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和水部马郎中题兴德驿,时昭义已平 文
因书 文
李商隐 文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
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是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
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
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更多
霜月 文翻注译赏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
(楼高 一作:楼南 / 楼台)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
(楼高 一作:楼南 / 楼台)刚开始听到远行去南方的大雁的鸣叫声,蝉鸣就已经销声匿迹了,我登上百尺高楼,极目远眺,水天连成一片。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霜神青女和月中嫦娥不怕寒冷,在寒月冷霜中争艳斗俏,比一比冰清玉洁的美好姿容。
参考资料: 1、 邓楚栋,邓亚文.《五朝千家诗(上)唐代千家诗》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01:87
初闻征雁已无蝉(chán),百尺楼高水接天。
(楼高 一作:楼南 / 楼台)征雁:大雁春到北方,秋到南方,不惧远行,故称征雁。
此处指南飞的雁。
无蝉:雁南飞时。
已听不见蝉鸣。
楼南:一作“楼台”。
水接天:水天一色,不是实写水。
是形容月、霜和夜空如水一样明亮。
青女素娥(é)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chán)娟。
青女:主管霜雪的女神。
《淮南子·天文训》,青女乃出,以降霜雪”。
素娥:即嫦娥。
斗:比赛的意思。
婵娟:美好,古代多用来形容女子,也指月亮。
参考资料: 1、 邓楚栋,邓亚文.《五朝千家诗(上)唐代千家诗》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01:87
初闻征雁已无蝉(chán),百尺楼高水接天。
(楼高 一作:楼南 / 楼台)刚开始听到远行去南方的大雁的鸣叫声,蝉鸣就已经销声匿迹了,我登上百尺高楼,极目远眺,水天连成一片。
征雁:大雁春到北方,秋到南方,不惧远行,故称征雁。
此处指南飞的雁。
无蝉:雁南飞时。
已听不见蝉鸣。
楼南:一作“楼台”。
水接天:水天一色,不是实写水。
是形容月、霜和夜空如水一样明亮。
青女素娥(é)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chán)娟。
霜神青女和月中嫦娥不怕寒冷,在寒月冷霜中争艳斗俏,比一比冰清玉洁的美好姿容。
青女:主管霜雪的女神。
《淮南子·天文训》,青女乃出,以降霜雪”。
素娥:即嫦娥。
斗:比赛的意思。
婵娟:美好,古代多用来形容女子,也指月亮。
参考资料: 1、 邓楚栋,邓亚文.《五朝千家诗(上)唐代千家诗》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01:87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
(楼高 一作:楼南 / 楼台)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仅从文本看,诗写深秋月夜景色,然不作静态描写,而借神话传说宛言月夜冷艳之美。
首句以物候变化说明霜冷长天,深秋已至。
次句言月华澄明,天穹高迥。
三四句写超凡神女,争美竞妍。
诗以想像为主,意境清幽空灵,冷艳绝俗。
颇可说明义山诗之唯美倾向。
文学作品,特别是诗歌,它的特点在于即景寓情,因象寄兴。
诗人不仅是写生的妙手,而应该是随物赋形的画工。
最通常的题材,在杰出的诗人的笔底,往往能够创造出一种高超优美的意境。
李商隐的这首《霜月》,就会有这样的特点。
这首诗写的是深秋季节,在一座临水高楼上观赏霜月交辉的夜景。
它的意思只不过说,月白霜清,给人们带来了寒凉的秋意而已。
这样的景色,会使人心旷神怡。
然而这诗所给予读者美的享受,却大大超过了人们在类似的实际环境中所感受到的那些。
诗的形象明朗单纯,它的内涵是饱满而丰富的。
秋天,草木摇落而变衰,眼里看到的一切,都是萎约枯黄,黯然无色;
可是清宵的月影霜痕,却显得分外光明皎洁。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尽管“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可是冰肌玉骨的绝代佳人,愈是在宵寒露冷之中,愈是见出雾鬓风鬟之美。
她们的绰约仙姿之所以不同于庸脂俗粉,正因为她们具有耐寒的特性,所以才经得起寒冷的考验。
写霜月,不从霜月本身着笔,而写月中霜里的素娥和青衣;
青女、素娥在诗里是作为霜和月的象征的。
这样,诗人所描绘的就不仅仅是秋夜的自然景象,而是勾摄了清秋的魂魄,霜月的精神。
这精神是诗人从霜月交辉的夜景里发掘出来的自然之美,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在混浊的现实环境里追求美好、向往光明的深切愿望;
是他性格中高标绝俗、耿介不随的一面的自然流露。
当然不能肯定这耐寒的素娥、青女,就是诗人隐以自喻;
或者说,它另有所实指。
诗中寓情寄兴,是不会如此狭隘的。
王夫之说得好:“兴在有意无意之间。
”(《姜斋诗话》)倘若刻舟求剑,理解得过于窒实,反而会缩小它的意义,降低它的美学价值。
范元实云:“义山诗,世人但称其巧丽,至与温庭筠齐名。
盖俗学只见其皮肤,其高情远意,皆不识也。
”他引了《筹笔驿》、《马嵬》等篇来说明。
(见魏庆之《诗人玉屑》卷十五引《诗眼》)其实,不仅咏史诗以及叙志述怀之作是如此,在更多的即景寄兴的小诗里,同样可以见出李商隐的“高情远意”。
叶燮是看到了这点的,所以他特别指出李商隐的七言绝句,“寄托深而措辞婉”(《原诗》外编下)。
于此诗,也可见其一斑。
这首诗在艺术手法上有一点值得注意:诗人的笔触完全在空际点染盘旋,诗境如海市蜃楼,弹指即逝;
诗的形象是幻想和现实交织在一起而构成的完美的整体。
秋深了,树枝上已听不到聒耳的蝉鸣,辽阔的长空里,时时传来雁阵惊寒之声。
在月白霜清的宵夜,高楼独倚,水光接天,望去一片澄澈空明。
“初闻征雁已无蝉”二句,是实写环境背景。
这环境是美妙想象的摇篮,它会唤起人们脱俗离尘的意念。
正是在这个摇篮里,诗人的灵府飞进月地云阶的神话世界中去了。
后两句想象中的意境,是从前两句生发出来的。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版,第1130-1131页
无题·重帏深下莫愁堂 文翻注译赏
重帏深下莫愁堂,卧后清宵细细长。
神女生涯原是梦,小姑居处本无郎。
风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谁教桂叶香。
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
重帏深下莫愁堂,卧后清宵细细长。
重重帷幕深垂,我孤居莫愁堂;
独卧不眠,更觉静夜漫漫长长。
神女生涯原是梦,小姑居处本无郎。
巫山神女艳遇楚王,原是梦幻;
青溪小姑住所,本就独处无郎。
风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谁教桂叶香。
我是柔弱菱枝,偏遭风波摧残;
我是铃芳桂叶,却无月露香。
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
虽然深知沉溺相思,无益健康;
我却痴情到底,落个终身清狂。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重帏(wéi)深下莫愁堂,卧后清宵细细长。
帏:帐子、幔幕。
神女生涯原是梦,小姑居处本无郎。
神女:即宋玉《神女赋》中的巫山神女。
小姑句:古乐府《青溪小姑曲》:“小姑所居,独处无郎。
” 风波不信菱(líng)枝弱,月露谁教桂叶香。
风波句:意谓菱枝虽是弱质,却不相信会任凭风波欺负。
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chóu)怅(chàng)是清狂。
直道两句:意谓即使相思全无好处,但这种惆怅之心,也好算是痴情了。
直道:即使,就说。
了:完全。
清狂:旧注谓不狂之狂,犹今所谓痴情。
按:如作狂放解本也通,但既把诗中人作为女子解,那么,还是作痴情解较切。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重帏(wéi)深下莫愁堂,卧后清宵细细长。
重重帷幕深垂,我孤居莫愁堂;
独卧不眠,更觉静夜漫漫长长。
帏:帐子、幔幕。
神女生涯原是梦,小姑居处本无郎。
巫山神女艳遇楚王,原是梦幻;
青溪小姑住所,本就独处无郎。
神女:即宋玉《神女赋》中的巫山神女。
小姑句:古乐府《青溪小姑曲》:“小姑所居,独处无郎。
” 风波不信菱(líng)枝弱,月露谁教桂叶香。
我是柔弱菱枝,偏遭风波摧残;
我是铃芳桂叶,却无月露香。
风波句:意谓菱枝虽是弱质,却不相信会任凭风波欺负。
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chóu)怅(chàng)是清狂。
虽然深知沉溺相思,无益健康;
我却痴情到底,落个终身清狂。
直道两句:意谓即使相思全无好处,但这种惆怅之心,也好算是痴情了。
直道:即使,就说。
了:完全。
清狂:旧注谓不狂之狂,犹今所谓痴情。
按:如作狂放解本也通,但既把诗中人作为女子解,那么,还是作痴情解较切。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重帏深下莫愁堂,卧后清宵细细长。
神女生涯原是梦,小姑居处本无郎。
风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谁教桂叶香。
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
李商隐的七律无题,艺术上最成熟,最能代表其无题诗的独特艺术风貌。
这首七律无题,内容是抒写青年女子爱情失意的幽怨,相思无望的苦闷,又采取女主人公深夜追思往事的方式,因此,女主人公的心理独白就构成了诗的主体。
她的身世遭遇和爱情生活中某些具体情事就是通过追思回忆或隐或显地表现出来的。
这首诗侧重于抒写女主人公的身世遭遇之感,写法非常概括。
一开头就撇开具体情事,从女主人公所处的环境氛围写起。
层帷深垂,幽邃的居室笼罩着一片深夜的静寂。
独处幽室的女主人公自思身世,辗转不眠,倍感静夜的漫长。
这里尽管没有一笔正面抒写女主人公的心理状态,但透过这静寂孤清的环境气氛,读者几乎可以触摸到女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感觉到那帷幕深垂的居室中弥漫着一层无名的幽怨。
颔联进而写女主人公对自己爱情遇合的回顾。
上句用巫山神女梦遇楚王事,下句用乐府《神弦歌·清溪小姑曲》:“小姑所居,独处无郎。
”意思是说,追思往事,在爱情上尽管也象巫山神女那样,有过自己的幻想与追求,但到头来不过是做了一场幻梦而已;
直到现在,还正像清溪小姑那样,独处无郎,终身无托。
这一联虽然用了两个典故,却几乎让人感觉不到有用典的痕迹,真正达到了驱使故典如同己出的程度。
特别是它虽然写得非常概括,却并不抽象,因为这两个典故各自所包含的神话传说本身就能引起读者的丰富想象与联想。
两句中的“原”字、“本”字,颇见用意。
前者暗示她在爱情上不仅有过追求,而且也曾有过短暂的遇合,但终究成了一场幻梦,所以说“原是梦”;
后者则似乎暗示:尽管迄今仍然独居无郎,无所依托,但人们则对她颇有议论,所以说“本无郎”,其中似含有某种自我辩解的意味。
不过,上面所说的这两层意思,都写得隐约不露,不细心揣摩体味是不容易发现的。
颈联从不幸的爱情经历转到不幸的身世遭遇。
这一联用了两个比喻:说自己就象柔弱的菱枝,却偏遭风波的摧折;
又象具有芬芳美质的桂叶,却无月露滋润使之飘香。
这一联含意比较隐晦,似乎是暗示女主人公在生活中一方面受到恶势力的摧残,另一方面又得不到应有的同情与帮助。
“不信”,是明知菱枝为弱质而偏加摧折,见“风波”之横暴;
“谁教”,是本可滋润桂叶而竟不如此,见“月露”之无情。
措辞婉转,而意极沉痛。
爱情遇合既同梦幻,身世遭逢又如此不幸,但女主人公并没有放弃爱情上的追求──“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
”即便相思全然无益,也不妨抱痴情而惆怅终身。
在近乎幻灭的情况下仍然坚持不渝的追求,“相思”的铭心刻骨更是可想而知了。
中唐以来,以爱情、艳情为题材的诗歌逐渐增多。
这类作品在共同特点是叙事的成份比较多,情节性比较强,人物、场景的描绘相当细致。
李商隐的爱情诗却以抒情为主体,着力抒写主人公的主观感觉、心理活动,表现她(他)们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
而为了加强抒情的形象性、生动性,又往往要在诗中织入某些情节的片断,在抒情中融入一定的叙事成分。
这就使诗的内容密度大大增加,形成短小的体制与丰富的内容之间的矛盾。
为了克服这一矛盾,他不得不大大加强诗句之间的跳跃性,并且借助比喻、象征、联想等多种手法来加强诗的暗示性。
这是他的爱情诗意脉不很明显、比较难读的一个重要原因。
但也正因为这样,他的爱情诗往往具有蕴藉含蓄、意境深远、写情细腻的特点和优点,经得起反复咀嚼与玩索。
无题诗究竟有没有寄托,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离开诗歌艺术形象的整体,抓住其中的片言只语,附会现实生活的某些具体人事,进行索隐猜谜式的解释,是完全违反艺术创作规律的。
像冯浩那样,将《无题·凤尾香罗薄几重》中的“垂杨岸”解为“寓柳姓”(指诗人的幕主柳仲郢),将“西南”解为“蜀地”,从而把这首诗和《无题·凤尾香罗薄几重》说成是诗人“将赴东川,往别令狐,留宿,而有悲歌之作”,就是穿凿附会的典型。
但这并不妨碍读者从诗歌形象的整体出发,联系诗人的身世遭遇和其他作品,区别不同情况,对其中的某些无题诗作这方面的探讨。
这首着重写女主人公如梦似幻,无所依托,横遭摧折的凄苦身世,笔意空灵概括,意在言外,其中就可能寓含或渗透作者自己的身世之感。
熟悉作者身世的读者不难从“神女”一联中体味出诗人在回顾往事时深慨辗转相依、终归空无的无限怅惘。
“风波”一联,如单纯写女子遭际,显得不着边际;
而从比兴寄托角度理解,反而易于意会。
作者地位寒微,“内无强近,外乏因依”(《祭徐氏姊文》),仕途上不仅未遇有力援助,反遭朋党势力摧抑,故借菱枝遭风波摧折,桂叶无月露滋润致慨。
他在一首托宫怨以寄慨的《深宫》诗中说:“狂飚不惜萝阴薄,清露偏知桂叶浓”,取譬与“风波”二句相似(不过“清露”句与“月露”句托意正相反而已),也可证“风波”二句确有寄托。
何焯说这首无题“直露(自伤不遇)本意”,是比较符合实际的。
不论这首无题诗有无寄托,它首先是成功的爱情诗。
即使读者完全把它作为爱情诗来读,也并不减低其艺术价值。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柳 文翻注译赏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曾经追逐东风,犹如舞女在宴席上翩翩起舞,那时正是繁花似锦的春日,人们在乐游原中游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怎么会到深秋的季节,已是夕阳斜照,秋蝉哀鸣的景象了。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曾逐东风拂舞筵(yán),乐游春苑断肠天。
断肠天:令人销魂的春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曾逐东风拂舞筵(yán),乐游春苑断肠天。
曾经追逐东风,犹如舞女在宴席上翩翩起舞,那时正是繁花似锦的春日,人们在乐游原中游玩。
断肠天:令人销魂的春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怎么会到深秋的季节,已是夕阳斜照,秋蝉哀鸣的景象了。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对比手法 1.诗写的是写秋日之柳,但诗人不从眼前写起,而是先追想它在春日的情景,然后再回到眼前的柳上来。
你看,在士女如云的乐游苑上,在繁华似锦的春日,婀娜多姿的春柳和飘然起舞的舞女在热闹的舞筵上结合了起来,分不清谁是舞女,何为柳枝,意境是何等的优美!
而眼前的秋柳,却是完全相反的另一种景象。
“清秋”“斜阳”“秋蝉”点染了环境的凄凉,春日之柳的繁盛,正反衬出秋日之柳的枯凋;
春日愈是繁华得意,愈显出秋日之柳的零落憔悴。
诗人正是通过这种强烈的对比,表达了对秋柳稀疏衰落的悲叹之情。
全诗句句写柳,却不着一个“柳”字。
句句写景,又句句抒情。
诗人年轻时充满幻想和信心,怀有远大抱负,正如洋溢着勃勃生机的春柳。
然而由于党争倾轧,诗人一直过着一种沉沦的生活,诗中经历荣枯悬殊变化的秋柳,正是诗人自伤迟暮、自叹身世的真实写照。
2.以春柳作比,来写秋日之衰柳,春日之柳的繁盛,正反衬出秋日之柳的枯凋;
春日愈是繁华得意,愈显出秋日之柳的零落憔悴。
李商隐青年时就中进士,怀有“欲回天地入扁舟”的远大抱负,然而由于党争倾轧,长期沉沦下僚,此时悼念亡妻,悲叹前路,其心情之惨苦可想而知,诗中经历今昔荣枯悬殊变化的秋柳,不正是诗人自伤迟暮、自叹处世的生动写照?
“逐”有随着之意,用了拟人手法。
本来是东风吹动柳枝,用一“逐”字,说柳枝追随东风,变被动为主动,形象更加生动可爱,表现了柳枝的生机可爱。
春日柳长,迎风摆动,但诗人并没有直接描写,而是赋一“逐”字,把柳人格化。
本是风吹柳动,却偏要写成柳逐风起,再加上“拂舞筵”三字,更易让人联想到那迎风而动的柳条就是一位酒筵之上翩翩起舞的美女,翠袖绿裙,左摆右摇,煞是好看。
可谓将拟人手法运用得深入无痕。
第四句两个“带”字也分明是将柳写作人。
两句连起来读,我们可以这样来解释:你怎么愿意在清秋之日,既带着昏黄的斜阳,又带着凄鸣的寒蝉呢?
诗人把斜阳照柳,秋蝉鸣柳反说成“带斜阳又带蝉”,这一反,却将柳的形象凸现出来了。
《赠柳》,其实就是咏柳。
咏而赠之,故题曰“赠”。
前人认为此诗有本事,冯浩并认为系为洛阳歌妓柳枝作。
由于年代久远,别无旁证,真实情况,已难考知。
李商隐对柳很有感情,他的诗集中,以柳为题的,多至十几首。
这一首同他别的那些咏柳诗不同,它的背景不是一地一处,而是非常广阔的地域。
“章台从掩映,郢路更参差。
”首联就从京城长安到大江之滨的江陵,写柳从北到南,无处不在,“掩映”“参差”,秀色千里。
“掩映”、“参差”,是写柳色或明或暗,柔条垂拂的繁茂景象,点出时间是在春天。
由“从”(任从)到“更”的变化,把柳的蓬勃生机,渲染得更加强烈。
次联“风流”、“婀娜”,则是写柳的体态轻盈。
柔长的柳枝,千枝万缕,春风吹拂,宛若妙龄女郎,翩跹起舞,姿态是非常动人的。
“见说”是听见别人说,包括古今之人对柳的赞赏。
“来当”句是说自己见到眼前之柳的时候,正当其婀娜多姿之时,表现出诗人的欣喜之情。
上面四句,从广阔的背景上,对春柳作了生动具体的描绘,写出了她妩媚可爱的风姿。
下面接写柳色绵延不断。
一到春天,路旁堤畔之柳笼烟罩雾,葱茏翠绿,望之令人心醉。
诗人的目光,正是被这迷人的柳色所牵引,向前移去,直到桥边,眼看柳色就要被隔断,可是跨过桥去,向旁一弯,却又顺着长堤,向前延伸,最后虽然眼中已望不见柳,但心中仿佛仍然见到青青的柳色向远方伸去。
“行”作“行踪”、“踪迹”解。
“意相随”既指春柳傍随长堤而去,也指诗人的心为柳所系,紧随不舍,最后直至青楼酒旗、柳花似雪之处。
“青楼”、“酒旗”是人间繁华之地;
飞花似雪是春柳盛极之时。
“忍”即忍心之意,字里透露出诗人的痛惜之情。
花飞似雪,固然美极盛极,然而繁华已极,就意味着离凋谢不远。
两句把春柳的繁华写到极致,也把人的爱惜之情写到极点。
纪昀评此诗云:“五、六句空外传神,极为得髓。
结亦情致可思。
”(《李义山诗集辑评》)这四句,意境很美,言外之意不尽,很耐人寻味。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对雪二首 文注
风雨 文翻注译赏
凄凉宝剑篇,羁泊欲穷年。
黄叶仍风雨,青楼自管弦。
新知遭薄俗,旧好隔良缘。
心断新丰酒,销愁斗几千。
凄凉宝剑篇,羁泊欲穷年。
我虽然胸怀匡国之志,也有郭元振《宝剑篇》那样充满豪气的诗篇,但却不遇明主,长期羁旅在外虚度华年。
黄叶仍风雨,青楼自管弦。
黄叶已经衰枯,风雨仍在摧毁,豪门贵族的高楼里,阔人们正在轻歌曼舞,演奏着急管繁弦。
新知遭薄俗,旧好隔良缘。
新交的朋友遭到浇薄世俗的非难,故旧日的老友又因层层阻隔而疏远无缘。
心断新丰酒,销愁斗几千。
心中想要断绝这些苦恼焦烦,要用新丰美酒来销愁解闷,管它价钱是十千还是八千。
参考资料: 1、 李家秀.唐诗三百首鉴赏辞典.乌鲁木齐市:新疆人民出版社,2001年:241-242页 2、 朱强村 任中敏 卢前.唐诗三首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 注释本 .杭州市:浙江古籍出版社,1994年:163页
凄凉宝剑篇,羁(jī)泊(bó)欲穷年。
宝剑篇:为唐初郭震(字元振)所作诗篇名。
《新唐书·郭震传》载,武则天召他谈话,索其诗文,郭即呈上《宝剑篇》,中有句云:“非直接交游侠子,亦曾亲近英雄人。
何言中路遭捐弃,零落飘沦古岳边。
虽复沉埋无所用,犹能夜夜气冲天。
”武则天看后大加称赏,立即加以重用。
羁泊:即羁旅飘泊。
穷年:终生。
黄叶仍风雨,青楼自管弦。
黄叶:用以自喻。
仍:仍旧,依然。
青楼:青色的高楼。
此泛指精美的楼房,即富贵人家。
新知遭薄俗,旧好隔良缘。
新知:新的知交。
遭薄俗:遇到轻薄的世俗。
旧好:旧日的好友。
隔:阻隔,断绝。
心断新丰酒,销(xiāo)愁斗几千。
心断:意绝。
新丰:地名,在今陕西省临潼县东,古时以产美酒闻名。
《新唐书·马周传》载,马周不得意时,宿新丰旅店,店主人对他很冷淡,马周便要了一斗八升酒独酌。
后得常何推荐,受到唐太宗的赏识,授监察御史。
几千:指酒价,美酒价格昂贵。
参考资料: 1、 李家秀.唐诗三百首鉴赏辞典.乌鲁木齐市:新疆人民出版社,2001年:241-242页 2、 朱强村 任中敏 卢前.唐诗三首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 注释本 .杭州市:浙江古籍出版社,1994年:163页
凄凉宝剑篇,羁(jī)泊(bó)欲穷年。
我虽然胸怀匡国之志,也有郭元振《宝剑篇》那样充满豪气的诗篇,但却不遇明主,长期羁旅在外虚度华年。
宝剑篇:为唐初郭震(字元振)所作诗篇名。
《新唐书·郭震传》载,武则天召他谈话,索其诗文,郭即呈上《宝剑篇》,中有句云:“非直接交游侠子,亦曾亲近英雄人。
何言中路遭捐弃,零落飘沦古岳边。
虽复沉埋无所用,犹能夜夜气冲天。
”武则天看后大加称赏,立即加以重用。
羁泊:即羁旅飘泊。
穷年:终生。
黄叶仍风雨,青楼自管弦。
黄叶已经衰枯,风雨仍在摧毁,豪门贵族的高楼里,阔人们正在轻歌曼舞,演奏着急管繁弦。
黄叶:用以自喻。
仍:仍旧,依然。
青楼:青色的高楼。
此泛指精美的楼房,即富贵人家。
新知遭薄俗,旧好隔良缘。
新交的朋友遭到浇薄世俗的非难,故旧日的老友又因层层阻隔而疏远无缘。
新知:新的知交。
遭薄俗:遇到轻薄的世俗。
旧好:旧日的好友。
隔:阻隔,断绝。
心断新丰酒,销(xiāo)愁斗几千。
心中想要断绝这些苦恼焦烦,要用新丰美酒来销愁解闷,管它价钱是十千还是八千。
心断:意绝。
新丰:地名,在今陕西省临潼县东,古时以产美酒闻名。
《新唐书·马周传》载,马周不得意时,宿新丰旅店,店主人对他很冷淡,马周便要了一斗八升酒独酌。
后得常何推荐,受到唐太宗的赏识,授监察御史。
几千:指酒价,美酒价格昂贵。
参考资料: 1、 李家秀.唐诗三百首鉴赏辞典.乌鲁木齐市:新疆人民出版社,2001年:241-242页 2、 朱强村 任中敏 卢前.唐诗三首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 注释本 .杭州市:浙江古籍出版社,1994年:163页
凄凉宝剑篇,羁泊欲穷年。
黄叶仍风雨,青楼自管弦。
新知遭薄俗,旧好隔良缘。
心断新丰酒,销愁斗几千。
风雨,语义双关,既指自然界风雨,更喻人世间风雨。
李商隐一生羁旅漂泊,宦海沉浮,不得重用,饱尝世态炎凉。
遂借风雨以起兴,抒发抑郁悲愤之情。
这种写法是常见的。
作者的高超之处是在首尾两联皆用本朝典故,以马周、郭震两人见召重用成为名臣,与自己的怀才不遇、漂泊无归形成强烈的对比。
用事寓意深微,贴切自然。
既表现了自己不甘沉沦、意欲匡时济世的胸怀,又流露了对初唐开明政治的欣慕之情。
此诗也是李商隐自伤怀才不遇,写交游冷落的苦闷之情的。
诗人以《宝剑篇》自伤不遇,郭震写《宝剑篇》而得武则天赏识,而作者自己虽有才华,却迪际凄凉,到处羁旅漂泊,终年无处可以寄托。
自己身1什飘零,好象黄叶加上风吹雨打,而朱门达官却纸醉金迷、寻欢作乐。
李商隐身处李、牛党争的夹缝中,“新知”、“旧好”们碰上冷薄的世风,没有好的机会,各自飘零,致使商隐交游冷落。
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诗人只好借酒浇愁,即使酒价昂贵,也不惜沽饮几杯了。
作者一生是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四处漂泊寄寓幕府,穷愁潦倒,全诗喟叹深沉,词哀情苦。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花下醉 文翻译
寻芳不觉醉流霞,倚树沉眠日已斜。
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
寻芳不觉醉流霞,倚树沉眠日已斜。
寻得芳菲不觉被美酒陶醉,倚着花树酣眠红日已西斜。
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
且等到客散酒醒深夜以后,又举着红烛独自欣赏残花。
参考资料: 1、 李商隐 .李商隐诗选注 :吉林文史出版社 ,2001.06 :第97页 . 2、 章培恒,安平秋,马樟根. .李商隐诗选译 :凤凰出版社 ,2011.05 :第83页 .
寻芳不觉醉流霞,倚树沉眠日已斜。
寻得芳菲不觉被美酒陶醉,倚着花树酣眠红日已西斜。
流霞:是神话传说中一种仙酒。
《论衡·道虚》上说,项曼卿好道学仙,离家三年而返,自言:“欲饮食,仙人辄饮我以流霞。
每饮一杯,数日不饥。
”沉眠:醉酒之后的深睡。
日已斜(xiá):指夕阳西下。
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
且等到客散酒醒深夜以后,又举着红烛独自欣赏残花。
更持红烛赏残花:更:再。
仿白居易《惜牡丹花》中“夜惜衰红把火看”。
参考资料: 1、 李商隐 .李商隐诗选注 :吉林文史出版社 ,2001.06 :第97页 . 2、 章培恒,安平秋,马樟根. .李商隐诗选译 :凤凰出版社 ,2011.05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