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柳 文
闻雁 文
边上闻笳三首 文
何处吹笳薄暮天,塞垣高鸟没狼烟。
游人一听头堪白,苏武争禁十九年。
海路无尘边草新,荣枯不见绿杨春。
白沙日暮愁云起,独感离乡万里人。
胡雏吹笛上高台,寒雁惊飞去不回。
尽日春风吹不散,只应分付客愁来。
有寄 文
后池泛舟送王十秀才 文
中途寄友人 文
春晓 文翻注译赏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春夜酣睡天亮了也不知道,醒来只听到到处有鸟儿啼叫。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想起昨夜里风声紧雨声潇潇,花儿不知道被打落了多少?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379 . 2、 张国举 等 .唐诗精华注译评 .长春 :长春出版社 ,2010 :71 . 3、 邓安生 孙佩君 .孟浩然诗选译 .成都 :巴蜀书社 ,1990 :201-202 .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不觉晓:不知不觉天就亮了。
晓:早晨,天明,天刚亮的时候。
闻:听见。
啼鸟:鸟啼,鸟的啼叫声。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夜来”句:一作“欲知昨夜风”。
“花落”句:一作“花落无多少”。
知多少:不知有多少。
知:不知,表示推想。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379 . 2、 张国举 等 .唐诗精华注译评 .长春 :长春出版社 ,2010 :71 . 3、 邓安生 孙佩君 .孟浩然诗选译 .成都 :巴蜀书社 ,1990 :201-202 .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春夜酣睡天亮了也不知道,醒来只听到到处有鸟儿啼叫。
不觉晓:不知不觉天就亮了。
晓:早晨,天明,天刚亮的时候。
闻:听见。
啼鸟:鸟啼,鸟的啼叫声。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想起昨夜里风声紧雨声潇潇,花儿不知道被打落了多少?
“夜来”句:一作“欲知昨夜风”。
“花落”句:一作“花落无多少”。
知多少:不知有多少。
知:不知,表示推想。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379 . 2、 张国举 等 .唐诗精华注译评 .长春 :长春出版社 ,2010 :71 . 3、 邓安生 孙佩君 .孟浩然诗选译 .成都 :巴蜀书社 ,1990 :201-202 .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春晓》这首小诗,初读似觉平淡无奇,反复读之,便觉诗中别有天地。
它的艺术魅力不在于华丽的辞藻,不在于奇绝的艺术手法,而在于它的韵味。
整首诗的风格就像行云流水一样平易自然,然而悠远深厚,独臻妙境。
千百年来,人们传诵它,探讨它,仿佛在这短短的四行诗里,蕴涵着开掘不完的艺术宝藏。
自然而无韵致,则流于浅薄;
若无起伏,便失之平直。
《春晓》既有悠美的韵致,行文又起伏跌宕,所以诗味醇永。
诗人要表现他喜爱春天的感情,却又不说尽,不说透,“迎风户半开”,让读者去捉摸、去猜想,处处表现得隐秀曲折。
“情在词外曰隐,状溢目前曰秀。
”(张戒《岁寒堂诗话》引)写情,诗人选取了清晨睡起时刹那间的感情片段进行描写。
这片段,正是诗人思想活动的启始阶段、萌芽阶段,是能够让人想象他感情发展的最富于生发性的顷刻。
诗人抓住了这一刹那,却又并不铺展开去,他只是向读者透露出他的心迹,把读者引向他感情的轨道,就撒手不管了,剩下的,该由读者沿着诗人思维的方向去丰富和补充了。
写景,他又只选取了春天的一个侧面。
春天,有迷人的色彩,有醉人的芬芳,诗人都不去写。
他只是从听觉角度着笔,写春之声:那处处啼鸟,那潇潇风雨。
鸟声婉转,悦耳动听,是美的。
加上“处处”二字,啁啾起落,远近应和,就更使人有置身山阴道上,应接不暇之感。
春风春雨,纷纷洒洒,但在静谧的春夜,这沙沙声响却也让人想见那如烟似梦般的凄迷意境,和微雨后的众卉新姿。
这些都只是诗人在室内的耳闻,然而这阵阵春声却逗露了无边春色,把读者引向了广阔的大自然,使读者自己去想象、去体味那莺啭花香的烂熳春光,这是用春声来渲染户外春意闹的美好景象。
这些景物是活泼跳跃的,生机勃勃的。
它写出了诗人的感受,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喜悦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宋人叶绍翁《游园不值》诗中的“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是古今传诵的名句。
其实,在写法上是与《春晓》有共同之处的。
叶诗是通过视觉形象,由伸出墙外的一枝红杏,把人引入墙内、让人想象墙内;
孟诗则是通过听觉形象,由阵阵春声把人引出屋外、让人想象屋外。
只用淡淡的几笔,就写出了晴方好、雨亦奇的繁盛春意。
两诗都表明,那盎然的春意,自是阻挡不住的,你看,它不是冲破了围墙屋壁,展现在你的眼前、萦回在你的耳际了吗?
施补华曰:“诗犹文也,忌直贵曲。
”(《岘佣说诗》)这首小诗仅仅四行二十个字,写来却曲屈通幽,回环波折。
首句破题,“春”字点明季节,写春眠的香甜。
“不觉”是朦朦胧胧不知不觉。
在这温暖的春夜中,诗人睡得真香,以至旭日临窗,才甜梦初醒。
流露出诗人爱春的喜悦心情。
次句写春景,春天早晨的鸟语。
“处处”是指四面八方。
鸟噪枝头,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闻啼鸟”即“闻鸟啼”,古诗为了押韵,词序作了适当的调整。
三句转为写回忆,诗人追忆昨晚的潇潇春雨。
末句又回到眼前,联想到春花被风吹雨打、落红遍地的景象,由喜春翻为惜春,诗人把爱春和惜春的情感寄托在对落花的叹息上。
爱极而惜,惜春即是爱春──那潇潇春雨也引起了诗人对花木的担忧。
时间的跳跃、阴晴的交替、感情的微妙变化,都很富有情趣,能给人带来无穷兴味。
《春晓》的语言平易浅近,自然天成,一点也看不出人工雕琢的痕迹。
而言浅意浓,景真情真,就像是从诗人心灵深处流出的一股泉水,晶莹透澈,灌注着诗人的生命,跳动着诗人的脉搏。
读之,如饮醇醪,不觉自醉。
诗人情与境会,觅得大自然的真趣,大自然的神髓。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这是最自然的诗篇,是天籁。
参考资料: 1、 张燕瑾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95-97 .
秋宵月下有怀 文翻赏
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
惊鹊栖未定,飞萤卷帘入。
庭槐寒影疏,邻杵夜声急。
佳期旷何许,望望空伫立。
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
一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天空,月光映上露珠晶莹剔透,好像被露水打湿了一样。
惊鹊栖未定,飞萤卷帘入。
在如此美丽的月光下,寒鹊不知道该到哪里栖息。
而萤火虫也不敢和月光争一点光亮。
随着卷起的门帘飞进了房间。
庭槐寒影疏,邻杵夜声急。
院子里只剩枝丫的槐树落在月光下的影子,稀疏凄凉。
而这个时候从邻居那边传来的杵声在寂静的秋夜里显得那么清晰急促。
佳期旷何许,望望空伫立。
相隔遥远。
如何去约定相聚的日子,只能惆怅地望着同样遥远的月亮,什么事也做不了,就那样傻站着。
参考资料: 1、 萧枫,桑希臣编.唐诗宋词元曲 一:线装书局,2002.01:第178页 2、 吴霞,陆险峰本册主编.小学生天天诵读 5年级: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07:第32页
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
惊鹊栖未定,飞萤卷帘入。
庭槐寒影疏,邻杵夜声急。
佳期旷何许,望望空伫立。
第一,二句“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极为平淡的文笔勾勒出一幅孤清明月图,此时的明月很是寂静,甘心悬于秋空,也不霸道,只是将光彩照到晶莹的露水上,这不是一种炫耀,而是一种淡如水的关怀,就如诗人与明月有着一层微妙的关系。
第三,四句“惊鹊栖未定,飞萤卷帘飞”,这是极好的动态描写,惶诚惶恐的鹊仍没有找到自己的住处,而飞萤早巳随灯光飞人寻找它的寄托。
这是对比的描写,在此写法之下,真切地感受到惊鹊的彷徨与恐惧,诗人正也如它,在众人欢聚的夜晚却不知何去何从,又得流连徘徊。
而第五,六句“庭槐寒影疏,邻杵夜声急”更是加深了这一孤清的意境,在庭院中稀疏的树影中,在邻家急急的夜杵声中,他更显得形单影只,骨子深处的孤独更是无处逃逸,全部涌上心头,强烈而含蓄。
于是诗人再也抑制不住,发出了第七句的“佳期旷何许”的感叹,以后便是最后一句的“望望空伫立”。
冷清凄凉的庭院里,唯有他一人久久伫立、沉默,不愿离去。
描绘了一幅凄凉幽冷的环境下,一人孤单只影远望的画面。
通读整篇,发现并无任何用词新奇之处,但妙就妙在这意境的成功营造。
诗人以流水般流畅的文笔,以“明月”“惊鹊”“寒影”等一组意象画出了一幅别样的孤清月夜图。
徜徉其中,能清楚地看见他的思痕,触摸到他跳跃的文思,听到他的叹息。
参考资料: 1、 陆坚主编.千里共婵娟 中华中秋月亮诗词品读:西泠印社出版社,2011.08:第194-195页 2、 吴颖民总主编.华南师大附中语文科课题组实验班学生作品选集:新世纪出版社,2005年12月:第353页 3、 吴颖民总主编.华南师大附中语文科课题组实验班学生作品选集:新世纪出版社,2005年12月:第353-35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