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秋望

作者: 杜牧 朝代: 唐代

楼倚霜树外,镜天无一毫。

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

楼倚霜树外,镜天无一毫。

楼阁倚在经霜的树林外,天空如明镜无纤云一毫。

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

峻拔的南山与清爽秋色,气势互不相让两两争高?

参考资料: 1、 张超.名胜诗词经典赏析.北京:线装书局,2007:375 2、 严华银.初中生必背古诗文名句篇200(名师导读美绘版).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11:69 3、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664

楼倚(yǐ)霜树外,镜天无一毫。

倚:靠着,倚立。

霜树:指深秋时节的树。

外:之外。

指楼比“霜树”高。

镜天:像镜子一样明亮、洁净的天空。

无一毫:没有一丝云彩。

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

南山:指终南山,在今陕西西安南。

秋色:晴高气爽的天空。

气势:气概。

喻终南山有与天宇比高低的气概。

参考资料: 1、 张超.名胜诗词经典赏析.北京:线装书局,2007:375 2、 严华银.初中生必背古诗文名句篇200(名师导读美绘版).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11:69 3、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664

楼倚(yǐ)霜树外,镜天无一毫。

楼阁倚在经霜的树林外,天空如明镜无纤云一毫。

倚:靠着,倚立。

霜树:指深秋时节的树。

外:之外。

指楼比“霜树”高。

镜天:像镜子一样明亮、洁净的天空。

无一毫:没有一丝云彩。

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

峻拔的南山与清爽秋色,气势互不相让两两争高?

南山:指终南山,在今陕西西安南。

秋色:晴高气爽的天空。

气势:气概。

喻终南山有与天宇比高低的气概。

参考资料: 1、 张超.名胜诗词经典赏析.北京:线装书局,2007:375 2、 严华银.初中生必背古诗文名句篇200(名师导读美绘版).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11:69 3、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664

送人

作者: 杜牧 朝代: 唐代

鸳鸯帐里暖芙蓉,低泣关山几万重。

明镜半边钗一股,此生何处不相逢。

鸳鸯帐里暖芙蓉,低泣关山几万重。

明镜半边钗一股,此生何处不相逢。

  今日分手,这一生又有何处不会再相逢呢?

宇宙虽然广阔,人来人去,多的是再相逢的时候,大可不必为一时的分别而太难过。

“此生何处不相逢”,可看作分手时候的潇洒;

也可用作警告不怀好意的人,彼此总有再碰头的时候,凡事不要太过火。

末句后来成为名句“人生何处不相逢”。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秋浦途中

作者: 杜牧 朝代: 唐代

萧萧山路穷秋雨,淅淅溪风一岸蒲。

为问寒沙新到雁,来时还下杜陵无。

萧萧山路穷秋雨,淅淅溪风一岸蒲。

山路上萧萧秋雨下个不停,淅沥溪风吹着溪边的蒲苇。

为问寒沙新到雁,来时还下杜陵无。

问刚来到寒沙安家的鸿雁,来时经过我的老家杜陵吗?

参考资料: 1、 罗时进.杜牧集: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07:223 2、 马玮.中国古典诗词名家菁华赏析: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14:84

萧萧山路穷秋雨,淅淅溪风一岸蒲。

萧萧:形容雨声。

穷秋:深秋。

淅淅:形容风声。

蒲:即菖蒲,叶狭长,可以编蒲包、蒲席、扇子等。

为问寒沙新到雁,来时还下杜陵无。

为问:请问,试问。

寒沙:深秋时带有寒意的沙滩。

杜陵:西汉宣帝的陵墓,位于长安城东南的杜原上,因建于杜县而得名。

杜牧家就在杜陵樊川。

参考资料: 1、 罗时进.杜牧集: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07:223 2、 马玮.中国古典诗词名家菁华赏析: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14:84

萧萧山路穷秋雨,淅淅溪风一岸蒲。

山路上萧萧秋雨下个不停,淅沥溪风吹着溪边的蒲苇。

萧萧:形容雨声。

穷秋:深秋。

淅淅:形容风声。

蒲:即菖蒲,叶狭长,可以编蒲包、蒲席、扇子等。

为问寒沙新到雁,来时还下杜陵无。

问刚来到寒沙安家的鸿雁,来时经过我的老家杜陵吗?

为问:请问,试问。

寒沙:深秋时带有寒意的沙滩。

杜陵:西汉宣帝的陵墓,位于长安城东南的杜原上,因建于杜县而得名。

杜牧家就在杜陵樊川。

参考资料: 1、 罗时进.杜牧集: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07:223 2、 马玮.中国古典诗词名家菁华赏析: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14:84

萧萧山路穷秋雨,淅淅溪风一岸蒲。

为问寒沙新到雁,来时还下杜陵无。

  这首七绝以韵取胜,妙在如淡墨一点,而四围皆到。

诗人把自己的感情密含在风景的描写中,并不明白说出,却能给人以深至的回味。

  一、二两句描写水陆风光,再现诗人风尘仆仆的身影和暗淡凄迷的心态。

山路蜿蜒,落木萧萧,秋雨纷纷;

溪水伸展,秋风浙浙,波摇草动:山程水驿,风雨凄迷,字里行间流露出人行秋风的寒凉心态和冷寂情绪。

“萧萧”描落叶纷飞之状,暗含秋风无情、寒意萧疏,枯黄了行人的口光,遮蔽了蜿蜒的山路。

“淅淅”状秋风飒飒之态,泛起波光,掀动菖蒲,暗含诗人行舟水、漂泊无依之感。

“穷秋”助长寒凉,平添空旷;

“一岸”铺展水草,点染秋风。

整体而言,诗人善于观察,精于描绘,于细微处传精神,于平淡中显韵致。

山路秋雨,风吹草动,叶落江流,这些寻常景物,被诗人用“萧萧”点染,用“浙浙”润饰,立刻营造一种寒凉凄清氛围,烘托奔波劳顿之苦,有声有色之感。

当然,诗人笔下的风景从来都不是纯粹自然的描写,自然的风景其实是心灵风景的折射。

一、二两句采用对起之格,这在绝句中是不多的。

它这样用是为了排比刷色,增强景物的描绘性。

寥寥几笔,就把山程水驿、风雨凄迷的行旅图画生动地勾勒出来了。

起句对仗,在绝句里宜活脱而不板滞,像“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四首》),虽然色彩鲜活,却迹近合掌,不是当行的家数。

这里却不同,它笔势夭矫,如珠走盘,有自然流转之致。

  绝句讲究出神奇于百炼,起别趣于寸心,要能曲折回环,穷极变化。

这首诗的头两句在外围刷色,展示出一幅风雨凄其的画面。

为了下一步发展、深入、掀起感情的漩涡,诗人把目光转向了飞落寒汀的鸿雁,三、四两句以虚间实,故设一问,陡然地翻起波澜,可谓笔力奇横,妙到毫颠。

从构思方面说,它意味着:第一,沿着飞鸿的来路,人们的思想从眼前的实景延伸到遥远的天边,扩展了诗的画面;

第二,问及禽鸟,痴作一喻,显见出旅程的孤独与岑寂来;

第三,寄情归雁,反衬出诗人有家归不得的流离之苦。

这些意蕴没有直接说出,而是寓情于景,令人于恬吟密咏中体味而得。

有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妙趣。

第三句转折得好,第四句就如顺水下船一样,自然凑泊,有着无限的风致。

点出“杜陵”,是因为诗人朝夕难忘的老家——樊川,就在那里。

“来时还下杜陵无?

”轻声一问,就把作者对故乡、对亲人的怀念,就把他宦途的枨触、羁旅的愁思,宛转深致地表现出来了。

  “樊南别有清秋思,不为斜阳不为蝉。

”透过景物的描写,蕴藉而含蓄地抒写怀抱,表现情思,这是杜牧绝句的擅胜之处。

徐献忠云:“牧之诗含思悲凄,流情感慨,抑扬顿挫之节,尤其所长。

”(《唐音癸签》卷八引)持较此诗,可谓刌度皆合了。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087-1088 2、 徐昌才.梦回唐诗千百度:新华出版社,2012:101-102

齐安郡后池绝句

作者: 杜牧 朝代: 唐代

菱透浮萍绿锦池,夏莺千啭弄蔷薇。

尽日无人看微雨,鸳鸯相对浴红衣。

菱透浮萍绿锦池,夏莺千啭弄蔷薇。

翠菱掩露青萍绿透一池锦水,夏莺歌喉婉转嬉弄蔷薇花枝。

尽日无人看微雨,鸳鸯相对浴红衣。

整日无人来观赏这细雨景色,只有鸳鸯相对洗浴红色羽衣。

参考资料: 1、 吴鸥.杜牧诗文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87

菱透浮萍绿锦池,夏莺千啭弄蔷薇。

菱:一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叶子略呈三角形,叶柄有气囊,夏天开花,白色。

浮萍:浮生在水面上的一种草本植物。

叶扁平,呈椭圆形或倒卵形,表面绿色,背面紫红色,叶下生须根,花白色。

绿:此处作动词用,使动用法。

锦池:即题中的“齐安郡后池”。

啭(zhuàn):指鸟婉转地鸣叫。

蔷薇:植物名。

落叶灌木,茎细长,蔓生,枝上密生小刺,羽状复叶,小叶倒卵形或长圆形,花白色或淡红色,有芳香,可供观赏。

南朝梁江洪《咏蔷薇》:“当户种蔷薇,枝叶太葳蕤。

” 尽日无人看微雨,鸳鸯相对浴红衣。

尽日:犹终日,整天。

《淮南子·泛论训》:“尽日极虑而无益于治,劳形竭智而无补于主。

”鸳鸯:鸟名。

似野鸭,体形较小,为中国特产珍禽之一。

旧传雌雄偶居不离,古称“匹鸟”。

《诗经·小雅·鸳鸯》:“鸳鸯于飞,毕之罗之。

”毛传:“鸳鸯,匹鸟也。

”红衣:指鸳鸯的彩色羽毛。

宋祖可《菩萨蛮》词:“鸳鸯如解语,对浴红衣去。

” 参考资料: 1、 吴鸥.杜牧诗文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87

菱透浮萍绿锦池,夏莺千啭弄蔷薇。

翠菱掩露青萍绿透一池锦水,夏莺歌喉婉转嬉弄蔷薇花枝。

菱:一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叶子略呈三角形,叶柄有气囊,夏天开花,白色。

浮萍:浮生在水面上的一种草本植物。

叶扁平,呈椭圆形或倒卵形,表面绿色,背面紫红色,叶下生须根,花白色。

绿:此处作动词用,使动用法。

锦池:即题中的“齐安郡后池”。

啭(zhuàn):指鸟婉转地鸣叫。

蔷薇:植物名。

落叶灌木,茎细长,蔓生,枝上密生小刺,羽状复叶,小叶倒卵形或长圆形,花白色或淡红色,有芳香,可供观赏。

南朝梁江洪《咏蔷薇》:“当户种蔷薇,枝叶太葳蕤。

” 尽日无人看微雨,鸳鸯相对浴红衣。

整日无人来观赏这细雨景色,只有鸳鸯相对洗浴红色羽衣。

尽日:犹终日,整天。

《淮南子·泛论训》:“尽日极虑而无益于治,劳形竭智而无补于主。

”鸳鸯:鸟名。

似野鸭,体形较小,为中国特产珍禽之一。

旧传雌雄偶居不离,古称“匹鸟”。

《诗经·小雅·鸳鸯》:“鸳鸯于飞,毕之罗之。

”毛传:“鸳鸯,匹鸟也。

”红衣:指鸳鸯的彩色羽毛。

宋祖可《菩萨蛮》词:“鸳鸯如解语,对浴红衣去。

” 参考资料: 1、 吴鸥.杜牧诗文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87

菱透浮萍绿锦池,夏莺千啭弄蔷薇。

尽日无人看微雨,鸳鸯相对浴红衣。

  这是一首画面优美、引人入胜的小诗。

它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画面:一座幽静无人的园林,在蒙蒙丝雨的笼罩下,有露出水面的菱叶、铺满池中的浮萍,有穿叶弄花的鸣莺、花枝离披的蔷薇,还有双双相对的浴水鸳鸯。

诗人把这些生机盎然、杂呈眼底的景物,加以剪裁,组合成诗,向读者展示了一幅清幽而妍丽的画图。

诗的首句“菱透浮萍绿锦池”和末句“鸳鸯相对浴红衣”,描画的都是池面景,点明题中的“后池”。

次句“夏莺千啭弄蔷薇”,描画的是岸边景。

这是池面景的陪衬,而从这幅池塘夏色图的布局来看,又是必不可少的。

至于第三句“尽日无人看微雨”,虽然淡淡写来,却是极为关键的一句,它为整幅画染上一层幽寂、迷朦的色彩。

句中的“看”字,则暗暗托出观景之人。

四句诗安排得错落有致,而又融会为一个整体,具有悦目赏心的美感。

  这首诗之使人产生美感,还因为它的设色多彩而又协调。

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篇》中指出“摛表五色,贵在时见”,并举“《雅》咏棠华,或黄或白,《骚》述秋兰,绿叶紫茎”为例。

这首绝句在色彩的点染上,交错使用了明笔与暗笔。

“绿锦池”、“浴红衣”,明点绿、红两色:“菱”、“浮萍”、“莺”、“蔷薇”,则通过物体暗示绿、黄两色。

出水的菱叶和水面的浮萍都是翠绿色,夏莺的羽毛是嫩黄色,而初夏开放的蔷薇花也多半是黄色。

就整个画面的配色来看,第一句在池面重叠覆盖上菱叶和浮萍,好似织成了一片绿锦。

第二句则为这片绿锦绣上了黄鸟、黄花。

不过,这样的色彩配合也许素净有余而明艳不足,因此,诗的末句特以鸳鸯的红衣为画面增添光泽,从而使画面更为醒目。

  这首诗还运用了以动表静、以声响显示幽寂的手法。

它所要表现的本是一个极其静寂的环境,但诗中不仅有禽鸟浴水、弄花的动景,而且还让蔷薇丛中传出一片莺声。

这样写,并没有破坏环境的静寂,反而显得更静寂。

这是因为,动与静、声与寂,看似相反,其实相成。

王籍《入若耶溪》诗“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一句,正道破了这一奥秘。

  这首诗通篇写景,但并不是一首单纯的写景诗,景中自有人在,自有情在。

三、四两句是全篇关目。

第三句不仅展示一个“尽日无人”的环境,而且隐然还有一位尽日看雨之人,其百无聊赖的情状是可以想见的。

句中说“看微雨”,其实,丝雨纷纷,无可寓目,可寓目的应是菱叶、浮萍、池水、鸣莺、蔷薇。

而其人最后心目所注却是池面鸳鸯的相对戏水。

这对鸳鸯更映衬出看雨人的孤独必然使他见景生情,生发许多联想、遐想。

可与这首诗参读的有焦循《秋江曲》:“早看鸳鸯飞,暮看鸳鸯宿。

鸳鸯有时飞,鸳鸯有时宿。

”两诗妙处都在不道破注视鸳鸯的人此时所想何事,所怀何情,而篇外之意却不言自见。

对照两诗,杜牧的这首诗可能更空灵含蓄,更有若即若离之妙。

参考资料: 1、 陈邦炎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078-1079

西江怀古

作者: 杜牧 朝代: 唐代

上吞巴汉控潇湘,怒似连山静镜光。

魏帝缝囊真戏剧,苻坚投棰更荒唐。

千秋钓舸歌明月,万里沙鸥弄夕阳。

范蠡清尘何寂寞,好风唯属往来商。

上吞巴汉控潇湘,怒似连山静镜光。

魏帝缝囊真戏剧,苻坚投棰更荒唐。

千秋钓舸歌明月,万里沙鸥弄夕阳。

范蠡清尘何寂寞,好风唯属往来商。

  人们常常不知道为什么登高望远、咏史怀古的诗歌总要带上一股浓浓的愁绪,仿佛凭吊历史古迹,眺望莽苍景色必然要“惆怅”。

从陈子昂那首《登幽州台歌》中“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到苏轼那两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似乎让人读来浑身上下都裹了一层悲凉。

  也许,登高极目时,总会让人感到宇宙的浩瀚与自然的阔大,从而感受到“人”的渺小。

凭吊古迹时,总会让人感到时间的流逝与历史的无情,从而感受到“我”的短暂。

所以,在时间与空间面前的悲哀、孤独、失落,是人类一种共同的心理感受,它从古到今笼罩着那些敏感的诗人,使他们一登上山峦楼阁,一看见遗址陈迹,就会从心底里透出一种哀伤悲凉的感慨。

杜牧《西江怀古》说:   上吞巴汉控潇湘,怒似连山静镜光。

魏帝缝囊真戏剧,苻坚投棰更荒唐。

千秋钓舸歌明月,万里沙鸥弄夕阳。

范蠡清尘何寂寞,好风唯属往来商。

  这就是在浩荡的大江面前生出来的无限感慨。

有人以为曹操能以布囊盛沙塞断长江,这荒唐的念头真是可笑;

苻坚自称投鞭可以断流,这口气也实在狂妄得可以。

可是这些荒唐与狂妄的人如今都早已灰飞烟灭,而江上渔歌依然、沙鸥依然,夕阳西下,明月东升,又何尝因为这些狂人而改变半分?

就是那位智谋极高、财富极多,进而运筹帷幄、退而泛舟江湖的范蠡,如今又何在呢?

还不是一抔黄土、化为清尘了吗?

只能让人千载之下感到寂寞而惆怅。

江上的好风依然在吹,但曹操享受不上,苻坚享受不上,范蠡享受不上,却都付与了往来江上的商人。

惟有长江依然是长江,它千百年来仍是上连巴蜀汉中,下接潇湘吴越,汹涌时惊涛拍岸,叠浪如山,平静时水光接天,明如平镜。

  人在宇宙与历史之中永远是一个匆匆过客和一粒小小沙砾,除非缩于蜗角,坐井观天,才能获得夜郎自大的满足,否则就永远会感到存在的悲剧意味。

诗人与常人不同之处就在于他总是在思索一些常人不愿意思索的问题或觉得不必思索的问题,所以他们总是比常人更多地品尝到人生的悲哀。

正像杜牧另一首咏史怀古诗《江南怀古》所说:“车书混一业无穷,井邑山川今古同。

”很多人都忽略了这两句的潜含意义。

其实,诗人是在叹息,纵然像秦始皇那样使“车同轨,书同文”,建立了一统帝国的伟人,如今又安在呢?

井邑山川却仍然是老样子,并不因为一两个伟人而改变。

杜牧另一首《题敬爱寺楼》里说:“独登还独下,谁会我悠悠。

”这“悠悠”就是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悠悠”,并不是《诗经》中“悠悠我心,青青子衿”的“悠悠”。

冯集梧注引《淮南子》:“吾日悠悠惭于影”,也是对的;

日影是时间的标志,在时间的无情流逝之前,有谁能不惭愧自己的短暂生涯?

在高楼远眺,又有谁能不怅叹自己的渺小?

  《三国演义》开篇的一首《西江月》,有几句是“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其中的苍凉正是“人”对生存意义的困惑。

同样,当读杜牧《西江怀古》时,便不由感到这个诗人当时眺望长江、缅怀古人,心里一定也在想人在无垠的空间与无际的时间里那尴尬的处境。

  诗歌里有几类主题常常是老生常谈地被人反复吟咏,像什么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包括爱情与友谊),什么理想与事业,什么山水自然的美丽等等,千人道过来,万人道过去。

人生的短暂、个人的渺小与宇宙的永恒、自然的阔大,也不知道有过多少诗歌写过这个主题,像《古诗十九首》的“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飘尘”,“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

曹操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等,都是这一主题的咏叹调。

可是,为什么诗人总是乐而不疲地反复咏哦,而读者总是不觉其烦地愿意捧读呢?

这是因为这个主题永远牵动着人类心灵深处的一个暗结,即“人生存的意义是什么”。

如果人活着就是要建功立业,那么当他生命结束化为黄土之后这功业又有什么意义?

但如果人存在于世不是为了建功立业,那么他活着又有什么意义?

人生如果是一场戏,那么每个人似乎都成了牵线木偶式的傀儡。

人生如果不是一场戏,那么表现了一番身手之后又由谁来评是说非?

人生为什么只有百年之期,而宇宙却为什么永世长存?

自人的角度看宇宙,那似乎是一个永远解不尽的巨大的谜,而从宇宙的角度看人类,是不是会觉得人类像忙忙碌碌的蚂蚁或不知春秋的蟪蛄?

于是,这个主题在人们心中就成了一个“原型”,每当这一原型出现,人心都会发生共鸣,因为古人也罢,今人也罢,东方人也罢,西方人也罢,都有着这么一个心灵共震频率。

  所以,当杜牧的《西江怀古》以浩瀚宏大、亘古不变的长江及江上古今咏唱的渔歌、江面飞去飞回的沙鸥、永远东升西落的日月反衬人类英雄智者的渺小时,人们就不由自主地感到了一阵“人”的哀伤。

尤其是当想到曹操、苻坚、范蠡虽是英雄豪杰。

却不过是匆匆过客徒留笑柄,因而反观更加渺小的“我”时,这心中的怅惘便更加上了一重愁思。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蔷薇花

作者: 杜牧 朝代: 唐代

朵朵精神叶叶柔,雨晴香拂醉人头。

石家锦幛依然在,闲倚狂风夜不收。

张好好诗

作者: 杜牧 朝代: 唐代
牧大和三年,佐故吏部沈公江西幕,好好年十三,始以善歌来乐籍中。后一岁,公移镇宣城,复置好好于宣城籍中。后二岁,为沈著作以双鬟纳之。后二岁,于洛阳东城重睹好好,感旧伤怀,故题诗赠之。 君为豫章姝,十三才有余。翠茁凤生尾,丹脸莲含跗。高阁倚天半,章江联碧虚。此地试君唱,特使华筵铺。主公顾四座,始讶来踟蹰。吴娃起引赞,低回映长裾。双鬟可高下,才过青罗襦。盼盼乍垂袖,一声雏凤呼。繁弦迸关纽,塞管裂圆芦。众......更多
牧大和三年,佐故吏部沈公江西幕,好好年十三,始以善歌来乐籍中。后一岁,公移镇宣城,复置好好于宣城籍中。后二岁,为沈著作以双鬟纳之。后二岁,于洛阳东城重睹好好,感旧伤怀,故题诗赠之。 君为豫章姝,十三才有余。翠茁凤生尾,丹脸莲含跗。高阁倚天半,章江联碧虚。此地试君唱,特使华筵铺。主公顾四座,始讶来踟蹰。吴娃起引赞,低回映长裾。双鬟可高下,才过青罗襦。盼盼乍垂袖,一声雏凤呼。繁弦迸关纽,塞管裂圆芦。众音不能逐,袅袅穿云衢。主公再三叹,谓言天下殊。赠之天马锦,副以水犀梳。龙沙看秋浪,明月游东湖。自此每相见,三日已为疏。玉质随月满,艳态逐春舒。绛唇渐轻巧,云步转虚徐。旌旆忽东下,笙歌随舳舻。霜凋谢楼树,沙暖句溪蒲。身外任尘土,樽前且欢娱。飘然集仙客,讽赋欺相如。聘之碧瑶佩,载以紫云车。洞闭水声远,月高蟾影孤。尔来未几岁,散尽高阳徒。洛城重相见,婥婥为当垆。怪我苦何事,少年垂白须。朋游今在否,落拓更能无?门馆恸哭后,水云愁景初。斜日挂衰柳,凉风生座隅。洒尽满襟泪,短歌聊一书。  以“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自嘲的杜牧,其实是位颇富同情心的诗人。公元833年(唐文宗大和七年),杜牧路过金陵,曾为“穷且老”的昔日歌女杜秋,写了悲慨的《杜秋娘诗》;两年后,诗人任东都监察御史,在洛阳重逢豫章(治所在今江西南昌)乐妓张好好,又为她沦为“当垆”卖酒之女,而“洒尽满襟”清泪——这就是此诗的由来。   风尘女子的沦落生涯,在开初往往表现为人生命运的惊人跃升。此诗开篇一节,正以浓笔重彩,追忆了张好好六年前初吐清韵、名声震座的美好一幕:“翠茁(zá,生长)凤生尾,丹叶莲含跗(花萼的基部)”——这位年方“十三”有余的歌女,当时身穿翠绿衣裙,袅袅婷婷,就像飘曳着鲜亮尾羽的凤鸟;那红扑扑的脸盘,更如一朵摇曳清波的红莲,含葩欲放。诗人安排她的出场非同一般,那是在一碧如染的赣江之畔、高倚入云的滕王阁中——正适合美妙歌韵的飞扬、回荡。为了这一次试唱,人们特为准备了铺张的“华筵”,高朋满座。而处于这一切中心的,便是张好好。   此刻,她正如群星拱卫的新月,只在现身的刹那间,便把这“高阁”的“华筵”照亮了。为着表现张好好的惊人之美,诗人还不忘从旁追加一笔:“主公顾四座,始讶来踟蹰”。主公,即江西观察使沈传师(当时诗人正充当他的幕僚);“来踟蹰”,则化用《陌上桑》“使君从东来,五马立踟蹰”之意,描写沈传师在座中初睹张好好风姿的惊讶失态的情景,深得侧面烘托之妙。   然后便是张好好的“试唱”,诗中描述她在“吴娃”的扶引下羞怯登场,低头不语地摆弄着长长的前襟;一双发鬟高下相宜,缕缕发辫才曳过短襦——寥寥数笔,画出了这位少女的无限柔美羞怯之态。令人不禁要怀疑如此小儿女家,竟有声震梁尘的妙喉。然而,“盼盼乍垂袖,一声雏凤呼”,当她像贞元(785-805)间名妓关盼盼那样乍一摔袖,席间便顿时响彻小凤凰一般清润圆美的歌鸣。这歌声嘹亮清丽,竟使伴奏的器乐都有难以为继之感,以至于琴弦快要迸散关钮、芦管即将为之破裂。而张好好的袅袅歌韵,却还压过“众音”,穿透高阁,直上云衢。白居易《琵琶行》表现商女奏乐之妙,全借助于连翩的比喻描摹;此诗则运用高度的夸张,从伴奏器乐的不胜竞逐中,反衬少女歌喉的清亮遏云,堪称别开蹊径。   一位初登歌场的少女,一鸣惊人,赢得了观察使大人的青睐。她从此被编入乐籍,成了一位为官家卖唱的歌妓。未更人事的张好好,自然不懂得,这失去自由的乐妓生涯,对于她的一生意味着什么。她大约到是满心喜悦地以为,一扇富丽繁华的生活之门,已向她砰然打开——那伴着“主公”在彩霞满天的秋日,登上“龙沙”山(南昌城北)观浪,或是明月初上的夜晚,与幕僚们游宴“东湖”的生活,该有无限乐趣。最令诗人惊叹的,还是张好好那日愈变化的风韵:“玉质随月满,艳态逐春舒。绛唇渐轻巧,云步转虚徐”——不知不觉中,这位少女已长成风姿殊绝的美人。当沈传师“旌旆”东下、调任宣歙观察使时,自然没忘记把她也“笙歌随舳舻”地载了去。于是每遇霜秋、暖春,宣城的谢朓楼,或城东的“句溪”,就有了张好好那清亮歌韵的飞扬。这就是诗之二节所描述的张好好那貌似快乐的乐妓生活——诗人当然明白,这种“身外(功业、名声)任尘土,樽前极欢娱”的“欢娱”,对于一位歌妓来说,终竟只是昙花一现,并不能长久。但他当时怎么也没预料,那悲惨命运之神的叩门,对张好好竟来得如此突然。而这一节之所以极力铺陈张好好美好欢乐的往昔,也正是为了在后文造成巨大的逆转,以反衬女主人公令人惊心的悲惨结局。   这结局在开始依然带有喜剧色彩:“飘然集仙客,讽赋欺相如。聘之碧瑶佩载以紫云车(仙人所乘)”。   那风度翩翩、长于“讽赋”的聘娶者,就是曾任“集仙殿”校理的沈传师。诗序称他“以双鬟(一千万钱)纳之”,可见颇花费了一笔钱财,故诗中以“碧瑶佩”、“紫云车”等夸张之语,将这出“纳妾”喜剧着力渲染了一番。张好好呢,大约以为终于有了一个归宿,生活拘检起来,正如传说中的天台仙女一般,关闭“洞门”,不再与往日熟知的幕僚交往。“洞闭水声远,月高蟾影孤”二句,叙女主人公为妾景象,虽语带诙谐,字里行间毕竟透露着一种孤清幽寂之感,它似乎暗示着,女主人公身为侍妾,生活过得其实并不如意。   诗情的逆转,是数年后的一次意外相逢:“洛城重相见,绰绰为当垆”——当年那绰约风姿的张好好,才不过几年,竟已沦为卖酒东城的“当垆”之女。这令诗人十分震惊。奇特的是,当诗人揭开张好好生涯中最惨淡的一幕时,全不顾及读者急于了解沦落真相,反而转述起女主人公对诗人的关切询问来:“怪我苦何事,少年垂白须?朋游今在否?落拓更能无?”此四句当作一气读,因为它们在表现女主人公的酸苦心境上,简直妙绝——与旧日朋友的相逢,竟是在如此尴尬的场合;张好好纵有千般痛楚,教她也无法向友人诉说。沉沦的羞惭,须得强加压制,最好的法子,便只有用这连串的问语来岔开了。深情的诗人不会不懂得这一点。纵有千种疑问,也不忍心再启齿相问。诗之结尾所展示的,正是诗人默然无语,在“凉风生座隅”的悲哀中,凝望着衰柳、斜阳,扑簌簌流下满襟的清泪——使得诗人落泪不止的,便是曾经以那样美好的歌喉,惊动“高阁”“华筵”,而后又出落得“玉质”、“绛唇”、“云步”“艳态”的张好好的不幸遭际;便是眼前这位年方十九,却已饱尝人间酸楚,终于沦为卖酒之女、名震一时的名妓。   这首诗正以如此动人的描述,再现了张好好升浮沉沦的悲剧生涯,抒发了诗人对这类无法主宰自己命运的苦难女子的深切同情。作为一首叙事诗,诗人把描述的重点,全放在回忆张好好昔日的美好风貌上;并用浓笔重彩,表现她生平最光彩照人的跃现。只是到了结尾处,才揭开她沦为酒家“当垆”女的悲惨结局。这在结构上似乎颇不平衡。然而,正是这种不平衡,便在读者心中,刻下了张好好最动人美丽的形象;从而对她的悲惨处境,激发起最深切的同情。   解释二:孤灯残月伴闲愁,   几度凄然几度秋;   哪得哀情酬旧约,   从今而后谢风流。   这是杜牧的爱人张好好写给他的诗,诗里有爱,爱重含愁,愁中又透着决然。   杜牧和湖州名妓张好好是在南昌沈传师的府上认识的。当时的的杜牧尚未成家,风流倜傥,而张好好美貌聪慧,琴棋书画皆通。参加宴会时两人经常见面,张好好倾慕杜牧的才情,杜牧爱上张好好的色艺双绝。他们湖中泛舟,执手落日,才子佳人,自是无限美好。本应该留下一段佳话,让人没想到的是,沈传师的弟弟也看上了张好好,很快纳她为妾。张好好作为沈传师家中的一名家妓,根本无力掌控自己的命运,杜牧亦官位低微,只好一认落花流水空余恨,就此互相别过。   张好好出嫁时留下此诗,从此一入侯门。后杜牧在长安抑郁而死,张好好闻之悲痛欲绝,瞒了家人到长安祭拜,想起相爱与别离的万般凄楚,竟自尽于杜牧坟前。   所以不是什么同情,是爱情诗篇。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念昔游三首

作者: 杜牧 朝代: 唐代
十载飘然绳检外,樽前自献自为酬。秋山春雨闲吟处,倚遍江南寺寺楼。 云门寺外逢猛雨,林黑山高雨脚长。曾奉郊宫为近侍,分明??羽林枪。 李白题诗水西寺,古木回岩楼阁风。半醒半醉游三日,红白花开山雨中。

作者: 杜牧 朝代: 唐代

东西那有碍,出处岂虚心。

晓入洞庭阔,暮归巫峡深。

渡江随鸟影,拥树隔猿吟。

莫隐高唐去,枯苗待作霖。

送隐者一绝

作者: 杜牧 朝代: 唐代

无媒径路草萧萧,自古云林远市朝。

公道世间唯白发,贵人头上不曾饶。

无媒径路草萧萧,自古云林远市朝。

由于没有人引荐,你只好遁迹云林,远离争名逐利的市朝,结果门庭冷落,径路上杂草丛生。

公道世间唯白发,贵人头上不曾饶。

世间最公道的事就是任何人到了老年都要生长白发,包括公伯王侯,谁也没有例外。

参考资料: 1、 马玮.中国古典诗词名家菁华赏析.杜牧: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14:第255页 2、 王充闾.向古诗 学哲理:中国青年出版社,2012:51

无媒径路草萧萧,自古云林远市朝。

无媒:没有引荐的人,比喻进身无路。

径路:小路。

萧萧:萧条、寂静,冷落凄清的样子。

云林:高入云中的山林,这里指隐者隐居之处。

市朝:指交易买卖场所和官府治事所在。

公道世间唯白发,贵人头上不曾饶。

公道:公平,公正。

贵人:显贵的人。

参考资料: 1、 马玮.中国古典诗词名家菁华赏析.杜牧: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14:第255页 2、 王充闾.向古诗 学哲理:中国青年出版社,2012:51

无媒径路草萧萧,自古云林远市朝。

由于没有人引荐,你只好遁迹云林,远离争名逐利的市朝,结果门庭冷落,径路上杂草丛生。

无媒:没有引荐的人,比喻进身无路。

径路:小路。

萧萧:萧条、寂静,冷落凄清的样子。

云林:高入云中的山林,这里指隐者隐居之处。

市朝:指交易买卖场所和官府治事所在。

公道世间唯白发,贵人头上不曾饶。

世间最公道的事就是任何人到了老年都要生长白发,包括公伯王侯,谁也没有例外。

公道:公平,公正。

贵人:显贵的人。

参考资料: 1、 马玮.中国古典诗词名家菁华赏析.杜牧: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14:第255页 2、 王充闾.向古诗 学哲理:中国青年出版社,2012:51

6667686970 共36329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