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王琳

作者: 庾信 朝代: 南北朝
玉关道路远,金陵信使疏。独下千行泪,开君万里书。
玉关道路远,金陵信使疏。身在玉门关外道路竟如此遥远,翘望故都金陵音信又何等稀疏。 独下千行泪,开君万里书。我现在激动地流下千行热泪,只因为拜读了您万里寄来的手书。 参考资料: 1、 魏建 米寿顺主编.《山东省五年制师范学校统编教材(试用本) 中国文学(第二册)》:齐鲁书社,2001年06月第1版:第46-47页 2、 许逸民译注.《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庚信诗文选译(修订版)》:凤凰出版社,2011.05:第165页
玉关道路远,金陵信使疏。身在玉门关外道路竟如此遥远,翘望故都金陵音信又何等稀疏。玉关:玉门关,在今甘肃敦煌西。《后汉书·班超传》载,班超于永平十六年(公元73年)率军赴西域,至永元十二年(公元100年),“自以久在绝域,年老思乡”,遂上疏请归,疏中说:“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庾信在这里暗用其事,以自己羁旅长安比班超“久在绝域”,所以说“玉关道路远”。金陵:梁朝国都建康,今南京。信使:指使者。疏:稀少。 独下千行泪,开君万里书。我现在激动地流下千行热泪,只因为拜读了您万里寄来的手书。千行泪:梁王僧孺《中川长望》:“故乡相思者,当春爱颜色。独写千行泪,谁同万里忆。”君:指王琳。万里书:从远方寄来的信。时王琳在郢城练兵,志在为梁雪耻,他寄给庾信的书信中不乏报仇雪耻之意,所以庾信为之泣下。 参考资料: 1、 魏建 米寿顺主编.《山东省五年制师范学校统编教材(试用本) 中国文学(第二册)》:齐鲁书社,2001年06月第1版:第46-47页 2、 许逸民译注.《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庚信诗文选译(修订版)》:凤凰出版社,2011.05:第165页
玉关道路远,金陵信使疏。独下千行泪,开君万里书。  诗的起首“玉关道路远,金陵信使疏”,言诗人与王琳一仕北朝、一仕南国,相隔遥远,音讯难通。“金陵”、“玉关”二地名相对,“道路远”又与“信使疏”相对;“远”字表示空间的距离,“疏”表示时间的久隔,这两句对仗工整,为下句起到铺垫的作用。   “独下千行泪,开君万里书”意为接到王琳来自远方的书信,不禁沧然泪下,未曾见到信上的文字,却已经泪洒千行了。这一流泪启信的细节描写,比开君万里书,读罢千行泪更为感人,生动地表现出作者悲喜交集,感慨万端的复杂心情。尤其是一个“独”字,蕴意极深。当时,庾信虽然受到北周朝廷的赏识,在长安供职俸禄,但他“身在曹营心在汉”,暗中与王琳通信,一刻也没有忘记故国之耻。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下,他的乡关之思和南归之意是不能直率表露的,只能通过诗文曲折婉转地表现。用一个“独”字,既写出了暗中有所希冀,也写出了作者身在异邦,孤独苦闷的环境和感受。“万里书”与“千行泪”相对,皆用夸张的手法,描写此信得来之不易,又与上二句“道路远”、“信使疏”相照应,针线十分紧密,构思亦很巧妙。仅仅二十个字,却抵得过千言万语,包孕着作者十分复杂的情感,深沉含蓄,催人泪下。   前二句言南北道远,音讯疏隔。言外之意:今日居然接到故人书信,不胜惊喜。后二句写拆阅书信时的心情。王琳怀雪耻之志,可以想象信中满纸慷慨悲壮之词,使诗人深受感动,为之下泪。诗人为何拆书下泪?是有感于故人万里寄书的情谊?还是触动了悠悠乡思?或是感慨于故人的忠烈之情,而羞惭于自己的苟全?诗中均未言明。无限话语尽在潸然而下的“千行泪”中。 参考资料: 1、 贺新辉主编.《古诗鉴赏辞典(下)》:中国妇女出版社,2004.08:第1501页 2、 《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4年9月版,第1060-1061页

咏怀六首

作者: 庾信 朝代: 南北朝
其一楚材称晋用,秦臣即赵冠。离宫延子产,羁旅接陈完。寓卫非所寓,安齐独未安。雪泣悲去鲁,凄然忆相韩。唯彼穷途恸,知余行路难。 其二畴昔国土遇,生平知己恩。直言珠可吐,宁知炭欲吞。一顾重尺璧,千金轻一言。悲伤刘孺子,凄怆史皇孙。无因同武骑,归守霸陵园。 其三榆关断音信,汉使绝经过。胡笳落泪曲,羌笛断肠歌。纤腰减束素,别泪损横波。恨心终不歇,红颜无复多。枯木期填海,青山望断河。 其四摇落秋为气,凄凉多......更多

拟咏怀十一

作者: 庾信 朝代: 南北朝

摇落秋为气,凄凉多怨情。

啼枯湘水竹,哭坏杞梁城。

天亡遭愤战,日蹙值愁兵。

直虹朝映垒,长星夜落营。

楚歌饶恨曲,南风多死声。

眼前一杯酒,谁论身后名!

摇落秋为气,凄凉多怨情。

啼枯湘水竹,哭坏杞梁城。

天亡遭愤战,日蹙值愁兵。

直虹朝映垒,长星夜落营。

楚歌饶恨曲,南风多死声。

眼前一杯酒,谁论身后名!

  “摇落秋为气,凄凉多怨情”是借宋玉《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

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之句来写景,并以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凄凉之景引出对往事的追忆。

诗起首就奠定了全诗的悲怨基调,后面的用典也就大多与悲怨愤恨及其死亡相关。

“啼枯湘水竹,哭坏杞梁城”一是用舜死时两个妃子为其而哭,泪洒竹上尽成斑点的典故,二是用春秋时齐国大夫杞梁为齐国伐莒,死于莒国城下,其妻号哭过于哀痛,而导致杞的城墙为之崩塌。

作者用此两典,暗示梁元帝的失败和江陵城的陷落。

“天亡遭愤战”后的六句借典故转入对梁灭亡的反思,言说梁灭亡前乃有不少败亡的征兆,说明国亡兵败乃是天意所致,其深层则含有谴责之意。

“天亡遭愤战”引项羽之典。

项羽兵败时对乌江亭长说:“此天要亡我,我又何必渡江呢?

”然后自刎而亡。

“遭愤战”是指遭遇使人怨愤的战争。

“日蹙值愁兵”指梁的国土一天比一天在缩减,将士为之而愁也没有什么用处了。

“直虹朝映垒,长星夜落营”,借天文之象暗喻梁早已显出败亡的迹象。

《晋书·天文志》载:“虹头尾至地,流血之象”。

长虹映照军营战垒是兵败的征兆,而长星流落营中又为主将陨落的先兆。

“楚歌饶恨曲,南风多死声”,仍是用典。

“楚歌”句用项羽兵困垓下,夜闻汉军四面楚歌之典,寓含梁朝江陵兵败多有怨恨之意;

“南风”句则引《左传·襄公十八年》晋人对阵楚师则歌南风,多有死声,预言楚必然无功而返,而暗指梁元帝必败。

以上六句都是引典而暗寓江陵败局乃天意难违。

“眼前一杯酒,谁论身后名!

”则有两解,一是谴责梁朝的君臣只顾眼前的享乐,将士养尊处优,不思战争,皇帝也淫逸骄奢,不虑身后的骂名;

第二解则可理解为作者的愤激之言,说的是梁亡乃必然之事,我也就借酒浇愁,不管他身后的荣誉与名声了。

庾信羁留北方而不能南归,预想自己肯定会被人诟病,但想到梁的腐败无能与不可挽救,也就顾不得论身后之名而借酒浇愁了。

实际上这是庾信的愤激之言,梁必败早就有预兆,我等又何德何能力挽狂澜于既倒呢?

那就暂且以杯中酒而自我安慰吧!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怨歌行

作者: 庾信 朝代: 南北朝

家住金陵县前。

嫁得长安少年。

回头望乡泪落。

不知何处天边。

胡尘几日应尽。

汉月何时更圆。

为君能歌此曲。

不觉心随断弦。

奉和夏日应令诗

作者: 庾信 朝代: 南北朝

朱帘卷丽日。

翠幕蔽重阳。

五月炎蒸气。

三时刻漏长。

麦随风里熟。

梅逐雨中黄。

开冰带井水。

和粉杂生香。

衫含蕉叶气。

扇动竹花凉。

早菱生软角。

初莲开细房。

愿陪仙鹤举。

洛浦听笙簧。

和王少保遥伤周处士诗

作者: 庾信 朝代: 南北朝

冥漠尔游岱。

凄凉余向秦。

虽言异生死。

同是不归人。

昔余仕冠盖。

值子避风尘。

望乞求真隐。

伺关待逸民。

忽闻泉石友。

芝桂不防身。

怅然张仲蔚。

悲哉郑子真。

三山犹有鹤。

五柳更应春。

遂令从渭水。

投吊往江滨。

和人日晚景宴昆明池诗

作者: 庾信 朝代: 南北朝

春余足光景。

赵李旧经过。

上林柳腰细。

新丰酒径多。

小船行钓鲤。

新盘待摘荷。

兰皋徒税驾。

何处有凌波。

奉和浚池初成清晨临泛诗

作者: 庾信 朝代: 南北朝

千金高堰合。

百顷浚源开。

翻逢积翠浪。

更识昆明灰。

猿啸风还急。

鸡鸣潮即来。

时看青雀舫。

遥逐桂舟回。

见游春人诗

作者: 庾信 朝代: 南北朝

长安有狭斜。

金穴盛豪华。

连杯劝上马。

乱菓掷行车。

深红莲子艳。

细锦凤凰花。

那能学噀酒。

无处似栾巴。

和王内史从驾狩诗

作者: 庾信 朝代: 南北朝

冬狩出离宫。

还过猎武功。

涧横偏碍马。

山虚绝响弓。

更嬴承落鴈。

韩卢鬬蛰熊。

犹开三面网。

谁肯一山重。

1617181920 共27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