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暮思平泉杂咏二十首。月桂(出蒋山,浅黄色)

作者: 李德裕 朝代: 唐代

何年霜夜月,桂子落寒山。

翠干生岩下,金英在世间。

幽崖空自老,清汉未知还。

惟有凉秋夜,嫦娥来暂攀。

思平泉树石杂咏一十首。钓台

作者: 李德裕 朝代: 唐代

我有严湍思,怀人访故台。

客星依钓隐,仙石逐槎回。

倒影含清沚,凝阴长碧苔。

飞泉信可挹,幽客未归来。

作者: 李德裕 朝代: 唐代

检经求绿字,凭酒借红颜。

君不见秋山寂历风飙歇,半夜青崖吐明月。

寒光乍出松筱间,万籁萧萧从此发。

忽闻歌管吟朔风, 精魂想在幽岩中。

(霜夜听小童薛阳陶吹笛) 银花悬院榜,神撼引铃绦。

(题学士院) 葳蕤轻风里,若衔若垂何可拟。

(以上并《事文类聚》) 自从一梦高唐后,可是无人胜楚王。

(《赋巫山神女》, 见《云溪友议》) 牛羊具特俎。

(《武昌诗》,见《东观馀论》) 心悟觉身劳,云中弃宝......更多

游崇真观南楼睹新及第题名处

作者: 鱼玄机 朝代: 唐代

云峰满目放春晴,历历银钩指下生。

自恨罗衣掩诗句,举头空羡榜中名。

云峰满目放春晴,历历银钩指下生。

楼前峰峦起伏充满视野春日里天气放晴,清晰遒劲的文字在新科进士的手下产生。

自恨罗衣掩诗句,举头空羡榜中名。

恨只恨自己的女子身份掩盖了诗文才华,只能抬头空自羡慕那金榜上的进士题名。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云峰满目放春晴,历历银钩指下生。

云峰:高耸入云的山峰。

满目:充满视野。

三国魏曹丕《与钟大理书》:“捧匣跪发,五内震骇,绳穷匣开,烂然满目。

”历历:分明可数,清晰貌。

《古诗十九首·明月皎夜光》:“玉衡指孟冬,众星何历历。

”银钩:比喻遒媚刚劲的书法。

唐杜甫《陈拾遗故宅》诗:“到今素壁滑,洒翰银钩连。

”此处指榜上题写的文字。

自恨罗衣掩诗句,举头空羡榜中名。

罗衣:轻软丝织品制成的衣服。

三国魏曹植《美女篇》:“罗衣何飘飘,轻裾随风还。

”此处泛指女性服装。

作者谓自己是女性,虽然能诗会文,也被阻挡,不能进考场。

掩诗句:指掩盖了自己的诗文才华。

榜中名:古代科举考试录取金榜上的人名。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送别

作者: 鱼玄机 朝代: 唐代

水柔逐器知难定,云出无心肯再归。

惆怅春风楚江暮,鸳鸯一只失群飞。

陇西行四首·其二

作者: 陈陶 朝代: 唐代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春闺 一作:深闺)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唐军将士誓死横扫匈奴奋不顾身,五千身穿锦袍的精兵战死在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春闺 一作:深闺)真可怜呵那无定河边成堆的白骨,还是少妇们梦中相依相伴的丈夫。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diāo)锦丧胡尘。

貂锦:这里指战士,指装备精良的精锐之师。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guī)梦里人!

(春闺 一作:深闺)无定河:在陕西北部。

春闺:这里指战死者的妻子。

匈奴:指西北边境部族。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diāo)锦丧胡尘。

唐军将士誓死横扫匈奴奋不顾身,五千身穿锦袍的精兵战死在胡尘。

貂锦:这里指战士,指装备精良的精锐之师。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guī)梦里人!

(春闺 一作:深闺)真可怜呵那无定河边成堆的白骨,还是少妇们梦中相依相伴的丈夫。

无定河:在陕西北部。

春闺:这里指战死者的妻子。

匈奴:指西北边境部族。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春闺 一作:深闺)   《陇西行》是乐府《相和歌·瑟调曲》旧题,内容写边塞战争。

陇西,即今甘肃宁夏陇山以西的地方。

这首《陇西行》诗反映了唐代长期的边塞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

虚实相对,宛若电影中的蒙太奇,用意工妙。

诗情凄楚,吟来潸然泪下   首二句以精炼概括的语言,叙述了一个慷慨悲壮的激战场面。

唐军誓死杀敌,奋不顾身,但结果五千将士全部丧身“胡尘”。

“誓扫”、“不顾”,表现了唐军将士忠勇敢战的气概和献身精神。

汉代羽林军穿锦衣貂裘,这里借指精锐部队。

部队如此精良,战死者达五千之众,足见战斗之激烈和伤亡之惨重。

  接着,笔锋一转,逼出正意:“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这里没有直写战争带来的悲惨景象,也没有渲染家人的悲伤情绪,而是匠心独运,把“河边骨”和“春闺梦”联系起来,写闺中妻子不知征人战死,仍然在梦中想见已成白骨的丈夫,使全诗产生震撼心灵的悲剧力量。

知道亲人死去,固然会引起悲伤,但确知亲人的下落,毕竟是一种告慰。

而这里,长年音讯杳然,人早已变成无定河边的枯骨,妻子却还在梦境之中盼他早日归来团聚。

灾难和不幸降临到身上,不但毫不觉察,反而满怀着热切美好的希望,这才是真正的悲剧。

  明代杨慎《升庵诗话》认为,此诗化用了汉代贾捐之《议罢珠崖疏》“父战死于前,子斗伤于后,女子乘亭鄣,孤儿号于道,老母、寡妻饮泣巷哭,遥设虚祭,想魂乎万里之外”的文意,称它“一变而妙,真夺胎换骨矣”。

贾文着力渲染孤儿寡母遥祭追魂,痛哭于道的悲哀气氛,写得沉痛而富有情致。

文中写家人“设祭”、“想魂”,已知征人战死。

而陈陶诗中的少妇则深信丈夫还活着,丝毫不疑其已经死去,几番梦中相逢。

诗意更深挚,情景更凄惨,因而也更能使人一洒同情之泪。

  这诗的跌宕处全在三、四两句。

“可怜”句紧承前句,为题中之义;

“犹是”句荡开一笔,另辟新境。

“无定河边骨”和“春闺梦里人”,一边是现实,一边是梦境;

一边是悲哀凄凉的枯骨,一边是年轻英俊的战士,虚实相对,荣枯迥异,造成强烈的艺术效果。

一个“可怜”,一个“犹是”,包含着多么深沉的感慨,凝聚了诗人对战死者及其家人的无限同情。

  明王世贞《艺苑卮言》赞赏此诗后二句“用意工妙”,但指责前二句“筋骨毕露”,后二句为其所累。

其实,首句写唐军将士奋不顾身“誓扫匈奴”,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而次句写五千精良之兵,一旦之间丧身于“胡尘”,确实令人痛惜。

征人战死得悲壮,少妇的命运就更值得同情。

所以这些描写正是为后二句表现少妇思念征人张本。

可以说,若无前二句明白畅达的叙述描写作铺垫,想亦难见后二句“用意”之“工妙”。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剑池

作者: 陈陶 朝代: 唐代

秦帝南巡厌火精,苍黄埋剑故丰城。

霸图缭戾金龙蛰, 坤道扶摇紫气生。

星斗卧来闲窟穴,雌雄飞去变澄泓。

永怀惆怅中宵作,不见春雷发匣声。

题僧院紫竹

作者: 陈陶 朝代: 唐代

喜游蛟井寺,复见炎州竹。

杳霭万丈间,啸风清独速。

江南正霜霰,吐秀弄颛顼。

似瑞惊坚贞,如魔试金粟。

笋非孝子泣,文异湘灵哭。

金碧谁与邻,萧森自成族。

新闻赤帝种,子落毛人谷。

远祖赐鹪鹏,遗芳遍南陆。

对烟苏麻丑,夹涧筼筜伏。

美誉动丹青,瑰姿艳秦蜀。

因缘鹿苑识,想像蛇丘劚。

几叶别黄茅,何年依白足。

龙树蛰一花,砌瑶扫云屋。

色静曼仙花,名高给孤独。

青葱太子树,洒落观音目。

法雨每沾濡,......更多

渡浙江

作者: 陈陶 朝代: 唐代

适越一轻艘,凌兢截鹭涛。

曙光金海近,晴雪玉峰高。

静寇思投笔,伤时欲钓鳌。

壮心殊未展,登涉漫劳劳。

夜送赵纵

作者: 杨炯 朝代: 唐代

赵氏连城璧,由来天下传。

送君还旧府,明月满前川。

赵氏连城璧,由来天下传。

赵国的和氏璧价值连城,自古来天底下人人称赞。

送君还旧府,明月满前川。

今晚上送你回赵州故乡,空中月明如水洒满前川。

参考资料: 1、 贾三强.千家诗新绎: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9 2、 张学文.唐代送别诗名篇译赏:重庆出版社,1988:18-19

赵氏连城璧,由来天下传。

赵国的和氏璧价值连城,自古来天底下人人称赞。

赵纵:杨炯友人,赵州人。

赵氏连城璧(bì):战国时,赵国得到一块叫和氏璧的美玉,秦王知道后,要用十五座城池交换,故称连城璧。

此处用赵氏喻指赵纵,连城璧喻指其才华。

连城璧,价值很多座城市的宝玉。

这里指战国时赵国的和氏璧。

送君还旧府,明月满前川。

今晚上送你回赵州故乡,空中月明如水洒满前川。

君:指赵纵。

旧府:赵国的故地,指赵纵的家乡山西。

参考资料: 1、 贾三强.千家诗新绎: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9 2、 张学文.唐代送别诗名篇译赏:重庆出版社,1988:18-19

赵氏连城璧,由来天下传。

送君还旧府,明月满前川。

  《夜送赵纵》是一首送别诗,写得气魄宏大。

赵纵是赵地的赵姓人,诗人为他送别,很自然地联想到天下尽人皆知的战国时赵惠文王那块和氏璧的故事。

  首句“赵氏连城璧”,是诗人以国之瑰宝和氏璧比喻赵纵的品貌。

次句“由来天下传”,借美玉的名传天下,进一步比喻赵纵的名气。

他是名声远播四海之内的。

诗人用比兴手法,明写和氏璧价值连城,盛名久传,暗比赵纵才华出众,天下闻名,符合地点,符合姓氏,显得非常贴切自然。

诗人借助他人之口表达自己的心意,委婉地称赞朋友,仰慕之情由衷而发。

  第三句“送君还旧府”,这本来是平铺直叙,但力托全诗,可举千斤。

照应首句寓意深邃,扣住题目中的“送”字,含有“完璧归赵”的意思,让主题立意也就呼之而出,表达了诗人对友人一路顺风,平安到达的祝愿。

诗人构思巧妙,立意高远,使人折服。

从诗意推测,赵纵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名士,大概因仕途失意,辞归故里。

在诗人眼中,他是远离尘嚣,冰清玉洁,“完璧归赵”。

“送君还旧府”,这近似白话之句确是一个点睛之句,它使前面的喻句有落脚点,后面的景句有依托,能够充分地表达出主题内容。

诗人对友人的同情、抚慰、称颂、仰慕之情,也都淋漓尽致再现出来。

末句“明月满前川”,纯粹地描写景物,暗应题目中的“夜”字,以明月隐喻玉璧,璧如月洁,月如璧明,进一步称颂赵纵。

同时,一个“满”字,既描绘了月光普照大地的景象,又抒发了诗人的满腹别情。

诗句交待送别的时间在明月当空的夜晚,地点在奔流不息的河边。

当朋友张帆远离之后,诗人伫立遥望,但见清冷的月光洒满大地,空旷孤寞之意袭人。

结束语真实地表达出诗人送别故人后的深切感受:惆怅、虚渺。

但他又庆幸朋友“完璧归赵”隐退故里,流露出憎恶官场、甚至逃避现实的情绪。

  全诗融叙事、写景于一炉,巧用典故,比兴得体,语言明白晓畅,形象鲜明可感。

深入浅出,比喻设譬通俗易懂,写景自然贴切,“猝然相遇,借以成章,不假绳削”,借情写景,意境深邃,别有情致。

参考资料: 1、 贾三强.千家诗新绎: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9 2、 张学文.唐代送别诗名篇译赏:重庆出版社,1988:18-19 3、 袁忠岳.唐人咏怀绝句精品赏析:花城出版社,1991:17-18

116117118119120 共36329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