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江南·闲梦远 文翻注译赏
闲梦远,南国正芳春。
船上管弦江面渌,满城飞絮辊轻尘。
忙杀看花人!
闲梦远,南国正清秋。
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深处泊孤舟,笛在月明楼。
闲梦远,南国正芳春。
船上管弦江面渌,满城飞絮辊轻尘。
忙杀看花人!
闲梦悠远,南国春光正好。
船上管弦声不绝于耳,江水一片碧绿,满城柳絮纷飞,淡淡尘烟滚滚,忙坏了看花的人们。
闲梦远,南国正清秋。
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深处泊孤舟,笛在月明楼。
闲梦幽远,南唐故国正值秋高气爽的清秋。
辽阔无际的江山笼罩着一片淡淡的秋色,美丽的芦花深处横着一叶孤舟,悠扬的笛声回荡在洒满月光的高楼。
参考资料: 1、 (清)朱孝臧编选;
思履主编.宋词三百首彩图全解详注: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05:第62页 2、 郭彦全编著.历代词今译: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09:第43页
闲梦远,南国正芳春。
船上管弦江面渌,满城飞絮辊轻尘。
忙杀看花人!
闲梦远:闲,指囚禁中百无聊赖的生活和心情。
梦远,指梦见遥远的地方,也指梦长。
南国:一般指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这里指南唐国土。
正芳春:正是春光明媚的时候。
芳春:美好的春天。
唐陈子昂《送东莱王学士无竞》有“孤松宜晚岁,众木爱芳春”句。
管弦:管乐器与弦乐器,也泛指乐器,这里指各种乐器共同演奏。
江面绿:指春天里江水明彻而泛绿色。
绿,也作“渌”,水清彻的样子。
飞絮:飞扬的柳絮。
辊:有本作“滚”(gǔn),翻滚,滚动,转动。
轻尘:指车马过后扬起的尘土。
此句比喻柳絮像细微的尘土在空中地下翻滚。
忙杀:犹言忙死。
杀:同“煞”,形容极甚。
忙杀,《花草粹编》、《全唐诗》等本作“愁杀”。
闲梦远,南国正清秋。
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深处泊孤舟,笛在月明楼。
清秋:天高气爽的秋天,指深秋。
唐杜甫《宿府》有“清秋幕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炬残”句。
寒色:指自然景物在寒冷时节的颜色,即秋色。
暮:萧本二主词等本中作“远”。
芦花:芦苇花絮。
隋江总《赠贺左丞萧舍人》有“芦花霜外白,枫叶水前丹”句。
泊:停泊,停放。
笛在月明楼:全句意谓笛声发自于月光照耀下的高楼。
月明:月光明照。
参考资料: 1、 (清)朱孝臧编选;
思履主编.宋词三百首彩图全解详注: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05:第62页 2、 郭彦全编著.历代词今译: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09:第43页
闲梦远,南国正芳春。
船上管弦江面渌,满城飞絮辊轻尘。
忙杀看花人!
闲梦悠远,南国春光正好。
船上管弦声不绝于耳,江水一片碧绿,满城柳絮纷飞,淡淡尘烟滚滚,忙坏了看花的人们。
闲梦远:闲,指囚禁中百无聊赖的生活和心情。
梦远,指梦见遥远的地方,也指梦长。
南国:一般指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这里指南唐国土。
正芳春:正是春光明媚的时候。
芳春:美好的春天。
唐陈子昂《送东莱王学士无竞》有“孤松宜晚岁,众木爱芳春”句。
管弦:管乐器与弦乐器,也泛指乐器,这里指各种乐器共同演奏。
江面绿:指春天里江水明彻而泛绿色。
绿,也作“渌”,水清彻的样子。
飞絮:飞扬的柳絮。
辊:有本作“滚”(gǔn),翻滚,滚动,转动。
轻尘:指车马过后扬起的尘土。
此句比喻柳絮像细微的尘土在空中地下翻滚。
忙杀:犹言忙死。
杀:同“煞”,形容极甚。
忙杀,《花草粹编》、《全唐诗》等本作“愁杀”。
闲梦远,南国正清秋。
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深处泊孤舟,笛在月明楼。
闲梦幽远,南唐故国正值秋高气爽的清秋。
辽阔无际的江山笼罩着一片淡淡的秋色,美丽的芦花深处横着一叶孤舟,悠扬的笛声回荡在洒满月光的高楼。
清秋:天高气爽的秋天,指深秋。
唐杜甫《宿府》有“清秋幕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炬残”句。
寒色:指自然景物在寒冷时节的颜色,即秋色。
暮:萧本二主词等本中作“远”。
芦花:芦苇花絮。
隋江总《赠贺左丞萧舍人》有“芦花霜外白,枫叶水前丹”句。
泊:停泊,停放。
笛在月明楼:全句意谓笛声发自于月光照耀下的高楼。
月明:月光明照。
参考资料: 1、 (清)朱孝臧编选;
思履主编.宋词三百首彩图全解详注: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05:第62页 2、 郭彦全编著.历代词今译: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09:第43页
闲梦远,南国正芳春。
船上管弦江面渌,满城飞絮辊轻尘。
忙杀看花人!
闲梦远,南国正清秋。
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深处泊孤舟,笛在月明楼。
这两首同调的词,描绘了两幅江南美景。
全词以“闲梦”起,以秋意收,用凄寒冷寂的秋景直抒作者孤苦怀思的悲情,缀笔不多而气氛浓郁,未见雕琢而含蕴深远,描摹生动,笔笔见情,足见才力。
第一首写春景。
“闲梦远,南国正芳春。
”概括写出广大的江南地区,正是春暖花开的美好季节。
春之名“芳”,使人如见百媚千娇的花容,如闻馥郁的花香。
“船上管弦江面渌,满城飞絮辊轻尘。
忙杀看花人!
”词人从三方面具体描写了这“芳春”美景。
首先是春风拂面、水波荡漾的春江。
“船上管弦江面绿”的“江”,当是流经南京城的长江支流秦淮河。
春满金陵,石城生辉,秦淮河上绿波荡漾,画船游舫,来往穿梭,船上丝竹相和,飞扬出舷的乐声飘荡于水波之上,动人心魄。
这里,词人仅在一句之中,就把有形之物、无形之声和鲜明之色集合调配绘制成一幅水上音乐会的画图。
句末的“绿”,乃是春天的颜色,是生命力的象征,它既写水色,亦状春色。
它与“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一样,一下就将生机勃勃的江南春色概括无余。
其次,词人又把目光转向陆地,抓住春风杨柳、飞絮满城的典型景色,进一步写出江南春景之美。
“满城飞絮滚轻尘”,是实景的形象描写,同时还是对春风的暗写。
词人并未直接写春风,但从那一“飞”一“滚”之中,却已使人觉得扑面的春风是无所不在了。
“轻尘”翻滚,除春风吹拂的自然因素外,更主要的是人为的因素造成的。
春色美好,人人皆欲观赏,游人多了,自然也就践起轻尘滚滚,故“滚轻尘”乃借物写人,说明游人之多。
只有这样,才能与下面的描写自然地衔接起来。
“忙杀看花人”:春是百花盛开之时,观赏众芳,确是赏心悦目的快事,所以,写春是很难不写花的;
但词人却不直接写群花如何美丽动人,而只说把看花人“忙杀”了。
一个“忙杀”,则百花之美,看花人兴致之高,人之多,场面之大,尽在其中。
第二首写秋色。
“闲梦远,南国正清秋。
”词人笔下的江南正是秋高气爽的时节,其总的特色是一个“清”字。
“清”,兼有清澈明朗和清爽凉快之意,它概括出秋天的景色和气候两方面的特点。
正因为“清”,词人才能将这秋景(无论是近、中、远景)看个清清楚楚,也才能将这秋景生动地描绘出来。
“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深处泊孤舟,笛在月明楼。
”在总括秋色之“清”后,接着,也是从三方面对之加以具体描写。
首先是远景,词人从大处着墨,给“千里江山”敷上一层“寒色”,勾画出一幅江山秋晚图。
所谓“寒色”,乃清冷之色。
“寒”与“清”,其义是可以合二而一的。
“寒色远”的“远”,既说明是远景,又是对千里江山皆寒色的一个模糊的数的量度,它还与“闲梦远”的“远”在内容上有内在的联系,即以在一片“寒色”掩映之下的“千里江山”之“远”,来说明“闲梦”之“远”。
其次是中景。
“芦花深处泊孤舟”,既是写自然景物,也是写人的活动。
“舟”之谓“孤”,除从数量上指舟乃独木一叶外,也暗点出舟中人的孤独,使人想象出其身世之漂泊凄苦,心情的酸楚悲凉;
如再看这“孤舟”乃泊于芦花深处,则其孤独、凄苦,就更是可想而知了。
它在情调上与前面的“清”“寒”是完全一致的。
“笛在月明楼”,是说秋月当空,银光如泻,高楼之上,笛声忽起,那悠扬的笛声,忽高忽低,时断时续,它说明吹笛人的心灵在颤动,听笛人的心潮在激荡。
古代诗人,大都以笛声写离别之思,表哀怨之情,故向秀思旧,有感于邻人吹笛之发声嘹亮,叹而赋日:“听鸣笛之慷慨兮,妙声绝而复寻。
”唐人亦有“吹笛秋山风月清,谁家巧作断声?
……故园杨柳今摇落,何得愁中却尽生”(杜甫《吹笛》)之句。
由此可见,词人在这里所表达的也是一种思念故国的眷恋难舍之情。
不过,它不像前面那样是由“清…寒…孤”等字予以点出,而是隐含于笛声之中。
我们只有明了了这一点,才算把握住了此句内容的实质。
总之,这两首词的写法是基本相同的,即都是先对景色的特点作总的概括,然后再从三个不同方面加以具体描写;
所不同者,是它们的色调和情调,即前者色暖,后者色寒,前者欢快,后者凄清,由此造成的意境也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134-138 2、 唐圭璋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134-138 3、 唐圭璋主编.唐宋词鉴赏辞典: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01:第129页
浣溪沙·红日已高三丈透 文翻注赏
红日已高三丈透,金炉次第添香兽。
红锦地衣随步皱。
佳人舞点金钗溜,酒恶时拈花蕊嗅。
别殿遥闻箫鼓奏。
红日已高三丈透,金炉次第添香兽。
红锦地衣随步皱。
红红的太阳已经升到最高处了,透过帘幕照进宫内,可从昨夜便开始的舞乐狂欢还没结束,宫女们鱼贯而入,挨个儿将金炉里快要燃尽的檀香,重新添加上,她们训练有素而又轻盈的莲步,是不会把那些铺设在地上的红色锦缎弄皱的。
佳人舞点金钗溜,酒恶时拈花蕊嗅。
别殿遥闻箫鼓奏。
那是一位漂亮美丽的舞者,还在酣舞不止,脚步都有些不稳了,那发髻的金钗儿都倾斜着,还在来回摆动。
怪不得她有点脚步不稳,一定昨夜喝了太多的酒,这会儿酒劲儿还没过呢。
她时不时拈起花儿来嗅嗅,是为了想让花的香味使自己清醒一下,她那卧鱼嗅花的身段,真美。
跟贵妃娘娘醉酒时是一样的,你看,她还在静听其他宫殿里隐隐约约传来的箫鼓奏乐的声音。
参考资料: 1、 靳极苍 .李煜李清照词详解 :四川文艺出版社 ,1985年08月第1版 :第18页-第22页 . 2、 周仕慧 .李煜词赏读 :线装书局 ,2007-04 :第1页-第3页 .
红日已高三丈透,金炉次第添香兽。
红锦地衣随步皱。
红日:《诗话总龟》、《西清诗话》、《类说》、《诗人玉屑》等本中均作“帘日”。
三丈透:指太阳升起已有三丈多高,这里指太阳升起的高度,是虚数,不是实数。
透,透过。
金炉:《诗话总龟》中作“佳人”。
金炉,铜制的香炉。
次第:依次。
唐刘禹锡《秋江晚泊》诗中有“暮霞千万状,宾鸿次第飞”之句。
香兽:以炭屑为末,匀和香料制成各种兽形的燃料。
始用于晋代羊祜,《晋书·羊祜传》有记载。
红锦地衣随步皱:红锦地衣,红色锦缎制成的地毯。
地衣,古时铺在地上的纺织品,即地毯。
随步皱,指金锦织成的地衣随人的舞步的移动而打皱,此用以形容舞女舞蹈时红锦地毯随着舞女旋转打皱的情形。
皱,明刻本《类说》卷三十四误作“雏”。
佳人舞点金钗溜,酒恶时拈花蕊嗅。
别殿遥闻箫鼓奏。
佳人:美女,这里指善于起舞的宫女。
汉司马相如《长门赋》中有句:“夫何一佳人兮,步逍遥以自虞;
魂足逾佚而不反兮,形枯槁而独居?
”舞点:萧本二主词作“舞急”;
吕本二主词作“舞黠”;
《诗话总龟》、《西清诗话》、诗人玉屑》中均作“舞彻”。
舞点,按照音乐的节拍舞完了一支曲调。
点,音乐的节拍。
金钗溜:头上的金钗滑落了。
金钗,又称金雀钗,古代妇女头饰的一种。
溜,滑落。
酒恶(ě)时拈(niān)花蕊(ruǐ)嗅:酒恶,《诗话总龟》中作“酒渥”。
亦称“中酒”,指喝酒至微醉。
这是当时方言。
宋赵令《侯鲭录》卷八中云:“金陵人谓‘中酒’曰‘酒恶’,则知李后主诗云‘酒恶时拈花蕊嗅’,用乡人语也。
”拈(niān),侯本二主词、吴本二主词中均作“沾”。
《扪虱新语》中作“将”。
时拈,常常拈取。
花蕊,这里代指花朵。
嗅,闻。
别殿:古代帝王所居正殿以外的宫殿。
唐王勃《春思赋》中有句:“洛阳宫城纷合沓,离房别殿花周匝。
”遥闻:《西清诗话》、《类说》、《扪虱新话》中引《古今诗话》、《诗话总龟》、《诗人玉屑》作“微闻”。
箫鼓:箫与鼓,泛指乐奏。
南朝梁江淹《别赋》中有句:“琴羽张兮箫鼓陈,燕赵歌兮伤美人。
”箫,一种竹制管乐器。
古代的箫用许多竹管排在一起做成,有底;
现代的箫一般只用一根竹管制成,不封底,直吹。
参考资料: 1、 靳极苍 .李煜李清照词详解 :四川文艺出版社 ,1985年08月第1版 :第18页-第22页 . 2、 周仕慧 .李煜词赏读 :线装书局 ,2007-04 :第1页-第3页 .
红日已高三丈透,金炉次第添香兽。
红锦地衣随步皱。
佳人舞点金钗溜,酒恶时拈花蕊嗅。
别殿遥闻箫鼓奏。
此词是南唐后主李煜在江南盛时对其宫中歌舞升平景况的描写。
反映了李煜早期的宫廷生活。
词的上片,是帝王奢华生活和耽于享乐的真实写照。
起言红日已高,金炉添否,是歌舞时外部环境的描写。
全然是一副官贵闲人的作派。
陈善《扪虱新语》卷七:“帝王文章。
自有一般富贵气象。
”此不虚言。
据史书记载后主宫中非常官丽堂皇。
如《五国故事》中说李煜:“尝于宫中以销金罗幕其壁,以白银钉瑇瑁而押之。
又以绿钢刷隔眼,糊以红罗,种梅花于其外。
又以花间设画小本亭子,才容二人。
煜与爱姬周氏对酌于其中,如是数处。
”又,宋·陶谷《清异录》卷上记载:“李后主每春盛时,梁栋窗壁柱拱阶砌,并作隔简密插杂花,榜曰锦洞天。
”其宫中焚香之器名目繁多,奢华之极。
但作者在此词只用此两句巧妙地描写作者金碧辉煌、雍容华贵的生活画面。
“三丈透”言为时不早,其慵懒轻松的情态仿佛想见。
“金炉”、“香兽”等已并非—般人家轻易置得。
又何况是“次第添”。
其中可料知歌舞进行已久,排场亦大。
但主人对这些花销用度并不吝惜。
通宵达旦的歌舞,奢丽浮华的器具,放浪不拘的宫廷生活,在作者眼里是那样的和谐自然。
这也就自然地引入下片。
下片的首句承上片而来,写作者眼中佳人的舞姿,发散钗落,可以同上片首句对应看到,歌舞一直未休,可能是夜以继日的。
词人非常细心地捕捉到了歌舞场景中的两个细节“地衣皱”、“金钗溜”。
随着飞速旋转的舞步红锦织成的地毯打起皱来,舞女的金钗从发髻滑落下来。
“酒恶”一句,写作者已经酒醉不支,但却仍旧以花解酒,力图继续饮宴。
“拈‘字、“嗅”宇写酒醉时的娇态。
微醉的她时而拈花带笑,嗅花为解,意犹木尽。
尤见其酣嘻情趣、楚楚可怜。
最后一句跳开的场面描写,从侧面反映这里的活动是如何的喧闹。
从内容上看,词中反映的生活是空虚腐朽的,不仅在生活起居上一味地追求奢华,而且毫不顾及政事百姓,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享乐安逸当中。
同时,作者在词中的种种作态对其本人来说,作者始终是抱着一种自得的、欣赏的态度的,作者的自我陶醉的心情甚至从另一个角度也可以得到说明——作者大概乐于或希望别人知道作者的这种生活,所以要使“别殿遥闻箫鼓奏”。
从艺术上看,此词的结构严谨,技巧娴熟,语言华丽,喻象生动。
上下两片承接自然紧密,浑然一体,场面描写细腻到位,情态表现活灵活现,如“酒恶时拈花蕊嗅”一句,贴近生活,使一个醉酒享乐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尤其是“红日已高三丈透”句,更是被称为“绝唱”。
此词描写帝王享乐的词,艺术上的精美与内容上的腐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同时也同作者后期的词作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由此可见,如果不是对这种耽于奢华生活乐而不疲,恐怕李煜也不一定会成为一个亡国之君,阶下之囚。
历史的警醒也许正在于此。
参考资料: 1、 靳极苍 .李煜李清照词详解 :四川文艺出版社 ,1985年08月第1版 :第18页-第22页 . 2、 周仕慧 .李煜词赏读 :线装书局 ,2007-04 :第1页-第3页 .
谒金门·空相忆 文
木兰花·独上小楼春欲暮 文注赏
独上小搂春欲暮,愁望玉关芳草路。
消息断,不逢人,却敛细眉归绣户。
坐看落花空叹息,罗袂湿斑红泪滴。
千山万水不曾行,魂梦欲教何处觅?
独上小搂春欲暮,愁望玉关芳草路。
消息断,不逢人,却敛细眉归绣户。
玉关:玉门关,这里泛指征人所在的远方。
坐看落花空叹息,罗袂湿斑红泪滴。
千山万水不曾行,魂梦欲教何处觅?
袂(mèi 妹):衣袖。
红泪:泪从涂有胭脂的面上洒下,故为“红泪”。
又解,指血泪。
据王嘉《拾遗记》载:薛灵芸是魏文帝所爱的美人,原为良家女子,被文帝选入六宫。
灵芸升车就路之时,以玉唾壶承泪。
壶则红色,及至京师,泪凝为血。
以后,文学作品中常把女子悲哭的泪水称为“红泪”。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独上小搂春欲暮,愁望玉关芳草路。
消息断,不逢人,却敛细眉归绣户。
坐看落花空叹息,罗袂湿斑红泪滴。
千山万水不曾行,魂梦欲教何处觅?
这首词写思妇对征人的怀念。
上片写小搂远望。
一个“独”字写出她上楼并非为了赏心,而是怀念远人的表现;
第二句写出所望的地点是“玉关”,以显示征人去地之远。
“芳草路”虚实相生,有芳草萋萋,王孙不归的感叹。
“消息”三句是“愁望”后的行动,表现了无可奈何的伤感。
下片写空闺叹息:望落花而联想到自己的命运,不禁潸然泪下,罗衣湿透。
结末二句,是女主人公的特殊心理活动:千山万水与征人相隔遥望,但自己却未去过。
妙在“不曾行”三字,她归怨于不曾行千山万水,故梦魂难觅。
翻腾一笔,声哀情苦。
韦庄词的一个很大的特色是它的叙事性,而叙事性的特点是它的动作性。
即以此词为例,写一位闺中少妇思念远方良人,不是如一般词作者那样静止地以景物描写烘托她的愁思离绪,而是动态地写她此时此刻的行为举止,以此显现她内心世界中纷乱的愁云:她独自走上小楼,眺望远方的道路,未见人影而又怅然回到闺房之中。
她寂寞地坐看着庭院中的落花,眼泪不觉又流了下来,沾湿了衣袖,滴湿了衣襟……这里看到的不是一个静态的画面,而是一连串不断变化着的动作。
如果以此为脚本,让一位演员采表演,定然会作出几个连续性的小品。
而这种特点在其他同类题材的词作中是比较少见的。
下面沿着上下两阕的顺序进一步审视一下这首词动作性描写的特点:“独上小楼”,似乎看到女主人上楼时倦慵的步履。
此时春天将尽,柳絮飘绵,独守空闺的少妇的缭乱春愁可以想见。
她双眉不展,痴痴地望着蜿蜒曲折地通向玉关的小路,路边萋萋芳草益发引动了她念远的情思。
古诗云:“春草兮萋萋,王孙兮不归”;
“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芳草天涯正是离恨的象征、盼归的触媒。
然而路上看不到一个人影。
远方的消息仍是杳如黄鹤,于是她的希望又变成泡影,只好锁着眉头,又悻悻地下楼回屋,尽管是锦帐绣帘也令人难耐难栖……这一阕中连用“上”“望”“逢”“敛”“归”等五个动作性词语,大家不仅看到她敛眉的愁容,也看到她来往的身影,透过容态身影略已窥见她寂寞的灵魂。
下阕写的是她“归绣户”后的情态和心迹,也仍然贯穿着动作性的特征,她坐看落花、空自叹息,罗袖掩面,泪珠频滴。
这里连用“坐”“叹”“湿”“滴”四个动作性词语写出她的静中之动,大家似乎听到她叹息的声音,看到她久坐的身影,落花的飘零,泪珠的晶莹。
“千山万水不曾行,魂梦欲教何处觅。
”虽然写的是女主人公“坐看落花”时的心理活动,但也仍然富有动作性的特征:从此地到玉关中间隔着万水千山,我从未走过一次,即使入睡后梦魂想去寻找他,也因不识去路而不知该怎样去寻觅。
这里也连用“行”“觅”二字,表明动作性特点也渗透于心理活动的描写之中。
这最后二句堪称妙词妙笔:白天未曾走过的路,夜间梦魂也无法去寻觅,这种推理好象具有逻辑的合理性;
然而即使是白天作过的事,梦中怎么能够重复,这又显出了这种推理的想当然性。
词人故意以这种带有很大或必然性的推理来表现人物思远的无可奈何的心情。
她在梦中也不能与良人相会,这就更表现出她的孤独和寂寞。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谒金门·春漏促 文
喜迁莺·人汹汹 文翻
人汹汹,鼓冬冬,襟袖五更风。
大罗天上月朦胧,骑马上虚空。
香满衣,云满路,鸾凤绕身飞舞。
霓旌绛节一群群,引见玉华君。
人汹汹,鼓冬冬,襟袖五更风。
大罗天上月朦胧,骑马上虚空。
五更拂晓,晓月朦胧,正是百官上朝时。
街头人声鼎沸,鼓乐齐鸣,科举高中的士子衣袂襟袖迎风飘飘,志得意满,骑马直奔朝廷面见君王。
香满衣,云满路,鸾凤绕身飞舞。
霓旌绛节一群群,引见玉华君。
花香满衣,祥云满路,衣上所绣的鸾凤绕身飞舞。
彩色旌旗一队队绚烂如天上虹霓,绛红色仪仗一排排壮丽如彩霞,引领着中举的士子去拜见皇后。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鹊踏枝·谁道闲情抛掷久 文翻注译赏
谁道闲情抛掷久?
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
日日花前常病酒,敢辞镜里朱颜瘦。
(敢辞 一作:不辞)河畔青芜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
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
谁道闲情抛掷久?
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
日日花前常病酒,敢辞镜里朱颜瘦。
谁说闲情逸致被忘记了太久?
每到新春来到,我的惆怅心绪一如故旧。
为了消除这种闲愁,我天天在花前痛饮,让自己放任大醉,不惜身体消瘦,对着镜子自己容颜已改。
河畔青芜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
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
河边上芳草萋萋,河岸上柳树成荫。
见到如此美景,我忧伤地暗自思量,为何年年都会新添忧愁?
我独立在小桥的桥头,清风吹拂着衣袖。
只有远处那一排排树木在暗淡的月光下影影绰绰,与我相伴。
参考资料: 1、 徐培均选注.婉约词萃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年:19页
谁道闲情抛掷(zhì)久?
每到春来,惆(chóu)怅(chàng)还依旧。
日日花前常病酒,敢辞镜里朱颜瘦。
谁道句:近人梁启超云:“稼轩《摸鱼儿》起处从此脱胎。
文前有文,如黄河液流,莫穷其源。
”(《阳春集笺》引)。
闲情:即闲愁、春愁。
病酒:饮酒过量引起身体不适。
敢辞:不避、不怕。
朱颜,青春红润的面色。
朱颜:这里指红润的脸色。
河畔青芜(wú)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
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
青芜:青草。
平林:平原上的树林。
李白《菩萨蛮》:“平林澳漠烟如织。
”新月:阴历每月初出的弯形月亮。
参考资料: 1、 徐培均选注.婉约词萃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年:19页
谁道闲情抛掷(zhì)久?
每到春来,惆(chóu)怅(chàng)还依旧。
日日花前常病酒,敢辞镜里朱颜瘦。
谁说闲情逸致被忘记了太久?
每到新春来到,我的惆怅心绪一如故旧。
为了消除这种闲愁,我天天在花前痛饮,让自己放任大醉,不惜身体消瘦,对着镜子自己容颜已改。
谁道句:近人梁启超云:“稼轩《摸鱼儿》起处从此脱胎。
文前有文,如黄河液流,莫穷其源。
”(《阳春集笺》引)。
闲情:即闲愁、春愁。
病酒:饮酒过量引起身体不适。
敢辞:不避、不怕。
朱颜,青春红润的面色。
朱颜:这里指红润的脸色。
河畔青芜(wú)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
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
河边上芳草萋萋,河岸上柳树成荫。
见到如此美景,我忧伤地暗自思量,为何年年都会新添忧愁?
我独立在小桥的桥头,清风吹拂着衣袖。
只有远处那一排排树木在暗淡的月光下影影绰绰,与我相伴。
青芜:青草。
平林:平原上的树林。
李白《菩萨蛮》:“平林澳漠烟如织。
”新月:阴历每月初出的弯形月亮。
参考资料: 1、 徐培均选注.婉约词萃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年:19页
谁道闲情抛掷久?
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
日日花前常病酒,敢辞镜里朱颜瘦。
(敢辞 一作:不辞)河畔青芜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
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
这是一首表达孤寂惆怅的言情词。
全词所写的乃是心中一种常存永在的惆怅、忧愁,而且充满了独自一人承担的孤寂、凄冷之感,不仅传达了一种感情的意境,而且表现出强烈而鲜明的个性,意蕴深远,感发幽微。
上阕开门见山,首句用反问的句式把这种既欲抛弃却又不得忘记的“闲情”提了出来,整个上片始终紧扣首句提出的复杂矛盾的心情回环反复,表现了作者内心感情的痛苦撕咬。
“谁道闲情抛掷久。
”虽然仅只七个字,然而却写得千回百转,表现了在感情方面欲抛不得的一种盘旋郁结的挣扎的痛苦。
而对此种感情之所由来,却又并没有明白指说,而只用了“闲情”两个字。
这种莫知其所自来的“闲情”才是最苦的,而这种无端的“闲情”对于某些多情善感的诗人而言,却正是如同山之有崖、木之有枝一样的与生俱来而无法摆脱的。
词人在此一句词的开端先用了“谁道”两个字,“谁道”者,原以为可以做到,谁知竟未能做到,故以反问之语气出之,有此二字,于是下面的“闲情抛弃久”五字所表现的挣扎努力就全属于徒然落空了。
“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
”上面着一“每”字,下面着一“还”,字,再加上后面的“依旧”两个字,已足可见此“惆怅”之永在长存。
而“每到春来”者,春季乃万物萌生之时,正是生命与感情觉醒的季节,词人于春心觉醒之时,所写的却并非如一般人之属于现实的相思离别之情,而只是含蓄地用了“惆怅”二字。
“惆怅”者,是内心恍如有所失落又恍如有所追寻的一种迷惘的情意,不像相思离别之拘于某人某事,而是较之相思离别更为寂寞、更为无奈的一种情绪。
“日日花前常病酒,敢辞镜里朱颜瘦。
”既然有此无奈的惆怅,而且经过抛弃的挣扎努力之后而依然永在长存,于是下面两句冯氏遂径以殉身无悔的口气,说出了“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两句决心一意承担负荷的话来。
上面更着以“日日”两字,更可见出此一份惆怅之情之对花难遣,故唯有“日日”饮酒而已。
曰“日日”,盖弥见其除饮酒外之无以度日也。
至于下句之“镜里朱颜瘦”,则正是“日日病酒”之生活的必然结果。
曰“镜里”,自有一份反省惊心之意,而上面却依然用了“不辞”二字,昔《离骚》有句云“虽九死其犹未悔”,“不辞”二字所表现的,就正是一种虽殉身而无悔的情意。
下阕进一步抒发这种与时常新的闲情愁绪。
词人把这种迷惘与困惑又直接以疑问的形式再次鲜明突出地揭诸笔端,可谓真率之极;
而在“河畔青芜堤上柳”的意象之中,隐含着绵远纤柔、无穷无尽的情意与思绪,又可谓幽微之至。
“河畔青芜堤上柳。
”下半阕承以“河畔青芜堤上柳”一句为开端,在这首词中实在只有这七个字是完全写景的句子,但此七字却又并不是真正只写景物的句子,不过只是以景物为感情之衬托而已。
所以虽写春来之景色,却并不写繁枝嫩蕊的万紫千红,只说“青芜”,只说“柳”。
“芜”者,丛茂之草也,“芜”的青青草色既然遍接天涯,“柳”的缕缕柔条,更是万丝飘拂。
簇这种绿遍天涯的无穷草色,这种’随风飘拂的无尽柔条,它们所唤起的,或者所象喻的,该是一种何等绵远纤柔的情意。
而这种草色又不自今日方始,年年河畔草青,年年堤边柳绿,则此一份绵远纤柔的情意,也就年年与之无尽无穷。
“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
”所以下面接下去就说了“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二句,正式从年年的芜青柳绿,写到“年年有”的“新愁”。
虽是“年年有”的“愁”,却又说是“新”,一则此词开端已曾说过“闲情抛弃久”的话,经过一段“抛弃”的挣扎,而重新又复苏起来的“愁”,所以说“新”;
再则此愁虽一宋词鉴赏辞典一旧,而其令人惆怅的感受,则敏锐深切岁岁常新,故曰“新”。
上面用了“为问”二字,下面又用了“何事”二字,造成了一种强烈的疑问语气,从其尝试抛弃之徒劳的挣扎,到问其新愁之何以年年常有,有如此之挣扎与反省而依然不能自解。
在此强烈的追问之后,词人却忽然荡开笔墨,更不作任何回答,而只写下了“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两句身外的景物情事,仔细玩味,这十四个字却实在是把惆怅之情写得极深。
“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
”试观其“独立”二字,已是寂寞可想,再观其“风满袖”三字,更是凄寒可知,又用了“小桥”二字,则其立身之地的孤伶无所荫蔽亦复如在眼前,而且“风满袖”一句之“满”字,写风寒袭人,也写得极饱满有力。
在如此寂寞孤伶无所荫蔽的凄寒之侵袭下,其心情之寂寞凄苦已可想见,何况又加上了下面的“平林新月人归后”七个字。
“平林新月”,则林梢月上,夜色渐起,“人归后”,则路断行人,已是寂寥人定之后了。
从前面所写的“河畔青芜”之颜色鲜明来看,应该乃是白日之景象,而此一句则直写到月升人定,则诗人承受着满袖风寒在小桥上独立的时间之长久也可以想见了。
如果不是内心中有一份难以排解的情绪,有谁会在寒风冷露的小桥上直立到中宵呢?
参考资料: 1、 傅德岷,卢晋主编.唐宋词三百首鉴赏辞典图文本原文·注释·鉴赏:长江出版社,2010.11:31-32 2、 钱仲联主编.爱情词与散曲鉴赏辞典: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09.:38-39 3、 唐圭璋,钟振振主编.宋词鉴赏辞典: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11.08:146-149 4、 唐圭璋主编.唐宋词鉴赏辞典: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01.:145-148 5、 唐圭璋,钟振振主编.唐宋词鉴赏辞典:安徽文艺出版社,2006.10:139-142 6、 萧涤非,刘乃昌主编.中国文学名篇鉴赏·词赋卷: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年10月第1版:17-18
鹊踏枝·六曲阑干偎碧树 文翻注译赏
六曲阑干偎碧树,杨柳风轻,展尽黄金缕。
谁把钿筝移玉柱,穿帘海燕双飞去。
满眼游丝兼落絮,红杏开时,一霎清明雨。
浓睡觉来莺乱语,惊残好梦无寻处。
六曲阑干偎碧树,杨柳风轻,展尽黄金缕。
谁把钿筝移玉柱,穿帘海燕双飞去。
杆曲折盘转,像是有意无意倚偎在绿树上,春风轻拂,千万条碧绿柔美的柳枝在朝阳的映照下,披上了一层金色的光泽。
远处,传来了美妙悠扬的筝乐声,是那么的赏心悦耳,逗引得梁上的燕子双双穿过门帘,扑向春天温馨的怀抱。
满眼游丝兼落絮,红杏开时,一霎清明雨。
浓睡觉来莺乱语,惊残好梦无寻处。
然而,只几天时间,已是物换景迁:迎风飘扬的柳丝笼罩在漫天飞舞的落絮中;
红艳艳的杏花,也经不住清明时节的纷纷细雨,眨眼间便萎谢凋零。
我想在梦中排遣春愁,可浓睡中,却被黄莺的啼叫声惊醒,美丽的梦中幻境,一下子消失得无影无踪。
参考资料: 1、 《中华必读经典》编委会.中华最美古诗词:中国纺织出版社 ,2012:198-199 2、 《图说天下.国学书院系列》编委会编.宋词三百首: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9.7:28-29
六曲阑干偎碧树,杨柳风轻,展尽黄金缕。
谁把钿(diàn)筝移玉柱,穿帘海燕双飞去。
偎:依靠。
黄金缕:指嫩柳条。
钿筝:用罗钿装饰的筝。
海燕:燕子的别称。
古人认为燕子生于南方,渡海而至,故称。
满眼游丝兼落絮,红杏开时,一霎(shà)清明雨。
浓睡觉来莺乱语,惊残好梦无寻处。
一霎:极短的时间。
浓睡觉来莺乱语,惊残好梦无寻处:暗用金昌绪《春怨》诗意:“打起黄莺儿,莫救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 参考资料: 1、 《中华必读经典》编委会.中华最美古诗词:中国纺织出版社 ,2012:198-199 2、 《图说天下.国学书院系列》编委会编.宋词三百首: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9.7:28-29
六曲阑干偎碧树,杨柳风轻,展尽黄金缕。
谁把钿(diàn)筝移玉柱,穿帘海燕双飞去。
杆曲折盘转,像是有意无意倚偎在绿树上,春风轻拂,千万条碧绿柔美的柳枝在朝阳的映照下,披上了一层金色的光泽。
远处,传来了美妙悠扬的筝乐声,是那么的赏心悦耳,逗引得梁上的燕子双双穿过门帘,扑向春天温馨的怀抱。
偎:依靠。
黄金缕:指嫩柳条。
钿筝:用罗钿装饰的筝。
海燕:燕子的别称。
古人认为燕子生于南方,渡海而至,故称。
满眼游丝兼落絮,红杏开时,一霎(shà)清明雨。
浓睡觉来莺乱语,惊残好梦无寻处。
然而,只几天时间,已是物换景迁:迎风飘扬的柳丝笼罩在漫天飞舞的落絮中;
红艳艳的杏花,也经不住清明时节的纷纷细雨,眨眼间便萎谢凋零。
我想在梦中排遣春愁,可浓睡中,却被黄莺的啼叫声惊醒,美丽的梦中幻境,一下子消失得无影无踪。
一霎:极短的时间。
浓睡觉来莺乱语,惊残好梦无寻处:暗用金昌绪《春怨》诗意:“打起黄莺儿,莫救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 参考资料: 1、 《中华必读经典》编委会.中华最美古诗词:中国纺织出版社 ,2012:198-199 2、 《图说天下.国学书院系列》编委会编.宋词三百首: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9.7:28-29
六曲阑干偎碧树,杨柳风轻,展尽黄金缕。
谁把钿筝移玉柱,穿帘海燕双飞去。
满眼游丝兼落絮,红杏开时,一霎清明雨。
浓睡觉来莺乱语,惊残好梦无寻处。
这首词是拟写闺情之作,全篇以写景始而以情终,景中含情,情又衬景,因而被评为“金碧山水,一片空蒙。
”(谭献《谭评词辨》) 上阕从春光写起。
“六曲阑干”三句极力描写庭院的春日明媚风景。
曲曲红阑,被绿茵扶疏的碧树所环绕;
院中的杨柳随风摇摆,如丝如缕的柔条在夕阳的晚照中轻盈飞舞,好一派静谧、优美的景色。
一个“偎”字,写出自然景物与人工景物的和谐、亲昵,一个“展”字,写尽了柳条的媚态,词的意境,就在这柔和、清雅的景物中被烘托出。
而突如其来的琮琮筝声,打破了这安静的氛围,也惊起了双燕,穿帘而去。
由燕子的安居,可知闺中的冷清;
由筝声的惊燕,可知声音之激越,弹筝者心情之郁闷也可见一斑。
尽管全部是写景,但闺中人独处的难堪之情已经隐约可见。
上阕中词人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个角度进行描写,先写筝鸣声之凄婉,再写成双的海燕穿帘而去,所见所闻,勾起词人隐隐的孤独与惆怅之感,为下文进一步抒情做铺垫。
下片抒伤春之情。
首三句写词人所见:游丝、落絮、红杏花,这些景物的描写,暗示春之将逝。
依旧由景开始,但是“满眼”一词已经凸现了人的出现,是从闺中人的视线和心情来看景了。
“游丝”和“落絮”都是经典的春愁缭乱、幽思绵绵的意象,“满”和“兼”字更说明了一种无聊、无奈的心情。
这是突然降下的一阵清明雨,打得院中杏花零落。
最后一句由春光缭绕归结到春闺的愁思,一个“乱”字说明了心绪之乱,“无寻处”则点出了好梦被惊醒后的烦恼与忧愁。
经过这两句一点化,前面的景语全都变成了情语,令人回味不已。
整首词诗人由写景始,由写人终。
写景抓住春天的特指,但有富于变化,在变化中蕴含了作者的情感,写人先写人物的行动,把细筝移玉柱,但穿帘双燕却勾起了主人公无限的伤感,成为全词感情转折的基点。
再写人物的心理,“惊残好梦无寻处”,直接抒发主人公内心的伤感。
整首词写景与写人相互交融,通过穿帘的双燕,乱语的“黄莺”、“游丝”、“落絮”“清明雨”,使人物的心理活动步步呈现,达到了情与景的高度统一,但又含而不露,堪称“金碧山水,一片空蒙。
”全词在艺术风格上语言明丽,用意婉曲。
参考资料: 1、 《中华必读经典》编委会.中华最美古诗词:中国纺织出版社 ,2012:198-199 2、 《图说天下.国学书院系列》编委会编.宋词三百首: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9.7:28-29
南乡子·细雨湿流光 文翻注译赏
细雨湿流光,芳草年年与恨长。
烟锁凤楼无限事,茫茫。
鸾镜鸳衾两断肠。
魂梦任悠扬,睡起杨花满绣床。
薄悻不来门半掩,斜阳。
负你残春泪几行。
细雨湿流光,芳草年年与恨长。
烟锁凤楼无限事,茫茫。
鸾镜鸳衾两断肠。
细雨霏霏,浸湿了光阴,芳草萋萋,年复一年,与离恨一起生长。
凤楼深深,多少情事如烟,封存在记忆之中。
恍如隔世呦,望着饰有鸾鸟图案的铜镜,绣着鸳鸯的锦被,思念往事,寸断肝肠。
魂梦任悠扬,睡起杨花满绣床。
薄悻不来门半掩,斜阳。
负你残春泪几行。
梦魂,信马由缰,千里飘荡,魂回梦觉,蓦然见杨花点点,飘满绣床。
薄情负心的人呀,我半掩闺门,你却迟迟不来,夕阳西下,眼看辜负了三春的良辰美景,洒下清淡的泪珠几行。
参考资料: 1、 徐培均 .婉约词萃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年7月1日 :25-26 .
细雨湿流光,芳草年年与恨长。
烟锁凤楼无限事,茫茫。
鸾(luán)镜鸳(yuān)衾(qīn)两断肠。
流光:流动,闪烁的光采。
凤楼:即凤台、秦楼,语本《列仙传》秦穆公之女弄玉所 居之楼,尝引来凤凰。
此处指妆楼。
鸾镜:妆镜的美称。
魂梦任悠扬,睡起杨花满绣床。
薄悻(xìng)不来门半掩,斜阳。
负你残春泪几行。
薄悻:薄情郎。
参考资料: 1、 徐培均 .婉约词萃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年7月1日 :25-26 .
细雨湿流光,芳草年年与恨长。
烟锁凤楼无限事,茫茫。
鸾(luán)镜鸳(yuān)衾(qīn)两断肠。
细雨霏霏,浸湿了光阴,芳草萋萋,年复一年,与离恨一起生长。
凤楼深深,多少情事如烟,封存在记忆之中。
恍如隔世呦,望着饰有鸾鸟图案的铜镜,绣着鸳鸯的锦被,思念往事,寸断肝肠。
流光:流动,闪烁的光采。
凤楼:即凤台、秦楼,语本《列仙传》秦穆公之女弄玉所 居之楼,尝引来凤凰。
此处指妆楼。
鸾镜:妆镜的美称。
魂梦任悠扬,睡起杨花满绣床。
薄悻(xìng)不来门半掩,斜阳。
负你残春泪几行。
梦魂,信马由缰,千里飘荡,魂回梦觉,蓦然见杨花点点,飘满绣床。
薄情负心的人呀,我半掩闺门,你却迟迟不来,夕阳西下,眼看辜负了三春的良辰美景,洒下清淡的泪珠几行。
薄悻:薄情郎。
参考资料: 1、 徐培均 .婉约词萃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年7月1日 :25-26 .
细雨湿流光,芳草年年与恨长。
烟锁凤楼无限事,茫茫。
鸾镜鸳衾两断肠。
魂梦任悠扬,睡起杨花满绣床。
薄悻不来门半掩,斜阳。
负你残春泪几行。
“细雨湿流光”,虽则五字,却道尽了初春的无限风光。
细雨蒙蒙,洒落在春草叶上,留下滴滴水珠,微风吹过,泛起流光。
“湿流光”意指主人公所度过的随春雨而流逝的岁月也是那样的冷涩恼人,正是“梧桐更兼细雨”“怎一个愁字了得”。
“流光”一词还将冷凄扰人的静态烦闷与时光流逝的动态惧忧结合起来,冷寂独处的日子往往感觉太慢,本希望快点度过,可是女人出于青春容颜易老的心理却又希望时间慢慢流逝。
而“流光”一词又给人快速流去的感觉,如此矛盾纠结的心理集于此短短五个字中。
在表现爱情相思苦闷的同时,还渗透着一种人生苦短的生命忧患意识。
“芳草年年与恨长”也是以具象表现抽象的妙句,将无形的离恨比托于年年生、年年长的芳草,可感可触,极形象地道出抒情主人公忍受长久离别的痛苦。
“烟锁凤楼无限事,茫茫”。
一方面,它确切地描绘出了春天细雨绵绵之时。
烟雾缭绕,茫茫一片的景象;
另一方面,雾笼凤楼,人如同被困锁在无人知晓的地方,无限心事,茫茫无以倾诉。
两相对照,景情交融,给读者的感染力就非常之深。
“鸾镜鸳衾两断肠”。
鸾凤成双,鸳鸯成对,“鸾镜鸳衾两断肠”中的这个“两”字既有两两成偶之物与自身形单影只的对比,也包含着两对成双之物对自身孤独情怀的连续刺激,语意双关,极有意蕴。
“魂梦任悠扬,睡起杨花满绣床”。
“魂梦任悠扬” ,是对“烟锁凤楼”的反弹,禁锢在空闺中的少妇在梦中可以无拘无束,任情驰骋。
可睡起所能看到的只是“杨花满绣床”。
“杨花满绣床”与上句“魂梦任悠扬”相印相称,一虚一实,互文见义。
从这两句所描述的情景看来,思妇魂牵梦萦的意中人杳不见踪影。
洒脱之余,更显悲凉。
“薄悻不来门半掩,斜阳”。
她半掩闺门,等待恋人的到来,可是从清晨等到红日西斜,还未见踪影,她忍不住骂了一声“薄情郎”。
爱之深,方恨之切。
她口头称为“薄悻”,内心深处爱的深切。
“负你残春泪几行”。
当无望中的盼望最终落空时,她便簌簌的落下泪来。
词人不说抒情主人公是为所思之人流泪,而说因辜负了三春的良辰美景而为春光洒泪。
此为本词又一出新的写法,同时也是对抒情主人公心怀的一种委婉诗意的表达。
参考资料: 1、 桑绍龙 .唐宋名家词选读 :山东人民出版社 ,2011.09 :第19页 . 2、 黄进德 .冯延巳词新释辑评 :中国书店出版社 , 2006/07/01 . 3、 钱仲联 .爱情词与散曲鉴赏辞典 :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2.09 :第50页 . 4、 唐圭璋,钟振振 .唐宋词鉴赏辞典 :安徽文艺出版社 ,2006.10 :第149页 .
长命女·春日宴 文翻注译赏
春日宴,绿酒一杯歌一遍。
再拜陈三愿:一愿郎君千岁,二愿妾身常健,三愿如同梁上燕,岁岁长相见。
春日宴,绿酒一杯歌一遍。
再拜陈三愿:一愿郎君千岁,二愿妾身常健,三愿如同梁上燕,岁岁长相见。
风和日丽的春天,摆起丰盛的酒宴。
一杯美酒一曲歌呵,拜了又拜许三愿:一愿郎君你长寿千岁,二愿我身体永远康健,三愿我俩如同梁上燕呀,双双对对,幸福无边。
参考资料: 1、 蔡厚示,黄拔荆著,南唐二主暨冯延巳词传 李璟、李煜、冯延巳,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第153页 2、 李宗科,唐宋爱情词选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02月第1版,第38页
春日宴,绿酒一杯歌一遍。
再拜陈三愿:一愿郎君千岁,二愿妾身常健,三愿如同梁上燕,岁岁长相见。
绿酒:古时米酒酿成未滤时,面浮米渣,呈淡绿色,故名。
妾身:古时女子队自己的谦称。
岁岁:年年,即每年。
参考资料: 1、 蔡厚示,黄拔荆著,南唐二主暨冯延巳词传 李璟、李煜、冯延巳,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第153页 2、 李宗科,唐宋爱情词选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02月第1版,第38页
春日宴,绿酒一杯歌一遍。
再拜陈三愿:一愿郎君千岁,二愿妾身常健,三愿如同梁上燕,岁岁长相见。
风和日丽的春天,摆起丰盛的酒宴。
一杯美酒一曲歌呵,拜了又拜许三愿:一愿郎君你长寿千岁,二愿我身体永远康健,三愿我俩如同梁上燕呀,双双对对,幸福无边。
绿酒:古时米酒酿成未滤时,面浮米渣,呈淡绿色,故名。
妾身:古时女子队自己的谦称。
岁岁:年年,即每年。
参考资料: 1、 蔡厚示,黄拔荆著,南唐二主暨冯延巳词传 李璟、李煜、冯延巳,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第153页 2、 李宗科,唐宋爱情词选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02月第1版,第38页
春日宴,绿酒一杯歌一遍。
再拜陈三愿:一愿郎君千岁,二愿妾身常健,三愿如同梁上燕,岁岁长相见。
这首词实际是祝酒词,描写春日开宴时,夫妇双方祝酒陈愿。
前两愿分别祝郎君与自己长寿健康,第一愿以梁燕双柄喻夫妻团圆,天长地久。
冯词三愿对于人问恩爱夫妇而苦则相当典型,主人公不求富贵.惟愿夫妇相守长久,意愿虽强而所求不奢,表现了古代女子对美满生活的追求。
在具体描写上。
本词不但通过人物的语言来抒情,而且通过相应的具体环境描写来烘托人物的思想感情。
春日、绿酒、情歌、呢喃燕语,构成了极美的意境,对于爱情的抒写是极有力的烘托。
整首词采用妇人口吻,语言清新明丽,语浅情深,可谓做到单纯与丰富富、平易与雅致高度统一,深得民歌精髓,化平凡为神奇,艺术效果奇妙。
参考资料: 1、 夏康全,易助炎主编,唐宋好诗词365首,崇文书局,2015.01,第30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