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人 文
杂曲歌辞。十二月乐辞。七月 文
金铜仙人辞汉歌 文翻注译
南园十三首·其五 文翻注译赏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男子汉大丈夫为什么不腰带武器去收取关山五十州呢?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请你且登上那画有开国功臣的凌烟阁去看,又有哪一个书生曾被封为食邑万户的列侯?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吴钩:吴地出产的弯形的刀,此处指宝刀。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凌烟阁:唐太宗为表彰功臣而建的殿阁,上有秦琼等二十四人的像。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男子汉大丈夫为什么不腰带武器去收取关山五十州呢?
吴钩:吴地出产的弯形的刀,此处指宝刀。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请你且登上那画有开国功臣的凌烟阁去看,又有哪一个书生曾被封为食邑万户的列侯?
凌烟阁:唐太宗为表彰功臣而建的殿阁,上有秦琼等二十四人的像。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这首诗由两个设问句组成,顿挫激越,而又直抒胸臆,把家国之痛和身世之悲都淋漓酣畅地表达出来了。
第一个设问是泛问,也是自问,含有“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豪情。
“男儿何不带吴钩”,起句峻急,紧连次句“收取关山五十州”,犹如悬流飞瀑,从高处跌落而下,显得气势磅礴。
“带吴钩”指从军的行动,身佩军刀,奔赴疆场,那气概多么豪迈!
“收复关山”是从军的目的,山河破碎,民不聊生,诗人怎甘蛰居乡间,无所作为呢?
因而他向往建功立业,报效国家。
一、二两句,十四字一气呵成,节奏明快,与诗人那昂扬的意绪和紧迫的心情十分契合。
首句“何不”二字极富表现力,它不只构成了特定句式(疑问),而且强调了反诘的语气,增强了诗句传情达意的力量。
诗人面对烽火连天、战乱不已的局面,焦急万分,恨不得立即身佩宝刀,奔赴沙场,保卫家邦。
“何不”云云,反躬自问,有势在必行之意,又暗示出危急的军情和诗人自己焦虑不安的心境。
此外,它还使人感受到诗人那郁积已久的愤懑情怀。
李贺是个书生,早就诗名远扬,本可以才学入仕,但这条进身之路被“避父讳”这一封建礼教无情地堵死了,使他没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才能。
“何不”一语,表示实在出于无奈。
次句一个“取”字,举重若轻,有破竹之势,生动地表达了诗人急切的救国心愿。
然而“收取关山五十州”谈何容易?
书生意气,自然成就不了收复关山的大业,而要想摆脱眼前悲凉的处境,又非经历戎马生涯,杀敌建功不可。
这一矛盾,突出表现了诗人愤激不平之情。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诗人问道:封侯拜相,绘像凌烟阁的,哪有一个是书生出身?
这里诗人又不用陈述句而用设问句,牢骚的意味显得更加浓郁。
看起来,诗人是从反面衬托投笔从戎的必要性,实际上是进一步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愤激情怀。
由昂扬激越转入沉郁哀怨,既见出反衬的笔法,又见出起伏的节奏,峻急中作回荡之姿。
就这样,诗人把自己复杂的思想感情表现 在诗歌的节奏里,使读者从节奏的感染中加深对主题的理解、感受。
李贺《南园》组诗,多就园内外景物讽咏,以写其生活与感情。
但此首不借所见发端,却凭空寄慨,于豪情中见愤然之意。
盖只是同时所作,拉杂汇编,不能以题目限的。
(朱世英)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网友朱世英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朱世英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马诗二十三首·其五 文翻注译赏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平沙万里,在月光下像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
连绵的燕山山岭上,一弯明月当空,如弯钩一般。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何时才能受到皇帝赏识,给我这匹骏马佩戴上黄金打造的辔头,让我在秋天的战场上驰骋,立下功劳呢?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燕山:山名,在现河北省的北部。
钩:弯刀,是古代的一种兵器,形似月牙。
何当金络(luò)脑,快走踏清秋。
金络脑: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说明马具的华贵。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平沙万里,在月光下像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
连绵的燕山山岭上,一弯明月当空,如弯钩一般。
燕山:山名,在现河北省的北部。
钩:弯刀,是古代的一种兵器,形似月牙。
何当金络(luò)脑,快走踏清秋。
何时才能受到皇帝赏识,给我这匹骏马佩戴上黄金打造的辔头,让我在秋天的战场上驰骋,立下功劳呢?
金络脑: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说明马具的华贵。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李贺的《马诗》共有23首,名为咏马,实际上是借物抒怀,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慨和建功立业的抱负。
这里所选的是第五首。
广阔的原野,沙白如雪,燕山新月初上,弯如金钩。
这边塞争战之处,正是良马和英雄大显身手之地;
然而,何时战马才能配上金制辔脑,飞奔在清秋的大地上?
本诗语言明快,风格健爽。
前两句写景,写适于骏马驰骋的燕山原野的景色;
后两句抒情,自比为良马,期望自己受到重用,一展雄才大志。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马诗二十三首·其四 文翻赏
此马非凡马,房星本是星。
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
此马非凡马,房星本是星。
这匹马不像是人间的凡马,似乎是天上的房星下凡。
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
它看上去瘦骨磷峋,可你如果上前去敲一敲它的瘦骨,好像还能听见铮铮的铜声。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此马非凡马,房星本是星。
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
首句开门见山,直言本意,肯定并且强调诗歌所表现的是一匹非同寻常的好马。
起句平直,实在没有多少诗味。
次句“房星本是星”,乍看起来像是重复第一句的意思。
“房星”指马,句谓房星原是天上的星宿,也就是说这匹马本不是尘世间的凡物。
如果这句的含义仅限于此,与首句几乎一模一样,那就犯了重沓的毛病。
诗只四句,首句平平,次句又作了一次重复,那么这首诗就有一半索然无味,没有价值。
但如细细咀嚼,便会发现第二句别有新意,只是意在言外,比较隐晦曲折。
《晋书·天文志》中有这样一段话:“房四星,亦曰天驷,为天马,主车驾。
房星明,则王者明。
”它把“房星”和“王者”直接联系起来,就是说马的处境如何与王者的明暗、国家的治乱息息相关。
既然马的素质好遭遇不好,那么,王者不明,政事不理的状况就不言可喻了。
这是一种“渗透法”,通过曲折引申,使它所表达的实际意义远远超过字面的含义。
三、四句写马的形态和素质。
如果说前二句主要是判断和推理,缺乏鲜明生动的形象,那么,后二句恰恰相反,它们绘声绘影,完全借助形象表情达意。
李贺写诗,善于捕捉形象,“状难见之景如在目前”,这两句就是突出的例子。
“瘦骨”写形,表现马的处境;
“铜声”写质,反映马的素质。
这匹马瘦骨嶙嶙,说明境遇不好。
在常人的眼里,它不过是匹筋疲力尽的凡马,只有真正爱马并且善于相马的人,才不把它当作凡马看待。
“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
”尽管它境遇恶劣,被折腾得不成样子,却仍然骨带铜声。
“铜声”二字,读来浑厚凝重,有立体感。
它所包含的意思也很丰富:铜声悦耳,表明器质精良,从而生动地显示了这匹马骨力坚劲的美好素质,使内在的东西外现为可闻、可见、可感、可知的物象。
“素质”原很抽象,“声音”也比较难于捉摸,它们都是“虚”的东西。
以虚写虚,而又要化虚为实,的确很不容易,而诗人只用了短短五个字就做到了,形象化技法之高妙,可说已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
尤其可贵的是,诗歌通过写马,创造出物我两契的深远意境。
诗人怀才不遇,景况凄凉,恰似这匹瘦马。
他写马,不过是婉曲地表达出郁积心中的怨愤之情。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1016-1017页
梦天 文翻注译赏
苦昼短 文翻注译赏
飞光飞光,劝尔一杯酒。
吾不识青天高,黄地厚。
唯见月寒日暖,来煎人寿。
食熊则肥,食蛙则瘦。
神君何在?
太一安有?
天东有若木,下置衔烛龙。
吾将斩龙足,嚼龙肉,使之朝不得回,夜不得伏。
自然老者不死,少者不哭。
何为服黄金、吞白玉?
谁似任公子,云中骑碧驴?
刘彻茂陵多滞骨,嬴政梓棺费鲍鱼。
飞光飞光,劝尔一杯酒。
飞逝的时光,请您喝下这杯酒。
吾不识青天高,黄地厚。
我不知道苍天有多高,大地有多厚。
唯见月寒日暖,来煎人寿。
只看到寒暑更迭日月运行,消磨着人的年寿。
食熊则肥,食蛙则瘦。
吃熊掌就胖,吃蛙腿就瘦。
神君何在?
太一安有?
神君可在何处,太一哪里真有?
天东有若木,下置衔烛龙。
天的东方生有神树,下置神龙衔烛环游。
吾将斩龙足,嚼龙肉,使之朝不得回,夜不得伏。
我要斩断神龙的足,咀嚼神龙的肉,使它白天不能巡回,夜晚不能潜伏。
自然老者不死,少者不哭。
自然使老者永不死,少年不再哀哭。
何为服黄金、吞白玉?
何必吞黄金,食白玉?
谁似任公子,云中骑碧驴?
有谁见过任公子,升入云天骑碧驴?
刘彻茂陵多滞骨,嬴政梓棺费鲍鱼。
刘彻的茂陵埋葬着残余的枯骨,嬴政的棺车白费了掩臭的鲍鱼。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979 . 2、 张国举 等 .唐诗精华注译评 .长春 :长春出版社 ,2010 :627-629 .
飞光飞光,劝尔一杯酒。
光:飞逝的光阴。
南朝梁沈约《宿东园》诗:“飞光忽我遒,岂止岁云暮。
”“劝尔”句:语出《世说新语·雅量》:“晋代孝武帝司马曜时,天上出现长星(即彗星),司马曜有一次举杯对长星说:‘劝尔一杯酒,自古哪有万岁天子?
’” 吾不识青天高,黄地厚。
青天、黄地:语出《易·坤》:“夫玄黄者,天地之杂色也,天玄而地黄。
” 唯见月寒日暖,来煎人寿。
煎人寿:消损人的寿命。
煎:煎熬,消磨。
食熊则肥,食蛙则瘦。
“食熊”句:古人以熊掌和熊白(熊背上的脂肪)为珍肴,富贵者才能食之。
蛙:代指贫穷者吃的粗劣食品。
神君何在?
太一安有?
神君:汉时有长陵女子,死后被奉为神,称神君。
汉武帝病时曾向她乞求长生。
(参看《史记·封禅书》)太一:天帝的别名,是天神中的尊贵者。
战国宋玉《高唐赋》:“醮诸神,礼太一。
”安:哪里。
天东有若木,下置衔(xián)烛龙。
若木:古代神话传说中的树名,东方日出之地有神木名扶桑,西方日落处有若木。
屈原《离骚》:“折若木以拂日兮。
”王逸注:“若木在昆仑西极,其华照下地。
”衔烛龙:传说中的神龙,住在天之西北,衔烛而游,能照亮幽冥无日之国。
屈原《天问》:“日安不到?
烛龙何照?
”王逸注:“天之西北有幽冥无日之国,有龙衔烛而照之。
”这里借指为太阳驾车之六龙。
吾将斩龙足,嚼龙肉,使之朝不得回,夜不得伏。
不得:不能。
回:巡回。
自然老者不死,少者不哭。
何为服黄金、吞白玉?
服黄金、吞白玉:道教认为服食金玉可以长寿。
《抱朴子·内篇·仙药》:“《玉经》曰:服金者寿如金,服玉者寿如玉。
” 谁似任公子,云中骑碧驴?
似:一作“是”。
任公子:传说中骑驴升天的仙人,其事迹无考。
碧:一作“白”。
刘彻茂陵多滞骨,嬴政梓(zǐ)棺费鲍(bào)鱼。
刘彻:汉武帝,信神仙,求长生,死后葬处名茂陵。
《汉武帝内传》:“王母云:刘彻好道,然神慢形秽,骨无津液,恐非仙才也。
”滞骨:残遗的白骨。
嬴政:秦始皇。
《史记·秦始皇本纪》:“始皇崩于沙丘平台。
丞相斯为上崩在外,恐诸公子及天下有变,乃秘之,不发丧。
棺载輼凉车中,……会暑,上輼车臭。
乃诏从官,令车载一石鲍鱼,以乱其臭。
”梓棺:古制天子的棺材用梓木做成,故名。
鲍鱼:盐渍鱼,其味腥臭。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979 . 2、 张国举 等 .唐诗精华注译评 .长春 :长春出版社 ,2010 :627-629 .
飞光飞光,劝尔一杯酒。
飞逝的时光,请您喝下这杯酒。
光:飞逝的光阴。
南朝梁沈约《宿东园》诗:“飞光忽我遒,岂止岁云暮。
”“劝尔”句:语出《世说新语·雅量》:“晋代孝武帝司马曜时,天上出现长星(即彗星),司马曜有一次举杯对长星说:‘劝尔一杯酒,自古哪有万岁天子?
’” 吾不识青天高,黄地厚。
我不知道苍天有多高,大地有多厚。
青天、黄地:语出《易·坤》:“夫玄黄者,天地之杂色也,天玄而地黄。
” 唯见月寒日暖,来煎人寿。
只看到寒暑更迭日月运行,消磨着人的年寿。
煎人寿:消损人的寿命。
煎:煎熬,消磨。
食熊则肥,食蛙则瘦。
吃熊掌就胖,吃蛙腿就瘦。
“食熊”句:古人以熊掌和熊白(熊背上的脂肪)为珍肴,富贵者才能食之。
蛙:代指贫穷者吃的粗劣食品。
神君何在?
太一安有?
神君可在何处,太一哪里真有?
神君:汉时有长陵女子,死后被奉为神,称神君。
汉武帝病时曾向她乞求长生。
(参看《史记·封禅书》)太一:天帝的别名,是天神中的尊贵者。
战国宋玉《高唐赋》:“醮诸神,礼太一。
”安:哪里。
天东有若木,下置衔(xián)烛龙。
天的东方生有神树,下置神龙衔烛环游。
若木:古代神话传说中的树名,东方日出之地有神木名扶桑,西方日落处有若木。
屈原《离骚》:“折若木以拂日兮。
”王逸注:“若木在昆仑西极,其华照下地。
”衔烛龙:传说中的神龙,住在天之西北,衔烛而游,能照亮幽冥无日之国。
屈原《天问》:“日安不到?
烛龙何照?
”王逸注:“天之西北有幽冥无日之国,有龙衔烛而照之。
”这里借指为太阳驾车之六龙。
吾将斩龙足,嚼龙肉,使之朝不得回,夜不得伏。
我要斩断神龙的足,咀嚼神龙的肉,使它白天不能巡回,夜晚不能潜伏。
不得:不能。
回:巡回。
自然老者不死,少者不哭。
自然使老者永不死,少年不再哀哭。
何为服黄金、吞白玉?
何必吞黄金,食白玉?
服黄金、吞白玉:道教认为服食金玉可以长寿。
《抱朴子·内篇·仙药》:“《玉经》曰:服金者寿如金,服玉者寿如玉。
” 谁似任公子,云中骑碧驴?
有谁见过任公子,升入云天骑碧驴?
似:一作“是”。
任公子:传说中骑驴升天的仙人,其事迹无考。
碧:一作“白”。
刘彻茂陵多滞骨,嬴政梓(zǐ)棺费鲍(bào)鱼。
刘彻的茂陵埋葬着残余的枯骨,嬴政的棺车白费了掩臭的鲍鱼。
刘彻:汉武帝,信神仙,求长生,死后葬处名茂陵。
《汉武帝内传》:“王母云:刘彻好道,然神慢形秽,骨无津液,恐非仙才也。
”滞骨:残遗的白骨。
嬴政:秦始皇。
《史记·秦始皇本纪》:“始皇崩于沙丘平台。
丞相斯为上崩在外,恐诸公子及天下有变,乃秘之,不发丧。
棺载輼凉车中,……会暑,上輼车臭。
乃诏从官,令车载一石鲍鱼,以乱其臭。
”梓棺:古制天子的棺材用梓木做成,故名。
鲍鱼:盐渍鱼,其味腥臭。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979 . 2、 张国举 等 .唐诗精华注译评 .长春 :长春出版社 ,2010 :627-629 .
飞光飞光,劝尔一杯酒。
吾不识青天高,黄地厚。
唯见月寒日暖,来煎人寿。
食熊则肥,食蛙则瘦。
神君何在?
太一安有?
天东有若木,下置衔烛龙。
吾将斩龙足,嚼龙肉,使之朝不得回,夜不得伏。
自然老者不死,少者不哭。
何为服黄金、吞白玉?
谁似任公子,云中骑碧驴?
刘彻茂陵多滞骨,嬴政梓棺费鲍鱼。
钱钟书评论李贺说:“其于光阴之速,年命之短,世变无涯,人生有尽,每感怆低徊,长言永叹。
”(《谈艺录》十四)李贺诗歌常常涉及这方面的内容,而看法较全面,议论较透彻的,当数《苦昼短》。
全诗分为三段,每段反映作者思想的一个侧面,合起来才是他对问题的全部看法。
诗的前十句(从开头至“太一安有”)为第一段。
诗的开头,诗人请时光呀停下喝酒。
之所以要向时间劝酒,是因为诗人对此深有感触:一是概叹时光飞逝,人寿促迫。
诗人说自己不知道天地间许多深奥的道理,但有一点很清楚,那就是“月寒日暖,来煎人寿”。
光阴流逝,岁月蹉跎,人生没来得及干点事业,生命就白白消耗了。
这是诗人内心深处的忧虑与恐惧,一个“煎”字,表现出虚度年华的痛苦心情;
一是认识到人生必死的道理。
人活在世上,必须依靠食物来维持生命,吃熊掌则肥,吃蛙肉则瘦,这是食物在生命系统中的作用,世界上根本没有不食五谷、断绝烟火的神仙,因此,谁都不免一死,生老病死乃是天地间无法抗拒的规律。
对于人生,对于死亡,人们很早就表现出极大的关切,诗人因其多愁善感,生命的旅程屡遭挫折,对此想得则更多更深。
这里,诗人以严肃认真的态度对问题作出了自己的回答。
诗人将劝酒的内容放在诗的开头,使作品具有一种新奇突兀之感,同时也表明诗人已大彻大悟,对时光不存任何芥蒂。
接着又以“吾不识”与“惟见”相配合,排除不相关的事情,将目光聚焦到人寿短促一点上,既照应了题目“苦昼短”三字,又使作品产生巨大的向心力,以此为纲,展开后面的内容。
“神君何在,太一安有?
”是个反问句,答案是不喻自明的。
经过一番求索,诗人完成了他的心路历程,整段内容,一气呵成。
中间八句(从“天东有若木”至“少者不哭”)是第二段。
前面一段,诗人理智地解答了心中的困惑,如果诗歌就此停住,好像少了点什么。
这一段,诗人凭借神话传说,倾诉了对生命的美好愿望。
诗中说天的东面有一棵大树,名叫若木,它的下面有一条衔烛的神龙。
传说中的若木在西北海外大荒山之中,衔烛龙也是在天西北某个幽冥无日的国度,诗人显然将古代神话作了改造。
诗人作了一个大胆的设想:斩断神龙的腿,把龙肉吃了,太阳无法运行,昼夜不在更替,时间也就凝固不动了。
如此,生命得以永存,人们不必为此哀伤了。
这是诗人的幻想,这个幻想充满着激情与浪漫的气质。
现实中的缺陷,在幻想中得到满足,所以,尽管是以神话的形式出现,却依然有着永久的魅力,它闪亮着理想与智慧之光,使艺术得到升华。
诗的最后六句(从“为何服黄金”至结尾)是第三段。
这一段,诗人讥刺了那些想通过求仙获得长生的人的荒唐愚昧。
服黄金,吞白玉,是道教中的服食方法,据说可以成仙,至于实际效用如何,“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
”(《古诗十九首·驱车上东门》)就拿骑驴升天的任公子来说,同样是虚妄的传说。
诗人清楚地知道幻想与现实是有区别的,成仙的说法是没有根据的。
世上偏有一些人热衷此道,连秦皇汉武这样英明的君主也不能免俗,他们求仙长生的举动最终化为泡影,成了后人的笑柄。
据史书记载,汉武帝结纳方士,遍祈名山大川以访神仙,又造仙人承露盘,调甘露,饮玉屑,冀求长生。
《汉武帝内传》说,武帝死后,梓棺响动,香烟缭绕,尸骨飞化仙去等。
诗人却说:“刘彻(武帝)茂陵多滞骨”,墓中所存,只是一堆浊骨,根本没有什么成仙之事。
秦始皇在完成统一大业之后,忙于寻找不死之药,派方士入海求仙。
结果身死巡游途中,耗费许多鲍鱼,难掩尸体的腐臭,从“多滞骨”、“费鲍鱼”数字中,诗人对历史上愚妄的统治者作出无情的嘲讽,锋芒十分犀利。
统治者求仙长生的举动,是想维持长久的统治,永远享受奢华的生活。
为了达到目的,他们不惜劳民伤财,虚耗国库,使这种愚昧的举动升级为一场全国性的灾难,危害特别严重。
李贺有意提出秦皇汉武,对他们的求仙加以讽刺,是有所寄托的。
当时,唐宪宗李纯“好神仙,求方士”,任命一个名叫柳泌的江湖术士为台州刺史。
大臣们进谏,他却说:“烦一州之力,而能为人主致长生,臣子亦何爱焉。
”(《资治通鉴》卷二四〇)可见已到了执迷不悟的程度。
这种迷信的风气又在统治阶层中蔓延开来,甚至有因服食中毒身亡的。
李贺此诗对那些人来说,不啻是当头棒喝,如能好好倾听诗人的忠告,可以免去一场无妄之灾。
诗的第一段有两层意思,一是对年命短促的慨叹,二是以理智的态度看待人生。
诗的第二段、第三段分别对这层意思加以发挥,在更高的层次上重复、升华了第一段的主旨。
从诗中可以看出诗人脱出了一己私念,对人生,对社会怀着一种大悲悯,只是说出口来却是一阵阵冷嘲热讽。
诗中有很多疑问句,安排在段落衔接之处,起着增强语气与感情色彩的作用,使诗歌富于一种波澜起伏的动感。
诗人又把“食熊则肥,食蛙则瘦”与“斩龙足,嚼龙肉”联系起来,使那种富于神秘色彩的故事充满了烟火味与人情味,形成李贺诗歌独特的艺术境界。
加上青天、黄地、白玉、黄金、碧驴等多种色彩的调和搭配,真有点古色斑烂的味道。
全诗没有很多的藻饰,也不着意于景致的描绘,但由于诗中充沛的激情和丰富的艺术手法,使得这首议论性很强的诗歌显得回旋跌宕而又玩味无穷。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 等 .唐诗精华注译评 .长春 :长春出版社 ,2010 :627-629 . 2、 张燕瑾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1031-1033 .
致酒行 文翻注译赏
零落栖迟一杯酒,主人奉觞客长寿。
主父西游困不归,家人折断门前柳。
吾闻马周昔作新丰客,天荒地老无人识。
空将笺上两行书,直犯龙颜请恩泽。
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声天下白。
少年心事当拿云,谁念幽寒坐呜呃。
(拿云 一作:拂云 / 擎云)
零落栖迟一杯酒,主人奉觞客长寿。
我潦倒穷困漂泊落魄,唯有借酒消愁,主人持酒相劝,相祝身体健康。
主父西游困不归,家人折断门前柳。
当年主父偃向西入关,资用困乏滞留异乡,家人思念折断了门前杨柳。
吾闻马周昔作新丰客,天荒地老无人识。
哎,我听说马周客居新丰之时,天荒地老无人赏识。
空将笺上两行书,直犯龙颜请恩泽。
只凭纸上几行字,就博得了皇帝垂青。
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声天下白。
我有迷失的魂魄,无法招回,雄鸡一叫,天下大亮。
少年心事当拿云,谁念幽寒坐呜呃。
(拿云 一作:拂云 / 擎云) 少年人应当有凌云壮志,谁会怜惜你困顿独处,唉声叹气呢?
参考资料: 1、 耿建华.唐宋诗词精译(诗卷):黄河出版社,1996年11月第1版:469-471 2、 黄念然.中国古典诗词名篇选注集评: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08:328-329
零落栖迟一杯酒,主人奉觞(shāng)客长寿。
零落:漂泊落魄。
奉觞:捧觞,举杯敬酒。
客长寿:敬酒时的祝词,祝身体健康之意。
主父西游困不归,家人折断门前柳。
主父:《汉书》记载:汉武帝的时候,“主父偃西入关见卫将军,卫将军数言上,上不省。
资用乏,留久,诸侯宾客多厌之。
”后来,主父偃的上书终于被采纳,当上了郎中。
折断门前柳:折断门前的杨柳。
吾闻马周昔作新丰客,天荒地老无人识。
马周:《旧唐书》记载:“马周西游长安,宿于新丰,逆旅主人唯供诸商贩而不顾待。
周遂命酒一斗八升,悠然独酌。
主人深异之。
至京师,舍于中郎将常何家。
贞观五年(631年),太宗令百僚上书言得失,何以武吏不涉经学,周乃为陈便宜二十余事,令奏之,皆合旨。
太宗怪其能,问何,对曰:‘此非臣所能,家客马周具草也。
’太宗即日招之,未至间,遣使催促者数四。
及谒见,与语甚悦,令值门下省。
六年授监察御史。
” 空将笺(jiān)上两行书,直犯龙颜请恩泽。
龙颜:皇上。
恩泽:垂青。
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声天下白。
迷魂:这里指执迷不悟。
宋玉曾作《招魂》,以招屈原之魂。
少年心事当拿云,谁念幽寒坐呜呃(è)。
(拿云 一作:拂云 / 擎云) 拿云:高举入云。
呜呃:悲叹。
参考资料: 1、 耿建华.唐宋诗词精译(诗卷):黄河出版社,1996年11月第1版:469-471 2、 黄念然.中国古典诗词名篇选注集评: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08:328-329
零落栖迟一杯酒,主人奉觞(shāng)客长寿。
我潦倒穷困漂泊落魄,唯有借酒消愁,主人持酒相劝,相祝身体健康。
零落:漂泊落魄。
奉觞:捧觞,举杯敬酒。
客长寿:敬酒时的祝词,祝身体健康之意。
主父西游困不归,家人折断门前柳。
当年主父偃向西入关,资用困乏滞留异乡,家人思念折断了门前杨柳。
主父:《汉书》记载:汉武帝的时候,“主父偃西入关见卫将军,卫将军数言上,上不省。
资用乏,留久,诸侯宾客多厌之。
”后来,主父偃的上书终于被采纳,当上了郎中。
折断门前柳:折断门前的杨柳。
吾闻马周昔作新丰客,天荒地老无人识。
哎,我听说马周客居新丰之时,天荒地老无人赏识。
马周:《旧唐书》记载:“马周西游长安,宿于新丰,逆旅主人唯供诸商贩而不顾待。
周遂命酒一斗八升,悠然独酌。
主人深异之。
至京师,舍于中郎将常何家。
贞观五年(631年),太宗令百僚上书言得失,何以武吏不涉经学,周乃为陈便宜二十余事,令奏之,皆合旨。
太宗怪其能,问何,对曰:‘此非臣所能,家客马周具草也。
’太宗即日招之,未至间,遣使催促者数四。
及谒见,与语甚悦,令值门下省。
六年授监察御史。
” 空将笺(jiān)上两行书,直犯龙颜请恩泽。
只凭纸上几行字,就博得了皇帝垂青。
龙颜:皇上。
恩泽:垂青。
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声天下白。
我有迷失的魂魄,无法招回,雄鸡一叫,天下大亮。
迷魂:这里指执迷不悟。
宋玉曾作《招魂》,以招屈原之魂。
少年心事当拿云,谁念幽寒坐呜呃(è)。
(拿云 一作:拂云 / 擎云) 少年人应当有凌云壮志,谁会怜惜你困顿独处,唉声叹气呢?
拿云:高举入云。
呜呃:悲叹。
参考资料: 1、 耿建华.唐宋诗词精译(诗卷):黄河出版社,1996年11月第1版:469-471 2、 黄念然.中国古典诗词名篇选注集评: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08:328-329
零落栖迟一杯酒,主人奉觞客长寿。
主父西游困不归,家人折断门前柳。
吾闻马周昔作新丰客,天荒地老无人识。
空将笺上两行书,直犯龙颜请恩泽。
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声天下白。
少年心事当拿云,谁念幽寒坐呜呃。
(拿云 一作:拂云 / 擎云) 这首诗写诗人客居长安,求官而不得的困难处境和潦倒感伤的心情。
诗人以不得志的人的身份作客饮酒,前四句写作客的情形和潦倒自伤的心情。
中间四句,诗人由自伤转为自负和自勉,引汉代名士主父偃和唐代名士马周自比,说明他自己有经世之才,早晚会得到皇帝赏识。
后四句,诗人又由自负和自勉转为自伤,感慨自己冷落寂寞的处境。
三层意思转折跌宕,沉郁顿挫,而以怀才不遇之意加以贯通。
《李长吉集》引黄淳耀的话评价说:“绝无雕刻,真率之至者也。
”黎简评价说:“长吉少有此沉顿之作。
” 从开篇到“家人折断门前柳”四句一韵,为第一层,写劝酒场面。
先总说一句,“零落栖迟”(潦倒游息)与“一杯酒”连缀,大致地表示以酒解愁的意思。
不从主人祝酒写起,而从客方(即诗人自己)对酒兴怀落笔,突出了客方悲苦愤激的情怀,使诗一开篇就具“浩荡感激”(刘辰翁语)的特色。
接着,诗境从“一杯酒”而转入主人持酒相劝的场面。
他首先祝客人身体健康。
“客长寿”三字有丰富潜台词:忧能伤人,折人之寿,而“留得青山在”,才能“不怕没柴烧”。
七字画出两人的形象,一个是穷途落魄的客人,一个是心地善良的主人。
紧接着,似乎应继续写主人的致词了。
但诗笔就此带住,以下两句作穿插,再引申出“零落栖迟”的意思,显得委婉含蓄。
“主父西游困不归”,是说汉武帝时主父偃的故事。
主父偃西入关,郁郁不得志,资用匮乏,屡遭白眼(见《汉书·主父偃传》)。
诗人以他来自比,“困不归”中含有无限辛酸之情。
古人多因柳树而念别。
“家人折断门前柳”,通过家人的望眼欲穿,写出诗人自己的久羁异乡之苦,这是从对面落笔。
引古自喻与对面落笔同时运用,都使诗情曲折,生动有味。
经过这两句的跌宕,再继续写主人致词,诗情就更为摇曳多姿了。
“吾闻马周昔作新丰客”到“直犯龙颜请恩泽”是第二层,为主人致酒之词。
“吾闻”二字领起,是对话的标志;
同时通过换韵,与上段划分开来。
这几句主人的开导写得很有意味,他抓住上进心切的少年心理,甚至似乎看穿诗人引古自伤的心事,有针对性地讲了另一位古人一度受厄但终于否极泰来的奇遇:唐初名臣马周,年轻时受地方官吏侮辱,在去长安途中投宿新丰,逆旅主人待他比商贩还不如,他的处境比主父偃更为狼狈。
为了强调这一点,诗中用了“天荒地老无人识”的生奇夸张造语,那种抱荆山之玉而“无人识”的悲苦,以“天荒地老”四字来表达,看似无理,实际上极能尽情。
马周一度像这样困厄难堪,以后却时来运转,因替他寄寓的主人、中郎将常何代笔写条陈,唐太宗十分高兴,予以破格提拔。
(注:原文见作品注释。
)“空将笺上两行书,直犯龙颜请恩泽”说的就是这件事。
主人的话到此为止,只称引古事,不加任何发挥。
但这番语言很富于启发性。
他说马周只凭“两行书”即得皇帝赏识,言外之意似乎是:政治出路不只是有一种途径,“囊锥”终有出头之日,科场受阻也不能悲观。
事实上,马周只是被唐太宗偶然发现,这里却说成“直犯龙颜请恩泽”,主动自荐,似乎又在怂恿少年要敢于进取,创造成功的条件。
这四句以古事对古事,话中有话,极尽循循善诱之意。
“我有迷魂招不得”至篇终为第三层,直抒胸臆作结。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主人的开导使“我”这个“有迷魂招不得”者,茅塞顿开。
诗人运用擅长的象征手法,以“雄鸡一声天下白”写主人的开导生出奇效,使他的心胸豁然开朗。
这“雄鸡一声”是一鸣惊人,而“天下白”的景象更是光明璀璨。
这一景象激起了诗人的豪情,于是末二句写道:“少年正该壮志凌云,怎能一蹶不振!
老是唉声叹气,那是谁也不会来怜惜你的。
”“谁念幽寒坐呜呃”,“幽寒坐呜呃”五字,用语独造,形象地刻画出诗人自己“咽咽学楚吟,病骨伤幽素”(《伤心行》)的苦态。
“谁念”句,同时也就是一种对旧我的批判。
末二句音情激越,颇具兴发感动的力量,使全诗具有积极的思想色彩。
《致酒行》以抒情为主,却运用主客对白的方式,不作平直叙写。
诗中涉及两个古人故事,却分属宾主,《李长吉歌诗汇解》引毛稚黄的话说:“主父、马周作两层叙,本俱引证,更作宾主详略,谁谓长吉不深于长篇之法耶?
”这篇的妙处,还在于它有情节性,饶有兴味。
另外,诗在铸词造句、辟境创调上往往避熟就生,如“零落栖迟”、“天荒地老”、“幽寒坐呜呃”,尤其是“雄鸡一声”句等等,或语新,或意新,或境奇,都对表达诗情起到了积极作用,是李贺式的锦心绣口。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苏小小墓 文翻注译赏
幽兰露,如啼眼。
无物结同心,烟花不堪剪。
草如茵,松如盖。
风为裳,水为佩。
油壁车,夕相待。
冷翠烛,劳光彩。
西陵下,风吹雨。
幽兰露,如啼眼。
墓地兰花上凝聚的露珠,宛如她悲伤的泪眼。
无物结同心,烟花不堪剪。
再没有编织同心结的东西,墓地上的繁花更不堪修剪。
草如茵,松如盖。
芳草犹如她的席垫,松树犹如她的车盖。
风为裳,水为佩。
清风作为她的衣衫,碧玉作为她的玉佩。
油壁车,夕相待。
生前乘坐的油壁车,傍晚时准在一旁等待。
冷翠烛,劳光彩。
森冷翠绿的磷火,殷勤相随,闪着光彩。
西陵下,风吹雨。
她走了,在西陵之下,只有风挟雨,呼呼地吹。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974 . 2、 冯浩非 徐传武 .李贺诗选译 .成都 :巴蜀书社 ,1991 :30-32 .
幽兰露,如啼眼。
幽兰露:兰花上凝结着露珠。
无物结同心,烟花不堪剪。
结同心:用花草或别的东西打成连环回文样式的结子,表示爱情坚贞如一。
烟花:此指墓地中艳丽的花。
草如茵,松如盖。
茵:垫子。
盖:车盖,即车上遮阳防雨的伞盖。
风为裳,水为佩。
佩:身上佩带的玉饰。
油壁车,夕相待。
油壁车:妇人所乘的车,车身为油漆为饰。
”夕:一作“久”。
冷翠烛,劳光彩。
冷翠烛:磷火,俗称鬼火,有光无焰,所以说“冷翠烛”。
劳:不辞劳苦的意思。
西陵下,风吹雨。
西陵:今杭州西泠桥一带。
风吹雨:一作“风雨吹”。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974 . 2、 冯浩非 徐传武 .李贺诗选译 .成都 :巴蜀书社 ,1991 :30-32 .
幽兰露,如啼眼。
墓地兰花上凝聚的露珠,宛如她悲伤的泪眼。
幽兰露:兰花上凝结着露珠。
无物结同心,烟花不堪剪。
再没有编织同心结的东西,墓地上的繁花更不堪修剪。
结同心:用花草或别的东西打成连环回文样式的结子,表示爱情坚贞如一。
烟花:此指墓地中艳丽的花。
草如茵(yīn),松如盖。
芳草犹如她的席垫,松树犹如她的车盖。
茵:垫子。
盖:车盖,即车上遮阳防雨的伞盖。
风为裳,水为佩。
清风作为她的衣衫,碧玉作为她的玉佩。
佩:身上佩带的玉饰。
油壁车,夕相待。
生前乘坐的油壁车,傍晚时准在一旁等待。
油壁车:妇人所乘的车,车身为油漆为饰。
”夕:一作“久”。
冷翠烛(zhú),劳光彩。
森冷翠绿的磷火,殷勤相随,闪着光彩。
冷翠烛:磷火,俗称鬼火,有光无焰,所以说“冷翠烛”。
劳:不辞劳苦的意思。
西陵(líng)下,风吹雨。
她走了,在西陵之下,只有风挟雨,呼呼地吹。
西陵:今杭州西泠桥一带。
风吹雨:一作“风雨吹”。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974 . 2、 冯浩非 徐传武 .李贺诗选译 .成都 :巴蜀书社 ,1991 :30-32 .
幽兰露,如啼眼。
无物结同心,烟花不堪剪。
草如茵,松如盖。
风为裳,水为佩。
油壁车,夕相待。
冷翠烛,劳光彩。
西陵下,风吹雨。
李贺的“鬼”诗,总共只有十来首,不到他全部作品的二十分之一。
李贺通过写“鬼”来写人,写现实生活中人的感情。
这些“鬼”,“虽为异类,情亦犹人”,绝不是那些让人谈而色变的恶物。
《苏小小墓》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一篇。
苏小小是南齐时钱塘名妓。
李绅在《真娘墓》诗序中说:“嘉兴县前有吴妓人苏小小墓,风雨之夕,或闻其上有歌吹之音。
”李贺的这首诗以苏小小的故事为题材,写幽灵形象和幽冥境界。
全诗由景起兴,通过一派凄迷的景象和丰富的联想,刻画出飘飘忽忽、若隐若现的苏小小鬼魂形象。
诗中寄寓着诗人独特的身世之感。
诗的前四句直接刻画苏小小的形象。
一、二两句写她美丽的容貌:那兰花上缀着晶莹的露珠,像是她含泪的眼睛。
这里抓住心灵的窗户眼睛进行描写,一是让人通过她的眼睛,想见她的全人之美,二是表现她的心境。
兰花是美的,带露的兰花更美。
但着一“幽”字,境界迥然不同,给人以冷气森森的感觉。
它照应题中“墓”字,引出下面的“啼”字,为全诗定下哀怨的基调,为鬼魂活动创造了气氛。
三、四两句写她的心境:生活在幽冥世界的苏小小,并没有“歌吹”欢乐,而只有满腔忧怨。
她生前有所追求,古乐府《苏小小歌》中说:“我乘油壁车,郎乘青骢马。
何处结同心?
西陵松柏下。
”但身死之后,她的追求落空了,死生悬隔,再没有什么东西可以绾结同心,坟上那萋迷如烟的野草花,也不堪剪来相赠,一切都成了泡影。
这种心绪,正是“啼”字的内在根据。
仅用四句一十六字,形神兼备地刻画出苏小小的鬼魂形象,表现出诗人惊人的艺术才华。
中间六句写苏小小鬼魂的穿着服饰和使用物品:芊芊绿草,像是她的茵褥;
亭亭青松,像是她的伞盖;
春风拂拂,就是她的衣袂飘飘;
流水叮咚,就是她的环佩声响;
她生前乘坐的油壁车,如今还依然在等待着她去赴“西陵松柏下”的幽会。
这一部分,暗暗照应了前面的“无物结同心”。
用一个“待”字,更加重了景象、气氛的凄凉:车儿依旧,却只是空相等待,再也不能乘坐它去西陵下,实现她“结同心”的愿望了。
物是人非,触景伤怀,徒增哀怨而已。
最后四句描绘西陵之下凄风苦雨的景象:风凄雨零之中,有光无焰的鬼火,在闪烁着暗淡的绿光。
这一部分紧承“油壁车,夕相待”而来。
翠烛原为情人相会而设。
有情人不能如约相会,翠烛就如同虚设。
有烛而无人,更显出一片凄凉景象。
“翠烛”写出鬼火的光色,加一“冷”字,就体现了人的感觉,写出人物内心的阴冷:“光彩”是指“翠烛”发出的光焰,说“劳光彩”,则蕴涵着人物无限哀伤的感叹。
期会难成,希望成灰,翠烛白白地在那里发光,徒费光彩而一无所用。
用景物描写来渲染哀怨的气氛,同时也烘托出人物孤寂幽冷的心境,把那种怅惘空虚的内心世界,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首诗以景起兴,通过景物幻出人物形象,把写景、拟人融合为一体。
写幽兰,写露珠,写烟花,写芳草,写青松,写春风,写流水,笔笔是写景,却又笔笔在写人。
写景即是写人。
用“如”字、“为”字,把景与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既描写了景物,创造出鬼魂活动的环境气氛,同时也就塑造出了人物形象。
诗中美好的景物,不仅烘托出苏小小鬼魂形象的婉媚多姿,同时也反衬出她心境的索寞凄凉,收到了一箭双雕的艺术效果。
这些景物描写都围绕着“何处结同心,西陵松柏下”这一中心内容,因而诗的各部分之间具有内在的有机联系,人物的内心世界也得到集中的、充分的揭示,显得情思脉络一气贯穿,具有浑成自然的特点。
这首诗的主题和意境借鉴了屈原《九歌·山鬼》中对神、鬼的描写方法。
从苏小小鬼魂兰露啼眼、风裳水佩的形象上,可以找到山鬼“被薜荔兮带女萝”、“既含睇兮又宜笑”的影子;
苏小小那“无物结同心,烟花不堪剪”的坚贞而幽怨的情怀,同山鬼“折芳馨兮遗所思”、“思公子兮徒离忧”的心境有一脉神传;
西陵下风雨翠烛的境界,与山鬼期待所思而不遇时“雷填填兮雨冥冥”、“风飒飒兮木萧萧”的景象同样凄冷。
由于诗人采用以景拟人的手法,他笔下的苏小小形象,比之屈原的山鬼,更具有空灵缥缈、有影无形的鬼魂特点。
她一往情深,即使身死为鬼,也不忘与所思之人绾结同心。
她牢落不偶,死生异路,竟然不能了却心愿。
她怀着缠绵不尽的哀怨在冥路游荡。
在苏小小这个形象身上,即离隐跃之间,读者可以看到诗人自己的影子。
诗人也有他的追求和理想,就是为挽救多灾多难的李唐王朝做一番事业。
然而,他生不逢时,奇才异能不被赏识,他也是“无物结同心”。
诗人使自己空寂幽冷的心境,通过苏小小的形象得到了充分流露。
在绮丽秾艳的背后,有着哀激孤愤的思想,透过凄清幽冷的外表,有着诗人炽热如焚的肝肠。
鬼魂,只是一种形式,它所反映的,是人世的内容,它所表现的,是人的思想感情。
参考资料: 1、 张燕瑾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997-99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