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老歌 / 山农词

作者: 张籍 朝代: 唐代

老农家贫在山住,耕种山田三四亩。

苗疏税多不得食,输入官仓化为土。

岁暮锄犁傍空室,呼儿登山收橡实。

西江贾客珠百斛,船中养犬长食肉。

老农家贫在山住,耕种山田三四亩。

老翁家贫住在山中,靠耕种三四亩山田为生,田亩少,赋税多,没有吃的。

苗疏税多不得食,输入官仓化为土。

粮食送进官府的仓库,最后腐烂变质,化为泥土。

岁暮锄犁傍空室,呼儿登山收橡实。

一年到头,家中只剩下锄头、犁耙靠在空房子里面,只好叫儿子上山去拾橡子充饥。

西江贾客珠百斛,船中养犬长食肉。

从长江西面来的富商的船中,成百上千的珠宝用斛来计量,就连船上养的狗也长年吃肉。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老农家贫在山住,耕种山田三四亩。

苗疏税多不得食,输入官仓化为土。

官仓:指各地官员税收,此指贪官。

岁暮锄犁傍空室,呼儿登山收橡实。

橡实:橡树的果实,荒年可充饥。

西江贾客珠百斛,船中养犬长食肉。

西江:今江西九江市一带,是商业繁盛的地方。

唐时属江南西道,故称西江。

斛:量器;

是容量单位。

古代以十斗为一斛,南宋末年改为五斗。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老农家贫在山住,耕种山田三四亩。

老翁家贫住在山中,靠耕种三四亩山田为生,田亩少,赋税多,没有吃的。

苗疏税多不得食,输入官仓化为土。

粮食送进官府的仓库,最后腐烂变质,化为泥土。

官仓:指各地官员税收,此指贪官。

岁暮锄犁傍空室,呼儿登山收橡实。

一年到头,家中只剩下锄头、犁耙靠在空房子里面,只好叫儿子上山去拾橡子充饥。

橡实:橡树的果实,荒年可充饥。

西江贾客珠百斛,船中养犬长食肉。

从长江西面来的富商的船中,成百上千的珠宝用斛来计量,就连船上养的狗也长年吃肉。

西江:今江西九江市一带,是商业繁盛的地方。

唐时属江南西道,故称西江。

斛:量器;

是容量单位。

古代以十斗为一斛,南宋末年改为五斗。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老农家贫在山住,耕种山田三四亩。

苗疏税多不得食,输入官仓化为土。

岁暮锄犁傍空室,呼儿登山收橡实。

西江贾客珠百斛,船中养犬长食肉。

  中唐时代,政治黑暗,统治阶级剥削残酷,因此抒写农民疾苦的题材也成为新乐府诗人的一个重要的主题。

张籍的《野老歌》,就是写一个农家老夫在高额的苛捐杂税的重压之下,最后过着依靠拾橡实填饱肚皮的生活。

即使这样,他还不如当时被称为“贱类”富商的一条狗。

张籍通过这样一个人狗对比的悲惨情形,突出表现了农民的痛苦和当时社会的不合理。

  开头两句交代人物身份,运用平叙的手法,叙说一位老农,由于家里贫穷,住在山里面,仅仅耕种贫瘠的山田三四亩。

这里要问,老农为什么要住在山里面呢?

在我们想来,老农既然家贫,他应该到平地乡村或小镇谋生要容易一些,为啥要到难以耕种的山里去呢?

这不禁让我们想起了当时的社会环境。

此时社会混乱,统治阶级任意欺压百姓。

面对这一切,老农一家逃到深山,这里山高路远,人烟稀少,而官府当差的也不便来此。

老农希望住在深山能摆脱这一切。

  然而“纵使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

三四两句说得就是这一情况。

老农住在山里面,今年的禾河苗长得稀稀疏疏的的,到头来收成也不好。

尽管这样,官家的征税多得要命,那差役隔三差五地跑来征税,最后老农家里连自己吃的口粮全没了。

老农很痛心哪,他一年辛苦劳作得来的粮食,有的被官家拿去倒入了库仓,甚至有的被白白浪费“化为土”。

这在剥削和浪费的行为,和劳动人民的辛苦贫穷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因此这两句实际反映了劳动人民被剥削的痛苦,也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

  五六句承上两句,说老农辛苦一年到岁末,家里徒穷四壁,没有几样东西,只有老农辛勤劳动的工具——锄犁还在伴随着他。

一个“空”字,说明老农辛苦一年一无所获,另一方面说明剥削阶极把老农剥夺的一无所有。

为了种那些粮食,老农早出晚归,辛苦劳作一天,到头来自己还没有吃的。

无奈之下,老农“呼儿登山收橡实”,呼儿表明老农已年迈,再加上辛苦劳作一天,已无力再上山采橡实吃。

“橡实”,乃一草木果实,本非普通食品,乃劳动人民在饥灾发生时临时充腹之品。

老农叫儿子登山收橡实,可谓老农贫饿致极,说明劳动人民最后的可怜结局。

  最后两句作者笔锋一转,说西江做珠宝生意的大贾,船上载的的珠宝很多,足有百斛,他喂养的犬,长的肥肥胖胖的,浑身都是肉。

作者运用叙述的手法,没有发表议论,但把两幅对比鲜明的画面摆在了面前,一幅是食不果腹的老农,另一幅是奢靡富裕的大贾喂养的肉犬,更为让人深思的,老农的生活还不如喂养的一条犬,可谓悲凉之极,令人感愤不已。

  全诗运用叙述的手法,给我们呈现出几个老农痛苦的生活的场景。

虽然作者没有发表议论,但孕作者的思想于叙述中。

全诗的形象对比深刻鲜明,表现了劳动人民的饥苦,反映了不同阶层人的生活,揭露了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剥削。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采莲曲·秋江岸边莲子多

作者: 张籍 朝代: 唐代

秋江岸边莲子多,采莲女儿并船歌。

青房圆实齐戢戢,争前竞折漾微波。

试牵绿茎下寻藕,断处丝多刺伤手。

白练束腰袖半卷,不插玉钗妆梳浅。

船中未满度前洲,借问阿谁家住远。

归时共待暮潮上,自弄芙蓉还荡桨。

秋江岸边莲子多,采莲女儿并船歌。

青房圆实齐戢戢,争前竞折漾微波。

试牵绿茎下寻藕,断处丝多刺伤手。

白练束腰袖半卷,不插玉钗妆梳浅。

船中未满度前洲,借问阿谁家住远。

归时共待暮潮上,自弄芙蓉还荡桨。

  “秋江岸边莲子多,采莲女儿并船歌”,清秋时节,莲子成熟了,碧荷沿江连绵无际,正是收获的季节。

采莲女们笑着,唱着驶船来江上采莲。

“并船歌”,几只船儿紧紧相靠,并驾齐驱。

一个“并”字,突出了采莲是群体活动,以及采莲女们的爽朗和快乐。

她们的船摇到哪里,她们那优美的歌声就飞到哪里。

江流蜿蜒向前,欢快悠扬的歌声随着江流一路飘荡。

这阵阵甜美的歌声,为清秋江面增添了无限风光。

这两句环境描写,烘托出秋江采莲的热闹场景。

下面两句具体描绘采莲细节:“青房圆实齐戢戢,争前竞折漾微波。

”齐戢戢,形容众多莲蓬露出水面,一个挨一个,戢戢然。

这些饱满的莲子,吸引着采莲女们。

她们荡着小船,在荷丛里穿梭,在绿色的芙蓉国里你追我赶,相互竞赛,都想多采一些莲子。

澄碧的水面,溅起一朵朵晶莹闪亮的水花,荡起一道道翡翠般的波浪。

歌声、笑声、桨声,合奏出一支支活泼欢畅的青春曲。

绿叶青莲,映衬采莲女红润的面颊,采莲女和粉红的荷花在阳光下相映生辉。

颜色的相互映衬,使画面明丽多姿;

荷叶和莲子是静态的,采莲女和江水是动态的,静态和动态相互转换,衬托出画面的中心——采莲女轻盈、敏捷。

“争前,”描写她们争着划船向前,使轻舟竞采的动人画面跃然纸上。

“竞折”,突出她们争相采摘莲子的情态,把她们的青春风采写活了。

从“争前”到“竞折”,采莲画面的动态感越来越强。

诗人连用争、折、漾几个动词,描绘出采莲女们神速、灵敏的动作、兴奋欢快的心境,活灵活现地表现出她们轻盈飞动的神彩。

前四句押“歌”韵,为第一段,展现出广阔而热闹的秋江采莲场景,情调悠扬甜美。

  五、六两句写寻藕:“试牵绿茎下寻藕,断处丝多刺伤手。

”“试牵”说明她们寻藕的目的只是想看一看藕长得多大了。

因为此时的藕只是小嫩藕,还没有到扒藕的季节。

绿茎上有刺,如果不小心就会刺伤手。

因此,她们就慢慢地、小心翼翼地顺着绿茎向下摸藕,采莲子是那样飞快,寻藕却是如此缓慢,一快一慢,突出了她们寻藕的细致。

这两句押“有”韵,为第二段,刻画寻藕的具体细节,表现出她们劳作的情景。

节奏缓慢,给人以舒缓轻松的感受。

  下面四句转入刻画采莲人。

“白练束腰袖半卷,不插玉钗妆梳浅”这两句用白描手法描绘采莲女的妆扮。

她们用白色的带子系着腰,显示出形体曲线美和俊俏优美的风姿。

她们不插玉钗,只施淡妆,表现出采莲女的自然风采,表现出一种朴素大方的美,“船中未满度前洲,借问阿谁家住远”,莲子还没有把船舱装满,她们便相互鼓劲:“我们结伴到前面的洲边继续采吧。

”她们边采边相互关切地询问:“我们越往前采,离家就越远了,谁家住得远一些?

”一句亲切的问话,揭示出她们善良的心地和开朗的性格,突出了她们相互的友爱和关切。

这浓厚的人情显示出她们美的心灵、美的情操,她们的形体美和内在美互为表里、相得益彰,给人美的享受。

  这四句押“洗”韵,为第三段,刻画采莲女们的形体外貌和内心世界,情调朴实亲切。

  最后两句描绘采莲女暮归:“归时其待暮潮上,自弄芙蓉还荡桨。

”傍晚还在采莲,表现了她们的勤劳。

日暮涨潮,正好可以乘船疾驶。

这个“共”字用得妙,突出了她们同出同归和丰收后共同的欢乐。

在归途中,她们边荡着桨边拿着荷花玩耍。

一天劳动后,她们还是那样轻松。

这最后两句展现出一幅水彩画:红色的晚霞给采莲女披上了绚丽的色彩,她们的欢笑和歌声,为日暮秋江增添了无限的情趣。

结尾和开头照应紧密。

最后两句押“漾”韵,描绘出一幅采莲女丰收归来边荡桨边弄荷花的动人画面,让人们在轻松愉快中回味全篇。

  这首诗采莲活动写得相当细致,从头到尾都是运用叙述和白描手法,如同采莲女一样淡妆浅梳,不假雕饰,表现出一种纯朴明丽的风格,洋溢着浓郁的江南民歌风味。

全诗构思独特,每韵一段,各段之间富有变化,从而展示出从晨出到暮归群体采莲的全部过程。

全诗场景多变,情节丰富,令人留连往返,兴味无穷。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补编》.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年6月版,第434-436页

塞下曲

作者: 张籍 朝代: 唐代

边州八月修城堡,候骑先烧碛中草。

胡风吹沙度陇飞, 陇头林木无北枝。

将军阅兵青塞下,鸣鼓逢逢促猎围。

天寒山路石断裂,白日不销帐上雪。

乌孙国乱多降胡, 诏使名王持汉节。

年年征战不得闲,边人杀尽唯空山。

蓟北旅思 / 送远人

作者: 张籍 朝代: 唐代

日日望乡国,空歌白苎词。

长因送人处,忆得别家时。

失意还独语,多愁只自知。

客亭门外柳,折尽向南枝。

日日望乡国,空歌白苎词。

长因送人处,忆得别家时。

白苎词:指《白苎舞歌》,它是一首吴声歌曲。

失意还独语,多愁只自知。

客亭门外柳,折尽向南枝。

客亭:即离亭,是行者出发、居者送别之所。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秋山

作者: 张籍 朝代: 唐代

秋山无云复无风,溪头看月出深松。

草堂不闭石床静,叶间坠露声重重。

行路难

作者: 张籍 朝代: 唐代

湘东行人长叹息,十年离家归未得。

弊裘羸马苦难行, 僮仆饥寒少筋力。

君不见床头黄金尽,壮士无颜色。

龙蟠泥中未有云,不能生彼升天翼。

永嘉行

作者: 张籍 朝代: 唐代

黄头鲜卑入洛阳,胡儿执戟升明堂。

晋家天子作降虏, 公卿奔走如牛羊。

紫陌旌幡暗相触,家家鸡犬惊上屋。

妇人出门随乱兵,夫死眼前不敢哭。

九州诸侯自顾土, 无人领兵来护主。

北人避胡多在南,南人至今能晋语。

宫词

作者: 张籍 朝代: 唐代

新鹰初放兔犹肥,白日君王在内稀。

薄暮千门临欲锁,红妆飞骑向前归。

黄金捍拨紫檀槽,弦索初张调更高。

尽理昨来新上曲,内官帘外送樱桃。

无题(一作刘禹锡诗,题云踏歌词)

作者: 张籍 朝代: 唐代

桃溪柳陌好经过,灯下妆成月下歌。

为是襄王故宫地,至今犹有细腰多。

同严给事闻唐昌观玉蕊近有仙过,因成绝句二首

作者: 张籍 朝代: 唐代

千枝花里玉尘飞,阿母宫中见亦稀。

应共诸仙斗百草,独来偷得一枝归。

九色云中紫凤车,寻仙来到洞仙家。

飞轮回处无踪迹,唯有斑斑满地花。

1112131415 共427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