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夕纳凉奉和刑狱舅诗

作者: 江淹 朝代: 南北朝

萧条晚秋景。

旻云承景斜。

虚堂起青霭。

崦嵫生暮霞。

空居寂以欷。

左右自幽歌。

骑星谢屐尾。

濯发惭阳阿。

年歇玄圃璧。

岁减天津泿。

金箫哀夜长。

瑶琴怨暮多。

四时通信黯。

春风日夜过。

楚水徒有兰。

忧至竟如何。

杂体诗 班婕妤咏扇

作者: 江淹 朝代: 南北朝

纨扇如团月。

出自机中素。

画作秦王女。

乘鸾向烟雾。

彩色世所重。

虽新不代故。

窃愁凉风至。

吹我玉阶树。

君子恩未毕。

零落在中路。

铜爵妓

作者: 江淹 朝代: 南北朝

武皇去金阁,英威长寂寞。

雄剑顿无光,杂佩亦销烁。

秋至明月圆,风伤白露落。

清夜何湛湛,孤烛映兰幕。

抚影怆无从,惟怀忧不薄。

瑶色行应罢,红芳几为乐?

徒登歌舞台,终成蝼蚁郭!

武皇去金阁,英威长寂寞。

雄剑顿无光,杂佩亦销烁。

秋至明月圆,风伤白露落。

清夜何湛湛,孤烛映兰幕。

抚影怆无从,惟怀忧不薄。

瑶色行应罢,红芳几为乐?

徒登歌舞台,终成蝼蚁郭!

  诗的开头四句写曹操身后寂寞,雄风已逝,给人以悲凉冷落之感。

“武皇”即指曹操。

“金阁”,犹言金阙,宫观楼台之美称,此指铜爵(雀)台。

台建于建安十五年,在邺城西北,“高十丈,有屋百余间。

”(《水经注》卷十)楼台之顶置大铜雀,舒翼若飞。

又其“西台高六十七丈,上作铜凤,窗皆铜笼,疏云毋幌,日之初出,乃流光照耀”(《艺文类聚》卷六十二引《邺中记》)。

浮光跃金之楼观,以“金”状之,确也非常贴切。

但是,如今人去楼空,已无复当年的英风雄威、歌舞升平,留给后人的,只是一片凄凉寂寞。

开头两句就这样强烈地渲染出一种物是人非的气氛。

“雄剑”,本指春秋时吴国人干将、莫邪所铸之剑,其剑有二,一雌一雄,雄剑进献于吴王,此处是以“雄剑”代指魏武所佩之剑。

这剑当年曾伴随他南征北战,削平群雄,而今却已埋没于尘封之中而黯然失色了。

“杂佩”亦指魏武所佩之饰物。

古人述及人之佩戴物常以剑佩对举,如《说苑》云:“经侯过魏太子,左带玉具剑,右带环佩,左光照右,右光照左。

”故此处剑佩连类而及。

“销烁”,犹言销镕,在此即是荡然无存之意。

这二句,由曹操的遗物引出,再申前意,补足文气。

  接下去“秋至”四句,则从《遗令》中的“月朝十五”生发而出。

三五之夜,皓月当空,正是曹操要求诸妓向帷帐歌舞作乐之时。

试想活生生的人幽闭于荒台孤馆,且要侍奉空床虚帐,这是怎样的一种人生悲剧!

这些歌妓无异是奉献于帝王祭坛上的活的牺牲,因而对她们说来,皎洁的秋夜只会更增加内心的悲感凄凉。

这四句写景恰似“主观镜头”,展现出她们眼中特有的悲凉的夜景:风露凄凄,清夜湛湛,孤独摇曳的烛光,将她们的身影分明地投于兰幕之上。

全诗悲剧的气氛,至此越加浓重了。

  此后六句,转入直抒怨愤,比之上面的托物诉情,感情更为强烈。

“抚影”承上“孤烛”句,转接极为自然。

众妓顾影自怜,悲从中来,无所适从,但觉心中的忧思,绵绵不绝,难以消解。

“薄”即停止之意,如《楚辞·九章·哀郢》云:“忽翱翔之焉薄。

”“瑶色”,犹言玉颜,“红芳”即红花,此亦指美人的红颜。

“行应罢”,行将衰颓老朽;

“几为乐”,为乐能有几时。

这二句互文见义,渲染强烈。

诗人感叹着妓人的青春难驻、红颜易老,不禁要为她们的不幸生涯洒一掬同情之泪,发一曲不平之歌。

最后两句应《遗令》中“时时登铜雀台,望吾西陵墓田”的意思,感情由悲而怨,由怨而愤,达于高潮。

这里着一“徒”字,实蕴含无穷的悲思与怨愤。

登台歌舞,遥望西陵,对铜雀妓来说,只是侍奉幽灵、虚掷青春的徒劳之举,而对死去的帝王来说,也同样是毫无意义了,因为他最终也成了一堆“蝼蚁郭”,亦即“蚁垤”,蝼蚁之穴,其外壅土如城郭,故云。

古人常用它和高山对举,以显示其渺小,如《孟子·公孙丑》云:“泰山之于丘垤。

”赵岐注:“垤,蚁封也。

”又郭璞《游仙诗》云:“东海犹蹄涔,昆仑蝼蚁堆。

”此处用“蝼蚁郭”,一方面说明皇陵虽高,无异于蚁垤一堆,藐视之意可见;

另一方面也表示,贵为天子者最终也要与平民百姓同归丘墓,而魏武却要作威福于死后,其自私冥顽虽到了荒谬绝伦的地步,但到头来还不是黄土一抔,又复何益!

这二句和第一层诗意恰好遥相呼应,使同情歌妓与批判帝王的两个方面浑然统一于诗歌的主题之中。

  江淹此诗流丽中有悲壮之气。

李调元《雨村诗话》云:“诗之绮丽,盛于六朝,而就各代分之,亦有首屈一指之人,……粱则以江淹文通为第一,悲壮激昂。

”而这种悲壮又是通过强烈的对比突现出来的。

在写魏武时,将其生时的威武雄壮与死后的寂寞萧条作对比;

而在写歌妓时,则以青春、自然之美与其生活、命运之悲作对比。

帝王的淫威自私与歌妓的痛苦牺牲则是此诗最根本的一个对比。

绮丽的辞藻与悲剧的气氛相反相成,形成此诗凄艳的风格,沈博绝丽之中回荡着幽怨之气,这正是楚辞的传统。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学魏文帝诗

作者: 江淹 朝代: 南北朝

西北有浮云。

缭绕华阴山。

惜哉时不遇。

入夜值霜寒。

秋风聒地起。

吹我至幽燕。

幽燕非我国。

窈窕为谁贤。

少年歌且止。

歌声断客子。

悼室人诗

作者: 江淹 朝代: 南北朝

适见叶萧条。

已复花庵郁。

帐里春风荡。

檐前还燕拂。

垂涕视去景。

摧心向徂物。

今悲辄流涕。

昔欢常飘忽。

幽情一不弭。

守叹谁能慰。

从建平王游纪南城诗

作者: 江淹 朝代: 南北朝

恭承此嘉惠。

末官至南荆。

敛袵依光采。

端笏奉仁明。

再逢绿草合。

重见翠云生。

江甸知礼富。

汉渚闻教清。

君王澹以思。

树羽望楚城。

年积衣剑灭。

地远宫馆平。

锦帐终寂寞。

彩瑟秘音英。

丹沙信难学。

黄金不可成。

迁化每如兹。

安用贵空名。

流岩惨中怀。

凝意方自惊。

愿借若木景。

长照忧人情。

陆东海谯山集诗

作者: 江淹 朝代: 南北朝

杳杳长役思。

思来使情浓。

恒忌光氛度。

藉蕙望春红。

青莎被海月。

朱华冒水松。

轻风暧长岳。

雄虹赫远峯。

日暮崦嵫谷。

参差彩云重。

永愿白沙渚。

游衍遂相从。

丹山有琴瑟。

不为忧伤容。

吴中礼石佛诗

作者: 江淹 朝代: 南北朝

幻生太浮诡。

长思多沉疑。

疑思不惭照。

诡生宁尽时。

敬承积劫下。

金光铄海湄。

火宅敛焚炭。

药草匝惠滋。

常愿乐此道。

诵经空山坻。

禅心暮不杂。

寂行好无私。

轩骑久已诀。

亲爱不留迟。

忧伤漫漫情。

灵意终不淄。

誓寻青莲果。

永入梵庭期。

郊外望秋答殷博士诗

作者: 江淹 朝代: 南北朝

白露掩江皋。

青满平地芜。

长夜亦何际。

衔思久踟蹰。

企余重兰贝。

清才富金瑜。

独艳始东山。

擅丽终西都。

云精无永滞。

水碧岂雁濡。

属我兹景半。

赏尔若光初。

折麻异离羣。

纫蕙非索居。

频赠既雅歌。

还怀谅短书。

杂体诗 陈思王曹植赠友

作者: 江淹 朝代: 南北朝

君王礼英贤。

不悋千金璧。

双阙指驰道。

朱宫罗第宅。

从容冰井台。

清池映华薄。

凉风荡芳气。

碧树先秋落。

朝与佳人期。

日夕望青阁。

褰裳摘明珠。

徙倚拾蕙若。

眷我二三子。

辞义丽金雘。

延陵轻宝剑。

季布重然诺。

处富不忘贫。

有道在葵藿。

12345 共136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