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与柳赞善开宗赞善坦寇学士准宿宋拾遗白

作者: 潘阆 朝代: 宋代

共约中秋来看月,一轮终不见清辉。

众人眠后唯孤坐,翻忆无云宿翠微。

中秋无月

作者: 潘阆 朝代: 宋代

西风妒秋月,浮云重叠生。

一夕不见光,双目如失明。

立恐疾足折,坐觉秋愁抱盈。

况当百虫苦,绕阶千万声。

自诸暨抵剡

作者: 潘阆 朝代: 宋代

秋渚涵空碧,秋山刷眼青。

排头烟树老,扑面水风醒。

上濑复下濑,长亭仍短亭。

夜船明月好,客梦满流萤。

自诸暨抵剡

作者: 潘阆 朝代: 宋代

莫叹尘泥汩,且图山水游。

双峰天姥翠,一舸剡溪秋。

不见戴安道,有怀王子猷。

西风无限意,尽属钓鱼舟。

樽前勉兄长

作者: 潘阆 朝代: 宋代

一家久寄浙江滨,倏忽如今二十春。

须信百年都似梦,莫嗟万事不如人。

樽中有酒何妨醉,箧里无金未是贫。

但看故乡荣达者,算来多葬北邙尘。

酒泉子·长忆西山

作者: 潘阆 朝代: 宋代

长忆西山,灵隐寺前三竺后,冷泉亭上旧曾游,三伏似清秋。

白猿时见攀高树,长啸一声何处去?

别来几向画图看,终是欠峰峦!

长忆西山,灵隐寺前三竺后,冷泉亭上旧曾游,三伏似清秋。

白猿时见攀高树,长啸一声何处去?

别来几向画图看,终是欠峰峦!

  上片起首一句点明题旨,然后直接进入回忆。

第二句用两个地名词和两个方位词,带出了寺前山后的一切风景点。

第三句是近景小景,展现了广阔的背景以后,再专门回味游览冷泉这一名胜时的情形,自然也有举一点以见全貌的作用。

以上两句是全篇中唯一正面写景的地方,但句中只标明地点方位和说明旧日曾经亲游,至于这里的风景到底怎样美好,作者却不直说。

这样写可以让读者驰骋想象,他们有可能填补出比任何笔墨、色彩都多得多、美得多的景象来,这是艺术空白的妙用。

上片结尾一句意思是说这里游憩,即使酷热的三伏天也如清爽的秋日。

如果说前两句写景只点出景哪里,是使用了艺术的拙笔的话,那么这一句无边的美景之上精心捕捉山光物态的神韵,则使用了艺术的巧笔。

  过片两句是想象。

冷泉亭左侧有呼猿洞,相传晋代僧人慧理曾蓄白猿于此。

这两句虚事实写,更添了西山灵气。

从内容上看,作者这两句中似乎还通过白猿的长啸而去,怀念杳无踪迹的慧理,然后再通过对慧理的追缅,遥寄自己许身湖山、与猿为侣的愿望。

结拍两句,意思是说:别后因为甚思西山而不可得,只好找来西山的画图频频观看,但那上面终究找不出真山峰的美质来。

这里用图画作为反衬,西山的灵姿秀气因此更为突出了。

“欠峰峦”,指缺少峰峦,实际上是说没有好的峰峦。

“画图”,别本作“画阑”(“阑”同“栏”),说诗人所处的地方多次凭阑而望,终是看不到西山那些优美的山峰。

这样当然也通,但少了西山比图画更美丽这层意思。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酒泉子·长忆孤山

作者: 潘阆 朝代: 宋代

长忆孤山,山在湖心如黛簇。

僧房四面向湖开。

轻棹去还来。

芰荷香喷连云阁。

阁上清声檐下铎。

别来尘土污人衣。

空役梦魂飞。

长忆孤山,山在湖心如黛簇。

僧房四面向湖开。

轻棹去还来。

黛簇:形容山峰如同眉峰簇聚。

黛,本指山色,这里指山。

芰荷香喷连云阁。

阁上清声檐下铎。

别来尘土污人衣。

空役梦魂飞。

芰(jì计)荷:出水的荷花。

铎(duó夺):大铃的一种。

役:动词。

差使。

这两句说离开孤山后风尘仆仆于旅途之中,徒然使梦魂飞越关山(指只是在梦中重游孤山)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 .《唐宋词选注》 .北京 :出版社 ,1982年4月第一版 :第104页 .

酒泉子(十之三)

作者: 潘阆 朝代: 宋代

长忆西湖,湖上春来无限景。

吴姬个个是神仙。

竞泛木兰船。

楼台簇簇疑蓬岛。

野人只合其中老。

别来已是二十年。

东望眼将穿。

洒泉子

作者: 潘阆 朝代: 宋代

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

来疑沧海尽成空。

万面鼓声中。

弄潮儿向涛头立。

手把红旗旗不湿。

别来几向梦中看。

梦觉尚心寒。

洒泉子

作者: 潘阆 朝代: 宋代

长忆钱塘,不是人寰是天上。

万家掩映翠微间。

处处水潺潺。

异花西季当窗放。

出入分明在屏障。

别来隋柳几经秋。

何日得重游。

678910 共105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