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衡州

作者: 杜甫 朝代: 唐代

兵革自久远,兴衰看帝王。

汉仪甚照耀,胡马何猖狂。

老将一失律,清边生战场。

君臣忍瑕垢,河岳空金汤。

重镇如割据,轻权绝纪纲。

军州体不一,宽猛性所将。

嗟彼苦节士,素于圆凿方。

寡妻从为郡,兀者安堵墙。

凋弊惜邦本,哀矜存事常。

旌麾非其任,府库实过防。

恕己独在此,多忧增内伤。

偏裨限酒肉,卒伍单衣裳。

元恶迷是似,聚谋泄康庄。

竟流帐下血,大降湖南殃。

烈火发中夜,高烟焦上苍。

至今分粟帛,......更多

浣溪沙·麻叶层层叶光

作者: 杜甫 朝代: 唐代

麻叶层层叶光,谁家煮茧一村香?

隔篱娇语络丝娘。

垂白杖藜抬醉眼,捋青捣软饥肠,问言豆叶几时黄。

水会渡

作者: 杜甫 朝代: 唐代

山行有常程,中夜尚未安。

微月没已久,崖倾路何难。

大江动我前,汹若溟渤宽。

篙师暗理楫,歌笑轻波澜。

霜浓木石滑,风急手足寒。

入舟已千忧,陟巘仍万盘。

迥眺积水外,始知众星乾。

远游令人瘦,衰疾惭加餐。

赠毕四曜

作者: 杜甫 朝代: 唐代

才大今诗伯,家贫苦宦卑。

饥寒奴仆贱,颜状老翁为。

同调嗟谁惜,论文笑自知。

流传江鲍体,相顾免无儿。

鹦鹉(一作翦羽)

作者: 杜甫 朝代: 唐代

鹦鹉含愁思,聪明忆别离。

翠衿浑短尽,红觜漫多知。

未有开笼日,空残旧宿枝。

世人怜复损,何用羽毛奇。

赠韦七赞善

作者: 杜甫 朝代: 唐代

乡里衣冠不乏贤,杜陵韦曲未央前。

尔家最近魁三象, 时论同归尺五天。

北走关山开雨雪,南游花柳塞云烟。

洞庭春色悲公子,鰕菜忘归范蠡船。

终南山

作者: 王维 朝代: 唐代

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

巍巍的太乙山临近长安城,山连着山一直蜿蜒到海边。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白云缭绕回望中合成一片,青霭迷茫进入山中都不见。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中央主峰把终南东西隔开,各山间山谷迥异阴晴多变。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想在山中找个人家去投宿,隔水询问那樵夫可否方便?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yú)。

太乙:又名太一,秦岭之一峰。

唐人每称终南山一名太一,如《元和郡县志》:终南山在县(京兆万年县)南五十里。

按经传所说,终南山一名太一,亦名中南。

天都:天帝所居,这里指帝都长安。

海隅:海边。

终南山并不到海,此为夸张之词。

白云回望合,青霭(ǎi)入看无。

青霭:山中的岚气。

霭:云气。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hè)殊。

分野:古天文学名词。

古人以天上的二十八个星宿的位置来区分中国境内的地域,被称为分野。

地上的每一个区域都对应星空的某一处分野。

壑:山谷。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这两句诗是说终南山连绵延伸,占地极广,中峰两侧的分野都变了,众山谷的天气也阴晴变化,各自不同。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人处:有人烟处。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yú)。

巍巍的太乙山临近长安城,山连着山一直蜿蜒到海边。

太乙:又名太一,秦岭之一峰。

唐人每称终南山一名太一,如《元和郡县志》:终南山在县(京兆万年县)南五十里。

按经传所说,终南山一名太一,亦名中南。

天都:天帝所居,这里指帝都长安。

海隅:海边。

终南山并不到海,此为夸张之词。

白云回望合,青霭(ǎi)入看无。

白云缭绕回望中合成一片,青霭迷茫进入山中都不见。

青霭:山中的岚气。

霭:云气。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hè)殊。

中央主峰把终南东西隔开,各山间山谷迥异阴晴多变。

分野:古天文学名词。

古人以天上的二十八个星宿的位置来区分中国境内的地域,被称为分野。

地上的每一个区域都对应星空的某一处分野。

壑:山谷。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这两句诗是说终南山连绵延伸,占地极广,中峰两侧的分野都变了,众山谷的天气也阴晴变化,各自不同。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想在山中找个人家去投宿,隔水询问那樵夫可否方便?

人处:有人烟处。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艺术创作,贵在以个别显示一般,以不全求全,刘勰所谓“以少总多”,古代画论家所谓“意余于 象”,都是这个意思。

作为诗人兼画家的王维,很懂得此中奥秘,因而能用只有四十个字的一首五言律诗,为偌大一座终南山传神写照。

  首联“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先用夸张手法勾画了终南山的总轮廓。

这个总轮廓,只能得之于遥眺,而不能得之于逼视。

所以,这一联显然是写远景。

  “太乙”是终南山的别称。

终南虽高,去天甚遥,说它“近天都”,当然是艺术夸张。

但这是写远景,从平地遥望终南,其顶峰的确与天连接,因而说它“近天都”,正是以夸张写真实。

“连山接海隅”也是这样。

终南山西起甘肃天水,东止河南陕县,远远未到海隅。

说它“接海隅”,固然不合事实,说它“与他山连接不断,直到海隅”,又何尝符合事实?

然而这是写远景,从长安遥望终南,西边望不到头,东边望不到尾。

用“连山接海隅”写终南远景,虽夸张而愈见真实。

  次联写近景,“白云回望合”一句,“回望”既与下句“入看”对偶,则其意为“回头望”,王维写的是入终南山而“回望”,望的是刚走过的路。

诗人身在终南山中,朝前看,白云弥漫,看不见路,也看不见其他景物,仿佛再走几步,就可以浮游于白云的海洋;

然而继续前进,白云却继续分向两边,可望而不可即;

回头看,分向两边的白云又合拢来,汇成茫茫云海。

这种奇妙的境界,凡有游山经验的人都并不陌生,而王维却能够只用五个字就表现得如此真切。

  “青霭入看无”一句,与上句“白云回望合”是“互文”,它们交错为用,相互补充。

诗人走出茫茫云海,前面又是蒙蒙青霭,仿佛继续前进,就可以摸着那青霭了;

然而走了进去,却不但摸不着,而且看不见;

回过头去,那青霭又合拢来,蒙蒙漫漫,可望而不可即。

  这一联诗,写烟云变灭,移步换形,极富含蕴。

即如终南山中千岩万壑,苍松古柏,怪石清泉,奇花异草,值得观赏的景物还多,一切都笼罩于茫茫“白云”、蒙蒙“青霭”之中,看不见,看不真切。

唯其如此,才更令人神往,更急于进一步“入看”。

另一方面,已经看见的美景仍然使人留恋,不能不“回望”,“回望”而“白云”、“青霭”俱“合”,则刚才呈现于眉睫之前的景物或笼以青纱,或裹以冰绡,由清晰而朦胧,由朦胧而隐没,更令人回味无穷。

这一切,诗人都没有明说,但他却在已经勾画出来的“象”里为我们留下了驰聘想象的广阔天地。

  第三联高度概括,尺幅万里。

首联写出了终南山的高和从西到东的远,这是从山北遥望所见的景象。

至于终南从北到南的阔,则是用“分野中峰变”一句来表现。

游山而有“分野中峰变”的认识,则诗人立足“中峰”,纵目四望之状已依稀可见。

终南山东西之绵远如彼,南北之辽阔如此,只有立足于“近天都”的“中峰”,才能收全景于眼底;

而“阴晴众壑殊”,就是尽收眼底的全景。

所谓“阴晴众壑殊”,当然不是指“东边日出西边雨”,而是以阳光的或浓或淡、或有或无来表现千岩万壑千形万态。

  对于尾联,历来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评价。

有些人认为它与前三联不统一、不相称,从而持否定态度。

王夫之辩解说:“‘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则山之辽廓荒远可知,与上六句初无异致,且得宾主分明,非独头意识悬相描摹也。

”(《姜斋诗话》卷二)沈德潜也说:“或谓末二句与通体不配。

今玩其语意,见山远而人寡也,非寻常写景可比。

”(《唐诗别裁》卷九)   这些意见都不错,然而“玩其语意”,似乎还可以领会到更多的东西。

第一,欲投人处宿”这个句子分明有个省略了的主语“我”,因而有此一句,便见得“我”在游山,句句有“我”,处处有“我”,以“我”观物,因景抒情。

第二,“欲投人处宿”而要“隔水问樵夫”,则“我”还要留宿山中,明日再游,而山景之赏心悦目,诗人之避喧好静,也不难于言外得之。

第三,诗人既到“中峰”,则“隔水问樵夫”的“水”实际上是深沟大涧;

那么,他怎么会发现那个“樵夫”呢?

“樵夫”必砍樵,就必然有树林,有音响。

诗人寻声辨向,从“隔水”的树林里欣然发现樵夫的情景,不难想见。

既有“樵夫”,则知不太遥远的地方必然有“人处”,因而问何处可以投宿,“樵夫”口答手指、诗人侧首遥望的情景,也不难想见。

  诗旨在咏叹终南山的宏伟壮大。

首联写远景,以艺术的夸张,极言山之高远。

颔联写近景,身在山中之所见,铺叙云气变幻,移步变形,极富含蕴。

颈联进一步写山之南北辽阔和千岩万壑的千形万态。

末联写为了入山穷胜,想投宿山中人家。

“隔水”二字点出了作者“远望”的位置。

全诗写景、写人、写物,动如脱兔,静若淑女,有声有色,意境清新、宛若一幅山水画。

  总起来看,这首诗的主要特点和优点是善于“以不全求全”,从而收到了“以少总多”、“意余于象”的艺术效果。

参考资料: 1、 刘德重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58-159

辋川集。茱萸沜

作者: 王维 朝代: 唐代

结实红且绿,复如花更开。

山中傥留客,置此芙蓉杯。

秋词

作者: 刘禹锡 朝代: 唐代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自古以来每逢秋天都会感到悲凉寂寥,我却认为秋天要胜过春天。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万里晴空,一只鹤凌云而飞起,就引发我的诗兴到了蓝天上了。

参考资料: 1、 梁守中.刘禹锡诗选译:巴蜀书社,1991:22-23

自古逢秋悲寂寥(liáo),我言秋日胜春朝。

悲寂寥:悲叹萧条。

春朝:春天。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xiāo)。

排:推,有冲破的意思。

碧霄:青天。

参考资料: 1、 梁守中.刘禹锡诗选译:巴蜀书社,1991:22-23

自古逢秋悲寂寥(liáo),我言秋日胜春朝。

自古以来每逢秋天都会感到悲凉寂寥,我却认为秋天要胜过春天。

悲寂寥:悲叹萧条。

春朝:春天。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xiāo)。

万里晴空,一只鹤凌云而飞起,就引发我的诗兴到了蓝天上了。

排:推,有冲破的意思。

碧霄:青天。

参考资料: 1、 梁守中.刘禹锡诗选译:巴蜀书社,1991:22-23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秋,在大自然中,扮演的永远是一个悲怀的角色,它的“瘦”早已成为一种独特的意象,让一代代的人不停的咀嚼、回味。

于是,秋,便在一页页枯色的纸张里,在一个个方正的汉字中低吟,把那缕缕的哀怨、愁绪、思念、牵挂,熏染得迷迷离离。

  然而刘禹锡的《秋词》,却另辟蹊径,一反常调,它以其最大的热情讴歌了秋天的美好。

更为难得可贵的是,《秋词》还是诗人被贬朗州后的作品,让人佩服刘禹锡的待人处世。

原诗两首,所选的是第一首。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 自宋玉于《九辩》中留下“悲哉,秋之为气也”的名句后,悲,就成了秋的一种色调,一种情绪;

愁,也就成了心上的秋了。

然而,诗人开篇,即以议论起笔,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

“我言”说出的是诗人的自信,这种自信,尽管染上的,是一种不幸的色彩,然而,诗人阔大的胸襟却非凡地溶解了这种不幸。

“胜春朝”就是诗人对于秋景最为充分的认可。

这种认可,绝非仅仅是一时的感性冲动,而是融入了诗人对秋天的更高层次的理性思考。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诗人抓住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别致的景观的描绘,展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

那凌云的鹤,也载着诗人的诗情,一同遨游到了云霄。

虽然,这鹤是孤独的,然而它所呈现出来的气势,却是非凡的。

一个“排”字,所蕴涵的深意,尽在不言中了。

也许,诗人是以“鹤”自喻,也许是诗人视“鹤”为不屈的化身。

这里,有哲理的意蕴,也有艺术的魅力,发人深思,耐人吟咏。

它给予读者的,不仅仅是秋天的生机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种高扬的气概和高尚的情操。

  读这样的诗,洋溢在我们心头的,绝非什么悲凉的气息,我们随着诗人的“诗情”,借助诗人想象的翅膀,天马行空般驰骋于碧空之上。

于是,鹤飞之冲霄,诗情之旷远,“实”和“虚”便融合在了一起,所获得的全然是一种励志冶情的美的感受。

  全诗气势雄浑,意境壮丽,融情、景、理于一炉,表现出的高扬精神和开阔胸襟,唱出的那曲非同凡响的秋歌,为我们后人留下的,却是一份难能可贵的精神财富。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陕州河亭陪韦五大夫,雪后眺望因以留别,与

作者: 刘禹锡 朝代: 唐代

雪霁太阳津,城池表里春。

河流添马颊,原色动龙鳞。

万里独归客,一杯逢故人。

登高向西望,关路正飞尘。

9192939495 共36329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