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崔使君新楼

作者: 白居易 朝代: 唐代

忧人何处可销忧,碧瓮红栏湓水头。

从此浔阳风月夜,崔公楼替庾公楼。

临江仙·疾愈登望湖楼赠项长官

作者: 苏轼 朝代: 宋代

多病休文都瘦损,不堪金带垂腰。

望湖楼上暗香飘。

和风春弄袖,明月夜闻箫。

酒醒梦回清漏永,隐床无限更潮。

佳人不见董娇饶。

徘徊花上月,空度可怜宵。

多病休文都瘦损,不堪金带垂腰。

望湖楼上暗香飘。

和风春弄袖,明月夜闻箫。

休文体弱多病身体虚弱,连垂腰的金带都不堪佩系了。

望湖楼上正飘散着花香,春天和煦微风吹拂着衣袖,眼望着皓月当空,耳听着悠扬箫声。

酒醒梦回清漏永,隐床无限更潮。

佳人不见董娇饶。

徘徊花上月,空度可怜宵。

酒醉睡去,又从梦中惊醒,正听见漏壶的长流滴水发出清脆而单调的声响,倚在床上似乎感到了无比潮湿。

身边的侍酒美人不见了,内心的空虚好像花上的月亮,正在天际空自徘徊,自己竟是空度良宵。

参考资料: 1、 朱靖华、饶学刚、王文龙、饶晓明.历代名家词新释辑评丛书苏轼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07年1月:1013-1016

杜沂游武昌,以酴醾花菩萨泉见饷,二首

作者: 苏轼 朝代: 宋代

酴醾不争春,寂寞开最晚。

青蛟走玉骨,羽盖蒙珠幰。

不妆艳已绝,无风香自远。

凄凉吴宫阙,红粉埋故苑。

至今微月夜,笙箫来翠巘。

余妍入此花,千载尚清婉。

怪君呼不归,定为花所挽。

昨宵雷雨恶,花尽君应返。

闻正辅表兄将至以诗迎之

作者: 苏轼 朝代: 宋代

生逢尧舜仁,得作岭海游。

虽怀跫然喜,岂免跕堕忧。

暮雨侵重膇,晓烟腾郁攸。

朝盘见蜜唧,夜枕闻鸺<留鸟>。

几欲烹郁屈,固尝馔钩辀。

舌音渐獠变,面汗尝骍羞。

赖我存《黄庭》,有时仍丹丘。

目听不任耳,踵息殆废喉。

稍欣素月夜,遂度黄茅秋。

我兄清庙器,持节瘴海头。

萧然三家步,横此万斛舟。

人言得汉吏,天遣活楚囚。

惠然再过我,乐哉十日留。

但恨参语贤,忽潜九原幽。

万里倘同归,两鳏当对櫌。

(轼丧妇已三年矣,......更多

定风波·金印累累佩陆离

作者: 辛弃疾 朝代: 宋代

金印累累佩陆离。

河梁更赋断肠诗。

莫拥旌旗真个去。

何处。

玉堂元自要论思。

且约风流三学士。

同醉。

春风看试几枪旗。

从此酒酣明月夜。

耳热。

那边应是说侬时。

哭祖六自虚(时年十八)

作者: 王维 朝代: 唐代

否极尝闻泰,嗟君独不然。

悯凶才稚齿,羸疾主中年。

馀力文章秀,生知礼乐全。

翰留天帐览,词入帝宫传。

国讶终军少,人知贾谊贤。

公卿尽虚左,朋识共推先。

不恨依穷辙,终期济巨川。

才雄望羔雁,寿促背貂蝉。

福善闻前录,歼良昧上玄。

何辜铩鸾翮,底事碎龙泉。

鵩起长沙赋,麟终曲阜编。

域中君道广,海内我情偏。

乍失疑犹见,沉思悟绝缘。

生前不忍别,死后向谁宣。

为此情难尽,弥令忆更缠。

本家清渭曲,......更多

思归

作者: 李商隐 朝代: 唐代

固有楼堪倚,能无酒可倾。

岭云春沮洳,江月夜晴明。

鱼乱书何托,猿哀梦易惊。

旧居连上苑,时节正迁莺。

鹊桥仙·夜闻杜鹃

作者: 陆游 朝代: 宋代

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

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

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

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

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

暮春时节,眺望江面,风雨连天。

篷蔽的茅屋里,烛灯明灭,悄无人言。

连树林里的黄莺都停止了鸣叫,惟有杜鹃,在月夜里孤苦哀啼。

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

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啼声越来越远,带着深深的漆黑的影子,惊醒了我的梦,让人清泪欲洒。

年已半百,一畸零人,漂泊在孤旅的路上,想那只故园的杜鹃,带着故园的山水,让我不堪听闻矣。

参考资料: 1、 徐培均编.婉约词萃.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93-194 2、 王双启编著.陆游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2001:104

茅檐(yán)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

林莺(yīng)巢(cháo)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

蓬窗:犹蓬户,即编蓬草为窗,谓窗户之简陋。

春晚:即晚春,暮春时节。

杜宇:即杜鹃。

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

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jī)旅!

深枝:树林深处的枝条。

故山:故乡的山林,即故乡。

羁旅:寄居他乡。

羁,停留。

参考资料: 1、 徐培均编.婉约词萃.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93-194 2、 王双启编著.陆游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2001:104

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

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

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

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杜鹃,在蜀也是常见的暮春而鸣。

它又名杜宇、子规、鹈鴂,古人曾赋予它很多意义,蜀人更把它编成了一个哀凄动人的故事。

(《成都记》:“望帝死,其魂化为鸟,名曰杜鹃。

”)因此,这种鸟的啼鸣常引起人们的许多联想,住在蜀地的文士关于杜鹃的吟咏当然就更多,杜甫入蜀就有不少这样的作品。

陆游在成都时的心情本来就不大好,再加上他“夜闻杜鹃”,自然会惊动敏感的心弦而思绪万千了。

  上片描述杜鹃夜啼的情景。

词人从景物写起:“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

”“茅檐”、“蓬窗”指其简陋的寓所。

当然,陆游住所未必如此,这样写无非是形容客居的萧条,读者不必拘执。

在这样的寓所里,“晻晻黄昏后,寂寂人定初”,坐在昏黄的灯下,他该是多么寂寥。

同时作者想象出“连江风雨”、“萧萧暗雨打窗声”。

其愁绪便跃然纸上。

“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

”这时他听到了鹃啼,但又不直接写,而是先反衬一笔:莺燕无声使得鹃啼显得分外清晰、刺耳;

莺燕在早春显得特别活跃,一到晚春便“燕懒莺残”、悄然无声了,对这“无声”的怨悱,就是对“有声”的厌烦。

“总”字传达出了那种怨责、无奈的情味。

接着再泛写一笔:“但月夜、常啼杜宇。

”“月夜”自然不是这个风雨之夜,月夜的鹃啼是很凄楚的——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李白《蜀道难》)—— 何况是此时此境呢!

“常啼”显出这刺激不是一天两天,这样写是为了加强此夜闻鹃的感受。

  下片是写夜闻鹃鸣的环境,着重于气氛的渲染。

杜鹃,又名杜宇,这种传说中古代蜀帝灵魂的鸟,常在夜间啼叫,其声凄厉悲凉,往往触发旅人思乡之情。

杜鹃这种“悲鸟”,在这种环境气氛里啼鸣,更加使人感到愁苦不堪。

接着下片就写愁苦情状及内心痛楚。

  “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

”这杜鹃竟然可以在发出鸣叫,催成词人几行清泪,惊残他一枕孤梦之后,又拣深枝飞去。

“孤梦”点明:客中无聊,寄之于梦,偏又被“惊残”。

“催成清泪”,因啼声一声紧似一声,故曰“催”。

就这样还不停息,“又拣深枝飞去”,继续它的哀鸣。

“又”,表明作者对鹃夜啼的无可奈何。

杜甫《子规》写道:“客愁那听此,故作傍人低!

”—— 客中愁闷时那能听这啼声,可是那杜鹃却似故意追着人飞!

这里写的也是这种情况。

鹃啼除了在总体上给人一种悲凄之感、一种心理重负之外,还由于它的象征意义引起人们的种种联想。

比如它在暮春啼鸣,使人觉得春天似乎是被它送走的,它的啼鸣常引起人们时序倏忽之感,如《离骚》“恐鹈鴂之先鸣兮,使夫百草为之不芳”。

同时,这种鸟的鸣声好似说“不如归去”,因此又常引起人们的羁愁。

所以作者在下面写道:“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故山”,故乡。

“半世”,陆游至成都已是四十九岁,故说半世。

这结尾的两句进一步表明处境,生发感慨,把他此时闻鹃内心深层的意念揭示出来了。

在故乡听鹃当然引不起羁愁,之所以“不堪听”,就是因为打动了岁月如流、志业未遂的心绪,而此时作客他乡更增加了一重羁愁,这里的“犹自……况”就是表示这种递进。

  纵观全词,作者先绘景,渲染气氛,再用对比托出杜鹃夜啼,接着写啼声引发的感受,最后通过联想,表达人生的感慨。

可谓结构细密,层次分明。

参考资料: 1、 《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版,第1392-1394页

闲中偶题

作者: 陆游 朝代: 宋代

久矣云衢敛羽翰,退飞更觉一枝安。

七千里外新闲客,十五年前旧史官。

花底清歌春载酒,江边明月夜投竿。

痴顽直为多更事,莫怪胸怀抵死宽。

江楼次前辈韵

作者: 陆游 朝代: 宋代

一日千回上庭树,城南尚记嬉游处。

俯仰人间八十年,镜中未许朱颜去。

甲第侵云多贵人,朝回扑帽软红麈。

江楼月夜吹长笛,谁似侬家不负身?

2122232425 共476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