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佛灌顶印明

(真言)五佛行者授灌顶之印言也。

莲华部心轨曰:“既次加持身,次应授灌顶五如来印契,各如三昧耶(言三昧耶之印),遍照灌于顶,不动佛于额,宝生尊顶右,无量寿顶后,不空成就佛,应在顶之左。

五停心观

(术语)小乘三贤之第一,修五种之观法而五种之过失停心也。

是为声闻乘入道之初。

有二种,一种:一、不净观,观境界不净之相,停止贪欲之法。

贪著心多之人修之。

二、慈悲观,向一切有情,观可怜之相,而停止嗔恚之法。

嗔恚多之人修之。

三、因缘观,观十二因缘,三世相续之理,而停止愚痴之法。

愚痴多之人修之。

四、界分别观,向诸法而分别六界或十八界,停止我见之法。

我见多之人修之。

五、数息观,计呼吸数以停止散乱心之法。

散心......更多

五分戒本

(书名)弥沙塞五分戒本之略名。

弥沙塞部五分律之戒经也。

五分法身

(术语)以五种功德法成佛身,故曰五分法身。

小乘以之为三身中之法身:一、戒,谓如来口意三业离一切过非之戒法身也。

二、定,如来之真心寂静,离一切妄念,谓之定法身。

三、慧,如来之真智圆明,观达法性,谓之慧法身。

即根本智也。

四、解脱,如来之心身,解脱一切系缚,谓之解脱法身。

即涅槃之德也。

五、解脱知见,知已实解脱,谓之解脱知见法身。

即后得智也。

此五者有次第,由戒而生定。

由定而生慧。

由慧而得解脱。

由解脱而有解......更多

五十一位

(术语)仁王般若经所说。

五十二位中等觉之位,摄于第十地。

成五十一位。

【参见: 五十二位】。

五十三智识

(名数)华严经入法界品之末会善财童子先于福城之东庄严幢娑罗林中,闻文殊说法,依其指导次第南行值诸知识而闻说法。

其知识之数,旧华严列四十四人,合文殊为四十五人,新华严加后之知识九人,而列五十四人,加文殊则总为五十五人。

今举南询之智识,故除文殊,又,第五十番知识德生童子与五十一番,有德童女以在同一会上问答,故只摄德生童子一人,省去有德童女为五十三人。

所谓五十三知识也。

德云比丘Meghas/ri一,旧作......更多

五十二位

(术语)明菩萨乘之阶位,诸经论所说,种种不同。

如大日经依十住而明十位,又同经明十地之十位,胜天王般若经明十地之十位,智度论明三乘合说之十位,金光明经明十地妙觉之十一位,唯识论明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妙觉之四十一位,智度论加入等觉明四十二位(四十二字门是也),仁王般若经明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妙觉之五十一位,华严经,菩萨璎珞经等加入等觉明五十二位。

日本弘法之秘藏记于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加入十回向终之暖......更多

五十二种供物

(杂语)涅槃会因五十二众捧五十二种之供物。

五十种无著无缚解脱回向

(名数)金刚幢菩萨十回向中第九,无著无缚回向之菩萨,以其所修之善根为五十种之回向。

出八十华严三十二。

五后得智

(名数)菩萨之行满足后所起之化他智慧也:一、通达智,欲见之境界自在得之智也。

二、随念智,忆念在观心中了知诸法之相,出观后亦得不忘之智也。

三、安立智,在了知之诸境界,能立正教使他人修行之智也。

四、和合智,由得了之智慧,观察一切诸法和合之境界,转一切烦恼而为菩提之智也。

五、如意智,自己所欲之一切事得自在之智也。

5152535455 共30928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