盩厔县郑礒宅送钱大(一作送别钱起,又作送友人别) 文
送别赵倅 文
送别 文
凤吹笙曲 ( 一作凤笙篇 送别 ) 文
仙人十五爱吹笙,学得昆丘彩凤鸣。
始闻炼气餐金液,复道朝天赴玉京。
玉京迢迢几千里,凤笙去去无穷已。
欲叹离声发绛唇,更嗟别调流纤指。
此时惜别讵堪闻,此地相看未忍分。
重吟真曲和清吹,却奏仙歌响绿云。
绿云紫气向函关,访道应寻缑氏山。
莫学吹笙王子晋,一遇浮丘断不还。
送别 文翻注译赏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
请你下马来喝一杯酒,敢问朋友你要去何方?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你说因为生活不得意,回乡隐居在终南山旁。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只管去吧我何须再问,看那白云正无边飘荡。
参考资料: 1、 蘅塘退士.唐诗三百首: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12 2、 金性尧.唐诗三百首新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19 3、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49-50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
饮君酒:劝君饮酒。
饮,使……喝。
何所之:去哪里。
之,往。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chuí)。
归卧:隐居。
南山:终南山,即秦岭,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南。
陲:边缘。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但:只。
参考资料: 1、 蘅塘退士.唐诗三百首: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12 2、 金性尧.唐诗三百首新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19 3、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49-50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
请你下马来喝一杯酒,敢问朋友你要去何方?
饮君酒:劝君饮酒。
饮,使……喝。
何所之:去哪里。
之,往。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chuí)。
你说因为生活不得意,回乡隐居在终南山旁。
归卧:隐居。
南山:终南山,即秦岭,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南。
陲:边缘。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只管去吧我何须再问,看那白云正无边飘荡。
但:只。
参考资料: 1、 蘅塘退士.唐诗三百首: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12 2、 金性尧.唐诗三百首新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19 3、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49-50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这首诗写送友人归隐。
全诗六句,仅第一句叙事,五个字就叙写出自己骑马并辔送了友人一段路程,然后才下马设酒,饯别友人。
下马之处也就是饯饮之地,大概在进入终南山的山口。
这样就把题旨点足。
以下五句,是同友人的问答对话。
第二句设问,问友人向哪里去,以设问自然地引出下面的答话,并过渡到归隐,表露出对友人的关切。
三、四句是友人的回答。
看似语句平淡无奇,细细读来,却是词浅情深,含着悠然不尽的意味。
王维笔下是一个隐士,有自己的影子,至于为什么不得意,放在杜甫等人那里一定有许多牢骚,可在这里只是一语带过,更见人物的飘逸性情,对俗世的厌弃以及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不得意”三字,指出了友人归隐的原因,道出了友人心中郁抑不平。
至于友人不得意的内容,当然主要是指政治上、功业上的怀才不遇。
诗人没有明确写出,也不必写出,留以想象空间。
五、六句,是他在得知友人“不得意”后,对友人的劝慰。
他劝友人只管到山中去,不必再为尘世间得意失意的事情苦恼,只有山中的白云才是无穷无尽的。
这里明说山中白云无尽,而尘世的功名利禄的“有尽”,无常,已含蕴其中。
这两句意蕴非常复杂、丰富,诗的韵味很浓。
句中有诗人对友人的同情、安慰,也有自己对现实的愤懑,有对人世荣华富贵的否定,也有对隐居山林的向往。
似乎是旷达超脱,又带着点无可奈何的情绪。
从全篇看,诗人以问答的方式,既使送者和行人双方的思想感情得以交流,又能省略不少交代性的文字,还使得诗意空灵跳脱,语调亲切。
王维这首《送别》,用了禅法入诗,富于禅家的机锋。
禅宗师弟子间斗机锋,常常不说话,而做出一些奇怪的动作,以求“心心相印”。
即使要传达禅意,也往往是妙喻取譬,将深邃意蕴藏在自然物象之中,让弟子自己去参悟。
王维在诗歌创作中吸收了这种通过直觉、暗示、比喻、象征来寄寓深层意蕴的方法。
他在这首诗中,就将自己内心世界的复杂感受凝缩融汇在“白云无尽时”这一幅自然画面之中,从而达到了“拈花一笑,不言而喻”,寻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参考资料: 1、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49-50 2、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128
送别吕令圣与 文
一门三相千子孙,後有公家前诸袁。
有治国谱无县谱,种爱在堂铭在门。
谁能不徼鬻爵恩,民乃不识田亩钱。
姓名堕在诸公口,去去云霄稳著鞭。
三年为寮无间然,公行何得搀吾先。
取别当愁今更喜,定知同醉西湖莲。
送别日晚歌 文
瑞鹧鸪(和通判送别) 文
赤壁歌送别 文翻注译赏
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
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
君去沧江望澄碧,鲸鲵唐突留馀迹。
一一书来报故人,我欲因之壮心魄。
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
犹如二龙争战以决雌雄,赤壁一战,曹操的楼船被一扫而空。
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
烈火熊熊焰烟冲天,照耀云海,周瑜于此地大破曹公。
君去沧江望澄碧,鲸鲵唐突留馀迹。
君去大江观看青碧澄明的江水,看到了当时留下的大鲸演行争斗的遗迹。
一一书来报故人,我欲因之壮心魄。
请您将实地的观感一一写信给我,使我看过信后也大快一下壮心。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394 2、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309-310 3、 裴 斐.李白诗歌赏析.成都:巴蜀书社,198:25-29
二龙争战决雌(cí)雄,赤壁楼船扫地空。
二龙:指争战之双方。
此指曹操和孙权。
雌雄:指输赢。
“赤壁”句:建安十二年(208年),刘备与孙权联合与曹操在赤壁作战。
周瑜用黄盖诈降计,“盖放诸船同时发火,时风威猛,悉延烧岸上营落。
顷之,烟炎涨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见《三国志·吴书·周瑜传》。
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
君去沧江望澄碧,鲸鲵(ní)唐突留馀(yú)迹。
沧江:指长江,因古时长江较清澈呈青苍色,故称。
望:一作“弄”。
鲸鲵:大鱼名,比喻吞食小国的不义之人。
《左传·宣公十二年》“古者明王伐不敬。
取其鲸鲵而封之,以为大戮。
”杜预注:“鲸鲵,人鱼名,以喻不义之人吞食小国。
”此指曹操与孙刘联军鏖兵的军队。
一一书来报故人,我欲因之壮心魄。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394 2、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309-310 3、 裴 斐.李白诗歌赏析.成都:巴蜀书社,198:25-29
二龙争战决雌(cí)雄,赤壁楼船扫地空。
犹如二龙争战以决雌雄,赤壁一战,曹操的楼船被一扫而空。
二龙:指争战之双方。
此指曹操和孙权。
雌雄:指输赢。
“赤壁”句:建安十二年(208年),刘备与孙权联合与曹操在赤壁作战。
周瑜用黄盖诈降计,“盖放诸船同时发火,时风威猛,悉延烧岸上营落。
顷之,烟炎涨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见《三国志·吴书·周瑜传》。
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
烈火熊熊焰烟冲天,照耀云海,周瑜于此地大破曹公。
君去沧江望澄碧,鲸鲵(ní)唐突留馀(yú)迹。
君去大江观看青碧澄明的江水,看到了当时留下的大鲸演行争斗的遗迹。
沧江:指长江,因古时长江较清澈呈青苍色,故称。
望:一作“弄”。
鲸鲵:大鱼名,比喻吞食小国的不义之人。
《左传·宣公十二年》“古者明王伐不敬。
取其鲸鲵而封之,以为大戮。
”杜预注:“鲸鲵,人鱼名,以喻不义之人吞食小国。
”此指曹操与孙刘联军鏖兵的军队。
一一书来报故人,我欲因之壮心魄。
请您将实地的观感一一写信给我,使我看过信后也大快一下壮心。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394 2、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309-310 3、 裴 斐.李白诗歌赏析.成都:巴蜀书社,198:25-29
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
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
君去沧江望澄碧,鲸鲵唐突留馀迹。
一一书来报故人,我欲因之壮心魄。
从此诗题目可以看出,诗人的创作意图在于把歌咏赤壁和送别友人这两个内容艺术地统一起来,并突出前者。
全诗八句,前四句讲的是赤壁之战的事迹,后四句则是送别时的有感而发,形式上组成两个相对独立的段落。
使人惊异的是,李白在前半短短四句中,就成功地完成了咏史的任务。
“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
”赤壁之战,曹操用大量军队,深入东吴国土,一心要同周瑜“决”战,“争”雌雄。
周瑜虽处于劣势,但能化不利为有利,以火攻取胜,曹操只落得全军溃败的下场。
上述内容在这两句诗里艺术地得到表现。
上句化用《周易》里“龙战于野”的典故。
“二龙争战”是魏吴相持的象征。
下句以突如其来之笔,直接写出了赤壁之战曹操水师以失败告终的结局。
“楼船扫地空”五字颇见妙思。
曹军楼船云集江面,构成庞大的水上阵地,自谓坚如金城。
不料这阵“地”顷刻间就被横“扫”一“空”。
诗人不说楼船在水上安营,而说在“地”上扎寨,这既是对曹操水师在吴地彻底完蛋的如实刻画,也是对他吞并东吴土地梦想落空的含蓄讽刺。
“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
”前面诗人用“楼船扫地空”五字预示了战争的结局。
这两句才把造成这结局的缘由具体说出。
但“烈火”句绝不仅仅是对“楼船扫地空”的原因的说明,更重要的是对古战场上赤焰烧天,煮水蒸云,一片火海的景象的真实写照。
上句“张”“照”二字,极大地渲染了吴军的攻势。
诗人把因果关系颠倒处理,既起到了先声夺人的作用,也显示了诗人对稳操胜券者的辉煌战果的深情赞许。
赤壁之战的胜败,成因固然是吴方采用火攻法,但归根到底取决于两军统帅在战略战术上的水平。
下句诗人以凝重之笔指出:善于决战决胜的周瑜,就是这样从容不迫地在赤壁山下击破曹操几十万大军的。
这句虽然加入了议论成分,但周瑜的儒将风度,却朴实自然地表现出来了。
后半的送别,是在咏史的基础上进行的。
字数虽与前半相等,实则等于前半的附庸。
“君去沧江望澄碧”,这位友人就要离他而去,望着清澄碧绿的江波,少不了要兴起南浦送别的感伤。
但古战场上“二龙争战”的“馀迹”还在脑际留存。
“鲸鲵唐突留馀迹。
”“鲸鲵”,是由《左传》上的典故引起的联想。
“鲸鲵”是“大鱼名”,以喻那“吞食小国”的“不义之人”。
“唐突”义同触犯。
这里李白大约是喻指曹操倚仗权势,想吞食东吴。
李白在送别的诗行中,并没有完全割裂咏史的情感线索。
但诗人又立即回到现实中来,“一一书来报故人”,希望友人走后经常来信报告佳音。
这友人想必是一位有功业抱负的人物。
所以诗人在结尾写道:“我欲因之壮心魄。
”诗人能从友人那里得到鼓舞人心的信息,可以因之而大“壮”自己的“心”胆与气“魄”。
李白早年就有“大定”“寰区”(《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的政治抱负,这首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他壮年时代济世救民的思想感情。
此诗把咏史与送别结合起来并特别突出前者,原因就在这里。
此诗韵脚“平仄相半”,在形式上与王勃《滕王阁诗》一类“初唐短歌”相似。
但避用律体,变婉丽和平之调为慷慨雄壮之声,这又是与王勃异趣的。
参考资料: 1、 裴 斐.李白诗歌赏析.成都:巴蜀书社,198:25-29
金陵歌,送别范宣 文
石头巉岩如虎踞,凌波欲过沧江去。
钟山龙盘走势来,秀色横分历阳树。
四十馀帝三百秋,功名事迹随东流。
白马小儿谁家子,泰清之岁来关囚。
金陵昔时何壮哉,席卷英豪天下来。
冠盖散为烟雾尽,金舆玉座成寒灰。
扣剑悲吟空咄嗟,梁陈白骨乱如麻。
天子龙沉景阳井,谁歌玉树后庭花。
此地伤心不能道,目下离离长春草。
送尔长江万里心,他年来访南山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