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乐天刘家花

作者: 元稹 朝代: 唐代

闲坊静曲同消日,泪草伤花不为春。

遍问旧交零落尽,十人才有两三人。

含风夕

作者: 元稹 朝代: 唐代

炎昏倦烦久,逮此含风夕。

夏服稍轻清,秋堂已岑寂。

载欣凉宇旷,复念佳辰掷。

络纬惊岁功,顾我何成绩。

青荧微月钩,幽晖洞阴魄。

水镜涵玉轮,若见渊泉璧。

参差帘牖重,次第笼虚白。

树影满空床,萤光缀深壁。

怅望牵牛星,复为经年隔。

露网褭风珠,轻河泛遥碧。

讵无深秋夜,感此乍流易。

亦有迟暮年,壮年良自惜。

循环切中肠,感念追往昔。

接瞬无停阴,何言问陈积。

馨香推蕙兰,坚贞谕松柏。

生物固有涯,安能比金石。

况兹百龄内,扰扰......更多

箕子碑

作者: 柳宗元 朝代: 唐代
  凡大人之道有三:一曰正蒙难,二曰法授圣,三曰化及民。殷有仁人曰箕子,实具兹道以立于世,故孔子述六经之旨,尤殷勤焉。   当纣之时,大道悖乱,天威之动不能戒,圣人之言无所用。进死以并命,诚仁矣,无益吾祀,故不为。委身以存祀,诚仁矣,与亡吾国,故不忍。具是二道,有行之者矣。是用保其明哲,与之俯仰;晦是谟范,辱于囚奴;昏而无邪,隤而不息;故在易曰“箕子之明夷”,正蒙难也。及天命既改,生人以正,乃出大......更多
  凡大人之道有三:一曰正蒙难,二曰法授圣,三曰化及民。殷有仁人曰箕子,实具兹道以立于世,故孔子述六经之旨,尤殷勤焉。  一般说来,伟大人物立身处世的原则有三个方面:一是受危难仍能保持正直的品德;二是将治理天下的法典传授给圣明的君主;三是使人民受到教化。殷朝有位贤人叫箕子,确实具备这三方面的德行而在世上立身行事,因此孔子在概述“六经”的要旨的时候,对他特别重视。  当纣之时,大道悖乱,天威之动不能戒,圣人之言无所用。进死以并命,诚仁矣,无益吾祀,故不为。委身以存祀,诚仁矣,与亡吾国,故不忍。具是二道,有行之者矣。是用保其明哲,与之俯仰;晦是谟范,辱于囚奴;昏而无邪,隤而不息;故在易曰“箕子之明夷”,正蒙难也。及天命既改,生人以正,乃出大法,用为圣师。周人得以序彝伦而立大典;故在书曰“以箕子归作《洪范》”,法授圣也。及封朝鲜,推道训俗,惟德无陋,惟人无远,用广殷祀,俾夷为华,化及民也。率是大道,丛于厥躬,天地变化,我得其正,其大人欤?  在殷纣王那时候,大道背弃,政治混乱,天威显示不能加以制止,圣人的教诲毫不起作用。牺牲生命以便维护天命国运,确实是一种“仁”德,只是不利于家族的延续,因此箕子不去这样做;委身降顺以便保存自己宗庙的奉祀,确实也是一种“仁”德,只是参与灭亡自己的国家,故而他也不忍心去做。上述这两种办法,已经有这样做的人了。因此他便保持自己清醒的头脑,随顺适应这混乱的世道;隐藏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在囚犯奴隶中受屈辱;貌似糊涂却不去做邪恶之事,形同柔弱而却自强不息。故而在《易》中说;“箕子能做到韬晦。”这就是蒙受危难而能保持正直的品德啊。等到天命更改了,人民得到了公正和安定,于是便献出治国的大法,因此成为圣君的老师,使周朝的人们能根据这些法则来调整伦理道德。创立典章制度。故而在《书经》中说:“因召回了箕子而写成了《洪范》。”这便是将治理天下的法则传授给圣明的君主啊。等到被封在朝鲜,推行道义来训化民俗,使德行不再鄙陋,人民不再疏远,以便发展推延殷朝宗绪,使外夷变为华夏,这便是使人民受到教化啊!所有这些崇高的品德,都集中在他的身上,天地变化发展,自己能获得其中的正“道”,难道不是伟大的人吗?   呜乎!当其周时未至,殷祀未殄,比干已死,微子已去,向使纣恶未稔而自毙,武庚念乱以图存,国无其人,谁与兴理?是固人事之或然者也。然则先生隐忍而为此,其有志于斯乎?  啊!当那周朝的时运尚未到来,殷朝宗庙的香火还没灭绝,比干已经死掉,微子也已离去,假如纣正做恶还不算多而自己死去,武庚能为暴乱而忧虑并力图保存社稷,国中要是没有箕于这样的人,谁和武庚一起使国家复兴并加以治理呢?这也是人事发展的一种可能性啊。这样来看箕子能忍辱含屈到这种地步,莫非正是在这方面有所考虑吗?   唐某年,作庙汲郡,岁时致祀,嘉先生独列于易象,作是颂云:  唐朝的某一年,在汲郡修建了箕子的庙宇,逢年遇节便祭祀他。我敬慕先生被特别地列为《易经》中的卦“象”,便写了这篇颂:  蒙难以正,授圣以谟。宗祀用繁,夷民其苏。宪宪大人,显晦不渝。圣人之仁,道合隆污。明哲在躬,不陋为奴。冲让居礼,不盈称孤。高而无危,卑不可逾。非死非去,有怀故都。时诎而伸,卒为世模。易象是列,文王为徒。大明宣昭,崇祀式孚。古阙颂辞,继在后儒。   蒙难以正。授圣以谟。宗祀用繁。夷民其苏。宪宪大人。显晦不渝。圣人之仁。道合隆污。明哲在躬。不陋为奴。冲让居礼。不盈称孤。高而无危。卑不可逾。非死非去。有怀故都。时诎而伸。卒为世模。《易》象是列。文王为徒。大明宣昭。崇祀式孚。古阙颂辞。继在后儒。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凡大人之道有三:一曰正蒙难,二曰法授圣,三曰化及民。殷有仁人曰箕子,实具兹道以立于世,故孔子述六经之旨,尤殷勤焉。  箕子:名胥余,商纣王叔父,因封在箕地,又称箕子。  当纣之时,大道悖乱,天威之动不能戒,圣人之言无所用。进死以并命,诚仁矣,无益吾祀,故不为。委身以存祀,诚仁矣,与亡吾国,故不忍。具是二道,有行之者矣。是用保其明哲,与之俯仰;晦是谟范,辱于囚奴;昏而无邪,隤而不息;故在易曰“箕子之明夷”,正蒙难也。及天命既改,生人以正,乃出大法,用为圣师。周人得以序彝伦而立大典;故在书曰“以箕子归作《洪范》”,法授圣也。及封朝鲜,推道训俗,惟德无陋,惟人无远,用广殷祀,俾夷为华,化及民也。率是大道,丛于厥躬,天地变化,我得其正,其大人欤?  谟:谋划。范:法,原则。隤(tuí):跌倒。明夷:卦名,象征暗君在上、明臣在下,明臣隐藏起自己的智慧。彝(yí):常规。伦:人伦。《洪范》:相传为禹时的文献,箕子增订并献给周武王。  呜乎!当其周时未至,殷祀未殄,比干已死,微子已去,向使纣恶未稔而自毙,武庚念乱以图存,国无其人,谁与兴理?是固人事之或然者也。然则先生隐忍而为此,其有志于斯乎?  殄:灭绝。向使:如果。未稔:没成熟,没达到顶点。武庚:名禄父,纣王子。周武王灭商,封武庚以存殷祀。武王死,武庚与管叔蔡叔反叛被杀。  唐某年,作庙汲郡,岁时致祀,嘉先生独列于易象,作是颂云:  颂:即从“蒙难以正”至结束“继在后儒”处,《古文观止》未录“颂”。  蒙难以正,授圣以谟。宗祀用繁,夷民其苏。宪宪大人,显晦不渝。圣人之仁,道合隆污。明哲在躬,不陋为奴。冲让居礼,不盈称孤。高而无危,卑不可逾。非死非去,有怀故都。时诎而伸,卒为世模。易象是列,文王为徒。大明宣昭,崇祀式孚。古阙颂辞,继在后儒。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凡大人之道有三:一曰正蒙难,二曰法授圣,三曰化及民。殷有仁人曰箕子,实具兹道以立于世,故孔子述六经之旨,尤殷勤焉。  一般说来,伟大人物立身处世的原则有三个方面:一是受危难仍能保持正直的品德;二是将治理天下的法典传授给圣明的君主;三是使人民受到教化。殷朝有位贤人叫箕子,确实具备这三方面的德行而在世上立身行事,因此孔子在概述“六经”的要旨的时候,对他特别重视。  箕子:名胥余,商纣王叔父,因封在箕地,又称箕子。  当纣之时,大道悖乱,天威之动不能戒,圣人之言无所用。进死以并命,诚仁矣,无益吾祀,故不为。委身以存祀,诚仁矣,与亡吾国,故不忍。具是二道,有行之者矣。是用保其明哲,与之俯仰;晦是谟范,辱于囚奴;昏而无邪,隤而不息;故在易曰“箕子之明夷”,正蒙难也。及天命既改,生人以正,乃出大法,用为圣师。周人得以序彝伦而立大典;故在书曰“以箕子归作《洪范》”,法授圣也。及封朝鲜,推道训俗,惟德无陋,惟人无远,用广殷祀,俾夷为华,化及民也。率是大道,丛于厥躬,天地变化,我得其正,其大人欤?  在殷纣王那时候,大道背弃,政治混乱,天威显示不能加以制止,圣人的教诲毫不起作用。牺牲生命以便维护天命国运,确实是一种“仁”德,只是不利于家族的延续,因此箕子不去这样做;委身降顺以便保存自己宗庙的奉祀,确实也是一种“仁”德,只是参与灭亡自己的国家,故而他也不忍心去做。上述这两种办法,已经有这样做的人了。因此他便保持自己清醒的头脑,随顺适应这混乱的世道;隐藏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在囚犯奴隶中受屈辱;貌似糊涂却不去做邪恶之事,形同柔弱而却自强不息。故而在《易》中说;“箕子能做到韬晦。”这就是蒙受危难而能保持正直的品德啊。等到天命更改了,人民得到了公正和安定,于是便献出治国的大法,因此成为圣君的老师,使周朝的人们能根据这些法则来调整伦理道德。创立典章制度。故而在《书经》中说:“因召回了箕子而写成了《洪范》。”这便是将治理天下的法则传授给圣明的君主啊。等到被封在朝鲜,推行道义来训化民俗,使德行不再鄙陋,人民不再疏远,以便发展推延殷朝宗绪,使外夷变为华夏,这便是使人民受到教化啊!所有这些崇高的品德,都集中在他的身上,天地变化发展,自己能获得其中的正“道”,难道不是伟大的人吗?   谟:谋划。范:法,原则。隤(tuí):跌倒。明夷:卦名,象征暗君在上、明臣在下,明臣隐藏起自己的智慧。彝(yí):常规。伦:人伦。《洪范》:相传为禹时的文献,箕子增订并献给周武王。  呜乎!当其周时未至,殷祀未殄,比干已死,微子已去,向使纣恶未稔而自毙,武庚念乱以图存,国无其人,谁与兴理?是固人事之或然者也。然则先生隐忍而为此,其有志于斯乎?  啊!当那周朝的时运尚未到来,殷朝宗庙的香火还没灭绝,比干已经死掉,微子也已离去,假如纣正做恶还不算多而自己死去,武庚能为暴乱而忧虑并力图保存社稷,国中要是没有箕于这样的人,谁和武庚一起使国家复兴并加以治理呢?这也是人事发展的一种可能性啊。这样来看箕子能忍辱含屈到这种地步,莫非正是在这方面有所考虑吗?   殄:灭绝。向使:如果。未稔:没成熟,没达到顶点。武庚:名禄父,纣王子。周武王灭商,封武庚以存殷祀。武王死,武庚与管叔蔡叔反叛被杀。  唐某年,作庙汲郡,岁时致祀,嘉先生独列于易象,作是颂云:  唐朝的某一年,在汲郡修建了箕子的庙宇,逢年遇节便祭祀他。我敬慕先生被特别地列为《易经》中的卦“象”,便写了这篇颂:  颂:即从“蒙难以正”至结束“继在后儒”处,《古文观止》未录“颂”。  蒙难以正,授圣以谟。宗祀用繁,夷民其苏。宪宪大人,显晦不渝。圣人之仁,道合隆污。明哲在躬,不陋为奴。冲让居礼,不盈称孤。高而无危,卑不可逾。非死非去,有怀故都。时诎而伸,卒为世模。易象是列,文王为徒。大明宣昭,崇祀式孚。古阙颂辞,继在后儒。   蒙难以正。授圣以谟。宗祀用繁。夷民其苏。宪宪大人。显晦不渝。圣人之仁。道合隆污。明哲在躬。不陋为奴。冲让居礼。不盈称孤。高而无危。卑不可逾。非死非去。有怀故都。时诎而伸。卒为世模。《易》象是列。文王为徒。大明宣昭。崇祀式孚。古阙颂辞。继在后儒。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南溪始泛三首

作者: 韩愈 朝代: 唐代

榜舟南山下,上上不得返。

幽事随去多,孰能量近远。

阴沈过连树,藏昂抵横坂。

石粗肆磨砺,波恶厌牵挽。

或倚偏岸渔,竟就平洲饭。

点点暮雨飘,梢梢新月偃。

余年懔无几,休日怆已晚。

自是病使然,非由取高蹇。

南溪亦清驶,而无楫与舟。

山农惊见之,随我劝不休。

不惟儿童辈,或有杖白头。

馈我笼中瓜,劝我此淹留。

我云以病归,此已颇自由。

幸有用余俸,置居在西畴。

囷仓米谷满,未有旦夕忧。

上去无得得,下来亦悠悠。

但恐烦里闾,时有......更多

伤逝(此后十九首,尽同德精舍旧居伤怀时所作)

作者: 韦应物 朝代: 唐代

染白一为黑,焚木尽成灰。

念我室中人,逝去亦不回。

结发二十载,宾敬如始来。

提携属时屯,契阔忧患灾。

柔素亮为表,礼章夙所该。

仕公不及私,百事委令才。

一旦入闺门,四屋满尘埃。

斯人既已矣,触物但伤摧。

单居移时节,泣涕抚婴孩。

知妄谓当遣,临感要难裁。

梦想忽如睹,惊起复徘徊。

此心良无已,绕屋生蒿莱。

咸阳城东楼 / 咸阳城西楼晚眺

作者: 许浑 朝代: 唐代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沉 通:沈)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登上高楼万里乡愁油然而生,眼中水草杨柳就像江南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沉 通:沈)溪云突起红日落在寺阁之外,山雨未到狂风已吹满咸阳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黄昏杂草丛生的园中鸟照飞,深秋枯叶满枝的树上蝉啾啾。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来往的过客不要问从前的事,只有渭水一如既往地向东流。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下)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年10月版 :第1346页 . 2、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年12月版 :第378-379页 .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jiān)葭(jiā)杨柳似汀(tīng)洲。

蒹葭:芦苇一类的水草。

汀洲:水边平坦的沙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沉 通:沈)“溪云”句:此句下作者自注:“南近磻溪,西对慈福寺阁。

”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鸟下”二句:夕照下,飞鸟下落至长着绿草的秦苑中,秋蝉也在挂着黄叶的汉宫中鸣叫着。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wèi)水流。

当年:一作“前朝”。

“故国东来渭水流”:一作“渭水寒声昼夜流”,“声”一作“光”。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下)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年10月版 :第1346页 . 2、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年12月版 :第378-379页 .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jiān)葭(jiā)杨柳似汀(tīng)洲。

登上高楼万里乡愁油然而生,眼中水草杨柳就像江南汀洲。

蒹葭:芦苇一类的水草。

汀洲:水边平坦的沙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沉 通:沈)溪云突起红日落在寺阁之外,山雨未到狂风已吹满咸阳楼。

“溪云”句:此句下作者自注:“南近磻溪,西对慈福寺阁。

”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黄昏杂草丛生的园中鸟照飞,深秋枯叶满枝的树上蝉啾啾。

“鸟下”二句:夕照下,飞鸟下落至长着绿草的秦苑中,秋蝉也在挂着黄叶的汉宫中鸣叫着。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wèi)水流。

来往的过客不要问从前的事,只有渭水一如既往地向东流。

当年:一作“前朝”。

“故国东来渭水流”:一作“渭水寒声昼夜流”,“声”一作“光”。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下)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年10月版 :第1346页 . 2、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年12月版 :第378-379页 .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沉 通:沈)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诗人首联扣题,抒情写景:“高楼”,指咸阳城西楼,咸阳旧城在西安市西北,汉时称长安,秦汉两朝在此建都。

隋朝时向东南移二十城建新城,即唐京师长安。

咸阳旧城隔渭水与长安相望;

“蒹葭”,即芦荻(蒹,荻;

葭,芦),暗用《诗经·国风·秦风·蒹葭》的诗意,表思念心绪;

“汀洲”,水边之地为汀、水中之地为洲,这里指代诗人在江南的故乡。

诗人一登上咸阳高高的城楼,向南望去,远处烟笼蒹葭,雾罩杨柳,很像长江中的汀洲。

诗人游宦长安,远离家乡,一旦登临,思乡之情涌上心头。

蒹葭杨柳,居然略类江南。

万里之愁,正以乡思为始:“一上”表明触发诗人情感时间之短瞬,“万里”则极言愁思空间之迢遥广大,一个“愁”字,奠定了全诗的基调。

笔触低沉,景致凄迷,触景生情,苍凉伤感的情怀落笔即出,意远而势雄。

  颔联写晚眺远景,寓意深远:“溪”指磻溪,“阁”指慈福寺,诗人有自注:“南近磻溪,西对慈福寺阁。

” 诗人傍晚登上城楼,只见磻溪罩云,暮色苍茫,一轮红日渐薄远山,夕阳与慈福寺阁姿影相叠,仿佛靠近寺阁而落。

就在这夕照图初展丽景之际,蓦然凉风突起,咸阳西楼顿时沐浴在凄风之中,一场山雨眼看就要到了。

这是对自然景物的临摹,也是对唐王朝日薄西山,危机四伏的没落局势的形象化勾画,它淋漓尽致而又形象入神地传出了诗人“万里愁”的真实原因。

云起日沉,雨来风满,动感分明;

“风为雨头”,含蕴深刻。

此联常用来比喻重大事件发生前的紧张气氛,是千古传咏的名句。

  颈联写晚眺近景,虚实结合:山雨将到,鸟雀仓惶逃入遍地绿芜、秋蝉悲鸣躲在黄叶高林,这些是诗人眼前的实景。

但早已荡然无存的“秦苑”“汉宫”又给人无尽的联想——禁苑深宫,而今绿芜遍地,黄叶满林;

唯有鸟雀和虫鸣,不识兴亡,依然如故。

历史的演进,王朝的更替,世事的变化沧桑,把诗人的愁怨从“万里”推向“千古”,以实景叠合虚景,吊古之情油然而生。

  尾联作结,融情于景:“行人”,过客。

泛指古往今来征人游子,也包括作者在内;

“故国”,指秦汉故都咸阳;

“东来”,指诗人(不是渭水)自东边而来。

诗人最后感慨道:羁旅过客还是不要索问当年秦汉兴亡之事吧!

我这次来故国咸阳,连遗址都寻不着,只有渭水还像昔日一样长流不止而已。

“莫问”二字,并非劝诫之辞 ,实乃令人思索之语,它让读者从悲凉颓败的自然景物中钩沉历史的教训;

一个“流”字,则暗示出颓势难救的痛惜之情。

渭水无语东流的景象中,融铸着诗人相思的忧愁和感古伤今的悲凉,委婉含蓄,令人伤感。

  全诗情景交融,景中寓情,诗人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赋予抽象的感情以形体,在呈现自然之景的同时又体现丰富的生活经验,以及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刻思考。

景别致而凄美,情愁苦而悲怆,意蕴藉而苍凉,境雄阔而高远,神完气足,堪称晚唐登临之作的翘楚。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年12月版 :第1052-1053页 .

九日

作者: 王勃 朝代: 唐代

九日重阳节,开门有菊花。

不知来送酒,若个是陶家。

秋江送别二首

作者: 王勃 朝代: 唐代
早是他乡值早秋,江亭明月带江流。已觉逝川伤别念,复看津树隐离舟。 归舟归骑俨成行,江南江北互相望。谁谓波澜才一水,已觉山川是两乡。
早是他乡值早秋,江亭明月带江流。已觉逝川伤别念,复看津树隐离舟。 归舟归骑俨成行,江南江北互相望。谁谓波澜才一水,已觉山川是两乡。  两首诗都有趣地运用重复的词语,表现一种回旋反复的美:第一首开头两句的第一字和第六字相同,第二首开头两句的第一字与第三字相同。王勃将陆与水相对,这是最普遍持久的对偶之一。在第一首诗中,诗人已经感伤于江水及其对离别的实际意义和象征意义,但是他发现格外难以忍受的是陆地上的树,这些树遮断了他的视线,使他难于看到离去的朋友。在第二首诗中,王勃运用了一个十分普通的宫廷转喻来进行巧妙的议论:“谁说甲是真的(事实上甲是真的),因为乙(巧妙的构思)与甲相矛盾。”由于离别,江水不再是一个小区域,而成了两个不同世界的分界线。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早起五言三韵

作者: 韩偓 朝代: 唐代

万树绿杨垂,千般黄鸟语。

庭花风雨馀,岑寂如村坞。

依依官渡头,晴阳照行旅。

月下喜吕郎中除兵部

作者: 雍陶 朝代: 唐代

北阙云间见碧天,南宫月似旧时圆。

喜看列宿今朝正,休叹参差十四年。

1112131415 共36329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