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君之出矣

作者: 雍裕之 朝代: 唐代

自君之出矣,宝镜为谁明?

思君如陇水,长闻呜咽声。

自君之出矣,宝镜为谁明?

思君如陇水,长闻呜咽声。

  《自君之出矣》是乐府旧题,题名取自东汉末年徐干《室思》诗句,《室思》第三章:“自君之出矣,明镜暗不治。

思君如流水,无有穷已时。

”自六朝至唐代,拟作者不少,如南朝宋时的刘裕、刘义恭、颜师伯,陈朝陈后主,隋代陈叔达等,均有拟作,唐代作者尤多,见于宋代郭茂倩《乐府诗集》。

这些拟作,不仅题名取自徐干的诗,技法也仿照徐干的诗。

雍裕之这首诗(《吟窗杂录》载辛弘智《自君之出矣》与此诗相同,并收入《全唐诗》),模仿的痕迹尤为明显。

这首诗表现了思妇对外出未归的丈夫的深切怀念,其手法高明之处在于立意委婉,设喻巧妙,所以含蓄有味。

  自从夫君外出,思妇独守空闺,整日相思怀念;

平日梳妆打扮,都是为了让他看了满意,而今他走了,便不必再去对镜簪花了,她想:“这宝镜为谁明呢?

”意思是宝镜既不为谁明,也就自然不明了,是“明镜暗不治”的进一层说法,比李咸用《自君之出矣》“鸾镜空尘生”说得更为委婉。

这种表达方式,不只是徐干《室思》的继承和发展,其源可上溯到《诗经·卫风·伯兮》:“自伯之东,首如飞蓬。

岂无膏沐,谁适为容?

”意思是:“妆扮美容,只是为丈夫;

丈夫不在,何必梳妆?

”这就是司马迁《报任安书》所说的“女为悦己者容”,正表现了女子对于丈夫的忠贞。

  思念夫君,就像陇头的流水,长流无极;

听到陇水呜咽的流声,让人肝肠断绝,感伤悲泣。

在徐干《室思》中,只是说“思君如流水,无有穷已时”,是一般化的说法;

雍裕之则将“流水”具体化为陇水,这就如同北朝无名氏的《陇头歌辞》中的句子:“陇头流水,流离山下。

念吾一身,飘然四野。

”以及“陇头流水,鸣声呜咽。

遥望秦川,心肝断绝。

”这首歌刻画了一个漂泊他乡的游子的形象。

“思君如陇水,长闻呜咽声”,因为暗用了《陇头歌辞》,便使所思念的夫君在外的情况,有了一个比较具体的内容,即在外过着凄凉漂泊的生活;

这个“思”字,便更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主人公简直要声泪俱下了。

除了“陇头流水”的联想之外,这里还保存着徐干《室思》“思君如流水”这一巧妙的比喻。

这种比喻是将感情物化,即以有形的物体的形象来比喻无形的内心的情思。

以流水喻思君之情,可以兼含多种意思:第一,以水流不断,比喻日夜思君,如“无有穷已时”即取此义;

第二,以水流无限,比喻思妇情长。

如李白“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以流水之长比喻情意之长,即取此义;

第三,以流水呜咽,比喻情意凄切。

如果说前二义可以在流不断与思不断、水无限与情无限之间直接找到“相似点”,那么水流呜咽与情意凄切便很难直接找到“相似点”,必须加以联想,由流水联想到水声,由水声联想到呜咽哭泣之声,由呜咽声再联想到感情的凄切。

这是超越“相似点”的比喻,是“不似之似”,修辞学上称为“曲喻”。

李贺《天上谣》“银浦流云学水声”,即属于此类比喻。

由于《自君之出矣》后两句的比喻十分巧妙,不仅化无形为有形,增加了诗的形象性,而且具有多种含意,这就给读者提供了广阔的联想天地,使读者读了感到余味无穷。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江边柳

作者: 雍裕之 朝代: 唐代

袅袅古堤边,青青一树烟。

若为丝不断,留取系郎船。

袅袅古堤边,青青一树烟。

若为丝不断,留取系郎船。

  古人常借咏柳以赋别,这首诗也没有脱离离情的旧旨,但构思新颖,想象奇特而又切合情景。

  诗的一、二句,寥寥几笔,绘出了一幅美丽的古堤春柳图。

古堤两旁,垂柳成行,晴光照耀,通体苍翠,蓊蓊郁郁,袅袅婷婷,远远望去,恰似一缕缕烟霞在飘舞。

“袅袅”、“青青”,连用两个叠字,一写江边柳的轻柔婀娜之态,一写其葱茏苍翠的颜色,洗炼而鲜明。

前人多以“翠柳如烟”、“杨柳含烟”、“含烟惹雾”等来形容柳的轻盈和春的秾丽,这里径直用“一树烟”来称呼柳树,想象奇特,造语新颖。

只此三字,便勾出了柳条婆娑袅娜之状,烘托出春光的绮丽明媚,并为下面写离情作了反衬。

  三、四两句直接写离情。

咏柳惜别,诗人们一般都从折枝相赠上着想,如“伤见路旁杨柳春,一重折尽一重新。

今年还折去年处,不送去年离别人”(施肩吾《折杨柳》);

“曾栽杨柳江南岸,一别江南两度春。

遥忆青青江岸上,不知攀折是何人”(白居易《忆江柳》)等等。

雍裕之却不屑作这种别人用过的诗句,而从折枝上翻出新意。

“若为丝不断,留取系郎船”,诗人笔下的女主人公不仅没有折柳赠别,倒希望柳丝绵绵不断,以便把情人的船儿系住,永不分离。

这一方面是想得奇,说出了别人没有说过的语句,把惜别这种抽象的感情表现得十分具体、深刻而不一般化;

同时,这种想象又是很自然的,切合江边柳这一特定情景。

大江中,船只来往如梭;

堤岸上,烟柳丝丝弄碧;

柳荫下画船待发,枝枝柔条正拂在那行舟上。

景以情合,情因景生,此时此刻,萌发出“系郎船”的天真幻想,合情合理,自然可信。

这里没有一个“别”字“愁”字,但痴情到要用柳条儿系住郎船,则离愁之重,别恨之深,已经不言而喻了。

这里也没有一个“江”字、“柳”字,而江边柳“远映征帆近拂堤”(温庭筠《杨柳枝》)的独特形象,也是鲜明如画。

至此,“古堤边”三字才有了着落,全诗也浑然一体了。

  中唐戴叔伦写过一首《堤上柳》:“垂柳万条丝,春来织别离。

行人攀折处,是妾断肠时。

”由“丝”而联想到“织”,颇为新颖,但后两句却未能由此加以生发,而落入了窠臼;

它没有写出堤上柳与别处柳的不同之处,如果把题目换成路边柳、楼头柳也一样适用。

其原因在于诗人的描写,脱离了彼时彼地的特定情境。

两相比较,雍裕之的这首《江边柳》匠心独运、高出一筹。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农家望晴

作者: 雍裕之 朝代: 唐代

尝闻秦地西风雨,为问西风早晚回。

白发老农如鹤立,麦场高处望云开。

尝闻秦地西风雨,为问西风早晚回。

曾经听说秦地(今陕西一带)刮起西风就会下雨,西风啊,你什么时候回去啊?

白发老农如鹤立,麦场高处望云开。

头发花白的老农久久站立在麦场的高处,盼望着乌云散去、太阳重现。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尝闻秦地西风雨,为问西风早晚回。

白发老农如鹤立,麦场高处望云开。

  诗中描写的场景是,正当农民打麦晒场的时候,忽然变了风云。

一时风声紧,雨意浓。

秦地(今陕西一带)西风则雨,大约出自当时的农谚。

这样的农谚与天气变化有关。

“尝闻”二字,写人们对天气变化的关切。

这样,开篇一反绝句平直叙起的常法,入手就造成紧迫感,有烘托气氛的作用。

  在这个节骨眼上,天气好坏关系到一年收成。

一场大雨,将会使很多人家的希望化作泡影。

所以诗人恳切地默祷苍天不要下雨。

这层意思在诗中没有直说,而用了形象化的语言,赋西风以人格,盼其早早回去,仿佛它操有予夺的权柄似的。

“为问西风早晚回?

”早晚回,即何时回,这怯生生的一问,表现的心情是焦灼的。

  后二句是从生活中直接选取一个动人的形象来描绘:“白发老农如鹤立,麦场高处望云开。

”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首先,这样的人物最能集中体现古代农民的性格:他们默默地为社会创造财富,饱经磨难与打击,经常挣扎在生死线上,却顽强地生活着,永不绝望。

其次,“如鹤立”三字描绘老人“望云开”的姿态极富表现力。

“如鹤”的比喻,与白发有关,“鹤立”的姿态给人一种持久、执着的感觉。

这一形体姿态,能恰当表现出人物的内心活动。

最后是“麦场高处”这一背景细节处理对突出人物形象起到不容忽视的作用。

“麦场”,对于季节和“农家望晴”的原因是极形象的说明。

而“高处”,对于老人“望云开”的迫切心情则更是具体微妙的一个暗示。

通过用近似于绘画的语言来表述,较之直接的叙写,更为含蓄,有力透纸背之感。

  这首诗选取收割时节西风已至大雨将来时的一个农家生活片断,集中刻画一个老农望云的情节,通过这一“望”,可以使读者联想到农家一年半载的辛勤,如同白居易《观刈麦》所描写过的那种劳动情景;

也可以使读者想到嗷嗷待哺的农家儿孙和等着收割者的无情的“收租院”等等,诗的潜在含义是很深的。

由于七言绝句体裁较小,意象必须集中,必须使读者窥斑见豹。

此诗不同于《观刈麦》的铺陈抒写手法,只集中写一“望”字,也是“体实施之”的缘故。

  这首诗对农民有同情,但没有同情的话;

对农民有歌颂,但也没有歌颂的话。

诗人由衷的同情与歌颂尽在不言之中了。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四气

作者: 雍裕之 朝代: 唐代

春禽犹竞啭,夏木忽交阴。

稍觉秋山远,俄惊冬霰深。

芦花

作者: 雍裕之 朝代: 唐代

夹岸复连沙,枝枝摇浪花。

月明浑似雪,无处认渔家。

夹岸复连沙,枝枝摇浪花。

月明浑似雪,无处认渔家。

  此诗从芦花生长的环境和态势开始着手描写。

“夹岸复连沙”,写出了芦花近水岸边的生长之地,并写出了芦花的之盛,之茂。

后一句“枝枝摇浪花”用一个比喻形象的描绘出了芦花之美,如流动翻滚的浪花一般。

“月明浑似雪”一句写出了夜晚的芦花在月光的照耀下像雪一样白的景象。

“无处认渔家”写出了作者处在飘渺的江面之上,已经看不到有渔家的渔船来往,描绘出一片飘渺悠远的意境。

总体来说,这首诗从芦花的生长环境和生长姿态,以及盛开之盛都描绘出了作者此时所能感受到的芦花江边之美。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柳絮

作者: 雍裕之 朝代: 唐代

无风才到地,有风还满空。

缘渠偏似雪,莫近鬓毛生。

山中桂

作者: 雍裕之 朝代: 唐代

八树拂丹霄,四时青不凋。

秋风何处起,先袅最长条。

宫人斜

作者: 雍裕之 朝代: 唐代

几多红粉委黄泥,野鸟如歌又似啼。

应有春魂化为燕,年来飞入未央栖。

四色

作者: 雍裕之 朝代: 唐代

壶中冰始结,盘上露初圆。

何意瑶池雪,欲夺鹤毛鲜。

道士牛已至,仙家鸟亦来。

骨为神不朽,眼向故人开。

劳鲂莲渚内,汗马火旂间。

平生血诚尽,不独左轮殷。

已见池尽墨,谁言突不黔。

漆身恩未报,貂裘弊岂嫌。

早蝉

作者: 雍裕之 朝代: 唐代

一声清溽暑,几处促流年。

志士心偏苦,初闻独泫然。

1234 共31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