋。一蓑烟雨任平生:披着蓑衣在风雨里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一蓑:蓑衣,用棕制成的雨披。 料峭(qiào)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sè)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春风微凉,将我的酒意吹醒,寒意初上,山头初晴的斜阳却应时相迎。回头望一眼走过来遇到风雨的地方,回去吧,对我来说,既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料峭:微寒的样子。斜照:偏西的阳光。向来:方才。萧瑟:风雨吹打树叶声。也无风雨也无晴:意谓既不怕雨,也不喜晴。 参考资料: 1、 徐中玉 金启华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二)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67-68 . 2、 陆林编注 .宋词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2 :63-64 . 3、 李静 等 .唐诗宋词鉴赏大全集 .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09 :249 .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此词为醉归遇雨抒怀之作。词人借雨中潇洒徐行之举动,表现了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全词即景生情,语言诙谐。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在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即不怕来。徐行而又吟啸,是加倍写;“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首两句是全篇枢纽,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   “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以上数句,表现出旷达超逸的胸襟,充满清旷豪放之气,寄寓着独到的人生感悟,读来使人耳目为之一新,心胸为之舒阔。   过片到“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是写雨过天晴的景象。这几句既与上片所写风雨对应,又为下文所发人生感慨作铺垫。   结拍“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句中“萧瑟”二字,意谓风雨之声,与上片“穿林打叶声”相应和。“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 等 .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8 :645-647 . 2、 蘅塘退士 等 .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 .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09 :214-215 .
12345 共94984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