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尘
(术语)色声香味触之五境也。
此五者,能染污真性,故名尘。
止观四上曰:“死事弗奢,那得不怖。
怖心起时,如履汤火。
五尘六欲,不暇贪染。
”
五德
(名数)有种种之五德。
五忍
(术语)仁王经所说菩萨之位。
【参见: 忍】\n\n(名数)仁王经所说。
一伏忍,别教菩萨,于十住十行十回向三贤间,未断烦恼种子,而制伏之不使起之位也。
二信忍,于初地至三地间,既见法性而得正信之位也。
三顺忍,于四地至六地间顺菩提道而趣向无生果之位也。
四无生忍,于七地至九地间悟入诸法无生理之位也。
五寂灭忍,于第十地及妙觉间诸惑断尽而涅槃寂灭之位也。
忍者忍可,或安忍之义,决定其理无移动之念也。
旧译仁王经教......更多
五恶趣
(术语)于三恶趣加人、天,修罗属于天。
无量寿经下曰:“横截五恶趣。
”\n\n(术语)又曰五趣,五道等:地狱、饿鬼、畜生、人、天五种之境界。
此中自天趣别开阿修罗,故为六趣。
对于弥陀之净土,悉以之为恶趣。
地狱鬼畜三者,为纯恶之所趣,故名为恶趣。
人天为善恶杂业之所趣,故亦名为恶趣。
无量寿经下曰:“必得超绝去往生安养国,横截五恶趣。
”同净影疏下曰:“三途人天是其五趣,于此分别下三恶道名为恶趣,人天二道名为......更多
五惑
(名数)与五钝使同。
五戒
(术语)一不杀生戒,不杀生物也。
二不偷盗戒,不取不与也。
三不邪淫戒,不犯有看守者也。
四不妄语戒,不为无实之言也。
五不饮酒戒,不饮酒也。
此五者在家之人所持,男子谓之优婆塞,女子谓之优婆夷。
大毗婆娑论名为五学处。
大庄严经名曰五大施。
俱舍论名曰近事律仪。
俱舍论十四曰:“受离五所应远离,安立第一近事律仪。
何等名为五所应离?
一者杀生,二不与取,三欲邪行,四虚诳说,五饮诸酒。
”【又】指持五戒之优婆塞而云五戒,......更多
五所依土
(名数)一、法性土,如来清净法身所依之土也。
以真如为体,然此身与土无差别,不变不迁离相寂灭也。
二、实报土,如来圆满报身所依之土也。
以无漏之五蕴为体,往昔修功德,成就无碍之庄严,境智融泯,称实感报之土也。
三、色相土,如来微尘相海身所依之土也。
以自行之后得智为体,万德成就,众宝庄严,故名。
四、他受用土,如来他受用身所依之土也。
以利他之后得智为体,由所宜之变现,以大悲力现大小胜劣种种之净土也。
五、变化土......更多
五手
(名数)一、思惟手,稍屈小指无名指之头,向于掌,余三指散如三奇状,头稍侧,屈手向裹,以头指(人指)指颊也。
二、善手,施无畏也。
皆用左手。
用右手亦得。
善者妙好义。
三、笑手,回思惟手而当于心前,使三指向于上也。
四、华手,以头拇二指捻花,而申三指。
其三指或仰掌而舒之。
皆得。
五、虚空手,侧右手,散指而置于空中也。
见大日经疏十六。
五拔刀贼
(譬喻)【参见: 五刀】
五教佛身
(术语)华严宗言佛说法时,以五教之异显现各别之佛身也。
有丈六金身,千百亿化身,丈六即真佛,丈六即法身,具足十身之称。
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