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纯疱疹


拼音:dan

症状: 一、症状 (一)口唇疱疹 本病以口角、唇缘、鼻孔附近为常见。发疹前局部先有灼热、瘙痒,继而出现红色成堆的针尖大小水疱,以后融合在一起,破溃后糜烂,有少许渗出,数日干燥结痂,痂脱后留有暂时性色素沉着斑。 (二)婴幼儿单纯疱疹 往往发生在口腔颊粘膜与牙龈部,多为成群水疱,破溃后形成小溃疡,有剧痛,易于出血。常伴附近淋巴结肿大。 (三)生殖器疱疹 主要为HSV-Ⅱ型感染,特点为水疱易破、糜烂、疼痛剧烈,常形成浅溃疡。宫颈癌与HSV-Ⅱ型感染有关,唇癌与HSV-I型感染有关。 二、辅助检查 皮损组织病理检查、培养、免疫荧光检查、血清免疫抗体测定均有助于诊断和确定病毒类型。

治疗: 轻症用病毒灵每次0.2克,每日3次。较重者用无环鸟苷,每次0.2克,每日5次;病毒唑每次0.2克,肌注,每日2次。反复发作者应去除诱因;用左旋咪唑每次2-5毫克,每日3次,连用3日,停药12日为一疗程;胸腺肽每次10-20毫克,肌注,每周3次,1个月为一疗程。局部外涂3%无环鸟苷霜、0.25%-1%疱疹净软膏;有继发感染者外涂5%四环素软膏、百多邦软膏或环丙沙星软膏。

相关信息:

单纯疱疹中医称为热疮。

本病是由人类单纯疱疹病毒(HSV)所致,HSV分为I型和,,型。

原发性感染后病毒常潜伏在感觉神经细胞中,当人体免疫功能低下时病毒被激活而致病。

反复发作者可有细胞免疫缺陷。

毛囊炎、疖及疖病


拼音:mao

症状: 一、发病 本病以青壮年男性多见 二、症状 (一)毛囊炎 好发于有毛和易受摩擦的部位,如头皮、颈项部、背部多见。慢性病程,容易复发。皮损初为粟粒大小鲜红色或深红色毛囊性丘疹,迅速变成脓疱,中心多有毛发贯穿,数日后结黄痂,一星期左右痊愈。皮疹常分批出现,反复发生,经久不愈者称慢性毛囊炎。发生在头皮,破坏毛囊,愈后形成瘢痕,造成脱发称脱发性毛囊炎。发生于颈后部,许多瘢痕融合在一起,呈乳头状增生,称瘢痕疙瘩性毛囊炎。 (二)疖及疖病 皮损为皮下红色炎症性肿块,灼痛,压痛明显。数日后化脓,压之有波动感,破后排出脓栓和血性脓液,炎症减轻,逐渐痊愈。严重患者伴发热,淋巴结肿大,甚至引起脓毒血症或败血症。 三、辅助检查 血液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增多。

治疗: 一、一般治疗 位于鼻、上唇部位的疖肿禁挤压,以防病菌进入血流引起血栓性静脉炎、脑脓肿。 二、全身治疗 首选青霉素,每次80万U,肌注,每日2次。病情严重者可静滴青霉素、氨苄青霉素、先锋霉素等。中药可用黄连解毒汤加减,方用黄连、黄芪、黄柏、栀子等。 三、局部治疗 轻者外涂2%碘酊或3%酒精溶液、百多邦软膏或环丙沙星软膏。也可用激光、紫外线照射治疗。毛囊炎如有脓头,局部消毒后用消毒针轻轻挑破排脓。臀部感染者用一比五千高锰酸钾溶液坐浴。疖肿早期严禁切开,局部热敷或外贴鱼石脂软膏。化脓后应切开引流。

相关信息: 积极治疗瘙痒性皮肤病及慢性全身疾病,也可肌注丙种球蛋白以提高机体免疫力。

毛囊炎是毛囊和毛囊周围发生的化脓性炎症性疾病。

炎症面积大,侵犯较深者称为疖,而多发或反复发作者则称为疖病。

病原菌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

常与糖尿病、贫血、肾炎及瘙痒性皮肤病有关。

螨虫皮炎


拼音:man

症状: 螨虫皮炎又称谷痒症,是由螨虫叮咬所致的皮炎。这类螨多寄生在各种农作物上,因此多见于常接触各种农作物的农民、包装工人或睡草垫的人,特别是秋收季节,是农村的常见病。自觉奇痒,夜间加剧,典型的皮损为丘疹样荨麻疹,偶有大疱,常伴抓痕和结痂。发病部位与接触方式有关,多在颈部、躯干及上、下肢屈侧。

治疗: 污染的衣物、草席应用热水烫洗,局部治疗可用酚炉甘石洗剂、利康液,严重者可使用抗组胺类或皮质类固醇激素。

相关信息:

蠓、蚤叮咬


拼音:meng

症状: 蠓是比蚊子还小的褐色或黑色小飞虫,以夏秋两季为最常见,多在清晨及黄昏成群飞翔,叮咬人畜。蚤善跳跃,俗称"跳蚤",叮咬皮肤时其口器分泌的毒液可刺激皮肤,引起皮炎。蠓、蚤叮咬后,在皮肤上出现瘀点或水肿性红斑,继而可演变成黄豆大的风团,个别发生水疱,自觉奇痒难忍。

治疗: 治疗外用利康液、风油精、酚炉甘石洗剂、乐肤液等。

相关信息:

臭虫痒症


拼音:chou

症状: 臭虫痒症是因臭虫叮咬而引起的皮肤反应。反应因人而异,有人可无反应,重则可发生针头大小瘀点或风团,甚至出现紫色斑疹或水疱,皮损常排列成行,自觉瘙痒。

治疗: 对症处理,可外用酚炉甘石洗剂、乐肤液、皮炎平霜等。

相关信息:

日光性皮炎


拼音:ri

症状: 日光性皮炎又称晒斑,是皮肤受强烈日晒后引起的急性炎症损伤性反应。好发于暴露部位,常于初夏皮肤曝晒后出现境界清楚的水肿性红斑,自觉灼热、干痛,严重者有水疱、大疱,或伴头痛、心悸、恶心、发热等全身症状。症状于24小时达高峰,炎症消退后脱屑,遗留轻度色素沉着斑。

治疗: 应避免曝晒,必要时提前应用遮光剂如15%氧化锌软膏。皮损无糜烂渗出者可外用酚炉甘石洗剂或皮质类固醇激素霜等,有渗出者可湿敷,有张力性大疱可用无菌注射器抽液后·外涂2%龙胆紫溶液,有全身症状者对症处理,严重者可用强的松每日20-30毫克,早晨顿服,并用抗组胺剂如赛庚啶每次2毫克,每日3次。

相关信息:

痱 子


拼音:fei

症状: [诊断] 根据皮疹形态可分为三种。 一、白痱 又名晶状粟粒疹。为非炎性针头大透明的薄壁水疱,易破,无自觉症状,1-2日内吸收,有轻度脱屑。好发于颈部及躯干等处,常见于体弱、高热、大量出汗者。 二、红痱 又名红色粟粒疹,-是最常见的一种。皮损为针尖大密集的丘疹或丘疱疹,周围绕有红晕,自觉烧灼及刺痒。好发于腋窝、胸、背、颈、肘窝,妇女乳房下,婴儿头面及臀部等处。天气凉爽时皮损可自行消退。 三、脓痱 又名脓疱性粟粒疹。在丘疹的顶端有针尖大小浅表性小脓疱,疱内常无菌或为非致病性球菌。好发于小儿头颈部或皱襞部。

治疗: [治疗] 注意保持室内通风,衣着宽松,皮肤清洁、干燥,炎热季节勤洗澡。治疗原则以消炎止痒为主,局部可用温水洗净,揩干后撒痱子粉,或外用炉甘石洗剂。脓痱者可加用百多邦软膏或环丙沙星软膏治疗。

相关信息: [预防] 注意室内通风降温,衣着宽大,勤换衣;肥胖婴儿及产妇应勤洗澡,扑痱子粉。

痱子是因外界气温增高而湿度大,出汗不畅所致。

寻常疣


拼音:xun

症状: 一、寻常疣 中医称千日疮,俗称"刺瘊"。多见于青少年,好发于手、足部。皮损初为米粒至豌豆大圆顶丘疹,角化明显,质硬。以后呈乳头样增生,表面有棘状突起,呈灰黄或污褐色,有压痛。发生于甲缘者称甲周疣,发生于颈部、眼睑或颌部的为单个细软的丝状突起,称丝状疣,部分皮损呈参差不齐的多个指状突起,称指状疣。

治疗: 皮损稀发者可冷冻、电灼、激光治疗,皮损多发者用中药木贼、银花各30克,香附20克,乳香、没药各15克,煎浓汤擦洗患处,每日2-3次。

相关信息:

疣是一种良性赘生物。

常见的有寻常疣、扁平疣、跖疣和尖锐湿疣。

本病是由人类乳头瘤病毒引起。

为直接接触传染,也可经污染物间接传染。

细胞免疫功能低下如恶性肿瘤、肾移植和外伤是引起疣病毒感染的重要因素。

急性淋巴结炎


拼音:ji

症状: 可于淋巴回流所属区域找到原发感染灶。早期局部淋巴结肿大、疼痛和压痛,并可推动。后期发生淋巴结周围炎,多个淋巴结粘连成硬块,不易推动,且局部皮肤红肿,压痛明显。可伴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如寒战、高热、头痛、全身不适和食欲减退等。不及时治疗感染可继续发展形成脓肿,也可向血液播散引起败血症。

治疗: 治疗原则基本同急性淋巴管炎。及时处理原发病灶,控制感染来源。局部可采用50%硫酸镁溶液热敷和外敷抗菌药物。脓肿形成,出现波动者应切开引流。有全身症状者应适量应用抗菌药物。

相关信息:

急性淋巴结炎是化脓性感染经淋巴管蔓延或扩散至所属区域的淋巴结而引起。

较常见。

致病菌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溶血性链球菌,如上肢、乳腺、胸壁、背部及上腹壁感染引起腋窝淋巴结炎,下肢、下腹壁、会阴等处感染引起的腹股沟淋巴结炎,头面部、口腔、颈部感染可引起颌下及颈部淋巴结炎等。

麻风病


拼音:ma

症状: 一、症状 主要表现为特殊皮肤损害和神经病变。按五级分类法(不包括未定类)有如下表现。 (一)皮肤损害 1.未定类:常仅有一到两块不对称分布的浅色斑或淡红斑,边缘清或不清,无浸润和鳞屑。 2.结核样型:为少数斑疹或斑块皮肤损害不对称,境界清楚,边缘高出皮面,向外扩延形成环状或半环状,表面粗糙,有鳞屑。 3.界线类偏结核样型:皮疹数目稍多,呈红色或暗红色,边界清楚,表面粗糙,分布倾向不对称。 4.中间界线类:皮疹多样化,环形不规则,一侧边清,另一侧不清,皮疹呈红白相间的环形或多环形斑块,有浸润现象,有时较大浸润斑块四周散在分布小形浸润性斑块,称"卫星状"皮疹。 5.界线类偏瘤型:皮疹较小而多,有斑疹、丘疹、斑块、结节及弥漫性浸润等损害。倾向对称分布,表面光滑,多呈黄褐色或茶褐色,边界多不清楚。 6.瘤型:有多数浸润性斑块和结节呈红色或暗红色,表面有油样光泽,分布对称,边缘不清,可相互融合。眉毛外1/3脱落,严重者头发、眉毛全脱光。面呈酗酒样。皮肤浸润肥厚,布满多数结节,鼻头及后部、耳垂红厚变大,外观如"狮面"。双小腿可出现鱼鳞样或蛇皮样损害。 (二)神经病变 1.感觉障碍:各型麻风均有不同程度的感觉障碍。初期即有感觉过敏如蚁行感,继而失去冷热觉、痛觉和触觉,随病情发展出现感觉减退或麻木,重者被刺伤、割伤、烧伤而无任何感觉。 2.神经粗大:为本病的重要特征。结核样型神经受累较严重,多呈神经粗大、梭状、结节或条索状,检查耳大神经、腓总神经、尺神经易于发现。易于出现畸形,如患侧大小鱼际肌、骨间肌萎缩。尺神经受累形成"爪"形手,正中神经受累可致"猿"手,桡神经受累可致垂腕,面神经受累形成"兔"眼。 二、麻风反应 不论治疗与否,突然出现急性或亚急性症状活跃,原有的皮损或神经损害炎症加剧,又出现新的损害,严重时出现结节坏死,有的发热高达四十度,白细胞增多等,称为麻风反应。 三、辅助检查 疑为本病者应进行麻风杆菌检查、组胺试验、出汗试验、麻风菌素试验发光麻风抗体吸附试验、麻风杆菌单克隆抗体测定、组织病理检查。

治疗: 一、联合化疗 应采用抗麻风联合化疗。治疗必须足量与规范化,加强治疗后观察与监测,注意每种药的毒副作用。除下述药物外,丙硫异烟胺、甲氟哌酸和氟嗪酸、米诺环素、桥环类抗生素等。 (一)多菌型麻风 利福平600毫克,口服,每月1次。氯苯吩嗪300毫克,口服,每月2次,或每日50毫克,口服。氨苯砜每日100毫克,口服,疗程至少24个月。 (二)少菌型麻风 利福平600毫克,口服,每月1次;氯苯砜每日100毫克,口服,疗程6个月。 二、麻风反应的处理 氯苯吩嗪最适用于表现为结节性红斑的麻风反应,每日100-200毫克,分两次口服。反应停一般对瘤型麻风的反应效果好,每日200~400毫克,控制症状后递减为每日50~100毫克。皮质类固醇激素如强的松每日30"40毫克,分2次口服;症状好转后渐减量停用;或氢化可的松25毫克,加入0.5%普鲁卡因10~20毫升内,在疼痛神经干周围局部封闭,每周2-3次。

相关信息: 学习麻风防治知识,麻风杆菌阳性患者应进行隔离治疗,可接种卡介苗进行免疫预防,预防性服药可用氯苯矾每日50毫克。

麻风病是一种慢性传染病,侵犯周围神经、皮肤、粘膜、深部组织和内脏器官,晚期常致肢体畸形和残废。

[病因] 本病由麻风杆菌引起。

麻风患者为本病唯一的传染源,直接接触是主要的传染途径,该菌通过破损的皮肤、粘膜进入机体,或经飞沫传染。

12345 共66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