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重山·花院深疑无路通

作者: 贺铸 朝代: 宋代

花院深疑无路通。

碧纱窗影下,玉芙蓉。

当时偏恨五更钟。

分携处,斜月小帘栊。

楚梦冷沈踪。

一双金缕枕,半床空。

画桥临水凤城东。

楼前柳,憔悴几秋风。

花院深疑无路通。

碧纱窗影下,玉芙蓉。

当时偏恨五更钟。

分携处,斜月小帘栊。

梦中来到曲折幽深的花园里,树枝繁茂好像无路可走了。

绕过回廊,突然看到心上人站在绿纱窗影下,美如一朵玉芙蓉。

两人的情话还未说完;

晓钟已经敲响,这着实令人可恨。

怀着痛苦和感伤的心情洒泪分手,那清冷的月光斜照在小窗户上。

楚梦冷沈踪。

一双金缕枕,半床空。

画桥临水凤城东。

楼前柳,憔悴几秋风。

可是好梦不长,往事又是那样令人沉重。

一觉醒来,眼前只有两只金缕枕头,身边那半床空荡荡的。

所思念的人远在京城东边的临水小楼上,河上有一座小桥。

楼前的杨柳已经历了几度秋风,心上人也经历了几番失望和憔悴。

参考资料: 1、 陆林编注 .宋词 白话解说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2 :114-115 . 2、 顾易生,徐培均,袁震宇主编 .宋词精华 :巴蜀书社 ,1995 :259 .

花院深疑无路通。

碧纱窗影下,玉芙蓉。

当时偏恨五更钟。

分携处,斜月小帘栊。

玉芙蓉:喻美人。

玉是美好,芙蓉是荷花。

五更钟:晓钟。

一夜分为五更,此指第五。

分携:分手,分别。

帘栊:窗户。

帘指窗帘、门裎,栊(话豫)是窗户。

楚梦冷沈踪。

一双金缕枕,半床空。

画桥临水凤城东。

楼前柳,憔悴几秋风。

楚梦:宋玉《高唐赋》里有楚怀王与巫山神女在梦中相会的事。

后用来形容好梦不长。

此谓双方分离已久。

踪:脚印,足迹。

此处指梦中之往事。

金缕:金线。

凤城:指京城。

憔悴: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参考资料: 1、 陆林编注 .宋词 白话解说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2 :114-115 . 2、 顾易生,徐培均,袁震宇主编 .宋词精华 :巴蜀书社 ,1995 :259 .

花院深疑无路通。

碧纱窗影下,玉芙蓉。

当时偏恨五更钟。

分携处,斜月小帘栊。

梦中来到曲折幽深的花园里,树枝繁茂好像无路可走了。

绕过回廊,突然看到心上人站在绿纱窗影下,美如一朵玉芙蓉。

两人的情话还未说完;

晓钟已经敲响,这着实令人可恨。

怀着痛苦和感伤的心情洒泪分手,那清冷的月光斜照在小窗户上。

玉芙蓉:喻美人。

玉是美好,芙蓉是荷花。

五更钟:晓钟。

一夜分为五更,此指第五。

分携:分手,分别。

帘栊:窗户。

帘指窗帘、门裎,栊(话豫)是窗户。

楚梦冷沈踪。

一双金缕枕,半床空。

画桥临水凤城东。

楼前柳,憔悴几秋风。

可是好梦不长,往事又是那样令人沉重。

一觉醒来,眼前只有两只金缕枕头,身边那半床空荡荡的。

所思念的人远在京城东边的临水小楼上,河上有一座小桥。

楼前的杨柳已经历了几度秋风,心上人也经历了几番失望和憔悴。

楚梦:宋玉《高唐赋》里有楚怀王与巫山神女在梦中相会的事。

后用来形容好梦不长。

此谓双方分离已久。

踪:脚印,足迹。

此处指梦中之往事。

金缕:金线。

凤城:指京城。

憔悴: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参考资料: 1、 陆林编注 .宋词 白话解说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2 :114-115 . 2、 顾易生,徐培均,袁震宇主编 .宋词精华 :巴蜀书社 ,1995 :259 .

花院深疑无路通。

碧纱窗影下,玉芙蓉。

当时偏恨五更钟。

分携处,斜月小帘栊。

楚梦冷沈踪。

一双金缕枕,半床空。

画桥临水凤城东。

楼前柳,憔悴几秋风。

  此词抒写情侣离别相思的情怀。

整首词化景物为情思,语弥淡而情弥深。

  写与恋人离别相思之词,方回还有《菩萨蛮·彩舟载得离愁动》一首。

男主人公在抒发了初别的痛苦之后,曾经无限哀怨地发出“良宵谁与共?

赖有窗间梦。

可奈梦回时,一番新别离”的感慨。

这首词则是写别后经年,相思成梦,梦回凄凉的真实情景。

一为设想,一为现实,分别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了主人公对所恋之人的诚挚深情。

  第一句“疑”字用得极妙。

这个“疑”,当然是男子之“疑”,然而细细推敲.却又不似现实中之“疑”。

因为心上人所居之“花院”,即使是“深”;

也决不会无路可通,所以,它应该是梦中之“疑”。

“梦魂惯得无拘检,又踏杨花过谢桥”(晏几道《鹧鸪天·小令尊前见玉箫》)。

相别日久,朝思暮想,以致因情生幻,“灵魂出窍”,在梦中跋涉千里,来到了过去曾经和心上人欢会的旧地。

夜阑人静,月明星稀,看着那花木繁茂,曲折幽深的花园,不禁产生出“近乡情更怯”般的疑虑:”这一次相会是否能够如愿呢?

是不是会有人从中作梗呢?

……“这种种忐忑不安的测度借“疑无路通”表现出来,真是写得迷离惝恍,像煞梦境。

  第二句重点在“芙蓉”上。

《西京杂记》卷二说卓文君姣好,眉色如望远山,脸际常若芙蓉,以后有“芙蓉如面柳如眉”(自居易《长恨歌》)、“强整娇姿临宝镜,小池一朵荚蓉”(李殉《临江仙·莺报帘前暖日红》)等句,都是以“芙蓉”来喻美人,这里也是这种用法。

方回在“芙蓉”之上加以“玉”字,前面又限以“碧纱窗影下”之绝美环境,真是形神俱现,呼之欲出。

主人公拂柳穿花,孑孑前行,刚刚绕过那幽雅的回廊,已经看到心上人伫立在如梦如幻的朦胧碧纱窗影下,似玉琢芙蓉,娘娩婷婷,顾盼生辉,笑颜以待。

玉人之俊秀,一见之乍喜,俱在不言之中。

  第三句写良夜何其,欢娱很短。

正当两人意惬情浓、热烈缠绵之际,东方已白,晓钟发动,这不能不使人产生“偏恨”的感慨。

句首的“当时”,应是既指今梦,亦指昔时,是梦亦真,是虚亦实,动荡变幻之中,语语沉着,令人神伤。

  第四句写分别。

“明月不谙离别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在晓钟的声声催促之下,两人在户外执手依依,洒泪相别,那清冷的月光斜照在帘栊之上,更增添了别离的痛苦和感伤。

景中含情,情景交融,使上片的欢会在一派凄凉的氛围中结束。

  过片健笔陡转,将上片一笔喷醒。

沈祥龙《论词随笔》谓:“词换头处谓过变,须辞意断而仍续,合而仍分。

前虚则后实,前实则后虚,过变乃虚实转捩处。

”这一句即承上启下,由虚入实。

宋玉《高唐赋》谓楚怀王与神女在梦中相会,故词句以“楚梦”借指上片的情事。

蓦然惊觉,梦冷踪沉。

残月残烛,空虚寂寞。

眼前精心绣制(也许即为心上人亲手所绣)的金缕双枕,反衬出他此时的孤独;

身边空荡荡的半床鸳被,更使他黯然销魂。

这两句与上片形成鲜明对比,是全词的词眼所在。

  结拍两句,又化实为虚,从对面写起。

男主人公这时正远在天涯,而他所恋的女子却远在京城东边一角。

由上句的“双枕”、“半床”,很自然地联想起对方对自己的思念。

不过词人并没有像“今夜郎州月,闺中只独看”(杜甫《月夜》)那样直接去写对方,而是以楼前杨柳几度秋风、几度凋零来暗示女方“妆楼颐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柳永《八声甘州》)的失望和憔悴,赋情于物,亦物亦人,“木犹如此,人何以堪!

”。

  这首词上片写梦中相会,是虚;

下片写梦回凄凉,是实。

然而词人于虚中处处用实笔,使上片虚而若实;

于实中却化实为虚,使下片实中有虚。

特别是词的结拍,由己推人,代人念己,“不以虚为虚,而以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范唏文《对床夜语》),语弥淡而情弥深。

所以无怪乎陈廷焯对《东山词》至有“笔墨之妙,真乃一片化工”之赞叹。

  《宋词选释》评日:“此词由‘窗下’而‘分携’、而‘沈躞’,层递写来,渐推渐远。

结处‘秋柳’、‘城东’,寄怀更远,觉情韵弥长也。

” 参考资料: 1、 周汝昌,唐圭璋,俞平伯等著 .唐宋词鉴赏辞典 唐·五代·北宋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11 :900-902 . 2、 冷成金著 .唐诗宋词研究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256 . 3、 李文禄 宋绪连主编 余冠英 杨仁恺 张震泽 刘万泉顾问 .古代爱情诗词鉴赏辞典 :辽宁大学出版社 ,1990年 :748-749 . 4、 朱明伦等编著 .古代情词三百首 :辽宁大学出版社 ,1997 :153-154 .

子夜歌·三更月

作者: 贺铸 朝代: 宋代

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

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

王孙何许音尘绝,柔桑陌上吞声别。

吞声别,陇头流水,替人呜咽。

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

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

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夜已三更,明月当空,照亮庭院,梨花如雪。

梁代萧子显《燕歌行》:“洛阳梨花落如雪。

”杜鹃啼血:传说杜鹃日夜悲号于深林中,口为流血,常用以形容哀痛之极。

(见《尔雅·翼·释鸟》)。

王孙何许音尘绝,柔桑陌上吞声别。

吞声别,陇头流水,替人呜咽。

王孙何许音尘绝,柔桑陌上吞声别:王孙别后,音信断绝,令人想起春日桑叶初生时分的陌上离别。

何许,何处。

《楚辞·招隐士》云:“王孙游兮不归。

”李白《忆秦娥·箫声咽》:“咸阳古道音尘绝。

”柔桑,嫩桑。

《诗经·豳风·七月》:“春日载阳,……爰求柔桑。

”陇头流水,替人呜咽:陇头,即陇山,在今陕、甘交界处。

《辛氏三秦记》载,时有俗歌曰:“陇头流水,其声呜咽。

遥望秦川,肝肠断绝。

”关中人上陇者,还望故乡,悲思而歌,则有绝死者。

此处借之抒发离别之痛。

参考资料: 1、 罗漫主编.宋词新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531-532 2、 王筱云 邓绍基等选注.中国古典文学精华 宋词三百首:大连出版社,1999:99

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

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

王孙何许音尘绝,柔桑陌上吞声别。

吞声别,陇头流水,替人呜咽。

  这首《子夜歌》是思妇的子夜的悲歌。

上阕紧扣题目描写子夜深闺的寂寞凄凉,下阕抒发思妇的愁苦之情。

词虽是写的传统题材,但写景与写人的结合,刻画人物的矛盾心理,却独具特色。

  开头即直写三更之月,对应词题。

然三更,午夜也,正是人们熟睡之时,三更之月,古时只有为某种痛苦熬煎而深夜未眠的人才能见到。

这两句形象地刻画留下了一幅静逸美景:皎洁的月光,恰恰映照在那庭院中盛开着的如银似雪的梨花上,辉映出了一片银白的世界,这种银白的世界,对于一个深夜未眠的人看来,给予的刺激真是太强烈了。

故下三句,不啻是自然而然脱口而出:“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

因为午夜总给人一种凄凉的感受,而如白似雪的梨花,又总会唤起人们一种悲哀痛苦的情绪,更不用说是在长久不寐的思妇眼中看到的。

所以月光辉映下如雪似银的梨花,所给予人的悲凄之感,简直会使主人公哀哀欲绝,痛断愁肠。

此词由所见月下梨花产生的悲哀之情,联想到死后魂化杜鹃尚凄声不断的杜鹃鸟,由其啼血悲鸣,染血杜鹃之花,联想到其声“不如归去”,点出了月下人深夜不寐之因:原来是一个闺中少妇,切盼情郎归来。

她是那样真挚深情,以至夜不能寐,眼望皎洁月光、如雪梨花而悲伤欲绝。

  “王孙何许音尘绝,柔桑陌上吞声别”。

如果说上片中女主人公对情人的思念及由此而产生的悲哀痛苦之情,作者是借助于十分委婉隐曲的手法,以写景的方式暗示的话,下片中女主人公的思想心理已采用直接剖析的手法。

按王孙,深闺少妇所思念之人也。

他音讯断绝,无处寻觅,时间已经很长了。

可怜的少妇,只能一夜一夜地在月下徘徊,往日别时情景,幕幕跃入眼帘:分别之时,也是一个春天,柔嫩的桑叶刚刚吐出,枝叶稀疏掩映着的田间小路上,一对难舍难分的情人,强忍着悲痛,吞声而别。

“何许”状写闺中少妇对情人那种深刻而长久的忆念之情。

“吞声”两字,更将一对情人分离之时欲哭不愿,以免引起对方更大悲痛的那种互相体贴顾惜神情的描摹得颇为真切动人。

  “吞声别,陇头流水,替人呜咽”。

田陇边的流水,似乎也为他们别时痛苦所感动,不断地发出哀鸣之声,好像也在为他们抽泣。

作者巧妙地运用融情入景之法,使无情之物带上了一种有情的心理活动,对离别之情进一步渲染,结构上与上片结句相呼应,情调上则进一步加深全词的感伤哀怨气氛。

  这首词前片重在写景,情由景出,后片重在写情,化情入景。

结构上景、情、景依次为用,显得颇浑融完整。

又句短韵密,韵脚以短促有力的入声字为主,声迫气促,易于表现一种深浓强烈之情,与全词所抒发的极度悲怆之情十分相合,不失为一篇声情摇曳的上乘之作。

  李笠翁谓:“作词之料,不过情号二字,非对眼前写景,即据心上说情,说得情出,写得景明,即是好词。

”(《窥词管见》)此阕字句虽少,音节虽短,却能情景相生,风神宛然,是一首韵味深长的好词。

参考资料: 1、 陈绪万,李德身,骆守中主编.唐宋元小令鉴赏辞典:世界图书出版西安公司,2007:263-264 2、 贺新辉主编.全宋词鉴赏辞典 第四卷:中国妇女出版社,2004 :130-133

南歌子·疏雨池塘见

作者: 贺铸 朝代: 宋代

疏雨池塘见,微风襟袖知。

阴阴夏木啭黄鹂,何处飞来白鹭立移时。

易醉扶头酒,难逢敌手棋。

日长偏与睡相宜,睡起芭蕉叶上自题诗。

疏雨池塘见,微风襟袖知。

阴阴夏木啭黄鹂,何处飞来白鹭立移时。

稀疏的雨点落在池塘里,水面上泛起了涟漪。

轻风拂来,吹动了衣袖。

夏天的树长满了浓密的叶子,树荫中响起黄鹂婉转的啼叫声。

一只白鹭不知道从什么地方飞来,独立池塘,已经很久很久。

易醉扶头酒,难逢敌手棋。

日长偏与睡相宜,睡起芭蕉叶上自题诗。

喝扶头酒很容易让人醉,可下棋时却难逢对手。

这长长的白日,用来睡觉是最合适的了。

我睡醒后,一个人在芭蕉叶子上百无聊赖地写着诗。

参考资料: 1、 俞朝刚 周航主编.全宋词精华 (二):辽宁古籍出版社,1995:97-98 2、 董自厚主编.宋词: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08:73-74

疏雨池塘见,微风襟袖知。

阴阴夏木啭黄鹂,何处飞来白鹭立移时。

“疏雨”二句:杜牧《秋思》诗:“微雨池塘见,好风襟袖知。

”“阴阴”句:王维《积雨辋川庄作》诗:“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何处”句:苏轼《江城子·湖上与张先同赋》词:“何处飞来双白鹭?

如有意,慕娉婷。

” 易醉扶头酒,难逢敌手棋。

日长偏与睡相宜,睡起芭蕉叶上自题诗。

扶头酒:一种使人易醉的烈酒。

谓饮此酒后,头亦须扶。

姚合《答友人招游》诗:“赌棋招敌手,沽酒自扶头。

”“日长”句:苏轼《和子由送将官梁左藏仲通》诗“日长惟有睡相宜。

”“睡起”句:韦应物《闲居寄诸弟》诗“尽日高斋无一事,芭蕉叶上坐题诗。

” 参考资料: 1、 俞朝刚 周航主编.全宋词精华 (二):辽宁古籍出版社,1995:97-98 2、 董自厚主编.宋词: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08:73-74

疏雨池塘见,微风襟袖知。

阴阴夏木啭黄鹂,何处飞来白鹭立移时。

稀疏的雨点落在池塘里,水面上泛起了涟漪。

轻风拂来,吹动了衣袖。

夏天的树长满了浓密的叶子,树荫中响起黄鹂婉转的啼叫声。

一只白鹭不知道从什么地方飞来,独立池塘,已经很久很久。

“疏雨”二句:杜牧《秋思》诗:“微雨池塘见,好风襟袖知。

”“阴阴”句:王维《积雨辋川庄作》诗:“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何处”句:苏轼《江城子·湖上与张先同赋》词:“何处飞来双白鹭?

如有意,慕娉婷。

” 易醉扶头酒,难逢敌手棋。

日长偏与睡相宜,睡起芭蕉叶上自题诗。

喝扶头酒很容易让人醉,可下棋时却难逢对手。

这长长的白日,用来睡觉是最合适的了。

我睡醒后,一个人在芭蕉叶子上百无聊赖地写着诗。

扶头酒:一种使人易醉的烈酒。

谓饮此酒后,头亦须扶。

姚合《答友人招游》诗:“赌棋招敌手,沽酒自扶头。

”“日长”句:苏轼《和子由送将官梁左藏仲通》诗“日长惟有睡相宜。

”“睡起”句:韦应物《闲居寄诸弟》诗“尽日高斋无一事,芭蕉叶上坐题诗。

” 参考资料: 1、 俞朝刚 周航主编.全宋词精华 (二):辽宁古籍出版社,1995:97-98 2、 董自厚主编.宋词: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08:73-74

天香·烟络横林

作者: 贺铸 朝代: 宋代

烟络横林,山沈远照,迤逦黄昏钟鼓。

烛映帘栊,蛩催机杼,共苦清秋风露。

不眠思妇,齐应和、几声砧杵。

惊动天涯倦宦,骎骎岁华行暮。

当年酒狂自负,谓东君、以春相付。

流浪征骖北道,客樯南浦,幽恨无人晤语。

赖明月、曾知旧游处。

好伴云来,还将梦去。

烟络横林,山沈远照,迤逦黄昏钟鼓。

烛映帘栊,蛩催机杼,共苦清秋风露。

不眠思妇,齐应和、几声砧杵。

惊动天涯倦宦,骎骎岁华行暮。

远照:落日余辉。

迤逦(yǐlǐ):也作逦迤。

本指山脉曲折连绵,此借指钟鼓声由远而近相继传来。

帘栊:窗帘与窗牖。

蛩催机杼:唐郑愔《秋闺》诗:“机杼夜蛩催。

”蛩(qióng):蟋蟀,古幽州人称作“趋织”,又欲称“促织”。

砧杵:砧音真,杵音础。

捣衣石及棒槌。

捣衣,以衣渍水,置砧石上,以杵击之,以拆洗寒衣也。

天涯倦宦:倦于在异乡做官或求仕。

骎骎(qīn qīn):马疾奔貌,形容时光飞逝。

当年酒狂自负,谓东君、以春相付。

流浪征骖北道,客樯南浦,幽恨无人晤语。

赖明月、曾知旧游处。

好伴云来,还将梦去。

酒狂:《汉书·盖宽饶传》:盖自语曰:“我乃酒狂。

”东君:“东君”为司春之神。

骖(cān):本指车前三或四匹驾马中辕马边上的马,此处代指马。

征骖,远行的马。

幽恨:深藏于心中的怨恨。

晤语:对语。

无人晤语:无人谈心抒怀。

《诗经·陈风·东门之池》:“彼美淑姬,可与晤语。

”将:带,送。

参考资料: 1、 吕明涛,谷学彝编注.中华经典藏书 宋词三百首:中华书局,2012:152-153 2、 李索主编.宋词三百首赏析:河北人民出版社,1995年:197-199 3、 (清)上强村民编选.宋词三百首评注:齐鲁书社,1998:161-162 4、 上疆村民编选.宋词三百首:图文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130

绿罗裙·东风柳陌长

作者: 贺铸 朝代: 宋代

东风柳陌长,闭月花房小。

应念画眉人,拂镜啼新晓。

伤心南浦波,回首青门道。

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

东风柳陌长,闭月花房小。

应念画眉人,拂镜啼新晓。

天近拂晓,东风微拂,向远处延伸的道路两旁的柳枝摇荡。

月落云遮,原野弥漫在晨雾的朦胧中,不像天清月朗时那样开阔了。

在这样的环境中,我怎么不思念她呢?

她一定也像我一样因思念而早起,拂拭着镜子顾影白怜而悲啼。

伤心南浦波,回首青门道。

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

和她在南浦分别时两人泣不成声、依依惜别的情景历历在目。

离开京城后,她的身姿容貌无时不在眼前浮现,特别是那绿色罗裙的样子。

即使走到天涯海角,一见到绿茵芳草,便觉得是她穿着绿罗裙飘然而降,无限深情的眷恋也因此稍有依托。

参考资料: 1、 陈惠明主编孙恩道副主编 .绘图宋词三百首 :湖北美术出版社 ,1993年 :75 . 2、 劳在鸣谱曲 .古典诗词吟唱曲谱 (修订版)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6年 :217-218 .

东风柳陌长,闭月花房小。

应念画眉人,拂镜啼新晓。

柳陌:柳林小路。

闭月:行云遮月。

花房:花瓣的总称,如白居易《画木莲房图寄元郎中》诗:“花房腻似红莲房,艳色鲜如紫牡丹”。

念:想念。

画眉人:所念之人。

汉朝张敞和妻子感情很好,常替妻子画眉。

有人将此事向皇上禀报。

皇帝问及此事,张敞回答:听说夫妻闺房中事比画眉更甚的还不知有多少呢!

言下之意:替妻子画眉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

以后称自己的妻子或情人为画眉人。

以表相亲相爱之深。

伤心南浦波,回首青门道。

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

南浦:江淹《别赋》:“送君南浦,伤之如何?

”送别之处常称南浦。

青门道:指京城门。

青门:为汉长安东南门,此处指京城门。

词人曾经在京城春明门东住过。

“记得”二句。

绿罗裙、芳草皆指所念之人。

参考资料: 1、 陈惠明主编孙恩道副主编 .绘图宋词三百首 :湖北美术出版社 ,1993年 :75 . 2、 劳在鸣谱曲 .古典诗词吟唱曲谱 (修订版)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6年 :217-218 .

杵声齐·砧面莹

作者: 贺铸 朝代: 宋代

砧面莹,杵声齐。

捣就征衣泪墨题。

寄到玉关应万里,戍人犹在玉关西。

砧面莹,杵声齐。

捣就征衣泪墨题。

寄到玉关应万里,戍人犹在玉关西。

捣衣石的表面因年长日久的使用,早已光洁平滑,杵声协调、齐整。

捣完制成衣服给丈夫寄去,可是在题写姓名、附就家信时却止不住涕泣连连。

寄到玉门关已是万里之外了,可是戍守边关的人还在玉门关的西边。

参考资料: 1、 张健雄,易扬 .唐宋词百首浅析 :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3年3月 . 2、 宋安群主编 .宋词三百首鉴赏辞典 :知识出版社 ,2007 :239 .

砧面莹,杵声齐。

捣就征衣泪墨题。

寄到玉关应万里,戍人犹在玉关西。

捣衣石的表面因年长日久的使用,早已光洁平滑,杵声协调、齐整。

捣完制成衣服给丈夫寄去,可是在题写姓名、附就家信时却止不住涕泣连连。

寄到玉门关已是万里之外了,可是戍守边关的人还在玉门关的西边。

砧(zhēn)﹕捶衣服的垫石。

莹:光洁、透明。

杵(chǔ):捶衣服的木棒。

泪墨题:泪和着墨汁写信。

玉门:古通西域要道。

戍(shù)人:守卫边疆之军人。

参考资料: 1、 张健雄,易扬 .唐宋词百首浅析 :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3年3月 . 2、 宋安群主编 .宋词三百首鉴赏辞典 :知识出版社 ,2007 :239 .

西江月·携手看花深径

作者: 贺铸 朝代: 宋代

携手看花深径,扶肩待月斜廊。

临分少伫已伥伥,此段不堪回想。

欲寄书如天远,难销夜似年长。

小窗风雨碎人肠,更在孤舟枕上。

携手看花深径,扶肩待月斜廊。

临分少伫已伥伥,此段不堪回想。

携手看花,漫步芳丛深径;

扶肩待月,双双共倚斜廊。

匆匆惜别时,已怅然无措,那情景,此时不堪再回想。

欲寄书如天远,难销夜似年长。

小窗风雨碎人肠,更在孤舟枕上。

欲寄书信,却恨人如天远;

难捱长夜,漫漫夜似年长。

小窗风雨清冷,声声碎人愁肠,更无奈,独眠孤舟枕上。

参考资料: 1、 俞朝刚 周航.全宋词精华(二).沈阳:辽宁古籍出版社,1995:113-114 2、 白雪梅 选注.分调绝妙好词 西江月.北京:东方出版社,2001:15-16 3、 王友胜 选注.宋词三百首新编.上海:百家出版社,2007:142 4、 款款 编著.词三百.北京:学苑出版社,1995:139

菩萨蛮·彩舟载得离愁动

作者: 贺铸 朝代: 宋代

彩舟载得离愁动,无端更借樵风送。

波渺夕阳迟,销魂不自持。

良宵谁与共,赖有窗间梦。

可奈梦回时,一番新别离!

彩舟载得离愁动,无端更借樵风送。

波渺夕阳迟,销魂不自持。

画船载着离愁驶离了岸边,不料正有顺风送我登程。

水波辽远夕阳中天色已晚,暮色中禁不住黯然伤神。

良宵谁与共,赖有窗间梦。

可奈梦回时,一番新别离!

美好的夜晚再与谁共度,幸好还能与爱人小窗同倚在睡梦里。

无奈到了梦醒的时候,又是一番新的别离。

参考资料: 1、 王筱云 邓绍基等选注.中国古典文学精华 宋词三百首:大连出版社,1999年:102-103 2、 孟昭臣选..菩萨蛮:东方出版社,2001年:39 3、 陈仁泉 杨继昌 邓又琳编注.菩萨蛮一百首:中国工人出版社,1998年:55-56

彩舟载得离愁动,无端更借樵风送。

波渺夕阳迟,销魂不自持。

彩舟:结彩的船,此处指行人乘坐的船。

唐刘禹锡《竞渡曲》:“沅江五月平堤流,邑人相将浮彩舟。

”无端:无缘无故。

樵风:树林中吹来的风。

《后汉书·郑弘传》:“会稽山阴人”注引南朝宋孔灵符《会稽记》云:郑弘入山遇仙人问其所欲,“日:‘常患若耶溪载薪为难,愿旦南风,暮北风。

后果然。

”因称若耶风为郑公风,又叫樵风。

后用樵风指顺风。

波渺:水面宽阔,烟波茫茫的样子。

迟:晚。

自持:控制自己。

良宵谁与共,赖有窗间梦。

可奈梦回时,一番新别离!

赖:感情依托。

可奈:怎奈,岂奈之意。

参考资料: 1、 王筱云 邓绍基等选注.中国古典文学精华 宋词三百首:大连出版社,1999年:102-103 2、 孟昭臣选..菩萨蛮:东方出版社,2001年:39 3、 陈仁泉 杨继昌 邓又琳编注.菩萨蛮一百首:中国工人出版社,1998年:55-56

晚云高

作者: 贺铸 朝代: 宋代

秋尽江南叶未凋。

晚云高。

青山隐隐水迢迢。

接亭皋。

二十四桥明月夜,弭兰桡。

玉人何处教吹箫。

可怜宵。

木兰花·清琴再鼓求凰弄

作者: 贺铸 朝代: 宋代

清琴再鼓求凰弄,紫陌屡盘骄马鞚。

远山眉样认心期,流水车音牵目送。

归来翠被和衣拥,醉解寒生钟鼓动。

此欢只许梦相亲,每向梦中还说梦。

清琴再鼓求凰弄,紫陌屡盘骄马鞚。

远山眉样认心期,流水车音牵目送。

我爱上了一位姑娘,却没有机会和她接近。

在一次宴会上我曾一再借琴声吐露爱慕之情;

从她的眉宇间也隐约流露出对我的钟情与爱心。

她的香车驶过京城大街去春游踏青,我骑着骏马盘旋追踪却仍然无缘亲近,最终只能无可奈何目送香车远去,耳畔空留下一串辚辚车声。

归来翠被和衣拥,醉解寒生钟鼓动。

此欢只许梦相亲,每向梦中还说梦。

回到家我拉过翠被和衣蒙头而睡,待到酒醒,但觉浑身发冷,耳边已响穆清晨报时的钟鼓之声。

唉,看来我只能在梦里和心爱的人儿亲近,可悲的是我还常常在梦里向她诉说美梦情景!

参考资料: 1、 王炜选注 .宋词 上卷 :沈阳出版社 ,2001 :205 . 2、 林方直,王志民主编 .宋词精华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2004 :61-62 . 3、 刘尊明 王兆鹏编 .新编千家词三百首 :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5年 :212-214 .

清琴再鼓求凰弄,紫陌屡盘骄马鞚。

远山眉样认心期,流水车音牵目送。

归来翠被和衣拥,醉解寒生钟鼓动。

此欢只许梦相亲,每向梦中还说梦。

  这是北宋贺铸的一首歌咏恋情之作,以第一人称叙述口吻写一男子的痴情。

上片写词人对他所钟爱的女子的追求,下片写失恋的痛苦以及自己对爱情的执着。

  “清琴再鼓求凰弄,紫陌屡盘骄马鞚。

”这是一组对仗句,一句一个镜头,场景互不相同。

第一个镜头再现了汉代辞赋家司马相如在卓王孙家的宴会上,一再拨动琴弦,以《凤求凰》之曲向卓文君表达爱慕之情的那戏剧性的一幕。

只不过男女主人公都换了。

“紫陌”一句,镜头由家中移位到繁华的街上。

写自己认准了美人的香车,跟前撵后地转圆圈,欲得姑娘之秋波飞眼,掀帘一顾。

唐人李白《陌上赠美人》有诗句云:“白马骄行踏落花,垂鞭直拂五云车。

美人一笑搴珠箔,遥指红楼是妾家”。

刘禹锡也有诗句写都市春游的热闹景象道:“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可见,紫陌寻春之际,发生过很多与此相似的风流韵事。

这两句词,如果说上一幕之鼓曲求凰尚不失为慧为黠,那么下一幕的随车盘马却就不免乎“痴”了。

因此,“鼓琴”、“盘马”两句,虽同是写对爱情的追求,貌似平列,但却决非简单的语意重复,而是不同层次的情感流露。

在那镜头的跳跃中,有时间的跨度,有事态的发展,更有情感的升级。

这是不同层次情感的真实记录。

  上文以排句发端,下文仍以俪句相接。

这种作法叫做“双起双承”。

在结构的转承上,第三句与第一句遥相呼应,回溯“鼓琴”之事。

“流水车音”句承接“紫陌屡盘骄马鞚”。

这里“远山眉”一典,见刘向《西京杂记》:“卓文君姣好,眉色如望远山”。

首句既以司马相如自况,这里乃就势牵出卓文君以比拟伊人,密针细缕,有缝合之迹可寻。

词人似乎从那美人的眉眼之中,看透了美人对自己的爱意。

正因为有这惊鸿一瞥,才使前两句之问略去了的情节进展有了关捩,既以见当时之“鼓琴”诚为有验,又证明后日之“盘马”良非无因。

于是,悬而未决的问题便只剩下一个“盘马”的结局毕竟如何了,这就逼出了与第二句错位对接的“流水车音牵目送”。

那车轮轧轧,似轻雷滚动,一声声牵扯着词人的心,好似从词人的心上碾过一般。

姑娘的辎軿车渐行渐远了,而词人却仍然驻马而立,凝目远送,望断离路。

  “归来翠被和衣拥,醉解寒生钟鼓动”二句,写词人“目送”心中的美人远去之后,心情郁闷,痛苦不堪,他便借酒浇愁,去喝了一场闷酒,酩酊大醉之后,跌跌撞撞地回到家中,衣裳也没有脱便一头栽到床上,拥被睡去。

及至酒醒,已是夜深人静,但觉寒气袭人,又听到寂凉的钟鼓催更之声。

这“寒生”二字,既是实写,也分明写出词人心绪的凄凉、寂寞。

听到那凄凉的钟鼓声,词人心绪也凄凉。

  “此欢只许梦相亲,每回梦中还说梦”二句,词人笔锋两到,一方面以逆挽之势插入前二句间,追补出自己在“拥被”之后、“醉解”之前做过一场美梦,在梦中相亲相爱,百般温存,万种怜爱。

这在笔法上来讲是叙事之词,另一方面,它又以顺承之势紧承前二句之后,抒发其“觉来知是梦,不胜悲”的深沉感慨,自是入骨情语,强作欢笑。

本来一对热烈的恋人,不能朝夕相守,只能在虚幻的梦中耳鬓厮磨,这已十分凄楚、哀怜了,而词人却又“梦里不知身是客”,还要向她诉说这种温馨之梦,这就更衬托出处境、心绪的凄惨。

像这样的“梦中说梦”之“梦”每每发生,其哀感顽艳之程度十分深重。

这两句之中,蕴含了很多重刻骨的相思、铭心的记忆,含泪的微笑与带血的呻吟。

一篇之警策,全在于此。

  “梦里相亲”,但凡被爱神丘比特之箭射中了心灵的热恋中人,几乎无不有此情幻,是属对于实际生活现象的直观,诗家、词家、小说家、戏剧家人人能道,还不足为奇;

而“梦中说梦”,则恐怕不是人们——包括作者本人之实所曾经,不能不说是建筑在现实生活基础上的艺术虚构(或对于生活现象所进行的艺术加工和再创造)了,正是在这一点上表现出词人的匠心独运。

成如容易却艰辛,它决非浅于情者对客挥毫之际可以立就的,而是由爱情间阻的极端痛苦这一巨大而沉重的精神负荷从词人的灵魂中压榨出来的。

诚然,《庄子·齐物论》曰:“方其梦者,不知其梦也,梦之中又占其梦焉,觉而后知其梦也。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亦云:“如人梦中说梦所见种种自性。

……梦尚非有,况有梦境自性可说?

”自居易《读禅经》诗也有“梦中说梦两重虚”之句。

贺词末二句的构思似从中得到启发。

但前人以“梦梦”为理喻,显现出冷静的思辨色彩;

词人则用作情话,闪耀着炽热的感性光华。

由道家玄谈、释氏禅悦的语言机锋发展为诗人情词中的艺术杰构,可谓“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荀子·劝学》)了。

  此词写男子情痴,与写男子相思的众词相比,其情更深更痴。

词中的抒情主人公,比起写闺中少妇的用情程度,也毫不逊色,可谓别具一格了。

参考资料: 1、 贺新辉主编 .《全宋词鉴赏辞典 第四卷》 :中国妇女出版社 ,2004 :186-188 . 2、 林方直,王志民主编 .宋词精华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2004 :61-62 . 3、 闲斋生编 .1996年 :四川大学出版社 ,1996年 :91-92 . 4、 陆国斌,钟振振编 .历代小令词精华 :岳麓书社 ,1993 :267-269 .

678910 共881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