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恕先为富人子作风鸢图偿平生酒肉之饷富人

作者: 徐渭 朝代: 明代

缚竹糊腔作鸟飞,崩风坠雨烂成泥。

明朝又是清明节,斗买饧糖柳市西。

吊岳王墓

作者: 高启 朝代: 明代

大树无枝向北风,十年遗恨泣英雄。

班师诏已来三殿,射虏书犹说两宫。

每忆上方谁请剑,空嗟高庙自藏弓。

栖霞岭上今回首,不见诸陵白露中。

大树无枝向北风,十年遗恨泣英雄。

班师诏已来三殿,射虏书犹说两宫。

每忆上方谁请剑,空嗟高庙自藏弓。

栖霞岭上今回首,不见诸陵白露中。

  这首《吊岳王墓》作于何年已不可考,但可以说是诗人亲临栖霞岭岳飞墓,有感而作。

  首联“大树无枝向北风,十年遗恨泣英雄”。

第一句是写景,岳飞惨死于奸佞之手,墓边的大树为其所感,树枝随风摇曳,纷纷奋然指向南方。

这是全诗中唯一写到诗人所见的岳飞墓的,尽管只此一句,却是极传神之处。

关于树枝南指,读者应以审美的目光借助想象去观照这一非现实却超越了现实的艺术境界。

这一境界是感动人心的,它寄托了诗人强烈的爱憎之情。

接下去“十年遗恨泣英雄”更是慷慨悲凉之笔。

高启于岳飞墓前,望着树枝南指的大树,想起了令人痛心的往事,于是无限悲愤,见于笔端。

  第三、四句“班师诏已来三殿,射虏书犹说两官”,从文字上看,意思是说朝廷已经岳飞下了班师的命令,而韩世忠仍然投书斥军,表达其恢复之决心。

诗人在这里是以前一句写投降者的卖国苟安,后一句写抗敌都始终以恢复为己任,两者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可以说这一联是对南宋政治的高度概括。

  第五、六句“每忆上方谁请剑,空嗟高庙自藏弓”,这里用了两个典故,一个是正直敢谏的朱云,另一个是被诬灭族的英雄韩信。

在这一联中;

诗人由岳飞被害想到朱云请上方宝剑铲除佞臣,想到汉高祖忘恩负义诬陷谋杀忠臣。

“每忆”两字,表露了对忠臣被杀的无限遗恨以及对这一事件的关心和哀叹,而“空嗟”两字,则表达了对杀害岳飞的高宗的愤慨。

这一联诗人的想象纵横驰骋,字里行间流露出对这一历史事件的悲哀和感伤。

  末联“栖霞岭上今回首,不见诸陵白露中”。

诗人在岳飞墓前回首北望,只有茫茫白露,不见远方宋代诸帝王的陵墓。

这两句看上去极白,但却写得空灵婉曲,含而不露。

既然“回首”又“不见诸陵”,那么要把不见之物——诸墓陵——写出来的原因就是诗人于栖霞岭上凭吊岳飞墓时,自然联想到了它——诸陵——这里像征着宋代王朝。

昔日的宋王朝一去不在,诗人到此只是哀悼那时惨死的英杰,而对那个朝代,那个朝代的君王则毫无怀念。

这一联是全诗的诗眼,更加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对于岳飞的怀念之情和对南宋王朝杀害岳飞的痛恨。

诗人伫立于岳飞墓前,眼前是茫茫白露,这姜迷清冷的意境更增强了此诗悲哀感伤的色彩。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送孙主簿之德清孙善琴

作者: 高启 朝代: 明代

山水匝秋城,君行思已清。

道逢迎吏拜,田杂戍人耕。

地远知边信,家贫称县名。

应携一琴去,相和长官鸣。

左掖作

作者: 高启 朝代: 明代

小殿珠帘散柳丝,东宫初退讲筵时。

不材未敢修封事,把笔闲题应教诗。

僧舍访吕隐君为学上人题墨竹

作者: 高启 朝代: 明代

山房竹雨过,帘影霭春云。

得与幽人会,何殊见此君。

过安福旧邸口号

作者: 汤显祖 朝代: 明代

宦学新移近礼闱,行经旧邸思依依。

飞帘巷口人曾拂,舞辔街心马似归。

粉障自寻题处迹,薰炉重对护时衣。

归家少妇迎门问,妆阁帘闲燕可飞。

达公舟中同本如明府喜月之作

作者: 汤显祖 朝代: 明代

世外人应见面难,一灯高兴石门残。

生波入槛浮春浅,细雨横舟湿夜寒。

彼岸似闻风铎语,此心如傍月轮安。

不知天上婆娑影,偏照恒河渡宰官。

即事寄孙世行吕玉绳二首

作者: 汤显祖 朝代: 明代

偶来东浙系铜章,只似南都旧礼郎。

花月总随琴在席,草书都与印盛箱。

村歌晓日茶初出,社鼓春风麦始尝。

大是山中好长日,萧萧衙院隐焚香。

前广昌令胡君仲合白塔小饮

作者: 汤显祖 朝代: 明代

眼里金台不可登,江天一醉几年曾。

欹巾曲槛过鸣雨,苾步斜阳到塔棱。

咏逐蟾流开夕帐,坐分虫语暗秋灯。

谈交亦自风尘好,独宿孤游也未能。

送刘参藩寄问东莞覃见日卢海畴诸子

作者: 汤显祖 朝代: 明代

曲江春老赋停云,病浅临风一送君。

暂有公荣宜对酒,那堪孙楚即离群。

高餐露菊逢秋尽,细语霜钟入夜分。

更折梅花问耆旧,罗浮清隐最相闻。

1112131415 共5401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