酬元伟过洛阳夜燕

作者: 韦应物 朝代: 唐代

三载寄关东,所欢皆远违。

思怀方耿耿,忽得观容辉。

亲燕在良夜,欢携辟中闱。

问我犹杜门,不能奋高飞。

明灯照四隅,炎炭正可依。

清觞虽云酌,所愧乏珍肥。

晨装复当行,寥落星已稀。

何以慰心曲,伫子西还归。

楼中月夜

作者: 韦应物 朝代: 唐代

端令倚悬槛,长望抱沉忧。

宁知故园月,今夕在兹楼。

衰莲送馀馥,华露湛新秋。

坐见苍林变,清辉怆已休。

杂曲歌辞·行路难

作者: 韦应物 朝代: 唐代

荆山之白玉兮,良工雕琢双环连,月蚀中央镜心穿。

故人赠妾初相结,恩在环中寻不绝。

人情厚薄苦须臾,昔似连环今似玦。

连环可碎不可离,如何物在人自移。

上客勿遽欢,听妾歌路难。

傍人见环环可怜,不知中有长恨端。

经武功旧宅

作者: 韦应物 朝代: 唐代

兹邑昔所游,嘉会常在目。

历载俄二九,始往今来复。

戚戚居人少,茫茫野田绿。

风雨经旧墟,毁垣迷往躅。

门临川流驶,树有羁雌宿。

多累恒悲往,长年觉时速。

欲去中复留,徘徊结心曲。

寄柳州韩司户郎中

作者: 韦应物 朝代: 唐代

达识与昧机,智殊迹同静。

于焉得携手,屡赏清夜景。

潇洒陪高咏,从容羡华省。

一逐风波迁,南登桂阳岭。

旧里门空掩,欢游事皆屏。

怅望城阙遥,幽居时序永。

春风吹百卉,和煦变闾井。

独闷终日眠,篇书不复省。

唯当望雨露,沾子荒遐境。

始除尚书郎,别善福精舍

作者: 韦应物 朝代: 唐代

简略非世器,委身同草木。

逍遥精舍居,饮酒自为足。

累日曾一栉,对书常懒读。

社腊会高年,山川恣游瞩。

明世方选士,中朝悬美禄。

除书忽到门,冠带便拘束。

愧忝郎署迹,谬蒙君子录。

俯仰垂华缨,飘飖翔轻毂。

行将亲爱别,恋此西涧曲。

远峰明夕川,夏雨生众绿。

迅风飘野路,回首不遑宿。

明晨下烟阁,白云在幽谷。

赠令狐士曹

作者: 韦应物 朝代: 唐代

秋檐滴滴对床寝,山路迢迢联骑行。

到家俱及东篱菊,何事先归半日程。

简卢陟

作者: 韦应物 朝代: 唐代

可怜白雪曲,未遇知音人。

恓惶戎旅下,蹉跎淮海滨。

涧树含朝雨,山鸟哢馀春。

我有一瓢酒,可以慰风尘。

可怜白雪曲,未遇知音人。

可惜这《白雪》古曲,没有遇到它的知音。

恓惶戎旅下,蹉跎淮海滨。

我因为军事而忙碌不安,在淮海边蹉跎流离。

涧树含朝雨,山鸟哢馀春。

山涧的树上还有晨雨,山鸟在剩余的春天里鸣叫。

我有一瓢酒,可以慰风尘。

我有一瓢酒,可以用来慰藉奔波的生活。

参考资料: 1、 古诗文网经典传承志愿小组.方相氏译注,作者邮箱:1572076419@qq.com

可怜白雪曲,未遇知音人。

白雪:古琴曲名,传为春秋师旷所作。

恓(xī)惶(huáng)戎(róng)旅下,蹉(cuō)跎(tuó)淮海滨。

恓惶:忙碌不安貌。

戎旅:军旅,兵事。

涧树含朝雨,山鸟哢(lòng)馀(yú)春。

哢:鸟鸣,鸟叫。

我有一瓢酒,可以慰风尘。

参考资料: 1、 古诗文网经典传承志愿小组.方相氏译注,作者邮箱:1572076419@qq.com

可怜白雪曲,未遇知音人。

可惜这《白雪》古曲,没有遇到它的知音。

白雪:古琴曲名,传为春秋师旷所作。

恓(xī)惶(huáng)戎(róng)旅下,蹉(cuō)跎(tuó)淮海滨。

我因为军事而忙碌不安,在淮海边蹉跎流离。

恓惶:忙碌不安貌。

戎旅:军旅,兵事。

涧树含朝雨,山鸟哢(lòng)馀(yú)春。

山涧的树上还有晨雨,山鸟在剩余的春天里鸣叫。

哢:鸟鸣,鸟叫。

我有一瓢酒,可以慰风尘。

我有一瓢酒,可以用来慰藉奔波的生活。

参考资料: 1、 古诗文网经典传承志愿小组.方相氏译注,作者邮箱:1572076419@qq.com

寄李儋元锡

作者: 韦应物 朝代: 唐代

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

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

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

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

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

去年那花开时节我们依依惜别,如今花开时节我们分别已一年。

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

世事渺茫自我的命运怎能预料,只有黯然的春愁让我孤枕难眠。

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

多病的身躯让我想归隐田园间,看着流亡的百姓愧对国家俸禄。

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

早听说你将要来此地与我相见,我到西楼眺望几度看到明月圆。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438 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257-258 3、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160

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

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àn)黯独成眠。

春愁:因春季来临而引起的愁绪。

黯黯:低沉暗淡。

一作“忽忽”。

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

思田里:想念田园乡里,即想到归隐。

邑有流亡:指在自己管辖的地区内还有百姓流亡。

愧俸钱:感到惭愧的是自己食国家的俸禄,而没有把百姓安定下来。

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

问讯:探望。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438 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257-258 3、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160

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

去年那花开时节我们依依惜别,如今花开时节我们分别已一年。

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àn)黯独成眠。

世事渺茫自我的命运怎能预料,只有黯然的春愁让我孤枕难眠。

春愁:因春季来临而引起的愁绪。

黯黯:低沉暗淡。

一作“忽忽”。

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

多病的身躯让我想归隐田园间,看着流亡的百姓愧对国家俸禄。

思田里:想念田园乡里,即想到归隐。

邑有流亡:指在自己管辖的地区内还有百姓流亡。

愧俸钱:感到惭愧的是自己食国家的俸禄,而没有把百姓安定下来。

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

早听说你将要来此地与我相见,我到西楼眺望几度看到明月圆。

问讯:探望。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438 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257-258 3、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160

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

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

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

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

  韦应物这首诗叙述了与友人别后的思念和盼望,抒发了国乱民穷造成的内心矛盾。

  诗是寄赠好友的,所以从叙别开头。

首联即谓去年春天在长安分别以来,已经一年。

以花里逢别起,即景勾起往事,有欣然回忆的意味;

而以花开一年比衬,则不仅显出时光迅速,更流露出别后境况萧索的感慨。

颔联写自己的烦恼苦闷。

“世事茫茫”是指国家的前途,也包含个人的前途。

当时长安尚为朱泚盘踞,皇帝逃难在奉先,消息不通,情况不明。

这种形势下,他只得感慨自己无法料想国家及个人的前途,觉得茫茫一片。

他作为朝廷任命的一个地方行政官员,到任一年了,眼前又是美好的春天,但他只有忧愁苦闷,感到百无聊赖,一筹莫展,无所作为,黯然无光。

颈联具体写自己的思想矛盾。

正因为他有志而无奈,所以多病更促使他想辞官归隐;

但因为他忠于职守,看到百姓贫穷逃亡,自己未尽职责,于国于民都有愧,所以他不能一走了事。

这样进退两难的矛盾苦闷处境下,诗人十分需要友情的慰勉。

尾联便以感激李儋的问候和亟盼他来访作结。

  这首诗的艺术表现和语言技巧,并无突出的特点。

有人说它前四句情景交融,颇为推美。

这种评论并不切实。

因为首联即景生情,恰是一种相反相成的比衬,景美而情不欢;

颔联以情叹景,也是伤心人看春色,茫然黯然,情伤而景无光;

都不可谓情景交融。

其实这首诗之所以为人传诵,主要是因为诗人诚恳地披露了一个清廉正直的封建官员的思想矛盾和苦闷,真实地概括出这样的官员有志无奈的典型心情。

这首诗的思想境界较高,尤其是“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两句,自宋代以来,甚受赞扬。

范仲淹叹为“仁者之言”,朱熹盛称“贤矣”。

这些评论都是从思想性着眼的,赞美的是韦应物的思想品格。

但也反映出这诗的中间两联,在封建时代确有较高的典型性和较强的现实性。

事实上也正如此,诗人能够写出这样真实、典型、动人的诗句,正由于他有较高的思想境界和较深的生活体验。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683-684

赋得暮雨送李胄 / 赋得暮雨送李曹

作者: 韦应物 朝代: 唐代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楚江笼罩在细细微雨里,建业城正敲响暮钟之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雨丝繁密船帆显得沉重,天色错暗鸟儿飞得迟缓。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长江流入海门深远不见,江边树木饱含雨滴润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送别老朋友我情深无限,沾襟泪水象江面的雨丝。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楚江:长江三峡以下至濡须口一段,古属楚国,称楚江。

建业:今南京市。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海门:长江入海处,在今江苏省海门市。

浦树:水边的树。

含滋:湿润,带着水汽。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散丝:细雨,这里喻指流泪。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楚江笼罩在细细微雨里,建业城正敲响暮钟之时。

楚江:长江三峡以下至濡须口一段,古属楚国,称楚江。

建业:今南京市。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雨丝繁密船帆显得沉重,天色错暗鸟儿飞得迟缓。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长江流入海门深远不见,江边树木饱含雨滴润滋。

海门:长江入海处,在今江苏省海门市。

浦树:水边的树。

含滋:湿润,带着水汽。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送别老朋友我情深无限,沾襟泪水象江面的雨丝。

散丝:细雨,这里喻指流泪。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这是一首送别诗。

李胄,一作李曹,又作李渭,其人,其事,以及他与韦应物的关系,似已无考;

从此诗看,想必两人的交谊颇深。

诗中的“楚江”、“建业”,是送别之地。

长江自三峡以下至濡须口(在今安徽省境内),古属楚地,所以叫楚江。

建业,原名秣陵,三国时吴主孙权迁都于此,改称建业,旧城在今南京市南。

  这是一首咏暮雨的送别诗。

虽是微雨,却下得密,以致船帆涨饱了,鸟飞缓慢了。

首联写送别之地,扣紧“雨”、“暮”主题。

二、三两联渲染迷?暗淡景色;

暮雨中航行江上,鸟飞空中,海门不见,浦树含滋,境地极为开阔,极为邈远。

末联写离愁无限,潸然泪下。

全诗一脉贯通,前后呼应,浑然一体。

虽是送别,却重在写景,全诗紧扣“暮雨”和“送”字着墨。

  首联“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起句点“雨”,次句点“暮”,直切诗题中的“暮雨”二字。

“暮钟时”,即傍晚时分,当时佛寺中早晚都以钟鼓报时,所谓“暮鼓晨钟”。

以楚江点“雨”,表明诗人正伫立江边,这就暗切了题中的“送”字。

“微雨里”的“里”字,既显示了雨丝缠身之状,又描绘了一个细雨笼罩的压抑场面。

这样,后面的帆重、鸟迟这类现象始可出现。

这一联,淡淡几笔,便把诗人临江送别的形象勾勒了出来,同时,为二、三联画面的出现,涂上一层灰暗的底色。

  下面诗人继续描摹江上景色:“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细雨湿帆,帆湿而重;

飞鸟入雨,振翅不速。

虽是写景,但“迟”、“重”二字用意精深。

下面的“深”和“远”又着意渲染了一种迷蒙暗淡的景色。

四句诗,形成了一幅富有情意的画面。

从景物状态看,有动,有静;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帆来鸟去为动,但帆重犹不能进,鸟迟似不振翅,这又显出相对的静来;

海门、浦树为静,但海门似有波涛奔流,浦树可见水雾缭绕,这又显出相对的动来。

从画面设置看,帆行江上,鸟飞空中,显其广阔;

海门深,浦树远,显其邃邈。

整个画面富有立体感,而且无不笼罩在烟雨薄暮之中,无不染上离愁别绪。

  景的设置,总是以情为转移的,所谓“情哀则景哀,情乐则景乐”(吴乔《围炉诗话》)。

诗人总是选取对自己有独特感受的景物入诗。

在这首诗里,那冥冥暮色,霏霏烟雨,固然是诗人着力渲染的,以求与自己沉重的心境相吻合,就是那些用来衬托暮雨的景物,也无不寄寓着诗人的匠心,挂牵着诗人的情思。

海门是长江的入海处。

南京临江不临海,离海门有遥遥之距,海门“不见”,自不待言,何故以此入诗?

此处并非实指,而是暗示李曹的东去,就视觉范围而言,即指东边很远的江面,那里似有孤舟漂泊,所以诗人极目而视,神萦魂牵。

  然而人去帆远,暮色苍苍,目不能及;

但见江岸之树,栖身于雨幕之中,不乏空寂之意。

无疑这海门、浦树蕴含着诗人怅惘凄戚的感情。

诗中不写离舟而写来帆,也自有一番用意。

李白的名句“孤帆远影碧空尽”是以离帆入诗的,写出了行人远去的过程,表达了诗人恋恋不舍的感情。

此诗只写来帆,则暗示离舟已从视线中消失,而诗人仍久留不归,同时又以来帆的形象来衬托去帆的形象,而对来帆的关注,也就是对去帆的遥念。

其间的离情别绪似更含蓄深沉。

而那羽湿行迟的去鸟,不也是远去行人的写照吗?

  经过铺写渲染烟雨、暮色、重帆、迟鸟、海门、浦树,连同诗人的情怀,交织起来,形成了浓重的阴沉压抑的氛围。

置身其间的诗人,情动于衷,不能自已。

猛然,那令人肠断的钟声传入耳鼓,撞击心弦。

此时,诗人再也抑止不住自己的感情,不禁潸然泪下,离愁别绪喷涌而出:“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随着情感的迸发,尾联一改含蓄之风,直抒胸臆;

又在结句用一个“比”字,把别泪和散丝交融在一起。

“散丝”,即雨丝,晋张协《杂诗》有“密雨如散丝”句。

这一结,使得情和景“妙合无垠”,“互藏其宅”(王夫之《姜斋诗话》),既增强了情的形象性,又进一步加深了景的感情然彩。

从结构上说,以“微雨”起,用“散丝”结,前后呼应;

全诗四联,一脉贯通,浑然一体。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678910 共412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