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和圣制重阳节宰臣及群官上寿应制 文
赠荷花 文翻注译赏
蝉 文翻注译赏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你栖身高枝之上才难以饱腹,悲鸣传恨无人理会白费其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五更以后疏落之声几近断绝,满树碧绿依然如故毫不动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我官职卑下像桃梗漂流不定,家园长期荒芜杂草早已长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烦劳你的鸣叫让我能够警醒,我是一贫如洗全家水一样清。
参考资料: 1、 雅瑟.唐诗三百首鉴赏大全集.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1:383-384 2、 齐豫生,夏于全.唐诗鉴赏大典(第十一卷).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1:183-185 3、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708-709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以:因。
薄宦:指官职卑微。
高难饱:古人认为蝉栖于高处,餐风饮露,故说“高难饱”。
恨费声:因恨而连声悲鸣。
费,徒然。
五更(gēng)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五更:中国古代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所以叫“五更”。
疏欲断:指蝉声稀疏,接近断绝。
碧:绿。
薄宦(huàn)梗(gěng)犹泛,故园芜(wú)已平。
薄宦:官职卑微。
梗犹泛:典出《战国策·齐策》:土偶人对桃梗说:“今子东国之桃梗也,刻削子以为人,降雨下,淄水至,流子而去,则子漂漂者将何如耳。
”后以梗泛比喻漂泊不定,孤苦无依。
梗,指树木的枝条。
故园:对往日家园的称呼,故乡。
芜已平:荒草已经平齐没胫,覆盖田地。
芜,荒草。
平,指杂草长得齐平 。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君:指蝉。
警:提醒。
亦:也。
举家清:全家清贫。
举,全。
清,清贫,清高。
参考资料: 1、 雅瑟.唐诗三百首鉴赏大全集.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1:383-384 2、 齐豫生,夏于全.唐诗鉴赏大典(第十一卷).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1:183-185 3、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708-709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你栖身高枝之上才难以饱腹,悲鸣传恨无人理会白费其声。
以:因。
薄宦:指官职卑微。
高难饱:古人认为蝉栖于高处,餐风饮露,故说“高难饱”。
恨费声:因恨而连声悲鸣。
费,徒然。
五更(gēng)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五更以后疏落之声几近断绝,满树碧绿依然如故毫不动情。
五更:中国古代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所以叫“五更”。
疏欲断:指蝉声稀疏,接近断绝。
碧:绿。
薄宦(huàn)梗(gěng)犹泛,故园芜(wú)已平。
我官职卑下像桃梗漂流不定,家园长期荒芜杂草早已长平。
薄宦:官职卑微。
梗犹泛:典出《战国策·齐策》:土偶人对桃梗说:“今子东国之桃梗也,刻削子以为人,降雨下,淄水至,流子而去,则子漂漂者将何如耳。
”后以梗泛比喻漂泊不定,孤苦无依。
梗,指树木的枝条。
故园:对往日家园的称呼,故乡。
芜已平:荒草已经平齐没胫,覆盖田地。
芜,荒草。
平,指杂草长得齐平 。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烦劳你的鸣叫让我能够警醒,我是一贫如洗全家水一样清。
君:指蝉。
警:提醒。
亦:也。
举家清:全家清贫。
举,全。
清,清贫,清高。
参考资料: 1、 雅瑟.唐诗三百首鉴赏大全集.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1:383-384 2、 齐豫生,夏于全.唐诗鉴赏大典(第十一卷).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1:183-185 3、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708-709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蝉本来就因栖息于高枝,难得一饱;
它鸣叫不停,却不受理睬,真是白白辛苦,怨恨无穷啊。
“以”,因。
古人误以为蝉餐风饮露,所以说“高难饱”。
“费声”,指鸣声频频。
就真实情况而言,蝉并非是因身在高处,不肯飞下来乞食而“难饱”;
它的鸣叫声中也没有什么恨意,这完全是诗人自己的理解与感受,是其身世之感的寄托。
“高”,语义双关,喻指人的品格高洁。
诗人自许清高,不肯屈就,结果只落得生活困顿,这不就是“高难饱”吗?
他曾向令狐绹等当权者陈情,希望得到他们的理解和帮助,可最终还是不被人理会,依旧无法摆脱仕途坎坷的困境,这难道不是一场“徒劳”吗?
在这里,蝉已经完全人格化了,诗人分明是借其表达自己艰难的身世和处境,所以纪昀说开头两句是“意在笔先”。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蝉彻夜悲鸣,叫到五更天,已是声嘶力竭、稀稀落落,快要断绝了。
可是那些树呢,依旧碧绿青翠,任凭蝉叫得如何凄苦动人,也是无动于衷,真是无情啊!
蝉声与树木的碧绿本来是毫不相干的,诗人却责怪树木的冷酷无情。
显然,这同样是在寄托自己的身世遭遇,抒写自己的哀告无门、受人冷落。
曾经有过深交的令狐绹等人本来是可以帮助李商隐的,可是,他们不仅没有伸出援助之手,反而处处排挤打击他。
在这样的境况下,诗人怎能不怨恨与激愤。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这两句转向诗人自叙:我职卑禄薄,到处漂泊,早已丢下的家乡田园,已是一片荒芜。
《战国策·齐策》里有一则故事,桃偶讥笑泥人:“你是用泥土做成的人形,一到发洪水的时候,你就完了。
”泥人说:“我是西岸土做的人,洪水来了,尽管我会没了人形,但我还可以被冲回西岸家乡去。
而你呢,你是东国桃木做成的人,洪水一来,你还不知道漂泊到哪里去呢?
”后来就用“梗泛”来比喻漂泊无定的生涯。
“梗”,树木枝条。
“泛”,漂流。
李商隐长年辗转于各地为他人做幕僚,职位卑微,俸禄微薄,故称“薄宦”。
“故园芜已平”,从陶渊明《归去来辞》的“田园将芜胡不归”化用而来。
陶渊明做官不如意,想到自己家乡的田地快要荒芜了,就辞官而去,归隐田园,自得其乐。
自己也是仕途坎坷,处处碰壁,何不也像陶渊明那样早日还乡呢?
可是,故园荒芜,似乎已经没有自己的立身之地,真是进亦难,退亦难!
这两句在四处漂泊、前途黯淡的生活身世倾诉中,透露出诗人的失意与苍凉。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这两句是作者对蝉说的话:多劳你给我警告,我一家人的生活也和你一样清寒。
“君”,指蝉。
“警”,警醒,这里有触动的意思。
蝉在告诫什么呢?
有人说是警告诗人为什么不及早回头,早归故园;
有人则认为是提醒诗人保持高洁的操守。
此联前一句回到咏蝉上来,用拟人手法写蝉。
后一句“君”与“我”对举,把咏物和抒情结合起来,呼应开头,首尾圆合。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酬张祜处士见寄长句四韵 文赏
永州八记 文翻注译赏
戏赠友人 文翻
一日不作诗,心源如废井。
笔砚为辘轳,吟咏作縻绠。
朝来重汲引,依旧得清冷。
书赠同怀人,词中多苦辛。
一日不作诗,心源如废井。
一日不作诗,自己的心就如同那废弃的水井一样干枯。
笔砚为辘轳,吟咏作縻绠。
笔砚好似那汲水辘轳,作诗时的吟咏就像那将水从井中提上来的告诉绳索。
。
” 朝来重汲引,依旧得清冷。
虽然每日都思绪翻飞不停作诗,仍然可以作出新的清冷诗句。
书赠同怀人,词中多苦辛。
这首诗是想告诉志同道合的朋友,作诗乃是一件需要长期坚持的辛苦事。
参考资料: 1、 古诗文网经典传承志愿小组.白马非马译注,作者邮箱:930331075@qq.com
自尚书郎出为滁州刺史(留别朋友兼示诸弟) 文
少年不远仕,秉笏东西京。
中岁守淮郡,奉命乃征行。
素惭省阁姿,况忝符竹荣。
效愚方此始,顾私岂获并。
徘徊亲交恋,怆悢昆友情。
日暮风雪起,我去子还城。
登途建隼旟,勒驾望承明。
云台焕中天,龙阙郁上征。
晨兴奉早朝,玉露沾华缨。
一朝从此去,服膺理庶甿. 皇恩倘岁月,归服厕群英。
引泉诗(睦州龙兴观老君院作) 文
上嗣位六载,吾宗刺桐川。
余来拜旌戟,诏下之明年。
是时春三月,绕郭花蝉联。
岚盘百万髻,上插黄金钿。
授以道士馆,置榻于东偏。
满院声碧树,空堂形老仙。
本性乐凝淡,及来更虚玄。
焚香礼真像,盥手披灵编。
新定山角角,乌龙独巉然。
除非净晴日,不见苍崖巅。
上有拏云峰,下有喷壑泉。
泉分数十汊,落处皆峥潺。
寒声入烂醉,聒破西窗眠。
支筇起独寻,只在墙东边。
呼童具畚锸,立凿莓苔穿。
灇淙一派堕,......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