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中哭金銮子 小女子名。

作者: 白居易 朝代: 唐代

岂料吾方病,翻悲汝不全。

卧惊从枕上,扶哭就灯前。

有女诚为累,无儿岂免怜。

病来才十日,养得已三年。

慈泪随声迸,悲肠遇物牵。

故衣犹架上,残药尚头边。

送出深村巷,看封小墓田。

莫言三里地,此别是终天。

皇甫郎中亲家翁赴任绛州,宴送出城赠别

作者: 白居易 朝代: 唐代

慕贤入室交先定,结援通家好复成。

新妇不嫌贫活计, 娇孙同慰老心情。

洛桥歌酒今朝散,绛路风烟几日行。

欲识离群相恋意,为君扶病出都城。

春夜喜雨

作者: 杜甫 朝代: 唐代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好雨似乎会挑选时辰,降临在万物萌生之春。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伴随和风,悄悄进入夜幕。

细细密密,滋润大地万物。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田野小径的天空一片昏黑,唯有江边渔船上的一点渔火放射出一线光芒,显得格外明亮。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等天亮的时候,那潮湿的泥土上必定布满了红色的花瓣,锦官城的大街小巷也一定是一片万紫千红的景象。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杜甫诗选注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8 :158-159 . 2、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 :180-181 .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知:明白,知道。

说雨知时节,是一种拟人化的写法。

乃:就。

发生:萌发生长。

随风潜(qián)入夜,润物细无声。

潜:暗暗地,悄悄地。

这里指春雨在夜里悄悄地随风而至。

润物:使植物受到雨水的滋养。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野径:田野间的小路。

晓看红湿处,花重(zhòng)锦官城。

晓:天刚亮的时候。

红湿处:雨水湿润的花丛。

花重:花因为饱含雨水而显得沉重。

锦官城:故址在今成都市南,亦称锦城。

三国蜀汉时管理织锦之官驻此,故名。

后人有用作成都的别称。

此句是说露水盈花的美景。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杜甫诗选注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8 :158-159 . 2、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 :180-181 .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好雨似乎会挑选时辰,降临在万物萌生之春。

知:明白,知道。

说雨知时节,是一种拟人化的写法。

乃:就。

发生:萌发生长。

随风潜(qián)入夜,润物细无声。

伴随和风,悄悄进入夜幕。

细细密密,滋润大地万物。

潜:暗暗地,悄悄地。

这里指春雨在夜里悄悄地随风而至。

润物:使植物受到雨水的滋养。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田野小径的天空一片昏黑,唯有江边渔船上的一点渔火放射出一线光芒,显得格外明亮。

野径:田野间的小路。

晓看红湿处,花重(zhòng)锦官城。

等天亮的时候,那潮湿的泥土上必定布满了红色的花瓣,锦官城的大街小巷也一定是一片万紫千红的景象。

晓:天刚亮的时候。

红湿处:雨水湿润的花丛。

花重:花因为饱含雨水而显得沉重。

锦官城:故址在今成都市南,亦称锦城。

三国蜀汉时管理织锦之官驻此,故名。

后人有用作成都的别称。

此句是说露水盈花的美景。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杜甫诗选注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8 :158-159 . 2、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 :180-181 .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这是描绘春夜雨景,表现喜悦心情的名作。

一开头就用一个“好”字赞美“雨”。

在生活里,“好”常常被用来赞美那些做好事的人。

如今用“好”赞美雨,已经会唤起关于做好事的人的联想。

接下去,就把雨拟人化,说它“知时节”,懂得满足客观需要。

其中“知”字用得传神,简直把雨给写活了。

春天是万物萌芽生长的季节,正需要下雨,雨就下起来了。

它的确很“好”。

  颔联写雨的“发生”,进一步表现雨的“好”,其中“潜”、“润”、“细”等字生动地写出了雨“好”的特点。

雨之所以“好”,好就好在适时,好在“润物”。

春天的雨,一般是伴随着和风细雨地滋润万物的。

然而也有例外。

有时候,它会伴随着冷风,受到冷空气影响由雨变成雪。

有时候,它会伴随着狂风,下得很凶暴。

这时的雨尽管下在春天,但不是典型的春雨,只会损物而不会“润物”,自然不会使人“喜”,也不可能得到“好”评。

所以,光有首联的“知时节”,还不足以完全表现雨的“好”。

等到第二联写出了典型的春雨──伴随着和风的细雨,那个“好”字才落实了。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这仍然用的是拟人化手法。

“潜入夜”和“细无声”相配合,不仅表明那雨是伴随和风而来的细雨,而且表明那雨有意“润物”,无意讨“好”。

如果有意讨“好”,它就会在白天来,就会造一点声势,让人们看得见,听得清。

惟其有意“润物”,无意讨“好”,它才选择了一个不妨碍人们工作和劳动的时间悄悄地来,在人们酣睡的夜晚无声地、细细地下。

  雨这样“好”,就希望它下多下够,下个通宵。

倘若只下一会儿,就云散天晴,那“润物”就不很彻底。

诗人抓住这一点,写了颈联。

在不太阴沉的夜间,小路比田野容易看得见,江面也比岸上容易辨得清。

如今放眼四望,“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只有船上的灯火是明的。

此外,连江面也看不见,小路也辨不清,天空里全是黑沉沉的云,地上也像云一样黑。

看起来这雨准会下到天亮。

这两句写出了夜雨的美丽景象,“黑”与“明”相互映衬,不仅点明了云厚雨足,而且给人以强烈的美感。

  尾联是想象中的情景,紧扣题中的“喜”字写想象中的雨后之晨锦官城的迷人景象。

如此“好雨”下上一夜,万物就都得到润泽,发荣滋长起来了。

万物之一的花,最能代表春色的花,也就带雨开放,红艳欲滴。

诗人说:等到明天清早去看看吧,整个锦官城(成都)杂花生树,一片“红湿”,一朵朵红艳艳、沉甸甸,汇成花的海洋。

“红湿”“花重”等字词的运用,充分说明诗人体物细腻。

  浦起龙说:“写雨切夜易,切春难。

”这首“春夜喜雨”诗,不仅切夜、切春,而且写出了典型春雨的、也就是“好雨”的高尚品格,表现了诗人的一切“好人”的高尚人格。

  诗人盼望这样的“好雨”,喜爱这们的“好雨”。

所以题目中的那个“喜”字在诗里虽然没有露面,但“‘喜’意都从罅缝里迸透”(浦起龙《读杜心解》)。

诗人正在盼望春雨“润物”的时候,雨下起来了,于是一上来就满心欢喜地叫“好”。

第二联所写,是诗人听出来的。

诗人倾耳细听,听出那雨在春夜里绵绵密密地下,只为“润物”,不求人知,自然“喜”得睡不着觉。

由于那雨“润物细无声”,听不真切,生怕它停止了,所以出门去看。

第三联所写,是诗人看见的。

看见雨意正浓,就情不自禁地想象天明以后春色满城的美景。

其无限喜悦的心情,表现得十分生动。

中唐诗人李约有一首《观祈雨》:“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

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和那些朱门里看歌舞的人相比,杜甫对春雨“润物”的喜悦之情自然也是一种很崇高的感情。

参考资料: 1、 程千帆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522-523 . 2、 蔡文.品读《春夜喜雨》.甘肃教育报,2007,12 .

月夜忆舍弟

作者: 杜甫 朝代: 唐代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边秋 一作:秋边)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边秋 一作:秋边)戍楼上的更鼓声隔断了人们的来往,边塞的秋天里,一只孤雁正在鸣叫。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有兄弟却都分散了,没有家无法探问生死。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没有停止。

参考资料: 1、 龙儒民 .中国诗歌精选 .北京市 :线状书局 ,2010年 :103页 . 2、 杨立群 .唐宋诗词选析 .北京市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11年 :17-18页 . 3、 贾浓铀 .最美的唐诗和宋词 .天津市 :天津古籍出版社 ,2010年 :20页 . 4、 余建忠 .中国古代诗词译赏 .昆明市 :云南大学出版社 ,2011年 :144-146页 .

戍(shù)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边秋 一作:秋边)戍鼓:戍楼上的更鼓。

戍,驻防。

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

边秋:一作“秋边”,秋天的边地,边塞的秋天。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露从今夜白:指在气节“白露”的一个夜晚。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弟兄分散,家园无存,互相间都无从得知死生的消息。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长:一直,老是。

达:到。

况乃:何况是。

未休兵:战争还没有结束。

参考资料: 1、 龙儒民 .中国诗歌精选 .北京市 :线状书局 ,2010年 :103页 . 2、 杨立群 .唐宋诗词选析 .北京市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11年 :17-18页 . 3、 贾浓铀 .最美的唐诗和宋词 .天津市 :天津古籍出版社 ,2010年 :20页 . 4、 余建忠 .中国古代诗词译赏 .昆明市 :云南大学出版社 ,2011年 :144-146页 .

戍(shù)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边秋 一作:秋边)戍楼上的更鼓声隔断了人们的来往,边塞的秋天里,一只孤雁正在鸣叫。

戍鼓:戍楼上的更鼓。

戍,驻防。

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

边秋:一作“秋边”,秋天的边地,边塞的秋天。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露从今夜白:指在气节“白露”的一个夜晚。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有兄弟却都分散了,没有家无法探问生死。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弟兄分散,家园无存,互相间都无从得知死生的消息。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没有停止。

长:一直,老是。

达:到。

况乃:何况是。

未休兵:战争还没有结束。

参考资料: 1、 龙儒民 .中国诗歌精选 .北京市 :线状书局 ,2010年 :103页 . 2、 杨立群 .唐宋诗词选析 .北京市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11年 :17-18页 . 3、 贾浓铀 .最美的唐诗和宋词 .天津市 :天津古籍出版社 ,2010年 :20页 . 4、 余建忠 .中国古代诗词译赏 .昆明市 :云南大学出版社 ,2011年 :144-146页 .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边秋 一作:秋边)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意境赏析  在古典诗歌中,思亲怀友是常见的题材,这类作品要力避平庸,不落俗套,单凭作者生活体验是不够的,还必须在表现手法上匠心独运。

杜甫正是在对这类常见题材的处理中,显出了他的大家本色。

  诗一起即突兀不平。

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路断行人,写出所见;

戍鼓雁声,写出所闻。

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

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

“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仍然频繁、激烈,道路为之阻隔。

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这就是“月夜”的背景。

  颔联点题。

“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

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

“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

作者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

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

明明是作者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质疑。

然而,这种以幻作真的手法却并不使人觉得于情理不合,这是因为它极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

这两句在炼句上也很见功力,它要说的不过是“今夜露白”,“故乡月明”,只是将词序这么一换,语气便分外矫健有力。

所以王得臣说:“子美善于用事及常语,多离析或倒句,则语健而体峻,意亦深稳。

”(《麈史》)读者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杜甫化平凡为神奇的本领。

  以上四句信手挥写,若不经意,看似与忆弟无关,其实不然。

不仅望月怀乡写出“忆”,就是闻戍鼓,听雁声,见寒露,也无不使作者感物伤怀,引起思念之情。

所以是字字忆弟,句句有情。

  诗由望月转入抒情,过渡十分自然。

月光常会引人遐想,更容易勾起思乡之念。

诗人今遭逢离乱,又在这清冷的月夜,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在他的绵绵愁思中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不安,语气也分外沉痛。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上句说弟兄离散,天各一方;

下句说家已不存,生死难卜,写得伤心折肠,感人至深。

这两句诗也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紧承五、六两句进一步抒发内心的忧虑之情。

亲人们四处流散,平时寄书尚且常常不达,更何况战事频仍,生死茫茫当更难逆料。

含蓄蕴藉,一结无限深情。

读了这首诗,我们便不难明白杜甫为什么能够写出“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春望》)那样凝炼警策的诗句来。

深刻的生活体验是艺术创作最深厚的源泉。

结构分析  全诗层次井然,首尾照应,承转圆熟,结构严谨。

“未休兵”则“断人行”,望月则“忆舍弟”,“无家”则“寄书不达”,人“分散”则“死生”不明,一句一转,一气呵成。

思想感情  在安史之乱中,杜甫颠沛流离,备尝艰辛,既怀家愁,又忧国难,真是感慨万端。

稍一触动,千头万绪便一齐从笔底流出,所以把常见的怀乡思亲的题材写得如此凄楚哀感,沉郁顿挫。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春日忆李白

作者: 杜甫 朝代: 唐代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李白的诗作无人能敌,他那高超的才思也远远地超出一般人。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李白的诗作既有庾信诗作的清新之气,也有鲍照作品那种俊逸之风。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如今,我在渭北独对着春日的树木,而你在江东远望那日暮薄云,天各一方,只能遥相思念。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同桌饮酒,再次仔细探讨我们的诗作呢?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544 . 2、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 :154 . 3、 萧涤非 .杜甫诗选注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8 :15 .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不群:不平凡,高出于同辈。

这句说明上句,思不群故诗无敌。

清新庾(yǔ)开府,俊逸鲍(bào)参军。

庾开府:指庾信。

在北周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司马、司徒、司空),世称庾开府。

俊逸:一作“豪迈”。

鲍参军:指鲍照。

南朝宋时任荆州前军参军,世称鲍参军。

渭(wèi)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渭北:渭水北岸,借指长安(今陕西西安)一带,当时杜甫在此地。

江东:指今江苏省南部和浙江省北部一带,当时李白在此地。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论文:即论诗。

六朝以来,通称诗为文。

细论文:一作“话斯文”。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544 . 2、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 :154 . 3、 萧涤非 .杜甫诗选注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8 :15 .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李白的诗作无人能敌,他那高超的才思也远远地超出一般人。

不群:不平凡,高出于同辈。

这句说明上句,思不群故诗无敌。

清新庾(yǔ)开府,俊逸鲍(bào)参军。

李白的诗作既有庾信诗作的清新之气,也有鲍照作品那种俊逸之风。

庾开府:指庾信。

在北周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司马、司徒、司空),世称庾开府。

俊逸:一作“豪迈”。

鲍参军:指鲍照。

南朝宋时任荆州前军参军,世称鲍参军。

渭(wèi)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如今,我在渭北独对着春日的树木,而你在江东远望那日暮薄云,天各一方,只能遥相思念。

渭北:渭水北岸,借指长安(今陕西西安)一带,当时杜甫在此地。

江东:指今江苏省南部和浙江省北部一带,当时李白在此地。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同桌饮酒,再次仔细探讨我们的诗作呢?

论文:即论诗。

六朝以来,通称诗为文。

细论文:一作“话斯文”。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544 . 2、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 :154 . 3、 萧涤非 .杜甫诗选注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8 :15 .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杜甫同李白的友谊,首先是从诗歌上结成的。

这首怀念李白的五律,主要就是从这方面来落笔的。

开头四句,一气贯注,都是对李白诗的热烈赞美。

首句称赞他的诗冠绝当代。

第二句是对上句的说明,是说他之所以“诗无敌”,就在于他思想情趣,卓异不凡,因而写出的诗,出尘拔俗,无人可比。

接着赞美李白的诗像庾信那样清新,像鲍照那样俊逸。

庾信、鲍照都是南北朝时的著名诗人。

这四句,笔力峻拔,热情洋溢,首联的“也”、“然”两个语助词,既加强了赞美的语气,又加重了“诗无敌”、“思不群”的分量。

  对李白奇伟瑰丽的诗篇,杜甫在题赠或怀念李白的诗中,总是赞扬备至。

从此诗坦荡真率的赞语中,也可以见出杜甫对李白的诗作十分钦仰。

这不仅表达了他对李白诗的无比喜爱,也体现了他们的诚挚友谊。

这四句是因忆其人而忆及其诗,赞诗亦即忆人。

但作者并不明说此意,而是通过第三联写离情,自然地加以补明。

这样处理,不但简洁,还可避免平铺直叙,而使诗意前后勾联,曲折变化。

  表面看来,第三联两句只是写了作者和李白各自所在之景。

“渭北”指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

“江东”指李白正在漫游的江浙一带地方。

“春天树”和“日暮云”都只是平实叙出,未作任何修饰描绘。

分开来看,两句都很一般,并没什么奇特之处。

然而作者把它们组织在一联之中,却有了一种奇妙的紧密的联系。

也就是说,当作者在渭北思念江东的李白之时,也正是李白在江东思念渭北的作者之时;

而作者遥望南天,惟见天边的云彩,李白翘首北国,惟见远处的树色,又见出两人的离别之恨,好像“春树”、“暮云”,也带着深重的离情。

两句诗,牵连着双方同样的无限情思。

回忆在一起时的种种美好时光,悬揣二人分别后的情形和此时的种种情状,这当中有十分丰富的内容。

这两句,看似平淡,实则每个字都千锤百炼;

语言非常朴素,含蕴却极丰富,是历来传颂的名句。

《杜臆》引王慎中语誉为“淡中之工”,极为赞赏。

  上面将离情写得极深极浓,这就引出了末联的热切希望:“什么时候才能再次欢聚,像过去那样,把酒论诗啊!

”把酒论诗,这是作者最难忘怀、最为向往的事,以此作结,正与诗的开头呼应。

说“重与”,是说过去曾经如此,这就使眼前不得重晤的怅恨更为悠远,加深了对友人的怀念。

用“何时”作诘问语气,把希望早日重聚的愿望表达得更加强烈,使结尾余意不尽,回荡着作者的无限思情。

  清代浦起龙说:“此篇纯于诗学结契上立意。

”(《读杜心解》)道出了这首诗在内容和结构上的特点。

全诗以赞诗起,以“论文”结,由诗转到人,由人又回到诗,转折过接,极其自然,通篇始终贯穿着一个“忆”字,把对人和对诗的倾慕怀念,结合得水乳交融。

以景寓情的手法,更是出神入化,把作者的思念之情,写得深厚无比,情韵绵绵。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435-436 .

相和歌辞·前苦寒行二首

作者: 杜甫 朝代: 唐代

汉时长安雪一丈,牛马毛寒缩如猬。

楚江巫峡冰入怀,虎豹哀号又堪记。

秦城老翁荆扬客,惯习炎蒸岁絺绤。

玄冥祝融气或交,手持白羽未敢释。

去年白帝雪在山,今年白帝雪在地。

冻埋蛟龙南浦缩,寒刮肌肤北风利。

楚人四时皆麻衣,楚天万里无晶辉。

三足之乌足恐断,羲和送将何所归。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网友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网友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网友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自阆州领妻子却赴蜀山行三首

作者: 杜甫 朝代: 唐代

汩汩避群盗,悠悠经十年。

不成向南国,复作游西川。

物役水虚照,魂伤山寂然。

我生无倚著,尽室畏途边。

长林偃风色,回复意犹迷。

衫裛翠微润,马衔青草嘶。

栈悬斜避石,桥断却寻溪。

何日干戈尽,飘飘愧老妻。

行色递隐见,人烟时有无。

仆夫穿竹语,稚子入云呼。

转石惊魑魅,抨弓落狖鼯。

真供一笑乐,似欲慰穷途。

送严侍郎到绵州,同登杜使君江楼(得心字)

作者: 杜甫 朝代: 唐代

野兴每难尽,江楼延赏心。

归朝送使节,落景惜登临。

稍稍烟集渚,微微风动襟。

重船依浅濑,轻鸟度层阴。

槛峻背幽谷,窗虚交茂林。

灯光散远近,月彩静高深。

城拥朝来客,天横醉后参。

穷途衰谢意,苦调短长吟。

此会共能几,诸孙贤至今。

不劳朱户闭,自待白河沉。

东屯月夜

作者: 杜甫 朝代: 唐代

抱疾漂萍老,防边旧谷屯。

春农亲异俗,岁月在衡门。

青女霜枫重,黄牛峡水喧。

泥留虎斗迹,月挂客愁村。

乔木澄稀影,轻云倚细根。

数惊闻雀噪,暂睡想猿蹲。

日转东方白,风来北斗昏。

天寒不成寝,无梦寄归魂。

酬仆射牛相公,晋国池上别后至甘棠馆,忽梦

作者: 刘禹锡 朝代: 唐代

已嗟池上别魂惊,忽报梦中携手行。

此夜独归还乞梦,老人无睡到天明。

1112131415 共36329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