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二首

作者: 刘克庄 朝代: 宋代

莱菔可虀秔可炊,绝胜远访碧溪祠。

渠能去伴舒为诰,时有来听鼎说诗。

江夏奇童今属子,金华仙伯更传谁。

锦囊倒赠贫家了,不管旁观笑橐垂。

石塘感旧十绝

作者: 刘克庄 朝代: 宋代

沈郎院闭彩云收,寂寞秋花拆树头。

留取断弦来世续,此生长抱百年愁。

忆秦娥·元宵节

作者: 张孝祥 朝代: 宋代

元宵节。

凤楼相对鳌山结。

鳌山结。

香尘随步。

柳梢微月。

多情又把珠帘揭。

游人不放笙歌歇。

笙歌歇。

晓烟轻散,帝城宫阙。

小重山令·赋潭州红梅

作者: 姜夔 朝代: 宋代

人绕湘皋月坠时。

斜横花树小,浸愁漪。

一春幽事有谁知?

东风冷,香远茜裙归。

鸥去昔游非。

遥怜花可可,梦依依。

九疑云杳断魂啼。

相思血,都沁绿筠枝。

人绕湘皋月坠时。

斜横花树小,浸愁漪。

一春幽事有谁知?

东风冷,香远茜裙归。

在湘江边绕着江岸一直走下去,不觉月亮都快要落下来了。

江畔的梅树横斜,小小的花枝开放,浸满了忧愁的涟漪。

梅花的一春幽愁之事有谁知道呢?

寒冷的东风吹起。

梅花也很快就要花落香消了。

鸥去昔游非。

遥怜花可可,梦依依。

九疑云杳断魂啼。

相思血,都沁绿筠枝。

鸥鸟离去,昔日之物已是物是人非。

只能远远地怜惜那美丽动人的花朵和依依别梦。

九嶷山云雾杳杳,娥皇、女英断魂哭泣,相思血泪浸透在绿竹枝上。

参考资料: 1、 史杰鹏 .《宋词三百首正宗》. 北京: 华夏出版社,2014.3 :19-21

人绕湘皋月坠时。

斜横花树小,浸愁漪。

一春幽事有谁知?

东风冷,香远茜裙归。

在湘江边绕着江岸一直走下去,不觉月亮都快要落下来了。

江畔的梅树横斜,小小的花枝开放,浸满了忧愁的涟漪。

梅花的一春幽愁之事有谁知道呢?

寒冷的东风吹起。

梅花也很快就要花落香消了。

潭州:今湖南长沙市。

湘:湘江,流经湖南。

皋:岸。

茜(qiàn)裙:绛红色的裙子。

指女子。

鸥去昔游非。

遥怜花可可,梦依依。

九疑云杳断魂啼。

相思血,都沁绿筠枝。

鸥鸟离去,昔日之物已是物是人非。

只能远远地怜惜那美丽动人的花朵和依依别梦。

九嶷山云雾杳杳,娥皇、女英断魂哭泣,相思血泪浸透在绿竹枝上。

依依:依稀隐约的样子。

九疑:山名。

在湖南宁远县南。

断魂啼:据任昉《述异记》,帝舜南巡,死于九疑并葬于此,其二妃娥皇、女英闻讯奔丧,痛哭于湘水之滨,传说他们的眼泪染竹而成斑。

后二人投湘水而死。

沁:渗透.绿筠(yún):绿竹。

参考资料: 1、 史杰鹏 .《宋词三百首正宗》. 北京: 华夏出版社,2014.3 :19-21

人绕湘皋月坠时。

斜横花树小,浸愁漪。

一春幽事有谁知?

东风冷,香远茜裙归。

鸥去昔游非。

遥怜花可可,梦依依。

九疑云杳断魂啼。

相思血,都沁绿筠枝。

  这是一首咏物词。

白石的咏物词所咏最多的是梅、柳,这是因为其中关合着他的一段“合肥情事”,他与合肥情侣相遇于合肥赤兰桥,其地多柳树,而分手时为梅开时节。

夏承焘先生的考证即为:“白石客合肥,尝屡屡来往……两次离别皆在梅花时候,一为初春,其一疑在冬间。

故集中咏梅之词亦如其咏柳,多与此情事有关。

”(《姜白石词编年笺校行实考》)   张炎说:“诗难于咏物,词为尤难。

体认稍真,则拘而不畅;

模写差远,则晦而不明。

要须收纵联密,用事合题,一段意思全在结句,斯为绝妙。

”(《词源》卷下)并标举了咏物词的几条原则:第一,求神似而不求形似;

第二,结构上要能放能收,浑然天成;

第三,所用典故必须符合题旨;

第四,结句必须点明“一段意思”。

若用以上原则衡量此词,可谓处处吻合。

这首词在调下标明“赋潭州红梅”,潭州(今湖南省长沙市)盛产红梅,以“潭州红著称于世。

词中从咏红梅入手,但又不拘泥于纯粹写梅,写梅写人,即梅即人,人梅夹写,梅竹交映,含蕴空灵,意境深远,收放自如,达到似花非花,似人非人,花人合一的朦胧迷离的审美境界。

  起句“人绕湘皋月坠时”,点明人物、地点、时间。

湘皋,湘江岸边。

屈原《离骚》:“步余马于兰皋兮。

”注:“泽曲曰皋。

”水滨江岸往往是情人幽会的理想场所,加之红梅掩映,更富诗情画意的美感。

然而此刻词人写的不是相聚时的欢乐,而是写离别后的哀愁。

一个“绕”字,写出百般无奈,万种离愁。

绕者,徘徊也。

“月坠”二字说明其“人”(抒情诗中的主人翁常常是作者自己)已在此徘徊良久。

月坠湘皋,环境凄清,以此烘托心境,其愁苦悲凉可以想见。

第二、三两句由人及梅,正面点题。

林逋《梅花》诗云:“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然词人不是写梅影映照于水面,而是写梅影浸透在水中,着一“浸”字,感情已很强烈,再以“愁”字形容涟漪,将涟漪拟人化了。

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

”(《人间词话》)。

愁人观物,触目皆是愁色,这在美学和修辞上叫做移情。

诗人写梅多写其横,写其斜。

如苏东坡《和秦太虚忆建溪梅花》诗云:“江头千树春欲暗,竹外一枝斜更好。

”词人这里不仅写其疏影横斜,而且突出一个“小”字。

“花树小”,一作“花自小”。

小字有娇小纤弱意。

唯其娇弱,更显得楚楚可怜,让人顿起爱心。

以上三句用写意的笔法,描绘出潭州红梅独特的品格风貌,奠定了全篇离别相思的基调。

  “一春”三句既是写人,也是写梅。

它既承上句,进一步写梅之愁,又从“幽事”渐渐逗引起无限伤心往事,暗暗点出心目中那个“人”来。

梅的“一春幽事”是什么?

是“嫁与车风春不管”,转眼间“又片片,吹尽也,几时见得?

”(白石《暗香》)春残花落,惆怅自怜,除清风明月外,亦复谁知?

“香远茜裙归”,是以茜裙女子的归去,象征梅花之飘零。

茜裙,即红裙。

香气被寒冷的东风吹远了,而落花仍依恋残枝,在树下回旋。

此句充满了奇妙的想象,“香”犹花魂,缥缈而去;

茜裙则是由花瓣幻化出来的形象,如在眼前。

这个幻化出来的形象,即是白石魂萦梦牵的合肥情侣,这是白石一生的“情结”所在,所以看到了梅花,会马上联想到分离的情人。

那时节春寒料峭,红梅绽放,他与穿着红裙的女子在江边分别。

词人渐行渐远,回首岸边,只见那红裙渐远渐小,以至成为一个红点,就像江边的一朵红梅。

……此时此刻,词人又深情地望着湘江边上的红梅,双眼渐渐模糊,幻化出当年江边的“茜裙”来。

人耶?

梅耶?

真耶?

幻耶?

这样的描写,是写物而不凝滞于物,符合上面张炎所标举的第一个标准。

  过片一笔宕开,以“鸥去”结束对往事的回忆。

词中本咏红梅,为何一下子又扯到江鸥?

此法即张炎所云“收纵联密”中的一个纵字,也就是说不拘泥于故实,而要从远处着笔。

鸥是眼前的景物,符合湘皋这一特定地点。

词人在江皋徘徊,惊起一滩鸥鸟;

而鸥鸟的拍翅声又惊醒词人,使他从迷惘的回忆中回到当前。

啊,这一切原来都是幻觉,往昔的情事就象鸥鸟一样飞去了。

词写到此处,如果继续从远处着笔,则失其收纵自如之妙,于是“遥怜”二字又把它收回本题,并与上阕的“香远”遥相绾合,从而构成一体,深得“联密”之致。

“花可可”,与前面的“花树小”遥相呼应。

可可,小也,形容梅朵小如红点。

“可可”和“依依”俱为叠字,且平仄相谐,声韵极美。

  《词林纪事》引楼敬思语,说姜白石词“能以翻笔、侧笔取胜”。

这首词上阕由梅及人,写己之相思,下阕始则宕开,几经翻转,写对方之相思。

从对方写来,将两地相思系于一树红梅,故其相思之情,愈翻愈浓,益转益深。

细细品味“遥怜”以下诸句,即可探知个中消息。

“九疑”三句,看似写竹,实为写梅。

  在词人看来,这红梅之红,分明是娥皇、女英二女的相思血泪染成的,也即自己恋人的相思血泪染成的。

这里用湘妃的典故,既关合潭州湖南之地,又借斑竹暗喻红梅,以娥皇、女英对舜帝之相思,比作合肥恋人对己之相思,虽从对方写来,并以侧笔刻画,然却“用事合题”,非常精当。

因为其中“相思血”三字,是牵合梅与竹的媒介。

这也可见白石用典的妙处。

前人用典,用其本意,有时显得呆板、平直;

白石用典,只是取其所需,只取其大意,不拘泥于故实,用的非常灵活   这首词在审美价值上是创造了一种含蓄朦胧的美。

清人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卷一中说:“所谓沈郁者,意在笔先,神余言外。

……凡交情之冷淡,身世之飘零,皆可于一草一木发之。

而发之又必若隐若现,欲露不露,反复缠绵,终不许一语道破。

”此词没有像一般的咏物词那样,斤斤于一枝一叶的刻画,而是着重于传神写意。

从空处摄取其神理,点染其情韵,不染尘埃,不着色相,达到“野云孤飞,去留无迹”(张炎《词源》的妙境)。

它通过“月坠”、“鸥去”、“东风”、“愁漪”以及“绿筠”的渲染烘托,通过“茜裙归”、“断魂啼”、“相思血”的比拟隐喻,塑造出一种具有独特风采的、充满愁苦、浸透相思情味的红梅形象,借以表达对心上人的深深眷恋。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等著 .《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卷)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8年版(2010年5月重印): 第1695-1697页

清明日狸渡道中

作者: 范成大 朝代: 宋代

洒洒沾巾雨,披披侧帽风。

花燃山色里,柳卧水声中。

石马立当道,纸鸢鸣半空。

墦间人散後,乌鸟正西东。

洒洒沾巾雨,披披侧帽风。

花燃山色里,柳卧水声中。

泪水沾满纶巾,连绵不断。

散乱的头发,帽子也被风吹斜了。

繁花染红了山野,柳条卧在水面上。

石马立当道,纸鸢鸣半空。

墦间人散後,乌鸟正西东。

石兽立在道路两旁,纸也在半空中旋飞。

人们离开了坟墓以后,乌鸦小鸟们活跃起来,四处觅食。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洒洒沾巾雨,披披侧帽风。

花燃山色里,柳卧水声中。

骊湎:连绵不绝。

巾,古冠之一种。

以葛、缣制成,横著额上。

披披:散乱的样子。

侧帽:帽子被风吹歪。

石马立当道,纸鸢鸣半空。

墦间人散後,乌鸟正西东。

石马:坟前接道两旁之石兽。

纸鸢(yuan):鹰形风筝。

墦(fan):坟墓。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洒洒沾巾雨,披披侧帽风。

花燃山色里,柳卧水声中。

石马立当道,纸鸢鸣半空。

墦间人散後,乌鸟正西东。

  诗人范成大就清明山行道中所见景象,一路叙来。

山风、细雨,花燃,柳卧,唯独不见一个人影,在这样空廓的背景上.大自然显得颇有活力,但这只是一种艺术的对照。

后四句写坟地上扫墓的人散去,只剩下石马、纸鸢这些没有生命的东西作伴。

而令人憎恶的乌鸦之类则活跃起来,上下翻飞,四处觅食,暗示出长眠地下的死者亡灵的寂寞。

反映出范成大离乡远行途中,心头泛起的一种怅惘、失落之感。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东门外观刈熟,民间租米船相衔入门,喜作二

作者: 范成大 朝代: 宋代

菊莎杞棘爂无烟,日日文书横索钱。

今日甬东官况好,东津门外看租船。

又次韵帅初诸前七首

作者: 陈著 朝代: 宋代

君是能诗犹可及,及君不可是吾年。

有怀伐木相求意,但诵投瓜永好篇。

赞前人第四子良汉周岁

作者: 陈著 朝代: 宋代

昨见初绷浴露儿,如今又满一年期。

山林深处寿高木,薇蕨清风生瑞芝。

试取印来如异日,能将字认已多时。

诸郎自是诗尽种,嫡出源源分外奇。

赠东隐小师林复祖

作者: 陈著 朝代: 宋代

万木雕零独有松,雪霜风里几春冬。

须知受变方成物,直上云霄舞翠龙。

卜算子·风急雁声高

作者: 陈著 朝代: 宋代

风急雁声高,露冷蛩吟切。

枕剩衾寒不耐烦,长是伤离别。

望得眼儿穿,巴得心头热。

且喜重阳节又来,黄菊花先发。

5657585960 共146606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