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僧道升二首 文
和曾子翊授舒掾之作 文
题友人郊居水轩 文
次韵杏花三首 文
悲哉孔子没 文
和耿天骘以竹冠见赠四首 文
书湖阴先生壁 文翻注译赏
游褒禅山记 文翻注译赏
北陂杏花 文翻注译赏
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
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
围绕着杏花的是满塘的春水,岸上的花,水中的花影,都是那么地鲜艳动人。
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
即使被无情的东风吹落,飘飘似雪,也应飞入清澈的水中,胜过那路旁的花,落了,还被车马碾作灰尘。
参考资料: 1、 李梦生 .宋诗三百首全解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7 :72-73 .
一陂(bēi)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
陂:池塘。
花影:花枝在水中的倒影。
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niǎn)成尘。
纵:即使。
绝胜:远远胜过。
南陌:指道路边上。
参考资料: 1、 李梦生 .宋诗三百首全解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7 :72-73 .
一陂(bēi)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
围绕着杏花的是满塘的春水,岸上的花,水中的花影,都是那么地鲜艳动人。
陂:池塘。
花影:花枝在水中的倒影。
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niǎn)成尘。
即使被无情的东风吹落,飘飘似雪,也应飞入清澈的水中,胜过那路旁的花,落了,还被车马碾作灰尘。
纵:即使。
绝胜:远远胜过。
南陌:指道路边上。
参考资料: 1、 李梦生 .宋诗三百首全解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7 :72-73 .
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
这首绝句写于王安石贬居江宁之后,是他晚年心境的写照。
王安石是宰相中的读书人,到晚年,他的绝句尤好。
曾有人言,唐代以后无诗,此论太极端了点。
王安石晚年的绝句有不少是直追唐人的,在议论入诗上,他的议论与描叙结合得很紧,而且议论不浅白直切,而是含蕴有味。
一、二句写景状物,描绘杏花临水照影之娇媚。
首句点明杏花所处地理位置。
“陂”,此处是指池塘。
一池碧绿的春水环绕着杏树,预示着勃发的生机。
“绕”字用得精巧,既写陂水曲折蜿蜒之流势,又写水花之相依相亲。
王安石爱用“绕”字摹写山形水势,如他《江上》一诗中说:“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
”在《书湖阴先生壁》(其一)中写到:“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又在《钟山即事》中说“涧水无声绕竹流”,有清婉、柔媚、幽静之感。
次句从花与影两个方面写杏花的绰约风姿。
满树繁花竞相开放,满池花影摇曳迷离。
“妖娆”二字本用于写人,这里移用于杏花,展现了杏花争奇斗妍的照人光彩。
一个“各”字,表明在诗人眼中,花与影一样地美艳、多情,一样令人流连忘返、沉迷自失。
宋人许顗《彦周诗话》说:“荆公爱看水中影,此亦性所好,如‘秋水泻明河,迢迢藕花底’,又《桃花诗》云:‘晴沟涨春渌周遭,俯视红影移鱼舠’,皆观其影。
”王安石写花善于从本体和投影两方面着手,如此刻画,虚实相生:一方面使景物更具立体的美,另一方面也透露出诗人的审美趣味,即对虚静恬淡之美的情有独钟。
三四句议论抒情,褒扬北陂杏花品性之美。
这两句对偶精工,如陈衍《宋诗精华录》说:“荆公绝句,多对语甚工者,似是作律诗未就化成截句(绝句)。
”这两句托物言志,耐人玩味。
“东风吹作雪”,这一笔淋漓地描绘出风吹杏树,落英缤纷,似漫天飞雪,而随波逐流的凄美景象,比喻生动,浮想联翩。
即便是春风轻拂,娇媚的花儿也不堪吹折,它凋谢了,零落了,这本是让人黯然神伤的。
但诗人却偏说它胜过南陌杏花,矜持与自足之意溢于言表。
这一对比启人深思:“南陌”在此诗中与“北陂”相对立,这两个背景意象包含着一种空间的隐喻。
若说清幽静谧的“北陂”是远离浮世喧嚣的隐逸之所,则“南陌”正是熙来攘往、物欲横陈的名利之场。
“南陌”繁华,“北陂”僻静;
“南陌”热闹,“北陂”空寂;
北陂杏花即使零落了,尚可在一泓清波中保持素洁;
而南陌的杏花要么历尽亵玩、任人攀折;
要么凋零路面、任人践踏,碾成尘土,满身污秽。
若说这南陌杏花是邀功请赏、党同伐异的得势权臣的影射,则北陂杏花是诗人刚强耿介、孤芳自赏的自我人格的象征。
王安石从1070年(熙宁三年)到1076年(熙宁九年),两次拜相,又两次罢相,最后退居江宁,寄情于半山。
罢相之后,他虽被迫退出政治舞台,但仍然坚持自己原有的改革信念与立场,积极倡言“天命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
一“纵”,一“绝”,呼应紧密,激浊扬清,掷地有声地表明他的政治立场与人生操守。
绝句由于篇幅短小,很忌一气直下,没有波折。
这首诗句句写临水杏花,第二句承第一句;
第三、四句承第二句,却宕开一层,以“纵被”领句,用“绝胜”作呼应,便使全诗跌宕有致,富于曲折变化。
这样布局,有直写,有侧写,有描绘,有议论,诗人自己爱好高洁的品格也就贯注其中了。
参考资料: 1、 缪钺 等 .宋诗鉴赏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7 :241-242 . 2、 李梦生 .宋诗三百首全解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7 :72-73 .
南乡子·自古帝王州 文翻注译赏
自古帝王州,郁郁葱葱佳气浮。
四百年来成一梦,堪愁。
晋代衣冠成古丘。
绕水恣行游。
上尽层城更上楼。
往事悠悠君莫问,回头。
槛外长江空自流。
自古帝王州,郁郁葱葱佳气浮。
四百年来成一梦,堪愁。
晋代衣冠成古丘。
这里曾是历代帝王建都之所,周围树木葱茏繁茂,山环水绕,云蒸霞蔚。
可是,四百年来的繁华隆盛已像梦一般逝去,使人感叹。
那晋代的帝王将相,早已是一杯黄土,被历史遗弃。
绕水恣行游。
上尽层城更上楼。
往事悠悠君莫问,回头。
槛外长江空自流。
绕着江岸尽情地游行游赏,登上一层楼,再上一层楼,往事悠悠,早已不值一问,不如早回头。
往事如烟,就像这槛外无情的江水空自东流。
参考资料: 1、 马敬芳 .豪放词 :青海人民出版社 ,2004年01月 :第56页 .
自古帝王州,郁郁葱葱佳气浮。
四百年来成一梦,堪愁。
晋代衣冠成古丘。
帝王州:指金陵(今江苏省南京市)。
三国的吴、东晋、南北朝的宋、齐、粱、陈、五代的南唐等朝代在此建都,故称为“帝王州”。
郁郁葱葱:草木茂盛。
佳气:指产生帝王的一种气,这是一种迷信的说法。
四百年:金陵作为历代帝都将近四百年。
晋代衣冠成古丘: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诗中的名句:“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把晋代与吴宫并举,明确地显示出后代诗人对晋朝的向往。
冠(guān):古代士以上的穿戴,衣冠连称,是古代土以上的服装,后引申为世族、绅士。
古丘:坟墓。
绕水恣行游。
上尽层城更上楼。
往事悠悠君莫问,回头。
槛外长江空自流。
恣(zì)行游:尽情地绕着江边闲行游赏。
恣:任意地、自由自在地。
更:再,又,不只一次地。
悠悠:长久。
遥远的样子。
回头:指透彻醒悟。
佛家语“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槛:栏杆。
语出唐代诗人王勃的《滕王阁诗》中的名句:“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 参考资料: 1、 马敬芳 .豪放词 :青海人民出版社 ,2004年01月 :第56页 .
自古帝王州,郁(yù)郁葱葱佳气浮。
四百年来成一梦,堪愁。
晋代衣冠(guān)成古丘。
这里曾是历代帝王建都之所,周围树木葱茏繁茂,山环水绕,云蒸霞蔚。
可是,四百年来的繁华隆盛已像梦一般逝去,使人感叹。
那晋代的帝王将相,早已是一杯黄土,被历史遗弃。
帝王州:指金陵(今江苏省南京市)。
三国的吴、东晋、南北朝的宋、齐、粱、陈、五代的南唐等朝代在此建都,故称为“帝王州”。
郁郁葱葱:草木茂盛。
佳气:指产生帝王的一种气,这是一种迷信的说法。
四百年:金陵作为历代帝都将近四百年。
冠:古代士以上的穿戴,衣冠连称,是古代土以上的服装,后引申为世族、绅士。
古丘:坟墓。
绕水恣(zì)行游。
上尽层城更上楼。
往事悠悠君莫问,回头。
槛(jiàn)外长江空自流。
绕着江岸尽情地游行游赏,登上一层楼,再上一层楼,往事悠悠,早已不值一问,不如早回头。
往事如烟,就像这槛外无情的江水空自东流。
恣行游:尽情地绕着江边闲行游赏。
恣:任意地、自由自在地。
更:再,又,不只一次地。
悠悠:长久。
遥远的样子。
回头:指透彻醒悟。
佛家语“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槛:栏杆。
参考资料: 1、 马敬芳 .豪放词 :青海人民出版社 ,2004年01月 :第56页 .
自古帝王州,郁郁葱葱佳气浮。
四百年来成一梦,堪愁。
晋代衣冠成古丘。
绕水恣行游。
上尽层城更上楼。
往事悠悠君莫问,回头。
槛外长江空自流。
此诗亦为王安石晚年谪居金陵,任江宁知府时所作。
在表面的表达昔盛今衰之感的同时,把自己非常复杂的心境,也暗含于诗作之中。
金陵城自古以来便是帝王之州,唐代刘禹锡曾作《西塞山怀古》一诗:“王睿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然而,王安石看到的与刘禹锡所见大不相同,这里是一片郁郁葱葱的王气正盛之地,佳气上浮。
但那是晋代的事情,已经过去四百年了,晋代的白衣胜雪,衣冠之族,已经成为一座座古墓,回首往事的时候,这些是怎堪回首呀。
末句借用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中的名句,表达的是同样的昔盛今衰的怅然之情。
将自己的理想寄托在过去的时代里,这是诗歌中常用的写法,借此来表明自己对现实的不满,同时使诗歌具有一种“高古”的气象。
作者独自一个人绕着江水边上行游,然后登上高楼。
“绕水游”是排遣心中的愁绪或不平事的一种办法,在这里,作者借这种典型的动作来表现内心的无边愁绪。
好在这种“绕水游”并不受外在任何事物的限制,可以“恣行”,随意地到处走走。
但是,这是一种多么无奈的自由啊,王安石所追求的,是推行新法,实现强民富国的愿望,而现在,只能是“绕水游”而已,慨叹之声,达于纸上。
古人在诗中所抒写的,常常不是“达则兼济天下”的顺境,而是“穷则独善其身的”逆境,但到底心还被“达”的愿望所牵绊,所以读这样的诗句的时候,要看出作者表面闲适的背后,是无穷的凄凉与热切的期盼。
“上尽层楼”含有中国古代的“登高怀远”“登高而愁”的文化密码。
从南北朝时期的王粲写《登楼赋》开始,这个动作就被赋予了思念故国之情。
而唐代王之涣的一首《登鹳雀楼》则是从人生哲学意味上诠释了这一个典型的动作、典型的场景。
在这里,作者是思念故国(首都)呢,还是“欲穷千里目”呢?
通过上文的表面闲适与内心焦虑,我们可以看到他所思念的,正是重回故国,再造宏业;
通过后文的回忆往事,我们又可以知道作者这时的心理是放弃思念故国的想法,而注重对往事的追寻,注意对往事从文化意义上进行思考;
我们还可以认定,作者是想“登高望远”,而这里的“远”,不是空间上的,而是时间上的,表明作者独特的意趣和别具怀抱。
国学大师陈寅恪曾说:“诗若只有一种解释便不是好诗。
”一首真正的好诗,就是可以这样多方面地甚至地矛盾地刺激读者去思考,去与自己的人生体验结合起来,思考诗歌的同时,也思考人生的选择甚至人类的境遇。
“更上楼”,不是上到楼的顶端再往上走,而是不断地一次又一次地登楼。
往事悠悠而去了,你不要问我在想些什么,回头看过去的时候,只能看见窗外的长江,在日夜不息地向东流去。
结句也是化用唐人诗句,王勃的《滕王阁诗》,作者在这里却别有怀抱:可以理解为,历史是无情的,就像东流之水,一直向前,或许人类所为的一切只是这水的片刻停留,没有太大的意义;
也可以理解为,不论目前我的遭遇如何,但我所做的一切,都如长江水一般,是一种永恒的存在;
或者联系《滕王阁诗》原文前一句:“阁中帝子今何在?
”的反问,问当今的皇帝“今何在”,表达自己期待着重回朝廷的愿望。
但似乎一切都不重要了,就像长江水,一直流着,流着。
参考资料: 1、 刘石主编;
清华大学《宋词鉴赏大辞典》编写组编 .宋词鉴赏大辞典 :中华书局 ,2011.08 :第1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