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五日夜对月

作者: 杜甫 朝代: 唐代
无家对寒食,有泪如金波。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仳离放红蕊,想像嚬青蛾。牛女漫愁思,秋期犹渡河。
无家对寒食,有泪如金波。寒食节的夜晚,我没有家人伴在身边,怀念起亲人,热泪如金波一样流出来。 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如果砍去了月中的桂树,月亮的光辉会更加清澈皎洁吧?这样我就可以借明月的光辉给家人传递思念了。 仳离放红蕊,想像嚬青蛾。月亮偏在离别时散播光泽,想必思念故人会使得妻子为之蹙眉吧。 牛女漫愁思,秋期犹渡河。牛郎织女每年秋天七夕之日尚能团聚,可是我与妻子团聚之时却不知在何日。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无家对寒食,有泪如金波。无家:没有房舍,没有家庭。此处说的是没有家人和自己在一起。汉班彪《北征赋》:“野萧条以莽荡,迥千里而无家。”寒食:即寒食节,亦称“禁烟节”、 “百五节”,在农历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清明节前一二天。金波:形容月光浮动,因亦即指月光。《汉书·礼乐志》:“月穆穆以金波,日华耀以宣明。”颜师古注:“言月光穆穆,若金之波流也。” 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斫(zhuó)却:砍掉。一作“折尽”。月中桂:指的是传说中月宫所植的桂树,此处暗用了吴刚伐桂的神话故事。清光:清亮的光辉。此指月光。 仳离放红蕊,想像嚬青蛾。仳(pǐ)离:别离。旧指妇女被遗弃二离去。清仇兆鳌《杜诗详注》云:“《诗》:有女仳离,啜其泣矣。仳离,别离也。”红蕊:红花。想像:意思是想念故人的样子。嚬(pín):同“颦”,皱眉,蹙眉,使动用法,使……蹙眉的意思。青蛾:旧时女子用青黛画的眉。南朝宋刘铄《白纻曲》:“佳人举袖辉青蛾,掺掺擢手映鲜罗。” 牛女漫愁思,秋期犹渡河。牛女:即牛郎与织女。这里写关于牛郎织女的故事。《世说新语》云“:牛、女二星,隔河而居,每七夕则渡河而会”。秋期:指七夕。牛郎织女约会之期。唐沈佺期《牛女》诗:“粉席秋期缓,针楼别怨多。”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无家对寒食,有泪如金波。寒食节的夜晚,我没有家人伴在身边,怀念起亲人,热泪如金波一样流出来。无家:没有房舍,没有家庭。此处说的是没有家人和自己在一起。汉班彪《北征赋》:“野萧条以莽荡,迥千里而无家。”寒食:即寒食节,亦称“禁烟节”、 “百五节”,在农历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清明节前一二天。金波:形容月光浮动,因亦即指月光。《汉书·礼乐志》:“月穆穆以金波,日华耀以宣明。”颜师古注:“言月光穆穆,若金之波流也。” 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如果砍去了月中的桂树,月亮的光辉会更加清澈皎洁吧?这样我就可以借明月的光辉给家人传递思念了。斫(zhuó)却:砍掉。一作“折尽”。月中桂:指的是传说中月宫所植的桂树,此处暗用了吴刚伐桂的神话故事。清光:清亮的光辉。此指月光。 仳离放红蕊,想像嚬青蛾。月亮偏在离别时散播光泽,想必思念故人会使得妻子为之蹙眉吧。仳(pǐ)离:别离。旧指妇女被遗弃二离去。清仇兆鳌《杜诗详注》云:“《诗》:有女仳离,啜其泣矣。仳离,别离也。”红蕊:红花。想像:意思是想念故人的样子。嚬(pín):同“颦”,皱眉,蹙眉,使动用法,使……蹙眉的意思。青蛾:旧时女子用青黛画的眉。南朝宋刘铄《白纻曲》:“佳人举袖辉青蛾,掺掺擢手映鲜罗。” 牛女漫愁思,秋期犹渡河。牛郎织女每年秋天七夕之日尚能团聚,可是我与妻子团聚之时却不知在何日。牛女:即牛郎与织女。这里写关于牛郎织女的故事。《世说新语》云“:牛、女二星,隔河而居,每七夕则渡河而会”。秋期:指七夕。牛郎织女约会之期。唐沈佺期《牛女》诗:“粉席秋期缓,针楼别怨多。”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无家对寒食,有泪如金波。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仳离放红蕊,想像嚬青蛾。牛女漫愁思,秋期犹渡河。  此诗首联写到“无家对寒食,有泪如金波”。诗人写这首诗时仍然被困在沦陷的长安,而妻儿却都在鄜州,不知生死,所以此处说“无家”实际上是指没有家人在身边,也不知家人生死的意思。诗中首句“寒食”二字与题目中的“一百五日”相互照应。第二句“有泪如金波”。“有泪”同上文的“无家”相对,表现出亲人离散的悲哀。“金波”指的是月光撒入水中犹如金波。在这一句中,杜甫实际上是借“金波”来说自己的泪水。月光入水而金光闪烁,自己此时的眼泪也像金波一样涌动不止。这也是诗人对安史之乱造成人民流离失所的无声控诉。   颔联“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两句是诗人的想象,写的是自己思念妻子却不能与之相聚时所产生的奇特想象,表达了诗人渴望与妻儿团聚的期望。   颈联“仳离放红蕊,想像颦青娥”,清人仇兆鳌认为此处“青娥”应为“青蛾”。但联系前面所提到的“月波”“月中桂”,后面的 “牛女”“渡河”等词句可知作者处处在围绕“月”展开联想,叙写心怀,该句中的“青娥”也应是指与月有密切关系的嫦娥,暗指妻子,而不是“青蛾” 。再者,从句意来说,“想像颦青娥 ” 的意思是想念故人使得青娥蹙眉了,若做“青蛾”则无法与诗意相符。这句运用透过一层的写法,借自己想象妻子思念自己而忧伤不已的样子来表达夫妇分隔两地的愁苦之情。   尾联“牛女漫愁思,秋期犹渡河”两句是借用牛郎织女七夕相聚的神话故事来反衬自己与妻子不能相聚的悲苦。   在这首诗中,杜甫借用神话故事和想象将自己在寒食之夜对月思人的悲伤情怀书写的淋漓尽致。诗的结尾感叹牛郎织女尚能相聚,从侧面反映了安史之乱带来亲人天各一方的苦难。   这首诗在艺术上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切入点的选择十分精当,即“顺时应月”。标题为“一百五日夜对月”便独具匠心。唐人诗中往往称“寒食”而不称“一百五日”。此处杜甫题为“一百五日”意在突出自己离开家人已经很长时间了。而寒食近清明,该是怀亲思祖之时,夜月可看人喜也可使人愁,于诗人而言,当时心处于伤感之期,离家之痛,流泪自悲乃为必然,因而诗首联是面临寒食自己却是有家如无家,令人难堪,潸然泪下,似月光之洒落挥下。既点了题,又引入了离愁思念,为下几句的展开作了很好的铺垫。   二是艺术想象的运用奇特又浪漫。在这首诗中,作者用吴刚伐桂表明自己的思念,用青娥长恨想象妻子的愁颜,用牛郎织女相会反衬自己的悲苦。诗人的想象始终与“月”挂钩,既要有美好的想象,又要与自己思念的闺中人联系起来。第三联想象尤为奇特而浪漫,此联分两个层次,一曰景,即诗人想象的境界中,一片丹桂花尽情绽放,呈现了满园春色的美丽情景,为下一句作伏笔;二曰想象中的闺中人,即在花色弥漫中似乎隐隐约约地看到了闺中人的思念遥远地乡亲人的愁容。诗中神话故事的运用,展现了诗人对闺中人一份更深的爱,增加了诗歌的浪漫主义色彩。   三是巧妙的开脱与宽慰。杜甫毕竟在社会中得到沉浮磨练的诗人,不能因为被拘伏而自虐于悲愁之中,应在心理上找寻一种解脱,不让怨闷自服而伤己。末联两句说,诗人抬头望月,又见到了牛郎织女二星,他们是隔天河相望,每年七月七日才能渡河相见,而仅是一次短暂重逢的机会,想来他们之间的悲伤离情更是一种难以忍受的痛苦,然而自己没有天河之隔,拘于长安也是短暂的羁束,相逢之日就在前面。相比之下,自己的确应该莞尔一笑感到一些宽慰。这就是诗人的巧妙开怀解脱。前人吴瞻泰说:“结用牛女,彼此双绾,用秋期倒应寒食,布局之整,线索之细,真所谓隐隐隆隆,蛛丝马迹也。”   此外,偷春格手法的运用同样为人所称道。律诗中一般是颔联成对而首联随意,首联成对而颔联不对者就被称做“偷春格”,杜甫的这首诗首联是对句,颔联本应是对句却并非对句。这样的谋篇打破常规,别具一格。   杜甫的这首《一百五日夜对月》正是通过神话故事,运用浪漫想象和多种艺术手法将自己在寒食节之夜思念亲人的感情表达出来的。它同《月夜》一样,是兼具了思想情感真实博大和艺术手法圆融贯通的好诗。 参考资料: 1、 陆坚.千里共婵娟:中华中秋月亮诗词品读.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2011:206

晨雨

作者: 杜甫 朝代: 唐代

小雨晨光内,初来叶上闻。

雾交才洒地,风逆旋随云。

暂起柴荆色,轻沾鸟兽群。

麝香山一半,亭午未全分。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网友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网友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网友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小雨晨光内,初来叶上闻。

雾交才洒地,风逆旋随云。

暂起柴荆色,轻沾鸟兽群。

麝香山一半,亭午未全分。

  这首诗摹写的是清晨微雨,与诗人其他咏雨诗“从题外著笔”不同,此诗从正面切题,字字实写小雨。

充分显示了诗人摹景状物的笔力。

 先看首联:“小雨晨光闪”是“见”,“初来叶上闻”是“听”。

从此诗内容的内在联系来看,“听”应在“见”之前,晨曦微露,诗人尚未出门,正是淅淅沥沥的小雨在窗外树叶上传声,诗人兴致勃发,出门观看,方见雨丝在晨色中泛光。

这联是紧扣一个“小”字来状雨。

试想,大雨滂沱的话,怎见雨丝反照晨曦?

同时,首联将小雨置晨曦、树木的背景中,既切题,又具诗情画意。

  颔联转写雨的动态:“雾交才洒地,风折旋随云。

”银丝之雨竟弱不禁风,迎风便折,随之向空,只是和着雾略为湿重,才肯飘洒大地。

这仍是写雨之细,一个“折”字既显风力,更摹雨微。

  颈联写雨润物消暑之功。

灌木丛经雨清秀,鸟兽群沐雨安闲,一切都显得恬静且生机盎然。

一“暂”一“轻”仍然是着力刻画雨“小”。

  尾联,诗人的视觉由近而愈远,“麝香山一半,”濛濛细雨中的麝香山隐隐约约,还是从小雨上着笔。

“亭午未全分”照应首联的“晨光”,写出了时间的推移。

  这首《晨雨》的笔触由听觉到视觉,由近及远,由晨至午,总在“小”和“晨”二字上落想,精心绘出一幅甜美的晨雨图。

它既反映出诗人深厚的艺术功力,又于毫发之处显见他对生活强烈的爱。

你能希望一个生活悲观,意志消沉的人吟出如此醇美的诗句吗?

只有对生活充满激情的人才具有这样的审美情趣,才能创作出如此迷人的意境,从而拨动读者对大自然纯真之美的爱慕之弦!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秋雨叹三首

作者: 杜甫 朝代: 唐代
雨中百草秋烂死,阶下决明颜色鲜。著叶满枝翠羽盖,开花无数黄金钱。凉风萧萧吹汝急,恐汝后时难独立。堂上书生空白头,临风三嗅馨香泣。 阑风长雨秋纷纷,四海八荒同一云。去马来牛不复辨,浊泾清渭何当分?禾头生耳黍穗黑,农夫田妇无消息。城中斗米换衾禂,相许宁论两相值? 长安布衣谁比数?反锁衡门守环堵。老夫不出长蓬蒿,稚子无忧走风雨。雨声飕飕催早寒,胡雁翅湿高飞难。秋来未曾见白日,泥污后土何时干?
雨中百草秋烂死,阶下决明颜色鲜。由于连绵的秋雨,作物植物都烂掉了,可是房屋台阶下的决明子却生长的很好,颜色鲜艳。 著叶满枝翠羽盖,开花无数黄金钱。决明生长良好,还开了很多的花。 凉风萧萧吹汝急,恐汝后时难独立。可是毕竟是秋天已到,天气渐凉,秋风瑟瑟,纵然决明现在比其他植物长的好,也无法抵挡秋天的寒冷,日后还是会凋零,无法独立。 堂上书生空白头,临风三嗅馨香泣。屋里的书生枉自忧愁,因为决明的日渐凋谢而心生烦恼(可能真的生出几根白发)。秋风吹,带来几缕阶下决明的花香,书生闻着那慢慢变淡的花香,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落下了泪水。 阑风长雨秋纷纷,四海八荒同一云。 去马来牛不复辨,浊泾清渭何当分? 禾头生耳黍穗黑,农夫田妇无消息。 城中斗米换衾禂,相许宁论两相值? 长安布衣谁比数?反锁衡门守环堵。 老夫不出长蓬蒿,稚子无忧走风雨。 雨声飕飕催早寒,胡雁翅湿高飞难。 秋来未曾见白日,泥污后土何时干?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年10月版 :第510页 . 2、 萧涤非 .杜甫诗选注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8年8月版 :第42-44页 .
雨中百草秋烂死,阶下决明颜色鲜。百草烂死:而决明独鲜,故喜之。决明:夏初生苗,七月开黄花。可作药材,功能明目,故叫决明。 著叶满枝翠羽盖,开花无数黄金钱。此二句实写决明颜色之鲜艳可爱。 凉风萧萧吹汝急,恐汝后时难独立。此二句忧决明,也是自忧。汝:指决明。后时:谓日后岁暮天寒。 堂上书生空白头,临风三嗅馨香泣。 阑风长雨秋纷纷,四海八荒同一云。阑风长雨:一作“阑风伏雨”,一作“东风细雨”。四海:一作“万里”。赵次公说:“阑珊之风,沉伏之雨,言其风雨之不已也。”吴见思说:“风日阑风,雨日伏雨,盖下时飘洒,常贝其分纷也。又四海八荒,同云一色,则无处不雨,无日不雨矣。” 去马来牛不复辨,浊泾清渭何当分?因久雨,故百川皆盈,致牛马难辨,泾渭莫分。《庄子·秋水篇》:“秋水时至,百川灌河,两涘渚涯之间,不辨牛马。” 禾头生耳黍穗黑,农夫田妇无消息。禾头:一作“木头”。田妇:一作“田父”。《朝野佥载》:“俚谚曰:秋雨甲子,禾头生耳。”是说芽蘖絭卷如耳形。黍不耐雨,故穗黑将烂。按《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七:“天宝十三载八月,上(唐玄宗)忧雨伤稼,杨国忠取禾之善者献之,曰:雨虽多,不害稼也。上以为然。扶风太守房琯,言所部灾情,国忠使御史推之。是岁,天下无敢言灾者。”灾情严重,而无人敢言,故杜甫有“无消息”之叹。 城中斗米换衾禂,相许宁论两相值?换衾裯:一作“抱衾裯”。按《唐书·玄宗纪》:“是秋霖雨,物价暴贵,人多乏食,令出太仓米一百万石,开十场,贱糶以济贫民。”据杜此诗,则所谓“贱糶”,并未解决问题。贪吏舞弊,奸商居奇,人民无奈,只要“相许”,也就不计衾裯和斗米的价值是否相等了。 长安布衣谁比数?反锁衡门守环堵。上句,长安布衣,亦杜甫自谓。谁比数,是说人们瞧不起,不肯关心我的死活。司马迁《报任安书》:“刑馀之人,无所比数。”下句说自己也不望救于人,所以从里面把门锁了。衡门,以横木作门,贫者之居。环堵,只有四堵墙。 老夫不出长蓬蒿,稚子无忧走风雨。此句形容稚子无知的光景,大人正以风雨为忧,小孩则反以风雨为乐。 雨声飕飕催早寒,胡雁翅湿高飞难。此句有自比意,浦起龙说:“句中有泪。” 秋来未曾见白日,泥污后土何时干?未曾:一作“未省”。宋玉《九辩》:“皇天淫溢而秋霖兮,后土何时而得干?”后土,大地。一作“厚土”。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年10月版 :第510页 . 2、 萧涤非 .杜甫诗选注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8年8月版 :第42-44页 .
雨中百草秋烂死,阶下决明颜色鲜。由于连绵的秋雨,作物植物都烂掉了,可是房屋台阶下的决明子却生长的很好,颜色鲜艳。百草烂死:而决明独鲜,故喜之。决明:夏初生苗,七月开黄花。可作药材,功能明目,故叫决明。 著叶满枝翠羽盖,开花无数黄金钱。决明生长良好,还开了很多的花。此二句实写决明颜色之鲜艳可爱。 凉风萧萧吹汝急,恐汝后时难独立。可是毕竟是秋天已到,天气渐凉,秋风瑟瑟,纵然决明现在比其他植物长的好,也无法抵挡秋天的寒冷,日后还是会凋零,无法独立。此二句忧决明,也是自忧。汝:指决明。后时:谓日后岁暮天寒。 堂上书生空白头,临风三嗅馨香泣。屋里的书生枉自忧愁,因为决明的日渐凋谢而心生烦恼(可能真的生出几根白发)。秋风吹,带来几缕阶下决明的花香,书生闻着那慢慢变淡的花香,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落下了泪水。 阑风长雨秋纷纷,四海八荒同一云。阑风长雨:一作“阑风伏雨”,一作“东风细雨”。四海:一作“万里”。赵次公说:“阑珊之风,沉伏之雨,言其风雨之不已也。”吴见思说:“风日阑风,雨日伏雨,盖下时飘洒,常贝其分纷也。又四海八荒,同云一色,则无处不雨,无日不雨矣。” 去马来牛不复辨,浊泾清渭何当分?因久雨,故百川皆盈,致牛马难辨,泾渭莫分。《庄子·秋水篇》:“秋水时至,百川灌河,两涘渚涯之间,不辨牛马。” 禾头生耳黍穗黑,农夫田妇无消息。禾头:一作“木头”。田妇:一作“田父”。《朝野佥载》:“俚谚曰:秋雨甲子,禾头生耳。”是说芽蘖絭卷如耳形。黍不耐雨,故穗黑将烂。按《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七:“天宝十三载八月,上(唐玄宗)忧雨伤稼,杨国忠取禾之善者献之,曰:雨虽多,不害稼也。上以为然。扶风太守房琯,言所部灾情,国忠使御史推之。是岁,天下无敢言灾者。”灾情严重,而无人敢言,故杜甫有“无消息”之叹。 城中斗米换衾禂,相许宁论两相值?换衾裯:一作“抱衾裯”。按《唐书·玄宗纪》:“是秋霖雨,物价暴贵,人多乏食,令出太仓米一百万石,开十场,贱糶以济贫民。”据杜此诗,则所谓“贱糶”,并未解决问题。贪吏舞弊,奸商居奇,人民无奈,只要“相许”,也就不计衾裯和斗米的价值是否相等了。 长安布衣谁比数?反锁衡门守环堵。上句,长安布衣,亦杜甫自谓。谁比数,是说人们瞧不起,不肯关心我的死活。司马迁《报任安书》:“刑馀之人,无所比数。”下句说自己也不望救于人,所以从里面把门锁了。衡门,以横木作门,贫者之居。环堵,只有四堵墙。 老夫不出长蓬蒿,稚子无忧走风雨。此句形容稚子无知的光景,大人正以风雨为忧,小孩则反以风雨为乐。 雨声飕飕催早寒,胡雁翅湿高飞难。此句有自比意,浦起龙说:“句中有泪。” 秋来未曾见白日,泥污后土何时干?未曾:一作“未省”。宋玉《九辩》:“皇天淫溢而秋霖兮,后土何时而得干?”后土,大地。一作“厚土”。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年10月版 :第510页 . 2、 萧涤非 .杜甫诗选注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8年8月版 :第42-44页 .
雨中百草秋烂死,阶下决明颜色鲜。著叶满枝翠羽盖,开花无数黄金钱。凉风萧萧吹汝急,恐汝后时难独立。堂上书生空白头,临风三嗅馨香泣。 阑风长雨秋纷纷,四海八荒同一云。去马来牛不复辨,浊泾清渭何当分?禾头生耳黍穗黑,农夫田妇无消息。城中斗米换衾禂,相许宁论两相值? 长安布衣谁比数?反锁衡门守环堵。老夫不出长蓬蒿,稚子无忧走风雨。雨声飕飕催早寒,胡雁翅湿高飞难。秋来未曾见白日,泥污后土何时干?  第一首,秋日杀,万物凋而百感集,古有“悲秋”者悲秋之萧瑟,“病秋”者病秋之隐沦,“惊秋”者惊韶华逝而年岁晏之速。少陵于此首亦融悲、病、惊,伤物残而叹自身老大难有成。  新的季节缓缓渗透弥漫并取代旧的季节,诗的境界中季节却若闻鼓而起,鸣金而息,皆是突至突离。春日瞬间吹生百草,“千树万树梨花开”。而秋日就如主刑杀的神,化片乌云持镰刀拂过这世界,在湿润和清冷中将一切带走。“雨中百草秋烂死”,仿佛秋光眩晕,零雨其濛,顿时熄灭世上一切生机,而“阶下决明颜色鲜”,此句的急转令读者仿佛忽见秋雨昏昼中一星微光,决明在雨水中颜色光鲜,居于自己青春的光景,天真地向季节的刀刃炫耀着初生的花叶。“著叶满枝翠羽盖,开花无数黄金钱。”翠羽盖是富家华美的装饰,黄金钱更是富贵的象征,然而这不过出自小植物微弱的生命,只是瞬息的现象,决明仍“住在自己细小的腰上”,守着自身生命的秘密。越是鲜艳亮泽的颜色越是难久长而令人叹惋,仿佛拥有了润泽美好的形象,也就同时拥有了秋天的诅咒,若乐府中言:“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一待秋色深,便无复“翠羽盖”与“黄金钱”。小植物便终究是小植物,在秋风中无助地凋零,甚至来不及叹息,故言“凉风萧萧吹汝急,恐汝后时难独立。”至此处决明之悲渐伏,而自身之悲渐起,决明之生命正如书生之生命,于人世昏暗之时独居内心一隅,经营超然的诗书,本草书中言“决明”其物有明目去翳之功,诗书亦复如是。而诗书文字之美,意象之璀璨,亦若“著叶满枝翠羽盖,开花无数黄金钱”,在纸上无比煊赫。然而书生只是纸上的豪杰,斗室的君王,当人世之秋忽至,生命于困顿的迷宫中,也只如波德莱尔诗中信天翁,坠落甲板,“笑骂尽由人”,才大无所用,只显斯文之迂阔。“凉风萧萧吹汝急”是恒久的恐惧,“恐汝后时难独立”是残酷的烦扰。“堂上书生空白头”:“书生”是青春朝气的称名,也是受人敬仰的身份,然若所读书终未能转为功名或入世之资本,“书生”便只代表了迂腐与弱势,在吴敬梓的小说中受人讥笑老死书斋,“堂上”这一溢着书香的地点也便成了隔绝、闭塞、无能于外界的象征。而“白头”也只“空”,昔年的寒窗苦,去岁的俊逸诗,皆随头发的白色化作一片虚无。书生面向浑浊的窗外,外面的人世是无底的渊蔽,独立的出路是百绕的死结,在无尽的焦虑与无奈的尽头他将关注点暂时转向风中决明馨香的安慰:“临风三嗅馨香泣”,那香气瞬息、缥缈易逝的品质也正如他的诗,和他的生命。   第二首中,秋日的昏昏之咒由内心向外界弥漫开去,秋风洒落,而秋雨却繁腻不绝,纷纷若世之喧嚣,缥缈如病中呓语。“阑风伏雨秋纷纷,四海八荒同一云”:整个世界都蛰伏在一片乌云之下,齐奏着同样颓然、绝望的主题,人生如飞蓬,此时亦无路。“去马来牛不复辨,浊泾清渭何当分”,世界如此浑浊,物皆不辨,道者无存。古者天人交感,泾渭水之清浊不辨,应是射人世之道理毁,伦理乱也。若孔子无奈伤获麟,泾渭不辨亦是不安的征兆,带来令儒者窒息的迷阵。古者农业乃天下之本,却是“禾头生耳黍穗黑,农妇田父无消息”,“禾头生耳”乃言雨中禾叶卷,如耳之形,却亦言为天下之本、黎民口粮之禾的颓丧脆弱,禾头生耳,倾听世上的呜咽而无策。而农妇田父之音亦隐沦雨中,根基之没,国难久持。“去马来牛不复辨,浊泾清渭何当分”言世之目盲,“禾头生耳黍穗黑,农妇田父无消息”言世之聋哑,仇兆鳌《杜诗详注》中亦言此乃刺杨国忠恶言灾疫,四方匿不以闻。然世之风雨如晦,亦非皆由一人而起。“城中斗米换衾裯”卢注言:“疗饥急,救寒缓也”,实已非斗米、衾裯的价值问题,而是道之毁的哲学问题:“相许宁论两相值?”世之失道,国之本失其位,民苦,贤哲居陋巷而佞者塞庙堂。少陵以此市井物价之疑问,抒苦道隐之惶然,亦叹现实自身命运之不甘矣。   第三首又从广阔的外界回到自己的斗室,“长安布衣谁比数”,少陵多有自称“布衣”、“野老”之辞,实不甘也。“谁比数”可较太史公《报任安书》言“刑余之人,无所比数”,意绝之至也。而“长安”亦不过客居之地,“反锁衡门守环堵”亦是绝望之举,路穷则独守一隅,实也不过是暂时的避世,避开内心纠结无解的困愕。将烦忧锁在门外茫茫世界,门内的心还念念不忘欲与其汇合。“老夫不出长蓬蒿”,相比隐居的寂寥,更多是郁郁不平与刻意求静的痛苦。风雨中无忧无虑奔跑嬉戏的孩子却给诗中添了新鲜的颜色:“稚子无忧走风雨”。同时也带来更多的不确定,给人以忧虑的悠长:如此单纯的孩子未来能承受多重的阴霾很难说。“雨声飕飕催早寒,胡雁翅湿高飞难”,外界溢入的雨声和寒意又唤起心中恒久的幽灵,欲“奋翅起高飞”而复深觉身居此困厄、混沌之世。无奈而于末尾作楚吟:“秋来未曾见白日,泥污后土何时干”。仇氏《杜诗详注》中言:“日者君象,土者臣象,日暗土污,君臣俱失其道矣”。杜诗中末句常作此等疑问,他一生都似在这种等待中度过。 参考资料: 1、 夏超明.《秋雨叹》赏析.载《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09年第8期.

琴台

作者: 杜甫 朝代: 唐代
茂陵多病后,尚爱卓文君。酒肆人间世,琴台日暮云。野花留宝靥,蔓草见罗裙。归凤求凰意,寥寥不复闻。
茂陵多病后,尚爱卓文君。司马相如年老体衰时,依然像当初一样爱恋卓文君,二人的感情丝毫没有减弱。 酒肆人间世,琴台日暮云。司马相如家中贫寒,生活窘迫,于是他们便开酒舍维持生计。我在琴台之上徘徊,远望碧空白云。心中欣羡万分! 野花留宝靥,蔓草见罗裙。看到琴台旁的一丛野花,我觉得它就像卓文君当年的笑容;一丛丛碧绿的蔓草,就如同卓文君当年所穿的碧罗裙。 归凤求凰意,寥寥不复闻。司马相如追求卓文君的千古奇事,后来几乎闻所未闻了。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553 2、 周伟思.历代爱情诗歌选:花山文艺出版社,1987:182-183 3、 张金华.李白杜甫白居易名诗经典大全集: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267
茂陵多病后,尚爱卓文君。茂陵:司马相如病退后,居茂陵,这里代指司马相如。多病:司马相如有消渴病,即糖尿病。卓文君:汉才女,与司马相如相爱。 酒肆人间世,琴台日暮云。酒肆(sì):卖酒店铺。 野花留宝靥,蔓草见罗裙。宝靥(yè):妇女颊上所涂的妆饰物,又唐时妇女多贴花细于面,谓之靥饰。这里指笑容、笑脸。蔓(màn)草:蔓生野草。罗裙:丝罗制的裙子,多泛指妇女衣裙。 归凤求凰意,寥寥不复闻。凤凰: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百鸟之王。雄为凤,雌为凰。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553 2、 周伟思.历代爱情诗歌选:花山文艺出版社,1987:182-183 3、 张金华.李白杜甫白居易名诗经典大全集: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267
茂陵多病后,尚爱卓文君。司马相如年老体衰时,依然像当初一样爱恋卓文君,二人的感情丝毫没有减弱。茂陵:司马相如病退后,居茂陵,这里代指司马相如。多病:司马相如有消渴病,即糖尿病。卓文君:汉才女,与司马相如相爱。 酒肆人间世,琴台日暮云。司马相如家中贫寒,生活窘迫,于是他们便开酒舍维持生计。我在琴台之上徘徊,远望碧空白云。心中欣羡万分!酒肆(sì):卖酒店铺。 野花留宝靥,蔓草见罗裙。看到琴台旁的一丛野花,我觉得它就像卓文君当年的笑容;一丛丛碧绿的蔓草,就如同卓文君当年所穿的碧罗裙。宝靥(yè):妇女颊上所涂的妆饰物,又唐时妇女多贴花细于面,谓之靥饰。这里指笑容、笑脸。蔓(màn)草:蔓生野草。罗裙:丝罗制的裙子,多泛指妇女衣裙。 归凤求凰意,寥寥不复闻。司马相如追求卓文君的千古奇事,后来几乎闻所未闻了。凤凰: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百鸟之王。雄为凤,雌为凰。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553 2、 周伟思.历代爱情诗歌选:花山文艺出版社,1987:182-183 3、 张金华.李白杜甫白居易名诗经典大全集: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267
茂陵多病后,尚爱卓文君。酒肆人间世,琴台日暮云。野花留宝靥,蔓草见罗裙。归凤求凰意,寥寥不复闻。  “茂陵多病后,尚爱卓文君”,起首凌空而下,从相如与文君的晚年生活着墨,写他俩始终不渝的真挚爱情。这两句是说,司马相如虽已年老多病,而对文君仍然怀着热烈的爱,一如当初,丝毫没有衰减。短短二句,不同寻常,用相如、文君晚年的相爱弥深,暗点他们当年琴心相结的爱情的美好。   “酒肆人间世”一句,笔锋陡转,从相如、文君的晚年生活,回溯到他俩的年轻时代。司马相如因爱慕蜀地富人卓王孙孀居的女儿文君,在琴台上弹《凤求凰》的琴曲以通意,文君为琴音所动,夜奔相如。这事遭到卓王孙的竭力反对,不给他们任何嫁妆和财礼,但两人决不屈服。相如家徒四壁,生活困窘,夫妻俩便开了个酒店,以卖酒营生。“文君当垆,相如身自著犊鼻褌,与庸保杂作,涤器于市中”(《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一个文弱书生,一个富户千金,竟以“酒肆”来蔑视世俗礼法,在当时社会条件下,是要有很大的勇气的。诗人对此情不自禁地表示了赞赏。“琴台日暮云”句,则又回到诗人远眺之所见,景中有情,耐人寻味。我们可以想象,诗人默默徘徊于琴台之上,眺望暮霭碧云,心中自有多少追怀歆羡之情。“日暮云”用江淹诗“日暮碧云合,佳人殊未来”语,感慨今日空见琴台,文君安在,引出下联对“野花”、“蔓草”的联翩浮想。这一联,诗人有针对性地选择了“酒肆”、“琴台”这两个富有代表性的事物,既体现了相如那种倜傥慢世的性格,又表现出他与文君爱情的执着。前四句诗,在大开大阖、陡起陡转的叙写中,从晚年回溯到年轻时代,从追怀古迹到心中思慕,纵横驰骋,而又紧相钩连,情景俱出,而又神思邈邈。   “野花留宝靥,蔓草见罗裙”两句,再现文君光彩照人的形象。相如的神彩则伴随文君的出现而不写自见。两句是从“琴台日暮云”的抬头仰观而回到眼前之景:看到琴台旁一丛丛美丽的野花,使作者联想到它仿佛是文君当年脸颊上的笑靥;一丛丛嫩绿的蔓草,仿佛是文君昔日所着的碧罗裙。这一联是写由眼前景引起的,出现在诗人眼中的幻象。这种联想,既有真实感,又富有浪漫气息,宛似文君满面花般笑靥,身着碧草色罗裙已经飘然悄临。   结句“归凤求凰意,寥寥不复闻”,明快有力地点出全诗主题。这两句是说,相如、文君反抗世俗礼法,追求美好生活的精神,后来几乎是无人继起了。诗人在凭吊琴台时,其思想感情也是和相如的《琴歌》紧紧相连的。《琴歌》中唱道:“凤兮凤兮归故乡,遨游四海求其凰。······颉颉颃颃兮共翱翔。”正因为诗人深深地了解相如与文君,才能发出这种千古知音的慨叹。这里,一则是说琴声已不可再得而闻;一则是说后世知音之少。因此,《琴歌》中所含之意,在诗人眼中决不是一般后世轻薄之士慕羡风流,而是“颉颉颃颃兮共翱翔”的那种值得千古传诵的真情至爱。   在艺术上,首先,人物描写生动形,十分传神。其次,典故的运用,借他人之情表自己之意。再次,时空跨越,意境深远。 参考资料: 1、 张金华.李白杜甫白居易名诗经典大全集: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267 2、 俞平伯.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574-575

病马

作者: 杜甫 朝代: 唐代

乘尔亦已久,天寒关塞深。

尘中老尽力,岁晚病伤心。

毛骨岂殊众?

驯良犹至今。

物微意不浅,感动一沉吟。

乘尔亦已久,天寒关塞深。

长久地骑着你,冒着天寒,朝向关塞前进。

尘中老尽力,岁晚病伤心。

风尘中你老了,还在继续尽力劳顿。

岁晚时你病了,沉重地使我无限伤心。

毛骨岂殊众?

驯良犹至今。

你的毛骨与众哪有不同?

但能驯良地伴随我直到如今。

物微意不浅,感动一沉吟。

虽是微小的生物,蕴藏的情意决不可浅论。

你真叫我感动,我要一心地把你沉吟。

参考资料: 1、 邓魁英 聂石樵.杜甫选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154-155 2、 萧涤非.杜甫诗选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127-128

乘尔亦已久,天寒关塞深。

尔:代指马。

关塞:边关;

边塞。

深:远、险。

尘中老尽力,岁晚病伤心。

老尽力:谓一生尽力,年老而力衰。

语出《韩诗外传》卷八。

毛骨岂殊众?

驯良犹至今。

毛骨:毛发与骨骼。

岂:难道。

殊众:不同于众。

杜甫《寄常徵君》诗:“楚妃堂上色殊众,海鹤阶前鸣向人。

”殊:不一样。

驯良:和顺善良;

驯服和善。

三国魏明帝《短歌行》:“执志精专,洁行驯良。

”《淮南子·说林训》:“马先驯而后求良。

”犹至今:言一贯驯良,至今不变。

物微意不浅,感动一沉吟。

沉吟:忧思。

参考资料: 1、 邓魁英 聂石樵.杜甫选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154-155 2、 萧涤非.杜甫诗选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127-128

乘尔亦已久,天寒关塞深。

长久地骑着你,冒着天寒,朝向关塞前进。

尔:代指马。

关塞:边关;

边塞。

深:远、险。

尘中老尽力,岁晚病伤心。

风尘中你老了,还在继续尽力劳顿。

岁晚时你病了,沉重地使我无限伤心。

老尽力:谓一生尽力,年老而力衰。

语出《韩诗外传》卷八。

毛骨岂殊众?

驯良犹至今。

你的毛骨与众哪有不同?

但能驯良地伴随我直到如今。

毛骨:毛发与骨骼。

岂:难道。

殊众:不同于众。

杜甫《寄常徵君》诗:“楚妃堂上色殊众,海鹤阶前鸣向人。

”殊:不一样。

驯良:和顺善良;

驯服和善。

三国魏明帝《短歌行》:“执志精专,洁行驯良。

”《淮南子·说林训》:“马先驯而后求良。

”犹至今:言一贯驯良,至今不变。

物微意不浅,感动一沉吟。

虽是微小的生物,蕴藏的情意决不可浅论。

你真叫我感动,我要一心地把你沉吟。

沉吟:忧思。

参考资料: 1、 邓魁英 聂石樵.杜甫选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154-155 2、 萧涤非.杜甫诗选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127-128

乘尔亦已久,天寒关塞深。

尘中老尽力,岁晚病伤心。

毛骨岂殊众?

驯良犹至今。

物微意不浅,感动一沉吟。

  这是一首有寄托的咏物诗,通过吟咏那“老尽力”的病马,来表现自己晚年那种落魄的心态。

首联是说自己和这匹马共渡患难相处的时间已经很久了,建立了很深厚的感情。

颔联是承接首联两句,在句法上一句变作三折,具体描写马现在的状态:老了且病了。

但是,在艰苦路途上,依旧还在为诗人卖力;

在当岁晚天寒的时候,况且又生病,不能不让人为它伤心。

老尽力,用《韩诗外传》典故。

颈联两句用先抑后扬的手法,抒发对病马的浓浓深情。

尾联说:马之为物虽然低微,可是对人的情分却是十分深厚,使诗人禁不住为它感动、沉吟起来。

“沉吟”二字,写出诗人感慨非常深,有一种人不如马的感叹。

  杜甫既受到统治者的弃斥,同时又很少得到人们的关怀和同情,这也是他为什么往往把犬马——特别是马看成知己朋友并感到它们所给予他的温暖的一个客观原因。

读者能够从中看到作者自身的影子。

申涵光说:“杜公每遇废弃之物,便说得性情相关,如病马、除架是也。

”其所以如此,是和他自己便是一个“废弃之物”的身世密切相关的。

  杜甫在这首诗里,感情是多么深沉!

他抒写了对病马的怜爱,又运用“以彼物比此物”的手法,表达了对病马同病相怜的感慨,令人如见到一个“漂泊西南天地间”的老诗人的艰难蹭蹬的憔悴形象,出现于字里行间。

清代仇兆鳌注释这首诗,说它反映了杜甫的“爱物之心”,其实并不止于爱物,而是借马以自况。

诗中的“驯良”、“长吟”显然别有寄托,全诗以四十字抒写了辛劳、遭遇、怨怼、不平、感悟的几层意思,归结到自己叹老嗟卑,风尘仆仆,辗转征途,与老马的结局是没有两样的。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杜甫诗选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127-128

题桃树

作者: 杜甫 朝代: 唐代

小径升堂旧不斜,五株桃树亦从遮。

高秋总喂贫人实, 来岁还舒满眼花。

帘户每宜通乳燕,儿童莫信打慈鸦。

寡妻群盗非今日,天下车书正一家。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网友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网友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网友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江亭

作者: 杜甫 朝代: 唐代

坦腹江亭暖,长吟野望时。

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

寂寂春将晚,欣欣物自私。

江东犹苦战,回首一颦眉。

坦腹江亭暖,长吟野望时。

舒服仰卧在暖暖的江亭里,吟诵着《野望》这首诗。

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

江水缓缓流动,和我的心一样不去与世间竞争。

云在天上飘动,和我的意识一样悠闲自在。

寂寂春将晚,欣欣物自私。

寂静孤单的春天将进入晚春,然而我却悲伤忧愁,万物兴盛,显出万物的自私。

江东犹苦战,回首一颦眉。

江东依旧在进行艰苦的战争,我每一次回首都因为对国家的忧愁而皱眉。

参考资料: 1、 葛晓音 .杜甫诗选评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 :110-112 . 2、 张忠纲 .杜甫诗选 :中华书局 ,2004 :163-164 .

坦腹江亭暖,长吟野望时。

坦腹:舒身仰卧,坦露胸腹。

《晋书·王羲之传》:“时太尉郗鉴使门生求女婿于(王)导,导令就东厢遍观子弟。

门生归,谓鉴曰:‘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

惟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

’鉴曰:‘此正佳婿也!

’访之,乃羲之也,遂以女妻之。

”野望:指作者于上元二年(761)写的一首七言律诗。

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

寂寂春将晚,欣欣物自私。

寂寂:犹悄悄,谓春将悄然归去。

欣欣:繁盛貌。

江东犹苦战,回首一颦眉。

“江东”二句:一作“故林归未得,排闷强裁诗”。

参考资料: 1、 葛晓音 .杜甫诗选评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 :110-112 . 2、 张忠纲 .杜甫诗选 :中华书局 ,2004 :163-164 .

坦腹江亭暖,长吟野望时。

舒服仰卧在暖暖的江亭里,吟诵着《野望》这首诗。

坦腹:舒身仰卧,坦露胸腹。

《晋书·王羲之传》:“时太尉郗鉴使门生求女婿于(王)导,导令就东厢遍观子弟。

门生归,谓鉴曰:‘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

惟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

’鉴曰:‘此正佳婿也!

’访之,乃羲之也,遂以女妻之。

”野望:指作者于上元二年(761)写的一首七言律诗。

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

江水缓缓流动,和我的心一样不去与世间竞争。

云在天上飘动,和我的意识一样悠闲自在。

寂寂春将晚,欣欣物自私。

寂静孤单的春天将进入晚春,然而我却悲伤忧愁,万物兴盛,显出万物的自私。

寂寂:犹悄悄,谓春将悄然归去。

欣欣:繁盛貌。

江东犹苦战,回首一颦眉。

江东依旧在进行艰苦的战争,我每一次回首都因为对国家的忧愁而皱眉。

“江东”二句:一作“故林归未得,排闷强裁诗”。

参考资料: 1、 葛晓音 .杜甫诗选评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 :110-112 . 2、 张忠纲 .杜甫诗选 :中华书局 ,2004 :163-164 .

坦腹江亭暖,长吟野望时。

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

寂寂春将晚,欣欣物自私。

江东犹苦战,回首一颦眉。

  这首诗表面看上去,“坦腹江亭暖,长吟野望时”,和那些山林隐士的感情没有很大的不同;

然而一读三、四两句,区别却是明显的。

晚春的季节,天气已经变暖,诗人杜甫离开成都草堂,来到郊外,舒服仰卧在江边的亭子,吟诵着《野望》这首诗。

《野望》和《江亭》是同一时期的作品。

  从表面看,“水流心不竞”是说江水如此滔滔,好像为了什么事情,争着向前奔跑;

而诗人却心情平静,无意与流水相争。

“云在意俱迟”,是说白云在天上移动,那种舒缓悠闲,与诗人的闲适心情完全没有两样。

仇兆鳌说它“有淡然物外、优游观化意”(《杜诗详注》)是从这方面理解的,但这只是一种表面的看法。

  拿王维的“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归嵩山作》)来对比,王维是本来心中宁静,从静中看出了流水、暮禽都有如向他表示欢迎、依恋之意;

而杜甫这一联则从静中得出相反的感想。

“水流心不竞”,本来心里是“竞”的,看了流水之后,才忽然觉得平日如此栖栖遑遑,毕竟没有意义,心中陡然冒出“何须去竞”的一种念头来。

“云在意俱迟”也一样,本来满腔抱负,要有所作为,而客观情势却处处和诗人为难。

在平时,原是极不愿意“迟迟”的,诗人看见白云悠悠,于是也突然觉得一向的做法未免是自讨苦吃,应该同白云“俱迟”才对了。

  王维的诗“流水如有意”,“有意”显出诗人的“无意”;

杜甫的诗“水流心不竞”,“不竞”泄露了诗人平日的“竞”。

“正言若反”,在作者却是不自觉的。

  下面第三联,更是进一步揭出诗人杜甫的本色。

“寂寂春将晚”,带出心头的寂寞:“欣欣物自私”,透露了万物兴盛而诗人独自忧伤的悲凉。

这是一种融景入情的手法。

晚春本来并不寂寞,诗人处境闲寂,移情入景,自然觉得景色也是寂寞无聊的了;

眼前百草千花争奇斗艳,欣欣向荣,然而都与诗人无关,引不起诗人心情的欣悦,所以他就嗔怪春物的“自私”了。

当然,这当中也不尽是他个人遭逢上的感慨,但正好说明诗人的心境并非是那样悠闲自在的。

写到这里,结合上联的“水流”“云在”,诗人的思想感情就已经表露无遗了。

  杜甫写此诗时,安史之乱未平。

作者虽然避乱在四川,暂时得以“坦腹江亭”,到底还是忘不了国家安危的,因此诗的最后,就不能不归结到“江东犹苦战,回首一颦眉”,又陷入满腹忧国忧民的愁绪中去了。

杜甫这首诗表面上悠闲恬适,骨子里仍是一片焦灼苦闷。

这正是杜甫不同于一般山水诗人的地方。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 2、 葛晓音 .杜甫诗选评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 :110-112 . 3、 张忠纲 .杜甫诗选 :中华书局 ,2004 :163-164 .

寄韩谏议注

作者: 杜甫 朝代: 唐代

今我不乐思岳阳,身欲奋飞病在床。

美人娟娟隔秋水,濯足洞庭望八荒。

鸿飞冥冥日月白,青枫叶赤天雨霜。

玉京群帝集北斗,或骑麒麟翳凤凰。

芙蓉旌旗烟雾落,影动倒景摇潇湘。

星宫之君醉琼浆,羽人稀少不在旁。

似闻昨者赤松子,恐是汉代韩张良。

昔随刘氏定长安,帷幄未改神惨伤。

国家成败吾岂敢,色难腥腐餐枫香。

周南留滞古所惜,南极老人应寿昌。

美人胡为隔秋水,焉得置之贡玉堂。

今我不乐思岳阳,身欲奋飞病在床。

我的心情恺郁思念着岳阳,想要鼓翼奋飞却辗转在病床。

美人娟娟隔秋水,濯足洞庭望八荒。

远隔秋水的伊人是多么美好,你在洞庭湖边洗脚,一面向四方遥望。

鸿飞冥冥日月白,青枫叶赤天雨霜。

鸿雁飞向邀远的高天,皓洁的日月放射光芒。

秋风染红青枫的绿叶,秋空中降下寒霜。

玉京群帝集北斗,或骑麒麟翳凤凰。

玉京的天帝们聚集在北斗星宫,有的乘驾麒麟,有的骑着凤凰。

芙蓉旌旗烟雾落,影动倒景摇潇湘。

芙蓉装饰的旌旗招展,如烟雾漫天,旗影摇动那映着丽日的潇湘。

星宫之君醉琼浆,羽人稀少不在旁。

星宫的帝君在那里畅饮美酒,可惜飞仙稀少,远在他方。

似闻昨者赤松子,恐是汉代韩张良。

听说你已经归隐,跟从仙人赤松子,像汉代的张良一样。

昔随刘氏定长安,帷幄未改神惨伤。

你曾经安邦定国,建立功绩,运筹决策的政务使你烦倦,神情惨伤。

国家成败吾岂敢,色难腥腐餐枫香。

你说你不能左右国家的命运,想去求仙访道,不愿留在污浊的尘世上。

周南留滞古所惜,南极老人应寿昌。

太史公怅恨滞留洛阳,你又为什么隐居潇湘?

当天空出现老人星,世上就会太平、安康。

美人胡为隔秋水,焉得置之贡玉堂。

你为什么同我远隔秋水不得相见?

几时你才肯重新出山来辅佐朝堂?

参考资料: 1、 沙灵娜 何年.唐诗三百首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97-99 2、 金性尧.唐诗三百首新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83-85 3、 赵昌平.唐诗三百首全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69-71 4、 张国伟 韩成武.唐诗三百首赏析:河北人民出版社,1995:110-113

今我不乐思岳阳,身欲奋飞病在床。

岳阳:今湖南岳阳,当是韩注所在地。

奋飞:插翅飞去。

美人娟娟隔秋水,濯足洞庭望八荒。

美人:指所思慕之人,男女都可用,用于男性则指其才德美。

《离骚》:“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娟娟:秀美状。

濯足洞庭:《楚辞·渔父》引古歌:“沧浪之水清兮,可以灌我缨;

沧浪之水浊兮,可以灌吾足。

”据《楚辞》旧注,沧浪水近在楚都。

当与洞庭同一水系。

洞庭,湖名,在今湖南、湖北交界处。

八荒:四方四隅称八荒。

鸿飞冥冥日月白,青枫叶赤天雨霜。

鸿飞冥冥:指韩己遁世。

冥冥,远空。

玉京群帝集北斗,或骑麒麟翳凤凰。

玉京:玉京山,道家仙山,元始天尊居处。

群帝:此指群仙。

北斗:北斗是人君之象,号令之主(《晋书·天文志》)。

“或骑”句:《集仙录》记:群仙毕集,位高者乘鸾,次乘麒麟,次乘龙。

翳,语助词。

芙蓉旌旗烟雾落,影动倒景摇潇湘。

倒景:即“倒影”。

摇潇湘:指倒影在潇湘水中荡漾。

潇、湘是二水,于湖南零陵汇合。

星宫之君醉琼浆,羽人稀少不在旁。

星宫之君:承“集北斗”,当指北斗星君,借指皇帝。

羽人:飞仙,借指远贬之人。

两句谓君上昏醉,贤人远去。

似闻昨者赤松子,恐是汉代韩张良。

“似闻”二句:张良字子房,韩国旧贵族,后为刘邦谋臣,刘邦得天下,张良说:“愿去人间事,从赤松子游耳。

”见《汉书,张良传》。

后道教附会张良真随赤松子仙去。

赤松子是神农时雨师。

昔随刘氏定长安,帷幄未改神惨伤。

“昔随”二句:《汉书·高祖纪》载刘邦言:“运筹帷握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功。

”此借用言韩注有功于朝廷,旧迹未改,而人事已非,不由黯然神伤。

定长安,建都长安。

帷惺,军幕。

国家成败吾岂敢,色难腥腐餐枫香。

“国家”二句:前句化用诸葛亮《出师表》:“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吾,是以韩的口气说话。

后句化用《庄子·秋水》寓言,说鹓雏(鸾凤之属)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有鸱鸮(猫头鹰)得一腐鼠,见鹓雏飞过,怕来夺食,就“吓”声以驱赶鹓雏。

不知鹓雏根本无意于此。

鸱鸮喻宵小之徒,鹓雏言避世贤者。

鲍照《升天行》“何时与尔曹,逐腐共吞腥”,鲍诗是愤激反语,这里正说。

色难,面有难色,不愿之意。

枫香,《尔雅注》说枫似白杨有脂而香,称枫香。

道家常以枫香和药,餐枫香喻持操隐居。

周南留滞古所惜,南极老人应寿昌。

“周南”句:《史记·太史公自序》:“是岁天子始建汉家之封,而太史公留滞周南,不得与从事。

”南极老人:《晋书·天文志》言,南极星,又名老人星,见则天下治平,主掌寿昌。

美人胡为隔秋水,焉得置之贡玉堂。

胡为:何为,为什么。

贡:献,这里是荐举之意。

玉堂:汉未央宫有玉堂。

这里指朝廷。

参考资料: 1、 沙灵娜 何年.唐诗三百首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97-99 2、 金性尧.唐诗三百首新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83-85 3、 赵昌平.唐诗三百首全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69-71 4、 张国伟 韩成武.唐诗三百首赏析:河北人民出版社,1995:110-113

今我不乐思岳阳,身欲奋飞病在床。

我的心情恺郁思念着岳阳,想要鼓翼奋飞却辗转在病床。

岳阳:今湖南岳阳,当是韩注所在地。

奋飞:插翅飞去。

美人娟娟隔秋水,濯足洞庭望八荒。

远隔秋水的伊人是多么美好,你在洞庭湖边洗脚,一面向四方遥望。

美人:指所思慕之人,男女都可用,用于男性则指其才德美。

《离骚》:“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娟娟:秀美状。

濯足洞庭:《楚辞·渔父》引古歌:“沧浪之水清兮,可以灌我缨;

沧浪之水浊兮,可以灌吾足。

”据《楚辞》旧注,沧浪水近在楚都。

当与洞庭同一水系。

洞庭,湖名,在今湖南、湖北交界处。

八荒:四方四隅称八荒。

鸿飞冥冥日月白,青枫叶赤天雨霜。

鸿雁飞向邀远的高天,皓洁的日月放射光芒。

秋风染红青枫的绿叶,秋空中降下寒霜。

鸿飞冥冥:指韩己遁世。

冥冥,远空。

玉京群帝集北斗,或骑麒麟翳凤凰。

玉京的天帝们聚集在北斗星宫,有的乘驾麒麟,有的骑着凤凰。

玉京:玉京山,道家仙山,元始天尊居处。

群帝:此指群仙。

北斗:北斗是人君之象,号令之主(《晋书·天文志》)。

“或骑”句:《集仙录》记:群仙毕集,位高者乘鸾,次乘麒麟,次乘龙。

翳,语助词。

芙蓉旌旗烟雾落,影动倒景摇潇湘。

芙蓉装饰的旌旗招展,如烟雾漫天,旗影摇动那映着丽日的潇湘。

倒景:即“倒影”。

摇潇湘:指倒影在潇湘水中荡漾。

潇、湘是二水,于湖南零陵汇合。

星宫之君醉琼浆,羽人稀少不在旁。

星宫的帝君在那里畅饮美酒,可惜飞仙稀少,远在他方。

星宫之君:承“集北斗”,当指北斗星君,借指皇帝。

羽人:飞仙,借指远贬之人。

两句谓君上昏醉,贤人远去。

似闻昨者赤松子,恐是汉代韩张良。

听说你已经归隐,跟从仙人赤松子,像汉代的张良一样。

“似闻”二句:张良字子房,韩国旧贵族,后为刘邦谋臣,刘邦得天下,张良说:“愿去人间事,从赤松子游耳。

”见《汉书,张良传》。

后道教附会张良真随赤松子仙去。

赤松子是神农时雨师。

昔随刘氏定长安,帷幄未改神惨伤。

你曾经安邦定国,建立功绩,运筹决策的政务使你烦倦,神情惨伤。

“昔随”二句:《汉书·高祖纪》载刘邦言:“运筹帷握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功。

”此借用言韩注有功于朝廷,旧迹未改,而人事已非,不由黯然神伤。

定长安,建都长安。

帷惺,军幕。

国家成败吾岂敢,色难腥腐餐枫香。

你说你不能左右国家的命运,想去求仙访道,不愿留在污浊的尘世上。

“国家”二句:前句化用诸葛亮《出师表》:“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吾,是以韩的口气说话。

后句化用《庄子·秋水》寓言,说鹓雏(鸾凤之属)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有鸱鸮(猫头鹰)得一腐鼠,见鹓雏飞过,怕来夺食,就“吓”声以驱赶鹓雏。

不知鹓雏根本无意于此。

鸱鸮喻宵小之徒,鹓雏言避世贤者。

鲍照《升天行》“何时与尔曹,逐腐共吞腥”,鲍诗是愤激反语,这里正说。

色难,面有难色,不愿之意。

枫香,《尔雅注》说枫似白杨有脂而香,称枫香。

道家常以枫香和药,餐枫香喻持操隐居。

周南留滞古所惜,南极老人应寿昌。

太史公怅恨滞留洛阳,你又为什么隐居潇湘?

当天空出现老人星,世上就会太平、安康。

“周南”句:《史记·太史公自序》:“是岁天子始建汉家之封,而太史公留滞周南,不得与从事。

”南极老人:《晋书·天文志》言,南极星,又名老人星,见则天下治平,主掌寿昌。

美人胡为隔秋水,焉得置之贡玉堂。

你为什么同我远隔秋水不得相见?

几时你才肯重新出山来辅佐朝堂?

胡为:何为,为什么。

贡:献,这里是荐举之意。

玉堂:汉未央宫有玉堂。

这里指朝廷。

参考资料: 1、 沙灵娜 何年.唐诗三百首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97-99 2、 金性尧.唐诗三百首新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83-85 3、 赵昌平.唐诗三百首全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69-71 4、 张国伟 韩成武.唐诗三百首赏析:河北人民出版社,1995:110-113

今我不乐思岳阳,身欲奋飞病在床。

美人娟娟隔秋水,濯足洞庭望八荒。

鸿飞冥冥日月白,青枫叶赤天雨霜。

玉京群帝集北斗,或骑麒麟翳凤凰。

芙蓉旌旗烟雾落,影动倒景摇潇湘。

星宫之君醉琼浆,羽人稀少不在旁。

似闻昨者赤松子,恐是汉代韩张良。

昔随刘氏定长安,帷幄未改神惨伤。

国家成败吾岂敢,色难腥腐餐枫香。

周南留滞古所惜,南极老人应寿昌。

美人胡为隔秋水,焉得置之贡玉堂。

  在整部杜集中,《寄韩谏议注》并不是杜诗最高成就和主体风格的代表作品,但是,这首诗深具别样之美,似乎也不是杜甫其他诗作光芒所能掩盖。

  此诗虽为七言古体,但在诗歌意象选取、意境营造乃至情感抒发等方面,可以说落笔便得楚骚之风。

叶矫然《龙性堂诗话》谓此作“文心幻森,直登屈、宋之堂”,“文心幻森”四字,深识骚意。

  起首二句“今我不乐”“身欲奋飞”杨伦《杜诗镜铨》称其“开口便有神游羽御之意”。

继而“美人”“秋水”句,沿袭《离骚》隐喻和《兼葭》《秋水》的意境,致怀思韩君之意。

“鸿飞冥冥”借《法言》语比韩之遁世。

“叶赤”“雨霜”则化用鲍、谢诗写秋深之景象。

此诗所化用的诗句,皆以其意境相类,故能水乳交融,整个诗境的营造似茫茫无迹而弥漫八荒,诗人之意绪似从天而至,缘水而生。

“岳阳”“洞庭”“潇湘”等地名的频繁出现,点明了韩君屏居之地,也使诗歌带上了浓郁的楚文化地域特色。

  此诗又是一篇以浪漫手法观照现实社会的作品。

“玉京群帝”以下六句写天宫之事,如天马行空,极意铺张,颇似太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对梦幻仙境的描绘。

诗中运用了屈原似的象征和隐喻,使其对神仙世界虚幻莫测、扑朔迷离的描写,笔笔落到现实人间。

诗人运用比兴手法,由洞庭秋水的“美人”之思而驰笔于天界仙官之境,表现了“仕”与“隐”的强烈对比,曲尽今昔哀荣之致。

“羽人稀少不在旁”,是为韩君政治命运之写照;

“影动倒景摇潇湘”,则又照应“美人”屏迹之所在。

  “似闻昨者赤松子,恐是汉代韩张良。

”言此学仙遁世者,本为王佐之才,尝立功帝室也。

以“运筹帷握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汉书·高祖纪》)的韩张良喻韩谏议,颇多称许之意。

仇兆鳌《杜诗详注》引黄生语认为杜甫此诗乃借韩君之经历“因以自寓”,置身政治漩窝之中,个人的命运实在难于左右,杜甫对此有切肤之感,故而尤能深刻体会韩谏议“帷握未改神惨伤”的意味。

杜甫借韩君以自寓,韩谏议的形象处处可见诗人自己的影子,不禁感慨系之。

至于“国家成败吾岂敢,色难腥腐餐枫香”,直不知是写谏议,还是诗人内心之自况。

  这首诗作于杜甫居夔后出峡前,诗人大半生飘泊流离,备尝生活艰辛,阅尽世态炎凉,至此已是老病缠身,进人了人生的晚景。

“今我不乐”之起兴,点出了诗人当时心境,更寄寓了政治深意,这在结尾部分得到很好的表现,最后四句杜甫表达了其一以贯之以苍生社稷为念的思想。

“周南留滞”以太史公司马谈比于韩谏议,对其不复用世深致惋惜。

“南极老人”句,表明诗人之着眼,并非止于个人之藏用,而是将国运民生作为其诗歌的终极关怀。

杜甫期冀“美人”贡之“玉堂”,乃深惜谏议有韩张、司马之才,本当报效朝廷,匡扶社稷,竟不见容于当世,以至于留滞秋水,终老江湖,实为国家之不幸。

  杜甫处身于“老病客殊方”(《壮游》)的困境,尤思贡“美人”于玉堂。

这一思想,应该说已经超越了封建时代知识分子个人的成败得失和禀性好恶。

张子房的功成身退和韩谏议的激流知退实际上颇合于杜甫“色难腥腐”的本心;

在仕途上尚不如张、韩走得那么远的杜甫,甚至对韩君之退隐也还隐约流露出稀微的向往,因为韩君在政治上曾经辉煌的成就感正是杜甫所缺少的。

但不论如何,杜甫有着更强烈的“葵霍倾太阳”(《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似的政治热情,一生未曾放弃。

“仕”与“隐”的选择,“出”与“入”之依违,贯穿了杜甫整个人生和思想历程。

现实的绝望使他“每欲孤飞去”(《秋日夔府咏怀一百韵》)理想的执著又令他“不忍便永诀”(《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幻灭与希望交织成困惑难解的政治情结。

  这首诗在诗歌意象与创作风格方面有神接屈子、境妙滴仙之致,但其老成诗笔与曲折情怀,归根到底还是杜甫式的。

诗歌遣词造意异常精省凝炼;

章法上尤能巧设伏笔,处处呼应,虽纵横驰骋而浑然一体,表现出杜甫一贯严密的诗思和严谨的结构;

情感的抒发一波三折,曲尽其意,含晦而深挚。

  一篇寄予隐者的诗歌,寄托了生命迟暮的诗人对理想与现实的严肃思考和执着不舍的政治情怀。

它所引发时代、社会与个人的今昔之感、哀荣之念,实与老杜同一时期《诸将》《八哀》《秋兴》《咏怀》诸作貌异而神合。

参考资料: 1、 赵昌平.唐诗三百首全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69-71 2、 张国伟 韩成武.唐诗三百首赏析:河北人民出版社,1995:110-113

雨不绝

作者: 杜甫 朝代: 唐代

鸣雨既过渐细微,映空摇飏如丝飞。

阶前短草泥不乱,院里长条风乍稀。

舞石旋应将乳子,行云莫自湿仙衣。

眼边江舸何匆促,未待安流逆浪归。

鸣雨既过渐细微,映空摇飏如丝飞。

喧哗的雨已经过去、逐渐变得细微,映着天空摇漾的是如丝的细雨飘飞。

阶前短草泥不乱,院里长条风乍稀。

石阶前小草沾了泥并不脏乱,院子里柳条上的风也陡然变得稀少起来。

舞石旋应将乳子,行云莫自湿仙衣。

舞石应立即带着乳子起飞,且不要因播撒云层濡湿自己的仙衣。

眼边江舸何匆促,未待安流逆浪归。

眼前江船何其匆促,不等到江流平静就迎着风浪归去。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鸣雨既过渐细微,映空摇飏如丝飞。

鸣雨:雷雨。

边连宝:大雨易绝,细雨难绝。

大雨过而继以细雨,则倍难绝。

谚所谓雨后毛不晴也。

映空:犹阴空,天色昏暗。

《通俗文》:日阴曰映。

飏(音扬),飞扬。

如丝飞,指细雨绵绵。

阶前短草泥不乱,院里长条风乍稀。

长条:指柳树枝条,例如庾信诗“河边杨柳百尺枝,别有长条踠地垂”(《杨柳歌》),以及杜甫绝句“隔户杨柳弱嫋嫋,狂风挽断最长条”。

有人认为“长条”指雨,恐非。

仇兆鳌注:草不沾污,见雨之微。

风虽乍稀,雨仍未止也。

舞石旋应将乳子,行云莫自湿仙衣。

“舞石”句用典。

舞石将乳子,见于《水经注》卷三十八:湘水东南流径石燕山东,其山有石一,绀而状燕,因以名山。

其石或大或小,若母子焉。

及其雷风相薄,则石燕群飞,颉颃如真燕矣。

旋应:很快。

将:带领。

这句是用传说中石燕来形容风中的雨点。

眼边江舸何匆促,未待安流逆浪归。

舸(音葛):船。

何:何其。

匆促:匆忙、仓促。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鸣雨既过渐细微,映空摇飏如丝飞。

喧哗的雨已经过去、逐渐变得细微,映着天空摇漾的是如丝的细雨飘飞。

鸣雨:雷雨。

边连宝:大雨易绝,细雨难绝。

大雨过而继以细雨,则倍难绝。

谚所谓雨后毛不晴也。

映空:犹阴空,天色昏暗。

《通俗文》:日阴曰映。

飏(音扬),飞扬。

如丝飞,指细雨绵绵。

阶前短草泥不乱,院里长条风乍稀。

石阶前小草沾了泥并不脏乱,院子里柳条上的风也陡然变得稀少起来。

长条:指柳树枝条,例如庾信诗“河边杨柳百尺枝,别有长条踠地垂”(《杨柳歌》),以及杜甫绝句“隔户杨柳弱嫋嫋,狂风挽断最长条”。

有人认为“长条”指雨,恐非。

仇兆鳌注:草不沾污,见雨之微。

风虽乍稀,雨仍未止也。

舞石旋应将乳子,行云莫自湿仙衣。

舞石应立即带着乳子起飞,且不要因播撒云层濡湿自己的仙衣。

“舞石”句用典。

舞石将乳子,见于《水经注》卷三十八:湘水东南流径石燕山东,其山有石一,绀而状燕,因以名山。

其石或大或小,若母子焉。

及其雷风相薄,则石燕群飞,颉颃如真燕矣。

旋应:很快。

将:带领。

这句是用传说中石燕来形容风中的雨点。

眼边江舸何匆促,未待安流逆浪归。

眼前江船何其匆促,不等到江流平静就迎着风浪归去。

舸(音葛):船。

何:何其。

匆促:匆忙、仓促。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鸣雨既过渐细微,映空摇飏如丝飞。

阶前短草泥不乱,院里长条风乍稀。

舞石旋应将乳子,行云莫自湿仙衣。

眼边江舸何匆促,未待安流逆浪归。

  清初学者仇兆鳌《杜诗详注》:此诗上六句写雨中景物,末二句写雨际行舟。

风狂雨急,故鸣而有声,既过则细若飞丝矣。

草不沾污,见雨之微。

风虽乍稀,雨仍未止也。

舞燕将子,记暮春雨。

行云湿衣,切巫山雨。

江舸逆浪,杜甫对冒险营运表示担忧。

  清代杜诗研究家浦起龙《读杜心解》:“望晴之词,祝其止舞而挟子以游,停云而振衣适志,已引动欲归义。

乳子本说燕雏,仙衣本说神女,公乃借形挈家归去之志也,运古入化。

”   当代诗人谢颐城认为仇兆鳌对“舞石旋应将乳子,行云莫自湿仙衣”两句的注解有问题,浦起龙“运古入化”的评语也不恰当。

他认为杜甫借“舞石”“将乳子”,表示自己将“挈家归去”;

借巫山神女的典故“行云莫自湿仙衣”,是提醒自己不能只顾“行云”、游览潇洒,而延误了归程。

同时谢颐城认为这首诗最大的毛病是:“舞石”典故用得突兀,不协调。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缚鸡行

作者: 杜甫 朝代: 唐代

小奴缚鸡向市卖,鸡被缚急相喧争。

家中厌鸡食虫蚁,不知鸡卖还遭烹。

虫鸡于人何厚薄,我斥奴人解其缚。

鸡虫得失无了时,注目寒江倚山阁。

小奴缚鸡向市卖,鸡被缚急相喧争。

小奴绑缚了鸡子预备上市出售,鸡儿被缚急了正喧叫挣扎不停。

家中厌鸡食虫蚁,不知鸡卖还遭烹。

家里人最讨厌鸡儿食虫又啄粟,未想到鸡儿卖出难逃宰烹厄运。

虫鸡于人何厚薄,我斥奴人解其缚。

昆虫鸡子与人有什么厚薄可言,我责备那小奴快解绳放鸡一命。

鸡虫得失无了时,注目寒江倚山阁。

啊,鸡与虫的得失无终无了啊,我倚楼阁注目寒江而思潮难平。

参考资料: 1、 张忠纲.杜甫诗选:中华书局,2009:238 2、 孙建军.《全唐诗》选注:线装书局,2002:1855 3、 孙士英.酉鸡起舞: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3:95-96

小奴缚鸡向市卖,鸡被缚急相喧争。

喧争:吵闹争夺。

家中厌鸡食虫蚁,不知鸡卖还遭烹。

食虫蚁:指鸡飞走树间啄食虫蚁。

虫鸡于人何厚薄,我斥奴人解其缚。

斥:斥责。

鸡虫得失无了时,注目寒江倚山阁。

得失:指用心于物。

无了时:没有结束的时候。

山阁:建在山中的亭阁。

参考资料: 1、 张忠纲.杜甫诗选:中华书局,2009:238 2、 孙建军.《全唐诗》选注:线装书局,2002:1855 3、 孙士英.酉鸡起舞: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3:95-96

小奴缚鸡向市卖,鸡被缚急相喧争。

小奴绑缚了鸡子预备上市出售,鸡儿被缚急了正喧叫挣扎不停。

喧争:吵闹争夺。

家中厌鸡食虫蚁,不知鸡卖还遭烹。

家里人最讨厌鸡儿食虫又啄粟,未想到鸡儿卖出难逃宰烹厄运。

食虫蚁:指鸡飞走树间啄食虫蚁。

虫鸡于人何厚薄,我斥奴人解其缚。

昆虫鸡子与人有什么厚薄可言,我责备那小奴快解绳放鸡一命。

斥:斥责。

鸡虫得失无了时,注目寒江倚山阁。

啊,鸡与虫的得失无终无了啊,我倚楼阁注目寒江而思潮难平。

得失:指用心于物。

无了时:没有结束的时候。

山阁:建在山中的亭阁。

参考资料: 1、 张忠纲.杜甫诗选:中华书局,2009:238 2、 孙建军.《全唐诗》选注:线装书局,2002:1855 3、 孙士英.酉鸡起舞: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3:95-96

小奴缚鸡向市卖,鸡被缚急相喧争。

家中厌鸡食虫蚁,不知鸡卖还遭烹。

虫鸡于人何厚薄,我斥奴人解其缚。

鸡虫得失无了时,注目寒江倚山阁。

  《缚鸡行》大约在公元766年(代宗大历元年)夏历岁暮作于夔州西阁。

  诗人于偶然之中,看到家中小仆人正在捆鸡,要拿到市上去卖,而鸡被捆得着急,边叫边挣扎,似乎在向人提出抗议。

“相喧争”三字,将小鸡人格化,使缚鸡这个细节充满了生动活泼的生活情趣。

诗人一询问,原来是因为家中的人怕鸡吃掉蚂蚁之类的小虫,有伤生灵,所以要卖掉它。

然而诗人仔细一想,鸡卖出去不是也要遭受宰杀的厄运吗?

为什么人对虫子要施以厚恩,而对鸡却要报以刻薄呢?

诗人对此似有所悟,立即命令小仆人解缚放鸡。

然而诗人再仔细想想,放了鸡,虫蚁不是又要遭受灾难了吗?

反复想来,实在没有万全之策,于是只好倚靠在山阁上,注视着寒冷的江面,江水正浩浩东去,远处是迷蒙的烟霭,一片苍茫。

诗中似乎表现了一种道家的思想。

据《庄子·列御寇》:“在上为乌鸢食,在下为蝼蚁食,夺彼与此,何其偏也。

”因而,陈师道说:“鸡虫得失,不如两忘而寓于道。

”(《杜诗镜铨》引)但似乎又是佛家的思想。

王右仲说:“公晚年溺佛,意主慈悲不杀,见鸡食虫蚁而怜之,遂命缚鸡出卖。

见其被缚喧争,知其畏死,虑及卖去遭烹,遂解其缚,又将食虫蚁矣。

鸡得则虫失,虫得则鸡失,世间类者甚多,故云‘无了时’。

计无所出,只得‘注目寒江倚山阁’而已。

”(《杜臆》)   当时,天下战乱已久,国家和人民都陷于苦难中,一时还无法摆脱困境。

杜甫虽有匡时济世之志,但年老力衰,已“无力正乾坤”。

萧涤非先生说:“感到‘无力正乾坤’的诗人是很难做到飘飘然的。

白居易有这样两句诗:‘外容闲暇中心苦,似是而非谁得知?

’我以为这对于我们理解杜甫这一貌似达观的形象很有帮助。

”(《杜甫诗选注》)可见诗中仍然表现了作者对时局的深切关心,流露了对国家、人民的忧虑,在计无所出的情况下,无可奈何的苦闷心情。

  此诗的别致之处,还表现在语言上。

杜诗语言的基本风格,是千锤百炼而严整精工,但此诗语言却平朴自然,采用散文化的句法,显得平易顺当。

“小奴缚鸡向市卖,鸡被缚急相喧争。

”如同当面交谈,读来亲切动人。

这与表现细小的生活情节,与抒发表面看来轻松的感情,是极为适宜的。

  洪迈在《容斋随笔》中评论说:“《缚鸡行》自是一段好议论,至结语之妙,非他人所能企及也。

”他还引了李德远的拟作《东西船行》进行比较:“‘东船得风帆席高,千里瞬息轻鸿毛。

西船见笑苦迟钝,流汗撑折百张篙。

明日风翻波浪异,西笑东船却如此。

东西相笑无已时,我但行藏任天理。

’此诗语意极工,几于得夺胎法。

但‘行藏任天理’,与‘注目寒江’,不可同日语耳。

”而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更是一语破的:“宕开一笔,妙不说尽。

”的确,此诗最纯之处就在于结句。

一是在结尾处故意采用逸宕手法,由议论而转入写景,使得篇末产生变化,通篇由平实入空灵,摇曳生姿;

二是将上面所议论的内容突然收起,将欲尽未尽之意如盐著水般地化入景中,让读者根据自己的经验去品味和领悟,从而引发出深沉的思考,显得含蕴无穷,韵味悠长。

《东西船行》的结句“行藏任天理”之所以不能与“注目寒江”同日而语,就在于已经把道理说尽,没有回味的余地。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补编》.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年6月版,第290-292页

2627282930 共942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