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李奉议亳州判官四首 文
吾友孙子实,爱学吾所畏。
持身如处子,得句有余味。
交欢艰难际,凛然见名谊。
吾病卧里中,车马日一至。
遣医馈梁肉,忧憙见颜际。
殷懃劝加餐,代我破戒罪。
一别已三秋,君室乃其季。
轮囷见眼中,不作千里外。
因声问何如,胡不枉一字。
观兖文忠公家六一堂图书 文
生世何用早,我已後此翁。
颇识门下士,略已闻其风。
中年见二子,已复岁一终。
呼我过其庐,所得非所蒙。
先朝群玉殿,冠佩环群公。
神文焕王度,喜色见天容。
御榻谁复登,帝书元自工。
黄绢两大字,一览涕无从。
似欲托其子,天意人与同。
历数况有归,敢有贪天功。
集古一千卷,明明并群雄。
谁为第一手,未有百世公。
庙器刻科斗,宝樽蟠华虫。
缅怀弁服士,酬献鸣瑽瑢。
插架一万轴,遗子以固穷。
素琴久绝弦,棋酒颇阙供。
向来一瓣香,敬为......更多
十七日观潮 文翻译赏
漫漫平沙走白虹,瑶台失手玉杯空。
晴天摇动清江底,晚日浮沉急浪中。
漫漫平沙走白虹,瑶台失手玉杯空。
一望无垠的沙滩上,潮水涌上来了,像一道白色的长虹;
我猜想,是不是瑶台仙人,失手把玉杯中的琼浆泼向了人间,如此奔腾汹涌。
晴天摇动清江底,晚日浮沉急浪中。
澎湃的潮水中,蓝天的倒影在水里颠簸摇动;
夕阳西坠,浮沉出没在湍急的洪波巨浪中。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漫漫平沙走白虹,瑶台失手玉杯空。
一望无垠的沙滩上,潮水涌上来了,像一道白色的长虹;
我猜想,是不是瑶台仙人,失手把玉杯中的琼浆泼向了人间,如此奔腾汹涌。
漫漫平沙:广阔无边的江边平坦的沙滩。
走白虹:走,奔跑和滚动;
白虹:指钱塘江潮。
瑶台:传说中指天上神仙居住的地方。
失手:因没拿住(玉杯)而倒翻。
晴天摇动清江底,晚日浮沉急浪中。
澎湃的潮水中,蓝天的倒影在水里颠簸摇动;
夕阳西坠,浮沉出没在湍急的洪波巨浪中。
晴天:因滚动的钱塘江潮,使倒映在江水中的蓝天也摇动不止。
晚日:因奔腾起伏的浪潮,使倒映在江水中的落日沉下又浮起。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漫漫平沙走白虹,瑶台失手玉杯空。
晴天摇动清江底,晚日浮沉急浪中。
钱塘江在浙江省,江口是个虎口的形状。
海水涨潮倒灌进来,受到河床的约束,就会掀起巨大波澜,这便是自古有名的钱塘江大潮。
大潮每年八月十六到十八日水势最猛,诗人观潮选在十七这一天,正为欣赏那雄伟奇丽的壮观。
诗起笔就描摹了一派极其雄壮的场面。
首句写潮水方起,仅如银线,被江岸约束,渐渐隆起,中高边低的情况。
形容潮头似白虹,形象地道出了外观、颜色与气势,已道人所未道;
又用了“走”字,描绘远处潮水逼近的情况,不是身临其境,感受不出它的妙处。
第二句写潮水涌到面前,人间的物象已不足以形容,所以改用神话想象,说天神倾翻了玉杯,所以造成了这样气势浩大的潮水。
这一手法,与李白咏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极为相似。
三、四句,写潮头过后的情况。
诗写江面汹涌的波涛,却不直接写水怎么样,而说天空在水中的倒影颠簸起伏,西落的太阳忽上忽下,进一步渲染了水势、浪头的巨大。
两个动词“摇动”、“沉浮”,都有震动人心的作用。
四句诗,分潮前潮后两层。
前两句用夸张笔法,结合浪漫的想象,把潮水的气势写足,运笔也如江潮,一泻而下,令人心动神摇;
后两句用铺张手法,写实景,雄壮中带有几分绮丽。
四句诗又各自选取了一幅特写,连在一起,便展现了观潮的全过程,表达了作者自己对这大自然的伟观的赞叹。
这首绝句,通过白色长虹的比喻,瑶台泼酒的幻想,借助晴天和晚日的烘托,描绘出塘江大潮的壮丽景色。
全篇没有用到一个抒情的字眼,却句句触发着读着热爱祖国山川、热爱大自然的激情。
参考资料: 1、 赵山林,潘裕民 编著 .桃李春风一杯酒——宋诗经典解读 :中西书局 ,2009-10-1 :第130-132页 .
九日寄秦觏 文翻赏
疾风回雨水明霞,沙步丛祠欲暮鸦。
九日清尊欺白发,十年为客负黄花。
登高怀远心如在,向老逢辰意有加。
淮海少年天下士,可能无地落乌纱。
疾风回雨水明霞,沙步丛祠欲暮鸦。
一阵疾风把雨云吹垮,明净的江面上飘着绚丽的晚霞。
我舟泊岸边,系好了船缆,只见树丛中的祠庙周围,飞旋著一群群求栖的乌鸦。
九日清尊欺白发,十年为客负黄花。
唉,今天是九九重阳节,我举杯想畅饮可又不堪酒力,自己早已愁白了头发!
登高怀远心如在,向老逢辰意有加。
我曾十年飘泊,寄人篱下,佳节里哪有心思赏花观景,真是白白辜负了故乡的菊花。
登高望远,我的心与你同在,永难忘却年轻的风流,年轻的潇洒。
今天,我虽然老了,但逢此良辰,怀想你的绵绵情意越发增加。
淮海少年天下士,可能无地落乌纱。
呵,像你秦觏这样的少年豪俊之士步此时岂能不结伴登高、饮酒戏耍?
狂写风吹落帽那样的诗篇,定能胜过那孙盛、孟嘉!
参考资料: 1、 彭勃等编著.落花时节又逢君 中国古代的社交名诗: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155-156 2、 吕晴飞 李观鼎主编.中国历代名诗今译: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年:939-940 3、 吕震邦 申修福.律诗三百首今译: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年:424-425
疾风回雨水明霞,沙步丛祠欲暮鸦。
九日清尊欺白发,十年为客负黄花。
登高怀远心如在,向老逢辰意有加。
淮海少年天下士,可能无地落乌纱。
1087年(宋哲宗元祐二年),诗人由苏轼、傅尧俞等人推荐,以布衣充任徐州教授。
徐州是诗人的家乡。
还乡赴任道中,恰逢重阳佳节,想到那数载“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流离生活即将结束,诗人心中充满欣慰。
但同时又想到那与他“潦倒略相同”(《除夜对酒赠少章》)的好友秦觏仍旅寓京师,心中又感到惆怅。
于是他以诗寄友,抒发自己的万千感慨,并勉励朋友奋发有为。
作者首先从所见的景物下笔。
“疾风回雨水明霞,沙步丛祠欲暮鸦”,两句描绘的是诗人舟行一天,泊船投宿时的景色。
傍晚时分,一阵急风将雨吹散,晚霞映照的水面泛着粼粼波光。
从系在水边的船上,可以看到茂盛草木包围着的土地庙中,已有暮鸦来集。
见到祠庙,才使诗人想起这一天是九月九日重阳节。
人逢佳节,不能少了吟诗喝酒赏菊花,何况诗人此刻心情颇佳,是“一杯一杯复一杯”,大有不喝到酒酣耳热、颓然醉倒而不罢休之势。
但他“九日清尊欺白发”,尚未尽兴却已不堪酒力。
这年诗人才三十五岁,却说“白发”,这是因为“发短愁催白”(《除夜对酒赠少章》),在“十年为客负黄花”的窘迫潦倒生涯之中,诗人为前途渺茫而发愁,为生活无着而发愁,早就愁白了头。
眼前欢乐的节日气氛,使他回忆起不久前的流离生活。
那时,为了生计而奔走他乡,寄人篱下,重阳佳节没有心思赏花喝酒,白白辜负了黄花。
这一联,“九日”句写他眼前所见,“十年”句忆往事。
诗人眼前略有兴致,开怀畅饮;
而往事却不堪回首。
一喜一怨,感情复杂,往复百折,极其沉郁。
接着,诗人抒发自己对秦觏的怀念之情和慰勉之意。
九日登高是当时的风俗,一般写重阳节的诗中都要提到,并非一定是实指。
“登高怀远心如在,向老逢辰意有加”两句是写对秦觏的怀念。
垂老之年,逢此佳辰,多所感慨,因此更加怀念在远方的朋友,他的心仿佛仍然留在朋友身边。
这样一位天下闻名的“淮海少年”,逢此佳节不可能无所创作。
方回以为,“无地落乌纱刀”,用典极佳。
这一句是用东晋孟嘉事,孟嘉是大将军桓温的参军,重阳节与桓温同游龙山,风吹落帽,桓温命孙盛写文章嘲弄他,孟嘉又写一文回敬,都写得很好。
从比,“九日脱帽”就成了重阳登高的典故。
作者巧妙地用此典故,说明自己虽已渐向老境,然而逢此佳节,仍兴致勃勃,何况有秦觏这样的少年豪俊之士;
他要结伴登高,写出优秀的诗篇来。
对朋友的赞美之情、慰勉之意、期望之心,全都凝聚在此联之中了。
这首诗颇有特色。
既是“九日”,那么吟诗、饮酒、赏花、登高皆是题中应有之义,作者巧妙地将它们揉合在诗中,既有实景,又有虚构。
既然是寄友,那么他当时的处境、心情和对朋友的问候、祝愿等也有所交代。
作者用精炼的笔触,巧妙剪裁安排。
全诗风格沉郁含蓄,意蕴深长,令人回味。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