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状疱疹
拼音:dai
症状: 一、发病 本病常发于春秋两季,成人多见。 二、症状 发病前3-5日,病变部位先灼热,神经过敏或神经痛。好发部位为肋间神经、三叉神经分部区、颈部及腰腹部。儿童的神经痛往往轻微,老年人疼痛多较剧烈,疼痛时间也较长。皮疹初起为成簇的米粒至绿豆大小红色或紫红色丘疹、丘疱疹,继而变成水疱。各簇水疱之间常有正常皮肤存在。皮疹多沿神经分布区呈单侧带状排列,很少超过体中线。大约两星期皮疹干涸、结痂,愈后留暂时性红色斑或色素沉着,极少复发。 三、特殊类型 有时见到特殊类型带状疱疹。仅有红斑、丘疹而无水疱者称顿挫型带状疱疹。具有大疱、血疱、坏死性溃疡者分别称为大疱性、出血性。坏疽性带状疱疹。少数情况下病毒可播散,皮疹泛发于全身者称泛发性带状疱疹,常伴高热、肺炎与脑损害。眼部带状疱疹累及角膜造成视力障碍,并可引起脑炎、脑膜炎。
治疗: 一、全身治疗 (一)镇静止痛剂 安定每次2.5-5毫克,每日2次。去痛片每次0.5-1克,每日1-2次。也可用肠溶阿斯匹林、必理通或痛立克。 (二)营养神经药物 维生素B1每次20毫克,每日3次。维生素B12每次250微克,肌注,每日1次。维生素E每次0.1-0.2克,每日3次。 (三)抗病毒类药物 病毒灵每次0.2克,每日3次。病毒唑每日10-15毫克/千克,静滴。阿糖胞苷每日每1-2毫克/千克,静滴。无环鸟苷每日1克,分五次口服;或200毫克,静滴,每日1次。 (四)抗生素 为预防或控制继发感染可选用青霉素、红霉素或磺胺类药物。 (五)皮质类固醇激素 为减轻神经痛,老年患者可用小量强的松,每日20~30毫克。症状减轻后渐停用。 (六)中医中药 龙胆泻肝汤有较好疗效。方用龙胆草、泽泻、本通、车前子、当归。柴胡、生地、甘草,可加黄芩、栀子。 二、局部治疗 皮损局部外涂2%炉甘石洗剂,轻度糜烂者外涂2%龙胆紫溶液,渗液多者用3%硼酸溶液进行湿敷。眼睛受累者用2%红霉素眼膏,或0.1%疱疹净眼药水,或0.1%无环鸟苷眼药水点患眼。中药蜈蚣8条,大黄、黄连各15克,黄柏20克,乳香、没药各10克,共研成粉,浓茶水调成糊状外涂,每日2次,有消炎、止痛功效。
相关信息:
带状疱疹中医称缠腰火丹。
本病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
病毒有亲神经和皮肤的特性,初次感染者发生水痘或隐性感染;
以后病毒可长或潜伏于脊髓神经节内,当宿主的细胞免疫功能减退时病毒被激活而发生本病。
愈后可获终生免疫。
脓疱疮
拼音:nong
症状: 一、发病 本病在儿童中流行,常发生于春秋季节。 二、分型及其症状 (一)寻常性脓疱疮 易发于面部、四肢等暴露部位。初发皮疹为红色丘疹,以后迅速变为米粒至黄豆大小水疱或脓疱,呈群集分布,周围有红晕,疱壁薄而易破。脓疱干涸结成蜜黄色痂,痂脱后痊愈,不留瘢痕。自觉瘙痒,因搔抓而不断将病菌再接种到其他部位,发生新脓疱,病程迁延数日或数月不愈。全身症状轻者无不适感,重者有高热,可并发淋巴管炎、淋巴结炎。由链球菌引起者可并发急性肾炎或败血症。 (二)大瘤性脓疮疮 初起皮疹为米粒至黄豆大小水疱,以后增大至蚕豆或核桃大小,周围有红晕。脓疱壁开始紧张,数日后松弛,脓液沉积于疱底,可见特征性的半月形积脓。疱壁破后形成表残糜烂面。皮损中央常自愈,边缘仍有炎症向四周扩延,并发生新脓疱,呈环状。 (三)深脓疱疮 皮疹初在红斑上发生水疱或脓疱。数日后向深部发展,中心发生坏死,表面覆盖硬的褐黑色痂,痂脱后形成周边陡峭的蝶形溃疡。有灼痛感,附近淋巴结常肿大,长期不愈,可形成肉芽肿样损害。 (四)新生儿脓疱疮 由凝固酶阳性葡萄球菌-71型所致。常发生在4-10日新生儿,发病急,传染性强。开始损害为黄豆大小水疱,周围有红晕,疱液初起澄清,后变混浊。疱破后露出鲜红色糜烂面,干涸后结黄色痂。本病易发生在暴露部位,轻者无全身症状,重者有高热,可并发败血症、肺炎等。 三、辅助检查 白细胞和嗜中性白细胞可增多,涂片镜检或培养可见致病菌。
治疗: 一、全身治疗 宜早治疗,早隔离。首选青霉素,每次80万U,肌注,每日两次。重者可用氨苄青霉素、先锋霉素等静滴。青霉素过敏者可用红霉素或磺胺类药物。必要时给予白蛋白或新鲜血浆静滴,并可肌注转移因子或丙种球蛋白,以提高机体免疫力。 二、局部治疗 轻者可外涂2%龙胆紫溶液。百多邦软膏或环丙沙星软膏。大疱性脓疱用0.1%雷夫奴尔溶液进行湿敷。深脓疱疮外涂2%雷夫奴尔软膏软化痂皮后去除脓痂,脓液宜通畅引流以缩短疗程。
相关信息: 隔离消毒,防止接触传播;注意皮肤清洁,及时治疗各种皮肤损伤。
脓疱疮是一种常见的急性化脓性皮肤病,俗称"黄水疮"。
[病因] 病原菌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其次为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少数为白色葡萄球菌,混合感染也不少见。
此外,环境温度高、出汗及搔抓可促进本病发生。
手足皲裂
拼音:shou
症状: 手足皲裂是多种原因引起的手足部皮肤干燥和皲裂。好发于秋冬季,尤以露天作业者多见。易发于手掌、指尖、指关节侧缘、足侧缘、足跟部等。皮肤角化过度,粗糙伴线状裂隙,可有出血或疼痛,以致活动受限,影响劳动。
治疗: 平时应保持手足皮肤清洁、滋润,秋冬季节外涂润肤霜。皮损处可外用10%硫黄水杨酸软膏或擦手甘油。
相关信息:
鸡 眼
拼音:ji
症状: 鸡眼为局部长期受挤压或摩擦所致的角质增生过度。皮损为境界清楚的淡黄色圆锥形角质栓,尖端楔人皮肉,状如鸡眼,多单发,绿豆至蚕豆大小,局部有压痛,好发于跖部、趾侧及趾间。因潮湿皮损浸渍发白而变软者,称软鸡眼。
治疗: 本病以局部治疗为主,但应注意保护正常皮肤,孕妇禁用。外用鸡眼膏,中药鸦胆子或鲜半夏捣烂局部外敷,5日换药1次;地骨皮与红花粉各半,角植物油调成糊状外涂,3日换药1次;冷冻治疗、二氧化碳激光或鸡眼挖除术。
相关信息:
胼 胝
拼音:pian
症状: 胼胝是皮肤长期受压迫和摩擦而出现的硬而平滑的角质增厚,系人体对刺激的保护性反应,俗称"茧子"。好发于掌指关节掌面及跖面,为境界不清的淡黄或蜡黄色扁平角质肥厚性斑块,中央略厚、隆起于皮面,皮纹清晰略透明。局部感觉迟钝,严重者有压痛。
治疗: 轻者一般不需治疗,去除病因后多能自愈,严重者可采用修削方法或外用0.3%维甲酸软膏及中药,参见鸡眼的治疗。
相关信息:
鱼鳞病(干皮症)
拼音:yu
症状: [诊断] 一、分类 可分为常染色体显性寻常性鱼鳞病和性联隐性寻常性鱼鳞病。 二、症状 (一)常染色体显性寻常性鱼鳞病 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出生后几个月,于背部及四肢伸侧出现淡褐色至深褐色菱形或多角形鳞屑,中央粘着,边缘游离,头皮有轻度鳞屑,手背可见毛囊角化性损害,并有掌跖角化过度,皮疹好发于四肢伸侧及背部。随年龄增长而加剧,到青春期达到极点,以后停止。冬重夏轻,轻者仅有皮肤干燥,少量鳞屑,称为干皮症。 (二)性联隐性寻常性鱼鳞病 为性联隐性遗传,均见于男性,常在生后或幼婴时期开始发病。皮损呈污秽黑褐色的大片鱼鳞样鳞屑斑,干燥粗糙。皮损泛发全身,腹部较重,至成年后不能改善或加重。
治疗: [治疗] 维生素A每次2.5-5万U,每日3次。外用10%尿素软膏、0.1%维甲酸软膏或5%水杨酸软膏。
相关信息:
鱼鳞病是一种遗传性角化异常性皮肤病,以皮肤干燥,伴鱼鳞状鳞屑为特征。
[病因] 本病与遗传有关,幼年发病,常持续终生。
黄褐斑
拼音:huang
症状: 黄褐斑也称肝斑,主要发生于两颊及前额部的黄褐色素沉着斑。病因未明,可能与内分泌有关,可见于慢性酒精中毒、肝病、结核等患者。皮损对称分布于两颊、额部、鼻及颌部的色素斑,呈黄褐色。指盖至掌大小,形状不规则。慢性经过,无自觉症状。
治疗: 治疗用维生素C每次0.2克,每日3次。外用3%氢醌霜、3%过氧化氢溶液、20%壬二酸霜、5%二氧化钛霜及其他脱色剂。可口服中药如逍遥散等。
相关信息:
脂溢性皮炎
拼音:zhi
症状: 在皮脂溢出部位如头部、眉部。鼻旁沟、耳后、上胸部、背部,重者腋窝、脐部、外阴等处出现黄红色丘疹或斑片,上覆有油腻性鳞屑或痂皮。本病经过慢性,反复发作。自觉瘙痒,处理不当易引起湿疹样变。
治疗: 一、内用疗法 口服维生素B6每次20毫克,每日3次,或复合维生素B。瘙痒严重时加用抗组胺类药物。炎症明显可用四环素,每次0.25克,每日4次。 二、外用疗法 头部皮损可选用希尔生、2%采乐(酮康唑)洗剂、乐肤液。面部损害可用复方硫磺洗剂、5%硫磺霜与皮质类固醇霜混合应用,还可用肤炎宁擦剂等。有糜烂渗出时用0.1%雷夫奴尔溶液或3%-4%硼酸溶液湿敷。
相关信息:
脂溢性皮炎是发生于皮脂溢出部位的一种慢性皮肤炎症。
可能与皮脂分泌过多和化学成分的改变而导致的皮肤正常菌群如印圆形糠秕孢子菌等大量繁殖,造成原发或继发性侵犯皮肤所致。
精神、饮食、饮酒等因素可影响本病。
荨麻疹
拼音:xun
症状: 一、症状 躯干四肢突然出现大小不等的红色、苍白色风团,起落迅速,消退后不留痕迹。反复发作,伴剧烈瘙痒。如累及呼吸、消化及循环系统,可出现相应的症状,如气短、胸闷。呼吸困难、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及烦躁、心慌等。严重者可出现过敏性休克。 二、分类 可分为急性荨麻疹、慢性荨麻疹及特殊类型荨麻疹三类。 (一)急性荨麻疹 多在一到两星期内痊愈。 (二)慢性荨麻疹 反复发作,时轻时重,病期在1个月以上。 (三)特殊类型荨麻疹 1.寒冷性荨麻疹:遇冷风、冷水,在接触暴露部位出现风团。 2.胆碱能性荨麻:疹遇热、运动后及精神紧张,躯干四肢出现,直径1-3毫米大小丘疹样风团,同时可伴流涎、出汗、腹痛、腹泻等症状。 3.人工性荨疹:沿搔抓及钝器划过的部位,出现条状隆起,伴瘙痒,此即皮肤划痕征阳性。
治疗: 一、一般治疗 详细询问病史,积极寻找并去除病因,避免各种诱发因素。 二、药物治疗 (一)急性荨麻疹 抗组胺类药物应予赛庚啶,每次2-4毫克,每日3次,或特非那丁每次60毫克,每日2次;或仙特敏每次10毫克,每日1次。必要时给予苯海拉明20-40毫克,肌注。维生素C每次0.2克,每日3次;皮疹较广泛者可给予2-3克,静滴,每日1次。伴消化道症状者给予甲氰咪胍200"400毫克,静滴,每日1次。如皮疹较广泛应给予强的松,每日30-45毫克,分次口服;或地塞米松5毫克,肌注;或氢化可的松100-300毫克,静滴。 过敏性休克应就地抢救治疗,0.1%肾上腺素0.5-1毫升,皮下注射;氢化可的松200-300毫克,静滴;吸氧,严重呼吸困难者应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 (二)慢性荨麻疹 抗组胺类药物如赛庚啶每次4毫克,每日3次;酮替芬每次1毫克,每日2次;其他如扑尔敏、特非那丁、苯海拉明等,可选用2-3种联合或交替应用。普鲁卡因每日每千克4~8毫克,入液配成0.1%浓度,加维生素C1-3克,静滴,每日1次,10-20次为一疗程。组胺球蛋白2-4毫升,肌注,每周1-2次,6-8次为一疗程。 (三)特殊类型荨麻疹 胆碱能性荨麻疹给予普鲁苯辛,每次15毫克,每日3次。寒冷性荨麻疹给予6-氨基己酸,每次两克,每日3次。日光性荨麻疹加服氯喹,每次0.25克,每日2次。 三、外用治疗 小面积少量应用乐肤液及去炎松尿素霜。全身大面积外用酚炉甘石洗剂,每日数次。
相关信息:
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的发生于皮肤、粘膜的瘙痒性风团,发生和消退较快,消退后不留痕迹。
病因复杂,常与食物如鱼虾、蟹、蛋类,药物如青霉素、磺胺、阿斯匹林、血清制剂,病毒、细菌感染,物理因素如冷、热、日光,精神因素,内脏和全身性疾病等有关。
药疹(药物性皮炎)
拼音:yao
症状: 一、病史 发疹前有药物应用史,一般于首次用药后4-20日发生,再次用药发病时间缩短,多在数小时或1-2日内迅速出现皮疹。 二、症状 皮疹大部分突然发生。除固定性药疹外,皮疹多为全身性、对称性。轻者无显著不适,重者可有严重的全身症状如畏寒、发热、昏迷等。 三、分型及其特点 (一)固定型 在某一固定部位反复发生同样皮疹,水肿性红斑。常见于皮肤粘膜交界处。 (二)荨麻疹型 皮疹似荨麻疹,严重者多融合成片。 (三)麻疹样或猩红热样型 皮疹似麻疹或猩红热,严重者可发展为剥脱性皮炎。 (四)多形红斑型 皮疹似多形红斑,以四肢远端较重。 (五)大疱性表皮松解型 在红斑的基础上出现大小不等的松弛性水疱,尼氏征阳性,皮损处表皮稍经摩擦即可脱落,留下鲜红的糜烂面。眼结膜充血,口腔及外阴粘膜糜烂。常伴发热,可因感染导致败血症、肾功能衰竭及电解质紊乱。 (六)剥脱性皮炎型 初起为麻疹样或猩红热样红斑,很快全身皮肤发生弥漫性潮红肿胀、脱屑。手足呈手套或袜套状剥脱。 (七)其他 如湿疹型、血管炎型表现分别似湿疹或血管炎性皮疹。
治疗: 一、一般治疗 停用致敏与可疑致敏药物。保持室内清洁,并用紫外线消毒,及时更换床单。加强眼、口、鼻粘膜的护理,应用红霉素眼膏或0.25%氯霉素眼药水点眼,多贝液漱口。注意水电解质平衡,重症患者大量渗出。脱屑及高热、白蛋白降低者应少量多次输入白蛋白、鲜血浆及鲜血等,增强机体抵抗力。 二、药物治疗 (一)轻型药疹 抗组胺类药物如扑尔敏,每次4-8毫克,每日3次;赛庚啶每次2-4克,每日3次;或特非那丁、仙特敏等,可单独或两种联合用药。给予维生素C,每次0.1-0.2克,每日3次。维生素E每次0.1克,每日3次。乳酸钙每次比,每日3次。 (二)重症药疹 指剥脱性皮炎型、大瘤性表皮松解型及重症多形性红斑型药疹。除应用抗组胺类药物及维生素外,早期足量应用皮质类固醇激素。一般应用氢化可的松300-600毫克,或地塞米松10-25毫克,静滴,每日1次,皮疹好转后渐减量。给予红霉素1.2-1.8克,静滴;或头孢唑啉六克,静滴;或环丙沙星200毫克,静滴,每日2次。重金属盐类引起的药疹可用二巯基丁二酸钠,每次1克,人液静注,每日2-3次,共3~5日。 三、外用治疗 局部小面积糜烂者可用3%硼酸溶液湿敷。结痂或少量渗出者外用雷松乳剂。大面积糜烂者应用地榆炭油剂。
相关信息: 避免使用已知过敏或结构相似的药物;尽量选用致敏性较低的药物;应用青霉素、血清、普鲁卡因等药物前应作皮试;一旦出现药疹,立即停用可疑药物。
药疹也称药物性皮炎,是药物经过各种途径进入人体而引起的皮肤粘膜的炎症反应,重者可引起系统性损伤。
常见的致敏药物有以下几类,解热镇痛药如吡唑酮类、水杨酸类较常见,抗生素类以青霉素、链霉素多见,其他如磺胺类、镇静催眠药、抗癫痫药、特种血清制剂和疫苗等均可引起药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