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雁 文翻注译赏
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
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
故园远隔云山究竟在何处?
归思悠长上心头情满胸怀。
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淮南秋雨绵绵的漫漫长夜,高斋独坐听雁声阵阵传来。
参考资料: 1、 汪正楚.中华唐诗传世名作一千首.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1:226 2、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404 3、 赵海丽 于红景 赵永枫.中国教育文言文全解.延边:延边人民出版社,2008:121
故园渺(miǎo)何处,归思方悠哉。
故园:指作者在长安的家。
眇:仔细地察看。
方:刚开始。
悠:远。
淮南秋雨夜,高斋(zhāi)闻雁来。
淮南:作者所在地滁州(今安徽省滁州市,位于淮河南岸)。
高斋:楼阁上的书房。
闻雁:听到北来的雁叫声。
参考资料: 1、 汪正楚.中华唐诗传世名作一千首.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1:226 2、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404 3、 赵海丽 于红景 赵永枫.中国教育文言文全解.延边:延边人民出版社,2008:121
故园渺(miǎo)何处,归思方悠哉。
故园远隔云山究竟在何处?
归思悠长上心头情满胸怀。
故园:指作者在长安的家。
眇:仔细地察看。
方:刚开始。
悠:远。
淮南秋雨夜,高斋(zhāi)闻雁来。
淮南秋雨绵绵的漫漫长夜,高斋独坐听雁声阵阵传来。
淮南:作者所在地滁州(今安徽省滁州市,位于淮河南岸)。
高斋:楼阁上的书房。
闻雁:听到北来的雁叫声。
参考资料: 1、 汪正楚.中华唐诗传世名作一千首.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1:226 2、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404 3、 赵海丽 于红景 赵永枫.中国教育文言文全解.延边:延边人民出版社,2008:121
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
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故园眇何处,归思方悠哉。
”首二句言诗人雨夜思归。
秋天的雨夜漫长而又寂寥,诗人独坐在高斋之中,孤灯长伴,孤影为侣,静静地听着外面渐渐沥沥的秋雨。
窗外一片漆黑,只有雨打梧桐的声音。
孤清的夜,深秋的凄寒,还有空寂的高斋,在这样一种萧瑟凄寂的环境气氛之中,诗人不免要触动羁旅他乡、远游为宦的思乡情思。
诗人的家乡在长安,而此时却在远离家乡两千余里的滁州为官,“眇”字反映诗人内心的无奈情态,因为云山阻隔、归路迢递,即使在白天登楼引颈也无法看到故园,更何况是暗夜沉沉。
故园的渺远,本来就和归思的悠长构成正比,再加上这漫漫长夜、绵绵秋雨,就更使这“归思”无穷无已、悠然不尽了。
“方悠”二字表明清寂的氛围,加深了思乡之愁。
“哉”是诗人久恩难平的叹息,这个长长的叹息,道尽了无尽思念的深渊。
“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这两句言闻雁而归思愈浓。
“淮南”与第一句的“故园”相对,由思念中的故园回到今天为宦的淮南,落笔高妙。
“秋雨”交待独坐时的清凉环境,“夜”既是表明时间很晚,是夜深人静的时候,也从侧面显露诗人贬谪滁州的苦痛如同黑夜一般。
正当怀乡之情不能自控的时候,独坐高斋的诗人又听到了自远而近的雁叫声。
这声音在寂寥的秋雨之夜,显得分外凄清,撩动诗人无尽的乡愁,使因思乡而永夜不寐的诗人浮想联翩,触绪万端,更加悲怆万分。
诗写到这里,戛然而止,对“闻雁”而引起的感触不着一字,留下的是“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结尾。
沈德潜《说诗晬语》云:“五言绝句,右丞之自然,太白之高妙,苏州之古澹,并入化机。
”“古澹”很好地概括了韦应物五言绝句的风格特征。
在这首诗中,体现了诗人古澹的艺术风格。
整首诗是一幅清淡的思乡图,清冷的夜晚,清凄的秋风,清寒的秋雨,清寂的高斋和清孤的人影,构成一种高古澹远的意境。
此诗结构巧夺天工,含蓄委婉,先写“故园”,后写“淮南”,先托出“悠”思,后衬以“雁”鸣,就是在这样巧妙的安排中,使诗歌很短,但人的情思却句句深入,层层递进。
另外,诗歌的情思表面触发的是乡愁,但结合诗人被贬滁州的事实。
还可以从诗歌中体会出诗人对现实的不满情绪,这种情绪又完美地融入到萧瑟凄清的秋声秋意之中。
参考资料: 1、 谢真元.唐诗300首鉴赏 汉英对照.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6:296
调笑令·胡马 文翻赏
胡马,胡马,远放燕支山下。
跑沙跑雪独嘶,东望西望路迷。
迷路,迷路,边草无穷日暮。
胡马,胡马,远放燕支山下。
跑沙跑雪独嘶,东望西望路迷。
迷路,迷路,边草无穷日暮。
有一匹胡马,被远放在燕支山下。
它在沙地上、雪地上来回地用蹄子刨,独自嘶鸣着,它停下来东张张,西望望,发现自己迷路了。
而此刻,辽阔的大草原茫茫无边,天色将晚。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胡马,胡马,远放燕支山下。
跑沙跑雪独嘶,东望西望路迷。
迷路,迷路,边草无穷日暮。
这首小令运用象征的手法,表现离乡远戍的士卒的孤独和惆怅。
作者以清晰的线条,单纯的色调,描绘了边地辽阔的草原风光,和徬徨在这奇异雄壮的大自然中的胡马的形象。
语言浅直而意蕴深曲。
燕支山,即焉支山,位于甘肃省永昌县西,古长城附近。
唐代此地与东突厥接壤,是边境。
这是此词所涉及的地理环境。
从词中首先可看到燕支山下的四季风光。
春,风沙扑面;
冬,大雪盖地;
夏,绿草如茵;
秋,天高云淡。
胡马就活动在这样的背景中。
作者描写了一天中马的生活,它是在与风雪搏斗和期望中度过的。
词的末句摄下的是,在桔黄的浑圆的落日渐渐沉没到地平线下,暮蔼笼罩大地那最易引起乡思离愁的时刻,胡马在天边的草原上的孤寂形象。
仿佛它在为岁月有限与草原无限的对比而怅惘。
在对景物的描写中处处交织着胡马的情绪。
词作写了边地风光而并非主旨。
在对马的拟人化的描写中,揭示了它的象征意义。
“远放燕支山下”,“放”字已说明胡马非野马。
“放”前着一“远”字,令人遐想。
“远放”既给人以辽远的空间感,又使人见出“胡马”并非胡地之马,而是被远远地放到接近胡地的马。
这时已使人感到马的象征性。
但从进一步的描写中,象征意义就明显得不容置疑了。
一般说来,放马时间是在夏天水草肥美,没有战事或农闲的时候,目的是节省草料,并使马吃到鲜草而肥壮。
而“跑沙跑雪独嘶,东望西望路迷”,又写这匹马在风沙中、在大雪中迷失道路,不停地奔波,孤独地嘶鸣,惶惑不安地四处张望,寻找着、呼唤着伴侣。
仔细揣摩,就会发现其中有两点矛盾:一,“放”马不会在风雪中;
二,既然“放”马,马必有主人,不会迷路。
产生这些矛盾不能归结于艺术高于生活,是因为作者把马当作人来写。
如果将马看作是戍卒的象征,就合情合理了。
“迷路”是戍卒的感觉,与“何处是归程?
长亭更短亭”意近,而春秋代序,年复一年,在塞外无边风沙中长期戍守正是戍边战士的生活。
此词用准确精炼的词语,含蓄曲折地表现了马的情绪,即戍边战士的情思。
“远放”、“独嘶”、“无穷”这三个词都有一定的相对性,远对近,独对偶,无穷对有尽。
正是这种相对性的张力表现了戍卒在此种情境中对彼种情境的向往。
即戍卒从内地被遣放到边疆的感受、征戍生活的艰苦和思亲盼归的心绪。
轻松的笔调表现深刻的主题,平浅的语言有着丰富的内涵,淡笔勾勒的画面浸润着浓郁的感情。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寒食寄京师诸弟 文翻注译
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
把酒看花想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
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
雨中的寒食节更显得寒冷,我独自坐听江上黄莺的鸣叫。
把酒看花想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
端着酒杯赏花时又想起了杜陵家几个弟弟,寒食时,杜陵这一带已是野草青青了。
参考资料: 1、 吉林大学中文系 .唐诗鉴赏大典(七) :吉林大学出版社 ,2009 :178-179 . 2、 陶敏 王友胜 .韦应物诗选 :中华书局 ,2005 :132-133 .
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
空斋:空荡的书斋。
流莺:鸣声婉转的黄莺。
把酒看花想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
把酒:手执酒杯,谓饮酒。
杜陵:位于西安南郊杜陵塬上,内有帝陵、王皇后陵及其他陪葬陵墓。
参考资料: 1、 吉林大学中文系 .唐诗鉴赏大典(七) :吉林大学出版社 ,2009 :178-179 . 2、 陶敏 王友胜 .韦应物诗选 :中华书局 ,2005 :132-133 .
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
雨中的寒食节更显得寒冷,我独自坐听江上黄莺的鸣叫。
空斋:空荡的书斋。
流莺:鸣声婉转的黄莺。
把酒看花想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
端着酒杯赏花时又想起了杜陵家几个弟弟,寒食时,杜陵这一带已是野草青青了。
把酒:手执酒杯,谓饮酒。
杜陵:位于西安南郊杜陵塬上,内有帝陵、王皇后陵及其他陪葬陵墓。
参考资料: 1、 吉林大学中文系 .唐诗鉴赏大典(七) :吉林大学出版社 ,2009 :178-179 . 2、 陶敏 王友胜 .韦应物诗选 :中华书局 ,2005 :132-133 .
东郊 文翻注
吏舍跼终年,出郊旷清曙。
杨柳散和风,青山澹吾虑。
依丛适自憩,缘涧还复去。
微雨霭芳原,春鸠鸣何处。
乐幽心屡止,遵事迹犹遽。
终罢斯结庐,慕陶直可庶。
吏舍跼终年,出郊旷清曙。
整年拘束官署之中实在烦闷,清晨出去郊游顿觉精神欢愉。
杨柳散和风,青山澹吾虑。
嫩绿的杨柳伴随着春风荡漾,苍翠的山峰淡化了我的思虑。
依丛适自憩,缘涧还复去。
靠着灌木丛自由自在地憩息,沿着涧流旁任凭意愿地徘徊。
微雨霭芳原,春鸠鸣何处。
芳香的原野落着迷蒙的细雨,宁静的大地到处是春鸠鸣啼。
乐幽心屡止,遵事迹犹遽。
本爱长处清幽屡次不得如愿,只因公务缠身行迹十分匆促。
终罢斯结庐,慕陶直可庶。
终有一日罢官归隐在此结庐,羡慕陶潜差不多能得到乐趣。
参考资料: 1、 金性尧.唐诗三百首新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41-42 2、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183-185 3、 沙灵娜 何年.唐诗三百首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44-46
吏舍跼终年,出郊旷清曙。
跼:拘束。
旷清曙:在清幽的曙色中得以精神舒畅。
杨柳散和风,青山澹吾虑。
澹吾虑:澹,澄净。
虑,思绪。
依丛适自憩,缘涧还复去。
依丛适自憩:丛,树林。
憩,休息。
缘涧还复去:缘,沿着。
涧,山沟。
还复去,徘徊往来。
微雨霭芳原,春鸠鸣何处。
霭:迷蒙貌。
乐幽心屡止,遵事迹犹遽。
乐幽心屡止,遵事迹犹遽:意谓自己颇爱这地方的幽静,想住下来,却又几次终止,就因公事在身,形迹上还是显得很匆忙。
终罢斯结庐,慕陶直可庶。
终罢斯结庐,慕陶直可庶:意谓终当辞官在此筑室,平生敬慕陶潜的愿望,到这时就可以接近了。
慕陶,指归隐。
直,或作真,就。
庶,庶几,差不多。
参考资料: 1、 金性尧.唐诗三百首新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41-42 2、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183-185 3、 沙灵娜 何年.唐诗三百首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44-46
月夜 文
池上 文
西楼 文
赋得沙际路送从叔象 文翻
独树沙边人迹稀,欲行愁远暮钟时。
野泉几处侵应尽,不遇山僧知问谁。
独树沙边人迹稀,欲行愁远暮钟时。
水边沙地树少人稀,满腹离愁又被晚钟勾起。
野泉几处侵应尽,不遇山僧知问谁。
野泉侵路不知路在哪,不遇山僧谁解我心疑。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夏至避暑北池 文翻注
昼晷已云极,宵漏自此长。
未及施政教,所忧变炎凉。
公门日多暇,是月农稍忙。
高居念田里,苦热安可当。
亭午息群物,独游爱方塘。
门闭阴寂寂,城高树苍苍。
绿筠尚含粉,圆荷始散芳。
于焉洒烦抱,可以对华觞。
昼晷已云极,宵漏自此长。
夏至这天,昼晷所测白天的时间已经到了极限,从此以后,夜晚漏壶所计的时间渐渐加长。
未及施政教,所忧变炎凉。
还没来得及实施自己的计划,就已经忧虑气候的变化冷暖的交替了。
公门日多暇,是月农稍忙。
衙门每日空闲的时候居多,而这个月的农事却是比较忙活些的。
高居念田里,苦热安可当。
老百姓在地里耕作,酷热也不知怎么抵挡的。
亭午息群物,独游爱方塘。
正午时分那些人和物都在歇息,静悄悄的,惟独我自己在池塘里游来游去好不惬意。
门闭阴寂寂,城高树苍苍。
城墙高耸,城门紧闭,树木葱翠,绿荫静寂。
绿筠尚含粉,圆荷始散芳。
翠绿的鲜竹尚且含粉,池塘里的荷花已经开始散发阵阵的清香了。
于焉洒烦抱,可以对华觞。
在这里可以抛却烦恼忘掉忧愁,终日对影举着华丽的酒杯畅饮。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昼晷已云极,宵漏自此长。
晷:(guǐ)观测日影以定时间的工具。
这里指日影。
漏:即漏壶,古代一种计时的装置,简称漏。
未及施政教,所忧变炎凉。
公门日多暇,是月农稍忙。
暇:空闲的时候。
高居念田里,苦热安可当。
亭午息群物,独游爱方塘。
亭午:正午,中午。
门闭阴寂寂,城高树苍苍。
绿筠尚含粉,圆荷始散芳。
筠(yún):竹子的青皮。
这里指竹子。
于焉洒烦抱,可以对华觞。
于焉(yān):在这里。
华觞( shāng):华丽的酒杯。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