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郊 文翻注
吏舍跼终年,出郊旷清曙。
杨柳散和风,青山澹吾虑。
依丛适自憩,缘涧还复去。
微雨霭芳原,春鸠鸣何处。
乐幽心屡止,遵事迹犹遽。
终罢斯结庐,慕陶直可庶。
吏舍跼终年,出郊旷清曙。
整年拘束官署之中实在烦闷,清晨出去郊游顿觉精神欢愉。
杨柳散和风,青山澹吾虑。
嫩绿的杨柳伴随着春风荡漾,苍翠的山峰淡化了我的思虑。
依丛适自憩,缘涧还复去。
靠着灌木丛自由自在地憩息,沿着涧流旁任凭意愿地徘徊。
微雨霭芳原,春鸠鸣何处。
芳香的原野落着迷蒙的细雨,宁静的大地到处是春鸠鸣啼。
乐幽心屡止,遵事迹犹遽。
本爱长处清幽屡次不得如愿,只因公务缠身行迹十分匆促。
终罢斯结庐,慕陶直可庶。
终有一日罢官归隐在此结庐,羡慕陶潜差不多能得到乐趣。
参考资料: 1、 金性尧.唐诗三百首新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41-42 2、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183-185 3、 沙灵娜 何年.唐诗三百首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44-46
吏舍跼终年,出郊旷清曙。
跼:拘束。
旷清曙:在清幽的曙色中得以精神舒畅。
杨柳散和风,青山澹吾虑。
澹吾虑:澹,澄净。
虑,思绪。
依丛适自憩,缘涧还复去。
依丛适自憩:丛,树林。
憩,休息。
缘涧还复去:缘,沿着。
涧,山沟。
还复去,徘徊往来。
微雨霭芳原,春鸠鸣何处。
霭:迷蒙貌。
乐幽心屡止,遵事迹犹遽。
乐幽心屡止,遵事迹犹遽:意谓自己颇爱这地方的幽静,想住下来,却又几次终止,就因公事在身,形迹上还是显得很匆忙。
终罢斯结庐,慕陶直可庶。
终罢斯结庐,慕陶直可庶:意谓终当辞官在此筑室,平生敬慕陶潜的愿望,到这时就可以接近了。
慕陶,指归隐。
直,或作真,就。
庶,庶几,差不多。
参考资料: 1、 金性尧.唐诗三百首新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41-42 2、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183-185 3、 沙灵娜 何年.唐诗三百首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44-46
西楼 文
玩萤火 文
早春对雪,寄前殿中元侍御 文
游琅琊山寺 文
受命恤人隐,兹游久未遑。
鸣驺响幽涧,前旌耀崇冈。
青冥台砌寒,绿缛草木香。
填壑跻花界,叠石构云房。
经制随岩转,缭绕岂定方。
新泉泄阴壁,高萝荫绿塘。
攀林一栖止,饮水得清凉。
物累诚可遣,疲氓终未忘。
还归坐郡阁,但见山苍苍。
射雉 文
月下会徐十一草堂 文
答崔主簿倬 文
过分水岭 文翻注译赏
溪水无情似有情,入山三日得同行。
岭头便是分头处,惜别潺湲一夜声。
溪水无情似有情,入山三日得同行。
溪水无情却似对我脉脉有情,进山三天得以有它伴我同行。
岭头便是分头处,惜别潺湲一夜声。
登山岭头就是我俩分手之处,潺湲流淌与我惜别一夜有声。
参考资料: 1、 梁骁.唐宋诗初读.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0:129 2、 张国举 等.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698
溪水无情似有情,入山三日得同行。
岭头便是分头处,惜别潺(chán)湲(yuán)一夜声。
岭头:山头。
分头:分别;
分手。
《文苑英华》作“分流”。
潺湲:河水缓缓流动的样子。
这里是指溪水流动的声音。
参考资料: 1、 梁骁.唐宋诗初读.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0:129 2、 张国举 等.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698
溪水无情似有情,入山三日得同行。
溪水无情却似对我脉脉有情,进山三天得以有它伴我同行。
岭头便是分头处,惜别潺(chán)湲(yuán)一夜声。
登山岭头就是我俩分手之处,潺湲流淌与我惜别一夜有声。
岭头:山头。
分头:分别;
分手。
《文苑英华》作“分流”。
潺湲:河水缓缓流动的样子。
这里是指溪水流动的声音。
参考资料: 1、 梁骁.唐宋诗初读.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0:129 2、 张国举 等.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698
溪水无情似有情,入山三日得同行。
岭头便是分头处,惜别潺湲一夜声。
化无情之物为有情,往往是使平凡事物富于诗意美的一种艺术手段。
温庭筠这首短诗,很能说明这一点。
诗中所写的分水岭,是秦蜀或秦梁间往来必经之地,在唐代是著名的交通要道,故一般径称分水岭而不必冠以所在地。
题称“过分水岭”,实际上写的是在过分水岭的行程中与溪水的一段因缘,以及由此引起的诗意感受。
首句就从溪水写起。
溪水是没有感情的自然物,但眼前这条溪水,却又似乎有情。
在这里,“无情”是用来引出“有情”、突出“有情”的。
“有情”二字,是一篇眼目,下面三句都是围绕着它来具体描写的。
“似”字用得恰到好处,它暗透出这只是诗人时或浮现的一种主观感觉。
换成“却”字,便觉过于强调、坐实,可是能够肯定并强调溪水的有情,赋予溪水一种动人的人情美;
改成“亦”字,又不免掩盖主次,使“无情”与“有情”平分秋色。
只有这个“似”字,语意灵动轻妙,且与全诗平淡中见深情的风格相统一。
这一句在点出“有情”的同时,也就设置了悬念,具有引导读者去注意下面的解答的效果。
次句叙事,暗点感到溪水“似有情”的原因。
嶓冢山是汉水与嘉陵江的分水岭,因为山深,所以“入山三日”方能到达岭头。
山路蜿蜒曲折,缘溪而行,故而行旅者感到这溪水一直在自己侧畔同行。
其实,入山是向上行,而水流总是向下,溪流的方向和行人的方向并不相同,但溪水虽不断向相反方向流逝,而其潺湲声却一路伴随。
因为深山空寂无人,旅途孤孑无伴,这一路和旅人相伴的溪水便变得特别亲切,仿佛是有意不离左右,以它的清澈面影、流动身姿和清脆声韵来慰藉旅人的寂寞。
“得同行”的“得”字,充分显示了诗人在寂寞旅途中邂逅良伴的欣喜;
而感于溪水的“有情”,也可以从“得”字中见出。
“岭头便是分头处,惜别潺湲一夜声。
”在“入山三日”,相伴相依的旅程中,“溪水有情”之感不免与日俱增,因此当登上岭头,就要和溪水分头而行的时候,心中便不由自主地涌起依依惜别之情。
但却不从自己方面来写,而是从溪水方面来写,以它的“惜别”进一步写它的“有情”。
岭头处是旅途中的一个站头,诗人这一晚就在岭头住宿。
在寂静的深山之夜,耳畔只听到岭头流水,仍是潺湲作响,彻夜不停,仿佛是在和自己这个同行三日的友伴殷勤话别。
这“潺湲一夜声”五字,暗补“三日同行”时日夕所闻。
溪声仍是此声,而当将别之际,却极其自然地感觉这溪水的“潺湲一夜声”如同是它的深情的惜别之声。
在这里,诗人巧妙地利用了分水岭的自然特点,由“岭头”引出旅人与溪水的“分头”,又由“分头”引出“惜别”,因惜别而如此体会溪声。
联想的丰富曲折和表达的自然平易,达到了和谐的统一。
写到这里,溪水的“有情”已经臻于极致,诗人对溪水的深情也自在不言中了。
分水岭下的流水,潺湲流淌,千古如斯。
由于温庭筠对羁旅行役生活深有体验,对朋友间的情谊分外珍重,他才能发现溪水这样的伴侣,并赋予它一种动人的人情美。
与其说是客观事物的诗意美触发了诗人的感情,不如说是诗人把自己美好的感情移注到了客观事物身上。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117-1118
更漏子·星斗稀 文翻赏
星斗稀,钟鼓歇,帘外晓莺残月。
兰露重,柳风斜,满庭堆落花。
虚阁上,倚阑望,还似去年惆怅。
春欲暮,思无穷,旧欢如梦中。
星斗稀,钟鼓歇,帘外晓莺残月。
兰露重,柳风斜,满庭堆落花。
天边的星辰渐渐地隐入晓雾,钟声鼓乐也已停歇在远处,窗外的晓莺在啼送残月西去。
兰花上凝结着晶莹的晨露,柳枝在风中翩翩飞舞,满庭的落花报道着春暮。
虚阁上,倚阑望,还似去年惆怅。
春欲暮,思无穷,旧欢如梦中。
空荡荡的阁楼上,我还在凭栏远望,惆怅,还似去年一样。
春天就要过去了,旧日的欢欣已仿佛梦中的幻影,我仍在无穷的相思中把你期待。
参考资料: 1、 房开江 崔黎民 .花间集全译 .贵阳 :贵州人民出版社 ,1997 :25-26 . 2、 胡国瑞 等 .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8 :54-55 .
星斗稀,钟鼓歇,帘外晓莺残月。
兰露重,柳风斜,满庭堆落花。
虚阁上,倚阑望,还似去年惆怅。
春欲暮,思无穷,旧欢如梦中。
此词写女主人公晨起之后,登阁望远思念心上人的惆怅思绪。
前三句从视听的感觉描写清晨景象。
天刚晓时许多星星都隐没了,天空只剩下少数星星,故觉“星斗稀”。
“钟鼓歇”是说清晓报时警夜的钟鼓声已经停歇。
首二句从高远处写起,“帘外”句落到近处。
用星斗、钟鼓、晓莺、残月等一系列表示时间的意象,点明时间是在清晓,在景物描写中已暗含人物。
次三句继续描写景物,写露重风斜、落花满院,显已为暮春时节。
不仅感到其中有人,而且隐约似见其有活动,从室内移步至庭院。
上片名为写景,则已见情。
主人公由室内转向庭院,满目萧索之景,满耳凄清之音。
则其所感自不待言。
作者抓住暮春与黎明的特点布景,展示出清冷凋零的画面,烘托出孤寂惆怅的气氛。
这里虽然人未露面,景象中却已透出主人公的怨情愁绪。
尤其画面中的“残月”、“落花”,蕴含人的情思更明显。
下片着重写主人公的活动心情。
头三句写主人公登高望远,引起的无限惆怅之情。
“虚”字既表物象,也表人情。
虚的感觉因空空无人产生,从实境的空虚导致心情的空虚。
“倚阑望”是下阕的关节,一切内心活动俱由此句的“望”引出。
“还似去年”四字可见其惆怅时日之长。
次三句点明惆怅之因,是惆怅之际的深入思索,表现主人公的活动心情。
说惆怅“还似去年”,道旧欢“如梦中”,不仅写出主人公登高望远的一时心境,而且揭示出主人公相思的苦况,闺怨的深沉由来已久。
“春欲暮”暗示青春已逝,美人迟暮的忧惧,“思无穷”则见其所欢仍然是遥不可及。
因此结句点明旧日的欢乐如今只有在梦中追寻了。
末句语调似甚轻淡,而表情极为深刻。
“旧欢”是“思”的中心,两性欢爱是深闭闺中妇女的至愿,尤其是芳春花前月下的亲昵。
而今芳时一再虚度,旧日欢乐益令人追思不置。
过往之事,恍如梦逝,可思而不可即,而思念的迷惘之状,于此句则表现得淋漓尽致。
此词意蕴丰富,既可作思妇念人之看。
亦可作人臣失位之想。
全词语淡情浓,把主人公的怀人之情写得千转百回,缠绵不尽。
这在温词中也可谓别具一格。
参考资料: 1、 胡国瑞 等 .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8 :54-55 . 2、 谭新红 王兆鹏 .唐宋词名篇导读 .武汉 :长江文艺出版社 ,2005 :72-7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