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州南楼书事 文翻注译赏
四顾山光接水光,凭栏十里芰荷香。
清风明月无人管,并作南楼一味凉。
四顾山光接水光,凭栏十里芰荷香。
站在南楼上靠着栏杆向四周远望,只见山色和水色连接在一起,辽阔的水面上菱角、荷花盛开,飘来阵阵香气。
清风明月无人管,并作南楼一味凉。
清风明月没有人看管自由自在,月光融入清风从南面吹来,使人感到一片凉爽和惬意。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四顾山光接水光,凭栏十里芰荷香。
四顾:向四周望去。
山光、水光:山色、水色。
凭栏:靠着栏杆。
十里:形容水面辽阔。
芰(jì):菱角。
清风明月无人管,并作南楼一味凉。
并:合并在一起。
一味凉:一片凉意。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四顾山光接水光,凭栏十里芰(jì)荷香。
站在南楼上靠着栏杆向四周远望,只见山色和水色连接在一起,辽阔的水面上菱角、荷花盛开,飘来阵阵香气。
四顾:向四周望去。
山光、水光:山色、水色。
凭栏:靠着栏杆。
十里:形容水面辽阔。
芰:菱角。
清风明月无人管,并作南楼一味凉。
清风明月没有人看管自由自在,月光融入清风从南面吹来,使人感到一片凉爽和惬意。
并:合并在一起。
一味凉:一片凉意。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四顾山光接水光,凭栏十里芰荷香。
清风明月无人管,并作南楼一味凉。
《鄂州南楼书事》描述的情景是:武昌的夏天,热得可怕。
那天晚上,诗人登上高高的南楼乘凉。
他倚栏而望,明月已近中天,皎洁的清辉倾泻而下。
四面的山光与水光相连相映,一片通明;
方圆十数里、盛开着芰(菱)花、荷 花,凉爽的夜风中,不断有淡淡的芳香扑面而来。
习习清风,朗朗明月,谁也不能对它们管束驱遗,它们慷慨、殷勤地为南楼送来清清爽爽的夜凉,供游人称心快意地消受啊!
欣赏这首小诗,读者很容易忘记自身的处境,仿佛自己也登上南楼来乘凉了。
这样的感觉是这样来的。
先从外界景象来看:四外山水落石出,十里芰荷 ,楼头清风,空中明月,远方近处,天上地下,以南楼为中心,构成一个高远、清空、富有立体感的艺术境界。
再从自身感受来说:山光、水光、月光,是眼睛的视觉所感到的;
芰花、荷花的香气,是鼻子的嗅觉所感到的;
清风——夜凉,是皮肤的触觉以及耳朵的听觉听感到的;
而“南楼一味凉”的“味”字,还隐含着口舌的味觉在起作用,好像在那里细细地美美地品尝一般。
总之,读者的眼睛、鼻子、耳朵、口舌、皮肤种种器官司的视觉、嗅觉、听觉、味觉、触觉种种功能,统统被调动起来,集中起来,共同参与对这南楼夜景的感觉、领略、体验。
此景此情,令人生出如临其境的感受,成了自然而然的事。
这便是作品的艺术魅力,诗人的艺术追求了。
黄庭坚一生,道路崎岖坎坷,由于遭受人陷害中伤,曾贬官司蜀中六年之久;
召回才几个月,又被罢官司来武昌闲居。
当夜纳凉南楼,眼见明月清风,无拘无束,各行其是,想到自己每欲有所作为,却是动辄得罪,怅恨之情,于是潜滋暗长。
“清风明月无人管”,正是诗人这种心绪的自然流露。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浪淘沙(荔枝) 文
阮郎归 文
木兰花令 文
双井茶送子瞻 文注赏
人间风日不到处,天上玉堂森宝书。
想见东坡旧居士,挥毫百斛泻明珠。
我家江南摘云腴,落硙霏霏雪不如。
为公唤起黄州梦,独载扁舟向五湖。
人间风日不到处,天上玉堂森宝书。
风日:风景阳光。
日:黄庭坚文集、山谷集作“公”。
玉堂:古代官署名,宋代以后称翰林院为玉堂。
森宝书:森然罗列着许多珍贵的书籍。
森:众多茂盛的样子。
这里指翰林院珍贵的书籍有很多。
想见东坡旧居士,挥毫百斛泻明珠。
东坡旧居士:指苏轼。
“东坡”原是黄州的一个地名。
苏轼于元丰二年(1079年)被贬到黄州后,曾在城郊的东坡筑室居住,因自号“东坡居士”。
斛(hú):古代的重器,十斗为一斛。
泻明珠:说苏轼赋诗作文似明珠倾泻而出。
我家江南摘云腴,落硙霏霏雪不如。
云腴(yú):即指茶叶。
高山云雾生长的茶叶肥美鲜嫩,称云腴。
腴是肥美的意思,硙(wèi):亦作“碨”,小石磨,研制茶叶的碾具。
落硙:把茶叶放在石磨里磨碎。
霏霏:这里指茶的粉末纷飞。
雪不如:说茶的粉末极为洁白,雪也比不上它。
为公唤起黄州梦,独载扁舟向五湖。
黄州:北宋元丰年间被贬之地。
“独载”句:用范蠡事。
相传春秋时期范蠡辅佐越王勾践灭掉吴国之后,不愿接受封赏,弃去官职,“遂乘轻舟以浮于五湖”(《国语·越语》)。
五湖:太湖的别名。
参考资料: 1、 朱安群 等.黄庭坚诗文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101-102
人间风日不到处,天上玉堂森宝书。
想见东坡旧居士,挥毫百斛泻明珠。
我家江南摘云腴,落硙霏霏雪不如。
为公唤起黄州梦,独载扁舟向五湖。
诗篇从对方所处的环境落笔。
苏轼当时任翰林院学士,担负掌管机要、起草诏令的工作。
玉堂语意双关,它既可以指神仙洞府,在宋代又是翰林院的别称。
由于翰林学士可以接近皇帝,地位清贵,诗人便利用了玉堂的双重含义,把翰林院说成是不受人间风吹日晒的天上殿阁,那里宝书如林,森然罗列,一派清雅景象。
开首这一联起得很有气派,先声夺人,为下面引出人物蓄足了势头。
第二联转入对象本身。
“想见东坡旧居士”一句,在“东坡居士”间加上一个“旧”字,不仅暗示人物的身份起了变化(由昔日的罪臣转为此时的清贵之官),也寓有点出旧情、唤起反思的用意,为诗篇结语埋下了伏笔。
“挥毫百斛泻明珠”一句,则脱胎于杜甫《奉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诗中的“诗成珠玉在挥毫”。
杜诗表现的是早上朝见皇帝的场面,用“珠玉”比喻诗句,在夸赞对方才思中兼带有富贵气象,与诗歌题材相切合。
所以作者这里也用“明珠”来指称苏轼在翰林院草拟的文字,加上“百斛”形容其多而且快,尤其是一个“泻”字,把那种奋笔疾书、挥洒自如的意态,刻画得极为传神,这也是化用前人诗意成功的范例。
从第三联起,方转入赠茶的事情。
既然是送茶而致的诗,自然说明这茶的佳处。
茶树在高处接触云气而生长的叶子特别丰茂,所以用云腴称茶叶。
宋人喝茶的习惯,是先将茶叶磨碎,再放到水里煮沸,不像现代的用开水泡茶。
这两句说:从我老家江南摘下上好的茶叶,放到茶磨里精心研磨,细洁的叶片连雪花也比不上它。
把茶叶形容得这样美,是为了显示他送茶的一番诚意,其中含有真挚的友情。
但这还并不是该篇主旨所在,它只是诗中衬笔,是为了引出下文对朋友的规劝。
结末一联才点出了题意。
最后提醒苏轼,要适时进退,好自为之。
作者语重心长地对朋友说:喝了我家乡的茶以后,也许会让您唤起黄州时的旧梦,独自驾着一叶扁舟,浮游于太湖之上了。
最后一句用了春秋时期范蠡的典故。
苏轼贬谪在黄州时,由于政治上失意,也曾萌生过“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临江仙》)的退隐思想。
可是此时他应召还朝,荣膺重任,正处在春风得意之际,并深深卷入了当时政治斗争的漩涡。
作者一方面为友人命运的转变而高兴,另一方面也为他担心,于是借着送茶的机会,委婉地劝告对方,不要忘记被贬黄州的旧事,在风云变幻的官场里,不如及早效法范蠡,来个功成身退。
末了这一笔,披露了赠茶的根本用意,在诗中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
而这番用意又并非一本正经地说出来,只是从旧事的勾唤中轻轻点出,不仅可以避免教训的口吻,也显得情味悠长,发人深思。
整首诗词意畅达,不堆砌典故,不生造奇词拗句,在黄庭坚诗作中属于少见的清淡一路。
但全诗由高雅的玉堂兴起,引出题赠对象,再进入送茶之事,而最终点明题意,这种千回百转、一波三折的构思方式,仍体现了黄庭坚诗的基本风格。
参考资料: 1、 陈伯海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514-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