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妃曲二首

作者: 王安石 朝代: 宋代
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明妃初嫁与胡儿,毡车百两皆胡姬。含情欲语独无处,传与琵琶心自知。黄金杆拨春风手,弹看飞鸿劝胡酒。汉宫侍女暗垂泪,沙上行人却回首。汉恩自浅......更多
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明妃当时初起程出行离别汉宫时,泪湿桃花春风面鬓脚微微亦低垂。 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低头回看身影间周围无有此颜色,还让我君王的感情都难以控制。 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离别归来却怪罪丹青画图手,美貌如此在眼中平生实未曾见有。 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天仙意态由自生画笔难以描摹成,当时冤枉杀死画工毛延寿。 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从此一离去心知更不能回归,可怜还不能穿尽汉朝皇城之宫衣。 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万里寄语欲相问塞南遥远家乡事,只有年年日日里眼望鸿雁往南飞。 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家人虽然在万里传来亲人之消息,好好安心在毡城不要常将家相忆。 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您还不曾见近在咫尺长门里幽幽阿娇被锁闭,人生如果要失意无分天南和地北。 明妃初嫁与胡儿,毡车百两皆胡姬。明妃当初嫁给胡人的时候,身旁上百两的毡车上乘坐的都是胡人女子。 含情欲语独无处,传与琵琶心自知。她多想找个人说话但无处可说,只能把心语寄托于琵琶声中,心事只有自己知道。 黄金杆拨春风手,弹看飞鸿劝胡酒。她用能弹出美妙声音的手拨动黄金做的杆拨,弹起琵琶仰望空中飞鸿劝着胡酒。 汉宫侍女暗垂泪,沙上行人却回首。随嫁的汉宫侍女暗中垂泪,行走在大漠上的返国者频频回首。 汉恩自浅胡恩深,人生乐在相知心。汉朝之恩实在是浅薄啊,胡人之恩还要更深,人生的欢乐在于心与心相知。 可怜青冢已芜没,尚有哀弦留至今。可怜王昭君的青冢已经荒芜埋没,还是有悲哀的乐曲流传至今。 参考资料: 1、 高克勤 等 .王安石及其作品选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8 :19-22 .
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明妃:即王昭君,汉元帝宫女,容貌美丽,品行正直。晋人避司马昭讳,改昭为明,后人沿用。春风;比喻面容之美。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中咏昭君一首有“画图省识春风面”之句。这里的春风即春风面的省称。 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低徊:徘徊不前。不自持:不能控制自己的感情。 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归来:回过来。丹青手:指画师毛延寿。 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意态:风神。 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着尽汉宫衣:指昭君仍全身穿着汉服。 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塞南:指汉王朝。 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毡城:此指匈奴王宫。游牧民族以毡为帐篷(现名蒙古包)。 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咫尺:极言其近。长门闭阿娇:西汉武帝曾将陈皇后幽禁长门宫。长门:汉宫名。阿娇:陈皇后小名字。 明妃初嫁与胡儿,毡车百两皆胡姬。“毡车”句:写匈奴派了大队胡姬来接昭君。《诗经·召南·鹊巢》:“之子于归,百两御之。”写贵族女子出 嫁,陪从很多。两:同辆。 含情欲语独无处,传与琵琶心自知。 黄金杆拨春风手,弹看飞鸿劝胡酒。杆拨:弹琵琶的工具。春风手:形容手能弹出美妙的声音。 汉宫侍女暗垂泪,沙上行人却回首。汉宫侍女:指陪昭君远嫁的汉官女。 汉恩自浅胡恩深,人生乐在相知心。 可怜青冢已芜没,尚有哀弦留至今。青冢:杜甫诗中有“独留青冢向黄昏”及“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诸句,此用其意。相传昭君墓上的草常青,故名青冢,在今呼和浩特市南。 参考资料: 1、 高克勤 等 .王安石及其作品选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8 :19-22 .
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bìn)脚垂。明妃当时初起程出行离别汉宫时,泪湿桃花春风面鬓脚微微亦低垂。明妃:即王昭君,汉元帝宫女,容貌美丽,品行正直。晋人避司马昭讳,改昭为明,后人沿用。春风;比喻面容之美。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中咏昭君一首有“画图省识春风面”之句。这里的春风即春风面的省称。 低徊(huái)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低头回看身影间周围无有此颜色,还让我君王的感情都难以控制。低徊:徘徊不前。不自持:不能控制自己的感情。 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离别归来却怪罪丹青画图手,美貌如此在眼中平生实未曾见有。归来:回过来。丹青手:指画师毛延寿。 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天仙意态由自生画笔难以描摹成,当时冤枉杀死画工毛延寿。意态:风神。 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从此一离去心知更不能回归,可怜还不能穿尽汉朝皇城之宫衣。着尽汉宫衣:指昭君仍全身穿着汉服。 寄声欲问塞(sāi)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万里寄语欲相问塞南遥远家乡事,只有年年日日里眼望鸿雁往南飞。塞南:指汉王朝。 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zhān)城莫相忆;家人虽然在万里传来亲人之消息,好好安心在毡城不要常将家相忆。毡城:此指匈奴王宫。游牧民族以毡为帐篷(现名蒙古包)。 君不见咫(zhǐ)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您还不曾见近在咫尺长门里幽幽阿娇被锁闭,人生如果要失意无分天南和地北。咫尺:极言其近。长门闭阿娇:西汉武帝曾将陈皇后幽禁长门宫。长门:汉宫名。阿娇:陈皇后小名字。 明妃初嫁与胡儿,毡车百两皆胡姬。明妃当初嫁给胡人的时候,身旁上百两的毡车上乘坐的都是胡人女子。“毡车”句:写匈奴派了大队胡姬来接昭君。《诗经·召南·鹊巢》:“之子于归,百两御之。”写贵族女子出 嫁,陪从很多。两:同辆。 含情欲语独无处,传与琵琶心自知。她多想找个人说话但无处可说,只能把心语寄托于琵琶声中,心事只有自己知道。 黄金杆拨春风手,弹看飞鸿劝胡酒。她用能弹出美妙声音的手拨动黄金做的杆拨,弹起琵琶仰望空中飞鸿劝着胡酒。杆拨:弹琵琶的工具。春风手:形容手能弹出美妙的声音。 汉宫侍女暗垂泪,沙上行人却回首。随嫁的汉宫侍女暗中垂泪,行走在大漠上的返国者频频回首。汉宫侍女:指陪昭君远嫁的汉官女。 汉恩自浅胡恩深,人生乐在相知心。汉朝之恩实在是浅薄啊,胡人之恩还要更深,人生的欢乐在于心与心相知。 可怜青冢已芜(wú)没,尚有哀弦(xián)留至今。可怜王昭君的青冢已经荒芜埋没,还是有悲哀的乐曲流传至今。青冢:杜甫诗中有“独留青冢向黄昏”及“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诸句,此用其意。相传昭君墓上的草常青,故名青冢,在今呼和浩特市南。 参考资料: 1、 高克勤 等 .王安石及其作品选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8 :19-22 .
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明妃初嫁与胡儿,毡车百两皆胡姬。含情欲语独无处,传与琵琶心自知。黄金杆拨春风手,弹看飞鸿劝胡酒。汉宫侍女暗垂泪,沙上行人却回首。汉恩自浅胡恩深,人生乐在相知心。可怜青冢已芜没,尚有哀弦留至今。  其一   梅尧臣、欧阳修对《明妃曲》的和诗皆直斥“汉计拙”,对宋王朝屈辱政策提出批评。王安石则极意刻画明妃的爱国思乡的纯洁、深厚感情,并有意把这种感情与个人恩怨区别开来,尤为卓见。   针对当时的社会背景,王安石歌颂明妃的不以恩怨易心,具有现实意义。当时有些人误解了他的用意,那是由于他用古文笔法写诗,转折很多,跳跃很大,而某些人又以政治偏见来看待王安石,甚至恶意罗织之故。清代蔡上翔在《王荆公年谱考略》中千方百计地替王安石辩解,但还未说得透彻。   明妃是悲剧人物。这个悲剧可以从“入汉宫”时写起,也可以从“出汉宫”时写起。而从“出汉宫”时写起,更能突出“昭君和番”这个主题。王安石从“明妃初出汉宫时”写起,选材是得当的。   绝代佳人,离乡去国,描写她的容貌愈美,愈能引起人们的同情。《后汉书·南匈奴传》的记载是:“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官,顾影徘徊,竦动左右,帝见大惊。”江淹《恨赋》上也着重写了她“仰天大息”这一细节。王安石以这些为根据,一面写她的“泪湿春风”,“徘徊顾影”,着重刻画她的神态;一面从“君王”眼中,写出“入眼平生未曾有”,并因此而“不自持”,烘托出明妃容貌动人。所以“意态白来画不成”一句是对她更进一层的烘托。“意态”不仅是指容貌,还反映了她的心灵。明妃“徘徊顾影无颜色”正是其眷恋故国无限柔情的表现。至于“杀画师”这件事,出自《西京杂记》。《西京杂记》是小说,事之有无不可知,王安石也不是在考证历史、评论史实,他只是借此事来加重描绘明妃的“意态”而已。而且,这些描绘,又都是为明妃的“失意”这一悲剧结局作铺垫,以加重气氛。   上面写“去时”,下面写“去后”。对于去后,作者没有写“紫台朔漠”的某年某事;而是把数十年间之事,概括为“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这两句间,省略了“然而犹且”,意思是说:“明妃心里明知绝无回到汉宫之望,然而,她仍眷眷于汉,不改汉服。”   近代学者陈寅恪曾经指出,中国古代所言胡汉之分,实质不在血统而在文化。孔子修《春秋》就是“夷而进于中国则中国之”的。而在历史上尤其是文学上,用为文化的标志常常是所谓“衣冠文物”。《左传》上讲“南冠”,《论语》中讲“左衽”,后来一直用为文学典故。杜甫写明妃也是着重写“环佩空归月夜魂”,这与王安石写的“着尽汉宫衣”,实际是同一手法。杜甫、王安石皆设想通过“不改汉服”来表现明妃爱乡爱国的真挚深厚感情,这种感情既不因在汉“失意”而减弱,更不是出于对皇帝有什么希冀(已经“心知更不归”了),不是“争宠取怜”。因此,感情更为纯洁,形象更为高大。接着又补上“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把明妃一心向汉、历久不渝的心声,写到镂心刻骨。梅尧臣也说“鸿雁为之悲,肝肠为之摧”。王安石写得比梅尧臣更为生动形象。   最后,又用“家人万里传”来说,以无可奈何之语强为宽解,愈解而愈悲,把悲剧气氛写得更加浓厚。更妙的是:笔锋一带,又点出了悲剧根源,扩大了悲剧范围。明妃这一悲剧的起点可叙从“入汉宫”时写起。汉宫,或者说“长门”,就是《红楼梦》中贾元春所说的“见不得人的地方”,从陈阿娇到贾元春,千千万万“如花女”,深锁长闭于其中。以千万人(有时三千,有时三万)之青春,供一人之淫欲。宫女之凄凉寂寞,可想而知,而况宫女的失宠与志士的怀才不遇,又有某种情况的类似,所以从司马相如《长门赋》到刘禹锡的《阿娇怨》,还有《西宫怨》之类,大都旨写这一题材,表现出对被侮辱、被损害的广大宫女的同情,或者抒发出“士不遇”的愤慨。唐人“宫中多少如花女,不嫁单于君不知”,早在王安石之前就描写过了,只是说得“怨而不怒”;王安石却多少有点怒了。李壁说:王安石“求出前人所未道”,是符合实际的;至于“不知其言之失”,则是受了王回、范冲等人的影响。王回引孔子说的“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无也”,却忘了孔子也说过“夷而进于中国则中国之”(《论语》);特别是误解了“人生失意无南北”一句。王回本是反对王安石变法的人,他以政治偏见来论诗,难以做到公允。   其二   首两句写明妃(王昭君)嫁胡,胡人以毡车百辆相迎。《诗经》上有“之子于归,百两(同‘辆’)御(迎接)之”的诗句,可见胡人是以迎接王姬之礼来迎明妃。在通常情况下,礼仪之隆重,反映恩义之深厚,为下文“胡(恩)自深”作了伏笔。其中“皆胡姬”三字,又为下文“含情欲说独无处”作伏笔。   关于明妃对此的反应,诗中写她“含情欲说独无处,传与琵琶心自知”。梅尧臣《依韵和原甫昭君辞》中也说:“情语既不通,岂止肠九回?”他们意思是说明妃与胡人言语也不通,谈不上“知心”,所以哀而不乐。   王安石通过在诗中突出一个细节描绘来表现明妃的“哀”情:明妃一面手弹琵琶以“劝胡”饮酒,一面眼“看飞鸿”,心向“塞南”。通过这一细节,巧妙地刻画了明妃内心的矛盾与痛苦。接着,他又用明妃所弹的琵琶音调,感动得“汉宫侍女暗垂泪,沙上行人却回首”,听者被感动到这个地步,则弹者之内心痛苦自不待言。“哀弦”之哀,是从听者的反应中写出的。   前面是明妃入胡及其在胡中的情况与心情的描写;末四句则是进一步加以分析、议论。这四句分为三层:第一层是“汉恩自浅胡自深”——明妃在汉为禁闭于长门中的宫女,又被当作礼物送去“和番”,所以“汉恩”是“浅”的;胡人对她以“百辆”相迎,“恩”礼相对较“深”。这句讲的是事实。第二层讲“人生乐在相知心”,这是讲人之常情。如果按此常情,明妃在胡就应该乐而不哀了。然而事实却不是这样。这就接入第三层:明妃在胡不乐而哀,其“哀弦”尚“留至今”,当时之哀可想而知。明妃之心之所以与常情不同,是因为她深明大义,不以个人恩怨得失改变心意,而况胡人也并非“知心”。四句分三层,中有两个转折,有一个矛盾,只有把其中曲折、跳宕理清,才能看出王安石的“用意深”及其“眼孔心胸大”处(方东树《昭昧詹言》)。南宋初,范冲“对高宗论此诗,直斥为坏人心术,无父无君”(李壁注解中的话,此据《唐宋诗举要》转引),完全是没有懂得此诗。范冲是范祖禹之子,范祖禹是一贯反对新法的人,挟嫌攻击,更不足据。其实王安石这样描写明妃,这样委曲深入地刻画明妃心事,用以突出民族大义,恰恰是可以“正人心,厚风俗”的,在当时是针对施宜生、张元之流而发的,对后人也有教育意义。   《明妃曲二首》体现出王安石注意刻画人物的特点,从描绘人物“意态”,到解剖人物心理,有渲染,有烘托,有细节描写,相当于是把写小说的一些手法用入诗中。而在“用笔布置逆顺”及“章法疏密伸缩裁剪”等方面,则又是把韩愈、柳宗元等古文家的技法用来写诗。这样,就使诗歌的艺术手法更加多样化,诗歌的表现能力更强。由于两者结合得较好,故虽以文为诗,而形象性并不因之减弱,此诗末四句以形象来进行议论,即其明证。王安石既以小说手法与古文笔法来写诗,读者也就应以读小说、读古文之法来读它,才能读懂诗。 参考资料: 1、 吴孟复 等 .宋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7 :230-234 .

寓言九首

作者: 王安石 朝代: 宋代

言失於须臾,百世不可除。

行失几席间,恶名满八区。

百年养不足,一日毁有余。

谅彼耻不仁,戒哉惟厥初。

汴水

作者: 王安石 朝代: 宋代

汴水无情日夜流,不肯为我少淹留。

相逢故人昨夜去,不知今日到何州。

州州人物不相似,处处蝉鸣令客愁。

可怜南北意不就,二十起家今白头。

千丈岩瀑布

作者: 王安石 朝代: 宋代

拔地万重清嶂立,悬空千丈素流分。

共看玉女机丝挂,映日还成五色丈。

和王介甫明妃曲二首 / 明妃曲和王介甫作

作者: 欧阳修 朝代: 宋代
胡人以鞍马为家,射猎为俗。泉甘草美无常处,鸟惊兽骇争驰逐。谁将汉女嫁胡儿,风沙无情貌如玉。身行不遇中国人,马上自作思归曲。推手为琵却手琶,胡人共听亦咨嗟。玉颜流落死天涯,琵琶却传来汉家。汉宫争按新声谱,遗恨已深声更苦。纤纤女手生洞房,学得琵琶不下堂。不识黄云出塞路,岂知此声能断肠! 汉宫有佳人,天子初未识,一朝随汉使,远嫁单于国。绝色天下无,一失难再得,虽能杀画工,于事竟何益?耳目所及尚如此,万里......更多
胡人以鞍马为家,射猎为俗。北方少数民族以鞍马为家,以打猎为生。 泉甘草美无常处,鸟惊兽骇争驰逐。泉水甘甜,野草丰美没有固定的地点,鸟儿受惊,野兽互相追逐。 谁将汉女嫁胡儿,风沙无情貌如玉。是谁将汉人女子嫁给胡人,风沙是无情的,而女子容貌如此美丽。 身行不遇中国人,马上自作思归曲。出门都很难看到中原人,只能在马背上暗自思念故乡。 推手为琵却手琶,胡人共听亦咨嗟。在琵琶声中,胡人也会感到叹息。 玉颜流落死天涯,琵琶却传来汉家。如此美丽的女子流落异地,死在他乡,而琵琶曲却传到了汉宫里。 汉宫争按新声谱,遗恨已深声更苦。汉宫里争着弹昭君所弹的琵琶曲,心中的怨恨却不知道从何说起。 纤纤女手生洞房,学得琵琶不下堂。细小的手生在闺房之中,只能学弹琵琶,不会走出闺房。 不识黄云出塞路,岂知此声能断肠!不知道沙漠中的云是这么飘出边塞的,哪里知道这琵琶声是多么的令人断肠! 汉宫有佳人,天子初未识,汉宫里有一位美貌佳丽,最初天子并不认识。 一朝随汉使,远嫁单于国。突然间要随着汉使离去,嫁给匈奴国君,要去遥远的边地。 绝色天下无,一失难再得,姣美的容颜天下无比,一旦失去,要再得到可不容易。 虽能杀画工,于事竟何益?虽然天子发怒可以把画工杀死,对于事情又有什么补益? 耳目所及尚如此,万里安能制夷狄!眼前的美丑尚且不能分辨,怎么能制服万里之外的夷狄! 汉计诚已拙,女色难自夸。汉代的“和亲”实在是笨拙之计,女子不要再用容貌炫耀自己。 明妃去时泪,洒向枝上花。明妃离去时伤心落泪,伤心的泪水哟,洒向花枝。 狂风日暮起,飘泊落谁家。日暮黄昏狂风吹起,风起花落啊,飘向哪里? 红颜胜人多薄命,莫怨东风当自嗟。漂亮的女孩大多有不幸的命运,不必怨天尤人,原应自己叹息! 参考资料: 1、 赵山林,潘裕民编著.桃李春风一杯酒 宋诗经典解读:上海百家出版社,2009.10:48 2、 陶文鹏主编.历史爱国诗歌选译: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1995年02月:269-270
胡人以鞍(ān)马为家,射猎为俗。王介甫:王安石,字介甫。这组诗是为唱和王安石《明妃曲二首》而作。明妃:即王嫱,字昭君。晋时因避司马昭讳,改称明君。胡人: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称呼。鞍:套在骡马背上便于骑坐的东西。 泉甘草美无常处,鸟惊兽骇争驰逐。 谁将汉女嫁胡儿,风沙无情貌如玉。 身行不遇中国人,马上自作思归曲。中国:指中原地区。 推手为琵却手琶,胡人共听亦咨(zī)嗟(jiē)。咨嗟:叹息。 玉颜流落死天涯,琵琶却传来汉家。 汉宫争按新声谱,遗恨已深声更苦。新声谱:新曲谱,指昭君所弹的琵琶曲。 纤(xiān)纤女手生洞房,学得琵琶不下堂。纤纤:细小貌。洞房:犹深闺。 不识黄云出塞路,岂知此声能断肠!黄云:沙漠上空的云,因黄沙弥漫,连云色也变黄了。 汉宫有佳人,天子初未识, 一朝随汉使,远嫁单于国。单于国:指匈奴。单于,匈奴的首领。 绝色天下无,一失难再得, 虽能杀画工,于事竟何益?画工:传说汉元帝后宫既多,不得常见,乃使画工图形,案图召幸之。诸宫人皆赂画工,独王嫱不肯,遂不得见。后匈奴入朝,求美人为阏氏,上案图以昭君行。及去召见,貌为后宫第一。帝悔之,而名籍已定。乃穷案其事,画工毛延寿等皆同日弃市。见晋葛洪《西京杂记》。 耳目所及尚如此,万里安能制夷(yí)狄(dí)!夷狄:古称东方部族为夷,北方部族为狄。这里泛指华夏以外的各民族。 汉计诚已拙,女色难自夸。 明妃去时泪,洒向枝上花。 狂风日暮起,飘泊落谁家。 红颜胜人多薄命,莫怨东风当自嗟。 参考资料: 1、 赵山林,潘裕民编著.桃李春风一杯酒 宋诗经典解读:上海百家出版社,2009.10:48 2、 陶文鹏主编.历史爱国诗歌选译: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1995年02月:269-270
胡人以鞍(ān)马为家,射猎为俗。北方少数民族以鞍马为家,以打猎为生。王介甫:王安石,字介甫。这组诗是为唱和王安石《明妃曲二首》而作。明妃:即王嫱,字昭君。晋时因避司马昭讳,改称明君。胡人: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称呼。鞍:套在骡马背上便于骑坐的东西。 泉甘草美无常处,鸟惊兽骇争驰逐。泉水甘甜,野草丰美没有固定的地点,鸟儿受惊,野兽互相追逐。 谁将汉女嫁胡儿,风沙无情貌如玉。是谁将汉人女子嫁给胡人,风沙是无情的,而女子容貌如此美丽。 身行不遇中国人,马上自作思归曲。出门都很难看到中原人,只能在马背上暗自思念故乡。中国:指中原地区。 推手为琵却手琶,胡人共听亦咨(zī)嗟(jiē)。在琵琶声中,胡人也会感到叹息。咨嗟:叹息。 玉颜流落死天涯,琵琶却传来汉家。如此美丽的女子流落异地,死在他乡,而琵琶曲却传到了汉宫里。 汉宫争按新声谱,遗恨已深声更苦。汉宫里争着弹昭君所弹的琵琶曲,心中的怨恨却不知道从何说起。新声谱:新曲谱,指昭君所弹的琵琶曲。 纤(xiān)纤女手生洞房,学得琵琶不下堂。细小的手生在闺房之中,只能学弹琵琶,不会走出闺房。纤纤:细小貌。洞房:犹深闺。 不识黄云出塞路,岂知此声能断肠!不知道沙漠中的云是这么飘出边塞的,哪里知道这琵琶声是多么的令人断肠!黄云:沙漠上空的云,因黄沙弥漫,连云色也变黄了。 汉宫有佳人,天子初未识,汉宫里有一位美貌佳丽,最初天子并不认识。 一朝随汉使,远嫁单于国。突然间要随着汉使离去,嫁给匈奴国君,要去遥远的边地。单于国:指匈奴。单于,匈奴的首领。 绝色天下无,一失难再得,姣美的容颜天下无比,一旦失去,要再得到可不容易。 虽能杀画工,于事竟何益?虽然天子发怒可以把画工杀死,对于事情又有什么补益?画工:传说汉元帝后宫既多,不得常见,乃使画工图形,案图召幸之。诸宫人皆赂画工,独王嫱不肯,遂不得见。后匈奴入朝,求美人为阏氏,上案图以昭君行。及去召见,貌为后宫第一。帝悔之,而名籍已定。乃穷案其事,画工毛延寿等皆同日弃市。见晋葛洪《西京杂记》。 耳目所及尚如此,万里安能制夷(yí)狄(dí)!眼前的美丑尚且不能分辨,怎么能制服万里之外的夷狄!夷狄:古称东方部族为夷,北方部族为狄。这里泛指华夏以外的各民族。 汉计诚已拙,女色难自夸。汉代的“和亲”实在是笨拙之计,女子不要再用容貌炫耀自己。 明妃去时泪,洒向枝上花。明妃离去时伤心落泪,伤心的泪水哟,洒向花枝。 狂风日暮起,飘泊落谁家。日暮黄昏狂风吹起,风起花落啊,飘向哪里? 红颜胜人多薄命,莫怨东风当自嗟。漂亮的女孩大多有不幸的命运,不必怨天尤人,原应自己叹息! 参考资料: 1、 赵山林,潘裕民编著.桃李春风一杯酒 宋诗经典解读:上海百家出版社,2009.10:48 2、 陶文鹏主编.历史爱国诗歌选译: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1995年02月:269-270
胡人以鞍马为家,射猎为俗。泉甘草美无常处,鸟惊兽骇争驰逐。谁将汉女嫁胡儿,风沙无情貌如玉。身行不遇中国人,马上自作思归曲。推手为琵却手琶,胡人共听亦咨嗟。玉颜流落死天涯,琵琶却传来汉家。汉宫争按新声谱,遗恨已深声更苦。纤纤女手生洞房,学得琵琶不下堂。不识黄云出塞路,岂知此声能断肠! 汉宫有佳人,天子初未识,一朝随汉使,远嫁单于国。绝色天下无,一失难再得,虽能杀画工,于事竟何益?耳目所及尚如此,万里安能制夷狄!汉计诚已拙,女色难自夸。明妃去时泪,洒向枝上花。狂风日暮起,飘泊落谁家。红颜胜人多薄命,莫怨东风当自嗟。  这组诗第一首头四句,破空而来,用类似散文的诗语,写胡人游猎生活,晴示胡、汉之异。接着以“谁将汉女嫁胡儿”,接到明妃身上。写明妃以“汉女嫁胡儿”,以“如玉”之颜面,冒“无情”之“风沙”,而且“身行”之处,连“中国(指中原)人”也看不到,明示明妃“流落”之苦。接下用“推手为琵却手琶”,紧承“马上自作思归曲”。“推手”“却手”,犹言一推一放。“琵琶”本是象声词,如同现代说的“噼啪”,以乐器之声为乐器之名。一推一放,噼噼啪啪,刻画明妃满腔哀思,信手成曲。但琵琶哀音,却十分感人,连胡人听了“亦咨磋”不已。这种写法与王安石“沙上行人却回首”相同。以上三层,由胡、汉习俗之异,写到明妃流落之苦,再写到明妃思归作曲,谱入琵琶,层次井然,而重点在于这一琵琶“新声谱”。因为作者正是要就此抒发慨叹的。   “玉颜”句承上;“琵琶”句启下。脉络十分清晰,而笔势极为矫建。作者所要讲的就是琵琶“传入汉家”以后的反应。明妃的“思乡曲”,本应引起“汉家”的悲悯、同情与愤慨;然而“汉宫”中却将其视为“新声谱”来“争按”,以别人的苦楚,供自己享乐。“遗恨”、“苦声”并没有激起应有的反响。   “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汉宫中“纤纤女手”“学得琵琶不下堂”,正是因为统治者喜好这种“新声”的缘故;而喜好这种“新声”,正是因为他们“生于深宫之中”,根本不知道边塞之苦。这里讲的就不止“纤纤女手”了。自石晋割弃燕云十六州,北边广大地区在北宋一直没有恢复,有许许多多“流落死天涯”的百姓。仁宗时,辽国、西夏交替侵扰,而宋朝君臣却仍粉饰大平,宴安如故。“不识黄云出塞路,岂知此声能断肠?”这正是作者对居安忘危、不事振作的宋朝君臣的揭露与谴责。以前写明妃的人,或写明妃个人遭遇,或借以抒发“士不遇”的感慨,欧阳修却从夷夏之辨讲起,从国家大事着眼,这是他高于前人之处。而且,议论国事,却只就琵琶“新声”而言,能从小中见大,因而较《和王介甫明妃曲》后篇的“在诗中发议论”,艺术性更强。   第二首诗中“汉宫”四句化用西汉李延年诗歌之意,略叙明妃事实,笔力简劲。“绝色”两句,紧承前四句,妙在完全用“重色”的君王的口吻说话;“虽能”两句转向责备汉元帝,就事论事,语挟风霜。但这只是为下边两句作铺垫。   “耳目”两句,为全篇警策,宋人说它“切中膏肓”(《诗林广记》引钱晋斋语),得以广泛传诵。诗人说,眼前的美丑尚不能辨,万里之外的“夷狄”情况何以判断?又何以能制定制服“夷狄”之策呢?这是极深刻的历史见解,而又以诗语出之,千古罕见。事实却不是“制夷狄”而是为“夷狄”所“制”。因而自然引出“汉计诚已拙”这一判语。   “汉计诚已拙”语简意深,是全诗主旨所在。汉代的“和亲”与宋代的“岁币”,同是乞求和平,为计之拙,正复相同。诗中表面上是说汉朝,实际上是说宋朝。妙在一经点出,便立即转入“女色难自夸”,以接回明妃身上,否则就成了《和亲论》而不是《明妃曲》。   “明妃去时泪”四句,用泪洒花枝,风起花落,渲染悲剧气氛,形象生动,但主要用以引起“红颜”两句。这两句要明妃“自嗟”“薄命”,怨而不怒。欧阳修对王安石诗中讲的“人生失意无南北”、“汉恩自浅胡自深”等语,也像王回等人一样,有所误解,故下此两句,以使之符合于“温柔敦厚”的“诗教”。欧阳修、王安石的思想境界之差别,亦于此可见。但解释时也不能太坐实,像钱晋斋说是“末言非元帝之不知幸于明妃,乃明妃之命薄而不见幸于元帝”,则与篇首“天子初未识”,“耳目所及尚如此”相矛盾,有失于诗人“微而婉”之旨。   前一首写“汉宫”不知边塞苦,后一首写和亲政策之“计拙”,借汉言宋,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其间叙事、抒情、议论杂出,转折跌宕,而自然流畅,形象鲜明,虽以文为诗而不失诗味。叶梦得说欧阳修“矫昆体,以气格为主”(《石林诗话》),这首诗正是以气格擅美的。 参考资料: 1、 吴孟复 等 .宋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7 :131-134 .

渔家傲·昨日采花花欲尽

作者: 欧阳修 朝代: 宋代

昨日采花花欲尽。

隔花闻道潮来近。

风猎紫荷声又紧。

低难奔。

莲茎刺惹香腮损。

一缕艳痕红隐隐。

新霞点破秋蟾晕。

罗袖挹残心不稳。

羞人问。

归来剩把胭脂衬。

送胎发笔寄仁公

作者: 齐己 朝代: 唐代

内唯胎发外秋毫,绿玉新栽管束牢。

老病手疼无那尔,却资年少写风骚。

春思

作者: 韦应物 朝代: 唐代

野花如雪绕江城,坐见年芳忆帝京。

阊阖晓开凝碧树,曾陪鸳鹭听流莺。

野花如雪绕江城,坐见年芳忆帝京。

野花如同雪花一样纷纷扬扬环绕江城,犹看见一年一度的花草,回忆起来帝京。

阊阖晓开凝碧树,曾陪鸳鹭听流莺。

早上宫门打开仿佛将碧绿的树都凝住了,曾经陪鸳鹭听流莺得到叫声。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自巩洛舟行入黄河即事寄府县僚友

作者: 韦应物 朝代: 唐代

夹水苍山路向东,东南山豁大河通。

寒树依微远天外,夕阳明灭乱流中。

孤村几岁临伊岸,一雁初晴下朔风。

为报洛桥游宦侣,扁舟不系与心同。

夹水苍山路向东,东南山豁大河通。

两岸青山夹着洛水,船顺水向东航行,东南方向的山谷开阔,洛水与黄河相通。

寒树依微远天外,夕阳明灭乱流中。

稀疏的树木远在天边隐约可见,夕阳映照在汹涌的河水中忽暗忽明。

孤村几岁临伊岸,一雁初晴下朔风。

想起了几年前出现在伊河边的孤零零村落,眼前是雨霁初晴,一只孤雁在朔风中向南方飞去。

为报洛桥游宦侣,扁舟不系与心同。

我要告诉在洛桥漫游的作官的朋友,我的心思就像不拴系的小船随波逐流。

参考资料: 1、 李志敏.唐诗名篇鉴赏.北京:京华出版社,2011:142 2、 杨佐义.全唐诗精选译注.长春:长春出版社,2000:716

夹水苍山路向东,东南山豁大河通。

两岸青山夹着洛水,船顺水向东航行,东南方向的山谷开阔,洛水与黄河相通。

豁:大洞,此指两山交界处的深谷。

大河:指黄河。

寒树依微远天外,夕阳明灭乱流中。

稀疏的树木远在天边隐约可见,夕阳映照在汹涌的河水中忽暗忽明。

依微:依稀,因距离遥远而模糊不清的样子。

乱流:指众多的河流。

孤村几岁临伊岸,一雁初晴下朔风。

想起了几年前出现在伊河边的孤零零村落,眼前是雨霁初晴,一只孤雁在朔风中向南方飞去。

伊岸:伊水畔。

《水经注·伊水》:“伊水出南阳县西蔓渠山,又东北至洛阳县南,北入于洛。

” 为报洛桥游宦侣,扁舟不系与心同。

我要告诉在洛桥漫游的作官的朋友,我的心思就像不拴系的小船随波逐流。

洛桥:洛阳洛河上之天津桥。

游宦侣:在外地作官的朋友。

扁舟:小船。

《庄子·列御寇》:“巧者劳而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邀游。

泛若不系舟,虚而遨游者也。

” 参考资料: 1、 李志敏.唐诗名篇鉴赏.北京:京华出版社,2011:142 2、 杨佐义.全唐诗精选译注.长春:长春出版社,2000:716

永定寺喜辟强夜至

作者: 韦应物 朝代: 唐代

子有新岁庆,独此苦寒归。

夜叩竹林寺,山行雪满衣。

深炉正燃火,空斋共掩扉。

还将一尊对,无言百事违。

5152535455 共146606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