坠积性皮炎和淤积性溃疡
拼音:zhui
症状: [诊断] 本病主要发生于经常站立或下肢用力过多的成人。发病前有患侧下肢静脉曲张史。多发于小腿胫前中部与内踝以上部位。水肿为最早的局部症状,呈凹陷性。渐出现淡黄色至黄褐色沉着斑,表面可有鳞屑伴肥厚、苔藓样变,称为坠积性皮炎。发生湿疹样变时称为坠积性湿疹。损害日久,轻微外伤或严重者可见溃疡,称为淤积性溃疡。常为少数孤立、圆形、椭圆或不规则形,钱币大小,边缘坚实削直,基底水肿有暗红色肉芽组织,其上覆有浆液或腐物,有时表面形成坏死,周围皮肤坚硬、紧张,溃疡一般表浅,但也有深达肌肉者。自觉瘙痒,溃疡者可伴痒痛。腹股沟淋巴结常肿大。经过缓慢,常迁延数月或长年不愈。
治疗: 适当休息,抬高患肢,避免长期站立及外伤。芦丁每次20毫克,每日3次;或复方丹参片等活血化瘀的中药。维生素C每次0.2克,每日3次。维生素E每次0.2克,每日3次。硫酸锌每次200毫克,每日3次。局部皮炎或湿疹样损害者可外涂皮质类固醇激素制剂,如肤轻松、去炎松霜或雷夫奴尔松馏油乳剂等。溃疡者可用5%红降汞软膏、复方硝酸银软膏、紫草膏等常规换药。静脉曲张轻者可包扎弹性绷带或穿弹性医疗袜,严重者可考虑外科手术。
相关信息:
坠积性皮炎和淤积性溃疡 是由下肢静脉功能不全,血液循 环淤滞所致的局限性慢性皮肤 炎症及溃疡。
前者为早中期表 现,后者为最终结局。
斑 秃
拼音:ban
症状: 常突然发现一片或数片脱发区,大小不定,边界清楚,圆形或椭圆形,脱发区头皮正常。病情发展时周边毛发松动,易拔出,此时脱发斑继续增多,甚至成全秃,严重者眉毛、睫毛、腋毛、阴毛、毳毛全脱光成普秃。病情好转,开始长出黄白色纤细、柔软毛发,痊愈后可长出黑色正常头发。病情常反复不定,新生细毛可再脱落,使病程延长到数月或1年以上。
治疗: 尽量寻找病因,消除紧张情绪。胱氨酸每次50毫克,每日3次。严重者可用强的松每次5-10毫克,每日3次,病情减轻后渐停用,不宜长期应用。并用维生素B1、B12及普鲁卡因溶液,每日1-2次。外擦生姜汁、大蒜汁有助于生发。电火花法或梅花针弹刺或光化学治疗有效。
相关信息:
斑秃是一种限局性斑片状脱发,常骤然发生,俗称"鬼剃头"。
整个头皮头发全脱光称全秃,伴全身毛发均脱落者称普秃。
病因不明,多认为和精神因素、免疫因素、内分泌紊乱、遗传素质等有关。
钱币状湿疹
拼音:qian
症状: 钱币状湿疹是境界清楚、直径1-3厘米的圆形斑块,由红色密集的小丘疹所组成,有浸润肥厚、渗出及结痂、或有干燥鳞屑。好发于手、足及四肢,常在同一部位反复发作,迁延甚久
治疗: 治疗应避免刺激,如肥皂热水洗擦,避免饮酒。局部可外用黑豆馏油软膏、糠馏油糊膏或去炎松尿素软膏等。
相关信息:
异位性皮炎
拼音:yi
症状: 一、分用 可分为婴儿期、儿童期和青年及成人期三期。 二、症状 (一)婴儿期 多在生后2星期至2个月开始发病,2岁左右缓解,少数转入儿童期。 1.渗出型:见于肥胖婴儿,在额、颊部出现红斑、小丘疹、水疱,因搔抓、摩擦而糜烂、渗出,重者累及头皮、躯干及四肢。 2.干燥型:见于瘦弱的婴儿,皮疹呈淡红色斑片,密集小丘疹,表面干燥,有糠状鳞屑,好发于面部、躯干和四肢。 (二)儿童期 80%是由婴儿期转变而来,学龄期后好转或消失。 1.湿疹型:皮疹类似亚急性。慢性湿疹。抒发于肘窝、膝窝和两小腿伸侧。 2.痒疹型:皮疹为散在米粒大的丘疹,正常肤色,常伴抓痕,多见于四肢伸侧及背部。 (三)青年及成年期 皮疹主要为泛发的干燥性丘疹,苔藓样变,有人称为播散性神经性皮炎。好发部位为眼睑、颈部、四肢屈侧。少数患者可伴发白内障、干皮病、鱼鳞病等。
治疗: 一、内用疗法 除同湿疹外,可选用抗炎症介质药如脑益嗪,每次25毫克,每日3次;色甘酸二钠每次100毫克,每日3次。脱敏疗法是根据脱敏前皮试结果,选择脱敏注射。胸腺肽或胸腺因子D对儿童患者疗效较好。 二、外用疗法 同接触性皮炎的局部治疗。
相关信息:
异位性皮炎也称遗传过敏性皮炎、异位性湿疹。
患者有易过敏体质,本人或家族中常伴发哮喘、过敏性鼻炎等。
与遗传、免疫及对药物介质异常反应有关,环境因素在发病中也有重要作用。
尿布皮炎
拼音:liao
症状: 尿布皮炎是发生在尿布覆盖部位的局限性皮炎。多因尿布更换不及时或加油布、塑料布造成湿热环境而引起。见于尿布覆盖的外阴、臀部、下肢内侧部位。皮疹为大片红斑和少数丘疹,边界清楚严重者有糜烂、渗液。
治疗: 治疗应及时更换尿布,轻者可外用单纯粉剂、炉甘石洗剂,有糜烂时外用30%-50%氧化锌油或10%紫草氧化锌油。
相关信息:
汗疱疹
拼音:han
症状: 多见于手足多汗的青壮年。皮疹为深在性水疱,针尖或米粒大小,疱液清彻,以后混浊,并隐约可见小红斑点,自觉瘙痒或刺痛感。两星期左右疱液吸收,开始脱屑,露出红色基底,缓慢恢复正常。每年夏季易复发,季节性强,绝大多数只在手掌发疹,只发生在足跖部者少见。
治疗: 谷维素每次10毫克,每日3次。乌洛托品、维生素B1、抗组胺药也常应用。外涂5%福尔马林酒精溶液、皮质类固醇激素霜等。
汗疱疹是发生在掌、跖和指(趾)部的复发性水疱性疾病。
[病因] 病因未明,是多种因素引起的一种湿疹样反应。
精神因素是激发本病发生的重要因素。
扁平疣
拼音:bian
症状: 多见于青年,好发于颜面、手背部。皮疹为针头至绿豆大的扁平褐色丘疹,圆形或多角形,稍有光泽。微痒,搔抓后皮疹可自身接种,呈串排列。
治疗: 治疗应用病毒灵,每次0.2克,每日3次。乌洛托品、聚肌胞注射液也常应用。外涂5%5-氟脲喀施霜、酞丁胺搽剂有效。中药首乌、杜仲、赤芍、白芍、熟地、生地、白术、桃仁、红花各10-12克,赤小豆、山甲、板蓝根各15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一剂,连服20-30剂。皮疹较大者可用液氮冷冻或二氧化碳激光治疗。
相关信息:
鱼鳞病(干皮症)
拼音:yu
症状: [诊断] 一、分类 可分为常染色体显性寻常性鱼鳞病和性联隐性寻常性鱼鳞病。 二、症状 (一)常染色体显性寻常性鱼鳞病 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出生后几个月,于背部及四肢伸侧出现淡褐色至深褐色菱形或多角形鳞屑,中央粘着,边缘游离,头皮有轻度鳞屑,手背可见毛囊角化性损害,并有掌跖角化过度,皮疹好发于四肢伸侧及背部。随年龄增长而加剧,到青春期达到极点,以后停止。冬重夏轻,轻者仅有皮肤干燥,少量鳞屑,称为干皮症。 (二)性联隐性寻常性鱼鳞病 为性联隐性遗传,均见于男性,常在生后或幼婴时期开始发病。皮损呈污秽黑褐色的大片鱼鳞样鳞屑斑,干燥粗糙。皮损泛发全身,腹部较重,至成年后不能改善或加重。
治疗: [治疗] 维生素A每次2.5-5万U,每日3次。外用10%尿素软膏、0.1%维甲酸软膏或5%水杨酸软膏。
相关信息:
鱼鳞病是一种遗传性角化异常性皮肤病,以皮肤干燥,伴鱼鳞状鳞屑为特征。
[病因] 本病与遗传有关,幼年发病,常持续终生。
软下疳
拼音:ruan
症状: 一、发病 有性乱史或配偶感染史,潜伏期1-6日。 二、症状 初发为外生殖器的炎性丘疹,1-2日后变为脓疱,破溃后形成疼痛性溃疡,周围有红晕,直径0.5-2厘米,边缘不齐,基底有脓性分泌物,溃疡数目1-2个,因自体接种而增多。好发部位为阴茎、冠状沟、包皮、龟头,大、小阴唇、宫颈、肛门。发病后1星期单侧股沟淋巴结肿大,疼痛,易破损。病程一星期至两个月。 三、辅助检查. 分泌物涂片、培养和菌株鉴定,找到致病菌可确诊。
治疗: 一、全身治疗 头孢三嗪0.25克,1次肌注。红霉素每次0.5克,每日4次,共7日。复方新诺明每次2片,每日2次,共7日。羟氨苄青霉素每次500毫克,加棒酸125毫克,每日3次,共7日。环丙沙星每次500毫克,每日2次,共3日。以上药物可任选一种。 二、局部治疗 先用生理盐水湿敷,之后可用1/5000高锰酸钾溶液浸泡。局部淋巴结肿大不宜切开,可抽出脓液注入抗生素。
相关信息:
软下疳是在生殖器部位产生多处溃疡,同时伴局部淋巴结肿大的性传播疾病。
[病因] 本病由杜克雷嗜血杆菌感染引起。
主要通过性交传染。
脂溢性皮炎
拼音:zhi
症状: 在皮脂溢出部位如头部、眉部。鼻旁沟、耳后、上胸部、背部,重者腋窝、脐部、外阴等处出现黄红色丘疹或斑片,上覆有油腻性鳞屑或痂皮。本病经过慢性,反复发作。自觉瘙痒,处理不当易引起湿疹样变。
治疗: 一、内用疗法 口服维生素B6每次20毫克,每日3次,或复合维生素B。瘙痒严重时加用抗组胺类药物。炎症明显可用四环素,每次0.25克,每日4次。 二、外用疗法 头部皮损可选用希尔生、2%采乐(酮康唑)洗剂、乐肤液。面部损害可用复方硫磺洗剂、5%硫磺霜与皮质类固醇霜混合应用,还可用肤炎宁擦剂等。有糜烂渗出时用0.1%雷夫奴尔溶液或3%-4%硼酸溶液湿敷。
相关信息:
脂溢性皮炎是发生于皮脂溢出部位的一种慢性皮肤炎症。
可能与皮脂分泌过多和化学成分的改变而导致的皮肤正常菌群如印圆形糠秕孢子菌等大量繁殖,造成原发或继发性侵犯皮肤所致。
精神、饮食、饮酒等因素可影响本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