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蛮 文
陇云暗合秋天白,俯窗独坐窥烟陌。
楼际角重吹, 黄昏方醉归¤ 荒唐难共语,明日还应去。
上马出门时,金鞭莫与伊。
呜呜晓角调如语,画楼三会喧雷鼓。
枕上梦方残, 月光铺水寒¤ 蛾眉应敛翠,咫尺同千里。
宿酒未全消,满怀离恨饶。
锦茵闲衬丁香枕,银釭烬落犹慵寝。
颙坐遍红炉, 谁知情绪孤¤ 少年狂荡惯,花曲长牵绊。
去便不归来,空教骏马回。
日出行 / 日出入行 文翻注
日出东方隈,似从地底来。
历天又复入西海,六龙所舍安在哉?
其始与终古不息,人非元气,安得与之久徘徊?
草不谢荣于春风,木不怨落于秋天。
谁挥鞭策驱四运?
万物兴歇皆自然。
羲和!
羲和!
汝奚汩没于荒淫之波?
鲁阳何德,驻景挥戈?
逆道违天,矫诬实多。
吾将囊括大块,浩然与溟涬同科!
日出东方隈,似从地底来。
太阳从东方升起,似从地底而来。
历天又复入西海,六龙所舍安在哉?
它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穿过天空,没入西海。
其始与终古不息,人非元气,安得与之久徘徊?
自古以来,从来如此。
人不是元气,怎能与太阳一样地天长地久呢?
草不谢荣于春风,木不怨落于秋天。
花草不对春风的爱抚表示感谢,落叶也不对秋风的凋残表示埋怨。
谁挥鞭策驱四运?
万物兴歇皆自然。
哪里有谁挥鞭驱赶着四时运转呢?
其实万物的兴衰旨由自然。
羲和!
羲和!
汝奚汩没于荒淫之波?
羲和呀羲和,是谁要你载着太阳落入大海的?
鲁阳何德,驻景挥戈?
鲁阳有什么德行,竟能挥戈驻日?
逆道违天,矫诬实多。
这些传说逆道违天,实在是荒谬绝伦!
吾将囊括大块,浩然与溟涬同科!
我将要与天地合而为一,浩然与元气涅为一体。
参考资料: 1、 裴 斐 .李白诗歌赏析集 .成都 :巴蜀书社 ,1988 :358-361 . 2、 詹福瑞 等 .李白诗全译 .石家庄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7 :101-102 .
日出东方隈,似从地底来。
隈:山的曲处。
历天又复入西海,六龙所舍安在哉?
其始与终古不息,人非元气,安得与之久徘徊?
元气:中国古代哲学家常用术语,指天地未分前的混沌之气,被认为是最原始、最本质的因素。
“安得”句:人怎能与日出日落一徉的长久呢?
之:指前文所说的日出日落。
草不谢荣于春风,木不怨落于秋天。
谁挥鞭策驱四运?
万物兴歇皆自然。
四运:即春夏秋冬四时。
羲和!
羲和!
汝奚汩没于荒淫之波?
羲和:传说中为日神驾车的人。
汩没:隐没。
荒淫之波:指大海。
荒淫:浩瀚无际貌。
鲁阳何德,驻景挥戈?
鲁阳:《淮南子·冥览训》说鲁阳公与韩酣战,时已黄昏,鲁援戈一挥,太阳退三舍(一舍三十里)。
逆道违天,矫诬实多。
吾将囊括大块,浩然与溟涬同科!
大块:自然天地也。
《庄子·齐物论》:“夫大块喻气,其名为风。
”成玄英疏:“大块者,造物之名,自然之称也。
”溟涬:谓元气也。
同科:同类。
参考资料: 1、 裴 斐 .李白诗歌赏析集 .成都 :巴蜀书社 ,1988 :358-361 . 2、 詹福瑞 等 .李白诗全译 .石家庄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7 :101-102 .
长斋月满寄思黯 文
客夜 文翻注译赏
客睡何曾著,秋天不肯明。
卷帘残月影,高枕远江声。
计拙无衣食,途穷仗友生。
老妻书数纸,应悉未归情。
客睡何曾著,秋天不肯明。
客居他乡何曾得以入睡?
漫长的秋夜啊天总是不肯明。
卷帘残月影,高枕远江声。
映入门帘的是残月的光影,高翻枕畔的是远江的涛声。
计拙无衣食,途穷仗友生。
生计笨拙弄得衣食皆无,处境艰难的我只得依赖友朋。
老妻书数纸,应悉未归情。
给老伴儿写了几纸书信,应该让她知道我未归的苦情。
参考资料: 1、 张忠刚.杜甫诗集:凤凰出版社,2014:195-196 2、 龚笃清.杜甫诗精选精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131-132 3、 韩成武.杜甫诗全译: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474
客睡何曾著,秋天不肯明。
著(zhuó):入睡。
明:天亮。
卷帘残月影,高枕远江声。
残月:将落之月。
高枕:高字此处作动词,指江声从高处而来。
计拙无衣食,途穷仗友生。
计:谋生之计。
拙(zhuō):拙劣。
途穷:旅途困窘。
仗友生:靠朋友。
老妻书数纸,应悉未归情。
悉:知悉。
未归情:迟迟未归的苦衷。
参考资料: 1、 张忠刚.杜甫诗集:凤凰出版社,2014:195-196 2、 龚笃清.杜甫诗精选精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131-132 3、 韩成武.杜甫诗全译: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474
客睡何曾著,秋天不肯明。
客居他乡何曾得以入睡?
漫长的秋夜啊天总是不肯明。
著(zhuó):入睡。
明:天亮。
卷帘残月影,高枕远江声。
映入门帘的是残月的光影,高翻枕畔的是远江的涛声。
残月:将落之月。
高枕:高字此处作动词,指江声从高处而来。
计拙无衣食,途穷仗友生。
生计笨拙弄得衣食皆无,处境艰难的我只得依赖友朋。
计:谋生之计。
拙(zhuō):拙劣。
途穷:旅途困窘。
仗友生:靠朋友。
老妻书数纸,应悉未归情。
给老伴儿写了几纸书信,应该让她知道我未归的苦情。
悉:知悉。
未归情:迟迟未归的苦衷。
参考资料: 1、 张忠刚.杜甫诗集:凤凰出版社,2014:195-196 2、 龚笃清.杜甫诗精选精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131-132 3、 韩成武.杜甫诗全译: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474
客睡何曾著,秋天不肯明。
卷帘残月影,高枕远江声。
计拙无衣食,途穷仗友生。
老妻书数纸,应悉未归情。
诗题为《客夜》而通篇不见“夜”字,但又全是客夜之景,客夜之情,读之真感有高处着笔,不落言筌之妙。
全诗语言朴实,情感真擎,意境清幽,含蓄蕴籍,耐人寻味。
首联“客睡何曾著,秋天不肯明。
”提笔入题,笼罩全篇。
“何曾”“不肯”四字尤为历来评注家们所赞赏。
这四字诗人在别处虽曾用过(《复愁十二首》“胡虏何曾盛,干戈不肯休”),但用在此处却显得特别精警。
它形象地表现出诗人“睡不着还望睡着,天不明直望天明”(金圣叹《杜诗解》)的情态。
王嗣奭赞此四字“用得精神”即是说展现了形象,传出了神采。
葛立方也说:“含蓄甚佳。
”(《韵语阳秋》)这里所谓的“含蓄”也正是就它表现的形象意蕴的深度而言。
颔领“入帘残月影,高枕远江声”紧承首句“客睡何曾著”而来。
从文字上看,好像只写的是月影江声,秋夜之景,但实际显现的正是客愁不寐之情,不过诗人用的是衬映手法,以景寓情罢了。
“高枕”是杜甫习用词语,集中凡十见,用于律诗对句共八处,其中六个高字均“死字活用”(参见施鸿保《读杜诗说》),用语法术语说即是“形容词用作动词”。
梓州四周多山,江水从远处山间流来,夜静之时在枕上听之,觉其声来自比枕高之处。
月影由东窗渐移西窗,分明是后半夜的光景,故说“残月影”。
月儿筛过窗帘,光影洒地,对无忧的人说来正是秋夜美景,但对今夜愁苦熬煎,竟夕不寐的诗人来说就倍增烦恼了,只好斜倚着让自己轻松自适些。
殊知,那远处的江声又听得更清,扰人愁烦,何况这江声又是远江之声,更把诗人的愁绪引向“谈笑行杀戮,溅血满长衢”(《草堂》)的成都。
新营的草堂,留居的妻儿,都是难堪的系念,而“家远传书目,秋来为客情”(《悲秋》)则更使情怀悲怆了。
诗人不直接着墨于竟夕不寐的愁苦而以残月江声之景出之,真是“文外曲致”,含味无穷。
严武离蜀,杜甫失掉了生活上和精神上的支持者。
梓州是严武领东川节度使时的旧地,那里有他的旧部、僚属,借严的关系也许可以得到一些生活资助,这次诗人去梓州除了避乱之外可能还有这个因素。
从诗人这时期写的许多投寄,奉赠和参加宴饮的诗来看,不难得到证实。
他几乎向当时在梓州稍占势要的人(如李梓州、杨梓州,严二别驾以及留后章彝等)都委婉地表示过冀求资助之意,但得到的不过是几次应酬宴请和临时的少数周济罢了。
因而诗人不断发出“巴蜀愁谁语”(《游子》),“厌蜀交游冷”(《春日梓州登楼二首》)的孤独与绝望的悲叹。
他将离梓州时写的“昔如纵壑鱼,今如丧家狗”(《将适吴楚留别章使君留后兼幕府诸公》),“三年奔走空皮骨,始信人间行路难”(《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等诗句,可算诗人这一时期凄惶无依生活的总写照,也是颈联“计拙无衣食,途穷仗友生”的最好注脚。
从结构上看,颈联二句正是遥接首联“秋天不肯明”句而来的,它具体地倾诉出“不肯明”的烦怨之情的根由。
尾联“老妻书数纸,应悉未归情。
”老妻催归,使诗人更陷入了欲归不能的焦灼之中,如何回答老妻,千愁万绪,苦衷难述。
杜甫在这里是说:“老妻啊,你是应当理解我不能回家苦衷的,为什么写这样几页长信催我回家呢?
”诗人不在结尾处用重笔再写自己不眠的痛苦而拓开一笔写老妻应理解我不能归家的苦衷,写得含蓄,说得真切,无限酸哀涌而不吐,令人不忍卒读。
从全诗结构看,这两句不但是全诗感情发抒的高潮,也是首联“何曾著”“不肯明”的归穴。
层次起伏,首尾一贯,曲尽章法变幻之妙。
参考资料: 1、 张忠刚.杜甫诗集:凤凰出版社,2014:195-196 2、 陶道恕.杜甫诗歌赏析集:巴蜀书社,1993:308-311
历历 文
潭州送韦员外牧韶州(迢) 文
覃山人隐居 文
临江仙·孤雁 文翻译赏
霜冷离鸿惊失伴,有人同病相怜。
拟凭尺素寄愁边,愁多书屡易,双泪落灯前。
莫对月明思往事,也知消减年年。
无端嘹唳一声传,西风吹只影,刚是早秋天。
霜冷离鸿惊失伴,有人同病相怜。
拟凭尺素寄愁边,愁多书屡易,双泪落灯前。
秋霜遍地,离群的大雁失去了自己的同伴,它可知道,地上有个人与它同病相怜。
想要将一怀愁绪用短信寄出去,却发现愁绪太多变换不定,于是只能对着烛光暗自垂泪。
莫对月明思往事,也知消减年年。
无端嘹唳一声传,西风吹只影,刚是早秋天。
不要对着明月遥想当年的往事,那会让人衣带渐宽,形影憔悴。
忽然云中传来一声孤雁哀鸣,抬头望去,那孤单的身影缥缈在初秋的寒风之中。
参考资料: 1、 (清)纳兰性德,(清)顾太清著;
夏华等编译.纳兰词 太清词 图文版:万卷出版公司,2012.05:第156页
霜冷离鸿惊失伴,有人同病相怜。
拟凭尺素寄愁边,愁多书屡易,双泪落灯前。
秋霜遍地,离群的大雁失去了自己的同伴,它可知道,地上有个人与它同病相怜。
想要将一怀愁绪用短信寄出去,却发现愁绪太多变换不定,于是只能对着烛光暗自垂泪。
离鸿:失群的大雁。
宋周邦彦《浪淘沙慢》:“念汉浦离鸿去何许?
经时信音绝。
”拟凭二句:意谓拟以书信排遣愁怀,但愁绪太多,写了又写,屡写屡改。
凭:根据,凭借,以。
尺素:书写用的一尺长左右的白色生绢,借指小的画幅,短的书信。
莫对月明思往事,也知消减年年。
无端嘹唳一声传,西风吹只影,刚是早秋天。
不要对着明月遥想当年的往事,那会让人衣带渐宽,形影憔悴。
忽然云中传来一声孤雁哀鸣,抬头望去,那孤单的身影缥缈在初秋的寒风之中。
嘹唳(liáo lì):声音响亮而凄清。
这里指孤雁叫声。
宋梅尧臣《范饶州夫人挽词》之一:“江边有孤鹤,嘹唳独伤神。
”只影(zhī yǐng):谓孤独无偶。
参考资料: 1、 (清)纳兰性德,(清)顾太清著;
夏华等编译.纳兰词 太清词 图文版:万卷出版公司,2012.05:第156页
霜冷离鸿惊失伴,有人同病相怜。
拟凭尺素寄愁边,愁多书屡易,双泪落灯前。
莫对月明思往事,也知消减年年。
无端嘹唳一声传,西风吹只影,刚是早秋天。
这是一首典型的咏物抒怀之作,明写离群孤雁,实写与其同病相怜的自己。
大雁不善于单独生活,离群往往是迫不得已,所以那些落单的大雁容易让人心生怜悯之情。
纳兰此时就像一只“霜冷离鸿惊失伴”的孤雁,当他在满地秋霜中抬头看见那只拼命南飞、声声哀啼的大雁时,忍不住喃喃自语:“你可知这地上有个人与你同病相怜啊!
”他想要把满怀愁绪用书信寄出,但“愁多书屡易”,他发现愁绪太多且变幻不定,屡屡修改增删,这封信便迟迟写不下来,于是只能对着烛光暗自垂汨,即“双泪落灯前”。
越是纷乱,就越想拆解清楚。
所以陷入情绪困扰中的人容易追思往事,纳兰提醒自己“莫对月明思往事”,那只会让人衣带渐宽,形影憔悴。
可是这样的提醒往往是苍白的。
一个人最难明白、也最难管住的莫过于自己的心。
“无端嘹唳一声传。
”云中忽然传来一声孤雁哀鸣,抬头望去,那孤单的影子在初秋的寒风之中缥缈远去。
末尾“西风吹只影,刚是早秋天”和上阕里“同病相怜”二句已将天上孤雁与地上旅人合二为一,所以,这孤单的“只影”既是雁,也是人,一语双关,给人留下了广阔的联想空间。
全词突出了人雁合一,情景合一,雁之孤影与人之孤独,交织浑融的意境;
抒发了孤寂幽独的情怀。
参考资料: 1、 (清)纳兰性德著.纳兰词典评:中国华侨出版社,2011.01:第262页 2、 纳兰容若著.一生最爱纳兰词 全词彩插珍藏版:石油工业出版社,2014.11:第116页
归三山入秋益凉欣然有赋 文
雨中寄孟刑部几道联句 文
秋潦淹辙迹,高居限参拜。
——韩愈 耿耿蓄良思,遥遥仰嘉话。
——孟郊 一晨长隔岁,百步远殊界。
——韩愈 商听饶清耸,闷怀空抑噫。
——孟郊 美君知道腴,逸步谢天械。
——韩愈 吟馨铄纷杂,抱照莹疑怪。
——孟郊 撞宏声不掉,输邈澜逾杀。
——韩愈 檐泻碎江喧,街流浅溪迈。
——孟郊 念初相遭逢,幸免因媒介。
祛烦类决痈,惬兴剧爬疥。
——韩愈 研文较幽玄,呼博骋雄快。
今君轺方驰......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