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上送别 文
送别 文
凤吹笙曲 ( 一作凤笙篇 送别 ) 文
仙人十五爱吹笙,学得昆丘彩凤鸣。
始闻炼气餐金液,复道朝天赴玉京。
玉京迢迢几千里,凤笙去去无穷已。
欲叹离声发绛唇,更嗟别调流纤指。
此时惜别讵堪闻,此地相看未忍分。
重吟真曲和清吹,却奏仙歌响绿云。
绿云紫气向函关,访道应寻缑氏山。
莫学吹笙王子晋,一遇浮丘断不还。
送别 / 山中送别 文翻注译赏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明年 一作:年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在深山中送走了好友,夕阳落下把柴门半掩。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明年 一作:年年) 春草到明年催生新绿,朋友啊你能不能回还?
参考资料: 1、 蘅塘退士 等 .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 .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09年11月版 :第56页 . 2、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年10月版 :第299页 .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fēi)。
掩:关闭。
柴扉:柴门。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明年 一作:年年) 明年:一作“年年”。
王孙:贵族的子孙,这里指送别的友人。
参考资料: 1、 蘅塘退士 等 .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 .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09年11月版 :第56页 . 2、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年10月版 :第299页 .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fēi)。
在深山中送走了好友,夕阳落下把柴门半掩。
掩:关闭。
柴扉:柴门。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明年 一作:年年) 春草到明年催生新绿,朋友啊你能不能回还?
明年:一作“年年”。
王孙:贵族的子孙,这里指送别的友人。
参考资料: 1、 蘅塘退士 等 .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 .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09年11月版 :第56页 . 2、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年10月版 :第299页 .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明年 一作:年年) 这首《山中送别》诗,不写离亭饯别的情景,而是匠心别运,选取了与一般送别诗全然不同的下笔着墨之点。
诗的首句“山中相送罢”,在一开头就告诉读者相送已罢,把送行时的话别场面、惜别情怀,用一个看似毫无感情色彩的“罢”字一笔带过。
这里,从相送到送罢,跳越了一段时间。
而次句从白昼送走行人一下子写到“日暮掩柴扉”,则又跳越了一段更长的时间。
诗人在把生活接入诗篇时,剪去了在这段时间内送行者的所感所想,都当作暗场处理了。
对离别有体验的人都知道,行人将去的片刻固然令人黯然魂消,但一种寂寞之感、怅惘之情往往在别后当天的日暮时会变得更浓重、更稠密。
在这离愁别恨最难排遣的时刻,要写的东西也定必是千头万绪的;
可是,诗只写了一个“掩柴扉”的举动。
这是山居的人每天到日暮时都要做的极其平常的事情,看似与白昼送别并无关连。
而诗人却把这本来互不关连的两件事连在了一起,使这本来天天重复的行动显示出与往日不同的意味,从而寓别情于行间,见离愁于字里。
读者自会从其中看到诗中人的寂寞神态、怅惘心情;
同时也会想:继日暮而来的是黑夜,在柴门关闭后又将何以打发这漫漫长夜呢?
这句外留下的空白,更是使人低回想象于无穷的。
诗的三、四两句“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从《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句化来。
但赋是因游子久去而叹其不归,这两句诗则在与行人分手的当天就惟恐其久去不归。
唐汝询在《唐诗解》中概括这首诗的内容为:“扉掩于暮,居人之离思方深;
草绿有时,行人之归期难必。
”而“归期难必”,正是“离思方深”的一个原因。
“归不归”,作为一句问话,照说应当在相别之际向行人提出,这里却让它在行人已去、日暮掩扉之时才浮上居人的心头,成了一个并没有问出口的悬念。
这样,所写的就不是一句送别时照例要讲的话,而是“相送罢”后内心深情的流露,说明诗中人一直到日暮还为离思所笼罩,虽然刚刚分手,已盼其早日归来,又怕其久不归来了。
前面说,从相送到送罢,从“相送罢”到“掩柴扉”,中间跳越了两段时间;
这里,在送别当天的日暮时就想到来年的春草绿,而问那时归不归,这又是从当前跳到未来,跳越的时间就更长了。
这首送别诗,不写离亭饯别的依依不舍,却更进一层写冀望别后重聚。
这是超出一般送别诗的所在。
开头隐去送别情景,以“送罢”落笔,继而写别后回家寂寞之情更浓更稠,为望其再来的题意作了铺垫,于是想到春草再绿自有定期,离人回归却难一定。
惜别之情,自在话外。
意中有意,味外有味,真是匠心别运,高人一筹。
王维善于从生活中拾取看似平凡的素材,运用朴素、自然的语言,来显示深厚、真挚的感情,令人神远。
这首《山中送别》诗就是这样的。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年12月版 :第184-185页 .
双黄鹄歌送别 文
〔时为节度判官。
在凉州作。
〕天路来兮双黄鹄。
云上飞兮水上宿。
抚翼和鸣整羽族。
不得已。
忽分飞。
家在玉京朝紫微。
主人临水送将归。
悲笳嘹唳垂舞衣。
宾欲散兮复相依。
几往返兮极浦。
尚裴回兮落晖。
岸(一作塞)上火兮相迎。
将夜入兮边城。
鞍马归兮佳人散。
怅离忧兮独含情。
送别吕令圣与 文
一门三相千子孙,後有公家前诸袁。
有治国谱无县谱,种爱在堂铭在门。
谁能不徼鬻爵恩,民乃不识田亩钱。
姓名堕在诸公口,去去云霄稳著鞭。
三年为寮无间然,公行何得搀吾先。
取别当愁今更喜,定知同醉西湖莲。
通化门外送别 文
送别日晚歌 文
送别 文翻注译赏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春风中一株株杨柳树,沿着御河两岸呈现出一片绿色。
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最近攀折起来不是那么方便,应该是因为离别人儿太多。
参考资料: 1、 万事慎,万士志编校.《近体诗苑》. 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06.03:571-572 2、 邓妍丽编.小学生阅读文库·中国古典文化精粹 唐诗 (注音版):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年10月:74 3、 禹田编绘.《300首经典古诗词中的趣味故事 清荷卷》:同心出版社,2007.1:148
杨柳东门树,青青夹御河。
青青:指杨柳的颜色。
御河:指京城护城河。
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攀折:古代折柳送别的习俗。
苦:辛苦,这里指折柳不方便。
别离:离别,分别。
参考资料: 1、 万事慎,万士志编校.《近体诗苑》. 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06.03:571-572 2、 邓妍丽编.小学生阅读文库·中国古典文化精粹 唐诗 (注音版):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年10月:74 3、 禹田编绘.《300首经典古诗词中的趣味故事 清荷卷》:同心出版社,2007.1:148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春风中一株株杨柳树,沿着御河两岸呈现出一片绿色。
青青:指杨柳的颜色。
御河:指京城护城河。
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最近攀折起来不是那么方便,应该是因为离别人儿太多。
攀折:古代折柳送别的习俗。
苦:辛苦,这里指折柳不方便。
别离:离别,分别。
参考资料: 1、 万事慎,万士志编校.《近体诗苑》. 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06.03:571-572 2、 邓妍丽编.小学生阅读文库·中国古典文化精粹 唐诗 (注音版):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年10月:74 3、 禹田编绘.《300首经典古诗词中的趣味故事 清荷卷》:同心出版社,2007.1:148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诗的前两句写景,不仅点明了送别的时间和地点,还渲染出浓厚的离别情绪。
“东门”点名了送别的地点在长安青门,“青青”表明杨柳的颜色已经很绿,表明时间是在深春。
“杨柳”是送别的代名词,于是一见杨柳,就让人想到离别。
绿色的杨柳树夹杂在御河两岸,看似恬静的环境反衬出诗人与友人离别的不舍。
且首句是远望所见,第二句是近观所见。
在远与近的距离感中,诗人送友的踽踽长街的身影得以体现,衬托出舍不得惜别却又不得不分别的心情。
诗的后两句抒情,通过侧面描写别人送别而攀折杨柳,反映送别的人多。
一个“苦”字,既是攀折杨柳而不便之苦,也是离别的愁苦。
至于诗人自己折了杨柳没有却只字未提,更衬托出了诗人的送别的深情。
后两句看似平淡,仔细咀嚼,意味深长,诗人折或者不折杨柳,内心的悲楚恐怕都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这首送别小诗,清淡如水,短小精悍,款款流露出依依惜别的深情。
纵观全诗,字字未提送别却字字点题,其中的描写言简意赅,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参考资料: 1、 霍松林主编.历代绝句精华鉴赏辞典.陕西: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05:78
送别 文赏
寒更承夜永,凉夕向秋澄。
离心何以赠,自有玉壶冰。
寒更承夜永,凉夕向秋澄。
离心何以赠,自有玉壶冰。
描写离别的诗篇,是一种豪迈奔放,在初唐还不稳定的历史时期下,在“寒更”“凉夕”的时刻,感受“无边落木”的秋夜,面对就要离别的友人,没什么好说的,男儿自古征战沙场,马革裹尸,功是将军功,死是战士死!
还不知道以后什么时候见面,有酒就喝个痛快吧!
尽管它现在冷的就和冰块没没什么两样!
骆宾王的诗歌唱征人赴边远戍的,描写征夫思妇的,与表达对不幸妇女的同情的。
才高而位卑,使他比较接近社会现实,所以常用诗歌对某些社会现象加以揭露。
他多次以创建英雄勋绩自许,如他在跟随徐敬业起兵后还作了《咏怀》诗,其中有“阮籍空长啸,刘琨独未欢”之句,表现出眼高一世的卓越气概。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